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能定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能定理范文1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教具准备
多媒体、导轨、物块(或小球两个)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在前几节我们学过,当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时候一定对应于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本节来探究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在本章“1.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应该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我们现在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样的关系.
(实验演示或举例说明)
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月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师: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生: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师:说明什么问题?
生:高度越大,滑到底端时速度越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强,说明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师: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生: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师:说明什么问题?
生: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对外做功的本领不同,是因为物体的质量不同,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师:那么把这个问题总结一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影响小球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准备三个小球,其中两个质量相同,第三个质量大一些让学生回顾初中的实验。
一、动能的表达式
生(回答刚才的问题,总结实验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师: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展示课本例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推导过程)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l增大到V2,如图5.7—2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投影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推导过程)
师:刚才这位同学推导得很好,最好是在推导过程中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就更完美了.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从W=这个式子可以看出,“”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物理量在过程终了时和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就应该是我们寻找的动能的表达式.
师(鼓励):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实验探究中已经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所以动能应该怎样定义呢?
生: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用符号Ek表示,Ek=.
师: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
生:动能和所有的能量一样,是标量.
师: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
生:动能的单位和所有能量的单位一样,是焦耳,符号J.
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km/s,它的动能是多大?
生:根据计算可以得到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正常运转的动能是4.48X109J
师:为了比较,我们再看这样一个例子;质量为50kg、运动速度为8m/s的同学在跑步中的动能是多少?
生: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同学具有的动能是1.6X103J.
师:如果这些能量全部转化为电能,能够使100W的灯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生:可以使100W的电灯正常工作16s.
师:我们知道,重力势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都与相对位置有关,那么动能有没有相对性呢?
生:动能也应该有相对性,它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师:以后再研究这个问题时,如果不加以特别的说明,都是以地面为参考系来研究问题的.大家再看这样一个例子:父亲和儿子一起溜冰,父亲的质量是60kg,运动速度为5m/s,儿子的质量是30kg,运动速度为8m/s,试问父亲和儿子谁具有的动能大?
生1:当然是父亲的动能大了.
师: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l:质量大动能就大.
生2:根据计算,儿子的动能要大于父亲的动能.
师(语重心长):我们计算问题一定不要想当然,这样很容易出现错误,一定要有根据,分析问题要全面.
[课堂训练]
1.质量一定的物体……………()
A.速度发生变化时,其动能一定变化B.速度发生变化时,其动能不一定变化
C.速度不变时.其动能一定不变D.动能不变时,其速度一定不变
2.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
A.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
B.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C.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D.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动,乙向西运动
参考答案
1.BC2.CD
二\动能定理
师: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W=,,就可以写成W=Ek2—Ek1=,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
师:上式表明什么问题呢?请你用文字叙述一下.
生: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师: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师: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
生: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的意义是合力做的功.
师:那么,动能定理更为一般的叙述方法是什么呢?
生: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师: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生1:上一节课做实验探究物体速度与力做功之间的关系时,曾经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平衡摩擦力,实际上这时小车受到的橡皮筋的拉力就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
生2:如果物体匀速下落,那么物体的动能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合力是零,所以合力做的功就是零.
生3:例如,一架飞机在牵引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在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中是牵引力和阻力都做功,牵引力做正功,阻力做负功,牵引力和阻力的合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变化了多少.
师:合力做的功应该怎样求解呢?我们经常用什么方法求解合力做的功?
生:合力做功有两种求解方法,一种是先求出物体受到的合力.再求合力做的功,一种方法是先求各个力做功,然后求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师:刚才我们推导出来的动能定理,我们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做功或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生: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变力,或者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时,我们仍然采用过去的方法,把过程分解为很多小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运动中受到的力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师:正是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所以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我们下面看一个例题:
投影展示例题,学生分析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5.0Xl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X102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
飞机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逐步掌握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就这个问题而言.我们已知的条件是什么?
生:已知初末速度,初速度为零,而末速度为v=60m/s,还知道物体受到的阻力是重力的0.02倍.
师:我们要分析这类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人手呢?
生:还是应该从受力分析人手。这个飞机受力比较简单,竖直方向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受到飞机牵引力和阻力。
师:分析受力的目的在我们以前解决问题时往往是为了求物体的加速度,而现在进行受力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目的是为了求合力做的功,根据物体合力做的功,我们就可以求解物体受到的牵引力.
师:请同学们把具体的解答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解题过程参考
师:用动能定理和我们以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相比较,动能定理的优点在哪里呢?
生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生2:动能定理能够解决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而牛顿运动解决这样一类问题非常困难.
