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散文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范文1

就近两年的高考而言,2006年有四套试题直接选用了这类散文(《乡村的瓦》《说村落》《阳光的香味》《一幅烟雨牛鹭图》),2007年也有四套试题选用了这类散文(《麦天》《乡村的风》《日月行色》《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还有一些作品明显带有乡土文学的痕迹。由此可见,乡土散文依然会成为今后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题材,应引起广大考生重视。

一、命题规律

乡土散文主要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间以少量的客观分析题。主观表述题更能检验考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述能力。

选材上多关注语言生动而描写细腻的散文,这样命题的角度更多:语言生动的文章可从语言赏析和表达技巧赏析等角度命题;生动的语言大多内涵丰富,又可从理解词语或句子的角度命题;描写细腻的文章则可以就描写技巧和形象赏析等角度命题。

考查凸显思辨能力。乡土散文多取材当代散文,因为当代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更尖锐,乡村虽有其落后的一面,但在社会日益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的朴实与城市的物欲对立,于是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净土。正是这样的作品,命题者往往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我们既要在作品阅读中把握乡村生活的穷困、落后的现状,又要明确乡村文明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只有辩证思维才能对乡土散文把握全面而透彻。

二、备考策略

面对乡土散文的考查,必须养成两种意识:一是整体阅读意识,注意把握全文,甚至将所有题目也纳入整体阅读的范围,不寻章摘句;二是文本意识,即所有题目解答都必须立足于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不堆砌名词术语。就具体考点而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思路结构类题目

解答这类题时需要抓好三个方面:

①抓题目。题目或是写作对象,或揭示了文章线索。是写作对象的看哪些地方是直接写该对象的,哪些地方是侧面写的,这样能大致分清层次;是文章线索的则直接以此探寻文章的思路,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落叶”就是全文的线索。

②抓取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在段首或段尾,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段落核心,便于正确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③抓中心话题。如果中心句不明显,则直接抓中心话题,某些段落讲述的是同一话题就划分为一个部分,这样能很快理清思路。

2、观点态度类题目

解答观点态度类试题主要是抓议论、抒情语句。乡土散文往往以描写为主要内容,议论、抒情性语句则是直接解读作者观点态度的钥匙。如《乡村的瓦》结尾说“睡吧,孩子。这叫归乡”,就是直接抒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灵魂归乡的愿望,从而揭示文章的主旨。

3、形象鉴赏类题目

此类题目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抓特征。明确形象特征是鉴赏的基础,特征往往并不集中在一处,所以要善于将分散于各处的特点进行筛选整合。

②明写法。在明了特征的基础上还要分析具体的写作手法,主要是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两大类。

③析作用。作用包括结构上的作用和主旨表述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往往有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等;主旨上的作用则是有关形象表达方面的意义,也就是说分析形象的意义必须结合主旨进行具体分析。

4、语言品味类题目

此类题目也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看运用的具体修辞技巧:二看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三是分析所表达的主要情感。

三、例题解析

大地上的雕塑

石绍河

我在阅读近期出版的几种不同类型期刊时,惊异地发现,封面都是梯田的风光照片。那清晰优美的线条,那恢弘磅礴的气势。那绚丽灿烂的色彩,令人兴奋而震撼,看后久久难忘。原来我熟视无睹的梯田,竟有这般庞大的雕塑之美。

我家的吊脚楼建在一面山坡的半腰里。楼前屋后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漫山遍野舒展开去。出门回家,都要从梯田曲曲弯弯的田埂上走过。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来。哪条田埂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用想就心里有数。

我是一个好静喜独处的人。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我听见无穷无尽的弧线,像优美的线谱,在微风的弹拨下,汩汩流淌出悦耳的乐音,乡亲们和着这仙乐,一边劳动,一边哼着小调或唱着情歌。我看见灌满山泉水的层层梯田,像无以数计的魔镜,在暖暖阳光的映照下,亮晶晶,明晃晃,把整个山寨照得山光水鲜,人靓物美。我还看见,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

