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地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地理总结范文1
一、师德表现
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二、教育教学情况
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金山桥开发区中学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尤其是在市一中参加的省优质课的评比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使我了解了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通过开公开课,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更促进了物理教学。
6、加强与备课组老师的合作,团结共进,精诚协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二(3)、二(4)、二(5)三个班的物理成绩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中,二(3)班的进步更为明显,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不断进步。但还需进一步提高。
初一地理总结范文2
首先,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明确自身职责,做到带头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通过短信及班级群消息认真教育引导学生及家长注意个人卫生与防护措施,提升防御能力。对意识不强,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主动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杜绝不实谣言及信息在班级中传播,对具有恐惧心理的家长学生,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对全班学生持续追踪调查,掌握学生外出行踪,身体状况变化等情况。通过详尽的表格对全班外出学生,返回学生做到彻底摸排,对外出返校学生进行体温监测并上报,防止出现疫情失守失控,疫情传播的情况。对身体状况较差,滞留外地的学生给与更多的关心与疏导。积极开展线上学习宣传,有效引导学生在假期有效地使用网课进行学习,将停课不停学落实到实处。
假期期间班主任的考验主要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缺乏,作业打卡的不及时等需要班主任时刻地盯着,二假期过后正式开学,考验就转变为了对学生状态的调整以及心理的疏导。
刚刚开学,学生的精神上有较大的不适用,大多数的学生在这个转折时期显得迷茫,怎样让学生尽快适应这一变化,顺利度过转折时期,这是我班主任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主要做了两点:1.尊重每位学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的需要,努力的克服了固执己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愉快的心理空间。善待每位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个孩子。对于优等生不掩饰他的缺点,积极引导他们扬长改过,努力使其达到更优秀;对于后进生,不歧视他们,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完善。2.对于厌学和不想上学的同学,我总结个小方法,还算比较实用,三个配合三个谈心。第一个配合就是让孩子配合,让孩子知道他的选择是对的,这段时间坚持住了,让孩子听从老师和家长,过了这段时期就好了,第二个就是家长配合,让家长多给孩子关心,多和孩子谈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最大的支持,第三就是老师配合,老师多和孩子谈心,上课的时候每节课提问一次,和孩子谈心的时候避免厌学的话题,总之多给与关心,时间是一剂良药,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慢慢好转。
这学期对于社会,对于家长,对于老师,甚至对于学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过网络授课经验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对于今天的网络授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总结:
一、教学准备:数学组会提前一周备好5节课,这就给个人的二次备课留下了充分的时间。我会提前把教案写好,在写教案的过程中结合集体备课对自己的课件再做调整,进行知识精简。
二、教学过程心得:这种教学方式确实非常新颖,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新奇,但是说实话不一定适合全体学生。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么听话,也不像高中生那么懂事。所以网络课堂就需要家长的监督。而部分学生的家长单位复工较早,使得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在家监督孩子上网课,造成部分学生会开着直播玩电脑,开学之后成绩一落千丈。针对此种现象,我会在课堂上不定时点名提问学生,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够坚守课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能像平时课堂那么随时提问,随时解决问题。教师的管理能力隔着屏幕也下降了一个等级。我们班网络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主动发问,有问题也不习惯主动发起连麦,这就要老师多关注重点难点的讲解和落实。
初一地理总结范文3
【关键词】四环节;情境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我校是首批省级教改试验区,经过几年探索试验,探索出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四环节情境地理教学模式。四环节是指:“预习铺垫――展示提升――释疑解惑――总结反馈”。
一、预习铺垫
1.要明确提出列出详细的自学讨论题纲,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教师起路牌,导师、航标的作用。
2.要适时做好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愿学,而且会学,在自学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生阅文,读图积极主动自学、讨论、研究,教师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检测,指导学生采取读书、记忆、比较、归纳、讨论、联想等方法,按要求在书上圈、点、划、批,独立获取知识,找出重点,难点,找出问题答案,并作初步的认知,理解和简单的应用。
3.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目标预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查的过程,等于给学生做B超、做CT,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抓到手,教师要巡回指导普遍了解学习情况,掌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将问题分清主次,概括归类,为“释疑探究”做好准备。
4.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分好学习小组,为合作交流提供组织保证。
二、展示提升
根据小组预习的内容向全班同学展示每一小组的预习成果,“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有激情,充满争辩,大家都参与的课堂,开放式的有趣味的课堂,学生人人参与,个个自信十足,以争辩为乐,以展示为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配角”。在前一阶段预习基础上用二十分钟时间展示预习的成果,可以是知识点的归纳,可以是小老师的讲解,可以是有关问题的辩论,可以是知识竞赛,可以是小品话剧,总之使展示的内容能从各方面体现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提升者和拔高者,在展示中精心策划,学生真正成为我的课堂我作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关注学生的思路,引导思路发展,教师的注意力是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状态,及时关注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获取知识,乐学,悦学,掌握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质量。
三、释疑解惑
