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算绩效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算绩效分析

预算绩效分析范文1

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而不过分的干预是一种基础调控手段,在公共财政中对组织大型投资项目、公共事业项目、高科技项目中预算单位的内部控制十分重要。内部控制是降低成本与增加效益的关键环节。2004年11月,交通部以交通部令的形式了《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了各级交通行业企事业组织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行使内部审计的职责。一个有效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对提高内审单位的绩效审计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而且还极大提高审计效率。它具有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特征。近几年来,交通内部审计在交通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特点建立起的内部控制,是交通预算单位经济活动操作处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下面,笔者就结合交通预算单位内部审计,将内部控制与绩效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交通预算单位绩效审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构成要素。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后者是形成考核管理层在实施公共财政过程中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方式。

交通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组织控制、收支控制、人事控制、检查控制和固定资产控制。它涉及交通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经费使用、预算收入解缴、预算外资金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基建投资等各个领域和各类交易。

2000年以来,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化和制度化建设,向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提出了绩效评价要求,内部控制也由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向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过渡,并重点强调建立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的内部控制系统一是重点强调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信息与沟通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三是强调对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监控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四是通过对内部项目单位的绩效评价,考核实施公共资源管理和投资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回报程度。当预算单位在这种内部控制模式下运行后,内部审计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对财务状况和管理成果做出准确判断,并在项目投入使用的短时间内对被审计单位实施投资决策活动做出基本判断。在牟平区近几年来的几个较大的交通项目投资活动中,就依照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实施了绩效评价的内部控制。如在2005年牟平道路运输管理处规划建设城西物流枢纽的过程中,就参照了绩效审计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可行性报告期控制点的绩效评价论证,将原定于利用某公司的市场仓库进行旧址改造的规划,改成在工厂集中区重新征地建立三十年长期规划的二级物流枢纽,将交通运输产业的规模化设计超前于当前经济发展,解决了后续分散投入造成项目规划缺乏长期效益性的问题。虽然这样的一次性投入高,但扣除利息费用与为驻地工厂节省的物流成本相比较,仍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空间,项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对提高内部审计的制衡性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增收节支、增强管理层的决策谨慎性也至关重要。这样不但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而且绩效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日趋紧密。

二、设立内部控制离不开为绩效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随着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先进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也在被逐步引进,原有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已被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所取代,先进的绩效审计理论正被广泛的运用到公共财政项目的内部审计中。风险基础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评价,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进而达到对该单位进行总体评价的目的。而绩效审计则是注重政府投资的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所谓审计理论中的“3E”审计,加上环境性、公平性成为最近的“5E”审计。为了使绩效审计工作更注重实际操作性,审计人员须利用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抓住控制点,对公共财政项目中的可行性评估报告、规划立项报告、设计勘察报告、项目投资预算报告、资金拨付记录等投资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错弊的地方加以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能围绕着绩效审计目标运转。

《会计法》的修改和《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出台强化了预算单位在行政管理中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级行政负责人关注,这为内部绩效审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非总能实现,不管控制制度和组织设置多么完善,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其结果只能等同于没有控制,极易在投资和管理决策中形成错误和舞弊。政府投资的财政公共性,最大弊端是容易使一些行政责任人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大工程、大项目容易产生的政绩。如果在项目规划的先期不参与、不进行审前控制,那么很容易造成公共资金的浪费和权力的滥用,影响党和国家的威信;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监督和限制违反内部控制的行为,良好的控制就能得到维持,内部控制系统才能在理论框架内有效的运行,才能充分利用审计实践来完善和补充内部控制建设。

三、绩效审计工作须围绕内部控制的健全机制谨慎行事。根据几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体会,不少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控制制度表面看起来非常完善,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理想。如规定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商,但如果每次参加竞标的都是同样的几个承包商,招标也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固然重要,但更要注意加强对制度执行人及执行效果的监督。建立领导集体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委会、局长(处长)办公会及外部专家机构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公共投资社会效益低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活动量多、担负行政收费任务和掌管支付工程款的二、三级预算单位,因其参与执收行为有突出的灵活性,数额较大的征收处罚裁量权,入库时滞长,拨付周期自主性强等原因导致关键点控制难以准确计量,而这时如果过分强调内部控制,势必会造成审计工作走弯路,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加强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纪律考核,强化各级负责人正确行使权力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日常内审工作中,要针对交通行业特点,有重点的抓好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如下拨的款项,要坚持采取计量支付,边审边付的支付原则,避免多付影响工程质量,少付制约工程进度的情况出现,从整体上把握绩效审计的效果性。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各方面加以关注,以确保各项制度在预算单位的各项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