梯田不仅仅是养活我们的一块土地,她更是一种天地之大美,一道文化的风景:梯田的美是流动的,随着季节变换而变换。春天的梯田像少女,爱照镜子,爱哼哼唱唱,爱把身体的曲线给人欣赏。风儿沙沙是她甜甜的蜜语,水波漾动是她柔柔的双眸。夏天的梯田像新娘,戴着翡翠,技着绿绸,浓妆重彩,满脸喜气。她躺在新婚的大床上,敞开宽阔的胸怀,任农民尽情宣泄生命力,把一颗颗种子,把一个个希望播进她的体内。无数粒种子在体内发芽、拔节、打苞。秋天的梯田是孕妇。金黄的原野,丰腴、厚实、饱满,让人感到富有和兴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秋天的梯田,是最让人期许盼望的季节,是乡亲们最隆重最甜蜜的日子。在金黄的色彩里,人们看到了土地对他们的恩赐,怀着一颗颗感恩的心,手握镰刀走向梯田,接生那期望已久的金娃娃。冬天的梯田是母亲,肤色虽然有些黝黑,表情尽管有些沉默,但线条还是那么明媚,情思更幽远,幻想更绵延。天上飘起雪花。梯田穿上暖暖的棉袄,盖上了厚厚的棉被,悄悄地让油菜、小麦和紫云英在她怀里取暖睡觉,生根长叶。梯田是一座需要静静欣赏

的雕塑,是一首需要慢慢阅读的诗歌,是一幅需要细细领会的绘画。对梯田的长期观赏阅读,我不由得对祖先仰慕起来。我曾问过长辈,寨子里山坡上的梯田是哪朝哪代开凿的。大家都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只说从小就看见有这么多梯田。我敢肯定,在有人定居在这里之前,不可能有梯田,是我们的祖先,因为生存的需要,一代代、一辈辈慢慢开垦出来的,先是一小块,再是一小块,经年累月,就有了这规模。这里最老的梯田,恐怕有上千岁了吧。古人是有长远眼光的,他们为子孙留下了可耕种的土地。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我想象着当年开垦梯田的壮举,有人披星戴月,有人栉风沐雨,有人夜以继日,有人代代不息,他们用锄头、用木棍,甚至用双手,一点点地雕凿着大地。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他们用生命改造着生存环境,却无意中创造了一种奇异的文化,建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句歌词说:“我们生活在画里面。”在梯田里劳作的人们,才真正每天生活在画里面。

梯田把自然与人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她不是单一的风景,她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更主要的靠自身的出产养育了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梯田和人的关系更紧密,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味。梯田不仅生产五谷杂粮,也生长文化,生长民歌,生长爱情。我曾经骄傲地说过:我的乡亲天天生活在文化里,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乡亲们对梯田呵护有加。他们把田坎修剪得轮廓分明,把田埂铺填得平平整整,把沟渠整理得顺顺畅畅,把田块梳耙得熨熨帖帖,真像是锻造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哪里田坎崩了,沟渠堵了,田里淤了,乡亲们都会及时修补,保持她的完美无缺,完好无损。早年,我也常常去参加修补梯田的劳动,那份投入、那份纯情,是很难让人想象的。

后来,我离开家乡进了小县城,整天住在水泥楼房里,心里却牵挂着山坡上的梯田。早些时候,还有乡亲进城来,要我帮助弄些水泥之类的东西,说是修补毁损的梯田用。我也尽量帮助他们弄一些回去。但近年却不再有人要我帮助弄水泥了。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田地荒芜了好多,被山洪暴雨毁坏的梯田也没有人修补,祖宗留下的梯田正在慢慢损坏。去年夏天,年过古稀的父亲进城来,说是一场暴雨,把他承包的梯田毁坏了多处。我说赶紧找人修补一下。父亲摇摇头:我种不动地了。修补好了也无人种。神情十分沮丧。我还是出钱请人把毁坏的地方修补好了,尽管她荒着,总不能让梯田在我的手里毁掉。说不定,再过好多年,我为之骄傲的梯田,就会支离破碎,到时,不知见了祖先怎么向他们交代。

(《散文海外版》2007年第1期,有删改)

1、首段着意写作者阅读梯田的风光照片有什么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本文首段的作用主要是领起下文,但如何领起下文必须做具体分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就后文内容而言,为后文写梯田之美作铺垫;一是从作者情感而言,奠定了感情基调。

[参考答案]梯田的风光照片直接呈现出了梯田的壮美,为后文直接写梯田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讴歌的基调。

2、文章把梯田称为“大地上的雕塑”,意在表现梯田的哪些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一考点。“大地上的雕塑”指两方面:一是自然之美,二是文化之美。按照这样的美感要求对全文进行筛选即可。相关的信息点是:“她更是一种天地之大美,一道文化的风景”;“梯田的美是流动的,随着季节变换而变换”;“梯田把自然与人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梯田和人的关系更紧密,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味”。

