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一些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创新题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出现在高考试题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类题目立意鲜明、背景新颖,设问灵活,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既能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就列举几个最近的高考的创新题,谈谈对这类题型的感受。

1.【2011高考真题天津卷理4】对实数 和 ,定义运算“ ”: 设函数 若函数 的图像与 轴恰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题目新的运算法则可得

函数 的图像与 轴恰有两个公共点函数 与 的图像有两个交点。通过画图可以求出实数c的范围。

【点评】此题定义新的运算法则,主要考查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对学生的一元二次函数的灵活运用要求较高。体现了新概念题型中的“新而不难,难而不怪”的特点。

2.【2012高考真题湖北理13】回文数是指从左到右读与从右到左读都一样的正整数.如22,121,3443,94249等.显然2位回文数有9个:11,22,33,…,99.3位回文数有90个:101,111,121,…,191,202,…,999.则

(Ⅰ)4位回文数有 个;

(Ⅱ) 位回文数有 个.

【答案】90,

【解析】(Ⅰ)略

(Ⅱ)由上面多组数据研究发现,2n+1位回文数和2n+2位回文数的个数相同,所以可以算出2n+2位回文数的个数。2n+2位回文数只用看前n+1位的排列情况,第一位不能为0有9种情况,后面n项每项有10种情况,所以个数为 .

【点评】给出的新概念不复杂,涉及到排列组合知识。第一问比较简单,在第二问的解答中需要用到第一问的结论,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对回文数的“观察、猜测、概括”,独立思考和探究找出回文数的特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2012高考真题广东理8】对任意两个非零的平面向量α和β,定义 .若平面向量a,b满足|a|≥|b|>0,a与b的夹角 ,且 和 都在集合 中,则 =

A. B.1 C. D.

【答案】C

【解析】因为 , ,

且 和 都在集合 中,所以 , ,所以 ,因为 ,所以 ,故有 .故选C.

【点评】些题涉及到向量及不等式的知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在多个信息中相互组合、提炼,找出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题对学生的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的独特作用。

新课标的《考试大纲》中对创新意识的能力要求上指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究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对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上也指出:“在考试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

高考创新题具有很鲜明的立意,而且通常具有高等数学的背景,使得学生靠“解题套路”、“猜题押题”的战术是难以奏效,只能通过学生对信息搜集和提炼,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才能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体现了创新题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和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潜能的考查。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也适应高考在命题方向的创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创新题的解决需要一个牢固的基础。

2,立足教材,挖掘教材的创新功能,比如对教材中的一些“思考”、“探索”题都是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好题,应该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3,强化对数学的理解性学习。“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机械模仿训练可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记住解决某一类题的方法和技巧,但在考试中很多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理解性学习的作用正是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范文2

 

法科学生学习行政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其个人而言,行政法是教育部确定的16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科学生的必修课。掌握行政法知识,养成行政法思维,对于法科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极具重要性,也是他们未来作为普通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手段。对国家和社会的法制发展来说,行政法是最基本的人权保障法,是最直接的治官制权法,是最实际的现代民主政治推进法,是最基础的公平正义社会秩序法,是最重要的科学发展促进法。w然而,行政法的教与学是法学专业师生都感到头疼的事情。美国学者甚至说让尚未获得固定教职的教师来讲授行政法是不公平的,即使他是个好教师,也可能会因学生对其作出抱怨和负面的评价,而对有关他教职评审的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教师讲授及学生学习行政法很难,这是由行政法的独特性决定的。行政法内容繁杂,没有统一的行政法典;法规范数量浩如烟海,零碎繁琐;行政法不仅与宪法、组织法、刑法、民法等法律部门关系复杂,且与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都有所关联。行政法就像一只百足大虫,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正因如此,法科学生在学习行政法的过程中,如果打算巨细无遗地掌握行政法的内容,则注定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法科学生在学习行政法的时候,只要掌握行政法的基本框架和核心知识,能用行政法思维运用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就可以了。既便如此,行政法的教与学也还是法学专业师生艰苦承受之重。笔者总结了数年从事行政法教学的经验与教训,认为如果行政法教学过程中能够娴熟地运用相关司法考试真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司法考试是法科学生的重大关切之一,司法考试真题必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自2008年以来,司法部规定全日制本科四年级学生有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这项规定本身就是考虑了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就业时,很多工作岗位明确要求应聘者要拥有司法资格证,因而是否通过了司法考试,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影响很大。人是功利性且具有预见能力的动物,如果行政法教学完全偏离了司法考试的目标,法科学生当然很难有浓厚的兴趣。正因如此,原司法部长张福森就曾要求法学教育要重视与司法考试的协调。他说,“我们在组织司法考试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认真总结,深人思考,研究解决现存的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逐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司法考试中的行政法案例很多都是对现实生活中行政法事例的凝炼,这些事例是尚未走出校门的法科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法科学生都是很有抱负的年轻人,常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情结,这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他们自然有兴趣。譬如,司法考试2008年卷四第六题,考题的内容是关于某市某区某小区的旧城改造,区政府作出的该小区旧城改造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通知,能否复议和起诉、如何复议和起诉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了诉讼代表人、复议机关为被告的情形、原告提起上诉的理由、法院审理的对象、法院判决的形式等。这样的考试内容可能是很多法学本科生的亲朋好友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亲朋好友们甚至咨询过他们该当如何处理。此外,司考真题2008年四川卷卷四第六题(关于王某酒后闹事与公安人员推搡,摔倒死亡后的国家赔偿问题)、2005年卷四第一题(关于某市政府决定市公交车免缴交通规费造成客运个体户不服)等,都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

