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会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建会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建会计

基建会计范文1

摘 要 随着国家财政对高校拨款体制的变化,目前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会计核算游离于高校的事业会计体系之外的做法难以适应高校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这种核算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的设想,进行了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的探讨,以期推动高校基建会计改革。

关键词 高校 基建会计 事业会计 合并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会计核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不适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经费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会计核算执行财政部1995年修订的(86)财会字《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从 1999年开始为了满足长期以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国家实施高校扩招策。高校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扩大招生的需要,这导致近年来高校基建项目大幅增加,财政拨款已不能满足基本建设的需要,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已多元化,高校基建会计原有的核算模式也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基建会计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校基建会计单独核算存在的问题

1.不符合会计主体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核算的范围是事业单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学校基建项目学校的一项重要的支出项目之一,从财务的角度来说,理应包括在学校这会计主体范围之内,是学校核算中不分割的一部分。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把高等学校一个会计主体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会计主体,高教育事业费是一个会计主体,基本建会计核算是一个会计主体。两个会计主体都各自核算自身发生的经济事项,反映的都只是高校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而整个高校资产两个会计主体都没有办法在各自的财务体系中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出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部分的高校会计也应以其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不仅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经济活动,也应包括为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开展的基本建设活动。

2.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现行的情况是:高校存在两个核算主体、两套账、两套财务报告。高校的事业会计提供的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而基建会计则重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主要报送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两套报表的平衡关系不同、报表格式不同,致使我国现在的高校事业报表增加了一张反映基建收支情况的补充报表,但是由于事业会计对基建会计的拨款实行“以拨代支”,重复反映了学校自筹基建项目的经济活动,而对于高校的基建在建项目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则没有反映。尤其是我国高校现在正处于扩招阶段,基建项目的在建数量和投资额空前增长,每年的在建资金额都上亿元,这些资产都没有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不能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各项资产的构成状况。

3.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体制下会计账务处理。随着政府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推行,以及部门综合预算的编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基建拨款、基建补助款、学校自筹基建经费都必须通过预算指标的形式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下达指标,采取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的形式,这些款项已不再允许直接转入高校基建账户,只能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给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或归还基建银行贷款,这样就基本上断绝了基建账户的资金来源,基建会计已无资金。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导致同一笔费用要做两次账务处理,基建用复印件做账,学校财务原始凭证做账,如若双方沟通联系不好,容易造成基建会计漏做、少做,造成年终会计账项的差错。

4.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不利于学校财务风险的防范。

第一,由于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是两个会计主体,国家财政部门在进行财务检查或者审计部门进行财务审计时,经常只是针对事业财务进行,忽略了基建会计,致使基建会计免于检查,所以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合并尤为重要。第二,银行多头开户,资金多头管理,在资金的支付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增加。第三,有的高校将结转自筹基建作为调节“事业结余”的分配器,有的将一些违规资金转移到基建账户藏匿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两套账的存在造成的。因此,为了能完整、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高校基建会计与事业你会计合并势在必行。

二、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的具体设想

目前学校基建项目不同于建设单位会计都是以工程发包形式承包给了建筑单位,只需要按合同规定进度进行拨款,不需要进行明细成本核算,学校基建会计与学校财务会计合二为一是完全可行的,基本设想如下:

(一)增设的会计科目

1.设置“基本建设拨款”科目。在高校收入类科目下设置“基本建设拨款”明细科目,借方核算累计基建支出应冲减拨款金额,基建结余按照规定比例转入学校基金金额,按照结余比例上缴财政金额。贷方核算基本建设资金到位金额,余额反映尚未冲销金额或者尚未处理金额。

2.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在高校资产类科目下设置“在建工程”,及“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待摊投资”等3个明细科目。

3.设置“基本建设支出”科目。在高校支出类科目下设置“基本建设支出”科目,核算单项工程实际总投资金额。单项工程竣工后,由“在建工程”归集成本总额后转入该科目的借方。

