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杠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营杠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营杠杆

经营杠杆范文1

[关键词]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经营杠杆 财务杠杆

一、经营风险及其应对

1.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DOL)是反映经营杠杆效应强弱的经济指标,是企业息税前盈余变动率与销量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它是反映经营风险高低的主要指标,DOL越大,说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经营杠杆系数与经营风险成同方向变化。经营杠杆效应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从而使经营利润变动率大于销售收入变动率的经济现象。

企业经营风险是诸多因素的函数,例如:市场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增减、产品售价的波动、产品成本的稳定性、企业调整产品价格的能力以及固定成本在企业全部成本中的比重等等。其中,固定成本比重的影响很重要。当固定成本不变时,经营杠杆系数说明了销售额增长(减少)所引起利润增长(减少)的幅度。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销售额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经营风险也就越小;反之,销售额越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一般情况下,技术密集型企业经营杠杆系数较高,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杠杆系数较低。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额、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降低固定成本比重等措施来降低经营风险。

2.经营风险的应对

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期望达到的效果应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期望达到的效果应该是:若预计销售呈增长趋势,则增大经营杠杆有利于营业利润的快速增长;若预计销售有下降的可能,则降低经营杠杆有利于减缓营业利润的下降速度。然而,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一时期销售增长的产品可能在另一时期销售下降,企业需要根据经营状况的变化随时调整经营杠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影响经营杠杆各因素的弹性要大,即能够为企业所控制或调整。

一般情况下,企业产品销售处于稳定增长时期,预知未来销售的增长远高于新的保本点时,应选择运用较高的经营杠杆,抓住增加营利的机遇如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改善企业的技术构成;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以降低单位变动成本。如果企业处在经济萧条和产品衰退期,则应调低杠杆度,压缩固定费用和成本水平,采取各种可行的促销策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以防止高杠杆的存在导致销售额跌落,利润幅度下降。

因此,企业在制定经营方针和财务政策时,必须全面考虑杠杆的性质作用和互相影响,以及各类风险。如当企业处于低销售、高成本、高负债以致使企业处于低销售、高成本、高负债以致使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居高不下时,企业应降本增效,增加销售和现金流入量,调整资金结构,压缩负债比率,以削弱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风险;当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良好,应当居安思危,避免长期使用过高的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由于高杠杆既能带来利润高速增长的机遇,也伴随着高风险的潜在危险,必须采用较高(低)的经营杠杆与较低(高)的财务杠杆相匹配,以使在规避企业风险的前提下保证利润的稳步增长。

二、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1.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

财务杠杆指企业利用债务筹资给股权资本带来的额外收益。由于财务杠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也伴随着不可估量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负债经营时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得股东权益价值发生减值。财务杠杆系数反映了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越大,权益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随着息税前利润率的升降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升降。财务风险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普通股股东收益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企业为了偿付各种债务及债务利息,必须保持其息税前收益处于较高水平,否则会很快陷入财务困境。

2.财务风险的应对

(1)合理回避财务风险。回避财务风险的主要办法是降低负债比率,控制债务资金的数额。回避风险的前提是正确地预计风险,预计风险是建立在预计未来经营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预计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不佳,息税前利润率将低于负债的利息率,那么就应该减少负债,降低负债比率,从而回避将要遇到的财务风险。为了使财务杠杆尽可能发挥正的作用,企业举债筹措资金时,应注意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争取有利的借债条件,选择尽可能低的负债利率,从而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

(2)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资本结构 ,就是使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从资本成本及财务风险的分析来看,负债筹资具有使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的杠杆作用和功能,而对外负债又是企业主要筹资方式。因此,选择使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3)提高息税前利润率。降低收支性财务风险的根本方法是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努力提高息税前利润率。如果盈利能力提高了,企业收支风险就会降低。因此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抓好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市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要建立好企业良好的激励机制、开发机制和销售机制:实行多样化的经营,努力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额。

(4)设置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企业应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设置财务预警系统。除此之外,企业还必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现实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还必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有效地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良性化运作,提高其抗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佑军:财务杠杆原理及其应用[J].财会天地,2004(15)

