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母爱的句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达母爱的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达母爱的句子范文1

邢台经济开发区河会小学李卫红

一、说教材

《母鸡》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语言表达方面,老舍先生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对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使母鸡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次,全文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语言自然流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其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体会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能力,本文内容浅显,但在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和写作方法的时候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和认识,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2、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3、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

难点:

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开展多种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受作者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圈画批注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教法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动物视频,感受母爱。

师: 同学们,您们是不是被震撼了?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动物朋友----母鸡。老舍先生这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又会怎样来写母鸡呢?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我出示了动物界母爱的图片创设情境,学生首先被爱感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张图片与《母鸡》的主题相吻合,为本课的学习铺垫了情感的基调,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初读课文 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是什么打动了作者的心?让作者对这只原本讨厌的母鸡,到最后不敢再讨厌,甚至还产生了敬佩之情?找到文中交代原因的段落读一读。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课文一到三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4到10写了作者态度变化的原因,并细致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的第一题,完成目标1。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两个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细腻的情感变化。)

三、深入学习、品味语言

一、讨厌母鸡的原因

1、读1--3 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讨厌母鸡?画出有关的词语、句子,说说理解。

2、体会着读一读,读出讨厌之情。

3、总结讨厌母鸡的三个原因: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

(设计意图:抓住“嘎嘎”、“没完没了”、“如怨如诉”、“狠狠”等体会母鸡的叫声令人讨厌。重点指导读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讨厌母鸡的感觉的。)

三、感受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1、默读4--10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在书上圈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

交流:

第五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挺着身儿”,感受母鸡的勇敢无畏。带着体会读一读。

第六自然段小鸡雏的样子和母鸡的样子两个对比,感受到母鸡慈爱、辛苦。指导读出情感的变化。

第七自然段关注一系列的动词,体会母鸡的辛苦。

第八自然段两个“顶”,体会母鸡十分负责、辛苦。

2、看板书说一说为什么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说话,体会朗读等相结合的方法,紧扣主问题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完成了教学目标2 )

3、读第九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四、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结构方面:相同点: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

不同点:《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前面部分笔墨较多。《母鸡》分为母鸡孵鸡雏前和孵出鸡雏后,着重写后面的部分。

语言表达方面:相同点: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勾勒了最常见的画面。

不同点:《猫》明贬实褒地写出对猫的喜爱。

《母鸡》通过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对母鸡的赞美和敬佩。

情感表达方面: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和赞美。

《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表达由衷的喜爱,《母鸡》写了情感变化,通过对比,加深了母爱的赞美。

( 设计意图:从两篇课文的结构、语言、情感方面加以比较,进而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总结升华:

1、老舍先生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在《我的母亲》这篇散文中这样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2、你有一位怎样的母亲?能把自己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母爱说给大家听吗?

3、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母亲恨不得来代替我们;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地方,妈妈会一直陪着我们慢慢长大,一生为我们遮风挡雨。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少一点劳累和牵挂,多一份幸福和平安。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的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学会做人。)

七、说板书:

14  母鸡

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难听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拼命炫耀                         勇敢

辛苦

表达母爱的句子范文2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更好地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并能够仿照课文编写诗歌,以此来歌颂母爱的伟大。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更好地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

四、教学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立足生活实际,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体味生活滋味,以此使学生学会表达。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拓展探究。在教学中要抓住“妈妈爱我――我爱妈妈”这条情感主线,感受“母爱的伟大”。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激情导入;欣赏音乐,激趣揭题

播放教师制作的课件《世上只有妈妈好》MV,可以让学生跟着一起唱。引发学生对妈妈的热爱之情,以此来联想自己妈妈的好。让学生都夸夸自己的妈妈有哪些好的地方,是如何爱自己的,是如何关心自己的,之后再说一句感谢妈妈的话。

2.感悟文本,品味文本,体会母爱的伟大

(1)感知文本,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①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僻字,并标读音。②教师巡视检查自学情况。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再把读音标上。

(2)熟读文本,感悟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在通读的基础上,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3)分组朗读,交流体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学习讨论组来进行互动交流。围绕文本内容讨论母爱的伟大之处。感受妈妈的爱在哪里,妈妈的爱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朗读,读出真情实感。

3.拓展探究,感受母爱,歌颂母爱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妈妈的爱”的故事。

4.布置作业

表达母爱的句子范文3

一、精心设计课前活动

《我的母亲》(老舍)通过对母亲朴素的一言一行的叙写,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

在“品读语言”这一课时,怎样才能体会这种至真至深的感情呢?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爱的感受”,学生们平常对母爱都有感受,想表达的东西多,很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背诵古诗词

