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体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体村范文1
目前,亚奥区域在售住宅有媒体村、世茂奥临花园、公园2008、万达大湖公馆、大观、旭辉奥都等项目,吸引了众多购房人的置业目光。但不少人表示,虽然一些项目拥有较好的景观资源,但因为是面对高端客户,无论售价还是户型面积,都超过了他们能力承受范围,还有个别是50年产权的项目,又减少了住宅的居住年限。因此,像媒体村这样,既具备良好地段优势、完善交通环境、成熟居住社区,又拥有优异建筑品质、合理户型设计、丰富社区配套、品牌开发实力的全能型项目,便成为了精英人士的置业焦点。
奥运利好成就全能住区
为了举办好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已在近两年内投入180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数字化及水电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业内人士认为,亚奥地区将被斥巨资打造为文化、时尚、健康、国际、生态等多元化的生活领地,促使越来越多的白领精英将此区域作为安居乐业之首选地。
在奥运利好的促进作用下,亚奥区域的住宅项目一直处于热销状态。以位于亚奥核心区域的媒体村为例,在2007年“十一”黄金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内,就以单月成交1300套的成绩,掀起了亚奥区域的销售热潮。据记者了解,媒体村凭借“全能住区”的产品定位,成为了该项目笑傲市场的制胜法宝,也因此使得媒体村二期尚未正式开盘,就已经吸引近3000组客户来此项目排号,开启了2008年亚奥区域的居住终极梦想。
据悉,由国内首家A+H股地产类上市公司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北辰置地分公司开发建设的媒体村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配套项目之一,奥运会期间将为中外媒体6000名注册记者提供集居住、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奥运会后将以商品房的形式回归市民居住。
不仅如此,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的媒体村,在设计和建设上严格遵循了“绿色、科技、人文”的三大奥运标准,以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基础,采用先进可行的技术及绿色建材,真正使未来居住者长期受益。
便捷交通带来宣居环境
交通是区域房地产的生命线,交通配套的升级将会极大地拉动区域地产的整体优势。作为奥运会配套项目,媒体村距离鸟巢、水立方等奥运主场馆区3,5公里,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仅一路之隔,坐享奥运利好和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两大区域优势。
同时,媒体村二期还东临地铁5号线,西依安立路,双倍便捷。地铁5号线是纵贯京城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从媒体村二期步行5分钟即达立水桥南站。而安立路堪称2008盛会形象大道,双向8车道、公园式绿化,目前已美丽呈现。且即将开通的快速公交,可直达北三环和北二环。另外,媒体村二期南接北五环、东临北苑路,便捷连通北三环、北四环、京承高速、机场高速等交通干道,可快速通达市中心、CBD、首都机场、中关村等要地。
此外,媒体村二期坐拥国家森林公园、景藏健康公园以及大社区内的体育休闲公园、水系主题园林和古迹主题园林等五大公园,尽享绿色宜居生活。尤其是总占地680公顷的国家森林公园,是目前亚洲永久性的城市中心生态公园,面积相当于纽约中央公园的2倍,北京朝阳公园的2,5倍。
综合立体交通便利和优美景观优势的媒体村二期,使人们可轻松完成地面公交、地铁、城市轻轨等多种公共交通形式的转换,又能尽享自然生态的宜居氛围,实现了白领人士的居住梦想。
精品建筑奠定百年品质
在“以品质为王”的时代,项目的产品品质已经成为房地产项目引领市场的成功基石。以此为基础,媒体村二期以八栋现代建筑巍然挺立,形成围合之势,中心规划约上万平方米人文园林,百年古槐、一池清水自然融入林下广场,营造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人文天地,不仅缔造和谐融洽的邻里氛围,更铸就城市中独有的生活境界。
为了给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居住氛围,媒体村二期以公寓标准进行建筑规划,每栋塔式建筑均配置四部电梯。穿过气派大堂,步入豪华电梯厅,四部电梯随时恭候,超短候梯时间,实现立体快捷交通,彰显尊贵气质。
同时,媒体村二期以40-50平米零居、70-80平米一居和100-130平米两居为主力户型,格局分割合理,动线设计流畅,空间尺度更为舒适。不少参观了媒体村二期的白领人士都表示,该项目的户型设计,无论是投资亦或自住都将是最佳之选。
媒体村范文2
从互联网诞生的第一天起,人们一直都在讨论“媒体”的前途。正如很多有先见的专业人士预测的那样,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纸媒体的空间被大大挤压,电视媒体也正在承受着网络视频的强劲冲击。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美国报纸的困境:他们的读者和发行量越来越少,因为这些人正在逐步转向线上消费。
eMarketer机构由调查发现,美国成年人一天中使用移动设备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多,超过了平面媒体的阅读时间。2011年,据eMarketer的数据显示,美国成年人每天平均用65分钟在移动设备上阅读,而花费在平面媒体上的平均阅读时间仅有18分钟,花费在报纸上的时间为26分钟。
上述数据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管身处哪个国家,从传统媒体、新媒体、全媒体到自媒体时代,媒体生态在数年之内发生嬗变。变的不单是传播介质,还有表现形式、渠道、内容和媒体法则。
设想一下,如果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普及了,媒体该如何经营?所有的媒体经营者,都必须面对以下环境:
第一,网民会被几家大型的平台级网络服务优先占有(通讯、社交、搜索等),其他非平台级的服务将不得不透过平台这个信息管道来向网民服务。绝对一点说,不与平台合作的媒体几乎没有任何生存机会。而要通过平台提供媒体服务,则必须忍受平台的各种格式限制。
第二,由于主要的“平台级应用”都是以“手机友好型”设计出来的,互联网的信息流动就一定会被“微”化以适应手机用户。因此,媒体的信息表达形式也不得不面临“微”化改造,如微博体,微视频,微电影等。
第三,开放平台本身就具有媒体特性,任何用户都具有便捷的内容生产能力,以“个人生产”为主的媒体将不再具有价值,专业媒体将不得不提高内容加工的门槛,以求得生存价值。
第四,时效性资讯的生产将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开放平台中的任何一个用户都有可能正身处“资讯现场”。