经营杠杆范文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对于企业来说,信息、科技以及人才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使企业运转处于盈利、高速状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说当前很多企业决策者都将杠杆原理运用到了财务管理以及经营活动当中,换句话说,合理的运用财务杠杆,不仅能够增加企业受益,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还能够控制财务风险,对整个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财务;杠杆;经营效益

一、财务杠杆的基本概述

“杠杆”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原意是指能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杠杆”这一概念不在局限于物理层面,而成为了一种思想,即一个因素的很小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因素很大的变化。比如,化学中的催化剂、生物学中的激素等都起到了一种“杠杆”的作用。而对于企业来说,财务杠杆就是企业运用固定的筹资费用这个杠杆支点,达到息税前利润变动对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的影响程度,提高财务杠杆,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引起每股收益更大的变动。财务杠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效益,也有可能让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所以,本文认为企业财务杠杆应该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不宜过高和过低,所以在相应的讨论过程中,将通过行业财务杠杆合理值域作为参照,从而确定企业财务杠杆管理步骤。

二、企业财务杠杆影响与管理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重要一项工作,所以通过杠杆原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稳定的环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的关系入手,讨论其存在的联动关系,同时提出相应的应用实例。

(一)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的联动研究

杠杆基本原理指出,杠杆只是一种工具,它影响的是个因素变化导致目标变化的幅度。只能起到“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如同催化剂与化学反应的关系一样,推波助澜”的效果。财务杠杆的存在,只是说明因素变动对每股税后收益变动产生的振幅,起到加剧或扩大财务风险的作用,而对于财务风险发生的频率并没有任何的影响。外部因素的变化,共同影响企业产品的结构、客户结构和供需结构,从而影响企业产品的售价和销售额,造成销售收入的波动。通过需求价格弹性就能够反映出外部变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在供应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的价格弹性较小的行业,需求的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的幅度相对较小,对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不大。同样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也存在的杠杆调控,企业内部之所以会存在杠杆效应,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存在一些固定的费用,它们在一定时期内不会随着某些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决定这些固定费用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所有的固定资产或负债等在整个资本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这些固定资产和负债的多少又是由企业高层的各项投资和筹资策略所决定的。如果企业偏向于债务筹资,则债务利息较多,财务杠杆系数较大,相应的财务风险就较高。

(二)基于财务杠杆解构的财务风险管理步骤

根据上述内容,依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以下是财务杠杆解构后的财务风险管理步骤。由财务风险越大财务杠杆越大可知,根据影响财务杠杆的因素可以推断出财务风险往往由企业负债经营所借入资金的偿还能力不确定性和企业经营变动导致的偿债能力不确定性引起的。一方面,企业借入的负债越多,需要偿还的资金越大,更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企业负债的多少影响了负债利息的多少,从而通过财务杠杆的大小反映出,财务杠杆的大小也就体现出财务风险的大小。通过财务杠杆的解构,企业甚至可以识别出具体哪些负债导致财务风险,哪些负债对财务风险影响最大。企业管理一方面,当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息税前利润的增加相应减少每一元息税前利润债务利息的负担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息税前利润下降将会增加每一元息税前利润利息的负担,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当债务利息相对固定时,息税前利润的增加相应的增加了企业能够用于偿还负债的资金,使得企业的偿债能力增加。反之,息税前利润下降又会减少企业能够偿还负债的资金,使得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整体也以“资金高出入”的粗放模式发展,所以在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精益范围都在扩大的背景下,为了保证企业后续资金的供给充足,就要进行负债相应的杠杆调节,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朱小良.财务杠杆效应在报表分析中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

[2]祝锡萍,郑李鑫.衡量财务杠杆效应的新指标:收益比系数[J].财会月刊,2012(28).

[3]伍静瑛.公司财务杠杆效应实证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02).