中国古典诗歌浓缩了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至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要让学生多背诵古诗词,做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被古诗滋养的人,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三、在朗读中体会感情

上《我的母亲》时,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中一句“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对作者表达的感情,学生分析得到位,自然也就读出了感情。

在母爱的感染下,学生一节课体会到了不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就完成了。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

在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时,学生没有去过阿里,也没见过红柳。在导入时,我下载了一个视频《高高的阿里军人》,学生对这个地方就有了清晰的印象。

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增加课堂容量,而且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五、改革课堂内容

表达母爱的句子范文4

【片段一】读在课题处――未成曲调先有情(薛法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齐读课题)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个词要读重音?

生(齐答):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才对”读成重音。

师:(擦去自豪)假如不用这个词语,课题可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师:“骄傲”在这里就是“自豪”的意思。假如换上“自豪”的反义词,课题又可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

师:这样读就不对了。(众笑)把“不”字放句子的前面点,再说一遍。

生:我不应该感到自卑才对。

师:这样读就对了。还可以怎么读?

生:我感到自卑是不对的。

生:我不会感到自卑才对。

师:你们这样读都是对的。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用法就不一样。看来,我们得好好学学这篇课文。

【赏析】文章的题目,作者都是仔细斟酌、认真推敲才定的,或蕴涵了文章思想的精华,或阐明了文本事物间的关系,或点明了课文内容的主旨……它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教师认为,课题有什么好读的?在此指导朗读那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课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要把它读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读好了,学生会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读不好,学生则可能索然无味,课堂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特级教师薛法根善于挖掘和发现题目的佳处,引导学生思维、探索、联想,通过指导学生说题目中“自豪”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看似无心,实是有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把他们引入读书的天堂,使之产生阅读的主动性,提高阅读的内驱力,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很好地完成了从课题到课文内容的过渡。

【片段二】读在难点处――拨开云雾见天日(贾志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几乎都是通过对话、人物语言写出来的。写人物语言有四种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边、省略了提示语。为什么写人物语言要有四种?有学生说,写人物语言“说”后面都要加冒号和引号。真是这样吗?现在给你三个“说”字,请你们在“说”后边加上标点。看看说后面是不是都是冒号。(生板演)

师:很好。提示语在前,用冒号、引号。起什么作用?起提示作用。提示语在中间,逗号,起什么作用?停顿一下,话说了一半,后面还有话。提示语在后边,用句号表示结束,话完了。提示语可以省略,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读者读了之后,不会搞错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到课文中找找这几种形式的句子。(生完成任务)

师:第一种形式的句子。

生:在第一段,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第二种形式的句子。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第三种形式的句子。

生:第八段,“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第二种形式的句子在哪儿呢?(生个人读、齐读:“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用第一种形式来读这句话。

生(齐):母亲嚷着:“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用第三种形式读。

生(齐):“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母亲嚷着。

师:用第四种形式读。

生(齐):“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赏析】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进行品词析句,而提示语在教学中则很容易被忽略,这不仅导致了学生对人物的内心缺乏了解,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会有失偏颇,还会导致学生在作文中不会正确运用。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贾老师充分认识到提示语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后及时总结和提炼,实现了从文本内容到表达形式的转化,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为学习写作做好了铺垫。更巧妙的是贾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回到文中找读相关的句子,既是读的训练,也是说的训练,更是方法的体验和内化。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语文知识训练,同时也将课文中的难点一一化解。正是这种“不知不觉”,才体现出贾老师至高的教学境界。因此,引导学生读在课文的难点处,只需要教师稍稍点拨,难点就会各个击破。

【片段三】读在情深处――于细微处见真情(于永正《秋天的怀念》)

师:下面让我们聚焦这些细节。透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母爱究竟是什么。母亲看到儿子砸玻璃、摔东西,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为什么躲得远远的不让儿子看见?

生:因为她怕儿子的心灵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师:还有吗?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

生:母亲想让儿子把心中的苦发泄出来。

师:说得真好。“泄”字保留,这个“发”字改一下。

生:宣泄。

师:送给他掌声。是啊,母亲知道儿子这时候需要宣泄。一个“躲”字说明母亲对儿子怎样?

生:说明母亲对儿子非常了解。

师:非常好,能不能换一个字?

