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范文1

有个人来得太迟到,连吃喝睡的差事都没有了,只好去伺候 撒 .

但他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里有面大镜子可以照面孔,有香喷喷的毛巾码成一大螺,有热气烘手,温暖如春.鲜花天天换香水时时喷.有光洁的地板如镜.这一切比大酋长小酋长家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人家顶替轮流换了一轮又一轮,只有他爱死了这个岗位哪也不去,过了一年又一年.

终于他也到了婚嫁的年龄,只好告别相守多年的星级WC回家去了.但他心中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美好情节.于是他把新房装饰成他心中最美的地方,无论是新娘还是客人都说这里真是漂亮,于是推广开来造出了许多WC似的屋宇.

美观是外部世界寸入内心的一样东西,那人觉得酒店的WC很美,就接受了它,并再现出来,这是多么纯的审美过程啊.

美学原理范文2

关键词:认知美学 教学 《莳萝泡菜》

综合英语是一门专业基础精读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专业低年级开设,除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外,也需要为学生以后的高级语言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综合英语课程中应该讲授一些文学作品,渗透文学知识和对文学作品理解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于综合英语中文学作品学习的要求,同时伴随学科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研究,综合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分析文学作品,引进文学理论并不是什么创新教学法,但是认知美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研究尚属新颖,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更是值得进一步挖掘探讨。认知美学的几个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论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具有相当的应用意义。本文仅以综合英语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中的课文《莳萝泡菜》为例,浅析认知美学理论在综合英语中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应用。

一.审美与象征

认知美学认为,审美就是一种经由对事物外形加以知觉并形成非利害性愉悦的活动。具有这种特征的活动发生,意味着这种活动的性质的获得或者形成。象征用具体意象代表或暗示某种事物,从而形成一种知觉意识。小说中的象征旨在具象化隐匿在事物、现象背后的看不见的利害性或者非利害性情感,即展示事物内在的理念。也就是说,象征可以理解为对于事物外形的知觉,从而形成的具象化描述。

《莳萝泡菜》中,象征的用法比比皆是,运用认知美学理论,可以加深和优化这些象征手法的理解。例如,最显著的象征意象是题目“莳萝泡菜”。《莳萝泡菜》是曼斯菲尔德写于20世纪初的一个短篇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薇拉在一家咖啡厅邂逅了6年前的男友,两人共同回忆了曾经共度的时光。在对话中男主人公只顾着讲述自己这几年来的经历,根本不顾及薇拉的感受和心情,薇拉在交谈中发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自私,就毫不留恋的离开了。读者在阅读之初,一定会质疑为什么一个旧爱相会的故事会用一种普通的俄国开胃小菜的名字做题目,而文中也并不是都围绕着莳萝泡菜这种东西来开展情节的。那么莳萝泡菜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认知美学认为,美感只能有视觉和听觉所引起[1]。在薇拉的思维中,俄国的美好意象跟她的各种感官的肯定性情感相关,尤其是视觉和听觉。薇拉从6年前与前男友相爱时,就一直梦想着去俄国旅行,尤其是黑海边的畅游。莳萝泡菜正是这个前男友向薇拉炫耀他们分手这几年来他多姿多彩的经历――到世界各地区旅行,特别是去俄国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薇拉。他还特意提到了“水上的生活”,还有“到了晚上,便是无尽无休的歌声。”这些简单的描述,结合薇拉自己的肯定性情感,就变成了一幅唯美的渔舟唱晚画面。“此时此刻,她仿佛正坐在神秘的黑海边的草地上,海水黑如天鹅绒一般,静静地拍打着岸边,泛起涟漪,激起天鹅绒般的波浪。她仿佛看到草地上坐着一群人,月光映衬着他们的脸和手,现出了白色。离他们不远处还坐着马车夫,他膝上放着拿布包着的晚餐。‘来点莳萝泡菜。’他说道。虽然她并不清楚什么是莳萝泡菜,但她看到了一个略带绿色的玻璃瓶子,点缀着红色的辣椒,像鹦鹉的嘴。”[2]这个时候,莳萝泡菜象征着薇拉对于俄罗斯之行的憧憬,薇拉早年憧憬的俄罗斯美景,完全是对大自然的非功利性知觉,正是对于事物外形的知觉形成的非利害性愉悦感,但是这种愉悦感使俄罗斯的美景,甚至是她不知何物的莳萝泡菜与她的肯定性情感相关。于是6年后,莳萝泡菜又进一步象征着薇拉对于过去的这段感情的留恋。这也呼应了文章开头薇拉一眼就认出了前男友,并且对于花园游玩的美好回忆,这些肯定性情感认知证明薇拉对于以前的感情并非没有留恋。而这些景色之所以美,都是与薇拉的肯定性情感有关。

