七上地理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上地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上地理总结

七上地理总结范文1

1、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现在的高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七上地理总结范文2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项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形状

圆,自成纬线圈

半圆

长度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0°赤道最长。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与纬度

项目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

度数的划分和变化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逐渐增大至180°

半球界线

0°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20°W往东到160°E为东半球

重要的经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15°

15°

30°

30°

90°

60°

A

B

C

图一:A在B的东北方向,C在A的东南方向

A(

0°,

60°W)

B(30°S,

75°W)

C(30°S,

0°)

A

B

C

30°

60°

图二:B在C的正北方向

A(

0°,

30°W)

B(30°N,60°E)

C(30°S,60°E)

甲:

(50°N,20°E)

半球、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乙:

(20°S,170°W)

半球、

西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三、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北逆

一天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序号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3月21日前后

B

春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C

夏至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D

秋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A

冬至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4、昼夜长度的变化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所在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9.23至次年春分日3.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5、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6、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相反;

四、地图的知识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a.如图幅相同,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A

B

C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A

B

C

(2)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只有正南正北。

b.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只有正东正西。

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º的弧定向)

A

B

C

30°

20°

40°

例: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

正西

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

正北

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

东南

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海平面

A

B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上图)

A是相对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

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

(山谷)

高弯为谷,低弯为脊

(山脊)

盆地)

图中A(鞍部)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工程量小,蓄水量大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6、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D相对高度(即等高距)是

200米

7、读右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2)

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

因为在此修建坝址工程量最小,需水量最大。

(3)甲在丁的东北方向,丁所处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任意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E是

海峡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

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3页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地中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高于500米,边缘陡峻;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海拔小于5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三、海陆变迁

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德国的

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古老底层、动物物种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嘞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④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云层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课本49页图3.5)常见的天气符号要记住。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

风尾,风尾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但4道风尾为7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西北风六级)

(北风六级)

(东北风八级)

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②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55):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③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气温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问:B地的气温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为降雨,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见P65):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或内陆降水少。

原因: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大陆东岸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

七上地理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中学地理 教学方法 创新探究

地理知识头绪繁多,课堂时间有限,记忆起来十分困难,特别由于地理所占分值有限,有的学校和学生把地理作为副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淡漠,甚至不努力学习,给地理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让学生从厌学变成爱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地理教学方法。

一、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有志定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理想远大的人,学习动力才能持续。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认真听课,养成良好的注意力。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措施。让学生目标――注意力――兴趣三方连为一体,学习兴趣就浓,求知欲望就越强,知识自然掌握得牢固。这样,学生就能在45分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实践证明,教学目的性越明确,越能吸引学生产生追求志向,提高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和生活很贴近、真实,山川、河流、湖泊、星空就像一幅幅图画,美不胜收,为了让学生学得愉快,而且记忆牢靠,教师应当以“导游员”的身份出现,逐渐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为了加强记忆,本文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把上地理看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1.搞一分钟知识竞赛

应用头脑风暴法,教师可以在每节地理课前拿出3分钟时间复习以前旧知识,虽然简单,却改变了以前学生哇哇背、老师大量看的旧习惯,把知识点浓缩成几个很简单的词汇,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用一分钟时间看,两分钟时间写,交上来以后,等下课前一分钟再总结一下。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好“看”,一分钟把重点知识记得牢固。例如,在温室效应的复习中,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列出:燃料、森林、辐射、热量带、经济、冰山、沿海、地下水等关键词,让学生观看并回忆,连接成线,把上堂课的知识点尽可能回忆串联起来。

2.口诀记忆方法

一些零散的地理知识不加整理,一般很难全部记住,在大量翻阅资料的基础上,把它们编成顺口溜,方便记忆。如在中国地形讲解中对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记忆,就可以通过“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祁连横断山,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太行巫雪峰”完成。用不了两分钟,所有学生都可以对答如流。通过这样的口诀,学生一目了然,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地理课感到非常愉悦轻松,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

3.学画地理知识树

如学习中国地理图时,可以在一张图上解说中国的地貌,“山脉、盆地、平原、湖泊、河流、交通干线”等利用地图可以增强学生观察记忆力,使学生过目不忘。学习世界地理知识,可以把七大洲、四大洋作为树枝和枝丫,利用几张图把世界几个区域及各个区域的气候变化解说得一清二楚,把几页甚至几册书浓缩在一张画面上,把厚书变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率大大提高。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索取精神

