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作业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范文1

关键词:数学作业设计;系统;层次;趣味;开放;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68-01

作业是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教学信息内化并生成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师生沟通的基本方式,教师可通过批改作业检查教学效果。尤其在数学学科中,学生必须受到足够的训练,通过作业来强化所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学科素质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层次。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但长期以来,教师较多的偏重作业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要想充分发挥作业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在作业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性

作业设计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首先要对本学期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了解本学年有哪些知识点,各知识点间有怎样的联系,对学生能力有怎样的要求,然后才能充分利用学生作业的完成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同时把学习中的难点分解于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作业设计时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一方面注意复习巩固有关的已有知识,与旧知识衔接起来,另一个方面为后续知识做好准备,把后面的内容或方法渗透到前面的知识中形成良好的知识链,保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的每一节教学中应做到系统性的强化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混合运算少出差错。

二、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层次高低大有不同,刚性的作业要求实在不适合新课程的标准,所以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程度选做,这样能使全体同学确信自己能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在作业布置时,我一般都会设置三类题目,一是基本题,这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浅显易懂,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识,有利于这部分同学打好基础;二是提高题,这类题目相对于第一类题目解题方法较为灵活,让学生有试一试的欲望,然后发现“这道题其实并不难”,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是发展题,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

三、趣味性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有兴趣的作业才具有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带着好的心情做作业,思维更活跃,反应更灵敏。教师设计作业时要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四、开放性

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一题多解”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开放性的作业能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设计作业时应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目来进行巩固练习,在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两点,连接AE,AF,CE,CF,添加条件,可以判定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填一个符合要求的条件即可)。(BE=DF,∠BAE=∠DCF,AE∥CF等)本题虽然开放但难度不大,思维空间相对较广,主要考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所添的条件不能多余,也不能不足。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内容时,可设计类似的问题帮助学生对基础内容加以巩固,培养学生灵活性和发散性思维品质。

五、实践性

实践型作业具有可操作性、有序性、挑战性的特点。它不仅能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能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统计图》后,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一个专题的数据,制成统计图、统计表,并进行合理分析。如统计我们学校在校生的人数、男女比例;统计学生的时间安排、每天做作业的时间、睡觉的时间,能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等等。再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我布置了利用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六、应用性

作业设计范文2

一、根据教材知识点,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作业

比如美术的分类,美术可分为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绘画又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等。中国画又可分为山水、人物、花鸟等。花鸟画又可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要达到掌握到哪一个知识点,比如你想达到美术可分为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就够了,其他后面内容就不要列入作业要求。如果分层作业就可设计各个层次难易不同的作业。

二、作业的设计要以训练技能为主

可以分为几类:1.绘画类作业,此类作业要了解学生的基础,设计作业时也要明确学生达到的要求。比如《美丽的西湖》一课的水彩画作业,第一节的水彩作业要求只是水色交融,然后是单色、间色、复色的调配就够了,第二、三节课作业要求是干湿画法的运用,然后是亮部到暗部颜色的转换,比如画绿树,亮部是柠檬黄,然后是淡黄绿,再是草绿,翠绿,深绿,再后是蓝绿,紫绿……第四、五节课作业要求是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的运用,然后是一幅画的色调,水彩画的意境体现。2.动手制作操作类作业,在美术教学中,动手制作类作业是最不易完成的。往往受到材料、场地的限制,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设计相应的作业。比如老师您好――贺卡制作,要么是统一材料,让学生用一张4K铅画纸制作,要么是自带各种材料制作送给老师的贺卡。又如《神奇的工具》一节作业,可设计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图片处理软件(有条件的学生作业可到电脑室完成),学生选择一张图片,老师临时确定一个操作任务,比如调节亮度,对比度,眼修改大一些……3.设计类作业,比如《设计的魅力》一课,根据教学的设想,让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核心为以人为本的思想)的设计,并在作业设计中体现出来,因此这样的作业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作业的具体要求和思路:①设计一张桌子。②具体要求:设计简洁,有现代感,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产品服务于人,不是人去适应产品。做作业前先让学生如何发现产品缺陷,有哪些人性化的需求,然后改正产品的缺陷,如何添加功能,又如何进行仿生设计,创造出新的产品。同时设计作业时,尽量让学生设计自己感兴趣的,比如设计一张游戏用的椅子,就比设计一张吃饭用椅子兴趣好一些。