然而,这种泡菜的酸涩味道也象征了利害性会影响美感。酸涩的味道让薇拉联想起了红色的辣椒的辛辣,莳萝泡菜色彩鲜艳,虽诱人食欲,但新鲜不再。还有前男友鹦鹉般的虚荣和轻浮,莳萝泡菜暗指往昔的爱情已不在,如同一幅褪色的画卷。这个时候,薇拉已经无法再进行非利害性的知觉,所以只能联想到了外形之外的事物的内质特征,此时就已经无法单独审美了。在讲授这个部分时,用认知美学的原理向学生解释,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为他们在今后遇到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增加了理解作品的一种全新的角度,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达到综合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认知方式的变化

认知美学认为,审美知觉不是独立的知觉系统,而是一般知觉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审美知觉的特定模式也是一般知觉模式在审美时的表现,构成一般所说的审美眼光或审美趣味。形式知觉模式既有先天性性质,又有后天性性质;而且有先天遗传因素、一般文化因素和特定社会因素。对于先天性性质和因素,是人类几十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人类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两千年时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后天性性质,以及一般文化因素和特定社会因素就因为作者的风格和作品产生的背景而对认知方式和审美知觉模式产生了影响[3]。

《莳萝泡菜》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其创作手法,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女性认知方式和审美知觉模式的变化。女性主义的视角和想法,是现代主义认知方式和审美知觉模式的体现。从更早的文学作品中可见,女性对于男性形象和内质的肯定性情感主要是从看待男性的突出统治地位出发的。《莳萝泡菜》中,也没有对男主角的正面描写,甚至连他的名字也没有正式出现过。我们只知道这个故事中有一个男主人公,但是根据作者女性主义的认知方式,我们就能对其产生相应的印象。同时,作者通过细节描述,让我们对其内质产生了认知。开始的时候,“他现在看上去比那时精神多了。从前梦幻般的迷惑和优柔寡断从他身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独立、成熟的气质。他一定也赚了不少钱。他的装束令人赞叹。这时,他从衣袋里掏出一盒俄罗斯香烟。”[4]这是对其外形的非功利性认知,从文化和社会因素来看,这是一个能引起人好感的外形。如果不考虑内质,这是一个有魅力的男性形象。可是随着其言谈的深入,我们和薇拉一起看到这是一个及其虚荣、自私、夸夸其谈的男性形象,就像莳萝泡菜罐子里面的辣椒,像鹦鹉的嘴一样徒有其表,引起恶感。所以,最终薇拉的毅然离开,说明了认知方式比起现代以前的女性来说,更多的具有现代主义特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女性对于男性的内在需要也与男尊女卑的时代不同,所以内在评估系统对于好感和恶感的判断发生了变化。女性不再仅仅因为男性的财富和地位而对男性产生好感,所以正如认知美学所提出的,人内在认为有害的东西会产生恶感,对其形式就产生不了美感[5]。

