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风范文1
关键词:以诗论诗;杜甫;元好问;优越性
一、“以诗论诗”的起源――杜甫与《戏为六绝句》
用诗歌来评价诗歌,前人也略有涉笔。比如李白评价谢I“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评价鲍照、江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文学批评形式文质兼美,读来清新可感。而第一次系统性、全面的用诗歌形式对前人诗歌创作加以评述的,当数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为知名的诗歌理论作品,在当世对如何评价庾信与四杰存在激烈争论的背景下首创“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集中表现了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在对齐梁文学的看法上,杜甫难能可贵的辨证的去看待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对齐梁文学进行全盘否定。
他倾向于取其清丽而舍其轻艳。在评价庾信时,杜诗有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意为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凌云才思泉涌。首诗除了充分肯定庾信的文学创作成就之外,也表现出他对齐梁文学辩证看待的文学思想,对当世一些后辈对前代文学遗产的全盘否定十分不满。本着文学发展中的观点,不仅对前人庾信,对颇受齐梁靡丽诗风影响却开创唐诗新特色的初唐四杰也给予力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嘲讽那些批评初唐四杰的人们自己却轻薄为文,最后身与名灭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依然岿然不动万古流芳。在与齐梁之风略有沾染的初唐四杰都遭到无情和盲目批判的文学环境下,杜甫能勇于肯定四杰的文学创作成就实在难能可贵。更加佐证了杜甫对诗歌继承和反思的辩证性。
二、“以诗论诗”的发展――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河之后,引得后代诗人纷纷效仿,杜牧、李商隐、元稹、白居易等在文坛拥有卓越地位的文学大家也有论诗的诗作传世。也许杜甫也不曾想,在他创作了如此精彩的论诗著作后,也有后人如此去评价自己的诗与人品。如元稹的《酬孝甫见赠十首》: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直抒胸臆的表达了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赞誉。诗中十分推崇杜甫的独创精神,以古人为师却也转益多师。不全然依傍古人而有所创新。这也正与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精神不谋而合。而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推向巅峰的,当数金元时期元好问所著的《论诗三十首》了。
《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继杜甫之后创作的绝句形式的阐发诗歌理论的组诗,评论了汉魏六朝到宋代的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在该组诗的第二首中,他称赞建安诗人刘琨“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钟嵘曾评价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价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评价刘琨“有清拔之气”将刘琨与曹刘并举,是同时称赞他们三人所具备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此外,元好问还对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做了相关探讨:“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批评了西昆体、江西诗派等脱离现实的模拟文风,指出了诗歌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眼到心到写出的诗句自然生动传神。在别人的诗文中读到的景致再由你想像一番呈现在纸上就不是真实的了。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反映出元好问的可贵人格。
三、明清以来“以诗论诗”的新变及其两面性的分析
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开始更加面对现实。传统诗歌面临新兴的小说、戏曲等下里巴人的文学形式的冲击,对诗歌的文学批评也将面临新的局面。清代涌现了一大批“以诗论诗”的新秀诸如王士祯、沈德潜、赵翼等。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论著。如清代王士祯,他受家庭熏陶,自由能作诗,并有诗名《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是模仿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而作,共十二首,与元著一样也从建安时期的诗人说起,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对李白的评价,王诗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试看其三:“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哇总废声。白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前两句将李白诗和六朝诗作对比,肯定了李白的艺术成就,否定了六朝的浮艳、颓废。后两句又在肯定李白的基础上,肯定谢眺在绮靡诗风充塞诗坛之时所作出的贡献,并用他烘托李白。此外,还有赵翼的组诗《论诗》,在对前人诗歌创作进行议论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见解。最为著名是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综上所述,“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方法有着形象性、具体性、可读性强的优点,以诗歌的形式对某一诗人或诗歌创作现象展开评价,极具针对性。由于其本身就是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美从而更能广为传诵。由于诗歌体式的限制,论诗者要兼顾声韵与篇幅,也增加了表情达意的难度,不免有“以诗害意”之嫌。但论诗诗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6-117.