生:理解。

师:掌声。也把掌声送给他(指前一个同学)。没有你的了解就没有他的理解。透过一个“躲”字可以看出,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任何爱都包含着理解。把书拿起来,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以各种方法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挡”字,谁来找出句子读读?

生:“那天……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师:一个“挡”字告诉我们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挡住窗外的树叶飘落?

生:因为母亲不想让儿子看到落叶而悲伤。

师:是啊,还有谁来说?

生:因为母亲怕儿子看到落叶想到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

生:不让他看落叶而想让他看,是想重新点燃他对生活的信心。

师:重新激起他对生活的信心。好,说得真好!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一点芭蕉一点愁,一片秋叶一片秋。树叶黄了落下来,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身有残疾的史铁生一定会更加感到悲怆,甚至绝望。母亲最知道儿子的心事,所以她把窗户给挡住了,不让他看到衰败的景象,而要带他去看。她挡住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生:挡住了悲伤,留下了希望。

师:把“悲伤”换一个词。

生:绝望。

师:挡住了儿子的绝望,留下了希望。母爱是呵护,母爱是引导。请大家读出这种感情。

表达母爱的句子范文5

语言的风格美

冰心散文的语言风格突出地表现为柔婉、纤巧,这个特征是通过多种艺术途径表现出来的。首先表现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冰心散文中的比喻如绵绵春雨,温柔、沁人心脾,本体和喻体之间通过作者的想象常常结合得非常贴切而富有诗意。例如在《笑》中,描写雨后树叶上的残滴,在月光的照耀下“好似荧光点点,闪闪烁烁地动着”。在《往事(二)》中,描写月下青山“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这两个句子中的“荧光点点”、“娟娟的静女”都体现了语言的纤细与轻柔。

冰心散文中的比喻,不仅运用于写景的语言中,也运用于寓意深厚地描写抽象事物的语句里。在《再寄小读者・通讯四》中,谈论的话题是“生命”,冰心在文中是这样写的:“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它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它的前身……”“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它从地底里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延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生命本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而在冰心的笔下,则把生命比喻成了“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真是绵里藏针,既富哲理,又不乏柔情。

从冰心的散文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拟人的奇香。通过拟人,化静态为动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柔婉而不失生气。《樱花赞》中这样写樱花:“日本到处有樱花,有的是几百棵树拥在一起”,不用着笔墨大肆描写,轻轻一个“拥”字,就将樱花树的茂密和勃勃生机挥洒得淋漓尽致。又如《再寄小读者・通讯四》中的两段:“有时候它经过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它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它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它照耀,向它投影,清冷中带着幽幽的温暖,这时它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它向前走……”在这里,大段大段的描写,完全把春水拟人化了,春水会羞怯、会吟唱、会前进了。冰心通过这丰富、新奇的拟人化描写,尽情地表达了春水那种欢笑的情态,满蕴着温情。

其次,表现在富有创新和极具个性的语言上。“语言贵在创新,新的语言,来源于生活的矿藏,也来源于作者独特的个性色彩。”②例如冰心很爱海,也很善于写海,而海是一个大题目,每个人笔下对海的描写都是不同的。写海的作品,大都是雄浑的,像曹操笔下的海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些语句充分表现了海的雄浑和豪迈。而在冰心笔下,海却另有一番特色。在《往事(一)》这篇散文中,作者借女神的气质象征海的人格;将海拟为美女,海岛拟为诗人;将海霞比作扇旗,新月比作梳子,引用“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这一诗句来描写女神的风采。这样,冰心把海的柔婉细腻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显示了其文笔的纤巧。

再次,散文创作中,冰心可谓是一个用语言绘画的大师,她总是“选用丰富新鲜、简洁明丽的辞藻,写景如画、叙事如画、抒情如画”。③通过用语言绘出的一幅幅画,透露了她清丽纤巧的文采。冰心用语言描绘的画中,色彩是淡雅的,它往往以秀笔着淡色,描绘出色彩协调、浓淡相宜的生动画面,例如她笔下海的画面是这样的:“冬天,大地一片枯黄,海水蓝蓝的;春天,青草给南山坡披上绿装,村舍顶上偶尔露上一两树桃花,海水荡漾着翠绿的波浪……”(《海恋》)又如月夜的画面:“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往事(二)》)没有浓艳的大红大紫的华丽辞藻,没有着意的雕饰,却勾勒出一幅幅清隽的水墨画,清新、细腻、柔和的线条,体现的是清丽、柔婉的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