 

二、运用司考真题构建法科学生的行政法知识体系

 

行政法没有统一的法典,行政法规范数量浩如烟海,零碎繁琐,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巨细无遗地掌握行政法内容是不可能的,但行政法的基本知识体系,却是法科学生必须掌握的。我国大学课堂的行政法教学通常仍是传统的演绎思维的模式,也就是通过基本知识的介绍来构建学生的行政法知识体系。行政法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行政法知识的储备过程。法科学生未来通过运用这些行政法知识储备而解决行政法问题。即使是行政法案例教学也仅是重视“课堂内容即用式教学方法”而已,当然,构建行政法知识体系是必要的,学生储备行政法知识当然也就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预设性思维模式,所储备的行政法知识很容易变为僵化的教条,学生运用起来很难得心应手。

 

已经规模化的司法考试行政法真题为法科学生构建行政法知识体系提供了另一条路径,即通过“归纳”而非“演绎”,“生成”而非“预设”,构建法科学生的行政法知识体系,避免他们未来“充当麻木的法律技术匠角色”[4]进而培养他们的生成性思维,®使他们未来能够重视在具体情境中实现多样化的目标,通过科学、合理、公正的程序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行政纠纷。

 

运用司法考试真题构建学生的行政法知识体系,至少要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检索足够多的相同知识点的司法考试真题,将其进行归类整理,列出图表。第二步,通过课件将这些真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内容判断它们考察的知识点。第三步,共同讨论分析这些内容成为行政法主要知识点的理由。第四步,要求学生课下自己动脑动手,将课堂上以司法考试真题历次形成的行政法知识点串联成行政法基本知识的体系。

 

通过这样运用司法考试真题而展开行政法教学的过程,类似于直接经验的积累过程,能使学生习得的行政法知识体系不是僵死的,而是有生命的。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熟悉了行政法的法条,更会关注法条所对应的社会事件,也会思考这样的社会事件为什么会要求该法条所规定的解决办法。这既让法科学生能够细致掌握具体的行政法知识点,更让他们学会了思考这些行政法知识点是否具有正当性,学会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这些知识点,甚至批判、筛选这些知识点。毕竟“仅仅对所感知的所有现象都努力做非常细致的描述,第一这不可能,任何描述都是要省略的;第二这并不一定能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结果”。司法考试“重者恒重”的特点,能够帮助法科学生在纷乱的行政法律规范中,发现行政法知识体系的重点所在。

 

三、运用司考真题培养法科学生的行政法思维

 

如果说民法是千百年来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自生自发的规则体系,那么与之相比较,行政法显然是近代以来人们基于对行政权的理解而构建出来的规则体系。因此行政法思维也是需要特别训练与培养的构建性的思维。行政法思维集中体现在对行政法概念的把握上。法国学者莫里斯奥里乌认为,行政法同时具有主观法与客观法的因素。客观方面,行政法存在于行政机构的组织和公务员法;而在主观方面,行政法存在于公共行政机关行使权力,产生公务管理的法律关系之中。^德国学者哈特穆特毛雷尔也认为,行政法不仅意味着行政组织及其活动的标准,更是指在行政关系的范围内,调整行政与公民的关系,确立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奥里乌和毛雷尔正确地指出行政法的范围,在他们看来,行政法作为公法,与民法等私法完全不同,指出了行政法的范围也就道出了行政法思维的特质,这就要求我们惟有熟谙大陆法系国家公私法划分的传统观念才能理解何谓行政法思维。不过,我们在英美法系国家学者的论述里能够更加直接地看到行政法思维的面相,这是因为在英美法系国家,在实体法方面不强调公私法的划分,行政法只能在其程序及思维方面体现出来。美国行政法学者伯纳德施瓦茨指出,“行政法是调整政府行政活动的部门法,其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行使的权力及其范围、原则,且规定对受到行政行为侵害的人给予法律救济的手段”。