媒体村范文3
眼前这座田园山水、如诗如画的村庄,既是这里的村民世代传习下来生态文明理念的体现,也是当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寻美:山水相依惹人醉
4月的鉴江河畔,鸟语花香。依田而建的民居和碧玉堆成的大山分列河的两侧,遥遥相望,相依相伴,共生共荣。其间若隐若现的,是村民们在林下套种的油菜、烤烟等作物。
村外水田里,老水牛悠然自得地躺着感受大地复苏、阳气上长的温度,有时看着路边来往的行人,发出浑厚的声音,让人感到它既是忠实的劳动者又是农耕文明的守护神――守望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村寨和聚在其间的乡民。
河岸边,桥墩下。年轻的妈妈、年长的奶奶带着蹒跚学步的孩童到河里洗菜。孩童有的拿着树枝击打河面,有的玩着石头跳水的游戏,有的看着妈妈洗菜……恍若一帧帧美丽乡村和谐悠然的叙事场景。
89岁村民龙连江,面色红润,腰背挺直,看上去十分硬朗,挑着一担大头青菜来到河边清洗。青菜洗净后,晾在河边的鹅卵石上,或者挂在树上,等晒干之后再收回家去做酸菜。 “这里空气新鲜,通风又好,做出来的酸菜有空气的味道,很好吃。”乡村人对美好生态的理解来得生动而直接。
美丽乡村是一种天然,也是建设的成果。环抱赖洞村的鉴江河,其上游是贵州省最大的灌溉水利工程鱼塘水库,但随着鱼塘水库年久失修,处于下游的赖洞村时常遭受洪灾。
2013年,天柱县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后争取到1100余万元的生态式防洪堤建设资金;2014年,天柱县将继续整合15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防洪堤、拦河坝等灌溉积水工程的建设,同时根据赖洞村的自然、地理等生态优势,在该河段规划建设河滩亲水步道、水上垂钓区等休闲旅游度假区,为美丽乡村增添几分人文色彩。
创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村主任谌贻平带着记者走在村外的田坝上,边走边介绍:“我们现在踩着水泥硬化的田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去年以来,赖洞村投入23万元完成了850米田埂步行道及村级体育场、健身活动场的建设。”如今,赖洞村已有村庄水泥硬化院坝和连户路5000平方米,通村公路硬化2.4公里,中心寨内接通了消防水管,村中心道路两旁安置环保果皮箱。此外,还修建了两座休闲长亭、一个群众文艺演出舞台,村民活动场所面积达800平方米。
赖洞村现有耕地面积1480亩,大部分都散布村寨周围,水稻一直是这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因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而乱埋农田。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把乡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便捷,又要结合乡村实际,合理布局。”谌贻平说,“赖洞村就地取材建成的田埂步行道,不仅让村民有了休闲活动的好去处,也解决了过去泥巴田埂漏水的问题。”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村民是主体,作为主管部门要想村民所想,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自己认为好的点子强加给村民,而是要科学引导村民去挖掘传统生态文明智慧,培育新的科学理念,建设新时期的美丽家园。”天柱政府办副主任、新农村建设办主任杨天恩说。
因地制宜,赖洞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既延续了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智慧,又结合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2013年开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后,赖洞村大力实施“五改”( 改路、改卫、改水、改电、改灶)、“六有”(有幼儿园、有篮球场、有文化娱乐室、有卫生室、有两委办公房、有其他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全村总规划用地面积33420平方米,建筑面积7180平方米,入村广场(大门和风雨长廊)、生态停车场、迷你荷博园、精品农家(亲水平台)、党政文化园、古井观光、五彩田园风光、景观长廊(廊桥、防洪堤、拦河坝、河滩亲水步行道、水上垂钓区)等等将点缀在山水之间。
乡村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农耕文明更是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美丽乡村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更要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村民一起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在村里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杨天恩说。
致富:能人带路产业致富
“过去村民也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因为散户种植,并没有挣到钱,现在很多村民都害怕得不敢种了。”村主任谌贻平说,“作为村支两委,不仅要带头帮扶大家,还要组织村里的能人,一起来带领和影响大家搞农业产业化。”
乡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村民主体的积极参与,尤其基础设施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大多需要当地群众投工投劳。但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美丽乡村建设,有时出现没有村民参与建设的尴尬局面。即使整合各方资源,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因为没有产业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村里依旧人烟稀少。
村民张先海1998年从省武警一支队退伍后,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发达地区打工,辗转在外10多年,他认识到自己家乡与外面发展的差距不可能通过打工解决。既然打工不是长远之计,那只能回乡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见到一户又一户举家外出打工越来越流行时,张先海更加坚定带头回乡创业的决心。