[参考答案]梯田具有流动之美,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换;梯田是天地之大美,是一道文化的风景。增添了生活的诗意;梯田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具有人情味和文化味。

3、文中梯田被描绘得生动形象,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三、四两段各举一例加以赏析。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重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要注意所选内容只能是对梯田的描写:第三段所写梯田主要是“听见”“看见”所得,修辞主要是比喻,写出对梯田的热爱;第四段所写梯田主要是四季景色的变换,修辞主要有比喻和拟人,也有对偶,如“风儿沙沙是她甜甜的蜜语,水波漾动是她柔柔的双眸”。解答此题尤其要注意结合文本,从所表现的梯田的特征和表达的情感两方面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第三自然段:“我听见无穷无尽的弧线……”运用比喻写出了梯田的曲线之美,表现了乡民们劳作的快乐和“我”对梯田的热爱。(举出“我看见灌满山泉水的层层梯田……”或“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等句,指出比喻修辞。并进行赏析均可)

第四自然段:“天上飘起雪花。梯田穿上暖暖的棉袄……”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冬天梯田的温情,呵护着生命的茁壮成长,表达了作者对梯田的赞美。(举出对春、夏、秋等季节的梯田的描写,并指出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进行赏析均可)

4、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散文阅读范文2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散文大致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和议论明理类。

一、技巧指导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人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鲜明突出。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写出精炼确切、符合要求的答案。

二、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

1,命题角度: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思路:

(1)本义人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下文找到相关语境。

(2)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3)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并找到答案。

2,命题角度: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1)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要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2)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3)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旬、关键词人手,概括答案。

3,命题角度: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1)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2)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3)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4,命题角度: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1)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2)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各层面意思的区域,锁定关键句。

(3)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各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并概括出答案。

5,命题角度: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1)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2)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6,命题角度: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1)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特殊意义。

(2)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能理解词语特殊含义产生的环境。

(3)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从而获取词语的特殊含义。

7,命题角度: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

(1)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2)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故要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3)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4)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需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表)写什么,实际(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8,命题角度: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1)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的对应位置,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2)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意图,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2,从内容上把握答题要领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为了证明观点或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会问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具体,不可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力求准确、精炼、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考查形式,所以组织好答题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显得非常重要。

(1)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2)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3)语言表述力求精炼;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要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三)理解表达作用

1,人称表达类

命题通常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或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称谓的变化。

解题思路:

(1)确定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2,修辞方法类

(1)确定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等;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等。

(3)确定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的具体表达方式命题。

(1)确定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定指定语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定指定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作用,确定答题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5,表现手法类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作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贯穿;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散文阅读范文3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这种文体往往会借助具体物象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其中,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阅读抒情散文,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清脉络,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三、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想念一棵树

黄文山

想念一棵树,一棵湘西天子山上的松树。

那天,导游告诉我们,说是要带我们走一条常人不知道的小路,去看“西海”。所谓“西海”,其实是一处巨大的山谷。这就是张家界独具的奇特景观,千百座造型各异的砂岩岩峰绵亘数十里,深藏在天子山阔大的怀抱中。我们跟着导游在密密匝匝的丛林里穿行,实在辨不清哪里是路。终于草木渐稀,待转过一方巨岩,眼前豁然一亮:一大片灰苍苍的峰林仿佛听到一个无声的召唤,已经森然列阵在我们面前。

他们都是些谁家的将士?有的敛眉锁目,胸间隐隐含着一股不平之气;有的髭发俱张,似难耐这漫漫无期的等待;更多的则盔甲齐整,意态冷峻。也许如乡野传说的那样,他们是二千年前张良埋伏于此的精兵良将的化身?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这万千奇异的岩峰,实在与张良无涉,而是大自然的杰作。三亿八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大海,后来,地壳上升,海盆隆起,海底成为沙岩高原。于是,大自然微微一笑,以风霜雨雪和亿万年的耐心,精心雕刻出这独一无二的峰林作品。

似乎再往前走几步,就能触摸到这宇宙间最伟大的艺术品了。这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走近些,再走近些。于是我接连跃下几块岩石平台。待听到导游和同伴们的呼叫,已经来不及收住脚步,惯性带着我沿着倾斜的石面直向悬崖冲去。就在一刹间,忽然看到悬崖边闪出一道松枝,我急忙一把抓住,如同抓住一位老朋友的手臂。看看身下,便是深不可测的谷底,不禁心旌神摇。