冰心散文中还引用了很多古典诗词中的婉约诗句,这些诗句为冰心散文的语言增色不少。在《山中杂记》中,描写沙鸥飞翔在浪花之上,引用了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句来表现沙鸥飞翔的轻盈姿态,而写海鸥则是引用《洛神赋》中颂扬美人的句子“婉若游龙,翩若惊鸿”。有时还引用整首诗,如在《寄小读者》中,写乡思,引用了左辅的《浪淘沙》;写愁,引用了辛弃疾的《罗敷媚》等。丰富的古典诗词句的引用,使语言显得典雅精致、古色古香,从而更具柔婉的魅力。

语言的节律美

节律是指语言的节奏和音律。冰心通过多种形式的排比、对称的句式、同义异形词和叠音词的使用等方式,使语言音节节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从而形成了文章“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和谐一致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第一,为了增强语言的整齐美,冰心往往运用多种形式的排比,突出散文句子的节奏和音律美。如:“于是平常你听不见的声音,也听见了;平常看不出的颜色,也看出了;平常想不起的人物和事情,也一齐想起了;多热闹,多灿烂,多亲切,多新鲜!”(《无家乐》)“故乡没有这明媚的湖光,故乡没有的大海,故乡没有葱绿的树林,故乡没有连阡的芳草。北京只有尘土飞扬的街道,泥泞的小胡同,灰色的城墙,流汗的人力车夫的奔走。”(《寄小读者(二十)》)在这两段文字里,冰心选用了三个“平常……也……”和四个“故乡没有……”的句式,接着又选用了四个形容词非主谓句“多……”和四个名词性偏正短语“……的……”,这些排比句子使语言畅达明快,富有节奏感,产生了铿锵的艺术效果。

第二,冰心散文所采用的对称、均衡的句式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律美。例如,《图画》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城垛般的围墙,白石的甬道,黄绿玻璃瓦的门楼,玲珑剔透。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深蓝浓紫。暮霭里,融合在一起。”在这段文字里,“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搭配得很对称、均衡,它们的字数、节拍一样,结构也基本一致,念起来使人心里产生顺畅、舒适的。在对称、均衡的句式中,冰心还运用了大量“A的A、B的B……”和“B的A、C的A……”的结构,以突出语言的节奏感。如:“他们拿着种种工具,锄土的锄土,铲土的铲土,安放矮栏的就在场地的边上,安插下小铁栏杆。”(《春的消息》)“那两天,队员们……砌花洞的砌花洞,编席子的编席子,安窗户的安窗户……”(《像蜜蜂一样劳动的人们》)“这圆片里重叠着无数快乐的图画,憨嬉的图画,寂寞的图画和泛泛无着的图画……”晚晴的绿荫,朝雾的绿荫,繁星下指点着的绿荫,月夜花棚秋千架下的绿荫!”“一会儿要到台上,要说许多话,憨稚的话,激昂的话,恋别的话……何尝是我要说的?”(《往事(一)》)“在课室里听讲的我,在院子里和同学们走着谈着的我,从早到晚和世界周旋的我……”(《我》)这些“A的A、B的B……”结构和“B的A、C的A……”结构,不论是描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情景,表现他们在紧张的生产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分工协作,还是描写景色,抒发感情,或者是表达时间匆匆逝过的感受,都起到了很强的描述作用,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在这些句子中,相同的结构形式鱼贯而下,很有节奏感,使语言呈现出整齐、均衡的和谐美。

第三,同样的意思如果在同一语言环境里反复出现就会使语言显得呆板,为避免语言的单调、呆板,冰心选用同义异形词来避免字面重复,从而调整音律,使语言和谐。如《樱花赞》中写道:“在日本,樱花就是多!山上、水边、街旁、院里,到处都是。”《五月一号》中写道:“各人心中有他的理想国,有他的乌托邦。”在这里,“边”和“旁”、“理想国”和“乌托邦”这两组词各自所表达的意思相同,由于变换使用,防止了用词的重复,使语句显得整齐中有错综,文句活泼,音律和谐。

第四,冰心散文中还有很多叠音词,“叠音词不仅可以增强词语的描绘力,加重文字的抒彩,而且由于声音的重叠,还可以加强语句的音律美”。④在《往事(二)》的第一小节中,作者描写了雪中送朋友的情景,是“郁郁黄昏之中”、“绒绒的雪上”、“轻轻地掩盖了我们去时的踪迹”,接着用“我的心因觉悟而沉沉地浸入悲哀”这一句话道出自己的心情。最后,在对生命的感慨中写道:“明明觉得砭骨劲寒;他又匆匆吹过,飒飒地散到树林子里”、“生命的历史一页一页翻下去,渐渐翻近中页,页页佳妙……”,这一连串的叠音词,自由地书写了真挚感情,如行云流水,从容不迫,使人觉得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语言的情理美