经营杠杆范文3

关键词:杠杆收购;产权;股权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杠杆收购的概念

所谓杠杆收购,就是一种利用借债所融资本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相应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的金融工具。这些债务资本大多以被并购企业的资产和未来的现金流为担保而获得。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以小搏大、高风险、高收益、高技术性的经济运作方式。因而,对资本充满了诱惑力。

在国外,成功的杠杆收购通常要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步是要用合理的价格购进企业,并通过尽可能多的负债来提高股权收益率;第二步是要通过对被并购公司运营管理者的有效激励和监督,使被并购公司的费用降低到较低的水平,实现经营协同;第三步是收购者在股市行情较好的时机下向公众出售所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部分股票,以获得较高的股东溢价来偿还债务,以减少杠杆收购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第四步是在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上市几个月之后,杠杆收购投资者就可以通过额外的股票发行来出售他们所持有的股票,即第二次股票发行;第五步是杠杆收购投资者寻找那些能够支付巨额股票溢价的战略性买主,以达到最终转让公司控制权的目的。

二、我国进行杠杆收购可行性条件

我国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活动逐渐增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行杠杆收购的基本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但全面引进杠杆收购模式的时机还不是很成熟,在并购立法、融资渠道、资本市场等方面都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社会基础方面。首先,进行杠杆收购活动已经没有理论上的障碍,经过理论界的探讨和实务操作中的摸索,兼并收购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其次,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些加速产权流动、促进兼并收购的法律和政策,如《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等,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但是这些政策和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还是为我国企业进行杠杆收购活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另外,社会化的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制度的改革以及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都为企业的杠杆收购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经济基础方面。首先,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处于亏损状态,急需进行资产重组。只有大力推行兼并收购活动才能使优势企业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将好的经营管理经验复制到相关的企业中,实现资产增值;其次,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股市相对低迷,上市公司的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股价与其公司业绩长期处于相背离的状态,使得杠杆收购有了潜在的对象,即存在一定的“壳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收购的成本;再次,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以及日益觉醒的投资理财意识为杠杆收购的融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幅度上升,银行存款也不断创造新高,高储蓄率为我国推行杠杆收购活动提供了可观的融资来源;最后,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已初步建立起了一些投资机构,如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以及保险基金都将逐步进入到资本市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养老基金组织是杠杆收购活动的重要投资者。近年来,随着我国养老保险机制的改革,养老基金投资于杠杆收购活动也是其实现保值增值的方法之一。

三、我国进行杠杆收购的制约因素

(一)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我国资本市场起步很晚,保障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成熟和完善。迄今为止,国家主管部门对国家股、法人股的流通和转让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对企业收购兼并的程序与相关事项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进行规范化操作,对收购兼并行为中的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法律规范也很少有内容涉及。目前,在我国“购并”一词并没有形成一个法律概念,只是在各类著作和文章中被广泛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四章“上市公司收购”第78条,只是规定了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的方式,对于“收购”的概念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我国“购并”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含义。

(二)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当中,普遍存在着国有股比例过大且不能解决全流通问题,不但带来了政府过分介入上市公司重组的问题,也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基本上只能以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使得国有股的减持方式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协议转让并不是不能进行,事实上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也有类似的方式,但如果协议转让的股份是与流通股不同的“另一种”股票,那么其转让价格就会脱离证券市场的固有机制,小股东的利益就很容易受到损害。国有股回购也是一种协议转让,它带来的问题同一般的协议转让是一样的。

同时,如果杠杆收购的目标企业为国有控股性质的,则收购行为将受到相关政策的严格限制。由于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国家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法律体系。收购国有资产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同时国家对非国有资产进入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杠杆收购活动的开展。

(三)金融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杠杆收购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融资,能否成功融资,直接关系到杠杆收购的成败,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资本市场还带有一些计划经济的色彩。受到现有金融体制的制约,我国企业开展杠杆收购的困难很大。

1、融资渠道不畅。杠杆收购的融资往往是一种特殊的借贷融资,必须由相应的投资银行予以专业支持,也需要得到抵押担保的支持。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机构发育不良,因此大规模开展杠杆收购的资金来源问题就比较难以得到解决。

就目前而言,我国可供企业选择的金融工具尤其是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还很少,融资工具的匮乏成为我国进行杠杆收购的一个瓶颈问题。在西方国家的杠杆收购中,投资银行向收购方提供过桥贷款是收购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企业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从金融机构那里得到资金支持。

同时,金融管制措施也使我国企业不可能直接从金融机构那里取得杠杆收购需要的资金。根据央行的《贷款通则》规定,从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主要是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不足,一般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的投资。另外,杠杆收购的风险和资金需要量都很大,一般的商业银行不愿意支持,企业很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找到进行杠杆收购活动的直接融资渠道。我国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基本上都是为了企业筹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审批严格,专款专用。由此可见,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很狭窄,使得杠杆收购所需的大量资金难以找到有效的来源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我国企业的杠杆收购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杠杆收购。