四、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绩效审计的辩证关系。任何一项内部控制措施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人为因素使得内部控制措施失效,包括对控制责任的误解、执行控制时的粗心大意、疲劳以及舞弊等。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行政领导方式可能使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原来完善的控制措施也可能会逐渐失效。因此,保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绩效审计服务是一项长期任务。

预算绩效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绩效预算,评价指标,资源稀缺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创造有效率且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如何在市场之外采取非市场化手段配置国家稀缺资源,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问题。政府一方面要处理日益繁多的公共事务,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即使穷尽资源也难使政府提供人们要求的所有服务,如果将政府所拥有资源充分利用以达到“帕累托最优”,是政府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绩效管理存在的依据。

绩效预算是指政府首先制定有关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绩效预算在我国的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深化预算改革的有益补充,是充分调动单位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各界了解和参入财政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前经济改革和体制转换过程中,实行绩效预算是非常必要的。

二、绩效预算在我国的运用分析

(一)绩效预算在政务领域的运用

绩效预算在我国运用始于2003年,当时中央和地方财政开始探索绩效预算技术在我国的实践,制定绩效评价考察体系,财政部颁布《中央及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对政府部门支出绩效考评的概念、范围、依据、内容、指标体系框架等设立了框架,2005年财政部在中央级教科文部门实施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试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绩效预算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6月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依据,2011年4月财政部重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对原办法做出了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从而为全面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依据。

在政务领域中,绩效预算可为政府管理改革提供了一个好的突破口,一旦绩效考评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和日常行政效能考核体系中,它会不断地推动政府管理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相信在今后,在合适的政策引导下,政府领域的绩效预算的实施还有广阔的实施空间和潜力。

(二)绩效预算在高校中的运用

高校绩效预算以绩效为核心,以正确性、效益性为前提,选择一系列评价指标和标准,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等评价方法,对预算编制合理性、执行过程、执行结果的效益性作出综合评价,这既是完成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又是提高现有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

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保障经费投入”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实行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实质性地开展高校经费使用绩效全方位评价,它对于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完成从规模扩张时期的投入主导型理财向质量提升阶段的产出主导型理财的战略转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绩效预算在公司企业中的运用

绩效预算是典型的商务类收支及资金融投管理技术,经历了从最基本的“成本-收益”处理向绩效评估的发展过程。由于资本都具有逐利性,公司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就应该从成本利益的角度考虑,更加的强调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重视绩效的重要作用,以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和绩效预算。

中国目前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产生了“委托”问题,而绩效管理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公司企业首先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方案,交给职业经理人实施,最终看实施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差距,以给予职业经理人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缓解“委托”问题。

三、绩效预算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意见

(一)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指标体系都是根据自身的实践基础来不断完善的,或多或少都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单位可能仅提出对自己有利的个性指标以实现政绩,而财政部门又难以甄别,这不利于绩效预算的顺利推进。

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绩效考核流程不完整、绩效考核标准本身不合理等。需要完善绩效考核流程,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通过绩效预算考核,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绩效预算面临严峻的制度约束

我国过去实施的绩效预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距离绩效预算制度的真正建立和有效实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推行绩效预算遭遇的制度阻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深思。一方面,对传统预算制度的路径依赖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予以克服;另一方面,绩效预算自身的发展缺陷制约着绩效预算制度的立法进程。需要完善预算法律制度,加强合法性控制与效率性追求;加强中央的指导和各级部门之间的合作;强化各级权力机关的预算监督权,使绩效预算真正被各个部门贯彻和执行。

(三)确保评价工作本身的绩效,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

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价的公信力,要合理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设立绩效标杆,确保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提高单位自我评价的质量,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责任落实和奖惩制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性。

绩效评价不是绩效管理的结束,而是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环。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评价结果为项目评定给出了结果,同时也为下次类似项目预算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绩效预算实施以来,有成功也有不足的地方,需要中央与地方的“上下互动”,共同探索绩效预算改革方向,就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规范的制度文件,以此来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绩效政府建设,使政府让拥有的有限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圣怡.新绩效预算:中国预算改革的远期目标[J].经济研究导刊,2012.