对于这个部分的教学,应该从认知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引导学生首先思考文学作品人物的认知方式和审美知觉模式,并且结合自身的审美知觉模式,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心理的形成原因。这篇课文表面上情节并不复杂,却有很多东西隐藏在字里行间,若非运用适当的理论引导讲解,学生无法充分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的的用心。认知美学理论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结合文章创作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分析背景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即通过审美知觉模式的形成分析其对于作品创作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认知美学理论出发,对综合英语的课文进行讲解,并对学生理解课文进行引导是非常新颖却又有效的方法。以《莳萝泡菜》为例,认知美学理论可以从审美和象征以及认知方式变化的角度,帮助学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有助于学生培养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今后综合英语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尝试多用这种教学手法对课文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引导,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宏.认知美学原理教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7:50.

[2]杨立民主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61.

[3]李志宏.认知美学原理教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7:125-128.

[4]杨立民主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60.

[5]李志宏.认知美学原理教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7:139.

美学原理范文3

1.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原本是用来形容音乐的名词,然而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完美艺术追求之一。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远古人类运用行云流水的笔法勾勒出三块空白,又在每一空白处以剪影似的平涂手法,画了五个手拉手的舞蹈人。以单色平涂来表现舞蹈的动态。这种规律的编排和变化,以及舞蹈的本身就象征着节奏的韵律,进而将平静的画面在二维的世界中凸显出视觉空间的动感因素。设计外在表现的节奏与内在意蕴和韵律,是成功设计的构成要素。NIKE公司把NIKE的标识叫做“Swoosh标志”,因为这个标志像跑步时飞快的速度,“嗖”的一声。但此标志的内在意蕴是指胜利女神翅膀上的羽毛,代表动感和轻柔,又像老师用来判改对错的“对钩”,隐喻NIKE公司是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朝正确方向发展。

2.对称与均衡。对称是指形式上的相同、相等与相似,让人产生“严谨、庄重”的感觉,均衡是指各元素的摆放、组合,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到客观的均衡,这种均衡是指画面的组合使人心理上呈现“稳”的感受。然而非对称平衡在平面设计中会运用大小、形状、距离、疏密诸因素来调节平衡,给人以新颖、活泼、运动的感觉。均衡作为形式美原理的基础,由于源自本心,符合最质朴、最经典的审美品味。例如马蒂斯的《蓝衣少女》画面,是带有一定变换因素的对称,人物形象既端庄稳妥,又栩栩如生,更有一丝回旋、辐射的均衡美。

3.对比与调和。妥善处理色彩对比与调和之关系,可以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画面的视觉美感,进而促进广告整体效果的统一和谐性。在平面设计中对比与调和一般是指色彩、材质、重量等。例如香奈儿的口红广告,采用强烈的明度对比,主要配色的明度差在5机以上,叫做长调。此海报發挥了对比的优势,烈红与亮白的色彩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使得女人左眼形象鲜明,富有光感,显示出了香奈儿口红的颜色纯正,好看的可以作为眼影,突出主题,画面强烈的对比而富有活力。

4.虚实与留白。绘画章法中有“密不容针,宽可走马”一说指的是布局的疏密、许是关系处理。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与虚实结合相关,平在面设计的构图中有明显的体现。留白画面中的无,亦是虚,有利于信息传达、情感交流,获得少则胜多的效果,能够提高作品的感染力,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在平面设计中体现“虚实关系”的就是“图与底”,恰如经典的太极图形象,给人以共享空间的妙处,“虚空间”衍生出的设计意境亦是令人神往、流连忘返。其图案形状如阴阳两条鱼,阐释了相互依存的美学思想,表现了生生不息、持续的生命力。留白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犹如中国水墨画,留白运用于设计中,韵味也会出现。留白手法的运用譬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空白有耐人寻味的意境感,诠释了留白所表达的奇特效果。

二、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和解决办法

当今我国的科技高度发展,平面设计作品的制作方式愈加多样,电脑处理技术和电子成像技术日趋多样化,因此平面设计的表现力也显得投机取巧和浅显,比如过于注重视觉上的炫目效果和强调技术,缺乏艺术的真善美,逐渐远离了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念,缺乏艺术感染力是现代我国平面设计作品的现状。