2、杠杆收购中介服务机构的缺位。在西方国家的企业并购尤其是杠杆收购中,中介机构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在我国,由于政府的干预使得中介咨询机构的作用大大弱化,政府反而充当了最大的中介机构。这就造成了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资产评估、法律咨询、会计审计以及财务顾问等相关服务机构的缺位。在实施杠杆收购过程中,由于没有准确、合理和合法的价值评估,使得目标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无法得到客观确认和合理界定。

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正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相当数量的证券公司只是根据国外的实践经验进行业务上的探索。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足够的专业人才,其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融资能力也亟待提高,因而在杠杆收购的过程当中,他们最多能帮助设计融资方案,而难以在融资、收购双方的谈判和收购后的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更难以在被收购企业的股权分配和经营管理方面提供更专业的建议。正是由于中介机构发展的不成熟,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杠杆收购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我国企业进行杠杆收购政策建议

(一)加快有关产权交易及收购兼并的立法,为杠杆收购的规范、健康、有序运作创造必要的制度、法律环境。同时,为企业到海外从事杠杆收购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并且以此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的深入进行,搞活国有经济。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兼并主体。企业兼并在摆脱了传统的行政干预后,必然表现为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发挥作用的产物。因此,企业收购活动的主体应该是而且只能是企业本身,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市场机制自身的作用来调整资产存量,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企业兼并收购是一项收益性和风险性极高的经济活动,杠杆收购更是如此。要在兼并中实现收益最高,而将风险降低到最低,单纯的靠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很难做到的。只有让企业在市场机制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辅之以必要的政府行为,才能成功。

(三)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其核心是搞好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搞好这两项改革工程,杠杆收购的融资市场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杠杆收购才能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才能成规模地兴起。

(四)大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建立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杠杆收购在西方能够正常运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收购公司能及时地从发达的资本市场上进行债务融资,筹集收购资金。而我国发育不全的资本市场恰恰难以满足这一点。要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当前最重要的是大力促进投资银行的发展。国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投资银行为杠杆收购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金融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并存、协作的投资银行格局。但这些投资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主体业务的开展和运作和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企业的杠杆收购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相当多的专业性问题。投资银行应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设计最合理的收购和反收购策略。因此,创建和完善投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并购市场发展的迫切需要。

(五)企业应逐步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并且在发行方式、付息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丰富债券品种,为杠杆收购战略的成功运用提供融资保证。同时,应进行企业债券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杠杆收购战略的消极影响。

(六)还应大力推进兼并收购的配套体制改革,建立真正的企业破产机制,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形成全国统一的并购大市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杠杆收购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杠杆收购运作方案,不能完全照搬美国杠杆收购的成功模式,特别是对于美国杠杆收购的最终目的是被收购企业的最终被出售以获得高额溢价,我国的杠杆收购应尽量避免,而将发展企业作为我国杠杆收购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1.安徽财贸职业学院;2.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经营杠杆范文4

关键词:美国经济 去杠杆化 金融危机 对中国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4-019-05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去杠杆化使得全球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本文流动性紧缩,去杠杆化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去杠杆化首先是从美国开始,并逐渐渗透和影响到全球。因此,本文试图考察美国去杠杆化的历史和现状,以为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鉴于美国不仅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去杠杆化操作,其它部门也开始随之进行相关操作,基于一般均衡的范式,考察了居民,非金融企业、金融和政府部门的去杠杆化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大框架下,首先从美国历史和国际现状出发,考察了美国当前各部门的高负债水平,指明了美国此次去杠杆的客观必然性。其次,按照去杠杆化的测度指标,分析了美国历次去杠杆化的进程和原因,并归纳出美国此次去杠杆的特点。随后,文章对此次美国去杠杆进程和欧洲进行了比较,指出由于美国去杠杆化的背景和欧洲不同,导致了美国和欧洲的去杠杆化结束时间也会有所差别。最后,本文对美国去杠杆化对我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一、美国的负债情况