预算绩效分析范文3

关键词:财政局;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优化问题

我国的财政局由于本身就是政府部门的一个附属部门,或者说是政府部门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其自身也有着自己的运行方式,这个运行方式虽然与政府的整个发展方向一致,但是还是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同,这就是当前来看,我国财政局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研究问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分析,这其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例如,当前整个财政部门缺乏对于预算资金绩效的管理意识,同时对于资金预算管理的各种专业的人才明显比较缺乏,这就使得当前的绩效管理研究困难较大。当然,在这些问题背后,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整个财政局在进行资金预算的优化管理中明显缺乏了必要的财政制度支撑,也就是在整个财政资金预算的管理中基本上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管理体系,这就导致了目前各种资金预算管理问题无法在一种合规的程度下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实现。而且,及时在有效的制度和计划下,整个预算的执行力度也是比较小,这也使得整个资金预算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问题。总之,对于以上各种问题,我国财政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资金预算能力,提升自己的预算能力,这就是当前我国财政部门十分重要的工作导向,这样才能够在有效的资金使用下,发挥自身的金融和财政价值,进而帮助我国政府实现自己的政府职能和管理国际经济事物的职能。

一、我国财政局对于预算资金的管理问题研究

(一)财政局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整个资金预算的管理人才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这是我国财政局对于预算资金管理来说,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我国财政局自身预算资金管理问题来说,需要首先解决的就是目前的整个财政局不重视的现象,也就是说无论是局领导还是内部的职员,对于整个预算资金的绩效管理都是十分忽视的,这就直接导致了目前较为严重的资金使用问题。同时,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产生,使得整个财政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小,也就是说财政局对于提升企业整个预算资金的人才培养方面还是比较忽视的,导致了整个人才对于建设比较滞缓,甚至可以说在阻碍预算资金人才管理。

(二)预算编制的各种内容存在问题,导致了各种资金预算的制度有着极为严重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的管理,也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的就是不断提升整个预算编制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相应体制机制的建设和研究。但是,目前来看,我国整个预算表编制体系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而且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资金体系编制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建立整个财政局所需要的编制体系,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整个财政局对于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整个财政局的预算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整个预算资金的执行力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我国财政局的整个预算资金管理效率不高的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资金的预算管理中,财政局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预算管理体系,这就直接导致了目前比较严重的体系缺乏问题,也就是整个体系内部没有相当完善的体系保证,当然,在整个体系中更为缺乏的就是整个体系的执行力度比较低下,导致了本应该需要执行的活动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此外,对于整个财政体系来说,其内部的监督体系并不健全,这就导致了整个财政局在进行预算资金的使用中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监督缺失的问题,这也就是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将会使得整个资金预算体系出现极为严重的制衡缺失现象。

(四)对于财政局的预算资金优化管理来说,由于财政局本身就没有将这一部分纳入到整个职员的年度考核中,这就直接降低了职员对于这方面的热情,也就是会使得整个资金在运转中得不到有效的预算管理,进而使得财政部门在一种资金运转混乱的局面上进行管理,这样是十分不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正常的建设和发展的,这也是目前我国财政部门资金使用情况混乱和得不到有效根植的关键问题所在。所以,这就是目前我国财政部门预算资金优化管理中必须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二、提升财政局预算资金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一)提升整个财政局的意识观念,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基本战略目标,这是当前来看极为重要的一个举措,对于财政局预算资金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升整个财政局内部人员的意识可以很好的满足资金有效运转的要求,当然,在提升财政局内部人员意识的时候,必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不断提升财政人员的水平和素质,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提升财政局内部职员的素质和水平,才能够在其整个意识中得到极为明确的思想指引。当然,在提升整个财政局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时候,必然需要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就说在进行体系建设的前期,需要通过奖励优秀的员工这种物质形式,来不断提升整个财政局内部人员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财政部门的各个员工在自身的本质工作中能够很好的满足当前财政部门的要求,真正实现我国财政局在预算资金优化管理中的基本目标,提升整个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完善整个预算的编制体系,不断提升财政局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体制,对于我国财政局来说,需要明确的就是要不断完善整个预算编制的体系,这样才能够在整个预算资金编制中可以得到极好的体系支持,同时在对于员工的考核中也是需要不断提升职员的意识的,这就是需要不断减少整个流程中的不必要的损耗,因此,在整个财务预算资金管理中,需要将这个基本的指标纳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员工的意识。