 

法德美诸国行政法学者对行政法的论述,说明行政法思维不是空洞的教条或公式,而是凝结着近现代以来人们对行政权的体认、防范、期待,是理性的理论化的经验法则。质言之,行政法思维是秉持通过法律控制与规范行政权的思维,是秉持通过法律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思维。行政法学上的不少概念就是这种思维的结晶,司法考试历年真题中往往有对这类概念的考査。如果行政法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司考真题,就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培养法科学生的行政法思维。譬如,我国行政法中只有行政机关而没有行政主体的法律概念,但遵循行政法思维的逻辑,行使公共行政权的其他组织显然也要受到行政法的规制,如果其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相对人理应享有通过行政诉讼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因而行政法学理论创造了行政主体的概念。司法考试2002年卷四第九题就是以“行政主体”为核心展开设计的考题,考生只有养成了“何谓行政主体”的行政法思维才能顺利答题。该题是根据真实的溆浦县中医院诉县邮电局行政不作为案改编的,只不过隐去了诉讼当事人的真实名称而已。

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范文3

1. 问题提出均有情境,情境材料的呈现方式以文字资料为主,兼顾图表形式(主要是经济试题)。

2. 设问考查的角度多样,包括是什么的角度,如下面【例2】(1)(2);为什么的角度,如【例1】(1)(3);怎么办的角度,如【例1】(2)、【例2】(3)。

3. 设问的知识限定以微观(某个知识点,如【例2】(2))和宏观(整个模块范围,如【例2】(2))为主,兼顾中观(单元范围)。

4. 组织答案要求做到知识点与材料信息的有机结合,体现思维过程;措施类的问题特别强调知识的综合调用。

【例1】(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呈现方式:文字材料。设问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简析“中国之谜”的原因。(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现实意义。(13分)

【例2】(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呈现方式:图表和文字材料。设问为:

(1)图6、图7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8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综合看来,文综政治的主观题均以时政素材创设情境,多角度提出问题,考查思维的过程和灵活性,既重视知识为载体、强调知识运用的精准度和综合性,又突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充分体现能力立意的导向。

二、对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的具体建议

基于主观题凸显能力、重视基础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备考中要做到兼顾知识与能力,重视方法归纳与自我反思。备考具有阶段性,一轮复习做到夯实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二轮复习重视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解题能力,最后阶段要回归基础、查漏补缺、调整状态,完胜高考。二轮复习备考的主攻方向为:

(一)整合知识形成体系

高考强调知识的灵活准确的调用和表述分析,决定了构建知识体系是二轮复习的关键。建构知识树要根据考点知识的内联,考点既要全面过关,又要突出主干,还要重视易错易混点的区分、理解、运用以及知识点的界定,才能为提高准确调用知识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遵循记忆的遗忘规律,要继续加强书本基础知识的背默,没有知识积累就没有能力的提升,要做到闭卷训练能“写完整的、准确的、有条理的、有专业术语的、有逻辑的话”。

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因人而异、因模块而不同。《经济生活》构建方法1:根据消费、生产、分配与交换四个经济活动的环节为主线进行构建,形成全书的总体架构,再分别将各个环节对应的考点细化。方法2 :抓住经济活动三个主体“国家、企业、个人”,根据各自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重要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具体原则要求及措施等建构知识体系,适当融入时政新提法或专业术语。例如: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体系(详见附),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针对特定主体的问题解答的思维广度、深度和表达的精准度,如以下设问:

[2011新课标全国]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自主创新对该企业发展的作用。假设你是企业经营者,你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014广州调研]36(2)结合上述图和材料,根据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S企业破产对同行业发展的警示。(10分)