无论是从美国二战以来的历史情况来看,还是同当前其它发达国家现状相比,美国目前的负债都处于较高水平。

(一)历史比较

纵向来看,二战以来美国三大私人部门,主要是居民、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越来越依赖负债,但是,美国政府的负债2则在长期内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见图一)。其中,由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房贷的迅猛增加,美国居民负债3占GDP的比率由1952年初的24%攀升至2007年底的98%,此后微幅下降至2008年3季度的96%。金融机构负债占GDP的比率则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上升,由1952年初不到296急剧增长至2008年3季度的117%。非金融企业负债占GDP比率上升比较缓慢,由1952年的20%升至2008年2季度的76%。政府负债占GDP的比率变化则经历了两轮周期,一是从1952年到1993年,政府负债占GDP的比率由1952年的70%降至1974年的36%后,升至1993年的66%,二是从1994年至今,政府负债占GDP的比率从1994年的85%降至2001年底的45%,随后升至2008年3季度的56%。

(二)国际比较

就当前各国的横向比较来看,美国的负债水平要高于欧洲大部分国家。从图二可以发现,美国除了非金融机构和政府的负债水平低于平均水平之外,金融部门和居民的负债水平都要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整体负债水平也要高于平均水平。其中,2007年美国居民负债占GDP的比率为98.5%,金融机构负债占GDP的比率为115.5%。

二、美国历次去杠杆化

(一)去杠杆化的测度和途径

杠杆化一般是指居民,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积累负债的过程,相对应的,去杠杆化(de-leverage)就是降低负债率、增加资本充足率的过程。一般来说,度量居民、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杠杆化程度的财务指标有很多(见表一),指标值的上升意味着杠杆化程度加深,反之意味着去杠杆化。以下,本文将按照这些去杠杆化的量化指标来观察美国各部门的历次去杠杆化进程和原因。

从度量杠杆程度的财务指标可以看出来,去杠杆化存在多种方式,但都不外乎是相对于指标的分母而言来降低分子,从而降低杠杆比率。在正常情况下,各部门可以通过调整各自的资产负债方来降低杠杆。例如,居民可以考虑降低负债规模或者增加储蓄,非金融企业可以尝试减少股息发放、增加利润留存比率,融入资本或者降低资产负债规模;金融机构则可以增加利润留存比例,融入新的资本,降低资产和负债规模,或者降低资产的风险水平;政府可以依赖增加税收或者减少支出,在极端情况下,违约和破产也可以称得上是降低负债水平和去杠杆化的方式。

(二)美国历次去杠杆化

从居民来看,从1952年1季度到2008年2季度,美国居民的杠杆率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几乎没有经历过长期的大幅度的去杠杆过程,仅有5次历时较短的去杠杆化过程(见图三)。其中,1974年3季度到1976年1季度期间,由于居民负债增加速度低于GDP增速,而净财富增加速度同GDP增速大致相当,居民去杠杆化速度相对最快。1994年4季度到1999年2季度期间,美国居民去杠杆化时间相对最久、幅度相对最大,表现为居民净财富和负债增加速度均高于GDP增速,且净财富增速高于负债增速。

从非金融公司来看,美国非金融公司的去杠杆化过程出现在1990年1季度,到2006年3季度结束,从图四可以看出,美国非金融公司的杠杆率从1952年1季度的1.4105一路攀升至1990年1季度的1.9326,然后开始去杠杆化,到2006年3季度杠杆率降至1.5958。其去杠杆化的表现为非金融公司的资本速和负债增速均高于GDP增速,且资本增速高于负债增速。

从金融机构来看,1990年至今美国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波动较大,1990年3季度到1985年4季度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去杠杆化,主要由于金融机构的资本增速和负债增速均高于GDP增速,且资本增速远远高于负债增速。1996年开始,美国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再次攀升,然后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见图五)。

从政府来看,从1952年至今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率波动剧烈,且在长期内呈现周期性趋势,期间经历过从1952年第2季度到1974年第4季度和从1993年第3季度到2001年第3季度这2次主要的去杠杆化过程(见图六),主要原因都是GDP增速远大于政府负债的增速。

三、美国本轮去杠杆化的特点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恶化之后,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去杠杆化操作。综合考察美国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行为和相互联系,可以发现美国本轮去杠杆化操作具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