(三)完善整个财政部门的监督体系,提升整个监督的效率。任何一种行为一旦失去了基本的监督,就有可能导致当前整个财务过程出现重大问题。因此,在进行财务预算资金的优化管理中,必然需要提升整个财政局的监督体系建设,这样才能够在当前的整个大环境下实现财政局资金运转。当然,在整个财政部门的监督体系建设中,需要不断将相应的指标进行规范化,这样才能够在整个财政部门管理中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量化管理的信息,进而可以进一步实现财政局的高效运转。

三、总结

总之,对于不断提升我国财政局的预算资金优化,需要财政局不断提升自身的意识,加强对于整个财政体系的建设,以及对于整个监督体系的有效构建,进而实现我国整个财政部门的高效运转,提升对于我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金后勤保障目标。

参考文献:

预算绩效分析范文4

关键词: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绩效

一、实行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原因分析

(一)是政府转型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实行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是新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符合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能够帮助政府合理利用财政资金,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科学手段。

(二)明确责任,权责分明

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是预算管控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有助于帮助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科学高效的使用财政资金。另外,有效的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提高使用单位的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题,将单位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直接挂钩下一年预算,从而提高单位的资金使用的严谨态度。

(三)是监督体系的一部分

虽然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通过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结合,有助于监督制度的实行,提高监督效果,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权威性。

二、当前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流于形式

很多单位设立了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但是该制度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该制度专业要求较高,实施需要一定成本,一些单位缺乏精通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且没有考虑长远利益,制度的设置只是“空中楼阁、面子工程”;另一方面,很多单位的侧重点没有放在管理上,只注重项目数量,没有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二)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很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相对完善,但是绩效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绩效管理制度多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对绩效管理制度的应用经验少,熟练程度有待提高。这个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政府经常会借助社会中的审计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并且支付高昂的费用。因为缺乏相关的绩效考核部门,通常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评价也只会在重要的环节进行评价,无法将绩效考核应用于整个财政项目之中,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绩效评价结果的重要性被忽视

无论是财政资金使用单位自己做出的绩效考核结果还是社会审计机构做出的绩效考核结果,现阶段大都没有引起重视,这个问题在一些中小事业单位尤其突出。因为很多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绩效考核的流程缺乏科学性,结果的正确性不足,很多单位只是将绩效考核作为执行项目的流程,其结果的指导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这与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人才欠缺、绩效标准不科学有直接关系。

三、提高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引进人才,制定科学制度

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若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制度设置科学。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与西方国家比起来,在制度保障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因此,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在人才的引进上一定要格外注意,着重对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人才的吸收,对已经入职的工作人员,要重视培养与培训,增强其业务技能。在制度与流程的设计上,多参考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单位的特点,设计一套科学的、可执行的制度体系。

(二)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是预算管控与绩效评价的结合,在目前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绩效评价机制普遍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想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首先要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另外,在完善绩效评价制度时,要明确责任制度,做到权责分明,避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的问题发生,并且做好内部监督,防止财政资金在使用环节中被挤占挪用。管理人员还可以依据绩效评价制度找出资金使用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注重预算绩效管理的结果

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其重要目的之一是根据其绩效评价结果,对下一年度预算管控进行指导。因此,预算绩效管理的结果不能忽视,在制度科学,结果正确的前提下,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应当根据结果做出应变和调整,从而帮助单位更好的完成项目。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应当明确,项目的完成数量不是绩效评价的唯一标准,完成的质量、水平与最终的社会效果都会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价,目前盲目追求项目数量的做法必须改变。

(四)完善政策

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起步晚,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积极的进行制度设计与进步的同时,国家也要做到相应的政策保障,尽快出台法律或行政法规对该项制度进行保障。相关部门应当联合建立预算执行跟踪监督控制机制,收集各地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行效果与相应数据,根据我国整体环境,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政策,从而为那些正在着手建设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单位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语

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需要尽快在我国财政资金使用单位中建立起来,才能够保证我国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该项制度的建设需要法律、行政法规的保障,也需要各个财政资金使用单位自身的努力。但是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求快,否则会造成相反的不利效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基层财政干部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基本知识问答[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预算绩效分析范文5