1.要知道“疑”是什么?才能教什么。这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是教材,不是书,而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要教学生不会的,讨论研究不懂的地方,如:初一学生在自学、研究讨论了“经纬度”扫除了80%的障碍,教师发现判断一点的“经纬度”错的较多,就着重教好判断经纬度这一部分,并找出产生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讲的只教学生不会的地方,教师的眼睛要盯着教材,课程标准,但更重要的是盯着学生,并注意及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规律和道理必须讲清。强调自学,不等于不讲规律,不讲道理,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讲规律,讲道理,初中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关键就是道理,讲清道理和规律,使个别上升为普遍,在揭示规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这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水平,尽管教师语言不多,只是三言两语,但要能揭示规律,道破原理。在讲解的时候应尽量结合多媒体,这一点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如:地球公转中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结合多媒体演示把这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化为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就易于理解。
3.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教师在讲清道理,揭示规律后,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在这一阶段,也不能让学生做观众,听众,要做主演,唱主角,要学生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一言堂,还是让学生讨论,质疑,研究。教师讲在关键处,这样教师讲解就更是少而精了,当然这种先学后教的程序,不是教条主义,不搞一刀切。有时就必须:“先教后学”。如初一地理的“时区和日界线”,就必须先教后学,否则学生根本无法学会一句话,一切从效果出发,怎样效果好,学生积极性高,就怎么办,怎么教。
四、总结反馈
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要重组成部分,即要当堂完成作业,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测试反馈总结,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形成学生的能力,它是确保课堂教学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得重要环节,初中地理是小学科,付科,不准布置课外作业,但是期中,期末又考纳入总分,这一尴尬的境遇,使得所有的教学内容,作业等必须在45分钟内完成,因此每一节课的作业量必须控制在10分钟之内,所有学生必须当堂完成,差生也应当堂完成。
测试题要覆盖每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要少而精,一般少则四,五题,多则十题,尽量限制在十题以内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评改或相互评改的方法,自己发现错误,相互指正,相互学习。教师应及时有效调控,对共性问题及时补缺,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对这一阶段的测试题应尽量用多媒体,使之直观,学生积极性高。
总之,无论是庞大的天体,还是微观世界,无论是火山,地震,还是古地理环境的演变,都可利用电脑剪辑录像或用动画在课堂上显示,如讲授七年级上册“地震,火山,泥石流”时就播放相关的课件,这样学生大开眼界,降低了难点,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初一地理总结范文4
1.1初中地理“副科”观念的影响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此外,教师应该恰当处理“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因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内容大多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对一些教学价值不大且学生操作起来较难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胆的舍弃.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动,地理教育价值相对较小,学生难以操作,应该舍弃.否则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没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初一地理总结范文5
构建贯穿地理课堂的知识结构主线,可以最大程度综合各种载体的地理信息,使课堂结构更加丰满、科学、合理,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一、以空间为主线凸显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在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公转》教学中,通过对教材中地球公转的图片观察,学生首先看到的地球表面的空间结构主要是由几条特殊纬线构成的四个温度带。通过对知识的分析与整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编排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框架是由一条竖线(由4个温度带构成,是主线,呈纵向线型分布)和4条横向线组成,其中4个温度带构成本课主线上的4个知识点。以这4个知识点为基点,按着因果关系为顺序由五个知识层次构成了横向知识链。通过这样的编排设计,整个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知识谱系关系密切,纵向有对比,横向又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极易理解和掌握。
二、以情节为主线使知识生动起来
教师根据教材中阐述的知识内容,把知识重新编排组合,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然后想办法使教学课堂结构情节化。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课堂教学赋予形象化、故事化、趣味化和生动化。
初二下册《台湾》一课,笔者就设计了这样情节化强的独幕剧:笔者扮演的是一家投资公司的经理,打算到台湾考察投资项目,顺便游览台湾的风景名胜。课代表充当的是导游的角色。首先是准备阶段,到台湾需要哪些衣食住行方面的用品,“导游”边介绍用品边从台湾的位置、气候、地形地势、风土人情等方面说明预备这些用品的原因。然后,“导游”利用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带“我”走进台湾,首先游览的是台湾的风景名胜,然后“考察”的是台湾的农业,包括各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种类、分布及原因,最后“考察”的是工业,包括工业特点、分布以及工业的发展状况等。在考察的过程中,紧扣教材及学习目标不时抛出各种问题,要求“导游”回答或让观众(全体学生)讨论,学生热情很高,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以逻辑为主线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初二地理下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中,通过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的景观图片的展示导入新课,学生不但了解了新疆的地形特点,还知道新疆的一个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马上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干旱?通过对原因的探究,自然就总结出新疆的气候特征,接下来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水源”上,通过对水源分布的分析,来了解新疆河流对人口分布、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出“坎井”,以及绿洲农业的特点及分布。最后通过对沙漠的治理的了解,再一次回到新疆的景观展示上。
本课从新疆景观图片入手,从一个知识点推导出另一个知识点,各个环节之间以因果关系为序,逻辑性强,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知识体系完整。
初一地理总结范文6
一、课程标准
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二、教材分析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是七年级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综合探究课。本单元把人们生活的区域扩展到整个世界,展示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而地球仪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所以认识和了解地球仪是认识世界、认识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地球仪”重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地球仪,进而认识地球;把学生头脑中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第二部分“使用地球仪”重在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和分析,学会运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来分析它们的地理环境特征。