(一)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操作相互影响相互强化

从去杠杆化的时间来看,历史上各私人部门往往分别去杠杆化,很少有多个部门同时去杠杆,而本轮去杠杆化操作同时涉及到所有私人部门,并且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操作与居民。非金融企业的去杠杆化操作相互影响相互强化。这过程就如同Irving Fisher在1933年所描述的“债务型通缩”(debt defoatlon)

一样的,当债台高筑的消费者和企业陷入金融困境的时候,通常都会出售资产偿还债务,如果所有人同时将资产出手,其结果就是市场价格的急跌,反过来会导致债务人的经济状况在偿清债务之前愈加恶化,从而带来恶性循环。

如图七所示,随着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各种建立在次级按揭房贷基础上的金融衍生产品开始违约,其它资产价格也开始下降,导致私人部门开始去杠杆化。首先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操作。由于金融机构投资衍生产品造成巨大损失,面临流动性困难,被迫减记不良资产并大幅减少对风险资产的暴露,从而降低杠杆率。其次是非金融企业和居民的去杠杆操作。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导致信贷成本大幅上升,借贷条件变得异常苛刻,而资产价格下跌又降低了企业和居民抵押品的价值,企业和居民融资受限,不得下进行去杠杆化。再次,居民去杠杆化和企业去杠杆化相互强化,居民去杠杆导致居民减少消费支出,企业的销售和生产受到拖累,从而也进行去杠杆化操作;企业销售和生产的下降导致企业减少股息发放,降低生产规模,减少工人工资和劳工雇用,从而减少居民的收入,进一步促进居民去杠杆。最后,企业和居民的去杠杆化操作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基本面恶化的速度和程度,从而加剧了金融机构利润的下滑以及各类资产价格的下跌,反过来强化了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

(二)被动的、恶性的去杠杆化

从去杠杆化的方式和影响来看,美国历史上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操作往往是主动的、良性的,而本轮去杠杆化操作是被动的,恶性的。如前所述,金融机构1990年3季度到1995年4季度的去杠杆化和非金融公司1990年2季度到2006年3季度的去杠杆化,都发生在宏观经济整体向好的大背景之下。由于利润快速积累,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公司的去杠杆化表现为资本增速高于负债增速,且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均有扩张,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都有增加,因此对宏观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本轮去杠杆化操作主要源于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对资本的腐蚀,表现为资产和负债规模的被动下降,这种去杠杆化操作导致资产价格下跌、银行信贷减少,企业投资下降、居民消费萎缩,失业人数上升,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是恶性的。

(三)私人部门去杠杆化与政府部门再杠杆化

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缓解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对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政府除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对抗信贷紧缩和流动性不足,还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这导致美国政府部门的杠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先后通过了包括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法案》和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在内的多项财政政策,由此带来财政赤字的大幅上升。根据2009年2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的2010财年预算草案,预计2009财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赤字为1.75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比例为12.3%,达到二战以来最高水平,预计2010、2011和2012财年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将分别达到1.17万亿美元、9120亿美元和8810亿美元。

四、美欧去杠杆化的国际比较

美国金融危机波及欧洲,欧洲也开始了去杠杆过程,但是由于美国去杠杆化的背景和欧洲不同,导致了美国和欧洲的去杠杆化结束时间也会有所差别。

(一)预计美国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先于欧洲结束

欧洲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高于美国金融机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2008年底英国银行业以及除英国外的欧洲银行业的一级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均为3.0%,而同期美国金融机构则为5.3%。

未来欧洲金融机构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欧洲金融机构向美国居民、企业发放了大量贷款并持有大量与之相关的证券8,因此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会使得欧洲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而美国金融机构对欧洲的投资相对较少,欧洲居民、企业的贷款主要由欧洲金融机构来发放,如果欧洲居民、企业发生违约,主要受害者是欧洲金融机构。目前欧洲房价仍处于下跌通道,企业盈利继续恶化,失业人数继续攀升,东欧一些国家风险增大,因此未来欧洲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规模可能要远远大于美国。