2009年,张先海回村开始摸索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以合作社的方式种植烤烟、发展油茶基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不仅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现状,还要改变和影响村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张先海说,“作为带头人必须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跟他们算一笔明确的经济账。让村民看到专业合作社生产模式下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发家致富的好出路,他们才积极参与进来。”
张绪标是赖洞村的创业知识青年,白天他在蔬菜基地蹲点观察研究,晚上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现代农业生产知识技术。他负责管理的14个高标准蔬果大棚,10个单体钢架日光温室,197亩露地蔬菜基地长势良好。
种养殖合作社还会根据时间节气,发展不同的产业。“阴历二三月份种烤烟;四五月份进行稻田养鱼;六七月份稻田放水之时,在水沟上进行黑木耳的种植;到农闲时节的八九月,在闲置的田地上进行黄鳝养殖。”张先海对村里今年的发展有着可期的计划。
如今,在村支两委的组织和村组能人的带领下,全村9个村民组,298户,1183人,已经成立了运输、建筑和种养殖3个专业合作社。其中,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100余人,从事货运、运输行业有16人。“种养殖业合作社的成员从最开始的7人扩大到20多人,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每股5000元,目前种养殖合作社已有22股。” 谌贻平介绍,目前全村拥有生猪养殖基地2个,生猪存栏2000多头;养羊基地1个,年出栏商品羊250只;火鸭养殖基地1个,土鸭养殖基地1个。
为了扩大全村的产业基础,赖洞村还积极开发闲置的荒山,以坡改梯的形式建设50亩特色果品种植、100亩的烤烟种植、110亩中药材种植、280亩金银花种植和1200亩油茶种植等基地。
媒体村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农村社会;交流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62 — 03
一、导言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飞速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业务运营商的服务范围拓展,新媒体逐渐影响到了广大农村地区。有关新媒体在农村的发展情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5.64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已达1.75亿人,占所有网民的31.04%。此外,2010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提出相关政策,要 “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发展”,提出尽快实施宽带提速战略。可以看出,在广大农村地区,政府将把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来大力推行,这势必会加速农村新媒体发展的进程。
正因如此,笔者在友人帮助下,两次深入实地,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高村进行走访调查,尽量贴近实际而又客观严谨地了解和展现新媒体对中国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影响。高村地处兴安县城北,距县城中心距离不足一公里,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城郊村。自本村起始的水泥大道直通县城,交通十分便捷。全村人口500多人,其中以何、刘两姓为主,另有其他七八个小姓。高村的发展受兴安县城市化的影响较大。就新媒体而言,高村居民的移动电话基本上每家至少有一部,数字电视则有一大半农村住户开通,可以说,高村是一个新媒体发展比较迅速的现代化农村。
二、新媒体对农村家庭内部成员交流的影响
通过笔者的深入走访与调查,农村中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内部成员间的交流,这其中既有正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抑制作用。在调查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是积极的一方面,例如:通过全家人对新媒体的使用,增加家庭内部成员的交流机会,对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的讨论与交流,使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加深了理解,增进了感情,关系进一步趋于融洽,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新媒体中体现家庭和睦因素的内容也为家庭内部成员的交流模式树立了榜样,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起到助推作用。
1. 新媒体对老年人家庭内部交流的影响
老年人是农村家庭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常年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而言,步入老年期之后,他们的社会交往往往会减少,更为明显的变化是其活动圈的急剧缩小。老年人的社会交流往往被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之中,社交、友爱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就实地调查的现状而言,互联网的使用在农村老年人中还远不普及。在我们的调查中,有91%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会和家中的老人经常打电话”、83%的家中拥有数字电视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和家中的老人一起看数字电视”。由于心理、生理、成长年代、社会经历的不同,不同代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往往存在巨大差异。新媒体的使用可以使这些差异得到沟通,进而形成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新媒体是联系两代人的得力工具。通过新媒体,家中的老人也融入到家庭之中,紧跟家庭的变化,紧跟时代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海量资源常常会使家庭内部成员在选择上产生分歧。例如在数字电视应用的家庭中,很多时候,年轻人喜欢看的节目是老年人毫无兴趣的,这自然会减少家庭成员一同收看节目,互相交流的时间。