师:下面大家总结一下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投影展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指出不足,完善问题)
参考步骤
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找出初末状态的速度情况.
2.要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明确各个力的做功大小及正负情况.
3.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4.由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我们现在再看例题2.
投影展示例题2
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0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于水平地面滑行了距离l后停下来,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师: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1:首先是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不同,上一个问题中飞机是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运动,而这个问题中汽车是具有一个水平方向的初速度,速度逐渐减小的一个减速运动,最终的速度为零.
生2:两个物体受力是不相同的,飞机受到的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而汽车受到的合力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
生3:它们的动能变化情况也不相同,飞机的动能是增加的,而汽车的动能是减小的.
师: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在应用动能定理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如果外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外力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减少.现在大家把这个问题的具体的解答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解答过程)
参考解答过程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做功的过程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在上面的例题中,阻力做功,汽车的动能到哪里去了?
生:汽车的动能在汽车与地面的摩擦过程中转化成内能,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汽车与地面间的接触面温度升高.
[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所以要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节课后可以加适当的习题课加以巩固,也可以在本节课后就加一节习题课.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认识.
动能定理的应用当然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这个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来逐步让学生自己体会,这两个例题不难,但是很有代表性,分两种情况从不同角度分析合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一次是合力做正功,物体动能增加;一次是合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动能减少.可以在这两个题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增加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题目以供水平较高的学生选用.但是这节课的主流还是以基础为主,不能本末倒置.学生活动
作业[布置作业]
教材21页问题与练习1,2,3,4,5.
板书设计5.7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的表达式
1.推导过程
2.动能的表达式
3.动能的单位和标矢性
4.Ek=.
动能定理
1.内容: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动能定理范文2
题目 在某一个高度将一质量为1kg的物体以初速度v0=10m/s水平抛出,求抛出后3s时物体的动能(此时物体未落地)。
解法1 3s内物体下落高度h=12gt2=45m,设下落3s时物体的速度为v,小球的机械能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或动能定理,有:mgh=12mv2-12mv20,可得小球下落3s时的动能EK=12mv2=500J。
解法2 在竖直方向上运用动能定理,
mgh=EKy-0,得到:EKy=450J。水平方向上动能没有变化,EKx=12mv20=50J,则物体的动能EK=EKx+EKy=500J。
分析与讨论 “法一”毫无疑问是对的。从解题的结果看,“法二”也是对的,那么“法二”这种情况是巧合还是必然,下面我们以最一般的情形进行分析:
我们设物体受的力为恒力,也就是物体在x和y方向上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在y方向上有:
以上三式均为标量式,化简整理可得:W=EK2-EK1(动能定理)。
从上述推导过程看,“法二”的结果好象不是巧合,而是必然。但是我认为以上的推导过程是有问题的。原因是在推导的过程中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动能是一个标量,动能定理表达式是一个标量式,我们只能说物体的动能是多少焦,而不好说某个方向上的动能是多少焦,既然这样,也就不存在在哪个方向上应用动能定理的说法。如何仅从数学关系上看,也是成立的,但是物理就是物理,一定要有物理意义,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一定要在真正理解其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运用,而不是仅仅追求一个结果。如果这样就违背了物理最根本的宗旨。
仍然是成立的,因为它们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和某个方向上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推导出的,但是EKx=12mv是不成立的,因为它违背动能的标量性,是没有物理意义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另外一条题目。
题目 如图所示,两块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一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从两板间的M点开始以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0运动,当它到达电场中的N点时速度变为水平方向,大小变为2v0,求M、N两点间的电势差和电场力对带电小球所做的功(不计带电小球对金属板上电荷均匀分布的影响,设重力加速度为g)