4.设置“基建基金”科目。在高校净资产类科目下设置“基建基金”科目,核算竣工基建项目基建拨款与基建支出对冲后的结余按照有关定留归学校使用的资金。

5.设置“基建借款”明细科目。在“借入款项”科目下设置“基建借款”明细科目,并按照贷款银行进行三级明细核算。

6.设置“预付工程款”科目。在高校资产类科目下设置“预付工程款”科目核算按照合同规定向施工单位预付的工程进度款。

7.设置“应付工程款”科目。在高校负债类科目下设置“应付工程款”科目,核算按基建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和工程合同的有关规定,与工程包单位办理工程价款结算,应付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

8.设置“工程物资”科目。在高校资产类科目下设置“工程物资”科目,核算高校为基建工程购入的物资。

9.取消现行的“结转自筹基建”科目。为了有效地反映基建方面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增加基建工程收支明细表和基建投资情况表。

(二)账务处理

1.基建借款: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借入款项―基建借款―xx银行”。

2.购入工程物资:借记“工程物资”贷记“银行存款”或贷记“应付及暂存款”等。

3.领用工程物资:借记“在建工程―XX―XX”贷记“工程物资”。

4.预付工程款:借记“在建工程―XX―XX”贷记“预付工程款”。

5.支付工程进度款:借记“在建工程―XX―XX”贷记“银行存款”或贷记“基本建设拨款”等。

6.计算利息: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投资―利息”贷记“借入款项―基建借款―xx银行”。

7.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借记“基本建设支出”贷记“在建工程―XX―XX”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

8.年终结转:借记“基本建设拨款”贷记“基建基金”同时借记“基建基金”贷记“基本建设支出”。

三、实施合并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基建会计范文2

一、当前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造成高校会计主体不完整。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企事业单位业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开核算的延续以及国家预算在高校会计的延伸,高校实行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的政策,将高校这一完整的会计主体人为地划分为高校事业单位会计和高校基本建设单位会计两个会计主体。从而造成:一方面事业财务不反映财政对学校的基建投入,只按有关部门批复的自筹基建投资计划转出自筹基建经费,在项目竣工交付使用资产前不清楚工程项目资金动态流转情况,缺乏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基建财务按照其独立的会计财务体系和与事业财务完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完成资金收付过程。造成基建项目已完工,而财务账上没有反映,使得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两个会计主体的存在,使得会计机构有可能相互独立,各行其事,缺乏有效的会计信息反馈与沟通。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4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一基本前提。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部分的高校会计也应以其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经济活动,同时也应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开展的基本建设活动。

第二,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造成高校会计信息失真。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提供高校教学科研等事业活动的会计信息,高校基建会计则主要提供高校基本建设活动的会计信息。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独立于学校事业会计核算之外,财务报表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资产、负债和收支全貌。如要对学校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就需要把高校财务事业会计信息和基建会计信息合并。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基建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筹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一些项目的资金要由学校利用银行贷款得以解决,银行贷款在基建会计中核算,而贷款及利息的偿还由学校财务负责,在学校会计中核算,这样一方面造成基建项目成本的核算不准确,固定资产价值偏低;另一方面造成学校负债状况不实,单独提供哪一套财务报表都无法反映学校的收支、负债全貌,导致信息失真,不利于财务风险分析。随着负责机制的引入,高校赤字预算成为必然。“借入款项”与“结转自筹基建”的增加,巨额的支出使得学校历年积累的“事业基金”不足以弥补,形成的缺口部分按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规定,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因为“事业基金”项不能为负数,就必然会再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第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造成高校会计监督弱化。由于目前高校的事业财务会计核算与基建财务会计核算分别由学校财务部门和学校基建部门来进行。尽管学校财务部门对学校基建部门的财务工作具有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关系,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学校财务部门对基建财务的监督并未真正发挥作用,甚至基建财务人员以行政管理范围的差别、基建财务的独立性等理由拒绝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将学校财务仅仅看作基建资金的保管者,至于基建资金如何使用和使用的合理与否是基建部门,学校财务无权过问,这就必然造成高校会计监督的弱化。而且在当前的高校会计管理中,有些学校一个领导既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又负责学校的基建财务工作。这极不符合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如此的管理势必会使高校的会计监督职能弱化,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二、实行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性。财政拨给高校的基建投资一直是以建设单位为主体,分别对立项项目进行会计核算。自从实行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了部门预算的细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对高校资金运作方式及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计日常核算和决算报表的数据应同一口径,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与报表项目相对应,而现行高校会计决算报表与基建决算报表分开填报,高校会计科目和决算报告仍然使用“结转自筹基建”,无法与年度部门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为了全面、完整反映一个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建立统一财务核算的平台,这就要求高校实行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