2.新媒体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的改变。在受访的农村居民中,许多家庭因新媒体而出现某些微妙的变化。例如调查对象刘某家的亲子关系就因互联网而发生巨大改变。2012 年9月,刘某为儿子购置了一台价值4000元的台式电脑,自打刘某家有了这台电脑,他家的生活方式便发生了巨大变化。刘某的儿子不再跟他抢电视遥控器,每晚也不会准时等待天气预报的播出,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地观看各种电视节目,随时查阅当地当时的天气信息。刘某说他通过上网能够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近来发生的国
内外大事。但他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首先是他儿子把大量时间耗在电脑旁,很少再出门和小朋友们玩耍;其次,他儿子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因此,刘某没少和儿子产生争吵。谈到这些,刘某对他家购置的这台电脑产生悔意。虽然电脑和互联网给他家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影响到儿子的学习、影响到父子之间的亲情。这个事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媒体对农村居民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
3.新媒体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夫妻关系是家庭内部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夫妻之间关系的和睦直接左右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发展。笔者于调查中发现,新媒体设备的普及与应用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内部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对新媒体设备的购买与使用,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夫妻关系的融洽,例如调查中访问的金某。金某独自带着孩子在农村居住,而丈夫李某则在外地务工。新媒体的使用大大地缩短了二人的距离,每天晚上妻子金某都会准时守在电脑旁,等待丈夫上线,二人进行视频通话。新媒体的应用使视频通话成为现实,身居两地彼此不再仅仅停留在声音层次,而是清晰的视觉图像。金某自己也说假如没有网络,她根本无法坚持着自己一个人在农村看孩子,一定会跑去和丈夫一起打工。新媒体的应用,缩短了夫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彼此互相了解的时间,这有助于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家庭稳定。
三、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改变
1.交流范围的改变
在新媒体影响之前,中国农村社会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冲击,原本维系传统农村社会的地缘与血缘纽带也已饱经侵蚀,在血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姓宗族长幼秩序也正在逐渐瓦解。然而相对于城镇地区而言,以血缘、地缘为联系构建出的社会关系依旧或多或少地发挥着效用。就个体而言,单个农民个人在农村社会中的社交关系仍旧较多地依附于血缘、地缘之上。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市场化的影响,农民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可是“生与死长于斯”根植一方水土的农民亦然无法彻底摆脱血缘、地缘的拘囿。然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电话的使用冲破了农民社会交流的空间局限,极大地延展了农民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的社区论坛与交友平台,农民个人可以同任何地域、任何背景的网友建立其基于地缘、血缘关系之外的另一种社会关系。因为移动电话和移动互联网络易于双方互相沟通,而且还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交流机会,新媒体正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活圈和社会婚姻生活圈。之前,以自然村落为核心,农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圈和社会婚姻生活圈的关系以不等的距离半径逐渐减弱,这也深深地反映着农村生活受制于地缘因素,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农村婚姻生活中,适龄的男女青年不再受地缘远近的局限。原本拦阻在男女青年之间的地缘鸿沟,因新媒体的存在和应用相对消失。与社会婚姻生活圈相类似,海量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也为农村提供了依靠信息来谋生的职业和靠着新媒体吃饭的职业。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它们是一种技术工作,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并不像农业必须依靠土地,它可以是动态的、流动的,可以随着技术、信息、市场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行业变动。新媒体不仅为农村社会提供新的职业,还正在改变着农村居住者的就业观,同时还延展了农民的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在过去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协同合作的时期形成的以地缘、血缘为联系的社会关系,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随着个人交流空间的进一步拓展而进一步垮塌。
2.交流对象的改变