分析 我们把小球的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
在水平方向有:WF电=12m(2v0)2-0=2mv20(注意:此式是成立的,但不能说成是由水平方向运用动能定理
而得来的,也就是说不能写成WF电=EKx2=EKx1=12m(2v0)2=0=2mv20)。再由WF电=qUMN
但是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值得提倡,因为有些学生对规律理解不到位,就容易对上式产生误解,认为是动能定理的分方向应用。应该用最一般的解法如下:
小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水平向左的电场力,这两个力都为恒力,故小球的运动情况是这样的:竖直方向上做向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水平方向上做向左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N为竖直方向上的最高点。设小球从M到N的时间为t,则:
由以上关系式可求得WF电=F电・Sx=2mv20。板间场强E=F电q,UMN=E・Sx=2mv20q。
综上考虑,我认为动能定理是肯定不能分方向应用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片面追求结果正确而忽视对解题过程的考查,以至对学生的错误思想不能及时纠正,使错误不断漫延。
动能定理范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动量定理 能量守恒 四部曲
一、常见动能转换的描述
高中物理中的动能是指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数值量化的话,它等于(1/2)mv2。动能也是能量的一种,也同样遵守能量守恒定律。而教材中的动能定理所涉及到常用的能量变化不外乎动能,重力势能,热能等,试题中常见的有动能转换为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重力势能、动能转换为热能,外力转换为动能、重力势能或热能。其中热能产生方式主要为摩擦,一般以阻力的方式伴随发生。它具有消耗性、不可逆性,不具备转换为动能或者重力势能的条件。
二、解题“四部曲”
动量定理的解题步骤可以概括为“四部曲”: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其次,分析受力情况;再次,分析动能变化情况;最后,根据定理作解答。
1.确定研究对象
物理实际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研究对象。一般研究对象为一个质点或者某一物体,大多数情况下为了方便解题以及分析受力情况而把研究对象简化为一个质点。在整个分析与解答过程中,研究对象必须确定,且参考系不能更改。一旦参考系更改,那么研究对象的各项参数就会跟随变化,所得出的结果也将是错误的。
2.分析受力状况
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下一步就是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根据题目描述情况,画出一个简易草图(题目有图示的此步骤可以省略),其中包括研究对象的大致形状、研究对象所处环境(比如斜坡、圆环、高台等)、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的位移情况以及研究对象的速度变化情况等。其中如果研究对象出现多个受力,即合力。那么研究对象的总受力情况,即合力大小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几项中任何一项都非常重要,每一项都必须考虑到。研究对象所受的每一种力以及力的大小情况都要单独标示清楚,同时位移情况也必须在草图上清楚的显示出来。
3.分析动能变化情况
在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确定后就该明确研究对象的动能变化情况。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的初始动能情况,二是研究对象运动过程中是否有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持续时间等,重力势能大小是否变化(即研究对象的高度是否变化),研究对象的速度是否变化、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热能(一般情况下有摩擦力时需考虑此项,若无摩擦力则无热能的产生)等。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动能没有负值,而研究对象的动能增量情况则是可增可减的。
4.根据动能定理作答
在研究对象的能量变化情况确定后,最后一步就是答题过程,有了上述的准备工作之后,顺着答题思路,解题将变的轻而易举。
三、例题解答步骤的演绎
例题1:如图所示,质量为m=0.5kg 的小球从距地面高H=5m处自由下落,到达地面时恰能沿凹陷于地面的半圆形凹槽槽壁运动,半圆槽半径R=0.4m小球到达槽最低点时的速率为10m/s,并继续沿槽壁运动直至槽左端边缘飞出,竖直上升,落下后恰好又沿槽壁运动直至从槽右端边缘飞出,竖直上升、落下,如此反复几次。设摩擦力大小恒定不变:(1):求小球第一次离槽上升的高度h。(2):小球最多能飞出槽外几次(g=10m/s2)?
解题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球的运动状态以及期间有哪些能量发生变化。这里小球的运动状态应该分两个部分来分析:一是小球下落至槽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下落时产生速度,那么动能变化,动能的变化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它是增加的。沿槽壁运动时有摩擦力,既然有摩擦那么就会产生热能,消耗能量。二是小球由槽底沿槽壁向上运动时,小球位置升高,重力势能增加,此时小球速度降低,动能减少。小球离开槽壁向上运动时,动能全部转换为重力势能。因题目假设摩擦力大小恒定不变,因此产生的热能跟下降过程一样。在小球上升到最高点后又落下,重复上述过程。在这之中小球初始速度为零,那么在起始位置时就只有重力势能。直到小球静止在槽底这整个过程就是重力势能转换为热能的一个过程。
根据参考系的不同对于问题(1)有两种解题思考方法。
方法1:参考系为凹槽底部。当小球第一次离开槽壁上升时它的动能为小球在槽底时的动能减去因摩擦产生的热能、再减去小球上升至地面时的重力势能,因此此时的动能为E1=G1=G-EF-GR=27-4-2=21J。此时小球可以上升的高度为h1=G1/(mg)=21/(0.5×10)=4.2m。由此,问题(1)已经解答出来了。
方法2:参考系为地面。因小球在槽内完成一次下降上升过程因摩擦而消耗的热能为EF=2Ef=4J。而小球落至地面时的动能为GH=mgH=0.5×10×5=25J。那么小球从槽壁的另一端飞出时,其动能为E1=GH-EF=25-4=21J。由此可知高度h1为4.2米。
再看问题(2),小球最多能飞出槽外几次,因飞出槽外由此需耗能量为4J,而小球降落至地面时的动能为GH=mgH= 0.5×10×5=25J。而小球每在槽内完整的运动一次消耗的热能为EF=4J,那么,由此可知小球在槽内运动次数为N=GH/EF= 25/4=6.125,取整即为6次。
【参考文献】
[1] 李平. 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探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2.