三、作业设计要重视能力的提升

在作业设计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临摹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首先谈临摹能力,初一的山水画作业,临摹能力的提高,涉及观察记忆和思考想象的过程。因此老师在布置临摹作业时,要精心挑选临摹的内容,让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充分得到训练。学生基础好的可要求学生作业必须背临默写,教师可以设计素描默写作业,水彩画背临等。比如《美丽的西湖》一节的作业,可让学生背临《西湖的春意》,让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提高能力。其二根据举一反三能力提高的需要,教师可利用知识迁移高效率地完成作业,比如《设计的魅力》一课,教师可设计以下作业:(1)出示L形凳;(2)照L形腿的凳子设计灵感,举一反三设计相关的凳子。又如:《青春风采》一课,衣服效果图作业设计,学生依照水果类――苹果型服装,由此举一反三自然就会想到香蕉形、梨形等服装样式。其三,创作能力提高的需要,教师可布置主题创作和现场写生等作业设计,比如《美丽西湖》作业可设计为美丽的校园水彩画创作,作业要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设定。也可进行主题创作,比如《让世界更美好》的作业,就可根据一个公益主题如生命与运动、珍惜生命、环境与人等主题进行平面海报设计。创作需要想象,学生想象力提升的需要,教师也可设计想象作业。譬如《错觉》一课,作业可以设计为平时看到的山、云、雾等形象什么,或像什么在干什么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并养成习惯,学生能力会慢慢得到提升。

四、作业设计不但要注重形式更要讲求效果

新课程的实施不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学实际勇于设计各种新颖而实用的形式,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作业的最佳效果。作业效果跟作业要求有极大关系,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可能把作业要求阐述完整、具体,不要泛泛而谈。比如作业①设计一款美观的学生装。作业②设计一款美观的学生装,建议用类似色或对比色,用小碎花的衣服与单色的裤子搭配。学生针对第一个作业也许会无所适从,对于第二个作业就一目了然,这样学生设计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业设计范文3

关键词:德育作业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改革

教师作为作业设计的主导者,有技巧的设计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突破自我,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是反馈教学质量高低的形式之一,作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对教学质量的正确评估。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及可塑性。德育课堂中,教师如何合理地设计作业,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业的重要性

著名大诗人韩愈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玩耍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大流。

作业是学生课后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巩固及深化知识,有利于智力及创造力的开发。作业在教学环节中既是对已学知识的深化又是为后期学习做铺垫,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业对教学过程的衔接,教学质量的把控,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教学模式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1.作业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之一

教师是作业的安排者、设计者,学生是作业设计的对象。作业实施的过程包括教师将作业设计的主题、目标及要求传达给学生,学生按照设计框架完成任务,教师审批作业并反馈给学生。教师通过作业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观点及思维,把握学生发展的动向,给予学生一定的意见,帮助学生提升,这是一种无声的沟通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反馈手段。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很多,如课堂提问、讨论、活动等。这些方式比较直接,反馈及时,能总体把握授课节奏及学生整体水平,但是难以做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动向及反应,难以兼顾每位学生的想法。通过作业这一环节可以弥补课堂中的兼顾不足,能够针对每位学生的完成情况提出有效性的建议,因此作业环节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及交流,使得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2.作业是教学质量跟踪和评估的重要指标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否提升,关键在于学生能力是否提升。学生能力的提升一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进行判断;二是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判断,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是学生在“行”方面的提升。合理的作业设计不仅是学生知识层面的深化,还是外在表现“行”的落实。