《政治生活》的知识体系构建,可以按照单元的主题整合,包括: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国际社会等;也可以按照主体的方式进行构建,包括个体(公民、人民);一般社会组织(村委、居委);政党及组织机构(执政党、派、政协);国家机关(政府、人大、司法机关等);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等),分别抓住各主体的地位性质、权利义务(职责要求)、作用等将相关知识进行归位整合,从而明确各主体的区别和联系。主体区分法也是《政治生活》的典型考查要求。

《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可以从共性到个性的顺序,从文化的内涵、作用、发展创新形成共性知识体系,再从中华文化的特点、重要性、发展(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个性知识体系,体会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打通整个模块的内联。高考文化模块问答题往往跨度大、综合性强,所以要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明晰四个单元知识的内联。

《生活与哲学》从主观题的角度,比较典型的是以辩证唯物论(物质观,包括: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观,包括:实践、真理、认识等)、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史观、人生价值观等)为主题进行知识构建。具体知识整理要注意原理与方法论的准确对应,还要特别注意单元、框题、目题的标题名称及其包括的内容界定,因为设问有时也以此种方式呈现。

(二)审题训练提升能力

一轮复习之后,主观题仍会暴露出找不准答题方向而简单罗列观点甚至大包围答题的问题,这在能力立意的高考中是低效的。备考过程中重视审题训练提升解题能力,才能在考场有限时间内提高答题的效度。因此,建议在一模至二模之间,抓住题型训练,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实战能力,这是二轮复习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1. 研究设问特点,归纳审题方法,掌握解题规律。

近几年的文综政治主观题,四个模块主要都是常规的问答题,经济模块有时考查图表题,政治、文化和哲学模块有时会涉及评析题,备考中要通过真题的训练和分析总结,掌握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和答题技巧,触类旁通提高备考实效。

常规问答题解题方法及过程为:(1)细心审题。①运用逆读法:先读设问,再读材料。增强自觉性、目的性,提高审读材料的效率;②根据设问,综合分析。第一,审题时要抓住设问的三个限定性要求:判断知识范围(模块的判断、宏观或中观或微观的知识限定)、明确考查角度(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材料的信息指向(即要针对什么事情分析);第二,根据这三个限定条件,对材料进行综合与分析,提取关键信息,注意明确共有几层意思、整体的立意是什么;第三,建立指定范围内知识点与材料信息联系,注意根据提取的信息准确调用相应的知识,形成答题的思路要点,避免大包围。(2)组织答案。答题要做到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观点表述规范,答案要点化,每要点内容注意“观点+材料”或者“材料+观点”,要点的排序要按照由主到次的原则,突出重点保证精准度。例如,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热点素材为背景,考查政府职能的题目:

【2012 广州模拟】材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单位用工自和劳动者自主择业权逐步落实,以双向选择、自主协商、订立劳动合同作为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方式,增强了人力资源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同时,政府逐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劳动就业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日益完善。

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说明政府在完善就业市场中的作用。

【解析】

1. 此题以经济热点为背景考查政治生活的道理,跨模块思维的转换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根据上面介绍的方法审题(1)审设问:知识范围是“政府的职能”;考查的角度是政府的“作用”、意义;设问中提示材料信息应关注的指向是“政府在完善就业市场中”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指向“政府如何解决就业问题”。(2)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增强了人力资源市场的活力和效率;政府逐步改革相关制度,加大培训、就业政策和环境日益完善。对材料总体立意概括。(3)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准确调用政府职能相关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材料反映政府履行了什么职能?这对就业市场起什么作用?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职能必须根据材料的信息进行调用,不能大包围;二是题目的立意是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定位,而非政府如何履行职能来解决就业问题。

2. 组织答案:注意一:观点+材料。材料要扣回政府的哪个职能具体表现为什么做法以更好的发挥市场的作用。(强调:不是笼统的说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注意二:基于题目立意在于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应写出“转变职能,打造有限政府”而非简单写“打造服务型政府”。

【答案】

①政府履行了经济建设职能,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释放了市场解决就业的活力。(4分)

②政府履行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通过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了就业规模。(4分)

③政府努力转变职能,通过改革制度和政策,充分尊重和发挥劳动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3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新精神,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此外,经济模块特有的图表题解题方法为: ①抓住图表三要素(标题、图表主体内容、表注),围绕标题主旨,根据图表主体内容呈现的时间进行纵向比较变化,根据图表主体内容中不同项目进行横向比较差异,概括表注的意思,形成信息要点 ;②注意各个信息的内联,总结指出实质或问题。