冰心散文的语言还很富有哲理,并且满蕴着感情,闪烁着睿智的火花。⑤这一美学特征是从描述多方面内容的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

首先,表现在描写生活和人生的文字里。例如,在《无家乐》中,作者用简练而形象的语句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她把家庭主妇比喻成蜗牛,把蜗牛的身体比喻成家,在诉说了无家的种种快乐后,笔锋一转,写道:“上帝创造蜗牛的时候,就给它背上一个厚厚的壳”,“一来二去的,它对这厚壳发生了情感。没有这个壳,它虽然暂时得到了一种未经验过的自由,而它心中总觉得反常,不安逸”,家就是这么一个壳,不管这个壳多么厚、多么重,还是要钻进那个壳,这当中隐含着对家的依恋、渴望,启人深思。又如,在《力构小窗随笔・做梦》中,作者用抒情式的语句,阐释了对生活真谛的领悟:“单调的生活中,梦是个更换;乱离的生活中,梦是个慰安;困苦的生活中,梦是个娱乐;劳瘁的生活中,梦是个休息――梦把人们从桎梏般的现实中释放出来,使他自由,使他在云中翱翔,使他在山峰上奔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写做梦,把梦与生活联系起来,互相排斥的两个概念或判断巧妙地连在一起,从而表达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又如:“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再寄小读者》)“更何必以人间暂时的花朵,来愉悦海中永久的灵魂!”(《往事(一)》)在这两个句子中,“快乐”与“痛苦”、“暂时”与“永久”正反对照,互相映衬,从而使作者思想的火花闪耀得更清楚、更鲜明。

其次,表现在描述爱,尤其是母爱的语句中。冰心认为母亲的爱是最纯洁、最无私的。在《往事(一)》中的第七篇,作者描绘了雷雨中大荷叶遮覆了亭亭玉立的红莲,保护了莲花免遭雨点敲打的景象,文中最后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作者借助荷叶和红莲,用象征的手法,赞颂了母爱的一片深情。又如在《给日本的女性》中写道:“母亲的爱是慈蔼的,是温柔的,是容忍的,是宽大的;但同时也是最严正的,最强烈的,最抵御的,最富有正义感的!”一连串的“的”字结构,写出了母爱的无比崇高、神秘和伟大。把母爱写得如此美好、如此深刻,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格之美以及人性的崇高和圣洁,从而使母爱得到了升华。

再次,表现在描绘自然美的词句里。对大自然的欣赏和讴歌,是冰心散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大自然中一切壮丽的、纤巧的、优雅的景物都被作家独具匠心地摄入自己的镜头,而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美的描述也是很富有理趣的。在《山中杂记・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里,冰心用对比的手法,把山同海作了个有趣的对照:“海阔天空,山却不能给人这样的感觉;海是蓝色灰色的,含着庄严淡远意味,而山是黄色绿色的,未免浅显小方一些;海是动的、活泼的,而山是静的、呆板的;四周是山,光景就显得臃肿、崎岖、僵冷,而四周是海,则是何等妩媚、遥远而璀璨。”通过对比描写,用山衬海,用山的窄、小气、死板、臃肿来衬托海的广阔、庄严和活泼妩媚,不但使我们联想到美,还使我们联想到丑,丰满感性的语言渗透着理性的光辉。

以上所述,从三个方面领略了冰心散文的语言美。它们为我们学习和运用文学语言提供了范例,同时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美的文学作品必定具有美的语言。

注释:

①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文学评论》,1997(5)。

②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③刘家鸣:《论冰心散文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特色》,《南开学报》,1991(4)。

④黄伯荣等:《现代汉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⑤吴龙:《用爱的哲学追求真善美――冰心散文艺术特色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3(9)。

表达母爱的句子范文6

一、巧妙导入,在激情中感悟

课文的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身上,但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挖生活中母爱的具体表现,用学生自己经历的“细节”来充实文本,感悟内涵,有个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1. 吟诵《游子吟》。

师: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如果没有它,我们怎能茁壮成长。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读一读这首诗。(生读)

师: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亲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思念,再读一读这首诗!(生再读)

师: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再读一读这首诗!(生三读)