倚靠着这棵松树,我不但没了危险,而且可以无遮无碍地把整个西海纳入眼帘。我的身旁,就是一座座兀立的岩峰,似乎伸手可及。整个山谷的色调是蓝灰色的,而岩峰本身则略见赭红。每座岩峰都像斧劈刀削般垂直陡峭,几乎看不到一星土。但所有的山头上,无一例外,都有松树在安营扎寨。看看这些松树的生存环境,真让人为之喟叹。它们的根都深扎在石缝间,生生从坚硬的岩石上撕开一道口子,作为它们的立身之处。但这并没能阻止它们去寻求生命的欢乐。你看那一只只伸向蓝天的手臂,正无声地描绘着一个个美好的憧憬。它们本身并不美,但它们的生命形态却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

此时我握住的就是这样一棵松树的手臂。鱼鳞状的粗糙树皮,首先让人想到的便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它从我脚下悬崖的石缝中探出,十分艰难地来到世间。这是怎样的一些生命啊,从萌芽的那一天起,就置身于险恶的环境之中。它要用细弱的根须撕碎坚硬的岩石,使之成为赖以生存的土壤;它要以百倍的耐心,搜集每一缕阳光、每一点雨露以及每一片偶然被风带来的枯叶,作为自己的养料;它还要提防狂风暴雨来袭,经受严霜重雪的欺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漫漫的苦难历程,它终于站在了蓝天和阳光之下,站在了“西海”的群峰之中。抚摸着这样一只手臂,这样一只从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伸出的援手,我对生命的意义也因之多了一层理解。

第二天,上午就要离开天子山了。清晨,我早早便起床,独自一人来到“西海”,为了再看看那棵松树,向它告别。转过一方巨石,偌大的“西海”展露于眼前。在淡淡的晨曦中,群峰静默肃立,好像正等待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此时,有风自峡间来,于是,那弥漫了整座山谷的蓝灰便出现波浪般的起伏。我知道,那是松树的海洋在荡漾。它们才是这片山谷里真正的生命。这时,我看到一根熟悉的松枝,不,是一只老朋友的手臂也在风中轻轻地摇动。

就在这一片手臂的轻轻摇动中,天子山新的一天开始了。

(选自《相知山水》)

1.文章中描述的“西海”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详尽地介绍“西海”有何用意?

解题思路:这道题目在于概括文章所述事物的特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2.文章第五段中说“它们本身并不美,但它们的生命形态却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

解题思路: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回答这类问题,同学们应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分析。

散文阅读范文4

叙事散文以记事为主,它主要是通过对人和事的叙述描绘来表现文章主旨。作者往往于具体细致的叙述中传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同学们首先要了解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其次,还应注意语言的运用,形象、生动、细腻传神是其语言的主要特点。最后,文章的主旨在文中虽然表现得较为突出,但韵味深长,值得同学们咀嚼品味。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父亲抬担子

王清铭

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走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酸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走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这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平淡的笑容。

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了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了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痛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眼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背部的肌肉有点松弛,原本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分都会长起皱褶。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场院,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身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嘴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随父亲稳健地走着……

[选自《我对你的爱有多长》(亲情卷)]

1.文章第二段画线处,“我”为什么要“装成漫不经心”的样子?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反映,从某个角度来看,对人物的描写就是为了揭示人物真实的内心。解答时,同学们应结合语境分析“我”的心理活动。

2.文章第四段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出父亲已经年迈苍老?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父亲的年迈苍老通过对外貌、神态、动作的直接描写来完成,也通过环境等侧面烘托来完成。

散文阅读范文5

郭风

静静的日午,我坐在窗前,为外面一片晴美的日光,心中感觉沉醉。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耳际充满嗡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听来是熟悉的,亲切的,但我没有去注意它。过后,我听到这种声音显得焦急,甚至变成愤怒了。

接着,我就看见一只蜜蜂在玻璃窗上碰击着,它鼓着自己的翅膀,想从那里飞出去。它在不久之前,迷了道路,飞进这个房间里来。这是我想得到的。

我看见它在玻璃上撞了好久,都不能够飞出去,后来它在房内冲上冲下地旋飞,完全失去在花间采蜜时的快乐的样子;我觉得它像一个性急的小孩子,完全地纷乱了。有一回它碰在天花板上,打了一条弧线地落在壁上。

我知道它是从上面换气的小窗间飞进来的。我的心中也为此感觉不安,希望它能很快找到出路。

现在我还记得,我找到一支木条在气窗上敲着,意思是提醒它,从那里可以回去的,现在我想起来,真是多么可笑。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替它把玻璃窗打开呢?