评析类的问答题解题方法为:①找出观点是否有合理性,如有需调用相应知识点进行肯定;②找出观点是否有不合理之处,如有也需调用相应知识说明理由;③指出辩题的实质问题和要求,对辩题进行总体评价。

2. 坚持精做练习,及时订正反思,提高实战能力。

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个过程,所以要坚持适当的解题训练,但是不能搞题海战术。建议做到:(1)精选训练题目。首选高考真题,广东省各主要地市的调研题、模拟题,以及本校老师提供的训练题,保证题目的质量。(2)每天坚持限时训练。题量为12道选择题和一个主观题,时间不超过20分钟,并能保证15分钟用于订正和反思解题思路和答案的生成方法。(3)重视讲评课堂的参与。参与交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与进步,还能集思广益优化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有利于提高备考实效,也为形成自信的应考心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范文4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学生 听力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对策

英语教学强调四方面的内容,“听,说,读,写”,把“听”放在了首位,可见听力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可是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公外的学生对听力不够重视,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阅读上,这就造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国家教育部推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听力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了主要地位。

一、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对听力课兴趣不高

尽管教学改革已经近十年,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注重语法和词汇,学生普遍忽视听力课。由于很多学生在初高中期间不注重发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听力障碍。由于听不懂,久而久之,很多学生把听力课当成了休息课,但是为了修学分仍得勉强上课,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拿我所教的计算机系网络工程专业为例,他们普遍反映上高中时候没上过听力课,因为他们是职高的学生,高考没有听力,所以他们上大学后对听力课非常不适应,根本听不懂,上课也提不起兴趣来。

2.教材的局限性

公外的学生分为很多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听力水平不同,有的学生高考英语考了120多分,而有的学生英语只考了20多分,不同专业的生源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但是整个学院都使用同样的听力材料,学生势必会出现厌倦的心理,英语基础差的觉得听力很难,英语基础好的觉得听力太简单了。例如我院所使用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是为了学生过B级打下基础,里面的听力内容很简单,例如,Are you happy to be a housewife?A.It’s easy.B.No,I don’t.C.Yes,I am.D.I am anurse.这样的听力题会让听力好的学生失去兴趣,因为太简单,慢慢地,他们就不愿意上甚至不上听力课。

3.听力课时设置得太少

虽然教育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很长时间了,很多学生也为改革提供了必要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等先进的工具,但在安排上,听力课却一周只有一次,多的也只有两次,而且往往两次连上,造成了学习效果不理想。突破听力障碍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提高听力的几点小建议

1.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中,老师先放录音,然后是订正答案,最后再听一遍巩固刚才所听的内容,学生感觉听力课的老师就像是放磁带的老师。其实“听”是一种语言技能,但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仅靠“听”是不够的。听力理解不仅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并且还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及对话语蕴含的理解等。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摆脱上听力课就是放录音的传统观念,不断地进行探索,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达到良好效果。教师可以丰富听力课教学内容,在上课之前可以进行一下导入,调动学生上听力之前的沉闷气氛。例如我在上听力之前就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演一个英文版话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听的过程之中,如果遇到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或是小故事之类的,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老师再进行补充,最后再让学生们听一遍加深印象,这样就能达到良好效果。对不同学生给予教学方法不一样,例如我院的经济系的学生听力水平很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想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时我就找一些四、六级的模拟或是真题让他们听,并且让他们把所听的真题大声地读出来,直至背诵下来为止,因为我们知道听力完全靠单独地听,效果不明显,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了,很多学生的四、六级听力拿了很高的分值。但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听力水平很差,我就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又比较简单的听力材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听力中加强情感教学

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相反,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听力能力的发挥。所以教师在听力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好对学生有利的情感,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听力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的学习也不太感兴趣。在只重读写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听力也相对较差。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消极、缺乏自信、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多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少用批评的口气,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听力课堂。在英语听力课上,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把握好难度,要符合听力材料,还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够符合学生的性格情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才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情感焦虑,提升信心,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3.语言地道优美的音像教学