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评价的指标之一。作业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面镜子,通过作业的设计能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及处理能力,只有符合教学目标,反映教学内容的作业才是合理有效的作业。因此,作业可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的一个方面。

3.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效果如何,最直接的评价对象就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方面可从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表现来判断,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作业来体现。

教师批改作业不是简单地给个分数,而是透过分数抓住实质问题,即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接受程度,及时掌握学生的个人思想,以便教学中能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区别式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通过教师的作业评语了解自身的学习效果,发现薄弱环节,以便及时更正。因此,作业不仅是评估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自我学习效果量化的主要尺度。

二、作业设计改革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原则,作业设计不仅针对学生,而且针对教学内容。作业是为了落实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与一定的教学内容相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考虑学生的学情,为学生“量身定制”作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学有所获。

2.多元性原则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人的智能至少分为七个范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教师所面对的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学生的能力倾向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能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启发性原则

作业设计的最高要求是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观念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亲身体会、所见所悟。设计作业时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之火才能随之迸发、闪耀。

4.实践性原则

德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行为的落实。推进素质教育就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在身体力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作业不一定是写,可以是做。学生通过实践才能切身体会当中的奥秘,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作业设计改革的方向

1.从重数量向重能力的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作业不应该是课内作业简单的量的追加,而应该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可见作业的设计应该是轻数量而重质量,作业数量的多少与能力的提升不一定成正比,过多没有质量的作业只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造成对学习的抵触。新颖多样化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目标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2.从单一形式向多样化思维转变

作业是把双刃剑,单一的作业形式会把学生变为“机械工”,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能发散学生思维。学校不是批量化生产的工厂,而是应顺应学生个性培养人才。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按照模型制造产品,而是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挖掘自我潜能。作业设计不能刻板的追求标准化正确答案,走传统线路按照知识点来布置作业。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维及判断能力,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化。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则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作业模式约束学生个性发展,限制学生思维创新,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忽略学生的主观意识。作业设计改革应鼓励学生创新,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化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求。

3.从个人独立完成向小组合作模式转变

传统的作业模式主要是个人根据教师设计的题目独立完成,作业的主要内容围绕教材知识,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及掌握程度,学生虽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但受迎合教师观点及分数影响,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学生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适当地进行创新来满足学生求知需求。新颖的教学模式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既可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又能在讨论的过程当中集思广益,吸收和听取他人的建议及观点,进而达到开阔眼界,提升自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庭松.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探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

作业设计范文4

【关键词】减负增效; 优化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42-02

数学作业,具有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体能力的作用,是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取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实现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老师在布置作业方面,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平等”地完成老师每天所布置的作业题。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又能保证质量,是学校、社会、家庭极为关心的问题。许多教师都在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加作业实效的途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1 精心选题,把握重点

学生的减负提质,从另一方面也是老师的增负,让老师面临更严峻的专业功底考验。因为只有刻苦钻研,走进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紧扣重难点精选练习,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质”和“量”并重。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环”相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甚至还可以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2 自主选择作业, 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标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在接受知识和思维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练习,努力让优等生“吃得饱”有余力,中等生能挖潜,上台阶,后进生起点低,小坡度。学生不仅可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还可以在达标的基础向高一层次的目标攀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成就感。

2.1 提供不同的作业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或选择一组有层次的课外作业习题,让学生任选其中几道解答。这样的作业,既针对了小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2.2 提出不同的作业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作业的形式要有变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常用的作业形式有:(1)自选作业。即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2)自编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编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3)自批作业。学生将某次作业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批改作业。

3 分散作业密度, 减轻作业疲劳

苏霍母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 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尽量避免始终单一不变的教学模式,努力将几十分钟的练习分散在整堂课中以减轻学生负担,避免作业疲劳,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如一些基础训练题可穿插在新课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模仿练习的同时又尝试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综合性训练题可放在新授课后让学生尝试独立或合作解决。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适当选择布置有趣的课外作业