[2] 涂勇. 谈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J].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6.18.
动能定理范文4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解题;认知规律
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所采取的步骤:
一、功(W)
1.表达式:W=FL(F与L同向)
2.单位:1J=1N・m
3.是标量:W>0则加快物体运动,为动力
W
4.是过程量:表示力在空间上的积累过程(可作F-L图像,用面积累加来说明)
二、动能(Ek)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表达式:Ek=■mv2
3.单位:1J=1kg・m2/s2=1N・m(可让学生推导)
4.是标量:Ek≥0
5.是状态量:物体对应不同状态一般具有不同的动能(可举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下面来讨论功这个过程量与动能这个状态量之间的关系。
三、动能定理
如图,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其原来的速度为v1,在水平力恒F的作用下,向右运动了一段距离L,速度变为v2, 我们说物体的动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问题是:物体的动能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显然是力对物体做功造成的,那么,功和动能的变化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1.定理的推导(可由学生参阅教材相关内容,亲自动笔来进行)
W=FL……①
F=ma……②
v22-v12=2aL……③
①②③联立得W=■mv22-■mv12
其中W为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mv22为末动能,用Ek2表示;■mv12为初动能,用Ek1表示。
2.定理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表达式:W=Ek2-Ek1
4.理解要点:
(1)公式确定了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即:
W>0 则Ek2>EK1 动能增加
W
W=0 则Ek2=Ek1 动能不变
(2)公式中的W应理解为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基于这一点,公式可变形为:
①F■L=■mv22-■mv12
②W1+W2+W3+……=■mv22-■mv12
(3)此公式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四、应用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2.进行受力分析及做功情况分析
3.确定初、末状态的动能
4.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5.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例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102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量的0.02倍。求飞机的牵引力。
研究对象:飞机,研究过程:起飞过程。
初动能:Ek1=0,末动能:Ek2=■mv2
做功情况:牵引力F做正功;阻力f做负功。
由动能定理①式,有
(F-f)L=■mv2-0……①
f=0.02mg……②
①②联立代入数据得F=1.8×104N
例2.质量m=4.0kg的铅球,从距地面高H=1.45m处由静止自由落下,陷入地面深h=5cm时静止,求铅球落地时受到的平均阻力。(g取10m/s2)
研究对象:铅球,研究过程:整个下落过程。
初动能:Ek1=0,末动能:Ek2=0
做功情况:重力做功WG=mg(H+h) 阻力做功Wf=-fh
由动能定理②式,有
mg(H+h)-fh=0
整理得:f=■mg
代入数据得:f=1.2×103N
设计以上两道例题是有所考虑的,其中例1为书上例题,主
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①来解题,体会其内在含
义;例2为一道较典型的课外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来分析过程,解决问题,即抓住初末状态而中间过程可不用考虑,非常简洁。这两道例题在引导学生分析讲解过程中效果是比较好的,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能够为进一步学习动能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创设不同类型、过程各异的习题加以巩固。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动能定理这一节教学过程的设
计。据此谈几点体会。
第一,所教对象为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习习惯又不好,虽然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功及动能的概念,能够解决相关的比较简单的问题,但并不扎实,知识的掌握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缺乏严谨性。因此,在紧接着学习动能定理这一节时,需要教师帮助设计一个简单、系统、严谨的学习框架,设计过程较简单、针对性较强的例题来分析和引导。
动能定理范文5
这就是“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我在教学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粗浅尝试。现以中职物理教材中的“动能定理”这一课题的教学为例,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在练习中讨论,寻找规律
1.用水平力拉着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一段距离;
2.用水平力拉着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沿直线滑行一段距离;
3.用跟水平方向成角度的斜向上的力拉着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沿直线加速运动一段距离;
4.用平行于斜面的力拉着物体沿斜面向上加速运动一段距离。
从收集的各组的作答结果看,每组的情况基本一样,都遇到类似困难。如在讨论第2种情况时,学生对功的“正负”如何划定?在讨论第3种情况时,有些小组一时想不到可用“ma”来代替“F合”,导致无法入手。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并让一些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说明自己的思路和做法,使这部分学生得到启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在自学中总结,揭示规律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结果?这是不是力学中的又一条规律?学生在做完练习之后,自然就提出这些疑问。这时,教师不必直接回答学生,仅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进一步思考问题。
由于学生是在研究了上述四种情况的基础上来研究课本的。因此,他们对课本上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结论性的叙述理解得就比较深刻了,部分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这一结论中“增加”二字的含义是什么,通过启发,小组内互相讨论,他们就真正领会了“增加”二字的含义,“增加量”即为“变化量”,它可以“大于零”(表示物体动能增加),也可以“小于零”(表示物体的动能减少),还可以“等于零”(表示物体动能不变)。
紧接着,师生对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又进行了讨论,对物理意义作了必要的说明,以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正确使用,举一反三。
三、在运用中比对,深化规律
练习分三步:
第一步,让学生解答一些说理题和讨论题。以便比较深刻地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注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二步,解答计算题。通过练习,要求学生归纳出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即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和状态分析,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并求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再解答计算题。
第三步,选择难度较大的习题,要求学生先运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解答(要求仅列出分析思路即可)。通过两种不同解法的练习,学生间交流会发现,这类习题中虽然没出现“功”字,也没有“能”字,但仍可运用动能定理比较方便地求解。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来求解,费时较多,而且由于解题过程比较繁琐,极可能发生错误。通过运用、比对,学生对课本中所提的“由于动能定理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应用它来解题往往比较方便”就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至此,动能定理这一课题的新课教学任务便基本上完成了。
通过“探究式教学法”对“动能定理”这一课题的教学作了尝试后,我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
1.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思想上,则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方法上,则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适当展开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具体说来,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练”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中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出动能定理,在“练”中合作探究,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在“练”中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2.这样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设置“问题情境”,充分相信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依靠自己(或集体)去解决问题,这样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得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3.这样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紧张的脑力劳动中。他们一开始要克服困难,做好练习;接下来,要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出动能定理;再者则是通过分析、讨论,正确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所以,在这样的脑力劳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一种在日后实践中更完善地运用这些知识的志向。
动能定理范文6
[关键词]劳动能力鉴定 鉴定结论
一、劳动能力概念
劳动能力是指人类进行劳动工作的能力,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能力可以分为一般性劳动能力,职业性劳动能力和专门的劳动能力。一般性的劳动能力多指日常所需的劳动能力,包括为自己服务的穿衣、吃饭等和为他人服务的简单体力及脑力劳动,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生活自理能力。职业性劳动能力,是指经过专业训练,具备专门知识的劳动能力,与后天的培养有关;专门劳动能力,是指有些职业的专长性很强,与先天因素有很大关系。
个人身体受到伤害,损及劳动能力时可以提出赔偿请求,而根据提出请求的主体不同,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的程序获得证明力的鉴定结论。
二、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
当身体遇到伤害,需要到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鉴定伤害程度,然后到相关部门进行认定,出具鉴定书,到法院的时候才能以该鉴定结论得到采信。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受到伤害的主体不同,适用不同的法律,从而也需要不同的部门出具鉴定书。
作为劳动者因为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可以根据《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的规定得到补偿。
第一,《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认定为工伤的情形。第十四条规定认定为工伤的情形,第十五条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
第二,《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了能够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主体,可以是用人单位、工会、工伤职工及其亲属。《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一、二项规定,申请主体的顺序不同。职工所在单位在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诊断为职业病后30日内,先行进行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申请,有特殊情况的,申请期限可以延长。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起工伤申请的,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工会可以在事故发生后或者诊断为职业病后1年内,直接向所在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三,《社会保险法》中规定了工伤能够享受的待遇。第三十六条规定,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规定,因工伤发生的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这些费用包括治疗费用、康复费用、交通费、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护理费、伤残补助金、丧葬补助金、抚恤金等各项费用。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第二十四条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组成成员包括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经办机构代表、用人单位代表。
《工伤保险条例》的第五章规定工伤保险待遇,比《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更加细化,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对于劳动者非因公受伤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形,则按照《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劳社部发2002年8号)》,由劳动行政部门出具鉴定文书。对于不具有劳动关系的主体因病或因民事纠纷丧失劳动能力,则通过司法鉴定中心出具鉴定文书,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其中第十七条规定,由赔偿人偿付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各种费用的计算在司法解释中都有详细的规定。司法鉴定时须参考与残疾程度鉴定有关的法规,主要有道路交通事故伤残十级分类法,职业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人身保险伤残程度分类表等。
三、鉴定结论的证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