可以说学生厌倦听力课主要是因为缺乏兴趣,而电影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语言优美地道、浅显易懂、发音自然清晰、人物个性鲜明有代表性,而且便于学生深入加工学习和下一步活动的组织的电影片段能大大提高学生们学习听力的兴趣。所选择的电影应该是没有字幕的,先让学生们听、看,最后再放一遍有字幕的,看看学生们真正能听懂多少。经过这样反复地听,学生们不但不会厌烦,反而会觉得英语听力其实也很有趣。慢慢地,长时间地欣赏英文原声电影,学生的听力水平会大大提高。例如我曾给学生们放过《阿甘正传》这部电影的节选,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我让每位学生认真听,从电影对话中记下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语,很多学生都听出了“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If you are ever in trouble,don’t try to be brave,just run,just run away.(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等句子。学生们听电影中的英文对白和听课本是完全两个效果。这就说明选材适当的音像资料对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是有益的。其次,一些像《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这些语言地道的音像材料可以提供给学生课下练习。

提高公共外语学生的听力水平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教的不同专业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情感因素、丰富的音像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听力水平才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春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搞好听力教学.英语辅导,1997.6.

[2]官志红,欧阳锋.提高大学生听力水平的几个方法.英语辅导,1997.5.

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范文5

【关键词】实用英语;模块学习模式;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

1 高职英语教学特点和缺陷

1.1 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现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上课各种不该有的情况频繁出现,看手机,睡觉,聊天等,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学生又讲求实际,希望所学到的知识在将来的实际生活中能够得以实施和运用。

另一方面,自从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实行以来,学生的通过率并不是很好。鉴于要求,有的学生还是打算要努力去通过AB级考试的。然而现状实在有些不容乐观,尤其是基础差的同学,学起来很费劲,又毫无头绪,使得他们刚一开始,热情就被大减特减,很难坚持下去。

1.2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是教学理念上主张“大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现今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仍然沿袭着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即全校非英语专业均使用统一的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上力求涵盖多种专业、各个层次的知识点,力争“以量取胜”。所以,传统的“大而全”的教学方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也会对本身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提出较高的难度和量度要求,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是侧重理论教学,从而使得实际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我们的教学过程大多依然以课本作为教学重心,强调单词和语法的识记以及翻译和写作的模仿。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多数的课堂任务均由教师示范完成,学生只是充当沉默的“听众”和“记录者”。在课堂之外,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较少,行业所需的应用能力和岗位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几乎为零,课堂教学内容无法与将来的职业要求相挂钩,以至于不少学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常因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不足而颇受挫折。

2 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试题分析

2.1 听力试题分析

PRETCO 听力部分试题测试考生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听力材料语速为每分钟 100~120 个单词。考试重点是要考生理解所听材料中的主题、人物关系、时间、地点、主要情节。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以下基本语言的能力: ①理解所听材料的主旨或要点; ②理解具体信息; ③理解所听材料的背景和说话人之间的关系等; ④推断所听材料的含义。

“ 对话”听力题常问以下几类习题: ①有关地点、职业和身份; ②有关数字和计算; ③隐含否定; ④转折。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时, 主要对学生培养的就是抓住主要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推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2.1.1. 重视日常生活和实际交际性内容的训练。日常生活情景丰富多彩, 包括饭店、旅社、医院、邮局、银行、商店、机场、教室、旅行社等,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熟悉与某些特定场所或某些职业相关的情景词汇, 以提高学生的反应和联想能力。让学生熟悉与价格、时间、人数、重量和长度有关的词汇以及各种渎法, 培养学生有关计算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训练学生听懂关键的数字以及引起数字变化的形容词、副词、名词、动词以及介词短语, 从而确定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进行 计 算 。 例 如 常 见 的 表 示 数字关系的词汇有:percent, twice, double, half, one third, increase, borrow, lend, save等。

2.1.2. 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能力的训练。考题中常会出现形式肯定但内容否定的隐含否定题、虚拟语气题和转折题等。在听力训练时, 要求学生注意录音中人物的语气、语调与他们讲述的事实情况的关系、理解虚拟语气的结构及表达含义, 以及转折词 (如 but, however等) 后的内容, 使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逻辑常识进行推断,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各种不同情景让学生练习来体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听说习惯, 对固定的问答方式要记得根深蒂固。除了要培养学生抓住“ 言内”信息, 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推测听力中的“ 言外”之意, 根据题中双方说话人的语音、语调和语气推测听力题中的隐含意思, 即说话人的态度是否定、肯定、猜测、嘲讽还是同情。