二是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是提高会计信息资料准确性、完整性的保障。长期以来,基建会计一直游离于高校事业会计核算之外,在核算基建项目工程成本时,单位自筹基建资金在高校事业会计账反映,在基建会计账没有全面反映;预算内财政性投资资金则在基建会计账户进行核算,在事业会计账不反映。对于与基建有关的费用直接在高校事业会计账列入“经费支出”,没有进行费用归集,整个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不完整,造成基建决算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既有脱节又有重复,无法真实、全面反映资产的状况。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必要把基建会计纳入高校事业会计进行一体化核算。

三是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有利于防止资产流失和防范财务风险。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对未列入基建计划的更新改造项目或附属项目,资金来源由单一的财政拨款形式,转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如高校创收性企业自筹资金、财政拨款等。该部分资金来源和运用没有统一的核算要求,造成高校事业会计账户和基建账户分支,事业会计账户支出的费用直接列支,不能完整反映新增固定资产的情况,有关基建项目一旦形成固定资产,便脱离了会计监督的视线,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再者,基建资金在事业会计账户和基建会计账户两头挂帐,为套取、转移或挪用基建资金提供便利,基建资金若有缺口,有关管理部门难于审定,导致存在财政资金风险。所以,高校事业会计有必要把基建会计并轨核算,以防资产流失和防范财务风险。

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的具体设想

第一,推行权责发生制,取消收付实现制。现行高校会计核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由于某些会计事项不能在当期确认,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难以真实反映一个单位的经济事项,甚至会出现虚假结余,使会计期间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比l生。高校事业会计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履行受托责任,重视经济效果,对高校的经济业务要进行全面、合理地确认、计量和报告,尤其是有的基建项目需跨年度建设,资金经常跨年度使用,采用收付实现制

进行核算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整个经济事项。因此必须改进会计核算原则,引人权责发生制,即只要收支项目已实际发生,无论资金是否收付,都应及时入账,以真实反映单位的收支、往来情况。

第二,增设相关的会计科目。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后,必然会引起高校财政资金流入、流出的变化,为了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全面性,应增加一些相关的会计科目。在高校收入类科目经费拨款下设置“基本建设拨款”明细科目,核算本年度财政基建拨款。其中“基建收入――财政基建拨款收入”核算国家财政部门为学校拨入的基本建设专款,“基建收入――上级基建补助收入”核算上级主管部门拨入基建补助款,“基建收入――事业结余基建资金”核算高校利用事业结余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

在“借入款项”科目下设置“基建借款”和“周转借款”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并按贷款银行进行三级明细核算。借款的利息支出本着“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分摊。高校取得基建借款时,借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贷记本科目;偿还基建期间借款利息时,借记“工程待摊费用”“在建工程”,贷记本科目;偿还基建项目完工后借款利息时,借记“基建支出”,贷记本科目,同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偿还基建借款本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本科目贷方余额表示未偿还的基建借款。

在资产类科目下,增设一级会计科目“在建工程”,核算高校进行基本建设(包括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发生的实际支出,对于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购入的无形资产直接记入相应科目,不在本科目核算。“在建工程”科目下设“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两个二级科目。本科目按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工程完工后,由“在建工程’转入“基本建设支出”,“在建工程”年末数表示尚未完工的工程投入。

将支出类“结转自筹基建”改为“基本建设支出”,按工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核算在本年度完工的基建项目的全部支出。借方反映项目完工结算时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数,贷方反映年末转入“基建节余”数,本科目年末一般无余额。

在净资产类增设“基建节余”科目,本科目按工程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年末如为贷方余额,则表示完工工程拨款的累计余额;如为借方余额,则表示完工工程学校自筹资金数额。年终,根据明细账记录的内容把已完工的项目“基建节余”的借方余额转入“事业基金”的借方,若某项目完工后出现贷方余额,则按相关规定处理,该返还的返还,经批准留用的,则转入“事业基金”贷方。