此外,欧洲大陆的会计准则更加保守。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金融行业坚持使用市值计价的会计方法,资产减值和损失实现更为迅速,而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在坚持市值计价方面不够坚决,导致问题暴露缓慢,因此欧洲金融机构清理资产负债表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二)预计美国居民的去杠杆化晚于欧洲结束

美国居民的负债率高于多数欧洲国家,而储蓄率低于多数欧洲国家。从图八可见,美国居民的负债率仅次于英国,高于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截至2007年底,美国的居民储蓄率远低于其它主要国家。按照OECD的估计,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过程将至少持续到2010年底,而德国和法国的居民储蓄率上升将结束于2009年底。因此,同等条件下,美国居民的去杠杆化过程将长于欧洲。

五、美国去杠杆化对我国的影响

由于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操作受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政府救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精确预测去杠杆化何时结束。如果美国政府或者全球的财富基金能够继续向金融机构注资,或者政府的救助措施能发挥足够的作用,美国去杠杆化时间和幅度会大大减少。不过,从目前来看,美国去杠杆化还会继续下去,其对我国的影响也会日益显现。与美国情况不同,我国的资产泡沫相对缺乏,杠杆化程度相对不高,这意味着我国自身去杠杆压力不大,受美国去杠杆化影响的部门局限在外向型领域。

(一)外需减弱拖累我国经济发展

如前所述,美国的居民去杠杆化和企业去杠杆化相互强化。居民减少消费支出,企业销售和生产放慢,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来发展,这一切进一步加剧经济恶化。而美国居民和企业的去杠杆化,导致了我国外部需求的大幅度减少,对于我国出口会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其政策的效果不仅是政府主导的支出规模的函数,而且也取决于其“乘数效应”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数效应”,则要求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尽量用于购买在本国制造的产品。这就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由,导致去全球化。

我国对外依存度比较高,一方面,出口的下滑可能引发国内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疲软,制造业工人失业等连锁问题。另一方面,迫使我国不得不依赖提振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二)美国去杠杆引发我国去库存

美国各部门的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经济下滑,拖累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美国非金融企业去杠杆,造成了全球原材料价格的下行,此外,金融机构去杠杆退出大宗原材料衍生品市场也起到了一定的助跌作用。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导致我国企业进入存货调整期,开始去库存。我国企业去库存又会大幅减少原材料进口,增加上游生产企业的产成品存货,从而造成我国工业生产较快下滑,不利于增加我国内需。

(三)经济调整和投机减少导致币值重估

由于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都是出口导向型,美国去杠杆化的过程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会发生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从而降低亚洲货币的估值水平,例如印尼和泰国。此外,美国金融机构去杠杆使其纷纷退出杠杆交易,从人民币NDF等人民币汇率相关的衍生产品中撤出资金。周边国家货币的走低,和金融机构撤出人民币升值预期炒作,可能会给人民币造成贬值的压力。

(四)美国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影响其对我国的信贷

随着美国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的进行,银行开始重新评估其全球资产负债表的格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银行融资的依赖比较大,外国银行信贷的缩减会对新兴市场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性不强(见图九)。根据BIS的测算,我国外国银行参与率(foreign bank par-tlcipation rate)比较低,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和在金融中介中所起得作用都很小。因此,长期看单独美国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不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效应。

不过,和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似,我国短期国际债权的占比约为50%,略高于波兰,墨西哥和匈牙利的30%。这样,短期内美国银行在缩减其贷款进行去杠杆的时候,会对我国信贷规模产生一定的冲击。

(五)美国政府的再杠杆化会加大我国外汇储备运用的风险

美国政府的再杠杆化意味着美国财政赤字的新高,其国债的信用评级可能面临降级,从较为极端角度来说,如果美国过高出现国家信用危机,可能会发生违约。由于全球金融形势均不佳,相对而言,美国国债的风险比较小。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持美国国债的趋势并未改变。根据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首位。随着美国政府再杠杆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国债,可能面临较大的损失和风险。

经营杠杆范文5

其实这个结果在联想的意料之中,只是前两年类似经历的重演。2001年6月,在联想发动第一次“液晶风暴”之前,品牌PC标配液晶显示器的比例仅为1%。而3个月后,这一比例骤然上升到了30%。2002年9月,联想再度发力,以7999元“P4+极速液晶”的极速液晶PC彻底颠覆了“万元液晶”的市场。