[摘 要]高校的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核心,但目前,非中央高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常常不能结合自身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财务预算目标,存在明显的短期效应、滞后效应等问题。本文认为,建立基于战略导向的循环反馈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对战略目标、资金配置、人才培养等的作用,且对高校的战略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战略导向;预算管理;高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11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1 普通公立高校预算管理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各高校开始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而实施预算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15年起实施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一次在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中以法律形式融入了绩效管理。高校预算也属于公共财政预算,大学作为地方部门预算的主体之一,应高度重视预算的编制及评价工作。2016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王长华提出,高校专项经费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这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基于本校的战略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可自主改进预算管理的权利。

高校预算是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目前,非中央公立高校则以中央高校预算体制的改革为参考,不断建立新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缺乏符合自身情况的预算管理机制。

2 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战术只为实现战略的手段之一。实现战略胜利,往往有时候要牺牲部分利益,去获得战略胜利。战略是一种长远的规划,是远大的目标,往往规划战略、制定战略、用于实现战略的目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高校预算管理则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高校的财务、资产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高校既定的战略目标。战略是预算制定和预算执行的前提与方向,预算管理是高校战略得以实现的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具体的预算数据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及时控制实际开支,并预测高校的现金流量情况。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

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循环体系(见图1)。首先,从战略的角度明确预算管理目标,确定远期、中期、短期的目标,再将目标分解;其次,具体分配至各个时间段与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再次,为了实现目标,要进行预算管理的一系列程序,从财务预算目标、预算管理组织结构、预算职责、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五个方面执行;最后,对全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绩效评价反馈下一年的预算管理。

3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但目前,非中央直属高校(普通公立高校)在预算管理中,缺乏战略导向,在预算管理中存在预算执行率较低、预算编制与执行存在滞后、绩效评价回馈率低等问题,追根溯源就是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立、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过程、预算监控及预算绩效评价的一整套预算管理体系重理论基础,与实际运用偏离,且偏离高校原有的战略目标。

3.1 预算执行率低

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发现预算和实际发生数存在较大差异。预算的编制通常采用“上年基数+本年因素”(基数递增法)的方法确定,对预算收入、支出金额一般向偏大的方向估计。如编制日常办公用经费支出预算基本采用“基数递增法”,在去年决算数据基础上递增20%,赤字或不足部分在“其他支出”科目内找齐等;预算数和实际数产生差异的另一原因是国家管理政策的调整。原先鼓励的项目,因政策变化现在可能开始限制甚至禁止实施,而有的项目则可能得到更多鼓励和支持。

3.2 预算编制与执行的滞后性

高校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和执行,通常缺少统一筹划与控制。因为项目运行注重项目是否能够实现,所以项目的运行规律与上级部门对预算完成进度考核指标在侧重点不同。预算考核指标是基于高校每年的战略目标来制定的,这导致学校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与学校年度发展计划经常脱节。

例如,建设项目支出预算一般是提前一年编制,但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往往要在年底才会制订,这容易导致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和执行与高校年度发展战略脱节,这部分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适时调整,否则会导致实施资金不足。而现行预算调整程序强调刚性原则,报批过程较为繁琐。学校的科研项目,完成时间跨度较长,绝大多数都无法在一年内能完成,但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往往是一次性全额编制预算,资金集中下达,部分项目因前期科研预算编制的过宽,导致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缓慢,年末产生大量资金结余。同时,学校预算刚性导致各项目出现变化时难以调整。

3.3 预算执行缺乏严谨的绩效考评体系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高校发展战略往往较为模糊,未将其细致划分至短期、中期战略,缺少实用的编制、设置、跟踪具体的绩效目标;对预算执行程序的监控也仅仅停留在预算完成率、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方面,没有上升到长远目标实现的高度;预算执行完毕后,没有及时考核,没有及时追踪问效,且缺少严格的问责制和多样的激励政策,这很难使高校的下一轮预算分配发生实质性改变,相应的新的短期战略目标也容易偏离方向。

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是以“人才、成果、效益”为基础的战略目标的组织结构,但很多高校仍然侧重于传统预算的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只是其中一种评判标准,所以,现行预算管理评价体系很容易导致预算制定者产生短期行为,难以从高校的整体战略发展角度上揭示高校运行状况。由预算管理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反馈回第一环节,很容易使高校偏离原有的战略方向。传统财务预算显然已不能满足高校预算战略,这就需要对执行效果设计一套科学的“打分机制”,对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进行考核。平衡计分卡作为发展战略与预算设计的衔接工具,为考核高校预算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从战略目标、编制方法、控制行为、考评等制度上,及时优化高校预算设计与战略偏离的现金流量,有助于克服滞后性问题。