基建会计范文3

关键词:事业会计;基建会计;统一

近年来,财务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具体的行政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管理体制的并存,致使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给工作带来不便,给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管理水平,需要对二者进行统一合并,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 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统一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完整

会计制度的预算工作必须在统一协调且科学的会计工作体系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然而,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基建会计制度与要求的会计信息的完整存在矛盾,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性程度低。

近年来,我国基建资金的渠道也在变宽,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与事业单位的资金产生交集,同一来源的资金要经过不同部门的处理,不仅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而且还会无法明确掌握资金的动向。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进行合并。

(二) 会计制度的发展趋势

随着会计制度与公共财政体系的日渐完善,基建会计部门所承担的基础建设资金管理能力被大大削弱[1]。事业会计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与智能调度,处于边缘状态的基建会计制度无法适应当前新的会计制度工作。因此,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统一、合并是必然的。实施基建会计制度是为了特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而实行的变通措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分离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甚至对公共财政的管理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完善,创建促进公共财政管理的会计体制,实现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统一合并。

二、 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统一具有可行性

(一) 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综合型人才成为学校培育的目标,因此会计人员也在不断朝着综合型、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不断学习专业所需技能,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先进的会计教育理念、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技能等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在网上获得,会计人员根据工作的需要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将先进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运用到具体的会计操作之中,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2]。

职业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会计人员,是实现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统一的基础和保障。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或者通过事业单位的培训,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有助于解决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统一存在的问题,实现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统一、合并。

(二)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基建会计,基建会计主要负责合同的谈判、会计的核算、财务的决算等相关内容。在特殊发展时期,它的工作主要是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执行的,并且它所负责的内容与传统的会计工作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基建会计特点明显[3]。

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的工作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内容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工作内容的增加与变化,使得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出现很多相同的工作内容,并且随着收到的发展,这种趋势也在不断扩大。而这些重合的工作内容,在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以后,不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具体的会计操作方面都有非常高的可行性,对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统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统一原则

(一) 坚持公开公正原则

资金管理是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不同会计核算制度的主要职能。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统一成为时展趋势,因此,在实现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统一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

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需要将资金的使用状况、收益情况等会计信息公开,然后对账目进行筛选与清查,保证在统一过程中账面与实际资金的一致性,避免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在资金管理过程中被掩盖,从而提高会计的管理水平,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 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1、做好内部监督

做好会计内部的监督,主要发挥内部的审计的作用,做好整个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和完善,同时做好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4]。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善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增强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实现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统一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强化外部监管

做好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首先提高注会的审计地位,不断完善、健全监督体系,确保注会的审计工作不会受到外力的干扰,保证注会的独立性,对影响注会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惩[5];其次,对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费用进行规范,制定价格表,避免事务所出现出具假报表的现象;最后,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合并,形成约束力量,促进新的会计体制的形成。

总结

综上所述,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统一,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在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统一的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好会计制度改革的监督管理工作,构建符合时展趋势的会计管理体制,提高会计的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春艳. 论实现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的具体对策及途径研究[J]. 中国总会计师,2014,08:58-59.

[2]魏会丽. 关于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问题的若干思考与研究[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9:134.

[3]刘晓玲. 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独立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科技创业月刊,2012,08:84-85.

基建会计范文4

(一)一个经济主体,两个会计主体目前,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核算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会计主体。高等学校开展日常业务过程中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方面收入、支出的发生及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动的核算遵循《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而有关为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面正常进行而开展的基本建设的投入、完成和使用核算遵循《国有建设建设会计》,这样造成了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使用两套会计准则、两种会计科目、两套财务核算账套、两种会计报表的情况。两个会计主体分别核算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反映的都只是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一个侧面,而整个高校国有资产的情况并不是二者简单的汇总加和可以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的,这样既不便于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又不利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