三、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中,涉及到了地图三要素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从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图上的经纬网可以用来确定方向。而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的信息中,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类型的地图,对经线、纬线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初一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光从地图上观察抽象的经线、纬线还是难以理解。所以在这节探究课中,就需要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小组的讨论来对地球仪和地球仪上经线、纬线进行深入地探究。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两张赫晓光创新绘制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和南半球版世界地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图。
提问:与传统地图相比,创新地图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南极洲、北冰洋完整地呈现出来了、澳大利亚大陆有明显地变形……
教师归纳总结:这是因为地球表面为不可展开的曲面,当人们把曲面上的地理要素转绘到平面上的时候,虽然人们已经用地图投影的方法,让失真的程度减少到最小。但地图还是存在不同类型的变形,所以世界地图虽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最常用、使用最方便的一种工具。但它所存在的变形、不完整性的缺点,让人们不得不借助另一种工具——地球仪,去研究地球。因为给出地球仪是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是完整而又近似于正确的。
设计意图:赫晓光绘制的世界地图和传统的世界地图有很大的差别,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世界地图所存在的缺陷,而引出地球仪的话题。而赫晓光的创新地图也能够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发现世界地图原来也可以这么画,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学环节二:观察地球仪
活动一:我有慧眼,我观察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地球仪,并且把观察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
由学生回答观察结果:大洲大洋、国家和地区、山脉、河流、湖泊、南极、北极、经线、纬线、地轴……
转承提问:我们知道大洲大洋、国家和地区、山脉、河流、湖泊、南极、北极在地球上的确存在,但地轴、经线和纬线存在吗?
学生回答:不存在,这些是人们假想出来的。
教师对地轴和经线、纬线的定义做解释。
活动二:我有智慧,我探索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并以四人小组来讨论分析经线、纬线的特点,并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完成表格之后,提出问题:
(1)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
学生回答:赤道。
教师进行肯定,并展示游客在厄瓜多尔赤道纪念碑前拍照留念的图片。
(2)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引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20°W和160°E。
进而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圉,而是以20°W和
160°E?
转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相比,那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的名气可是要大多了。在1884年确定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度经线之前,制图者们根据自己的民族倾向,把本初子午线画在罗马,巴黎,哥本哈根,耶路撒冷、彼得堡和费城等地。所以0度纬度是由自然法则确定的,而0度经线,也就是本初子午线究竟设在哪里,纯粹就是一个政治问题。
提问:为什么后来国际上决定把本初子午线定在英国呢?
教师给学生讲述英国人最早解决经度定位问题的故事,并向学生推荐由美国达娃·索贝尔著的“经度——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这一本书。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笔者主要设计了“我有慧眼,我观察”和“我有智慧,我探索”两个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和分析来认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征。而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来总结经、纬线的特征,一是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另外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看出经、纬线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加深对经、纬线的认识。在设计表格的过程中,最初把半球划分的内容也列在其中,但笔者认为东、西半球的界线是本课的难点,一直是学生容易弄错的部分。所以就在讲解完表格之后,单独设计了两个问题: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虽然关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不能立刻回答出来,但经过教师层层引导之后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将20oW、160oE作为东西半球分界线的原因,还使他们对这条分界线有了有更深的印象。
最后,笔者在这个环节又补充了一个解决经度定位问题的故事,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原来在经线、纬线背后还有这么有趣的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而向他们推荐《经度》这本书的目的也在于此。
教学环节三: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活动三:我的地盘,我做主
1.联系时政,说几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找相应的位置。
2.在经纬网上确定几个点,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经纬度。
3.用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使学生可以知道自己位置相应的经纬度。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①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②依次请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就是要让学生把之前掌握的经线、纬线的特点在实际中进行应用,也就是要实现——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这一教学目标。而用联系时政、游戏等方式,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教师对综合探究课的设计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笔者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尽量把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综合性”“探究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体现出来。例如:
1.笔者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用“我有慧眼,我观察”和“我有智慧,我探索”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和小组的合作讨论,来得出答案。而笔者只是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对他们的结论进行肯定或者纠正得出正确的答案。所以在本环节中,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把传统的接受学习过程变为观察、探究、发现的主动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出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探究性”这一特点。
2.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在讲解完东、西半球分界线这一内容之后,又引出了如何确定本初子午线的话题。从政治和历史的角度,给学生讲述国际上为什么把本初子午线确定在英国的原因。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体现出“综合性”这一特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讲解也表现出了很大兴趣,听讲都非常认真专注。因此,笔者认为“综合探究活动”绝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思考,锻炼他们客观、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