[2]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7-15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4]王士G.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古诗风范文2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综合性漆包线产品生产商之一,拥有特种漆包线、微细漆包线和常规漆包线等全系列产品,作为中小型电机、电器、精密仪表等产品的主要配件,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公司因正在核查与公司有关的重大事项,公司股票自6月5日开市起临时停牌。由于与三菱商事(上海)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事宜造成公司部分银行账户于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期间被冻结。停牌期间,公司及公司控股股东按照解决措施和承诺对此事项进行了积极处理,确保其他未冻结银行账户可正常用于公司日常经营所需。并经过与三菱商事协商沟通,已妥善处理完毕该诉讼事项。
二级市场上,该股高位停牌后遭遇大幅补跌,目前其仍存在补跌空间,后市注意风险。
风帆股份600482
公司是蓄电池产品行业龙头。公司取得一汽大众高尔夫A6、奥迪Q5、广汽日野商务车等新车型的配套权,成为东风悦达起亚狮跑、TDC、AMC和南京依维柯出口车的独家配套商。
公司涉及重大资产重组而停牌,现已根据发出的《审核意见函》的要求形成了回复报告,并对《风帆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及其摘要进行了修订,补充披露了相关内容。公司股票将于2015年10月22日起复牌。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尚需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经有权机关核准,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二级市场上,该股在市场最好的时候停牌,期间经历大盘暴跌,该股虽然有重大重组,但补跌压力巨大,注意风险。
荣丰控股000668
公司自重组以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行业内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公司主营房地产,现有项目运营稳定。
因控股股东盛世达投资有限公司筹划涉及本公司的重大事项,公司股票于6月3日起停牌,相关各方、中介机构进行了反复沟通及调查论证,原方案拟以现金收购,交易对方提出以其他方式收购,经多次商议,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鉴于目前公司正处于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期间,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及公司推进该事项的计划安排,经审慎研究,决定暂时中止筹划本事项,待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结束后,再考虑以其他方式继续进行。
二级市场上,该股在大盘接近前期高点时期停牌,复牌后该股面临较大的补跌压力,注意风险。
深赤湾A 000022
主要从事集装箱、散杂货码头及港口配套业务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公司旗下拥有华南地区重要的进出口港口区―赤湾港区及与之配套的港口服务企业18家。
古诗风范文3
风儿她的性格就像风一样,淡淡的,有点倔强。那年,风儿七岁,在经过一场车祸后,需要做手术。但王妈没有那么多钱来给风儿做手术,花了点小钱,请了个江湖术士。江湖术士说这是“灾骨”,用淀粉装模作样的一撒,就溜走了。但腿伤却奇迹般的好了。只有王妈知道为什么:这孩子每天都用手撑着床腿,在地上练习走路,有时就用手轻轻捏着骨折的部位,捶着、揉着。有一次,风儿从台阶上摔下来,腿被擦伤了一大块,同学都问她:“很痛吧?风儿你怎么不哭呢?”风儿只是皱了皱眉,答非所问的说道:“为什么痛了要哭呢?”同学、老师,就连王妈都说:“这孩子真古怪!”
风儿十三岁时,王妈去世了,风儿泪眼朦胧,她抽噎了。从不流泪的风儿哭了,因为她没有家了。虽然风儿还有个妈妈,但风儿从不去想她,虽然风儿的妈妈很有钱,但风儿从不用她的钱。一辆小轿车迎面而来,而风儿的同学却好像没有看到,浑浑噩噩的继续走着。风儿清秀的额头皱了皱,没有一丝犹豫的冲上去,推开那个同学。“呲——”只听见小轿车急切的刹车声,看见地面上那触目心绪的鲜红的血……
还伴随着急救车的声音,人们的嘈杂声。
古诗风范文4
史上规模最大的团队
战国末年,吕不韦受封秦国丞相,独揽朝政十年之久。但吕不韦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像孔子一样流芳百世,于是便让自己的三千门客共同写成一部《吕氏春秋》,然后挥笔署上自己的大名。他还命门客把全文抄出,贴在城墙上,并张贴布告:谁能在书中改动一个字,当即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不久,万人争相阅读,但仍然无人来改动一字,“一字千金”的成语自此问世,《吕氏春秋》也一炮而红。人们不仅记住了他是秦始皇的真正父亲,还记住了他的这本传世名作,尽管他可能连自己的这本书都没有仔细读过。
哥哥怀疑弟弟有“”
三国鼎立之时,魏文帝曹丕曾对才高八斗的弟弟曹植既猜疑又嫉恨。曹后,曹丕得势,欲杀曹植。曹丕说:“当年老爸在世时,你小子很不老实,常写点小破文章炫耀于人,我怀疑肯定有人替你,我出个题,七步之内必须作出,否则你就到黄泉路上送老爸一程吧!”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曹植含泪作出七步诗,证明并没有替自己。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植死罪可免,但还是被亲哥哥贬到乡下终老此生去了。