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中,应注意体现以下几方面:

3.1 突出实践性,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2 突出趣味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新课标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把作业的题型、格式推陈出新,唤起学生的新奇感,并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一看到这样的作业就来劲,就跃跃欲试,达到寓学于趣的效果。

3.3 突出合作性,变“单干户”为“共同体”。新课程明确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绝不能单靠课堂教学来解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能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实践型作业,让课内合作学习在课外继续发挥作用,使“合作完成”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以上是我对优化作业的一点思考和探究,也是学习新课标的思考和探究。传统的作业给学生带来了太多的心身伤害,教师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能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特点,设计出能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科学化的作业,对作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人性化的关怀,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 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作业设计范文5

一、差异性作业的设计

在差异性作业的设计方面,具体做法有:1.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下来。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2.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发展。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优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文,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二、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下是实践性作业的几种类型。

1.查找类作业。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扩大知识面,可让学生去查找有关参考资料。例如八年级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为“自然奥秘”,所涉及的知识有天文地理,也有动物植物等等,如学习了《最后的恐龙》一文时,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有关恐龙的资料,有文字,有图片,还有光盘,甚至还有同学带来了自己心爱的恐龙玩具。上课时,说起恐龙,学生个个头头是道、兴趣盎然,老师都觉得自叹不如。

2.表演类作业。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这样不仅熟悉了课文,而且在创作艺术形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教完《市长》等戏剧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合理想象,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让全班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练习,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角色表演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多样的个性。

3.考察类作业。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考察能力,可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考察活动,并做好考察记录。这对更全面、系统地学习相关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八年级“风俗世情”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在父母的带领下,前往皇华镇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考察一下皇华镇的风俗人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同时在班级里还进行了一个“我的故乡――皇华镇”展示活动,同学们通过摄影、写作、纪念品等各种形式作品来展示对“皇华镇”的风俗人情的理解。

作业设计范文6

一、学会积累

知识就是积累,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储备,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课内积累

除了一般常规的词语、成语、名句、古诗、文言文积累外,还要求学生在学完文质兼美的范文后,摘抄背诵文中好的或有启发性的句子或段落。

2.课外积累

可让学生准备3个笔记本。一本记录每堂的前5分钟演讲。找学生演讲有趣的、有益的小故事,其他人做概括的记录,花的时间不多,只要长期坚持,定收获不小。

另一本为摘抄本。每天规定学生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摘抄自己欣赏的文段,加以点评。教师可酌情推荐一些书籍,如中外名著、经典散文、诗歌、戏剧等,每周抽一节课或用自修课进行读书交流活动,由学生上台朗读交流,说说自己的点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生生互动,互相促进,共同积累。

第三本是剪贴本。学生在阅读时,如遇到一些好的素材、资料,要注意搜集,如果允许的话,可把这些资料剪裁掉,粘贴在本子上,储备自己的“文库”。

这样积累的方式,教师要正确的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如成语接龙,背诵古诗、名句比赛等活动。总之,通过这些活动,养成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积累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二、与课文相关的延伸性作业

1.课前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在学习每课之前,结合课文内容,到学校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搞好课前预习。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情况,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课后延伸性作业

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作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可以结合中华古诗文背诵活动,设计以下题目: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人的意象里就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象征,中国人尤其喜爱月亮,诗人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请你利用身边的一些媒介查找一下,人们还常用哪些词来称呼月亮?注明作者、出处、原诗句,也可以辑录有关咏月的诗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量。

三、开阔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完课后,留下大量的作业,形成了所谓的题海战术,这些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毫无创造可言,这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留作业要灵活,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

1.在活动中,主动完成作业

这类作业就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评述;看《开心辞典》《智点千金》等扩展知识面;看《探索发现》激发求知欲;收集广告语,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等;度假旅游,细心地观察生活,写游记等。这些都能提供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挥,又能增长才干。

2.研究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