(二)具体会计核算没有明确规定高校在大规模扩招以前,基本建设投入较少,主要由上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之间相对独立,联系较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高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高校为了抢抓机遇,扩大招生规模、纷纷加大基建资金的投入力度,基建资金来源有了财政拨款、学校白筹、银行贷款、捐款、外来投资等多种形式。多种形式基建资金的使用核算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以高校为主题,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为根据进行的资金筹措方式,而有关本金的归还和相应利息的支付,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规定,各高校做法不一。有的高校将银行贷款反映在基建会计的“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下,利息的支付反映在“待摊投资一利息支出”科目下,而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并没有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有关信息。有的高校将银行贷款反映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在“借入款项”科目中核算作为流动负债,然后将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通过“应收及暂付款”科目转入基建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将往来款项作流动资产长期地挂账,基建会计将转入的银行贷款在“基建投资拨款”科目下处理,这部分资金将陆续被用于支付工程项目的款项,在“建筑安装投资”、“待摊投资”等科目中核算。而用银行贷款建设的资产完工或交付使用形成固定资产如何核算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高校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高校整个经济活动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及时地提供全面、完整、系统的财务信息。随着高校事业单位的发展,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资产来源渠道的拓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高校财务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往来款项长期挂账、两套账表之间存在着科目差异、核算方式和口径不同等,造成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与技术失真,重复核算现象严重,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长,往往要跨年度,因此,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高校,在较长的时期里,资产负债表中会有大额的应收及暂存款,而该部分资产在基建会计报表中又以银行存款、建筑安装投资等形式存在。两账分离,虚增了资产,易造成使用者的误解。基建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在未办交付使用手续之前,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是不做固定资产增加处理的。在实际工作中,基建项目建成使用和资产登记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有些固定资产管理不严的高校,基建项目建成并使用多年,各项投资费用并没有按照规定结转、分摊,归集出资产的成本,因此在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固定资产账未能准确反映,造成学校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资产价值不符,资产信息严重失真,不利于银行对高校偿债能力和信用等级的评估。这些信息的失真,使高校决策者无法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高校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容易导致重大经济决策失误。

二、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核算的可行性

(一)符合高校财政预算改革自2000年以来,财政部对预算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国库集中收付即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5个银行账户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收付,划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政府集中采购即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和国库单一账户一起改变了资金的流向;政府收支分类即将政府收支分为收入分类和支出分类,而支出分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这一系列的财政预算改革规范了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强化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但也给基本建设拨款支付与核算带来许多新问题。按照部门预算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单位应该按照大收大支的原则编制部门预算,对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不准由零余额账户向分校、校医院、设备处和基建处等二级核算转拨资金,一个预算只能设置一个零余额账户,因此事业单位经费与基建投资两个不同的核算体系的拨款只能在同一个零余额账户进行管理,人为增加了财政和银行有关账户核算的难度。政府收支分类将事业单位经费和基建拨款划归到相应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进行核算,也增加了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账户核算的难度。

(二)提供参考资料1998年财政部了《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办法》,标志着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融合问题已基本解决。在企业会计中,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款项的支付通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应付工程款”、“预付工程款”等科目进行核算,有关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贷款的利息按工程项目建设期间按发生的借款利息进行资本化,计人工程成本。2006年2月财政部先后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2006年11月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新实行的一系列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核算有详细明确的规定,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核算可以参考企业会计的做法,根据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科目而进行。

(三)取消基建会计2009年8月,财政部在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高校事业单位会计和基建会计的合并进行了尝试,取消了基建会计,在高校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科目中增加了“在建工程”“基建工程”“基建拨款”、“本期结余――本期基建拨款结余”、“累计结余――基建拨款累计结余”科目,基建项目纳入“大账”核算,实现了资金集中统一管理。

三、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核算的征求意见稿意见

(一)资产类科目核算在原高校事业单位会计资产类科目下,增设一级会计科目“工程物资”科目,核算高等学校自己为基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实际成本,本科目按物资种类明细核算。购买工程物资时,按照其采购成本,借记本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拨款”、“应付账

款”、“应付票据”等科目。领用工程物资时,借记“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的余额为高等学校工程物资的实际成本。盘亏、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部分后的差额,工程项目尚未完工的,计入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即净损失由工程成本来承担);如果工程项目已经完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二)工程项目核算由于正常原因造成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或净收益,如果工程项目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计人或冲减继续施工的工程成本;如果工程项目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计人当期其他费用或其他收入。如为非正常原因(如地震、台风等)造成的报废或毁损,或在建工程项目全部报废或毁损,应将其净损失直接计人当期其他费用。

