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根据意思写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根据意思写成语范文1
此时,她头脑一片空白。
第一题是看拼音鞋子,这可难不倒李雯琪。
第二题是组词题,也十分简单。
第三题是根据意思写成语,按理来说,李雯琪肯定会做,但是她没有复习。
题目是这样的: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1、像垫子一样的绿草。
(
)
2、指不正派,也指不像样子。
(
)
3、形容才德等超出同类之上。
(
)
4、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
)
答案应该分别为绿草如茵、不三不四、出类拔萃和突飞猛进。你们猜李雯琪写的是什么?
她写的是小草如垫、不正不派、才德超等和快速进展。
这都什么跟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话说回来,她还挺有才的,会自创成语了!
根据意思写成语范文2
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又各不相同,但是,在辨析字形方面还是有方法可循的。下面拟介绍七种较为巧妙的方法,对同学们或许有所帮助。
一、抓住构造,根据造字辨析
汉字是表意文字,辨析字形时,可通过分析造字法,来体会相关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较为准确地判断字形的正误。如“既”和“即”两字,左边的部首相同,指盛食物的器皿,但“既”字是“人已吃了饭走了”之意,可引申为“已经、完了、终了”等意思;而“即”则是“人来吃饭”之意,引申为“走近、靠近”等意思。因此,“既往不咎”中的“既”便不能写成“即”,而“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中的“即”也不能写成“既”。
二、抓住字义,根据意义辨析
“以义为纲,据义别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关键,我们可以据此来辨析。如“再接再厉”,本是指两鸡相斗,嘴啄秃了,就在石头上磨,把嘴磨尖了再去啄。古时“砺”写作“厉”,有“磨刀石”的意思,因而不能写成“再接再励”。再如“贪赃枉法”,其意是贪污受贿,违反法纪,其中“赃”字,是“贝”字旁,与财物有关,因为古代曾用贝壳作货币,写成“脏”、“桩”等都是错的。
三、抓住用法,根据词性辨析
由于汉字的字形与词的用法关系密切,所以弄清相关汉字所在词语中的词性,也可判断字形的正误。如“各行其是”,其中的“是”为意动用法,有“认为正确”之意,不能写成“事”。再如“纷至沓来”,其中的“纷”与“沓”都是形容词,分别修饰动词“至”、“来”,由此,写成“纷至踏来”则是错误的。
四、抓住结构,根据对应辨析
汉语中很多成语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相应位置上的语素意义相同、相应或相反,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辨析字形的正误了。如“名门望族”,“名”、“望”意思相同,都指“有名望的家族”,因而不能写成“名门旺族”。再如“沽名钓誉”,写成“沽明钓誉”便错了,因为“明”和“誉”在此没有关系,应该是“名”、“誉”。
五、抓住典故,根据来源辨析
汉语中很多熟语都是由古汉语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典故演化而来的,因此,辨析字形时,如果了解一些熟语的来源及相关的传说,那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班门弄斧”,它来源于“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这一传说,所以其中的“班”不能误写成“搬”等。
六、抓住偏旁,根据形旁辨析
汉字中有一些联绵词,便可根据这两个字的形旁相同的特点,采用形旁对比法来推断字形的正误。如“憔悴”不能写成“憔瘁”,“彷徨”不能写成“彷皇”,“伎俩”不能写成“技俩”,等等。而对声旁相同的形近字来说,辨析字形最好采用形旁意义分析法,通过分析相关字的形旁意义来推断字形的正误。如“虎视眈眈”,其中的“眈眈”最容易误写成“耽耽”,辨析时可分析“视”应该用“眼睛”,而不是“耳朵”,这样自然就可准确辨析了。
根据意思写成语范文3
一、 根据人名写成语
例1 (2011年安徽芜湖卷)写出与下面人名有关的成语。
示例:任贤齐――见贤思齐
⑴ 杜鹏程( ) ⑵ 王任重( )
⑶ 刘海粟( ) ⑷ 焦若愚( )
【解析】 人名,由姓和名组成,也称名字。其实人名就是一个代号,但大都有一定的含义。题目中的人名都是依着成语来取的,寄寓着丰富的内涵。如杜鹏程中有关的成语就是鹏程万里,王任重中有关的成语就是任重道远,刘海粟中有关的成语就是沧海一粟,焦若愚中有关的成语就是大智若愚。
二、 运用成语写典故
例2 (2011年湖北荆州卷)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解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成语中就有不少与典故有关。题目中提供的两篇文言诗文考生均十分熟悉,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也比较多,如与《行路难》有关的俗语(成语)就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等;与《出师表》有关的成语就有三顾茅庐、鞠躬尽瘁等。
三、 根据语境选成语
例3 (2011年陕西卷)请从所给的三个成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举行。开园以来参观者非常多,可谓游人如织, (纷至沓来 眼花缭乱 接踵摩肩),热闹非凡。
【解析】 这道题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具体的语境,以此来考查考生运用成语的水平。整个语段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交代了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行的地点,第二句话是说参观者非常多。根据游人如织,可选“接踵摩肩”。
四、 根据成语写一段话
例4 (2011年辽宁大连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连贯的话。
呼朋引伴 草长莺飞 回味无穷 抑扬顿挫
【解析】 提供一组成语写一段话,这是一种较好的考查考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题型。题中所提供的成语没有主次之分,解答此题,考生一定要认真分析成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各个成语之间种种可能的联系组合,展开想象的翅膀,力争做到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示例①:春天来了,草长莺飞,鸟儿呼朋引伴,唱出婉转的歌。
示例②:语文老师在朗读课文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令我们回味无穷。
五、 根据意思换成语
例5 (2011年山东德州卷)用意思相近的成语替换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写在句后的横线上。