长久以来,情感要素在农村人际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感性认识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基本上起着主导作用。可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前进,在商品经济的汹涌浪潮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功利性色彩,他们在对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往往体现着注重对方能否对自己现在或是将来的生活、发展有帮助,这一交流对象选择标准带有极强功利性、目的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新媒体对农村居民在交流对象的选择上有着显著的影响。农村居民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最注重的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感情要素,“是否对自己有实际帮助”、“财富程度”、“外表相貌”都已经成为不少被调查者考虑的首要要素。
如,购买电脑产品并连通互联网的刘某和孙某就对笔者明确表示他们在使用了电脑,尤其是连上互联网之后,在选择社会交流对象时,基本上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筛选的,通过互联网选择与自己爱好相似或者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人进行交流,互联网业已成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青年之间建立新的社会交流网络的平台。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他们所选择的交流对象也必定是那些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也只有这些人才会在互联网上相互认识并建立起新的交流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些使用互联网,并且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对象选择的人,他们在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广泛性,不再受制于传统血缘、地缘和职业圈的束缚,跳出之前的选择交流对象的模式,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中经常出现的“俊男靓女”以及各种“美好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在影响着一些农村人的审美思维,这些被影响者也不只是直接使用新媒体者,还包括一些间接影响的受众,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农村的青少年在他们选择交流对象时较为注重对方的相貌、衣着等外在条件。
3.交流形式的改变
传统农村的主要交流形式主要是面对面,这是一种最原始的,也是最直接的交流形式,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原始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也已不再是占据主体地位的交流形式,农村居民的交流呈现出逐渐间接化的特征。借助移动电话、互联网的便捷交流形式,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高效化。新媒体的使用使得原本较为繁琐的交流礼仪被简化,交流方式的简洁便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居民在类似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过程中带来的时间上、经济上的浪费,农村社会交流效率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在社会交流形式上,由于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在农村的逐渐普及,农村居民在社会交流中借助新媒体作为中间媒介的行为日益频繁,这使得间接交流方式在农村社会交流中逐渐增多,交流过程中的感情因素也出现相应的减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43%的被调查者对新媒体的使用程度较高,而更是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本人或家庭成员经常使用新媒体”。在这79%的“本人或家庭成员经常使用新媒体”的农村居民中,大多数的人是购买了移动电话、电脑这类新媒体设备。这些新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交流的工具多样化。根据调查,受访的农村居民中大多都不只拥有一台新媒体终端,例如受访的何某,他家在两年中,相继购买了数字电视、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媒体终端,他就跟笔者表示现在他与朋友的交流不再停留在实地面对面的层面,而是拥有了很多选择,既可以通过移动电话进行联系,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字、语音、视频交流。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改变绝非仅仅受新媒体一方面的影响,而是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是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合力”性改变。
四、结语
关于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从最浅的层面说,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为长久以来缺乏变化和革新意识的农村社会生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是对农村稳定结构的有益改变;其次,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农村社会交流的空间隔阂,极大地延展了农村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再次,新媒体一定程度上作为农村财富、信息的代表,也会引起农村居民个人地位与交流方式的变化。不过,新媒体并未是百无一害的,正如上文所言,新媒体在家庭内部的交流中可能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在农村社会的外部交流中更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注重“外表”的择友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农村社会中新媒体的发展还受制于不少因素,诸如农村居民对新媒体的消费能力不足、农村居民对网络信息的吸收能力较低等问题。在注意改善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蹑手蹑脚,而需要大力支持新媒体在农村中普及,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参 考 文 献〕
〔1〕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2001.