基建会计范文5

关键词:基础建设 会计 资金成本 控制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的经济也得到很大提升,有不少开始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开始逐渐进行企业的整体扩建或者迁移。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投资效益,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严格控制投资成本,而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作为基本建设项目的直接管理者,更应要做好本职工作,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同时确保工程能够如期完成。

一、企业基建会计的职责

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作为企业资金的直接管理者,对于企业基建会计的职责有相当严格要求,具体如下:

第一,基建会计必须严格贯彻实施会计行业及其企业做制定的规章制度,如《会计法》等。严格遵守财经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如财经法规,进而维护财经纪律。第二,基建会计必须按照合同和监理审定的工程进度实施工作,有效做好各项基础建设所需的付款等相关事宜。第三,基建会计需要按照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记帐凭证,进而开展合法、合规的基本建设工作。第四,基建会计还要负责编制有关报表,并确保相关报表的准确和及时性。第五,基建会计要不定期对基建部门的用款情况进行核对,确保财务无状况。第六,基建会计要定期对会计凭证等会计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做好各类工程资金使用凭证和账目资料的归档工作,进而妥善保管。第七,基建会计要充分做好各种基建相关材料管理工作。第八,基建会计还积极完成其他财务工作。总之,基建会计只有严格遵守以上内容,才能确保基建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基建会计在资金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针对大型企业所开展的规模较大的项目,同时也要满足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一般会制定一名或两名财务人员来负责基建项目的管理工作,也可以说是担任基建项目资金账本管理员。因为一个基建项目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所以基建会计也往往临时的较多,对于降低资金成本方面考虑比较少,没有向财务人员提供更多的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机会。

三、基建会计应学会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由于基础建设的资金比较有限,所以企业要切实提高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使用率。在有效提高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方面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利用企业本身优势,尽最大可能争取财政支持

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要充分利用企业本身独有的优势,同时还要如实向上级领导反映资金相关情况,财务部门应尽最大可能争取财政上的支持,以保证企业基建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要尽可能努力降低贷款成本

一个企业基建项目资金,除了自筹资金等其他方式来解决建设资金,还借助了信贷工具。我们拿医院的基建项目举例,有不少医院基建项目的主要来源有,申请的财政拨款,自筹的资金,吸收社会资本等,其中主要还是借助而来银行信贷。因此,我们还可以实行信贷银行招标,以此来降低贷款的成本,促进银行间进行竞争,同时满足企业信贷需要。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这主要是因为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一般不会太长,同时流动资金贷款率较低,因此,在基金建设中利用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可以有效降低信贷成本。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政策

由于银行利率不稳定,这两年银行已多次进行加息,因此,基建会计应了解现有的经济形式和政策,这样才能合理安排投资资金。首先,基建会计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进行预估,并有效合理的确认出信贷期限。另外,基建会计还要尽量选择加息调整期较长的贷款产品。市面上,有的信贷产品加息周期长达一年,而有的信贷产品的加息周期仅有三个月。然而通常情况下,银行每年会有两次以上的加息速度,这就直接决定基建会计要时刻了解银行方的调息政策,才能确保信贷成本的高低。

(四)有效借助金融商业的力量

通常情况下,市面上每一家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专属产品,基建会计可以利用各种金融产品,最大限度的降低资金成本。首先,在网上银行办理业务,节省时间,同时加快资金到账速度,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其次,通过与供应商协商,尽量采用六个月以内期限的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进行支付,进而节约不少贷款成本。

(五)有效使用自筹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如果企业的基建项目资金是自筹而来的,那么,这对于基建会计来说更是一项重要任何,它需要在有限的资金内,有效降低投资成本,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我们还拿医院基金项目活动举例,它可以确保在施工进步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尽量使付款期限延迟一段时间,这样就可以增大自主支配资金的额度。另外,还可以使一些零散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这就要发挥基建会计的聪明才智,利用从开出应付款项的支票到实际紧张这段空闲时间,将资金支付其他一些短暂性的费用。最后还要提高资金的划拨效率,企业贷款到期之后,必须还清之前的贷款,这样才能继续申请新贷款。总之,基建会计需想尽一切办法,将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四、结语