2. 深情读课题。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妈妈的爱,妈妈的爱是春风,请同学们把标题轻轻地读一读。(生读)妈妈的爱,是寒冬里温暖的棉衣,让人终生不能忘怀,慢慢读一读(生读)。摔倒时,伤心时,失败时,成功时,妈妈的爱陪伴着我们一路走来,再有力地读一读!(生读)

这一导入调动了学生的母爱情感,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为全文的理解与感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复的朗读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言语训练。

二、多法结合,在归类中突破

本课生字较多,共有15 个,其中要求会写的有8 个。教学时要根据字词的特点,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多法结合,有选择地予以突破。如“扇”是多音字,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是事物的名称时读第四声,是表示动作时读第一声。“裳”“烫”“湿”通过观察字形,理解字义来识记。“谎”“批”“诲”等,可以联系熟字换偏旁等方式来学习。“热”和“凉”这对反义词,可以结合课文语境和生活经验学习,结合扩词训练,认识生活中熟悉的词语。这样识字与学词,与生活,与已有认知紧密联系,多法结合,识字教学变得高效而又快乐。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其中“热、 凉、校、抱、 摸 、评”是学生熟悉的字,“批、责”是本课刚刚出现的生字。两种情况的字均应重视书写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发现字的部件、结构的特点,观察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安排、腾让挪移。如“凉、校、抱、摸、批、评”都是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用换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提醒书写时的左窄右宽。“热”字笔画较多,用部件组合记住它,书写时提醒“执”的点不要漏掉。这样的指导细致入微,学生举一反三,动脑动口又动手,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本课词汇活泼新鲜,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词语的特点,发现词语与语段之间的联系,串起词语的链条,让教学条理清晰,简明有效。比如可以出示五个小节的生字词语,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故事的画面。再出示课文内容,指导朗读。对于文章中“很热很热、很凉很凉、很烫很烫” 之类的词语,可引导学生发现特点,在对比中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很热的夜晚”和“很热很热的夜晚”对比,然后拓展“ABAB”式的词语。 “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可以归为一组,连起来读,以“妈妈的爱还像什么”来链接生活,拓宽思路,为仿说仿写做好铺垫。

三、抓住关键,在朗读中体会

文章五个小节叙述方式基本相同,教学时可以重点指导学习一小节,其余的小节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学,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先出示自学提示:“一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再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三读课文,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根据学习建议自主学习,然后集体交流反馈,教师点拨提升。文中的五个比喻句是理解把握课文内涵的关键所在,作者用“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来比喻妈妈的爱,将抽象的爱真切实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爱变得具体形象。细细品析这些比喻句,有助于深刻感悟课文的内涵,也为仿写句子创造条件。

交流时,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作相机的引导,重点抓住五个词语来体会“妈妈的爱”。假如同学汇报到:我懂得了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时,教师则要追问,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引导同学根据文中的描述体会到妈妈为了我,自身不怕热,不怕累和困为我扇扇子,带来了清凉的风。这实际上就是妈妈对我的爱。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联系实际谈,然后,指导这一小节的感情朗读。其他的几个小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联系自身的实际来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母爱,在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刻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说法的好处。

四、回归生活,在表达中提升

当学生对课文的内涵有了比较深入的感悟后,可以把其注意力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记忆的长河里寻找妈妈的爱,说说生活中妈妈关心、疼爱自己的事,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此时的表达不再是停留于词语的搜索,而是让孩子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中事例。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拓展练笔——联系实际夸妈妈的:

师:同学们,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是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妈妈的爱还是什么?回忆一下,妈妈最经常为你做什么?最经常说什么?妈妈最希望的是什么?(生思考)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①清晨,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深夜,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下班的路上,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烈日炎炎的假日里,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狂风暴雨中,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②我做错了事时,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我终于学会了,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我伤心时,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我孤独时,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让学生根据提示,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③妈妈的爱是?摇?摇 ?摇?摇?摇

此时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发现妈妈的爱——“香甜的蛋糕,可口的巧克力,丰富的午餐,甜甜的蜜水……” 精彩的发言表明在孩子们的眼光里,妈妈的爱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是“无处不在”的。这一切说明,孩子们已真正理解了文中的五个比喻句,同时,在“语用”方面得到了扎扎实实的训练。

师:妈妈的爱像无边的大海,我们要怎么回报呢?

(出示:我要?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

师:你们瞧,只要把我们刚才说的,整理一下就是一节小诗了,大家试试吧!

(引导学生进行笔练,然后汇报交流、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