2.2 词汇和结构试题分析

2008~2012 年各届考试试题中出现的词汇、语法考点项目如表 1。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所考查语法知识点较多, 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各种从句尤其是定语从句及词性转换所占的比例大。从各项考查的具体内容来看, 主要考查一些基础知识, 题目不深不偏。B 级考试中词汇考点占相当大的比例, 测试重点是: ①近义词和近形词; ②动词 (短语); ③习惯搭配等。试题中考查动词短语的用法比较多。英国语言学家威力尔金斯 (D.W ilkins) 说过,“ 没有语法, 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 而没有词汇, 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是语言基础之中的基础, 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教学的关键是教与学的方法问题。在日常教学时, 对试题中的语法知识进行统计可以帮助教师有意识的在这些语法内容上着重讲解; 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时, 对试题进行适当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有目的的进行复习, 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相关练习,巩固语法知识, 强化应试能力。

2.3 阅读试题分析

PRETCO 阅读理解试题特点是: (1) 阅读量大,题型变化多。 (2) 题材、体裁多样, 选材现代化、知识化, 突出了真实性和应用性。 ( 3) 注重语篇理解。许多问题的答案都需要通过阅读、弄清语境、依据语篇进行整理分析才能解得。阅读理解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较大, 对学生是否过关举足轻重, 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最不好的一个题型, 在应试能力培养当中, 要向学生贯彻“ 向原文要答案”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 阅读中碰到生词不提倡立即查字典, 猜测生词, 可根据构词法来猜测词义, 还可以根据生词所处的句子或段落利用同义、对照、比喻、定义、重述等逻辑推理方法来猜测词义。见表二

2.4 翻译试题分析

PRETCO 所译的材料为句子和段落, 包括一般性内容和实用性内容 (各约占 50% )。在翻译试题中, 前 4 小题 (61~64 题) 翻译句子, 是选择题型;第 5 小题 (即第 65 题) 是段落翻译或长句翻泽。笔译速度为每小时 250 个英语单词。从历届试题看,翻译重点主要涉及句法、词法及应用文。主要测试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及汉语表达能力。翻译和写作是英语学习中一项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 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考试技巧确实很重要,然后没有基本的词汇做祭奠,学生根本没有几个基本的理解,所以技巧就更谈不上了。

2.5 写作试题分析

从历届写作命题看, 主要测试考生用英语书写应用文或填写表格的能力, 如通知、简短信函、简历表、申请等或汉译英应用性段落或短文。要求正确套写或使用常见的应用文格式。写作应是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予以重视的部分, 也是最有潜力的得分项。因此,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的格式、组织结构、段落层次的写作方法, 学习范文、模仿写作是一种学习写作的捷径。总之, 多练是提高翻译、写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多接触,多背诵将会是一条容易的捷径。

3. 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专题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模块学习结合的模式

基于以上对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试题的分析以及培养学生实用英语能力为目标,提出把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专题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模块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3.1 实际应用能力模块的学习

结合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确定了以下几个主题,这些主题可以在以后做添加和修改。

(1)数字,货币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2)酒店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3)打电话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4)商店与购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5)生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6)询问,征求意见,想法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7)副词,连词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确定了这几个主题模块之后,分模块进行讲解,从单词,词组到习语,语法,到相关的额外内容的补充,到最后的写作讲解,让学生对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做出相应的输出,比如情景对话,或者写作练习,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具体内容见附件。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发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资料,作专题的展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3.2 与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结合

在做完专题学习之后,进入试题的练习和学习。从历年的真题中选出与主题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从听力,词汇到阅读,翻译和写作,都有练习。每做完一个专题的练习之后,再回顾之前的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同时,在做完题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写作范文,要求学生背诵,再次练习。具体内容见附件。

4 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专题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模块学习相结合模式的优点

(1)改变现在成套讲解AB级真题的习惯,改为分类,分专题学习AB级考试的相关内容,比如分类学习听力,阅读,写作等,在各个分类里面又分专题学习,比如有关问路的,数字的;同时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尤其是模块内容相结合。

(2)掌握专题学习的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使学生在提高AB级考试通过率的同时,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得以运用。

(3)解决现在AB级考试通过率低以及学无所用等问题。

(4)经过培养后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其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了基础。

5 总结

该模式的学习很受学生欢迎,大家觉得心中有数,也看到了自己踏踏实实的学习痕迹,也清楚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为考试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此后的教学中,可以扩充更多的主题,让学习更全面,并且踏实落到实处,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范文6