平衡计分卡弥补了传统财务评估方法的使用局限。它改变了之前单一的财务评价体系,从四个不同角度来评价一个组织的战略实现情况,即除传统的财务类指标外,还提出了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成长三个维度,弥补了传统预算管理评价的不足。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四个维度相应指标的权重。平衡记分卡是一个对高校战略目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从战略角度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的需求,如学生、家长、社会,对高校的各个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从而形成科学的决策,为高校下一年的预算循环体系做指引,及时反馈预算数与实际数的差异及原因,并做出积极调整,克服执行率低的问题。

将平衡计分卡作为高校预算管理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工具,以因果关系为桥梁实施的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系,有助于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预算管理以该循环管理作为战略导向的方法,建立一种兼顾短期、中期、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充分优化高校资金分配,为教育发展提供科学完备的经济基础。

5 结 语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M成部分,本文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建立一个循环管理体系,以有效弥补传统预算缺陷,在经费控制的基础上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非中央高校预算管理机制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建立起更适合本校发展的预算机制,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条件,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目标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预算绩效分析范文6

关键词:林业生产;技术效率;效率测算分析

收稿日期:20160106

作者简介:董晓莉(1979―),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方面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6902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既要加大木材以及林产品的开发力度,又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下各国家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对林业生产的效率预算和分析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林业生产效率的概述

林业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近几年,我国在林业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向着科学的发展方向前进。影响林业生产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自然环境因素

林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产业,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说降水量过多或者过少、气温过高或者过低、是否发生虫害等因素,都直接制约着林业的投入和产出,这也是影响林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2.2人力因素

人作为主体,对整个林业行业的影响至关重要,比如林业系统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高低、人力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林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等,都直接关乎着整个林业行业的产出,这也是另一个影响林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1]。

2.3政策和资金因素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向林业生产倾斜的政策,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近年来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可以提高的一个关键原因。此外,如果林业资金不专用,那么投入到生产工作中的资金会减少,这是制约林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当下,林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无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这种分析测量方法主要通过线性规划对同种类型的工作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同时,该测量方法一般需要将各工作绩效的单位统一化才能够进行评定;其二是有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该测量方法跟无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不同,能够更好地帮助对技术效率的损失进行诠释,因此,在我国林业生产技术效率测算与分析这一环节来说,有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明显具有更强的优势,应用也更为广泛。

[BT(1]3[ZK(]林业生产投入的变量以及构建相应的模型[ZK)][BT)]

笔者在对林业产业的技术效率考察工作中,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就自然因素、人力因素等对林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来展开论述,并通过相关的分析来对如何促进林业生产力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3.1考察工作中变量的概述

考虑到是对林业生产技术效率的考察,因此,林业的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是必须要纳入到考察工作中来,林业的投入变量主要包括林地面积、人力资源的投入、资金的投入、林业固定资产的更新等等方面,林业的产出主要通过林业生产总产值来表示。其中,自然因素这一变量的选择,笔者选择的是4月份~10月份之间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来作为考察自然因素对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变量[2]。

3.2函数模型的构建

在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来建立模型的时候,关键在于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考虑到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工作中各个生产要素的投入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弹性替代,因此可采取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来构建模型,这种模型能够系统性的,全面灵活的将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函数模型如下所示:

lnYit=β0+A+Vit-Uit,

其中A表示待估参数β1~β5分别跟林业系统从业人员的自然对数、林业系统总体投资总额的自然对数、4~10月份的平均气温的自然对数、平均降水量的自然对数以及林业的总体面积的自然对数乘积之和,Vit为随机变量,主要指的是各种诸如天气等不可控制的因素,Uit是一个非负随机变量,主要指的是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一些生产要素的无效程度[3]。

同理,效率损失函数的测度模型为:

mab=δ0 + ∑δb Xabt,

在这个函数里面,X表示生产单位a的技术效率的第b个变量,δ0是一个常数,δb是一个待估参数,指的是b变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情况,δb取不同的正负值的时候指的是变量对技术效率产生影响的正负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该函数值越大,表示该技术效率越底,该函数值越小,说明该技术效率越高。

考虑到我国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不同,也可以构建出如下所示的效率损失函数:

mit=δ0 +δ1A+δ2B+δ3C+δ4D+δ5E,

在这个函数中,A表示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B表示财政支出比重,C表示林业系统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D表示虫害等不可控制的因素,E表示林业产权改革对生产及时效率影响程度。

4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以及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