现今我国的平面设计师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前提,应该是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规范,将生冷的技术设计赋予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提高平面设计的审美层次,中国传统美学的理念,诸如道家“返璞归真”思想、佛教美学思想的“禅意”等,平面设计师应当融入这些优秀的美学思想在设计作品中,设计出符合这个好时代的优秀作品。耐人寻味的作品总是源自于其中的内涵,形势与内容相统一,表现力强而自然质朴。

三、结语

平面设计是一种形式美的体现,国内外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无不体现着均衡、韵律、节奏、调和、虚实等美学原理。但究其根源其实是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实际上是遵循形式跟随功能,形式和功能相辅相成,这种理念环绕在平面设计的全过程。我国早期的平面设计以大量的模仿和抄袭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为主,这种简单模仿缺乏艺术的真实性,是低层次的审美。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平面设计迅速发展,有一部分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已经开始深入融合本民族的文化,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审美向高层次发展。应当继续弘扬现代的平面设计中的优秀基因,深入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现代平面设计的作品从市场需求、产品的实用性出发,使平面设计作品对消费者起到认知和审美的功能,最终回到实用功能。因此具有这种特色的中国平面设计才能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平面设计之林。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7).

[2]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李砚祖,芦影.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学原理范文4

 

接受美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德国学者姚斯提出,致力于对文学作品对话和理解的反复斟酌,该理论含有三个重要概念,即文学的历史性、期待视野以及文学演变。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主要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并将文学作品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剖析其历时性和共时性,本文则将姚斯关于文本的接受美学原理研究运用于电影艺术的分析当中,借助姚斯对于文学作品的受众分析角度和阐释,对我国的电影艺术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力求在文艺全球性传播的语境下明晰我国电影艺术在地性传播和全球化接受的意义。

 

一、在地性接受

 

接受者在我国电影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主要分为两种角色,一种是在地性接受,另外一种则是全球化接受。在地性接受即接受者对在地性人文的一种接纳和拥抱。本文主要以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分析其道具使用、色彩运用以及音乐旋律的在地性特点。

 

1.道具使用的在地性

 

电影艺术作为视觉表现超强的综合艺术,其视觉冲击力的体现对于受众来说是期待视野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张艺谋电影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其道具使用的在地性展现,例如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作为道具呈现在屏幕中的大红灯笼的背后显然承载着许多在地性人文,灯笼是中国节日中常用的一种喜庆代表,区别于西方文化,辨识度高,影片中的红灯笼在封闭性的大宅院里尤其突兀,预示着女性年华璀璨一时终敌不过环境腐蚀的悲惨命运。

 

在地性道具的使用必然离不开在地文化的内蕴,灯笼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在视觉上的呈现在起初就鉴定下特殊的含义,并给予接受者期待视野的挖掘和拓展,我国电影作品中道具的使用,要想为更多的在地性文化所容纳,就必须深挖中国文化中意蕴丰富的物品,借此传达出精神上的内蕴。

 

2.色彩运用的在地性

 

电影艺术中,能够呈现出在地性接受的除了道具的使用之外还有画面色彩的运用,比如西方文化在说起东方文化的色彩时,首先脱口而出的便是火热的红色。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无论是《菊豆》中的红染布还是《红高粱》中的高粱,这些红色物体的运用总能成为视觉画面中抓人眼球的片段,使影片呈现出浓厚的东方意蕴。

 

张艺谋的电影之所以被国内很多专业人士认可,就是因为其电影有着代表中国元素的呈现,接受者在接触到屏幕中的红色大面积呈现前,就已经对红色有一定的审美预设,潜意识里已经将红色与东方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观影时出现红色就不会超出预期的审美,并且在各种动态镜头的结合下,会对该影片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上的升华,接受起来也会顺理成章许多。

 

3.音乐旋律的在地性

 