媒体村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 引进 农村小学 美术课堂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我授过的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穿花衣的热带鱼》这课,它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折纸的手法表现其形体,再通过添画再现其花纹与色彩。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看到鱼的种类都很少,更何况是热带鱼,要叫他们创作,那就更难了。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件,把热带鱼的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鱼儿自由自在地在大海中畅游,看到他们美丽的“花纹”自由游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2、直观感受,优化课堂教学。农村小学的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首先他们知识面过窄,对于部分材料、素材没有见过,给创作造成困难;其次他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单一,获取的手段十分有限。比如城里的孩子没有见过,他们可以在家或者上网吧到互联网上查询,而农村的孩子则不能;再就是农村小学学生的思维相对封闭。这些影响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如果我们把多媒体引入农村美术课堂,那么我们就可以拉近距离。把学生没有见过的、没有听过的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在教学中能使重点突出,难点易突破,电脑能反复操作,对教学重难点可以反复播放,单位时间内知识传播的信息量大,让学生感受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从而优化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3、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农村小学课堂学生的参与性不高,传统的都是学生听老师讲,然后画上一张作业。而现在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我们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二、合理引进多媒体备课上课
多媒体备课并不是在备课时将多种媒体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集成利用,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备课,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媒体和备课方式,而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地结合,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都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农村小学多年来的教学模式,“口耳相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美术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们在备课中较注重向学生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回答些什么,做些什么练习等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这种方式决定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是通过手写为主完成,所我们将备课变为“写教案”,教师们的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检查中我们也较注重文字教案。而备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课从内容到方式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备课的范围,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这些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音像材料等。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备课前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使之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我们在引进多媒体备课的时候还应该注意:要根据美术课教学环节的需要来正确选用的教学媒体。比如有些环节可能只需要教师用语言表述就可以了,那就没有必要用复杂的多媒体技术,而有助于教学任务完成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节,可能使用了现代教育媒体效果会更好。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不是媒体使用越复杂越好。符合教学的需要,方便教师的制作,使用简便易掌握,这是备多媒体课的重要前提。 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需要进行多媒体备课,也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进行多媒体备课。
有的教师会错误地认为,只要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这堂课就一定是好课,教学效果一定好;农村小学就多用多媒体来教学;把多媒体引入了美术这就是新课程改革……这些片面的观点,只能算得上是“赶时髦”。我们只要在教学中稍加实践就能证明,一堂好课的标准有许多,并不是用多媒体就是课改,就是一堂好课。课堂中如果多媒体使用不当,只会产生负效应。
媒体村范文6
最美绩溪
——绩溪县美好乡村建设掠影
01、[画面]徽山,徽水,名城绩溪代表性景观;
[解说]这是一幅画卷,画出百里花园的水墨村庄;这是一首诗篇,吟醉文化名城的乡村梦幻;这是一曲飞歌,唱响千年绩溪最美的乐章。
[推出片名]最美绩溪
02、[概览][画面]孔灵村、仁里村、宅坦村、草节湾村,独特而美丽的乡村风貌