儿子帮老爸“捉刀”升官
明代的奸相严嵩臭名昭著,他为官专横跋扈,窃权媚上。当时的嘉靖皇帝正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热衷用青词(祭神的文书)向上天祈福,渴望得道成仙,而善于投机的严嵩几乎拼了老命也写不好青词,幸运的是他有个孝顺的聪明儿子――严世蕃,儿子帮父亲写了几篇文质兼美的青词,遂讨得嘉靖欢心,严嵩竟被授予内阁首辅大臣之位,时人讥讽其为“青词宰相”,自此权倾朝野达二十余年。之力,不可谓小。
对阵双方各有高人助战
明清交战之际,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与史可法麾下的南明部队对峙许久,南明小朝廷派使者到北京,提出愿意割让一部分土地并赔款,企图让清军退兵。多尔衮拒绝后写下《致史可法书》,督促南明政府投降。其实这封信是由被称为“文妙当世”的才子李雯执笔的,此信措词精巧,本是一道最后通牒,却自称是善意的忠告。史可法看后大怒,也写了《复多尔衮书》,尽管他可以针锋相对,痛加驳斥,把回信写成一道壮怀激烈的檄文,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委婉刚劲,绵里藏针,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南明王朝的确是实力有限,底气不足。此信其实是由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的,双方主将背后各有高人“捉刀”,隔空叫阵,咄咄逼人。
被揭穿的惨重后果
古诗风范文5
——杜甫《春夜喜雨》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草》
4、冬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5、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古诗风范文6
《亲历画坛八十年:石谷风的口述历史》是由石谷风口述,鲍义来等人整理而成。石谷风博闻强记、熟稔文史,又擅长叙事,经他娓娓道来的故事,穿插着历史,精彩绝伦,讲述了将近百余位画坛名家的趣闻轶事,不乏有参加“一二・九”运动,替张大千租房,与林散之共同过事等妙文。这样的故事,不仅有诙谐有趣之处,更有这些名画家的人情世故,同时更是一个世纪以来,画坛的一个以个人传记、个人观点介入的文献。
石谷风1919年出生于北京,原名叫石振华,他的祖籍在湖北黄梅县,其祖父勤奋好学,早年迁居北京以教私塾家馆为生,擅长书法,喜欢收藏字画。而其父幼承家训,通经史,也擅书法,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秘书,并与共过事。这种特殊的环境,使得石振华自小对书画有着特殊的喜爱,后经王梦白启蒙,开始正式学习国画,而石谷风一名,则是听取了黄宾虹建议所改。既有家庭的熏陶,更有自身的喜欢,学习绘画,对石谷风来说理应顺风顺水,但是当时的环境动荡,石谷风在考入北平艺术专科职业学校国画专业后,就经历了“九・一八”,随机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候,他又是一名热血青年,爱国的情节注入了血液中,这也影响了他之后的一生。他勤奋一生,做事、做人十分耿直,而且热心,在六十多年的工作中,画过千余幅画,写过千万字的著述,又为安徽省博物馆征集了数以万计的文物。
石谷风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从给黄宾虹做书童开始,他就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这使黄宾虹格外赏识他,同时也点拨了石谷风不少。当时画坛有句“穷山水、富花鸟,饿不死的人物画”之说,同黄宾虹学习山水画,遭到了很多同学的看不起,甚至被人认为是自讨苦吃,可是石谷风却不以为然,他潜心学画,勤奋过人,终得到了黄宾虹的真传,也由此认识了张大千等人,向他们求教,不仅在创作中日益增进,同时还在书画鉴定的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随后他在鉴定收藏领域颇有名声,还抢救了敦煌写经,免去了这批贵重文物流失国外的遭遇。
在石谷风的一生,很多人对他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刘奎龄教其中西融合,让其不仅要掌握国画的传统技法,还要吸收西洋的技法,然后把西方画与中国画融合为一体。而刘饮湖又教其临画,他让其临摹,并点评出不足之处,并独传其秘。为张大千租房一事得到他的满意,张大千要感谢石谷风,而石谷风却希望先生不吝赐教,教其画画。从种种事件上来看,虽是石谷风得到了很多人的真传,也是很多人影响了他的一生,其实也跟他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他用勤快得到了更多的恩赐,这是一个人、一个画家难得的礼遇,恰逢被其遇到,也因此成了名就。石谷风并非一生都在绘画,他的鉴定与研究工作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晚年移居安徽,出任了安徽省博物馆研究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黄宾虹故居“怀德堂”摇摇欲坠,石谷风得到黄警吾的“呼吁书”,随即请求省博物馆和文物局前去调查了解,后经安排,“怀德堂”得到了修复,还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像此种事,既帮助了世交,又保护了国家的文化遗产,石谷风不知做多少,这可能是他自己也梳理不清的。
曾经对我国传记文化不发达深表遗憾,所以带头写下了《四十自述》,并鼓励朋友写自传。石谷风亦是如此,在年近百岁的时候请人整理自己的口述并发表,将这些他亲历的画坛佳话传于读者,让读者了解到他一生的同时,又将近一个世纪的画坛一角,搬回了大众的视线内。(撰文:王泽 图片提供:江苏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