在电影艺术中,除了前面说的两种在地性运用的因素之外,还有音乐旋律的在地性呈现。例如在电影《红高粱》九儿出嫁的情节中,大特写镜头中配乐采用的就是中国传统婚嫁音乐,运用唢呐、腰鼓等混合而成,声音充满喜庆张扬,却与女主角呆滞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在音乐的此起彼伏中突出了九二命运的坎坷与性格的刚烈顽强。

 

电影中运用的唢呐和腰鼓都是具有在地性元素的音源,颠花轿片段中的配乐符合在地性接受者对于传统民族婚嫁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接受起来没有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视觉补充作用,成为在地性接受的一大可借鉴之点。

 

二、全球化接受

 

在我国电影艺术的接受者中,除了在地性接受之外,还有全球化接受,在全球化接受的过程中,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显得尤为重要,他方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多少,关乎本民族电影艺术在世界传播的范围广度。

 

1.主题的全球化

 

首先,张艺谋电影全球化接受的成功离不开其电影呈现出的主题的全球化。例如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当母亲喜欢上父亲时,姥姥阻止母亲喜欢父亲时的语言表达是地位悬殊,即门不当户不对,这一句话就简单概括出当时中国封建的思想环境。电影中所选取的主线即父亲母亲纯粹的爱情发展,关于爱的渴望自始至终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精神所向。

 

因此我国电影创作者们要考虑到全球文化接受起来的公共点,找到相似点然后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这样接受者接受起来也会相对容易一些,电影作品的扩散也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

 

2.民族寓言的全球化

 

其次,除了上面提到的主题全球化,张艺谋电影中还体现出深刻的民族寓言的全球化。张艺谋电影中总能刻画出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整体人文倾向,这充分迎合了西方乃至全球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窥视的心理,弥补了不同环境下人们对于异地人文的好奇心心理,通过影片中不断给予的寓言式镜头以及寓言式结局给出了解中国文化的相应判断,从影像资料中逐渐步入全新的文化,审视东方民族寓言的同时检视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二者进行碰撞,在碰撞中接受者逐渐取代原有的期待视野,并对审美框架重新解构,生成自己全新的演变后的视野,如此周而复始下去。

 

3.商业运作的全球化

 

最后,全球化的商业运作也是张艺谋电影全球化接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例如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取得2.7亿的国内票房,全球票房为5474.5万美元。张艺谋在彰显民族文化功底方面得到全世界认可的同时,亦能够充分利用好各种宣传渠道,通过海报、明星记者招待会等扩散传播自己的新作品,通过这些途径接受者亦可获得“花钱买消遣”的娱乐体验。

 

总而言之,在如今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时代,播者为王的思想已然不能满足当下文艺发展的市场选择倾向,我国电影艺术的从业者们应努力具备研究受众分析受众的能力,在媒介融合、娱乐泛化的当下,找到真正符合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切合点,拥抱在地性接受的同时努力扩展全球化接受,将本土文化传承内外,并同时赋予我国电影艺术清新明亮的艺术韵味。

美学原理范文5

关键字:美学原理 ;园林规划设计;具体应用

Abstract: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beauty and promote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development, must think about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beauty, aesthetic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o use the various factors of the landscape aesthetics and art combined, and through the beautiful form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A variety of landscape use in the garden to get sufficient play, for people to create a kind of beauty to enjo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aesthetics from the start, pointed out its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 principles of aesthetics; landscape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和美学艺术相结合,既突出视觉效应中的色彩美,又能够享受听觉中的音乐美,使得大众在欣赏园林景观时能够充分的调动多感官。要实现美学原理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就需要先对美学原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运用的得心应手,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论述美学原理的具体应用。

一 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

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的运用美学原理,将景观中的各要素和美结合,能够更好的突出形象,那么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具体要遵循的美学原理有哪些呢?