班级的兴衰就在于它的活力,全班学生要在地理知识上齐头并进,才可以推动整体素质提升。教师一般潜意识里都会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次,根据进展随时调换。可行做法是通过实践诱发学生好奇心,比如,让每个学生通过小小的乒乓球画上七大洲、四大洋,再用不同颜色标出五带名称。用直观的作图法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开发其智力。这样的方式巩固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课本中还有一些细节应当尽量与时间结合,除了就地参观自然环境外,还可以给学生出示图片视频等,因为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和现象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的、相对比较抽象的。比如,讲解地震之前,可以先播放纪录片,然后提出问题,地震的危害这么大,那么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分布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我国是否是一个多震国家呢?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再加上教师精辟的讲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选择不同方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合理选择,选择时不应当单纯追求幻灯片等内容的趣味性,而应该摆好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关系,按照科学性是基础,基础性是灵魂,趣味性是手段的原则选择,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选好教学方式,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人的大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认识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和判断推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传授知识内容,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善于动脑筋,多使用形象性语言和直观教具,多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引发学生思考。

参考文献:

[1]曹书通,曹书铭.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中学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

七上地理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下;地理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Abstract】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curriculum to educat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he advancement, took new times the teacher, must renew the teaching idea, transforms each kind of angle to carry on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specially grinds, in view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uses the perse teaching method, consciously train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geography the interest, lets them like the geography, learn the geography.

【Key words】Under new situ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Study interest; Raise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古以来作为文化人的重要标志,但自2005年地理学科纳入非中考科目以来,地理学科在一些地方与学校被搞得最没有文化味。不管是学校,还是师生都认为地理学好学差无所谓,与其学地理,不如把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去,正因为这种偏见,很多地理教师带着学校不重视,学生没兴起,带着无耐与庆幸的心理,敷衍塞责地进行地理教学。我认为以学生对学科没兴起而为自己教学开脱的教师是不负责的教师,因为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所谓兴趣就是人的意识对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这种倾向和选择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学生对地理课没兴趣,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就更应在课堂上制造情境和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使他们对地理产生乐趣、情趣、志趣,最终产生兴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上好地理课呢?笔者认为,在教学新形式下,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统一的交互活动的过程。“互动式”教学的“互动”主体又包括以下几种。

1.1师生之间的互动,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提出问题,总结问题,在互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平等、尊重是师生之间互动的前提,这样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才能自由地、大胆地各抒已见,甚至可以在学习、讨论中喊叫。

1.2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讨论时学生可以自由举手发表独特的见解,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甚至可以下座位自由结合讨论,也可以进行辩论赛。

1.3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专研教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共同备课。

根据初一地理教材,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可以运用“互动式”进行有效的教学。

(1)初一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讲述地球的形状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讨论地球的形状,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最后总结地球的形状。

(2)在进行“火山与地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为什么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3)在“世界的人口”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人口增多给地球带来那些问题”?“乡村人口为什么要向城市迁移”?

在初一地理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可以运用“互动式”进行教学,在此就不面面俱到的列举了。

2“反思性”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反思性”教学是由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夏志芳教授、博导提出来的。指的是在教学中运用逆反的思维方式去设问、思考、探索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相悖,从而否定假设的论题,最后引伸出正确的结论。“反思性”教学在初中地理中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

(1)在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时,先假设地球的形状不是球体而是四方形或是其它形状,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那么他们就永远不可能回到出发点,而只有地球是球体,他们的船队才能成功绕地球一周回到出发点。

(2)初一的学生很难掌握纬度与温度的关系,部分学生把纬度与温度看成正比关系,认为纬度越高,温度越高,纬度越低,温度也越低,要使学生容易理解纬度与温度成反比,在采用“反思性”教学时,依照学生的思路,那么赤道附近就应该是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地球两极则是热带雨林,遍地鲜花与水果,而现实中则相反,这样则证明纬度与温度成反比,在讲授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时,同样可采用“反思性”教学。

3“异步”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异步”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的指导为捕,教师把教学题纲提供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异步”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至少可以让学生把教学内容过目一偏。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异步”教学的运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比如“世界的宗教”、“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的发展差异”等都可以采用“异步”教学。

4“看图式”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把教材内容与地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认真观察图,从图中获得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初中地理教材中附有大量的地图,就是要求学生从识图开始,结合图来学好地理,再用地理知识去认识地图。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可以采用“看图式”进行教学。

(1)初一上册第二章的“七大洲四大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认真看图,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形状都反馈输入大脑,从而获得牢固的知识。

(2)初一下册在介绍各大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地势以及主要地理事物时,就应该让学生认真结合图来掌握这些内容,例如,在“非洲”一课中,就要求学生结合图观察,通过图,知道非洲东临印度洋、红海,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以及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尼罗河等的具置,试想如果撇下图去学习地理,那时无法想象的。

5“画图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画图式”教学就是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把某地区的轮廓大概画出来,通过观察教材或《地图册》的图后,凭借记忆把这一地区的重要地理事物填在相应的位置,形成系统知识。根据初一下册第三章“走近国家”教材内容的特点,笔直认为运用“画图式”教学最为可行。例如,“巴西”这课,先要学生把巴西的轮廓画出来,然后把太平洋、大西洋、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首都巴西利亚等有关地理事物填上去。“画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把动手、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上地理总结范文5