①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个性十分鲜明的典型人物,她的性格特征之一是“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② 传统的家长会、上门家访,能被“电话家访”取代吗?中小学教师、家长和专家对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解析】 这类题是2011年中考成语考题中难度较大的题目。在平常训练中,我们通常只大致了解成语的含义,但要准确说出成语的意思却很难。解答此类题目,积累重于方法。
示例:①口蜜腹剑\笑里藏刀;②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各抒己见。
六、 根据图形用成语
例6 (2011年山东东营卷)右图是中国环境标志图形,仔细观察主体部分(汉字和英文除外),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说明内容包含构成要素、造型特点及其含义,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根据意思写成语范文4
“铃、铃、铃”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响遍了整个校园,语文半期考试开始了。
老师首先发下卷子。我浏览了一下考卷,看了一下题都有哪些。便开始做题。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做题,只听见钢笔写字的“沙沙”声,就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我过关斩将,乘风破浪,正在一步步向终点迈近,一道道题都让我给破解了。在做阅读题的时候,我被一道难题给困住了,它就像一只“拦路虎”跳了出来,挡住了我的去路。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道题是让你“在文中根据意思写成语”。在做最后一道题的时候,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那个成语。我暝思苦想,终于眼睛一亮,找到了那个成语“任重道远”。
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心里想;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即使再困难,也要克服。
根据意思写成语范文5
怎么做到让“言”的教学做到既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又能准确把握其文言释义呢?
一、重识“字”,准确译“意”
陈寅恪先生说:“通经必先识字”,每个汉字就是一块活化石,字是汉语最基本的单位,学习文言文得从识字开始。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是初一起始阶段就力求学生掌握这两个最基本识字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字句翻译上的基本规律,还可以紧扣汉字表意特点,
1.“说文解字”解词意
黄玉峰老师提出“说文解字学古文”,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学生一旦探得了汉字的秘密,许多障碍就迎刃而解了。他列举了自己上《蒹葭》时,帮助学生理解“溯洄”二字,以及学习《孔雀东南飞》的关于“相”的多种理解,这样学习文言文不但轻松有趣,更可贵的是学生学而得法,终身受益。
要达到黄老师的文化积淀不是朝夕之事,然而我们也可从文言实词的字形,根据形旁来推测义项。如“春和景明”的“景”字从“日”,阳光之义、“沙鸥翔集”的“集”从“隹”,短尾鸟也。“木”乃“树木”也,根据“集”的字形,意为“鸟儿落在树梢上”,即了解该字之义为“栖息”,这样“沙鸥翔集”这四个字呈现给学生是一幅灵动活泼的画面——白色的沙鸥时而飞翔在湖面上,时而静静地栖息在树上,一动一静,盎然春意在沙鸥翔集里弥散开来。这样学习文言词语不仅不费力,而且容易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美,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
2.对举推测晓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结构相似的句式,学习中注意结构相似的句式,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从常用成语迁移,如“狼吞虎咽”“山穷水尽”“好逸恶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如学习《岳阳楼记》时,其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其中“谗”“讥”容易写错,有的写成“食”字旁,讲析时,可从结构入手,“忧谗”与“畏讥”是并列结构,意思相近,那么“谗言”“嘲笑”都是“言”字旁,学生弄清“讥”的意思就可以把“谗”的意义记住并掌握了。再如学习《与朱元思书》时,理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绝”“穷”意思相近,都是“尽,消失”之义。这样循着文言词语的解释规律,学习文言实词的效率就会提高。
3.联想推断识“字”义
因为成语和现代词语中保留了许多文言词汇。课堂上下,运用联想法来推断,就是先借助熟悉的成语或现代词汇来推断该词在成语和常用词汇中的意思,再由此迁移到文言文里,如:“长跪而谢之”的“谢”,可以联想到“谢罪”,道歉;“薄暮冥冥”,可以联想到“日薄西山”,迫近;由“辍耕之垄上”的“辍”,可以联想到“辍学”,停止……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无知,这样活学活用,文言文“言”的教学才会盎然生机。
二、重诵读,读中会“意”
对这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文言文作品,诵读是会“意”的钥匙,是培养语感的捷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确,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与气势来,最终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那么文意的理解就不为其难了。诵读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示范读,激趣兴味
范读文言文,让学生懂得如何读书,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关停顿、句读等知识点与划分方法,以口诀或顺口溜的形式教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例如用这样的顺口溜“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2.品味读,知文会意
所谓有语感,就是能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语感是可以训练的,其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反复品读,在品读中知文会意。注意语气词“也”“邪”“耳”等细微差别,如在《孙权劝学》一文中品味对话的意蕴,孙权的语重心长,鲁肃的由衷赞美以及吕蒙的调侃自豪尽在读中。
3.想象读,悟情入境
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写景抒怀的文字。