首先表现为对比衬托手段的运用。对比衬托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规律,园林设计中,要在对比的基础上才能够凸显主题,才能够彰显丰富的色彩,才能够实现美的享受。美学中的对比不仅是色彩的对比,还有园林景观中外观的对比和形态的对比,在对比中能够体现出既统一又变化的特点。

其次,园林规划中的美学原理还表现在组合美的呈现。园林规划设计中需要有景的配置来突出美,由于每个景物各不相同,形态各异,但是单独使用又略显单调,因此要展现美感就需要进行组合,美学原理中将之称为组合美原则。

最后需要实现意境美。园林要想让他人感受到美,首先需要具备美感,而意境美在美感营造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在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要有创造性的营造意境,做到用景物创造美感,用意境营造美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设计者的真挚情感,要有创新的思维,才能够充分的将这种意境美呈现在园林规划设计中。

二 美学原理在园林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尽最大限度的凸显美感,为此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坚持美学原理,上文中简单的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述,下面本文就对该原理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对比衬托原理的具体应用

对比艺术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美学表现手法,园林中景物配置的疏密程度,景观色彩的变化、园林空间的弯曲和笔直等,以及景物的形态和大小、虚实明暗、刚柔程度等,都是对比衬托手法经常运用的。在园林规划设计应用中,首先可以利用该手法突出重点。在人们的观念里,对比主要是突出主次,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突出重点,这样更容易激发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其次可以运用动静对比的手法在园林规划中创造美。园林中具有很多固定不变的景物,而以此为背景,运动的队形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这就是所谓的动静对比突出美感,即动态美的展现。相对于静止的景物来说,动态的景物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更能够展现外观形态,因此更能够彰显美感。例如水景,其能够在风的吹动下波浪起伏,变化多端,用动态的水景和周围的静态景物相结合,能够更加展现景物的情致和美感。最后,对比衬托原理的运用还体现在虚实对比上,古语曾用“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来形容疏密和虚实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这种手法也能够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景物在配置中可以运用疏密和虚实的对比给人一种变化多端的神秘感。在园林空间的处理上,开敞是虚,闭合是实,虚实对比之间更能够彰显美学艺术,同时虚实的对比中还能够增加景致的深度效果。

(二)组合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组合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园林组景的应用上。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经常会用到框景、借景以及障景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园林的美感,对园林空间进行剪裁和分割,在变化中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效果。组合美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景和景的组合中。景景组合设计中,可以采用借景的手法,园林借景,不仅能够借山水之景、植物之景以及建筑之景,还能够借助自然界存在的各种景物,甚至是水声和风声都能够借助,这样能够在园林设计中为人们提供一种视听觉盛宴。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成功了借了清风和明月,为园林美的呈现更增添一丝风韵。

(三)意境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意境的营造能够给园林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最能够打动人并且传递美的园林设计是情景交融且充满意境的,那么意境美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是怎样应用的呢?首先设计者需要创新的思维,观赏者的素质需要提高,这样才能够发现意境美。意境美的创造需要依附于园林景观的创造上,意境美在具体应用是需要保证在景物配置的基础上实现立体布局,由景物来诠释意境美。由于意境不是像景物那样可以摸得到的,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到的,因此其是无形的、是无限的、是可以想象的,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获得的意境美也不同。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迎合大家的口味,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意境美的营造上之前需要先了解大众的需求这样大家才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园林的意境美。

结束语:物质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尤其是对美感的追求,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园林的规划是设计者对于风景的再创造,是在充分发挥景物用途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展现其美感,并且使人们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欣赏陶冶情操。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充分应用美学原理,本文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美学原理在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本文对于美学原理和园林设计的应用对于今后的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使园林的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美,最大限度的促进园林规划设计朝着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艳红 浅谈美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05期