[解说]绩溪,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县,县域面积112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76各村,5个社区,532个自然村,总人口18万。一直以来,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三个统筹”,文明创建、群众工作、扶贫攻坚“三个结合”,使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生态、文化、特色产业的优势推动,催生出一批特色产业村、生态旅游村和传统文化村。倡导发展“一村一品”的临溪镇孔灵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强村、旅游兴村、项目带村和文化活村的新路,蚕桑业优势进一步突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而有着千年古村美誉的瀛洲镇仁里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和社会保障多头并进,通过创建3A景区实现旅游业的新突破,成为全市农家乐旅游示范村;闻名遐迩的举人村上庄镇宅坦村彰显文化特色,倡导保护利用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了村级文物陈列馆,荣膺“中国特色村”称号,成为上海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有着天然氧吧之称的金沙镇草节湾村,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打造着宜居的天堂。而“六个中心、六大员”的创新实践,覆盖城乡的群众工作“三级网络”,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下联动、“三帮”到村的帮扶效应,成为绩溪美好乡村建设的无尽动力,美好的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字幕]6年来,全县整合涉农资金13.7亿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延伸,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全省文明县城,农民生活水平、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多,贫困人口下降70.7%,实现了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
03、[行动篇] [画面]千人动员会现场,乡镇动员若干场景、图片,专题文件,登源河景观,215省道项目现场图片资料,建设中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解说]。8月3日,建设美好乡村千人动员大会隆重召开,全面部署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一年一变化,四年大变样”行动计划。确定了建设安徽省最美乡村、打造“三江”最美源头、争创全国文明县城三大目标,向全社会发出了“干,快干,拼命干,干成一流”的行动号召,吹响了美好乡村建设的冲锋号,标志着绩溪迎来了新一轮新乡村建设的热潮。领导帮扶创建制度和县直单位创建结对制度的建立,持续助力美好事业,在重点突破和资金保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共建的喜人局面。美好乡村建设投入的稳定机制逐步建立。县财政投入14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 215省道沿线改徽、河道整治工程和投资1119万元的太阳能微动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正建设实施中。
(县长同期声)
[画面]农村清洁工程点,有序的保洁工作场面,洁净的村道村巷,各乡镇工作场景,其它
[解说]清洁工程垃圾处理,看起来是小事,做起来是难事,能坚持下去就是本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各村为实施主体、农户为参与主体,多形式的处理机制,超常规的处理手段,各乡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可谓亮点纷呈。荆州乡通过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瀛洲镇通过划分卫生责任区、任命干部路段长、确定重点区域党员先锋岗,形成立体化管理;上庄镇依托镇保洁公司,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长效运作;华阳镇实行“五员一体”管理和明确的奖惩考核,收到显著成效;金沙镇开展星级美好家庭评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伏岭镇通过旅游、生态、文化的“三结合”和民兵、妇联、团委的“三联动”,使“民间艺术之乡”再展新貌。
[字幕]目前,全县共建设垃圾焚烧炉28座,中转站6座,垃圾池694个,配备垃圾桶4940只,垃圾车503辆,超配垃圾处理人员535名,用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保洁的经费投入达2030万元。农村清洁工程由垃圾处理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延伸,建成农户分散式、人工湿地集中式、太阳能微动力、地埋式无动力四种污水处理设施67处,覆盖登源河流域60%的建制村。全县18%的建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04、[展望篇] [画面]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乡村文化建设,民俗活动,动员会场景回放,规划图,等
[解说]徽山脚下,徽水之畔,农村生活环境日改日新,建设美好乡村的热情已经点燃,美好乡村的文明新风正扑面而来。下一步,因地制宜彰显绩溪特色,整合资源突出产业支撑,把农村当做一个整体来规划,把村庄当作一个景点来建设,把农户当作一个盆景来打造,抓点、建线、带面,把“一个个盆景”打造成“一路路风景”,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产业协调发展。全县上下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富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要求,深入实施“工程”,到2012年底,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全覆盖,全面完成19个建制村美好乡村创建和建设任务。到2015年,80%以上的建制村将达到美好乡村标准。这是一个美好的期待,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县委书记同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