从联想的一连串市场举动中可以看出联想推广液晶的计划性和步骤性。明基电通的一产品经理说:“联想液晶风暴的成功运作是引爆国内液晶显示器市场的催化剂。” 2001动作之战

市场背景

2001年,全球经济不景气,IT行业全面裁员,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在此期间,PC市场经历了一场令人触目惊心的价格大战。但即便如此,第一季度PC市场的销量仍不理想。从营销和市场运作的角度看,这一阶段,各大PC品牌均缺乏能够有效吸引用户注意力进而点燃起消费需求的“亮点”。

时机选择

在市场萧条、需求萎缩的实际情况,联想希望能够找出市场的亮点,引爆PC市场。随着Intel逐渐加强市场宣传和降价措施的力度、台湾主板厂商的跟进、微软最新操作系统WindowsXP的即将推出,2001年上半年最后的两个月,国内的品牌PC厂商开始将P4电脑作为市场的主推产品,各家围绕着P4的市场推广战略逐渐形成。

但由于PC产品高度的“标准化”,如仅把P4作为惟一的“营销武器”,各品牌仍旧很难避免随产品同质而来的需求疲软。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让消费者为之兴奋的亮点呢?

国内消费者对液晶电脑有强烈的反响,但直至2001年6月之前,液晶电脑仍未进入寻常家庭———价格门槛过高固然是造成了这种“曲高和寡”的现实,而PC厂商不能拿出适合消费者接受实际的解决方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营杠杆范文6

关键词:DOL计算;财务预测;应用

本文受课题“提升财经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研究”资助,课题号:4-3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22日

一、DOL的含义及计算

企业的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未来营业利润的波动程度。经营杠杆系数是衡量经营风险的主要指标,我们简称其为DOL。

DOL是指在一定的业务量基础上,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即经营杠杆系数=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化简推导可得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贡献边际/基期利润。

二、固定成本对DOL的影响

假设某企业生产并销售一种产品,产品单价10元,单位变动成本5元,每年销售量为1,000件。以下是该企业连续5年DOL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企业固定成本的增大,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逐渐增大,意味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反之,若企业固定成本逐年降低,则经营杠杆系数逐年降低,经营风险减小。(2)固定成本增长越快,经营杠杆系数变动幅度越大,企业经营风险越高。(表1)

三、销售量变动对DOL的影响

假设上述企业的资料不变,固定成本每年都保持在2,000元,销售量逐年变化,则其DOL计算如下。(表2)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1)随着企业销售量的增大,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逐年减小,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渐下降,即经营杠杆系数与销售量反方向变化;(2)当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时,销售量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表明企业达到了规模经济效应。这时应考虑通过销售量以外的手段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增加企业经营利润。

四、DOL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

根据表2的计算我们看到每年最后一行都对应着DOL,那么第一年究竟存不存在经营杠杆呢?我们根据经营杠杆的基本涵义知道,第一年的利润变动率=(当年的利润-前一年的利润)/前一年的利润,而公司经营第一年,以前数据均为0,则势必得出利润变动率和销量变动率均为无穷大,计算将毫无意义。那么我们根据第二年和第一年的数据计算出来的DOL是不是第二年的?

第2年:

利润变动率=■×100%=500%

销售量变动率=■×100%=100%

则第2年的DOL=利润变动率/销量变动率=500%/100%=5。或采用DOL=TCM/P=2500/500=5,即采用第一年的贡献边际总额和利润计算得出的是第二年的经营杠杆系数。由此根据第5年的数据可计算得出第6年的经营杠杆系数,从而发挥经营杠杆系数的预测作用。

(一)预测销量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假设上述资料保持不变,则只要知道第6年企业销售量的变动情况即可得知第6年的利润。如假设第6年销量变动为10%,则第6年的利润为=13000×(1+10%×1.15)=14495。

(二)预测为实现目标利润应采取的销售措施。假设上述资料保持不变,第6年计划实现利润20,000元,则销量变动率=目标利润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20000-13000)/13000/1.15=46.8%。

由此可见,根据经营杠杆系数基本的涵义推出根据基期贡献边际和基期利润计算出来的理应是下一年的经营杠杆,否则经营杠杆的预测作用将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