[2] 鲁敏 李英杰 园林景观设计 科学出版社,2006-03

[3] 李广强 园林设计中美学原理的运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美学原理范文6

【关键词】美学原理 石油机械设备 外观设计

独特的石油机械设备外观设计可以吸引顾客的眼球,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石油机械设备的外观与机械的质量及功效关系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顾客购买的欲望,所以要想从外观上留住顾客,就必须加强石油机械设备的设计,按照美学原理去设计,并遵循相应的美学理念,把产品美的元素塑造出来,以下就从美学角度出发,研究石油机械设备外观设计的方法。

1 设备外观比例与尺度的设计策略探究

1.1 比例方面的设计

一般来讲,比例就是使事物整体协调发展,而在石油机械中的比例是机械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大小值,包括机械设备的长、宽、高,而通常人们对比例协调的机械具有独特的喜爱感,这就要求机械设备在进行外观设计时,在美术审美的基础上,处理好机械设备大小、宽窄、高低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达到机械本身所拥有的功能,还要在视觉上使人们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就要求在设计时采用黄金比例分割法,从而获得统一协调的效果。如果机械设备比例不协调,一方面不利于操作者的操作,也会使人们产生视觉疲劳,这种先天不足的比例效果也激不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1.2 尺度方面的设计

石油机械设备是为人们开发石油所用的器械,是在石油环境下使用的,^是石油机械的操作者,所以机械尺寸的大小应以人为中心来衡量,应使机械设备的尺寸和形态适应人体的操作习惯,设备的整体设计要与局部协调起来。虽然我国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像石油钻采机械、炼油机械、采油机械设备等等,可以看出他们的使用用途和使用功效都不―样,但他们的设计尺寸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相对固定的,因为机械设备的外观设计是根据人体的操作便利而定的,与设计本身的大小无关。就像手柄的大小应根据人体的手掌大小相对应,并不是机械大,手柄就大,两者并不成正比,所以在设计各种石油机械设备外观时,机械设备的尺度一定要与人体相适应。

2 设备外观的均衡与对称设计策略探究

2.1 均衡方面的设计

机械设备的均衡是以机械设备上的某一零部件作为支点,而表现出的平衡方式,从而使机械设备动态美、条理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感觉,并把机械设备的色彩、肌理、表面装饰与构成几何形体结合起来,使机械设备灵巧、生动、轻快,从而获得均衡的效果,如果没有明确机械设备的支点,就容易造成杂乱,主次不清的现象,给操作带来不便,所以在设计对称与均衡时,要注意聚与散,疏与密的变化,因为这是处理对称与均衡的关键,处理好了这种变化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设计效果。

2.2 对称方面的设计

对称是物体在某种变换条件下,其相同部分间有规律重复的现象,亦即在一定变换条件下的不变现象,它能使人们的视觉产生平衡感,我国的石油机械像石油钻采机械、炼油机械、采油机械没备等从受力角度看,都是采用对称的形式,把设备的功能与对称性结合起来,产生条理美,不仅保证了机械设备的功能,还能凸显出稳定、庄重、安全的感觉,但由于对称容易给人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结合美术原理,避免静感和硬感的问题。

3 设备外观呼应与过渡的设计策略探究

3.1 呼应方面的设计

呼应是使机械设备的整体与各个对应部分相协调,利用形、色、质、的某些相同因素来与整体进行呼应,从而在颜色、大小、线型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使人们心理和视觉上产生呼应。

3.2 过渡方面的设计

过渡是事情或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逐渐演变的过程,把形体、面或色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和谐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机械设备时,要注重面与面之间的过渡,处理好了面与面的过渡会使人产生柔和感,反之则使人产生尖锐、锋利的感觉,所以在石油机械设备外观设计时,根据形体面的实际大小,选用相应的过渡平面和圆弧,从而产生自然、和谐、生动的感觉。

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机械设备是石油开采过程中的重要装备,合理的设计石油机械设备不仅能使操作工操作方便,还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在遵循美学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出石油机械设备的线条美、条理美、整体美,更重要的是达到安全、稳定、环保的目的前提下,塑造出产品“美”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孙琳.基于美学原理的石油机械设备外观设计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02:158-16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