我看见这只蜜蜂几次飞回玻璃窗上,它一定觉得迷惑:那里不是一片阳光吗?怎样的,它不能够飞到那里去呢?

我把窗打开,它就飞出去了。起初我感觉有些怅惘,马上我感觉格外之快乐。我也不去想,我耽误了它的时间,使它受到不小的恐慌。我看见这只蜜蜂,一条直线地飞进空中。我知道,在那些空旷的地方,到处充满着阳光。

我常常地想起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想到这只蜜蜂,就感觉亲切。

想起蜜蜂是喜欢阳光和花的,喜欢工作的。想到这只蜜蜂从窗口飞出,回到自由的自然界,它心中的快乐是怎么样的呢?我想,我们来想象这种快乐,就是一种极大极大的幸福。

说不定它还会告诉它的同伴,这个自由的世界,是多么可爱,多么美丽;采蜜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我想,它会说得多么动人的呢。

我想,那些蜜蜂采蜜的地方,我们也到过的,我记得那些地方我们都去过的。那些路旁,开着草莓的白色小花的地方,那些开着一大片金色菜花的菜圃,那些有花开有阳光注满的地方,真是多么美丽!

蜜蜂们便在那些地方采蜜的。

现在我就想起那只蜜蜂,它迷了道路,飞进我的房内来。

现在我还记得它在玻璃上热切地碰击着,想从那里飞出去。

我常常想起这件事情。像它那样地想投向光明,像它那种想回到自然界的急切的心理,我感到多么亲切!

(选自《郭风散文选集》)

探究练习

1.作者听到蜜蜂的嗡嗡声,开始感觉如何?后来感觉又怎样?

2.蜜蜂在房间里是怎样乱飞的?

3.蜜蜂因为迷路飞进房间里来,不知道怎样飞出去,只好在玻璃上乱撞。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进而又想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描写蜜蜂采蜜的地方的?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这样热情地对待一只迷路的小蜜蜂?

散文阅读范文6

关键词:解读考纲;初读;主旨;审清题干

关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明确规定命题以散文、小说为主,在这二者中纵观各省市,散文还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做好散文阅读就成为每位考生的当务之急了。

一、解读考纲,做到从能力考察看分析综合(C)、鉴赏和评价(D)和探究(F)这三个等级

(1)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2)鉴赏和评价(D)。①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评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魅力。③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3)探究 (F)。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②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做好散文阅读的做法

(1)有意识地初读。在第一遍阅读中先简要理清文章的取材、要素等大概关系,对文章有个初步的印象,尤其是大致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然后把要解答的问题看一遍,对照初读的印象,理顺文章层次关系,同时也理顺自己的解题思路。如08全国卷《马缨花 》,该篇线索有外在线索和内在线索,外在的就是没见到马缨花之前——见到马缨花之后——与马缨花作别,这是外在的,内在的线索就是随之而来的作者感情变化,最初孤独寂寞——发现并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永远爱上了马缨花。在把握住这两条线索后思路也就清楚了。

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划分的依据是带有感情的抒情或议论性的语句如在《马缨花》中有“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这些语句初读时就应把它划下,做到阅读的有意识性

(2)把握主旨再阅读。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亦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找出了文眼,也就找出了整篇文章的基点。那么如何找出文眼呢?写作的基本技巧就要求文章能够开篇点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第一眼就能知道这篇文章的大致主题思想。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对北平的秋的最感性的认识就是“清”“静”“悲凉”,读完文章,我们便深切地感受到全文无不是围绕这三个特点泼墨抒情,写意人生。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秋意,也正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所以说文眼自然而然就被呈现出来了。大多的文章都在开头部分直接点题,但也有一些文章把文眼隐藏在中心段中,让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慢慢发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一项基本功,根据文章的题目快速锁定文章主旨,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概括文章要点,这项基本功的训练有赖于培养学生养成快速阅读大量美文的习惯。

(3)联系题干,审清题目。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把握思路、组织语言。遇到题干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题干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如2001年全国卷《门》的第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文章指出玻璃门不是门,就表示这里的玻璃门不具有作者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就可以从否定的角度回答问题,并从肯定的角度阐述作者心中门的特殊含义。

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理解和分析的对象,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