像《与朱元思书》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像《记承天寺夜游》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像《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这些文字里的妙处不仅仅是通过“字字落实”的准确翻译而能得以体味的,疏通文字障碍后,引导学生驱遣着想象力来读这些文字,再借助音乐媒体,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清韵。
三、重积累,树立意识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真正有效的积累应该是在学生自主积累的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从量和质上分层积累语文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完善积累。文言文学习更是如此
1.重实词的隐性积累
实词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文言词汇是“言”的教学的重点,除了常规的实词显性积累,落实到作业外,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的隐性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形成日积月累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单篇课文的实词学习时,教师仍要注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做到新旧勾连,古今关联。
2.重文言句式的积累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课堂上要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为了利于学生学得有趣,可以采用造句的形式强化这样的句式。
如学习“判断句”时,首先明确此类句式的特点,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还有“乃”、“为”、“非”、“悉”、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然后用游戏的形式要求学生用当堂造句,或者将教师出示的现代汉语改写成文言判断句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于此类句式的理解记忆会得到强化。
3.重课外的文化积淀
根据意思写成语范文6
用途
讲话稿的使用范围很广,多用于各种大小会议、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口头表达;也可以登报印发成“书面发言”。
讲话稿和发言稿的区别
“讲话”和“发言”本是同义语,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多数是把领导和主持人的发言称为“讲话”,其他个人或与会人员所说的,统称为“发言”。
讲话稿一般应由讲话人自己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经过授意由别人,或由秘书、干事等代劳。讲话稿有详稿、略稿和腹稿之分。详稿准备较充分,只消拿到会议上去念就行了;略稿是个提纲、要点,在发言时要再作发挥;腹稿,仅仅在头脑里酝酿一下,考虑个大概,到时即席发言,然后根据别人的记录整理成书面的东西。这里,我们不讨论第三种。
“讲话稿”除“发言稿”这个别名外,还有演讲稿、演说稿、谈话稿、会议报告稿等。其性质与特点,都大同小异。
特点
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说给人听,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听别人在会议上讲话,就不可能让别人说了一遍,又说一遍,老重复一个内容。讲话是一句接着一句的,弄不清前句的意思,后一句就难于理解了。结果,话讲得越多,别人越不听。因此,写讲话稿,就是要抓住讲话的通俗化和日语化两个特点。
讲话要通俗,就是要适合人的听觉的需要,适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容易叫别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知道,听报告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
讲话要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它的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
注意事项
1。要看听众。讲稿的效果好不好,不是撰稿人个人或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评定的,而是要由广大的听众来打分,因此讲稿首先要考虑听讲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同时,事先要尽可能估计到,可能有人产生什么样的怀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不同的议论,以便能够及时予以回答。这就要求演讲者把想和讲有机地统一起来。
2。要讲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听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
3。态度明朗、观点正确。讲话人,对所讲的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于有些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看问题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曲从附和,不任意上纲。
4。主题要单一。一次会议总有一个主题,讲话者也往往不止一个。所以讲话,首先要围绕会议主题讲,不能离开会议主题,信口开河。
现在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因此,要尽量把话写得简明扼要、干净利索。话讲长了,不仅会影响讲话的效果,而且会引起人们的厌烦,不得人心。因为人持久或过度地听讲,会因听觉器官的疲劳而造成全身不舒服,必然精力分散。俗话说“话多如水”。因此,讲话要克服一种坏习惯,即一讲就长篇大论,胡拉乱扯,重复罗嗦,没完没了。
要合乎口语
写讲话稿,要像说话一样简短亲切。绝不要乱抄文章上的一些洁屈聱牙的句子。具体来说,写讲话稿要从下列几方面做到口语化:
1。用句要短,修饰语要少;文言句子和倒装句要尽量避免使用,以免造成听众的错觉或分散注意力。
2。一些书面语言的词汇,要改用口语词汇。如“迅速”可改成 “很快就”;“立即”可写成“马上”;“从而”可改成“这样就”;“连日来” 可写成“这些天来”;“地处”可改成“位置在”;“备定”可写成“准备好了”等等。
3。一个意思有几个词都可以表达的,要尽量选择其中一听就懂的词,如“对垒”、“交锋” 就不如“比赛”通俗易懂。
4。不该省的字不要省。如“同期”最好写成“同一时期”,以免发生误会。
5。要分清同音的字和词。比如“全部”容易错听为“全不”;“喉头”跟“猴头”分不清,应写成“喉咙头” 就好。
6。方言土语要少用。听众一般都来自五湖四海,如果用方言土语多了,有些人听不懂,或者窃窃私语,也会影响会场秩序。如“假茶叶”是贵阳的土话,外地人很难知道它是指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东西。
7。用引号表示相反意思的词,在其前面要加上所谓二字,以表示否定。用括号作注释的,要改为直接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