关键词:特征;初中地理;地图;类型

一、人教版初中教科书中有哪些类型的地图

我们的地图是根据数学里面的数学定律和地图的组成基础相结合从而将三维的地理纹理绘制在平面上,它可以简单明了的给我们展示自然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各种紧密的联系和发展,所以地图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地图的分类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例如按照地图的内容和一般性质,我们可以分为专题和普通地图两类;我们还可以根据地图的用途,分为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等。我们根据地理的体系,把人教版地理书中的地图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地理地图。自然地理地图一般都是用简单的符号来解释一些较难表达的自然现象的存在或是它发展变化的过程。自然地图包括了示意图、自然区域图和地形图等。

(2)人文地理地图。我们从初中地理中人文地理这方面的地图分析得出,人文地理一般分为含有人文因素的地图和区域性的地图,我们的人文要素地图一般都是用来说明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地理要素。

(3)综合地理地图。我们所说的综合地理地图一般指的是在教科书中出现且它包含了自然地理地图的特征和人文地理地图的特征的地图,这种地图的特点是信息量较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情况注意取舍。

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所出现的地图的特征

我们从上面的分类载加上地图在初中地理中的分布,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自然和人文交叉,并重点鲜明。这样的安排可以突出说明某一个特定区域的特征,将地图从自然和人文等多个侧重点用多占的地图来解释说明,不仅可以清晰明了的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简洁化而且还能将每张地图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突出来。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关于表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特性,分别从“地形”“旅游资源分布”等用多张地图加以解释说明,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每一张地图中找到相应的主题,而且也更容易理解内容。

(2)用正确的比例将自然和人文地图分布在教科书中。在初中教学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接受并明白所要学的地理特征,在人教版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到,共400页的内容800张图片,基本每页都有一张半的图片,其中自然和人文的地理地图各自占了地图比例的一半这样的分配不仅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认知因素,也较为明显的突出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联系。

(3)地图内容的实用性很强及数据较新。由于书是初中生认识某地,特别是不熟悉的地点的知识大门,所以教科书充分考虑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因素,教材的地图信息与现实世界的真实的数据基本更新一致。

(4)表现特征的地图的类型比较单调,种类较少。因为地图并不是直接把现实的世界再现给学生,而是经过了筛选,在初中教科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地图并没有通过三维等角度形象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用的是平面图,平面图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要求程度太高,所以不是特别适合初中生。就像七年级“大洲的分布”里面,只出现了一般的全球大洲的分布图,却没有将竖版的全球大洲地图的表现特征的类型图展示出来,这给我们的初中生理解地图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5)缺少一定数量的电子地图。就像哈佛大学曾经取消地理系而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来代替一样,科技会改变传统的地图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初中生的认知程度,我们如果可以将电子地图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上,直观明了的让孩子了解多要学习区域的实时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原来传统的地图上所不能直观呈现给学生的数据即时性,还可以培养孩子们对地图认识的新的理解思维。

三、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化的运用地理教科书中的地图

我们通过分析教科书中的地图种类以及特征,可以总结出以下的一些方法来最大化的运用地理教科书中的地图:

1.用一以贯之的方法把地图系统的运用在教学中

频繁使用地图是地理课的一个特征,因为我们在地图中可以让学生清楚明了所要学的区域的地理和资源分布特点,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合适的地图并在讲解过程中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断练习学生的地图理解力从而让学生可以自主把地图作为学习地理的一个工具。

2.通过掌握地图的特点,把地图教学措施化

(1)区域比较式。地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区域化,区域比较的方法是地理地图学习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广阔的地理思维。

(2)多种图表结合法。在教师讲解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时候,应该最大化的利用多张关于这个区域的地图从人文、自然等方面来结合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可以扩宽他们的视野。

(3)问题的指向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对象,比如我们要总结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找到这个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等。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所给出的地图来解决。第一我们需要找到要解决的问题的指向,然后锁定问题,然后确定答案的范围,这个方法在地图学习中十分的重要。

将智能的设备运用到教学中,让地图实践化由于现在智能终端的普及,我们在地图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适当的运用,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对地图的读、用、绘等的能力,并将这些识图能力运用到实践中,那么我们的地理地图教学就不再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了,我们的孩子可以更便捷的认识世界并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能力运用到生活中。

总之,信息化时代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地图,而是要通过书本地图和现代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发展学生综合读图用图等能力,使得学生在新时代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地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春方.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分类和应用[J].地理教学,2009.

七上地理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由于地理在教学中没有语数外重要,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1.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1.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①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②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③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3.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