由于企业基础建设周期较长且投资额度比较大,如果企业能够合理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就可以降低贷款的成本费用,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对于基础建设来说,基建会计在控制资金成本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企业管理者应加大对资金流动的控制,及时做好对基础建设项目活动的资金成本的控制。相信,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深入,基建会计对于资金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将会有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基建会计范文6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分离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时间较短,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中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是约束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的起步较晚,导致我国在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探索主要都是在于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和借鉴。但是在引进与借鉴过程中,却忽视了发达国家在对管理会计实施探究过程中所具有的经济背景,并且不完全与我国一致。致使会使得引进管理会计的一些办法在我国的环境中应用较为困难,缺少实际意义和具体价值。

(二)管理会计在电算化中缺少运用

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已逐渐发展成一种趋势,许多基建企业都已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然而,在这样的企业中,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在事后核算中进行表面层次的管理,对于事前预测以及事中控制则很少触及到,其重视核算,轻视管理的状况十分严重。除此之外,我国管理会计的软件研发层面是比较落后的,约束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在我国会计电算化体系中缺少了对管理会计的运用,并没有把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和非线性回归等模型加入到会计电算化中。这就在一定水平上使得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有所降低,进一步使得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建企业忽视了管理会计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三)会计人员素质比较低

因为会计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展开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水平是比较低的,尽管我国许多高校和职院都有创办相关的会计专业,能够为社会供应不少的会计人员,然而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是无法符合企业招聘的真正需要的,其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理论层次和具体的动手能力都是需要提升的。此外,管理会计是会计学和管理学互相融合的综合性科目,会计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会计学上,对于管理学却是一笔带过。所以,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是非常少的。

二、管理会计在基建企业中的应用对策

(一)参加建设工程的证明,做好领导决策

在进行工程投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工程的技术、经济利益和环境等指标实施决定和证明,对工程建成投入后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实施合理的预测与评判。内含主要的决策部分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起着决策性的影响和作用。所以,需要大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利益,首要环节是把握好相关决策和计划这一部分,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这样就需要相关的财务和会计人员可以准确合理地进行预测、比较和核实,对工程项目中的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计算、评定、总结与比较,对施工造价的费用实施事前比较,为保证建设的范围和标准,协助管理层从决策中选取最优方案。

(二)贯穿工程整个过程的监管

一个工程项目需要经过决定和计划安排等环节后,工程的项目就可以开始实施了。在施工前需要选用一家或几家的施工单位。其会计人员参加项目投标的工作,就一定要参与到相关的会议当中,熟悉招投标的整个过程,知道施工单位中人力、物力和以及财力的状况,明确施工的特性、时间、价格、承包形式和对于结算方法和与财务相关的条款规定。因为会计人员对项目的整体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在支付项目款与施工企业实施财务结算等任务时中,就需要全面实施监管和把控的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强化工程单位的管理,这样施工企业为了可以强化竞争力,提高了质量观念,强化了合同履约率,使得其工程周期的时间有所减少,充分发挥了投资的作用和效益。

(三)仔细实施工程竣工后的核算,配合审计工作

各个基建工程在完成后都一定要有相应的决算,都是需要通过相关的审计单位实施审查和核实后,再经过会计人员进行结算处理,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要主动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供给所需的财务和会计相关的数据信息,核查工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施工造价完成后,就需要对产生的不同经费和报表实施比较和分析。由于会计报表中所提及的数字仅仅只是反映出相应阶段基础性建设任务的具体结果,这样的数字是不可以陈述所具有的问题,原因的出处是什么。经过对它的比较,能够总结出其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为下一期的工作以及决定供给相应的参考信息和意见。在实际的比较中,首要做的是比较计划中的实施状况,将本年的具体完成投资额和投资计划安排进行分析,且依据投资组成进行比较。

(四)提升基建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层次

管理会计的工作,就需要冲破原本会计工作的限制性。在原先那种单纯事后记账的会计是无法适应现时的管理需求,拓展工作中的内容,转换理念,不单单要把握好会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健全其会计知识结构,把握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例如:经济学、法律法规和管理学等多层面的专业知识,将会计工作融入基本建设中的整个过程阶段。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