压缩题题型非常丰富,解答的关键在于提取和整合信息。那么,如何进行提取和整合呢?笔者以真题为例,作简要分析。

一、 常见题型

1. 提取关键词

如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18题: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辨别能力。可以看出,文段主要讲述古籍的修复,最后一句是中心句: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显而易见,加上中心词“古籍”,最重要的词语应是:古籍、修复、人才、少(不足、短缺)。

【经验提升】

一言以蔽之,压缩题要求化繁为简。“化”就是提取和整合的过程。有的材料有中心句,只需提取中心句,根据中心句提炼中心词,上例就是如此;有的材料则没有中心句,应该先概括出中心意思,然后再提炼关键词。需要指出的是,关键词的排列没有顺序要求。

2. 拟写新闻标题

如2007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17题: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

卫生部4月30日发出公告,决定撤销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同时将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口腔卫生处,负责全国牙病防治管理工作。

据介绍,全国牙防组是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的牙病防治组织。牙防组自成立以来,在改善大众口腔健康状况、提高群众自我口腔保健水平、监测口腔疾病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公告指出,随着近年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和行业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牙防组已难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卫生部决定予以撤销。牙防组撤销后,原承担的工作由卫生部统一安排,群众性牙病预防保健技术工作和有关事务性管理工作,将以委托形式交专业社团或机构承担。

了解新闻结构的“倒金字塔”模式(即最重要的信息在新闻文本的第一层次――导语部分说明,然后展开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有利于迅速而准确地提取信息。解答此题,可从材料的第一自然段(即导语)抽取关键句――“撤销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由于新闻标题应交代新闻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中的何人、何事等要素,故得出答案:卫生部撤销全国牙防组。

【经验提升】

新闻材料的结构特点在于,导语是标题的扩展,正文是导语的扩展。拟写新闻标题是压缩题的常见题型,其实质是从导语中提取和整合信息,整合时要注意把握主要信息。有的材料中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要舍弃次要的,选择根本的、重要的压缩成句;有的材料需要提炼各个信息的内涵,整合其内在联系,形成核心。

3. 概括文段的主旨

如2004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第23题:

用不超过25个字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

①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

②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

③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

④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

⑤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解答本题,需要分析句子间的关系:①说我们落后于西方了;②说我们要学习西方;③说我们学西方时不能丢了自我;④列举历史事实从反面证明③;⑤从自身优点正面说明③。很显然,压缩时只要抓住③适当转换就行。参考答案:我们必须在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或:我们学习西方不能丢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经验提升】

对于不同文体的材料,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提取和整合方法。

对议论性材料,应提取中心句或观点句、总结句,弄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一般可舍弃论据),弄清其论证思路,利用其论证思路将中心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串起来,即可得出答案。

对记叙性材料,要提取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等要素,再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整合。

说明性材料一般以下定义或作诠释为主。解题时,要弄清材料说明的对象、说明方法,舍弃评价的内容和形象描写的内容,提取说明对象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内容进行整合。

4. 拟写人物简介

如2007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20题:

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70个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

①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又改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46年去世。

②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有《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

③先后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九一八”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

④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简介:

人物评价:

答题时,要弄清简介的要求(包括字数要求),筛选出主要的信息,如人物姓名、生卒时限、籍贯、地位和最突出的成就等。至于就人物的某一点进行评价,相关内容集中在第④则材料中。参考答案: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平民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创办晓庄学校等。著有《陶行知全集》等。人物评价:“捧着……”一句,体现了教育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经验提升】

取材于学生生活是语用题的命题思路之一。宣传窗是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之一,像拟写人物简介这一类应用性较强的题型,务必要根据文体的要求提取最主要的信息,否则,整合就会成为“乌合”。

二、 新题旧解

从2007年高考语文命题思路来看,压缩题呈现出情境化、综合化的趋势。命题人提供一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材料,形式新鲜,且内容比较复杂,难以归类,但其本质还是考查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如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3题:

下面是一份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请你在终审意见栏写上不予发表的理由。(不超过80字)

题目要求填写“不予发表的理由”,其实一审意见与二审意见中均已对此有所涉及。“写得一般”和“不像是著名作家王某所写”的信息都说明,稿件质量不高。问题在于:怎样协调稿件质量不高和借助名作家名声之间的矛盾。但是,从二审意见可以看出,此“名”是假的,隐含了命题人的心理期待――不可纵假。参考答案:质量是立刊之本,必须维护我刊的声誉。此稿质量一般,不能刊发。现在社会上存在投机取巧恶意炒作的现象,此风不可长!

上一篇海底生活

下一篇兄弟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