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产核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产核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产核资范文1

根据《陇南市武都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武办发〔20xx〕34号)文件精神,我社区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如期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自4月份,街道召开清产核资工作会议后,我社区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工作部署会,研究部署农社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社区主任为副组长,其他社区干部、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为成员的农社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及时制定了《下黄家坝社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计划》,全面展开了农村集体经济清产核资工作,确立了工作目标,了解了工作范围,明确了时间节点,逐物逐件逐地进行清查登记。在公示确认上,力求最大限度地征求意见,逐定期审核,以防重、漏、错现象发生,力保准确、公平、公正。

二、强化宣传培训重点做到两个到位。一是培训到位。4月16日,街道召开了“农社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动员部署及培训”会议,社区干部等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4月20日,我社区召开了“农社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动员部署及培训”会议。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向参加清产核资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了解掌握“三资”管理的政策规定以及开展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为做好清产核资工作提供了保证。二是宣传到位。利用会议、培训、公示栏等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做好农社区集体经济清产核资工作的意义、目的、内容、步骤、方法、程序等宣传,统一思想,消除顾虑,争取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序时推进进度自4月份以来,我社区“三资”清查工作全面展开,对资产、资金、资源进行逐笔逐项清查,清查一项登记一项,做到全面、真实、准确,不遗不漏。清产核资工作小组负责对清查登记的“三资”情况进行逐项逐笔核实,重点核实“三资”的数额、权属、台账与实物、处置与管理等情况。核实结束后,将“三资”情况逐项逐笔在社区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期满后,按照有关规定,召开社区民代表会议对“三资”清理结果进行确认。确任结束后,经社区签字盖章后,上报街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再经街道办核定同意后,上报区农经局审核。

四、强化督查指导驻社区领导、驻社区干部全程参与我社区的清产核资工作,街道负责培训工作人员也定期下社区监督、指导清产核资工作,根据时限要求,把清产核资登记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时间计划细化到天,确保清理登记工作有效、有序、有力推进。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则严格按照各阶段、各环节的要求,定期对社区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现金等登记情况进行督查,以会计账为依据,采取以物对账、以账查物、账内账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清理出的社区资产资源,逐笔逐项如实登记,确保整体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规范档案整理,严格按照上级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查的要求,注意收集、整理、保存在清查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档案资料,做到内容齐全、归档及时、存放有序、装订成册、方便查找。

今后,我社区将以本次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为契机,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机构、明晰集体资产权属、加强民主监督、规范社区三资管理,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下黄家坝社区居委会

20XX年8月15日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简农经发〔20XX〕2号文件精神,我街道将2018年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杨柳街道共有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6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49个,其中:开展农村村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经济组织6个,开展组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经济组织49个;共清理出集体资产34291225.31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797500元;共清理出集体资源性资产10700.63亩,其中:农民用地8767.74亩。

二、工作举措宣传动员,提高认识,营造氛围。财务清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为了营造良好清理工作的氛围,明确财务清理工作的重大意义,提高对财务清理工作的认识,我街道召开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会议,对此次清产核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扩大了清产核资工作的影响力和知晓度,为清产核资工作的后续开展打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加强领导,组建工作小组,明确责任。为了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确保此次村社财务清理工作有序进行,我街道办成立了清产核资小组,负责日常工作和业务指导,明确了相关工作职责与要求,为清产核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因地制宜,制定方案,组织培训。为了使财务清理中具体可行,便于操作和借鉴,就清产核资工作的清理时段、清理范围、清理方法及清理要求、组织纪律、清理兑现、清理终结等各方面作了具体的安排。清理的范围为所有集体资产;清理时段是20XX年12月31日;清理内容和要求: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账内清查与账外核查相结合,做到账账相符、账款相符、账实相符、账据相符、账内与账外相符,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社账务公开,为了提高清产核资清理工作小组的素质,对工作小组进行了业务培训。

三、主要问题通过对6个村、49个社20XX年12月31日以前的财务进行清理,通过清理发现以下问题:一是资金管理混乱,缺乏规范和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随意购置,任意处置,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二是单据不规范,白条入账。历史留下来的借支欠款和白条抵库较多的问题,有物无账、账卡不符、账实不符,形成账外资产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等,目前,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三是村财务民主监督制度不健全,监督小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针对此次清产核资工作发现的问题,我街道办将及时纠正,并在制度层面查找原因,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村级资金、资产的使用管理,严格财务纪律,并以清产核资为契机,把工作做细做实,严格把关,全面实行财务管理规范化。

清产核资范文2

一、清产核资审计计划阶段

(一)清产核资专项审计阶段的工作内容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1、全面了解清产核资公司的基本情况。由于清产、核资的审计及提供经济鉴证等工作涉及的资产庞大、情况复杂、审计风险高,在审计计划阶段必须对客户基本情况作全面了解。

2、主审所与参审所、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组织协调。鉴于清产核资投入的人力及参与审计的事务所较多,时间上也有要求,故一定要合理地安排好进度及人员的搭配,同时要与参与各方进行很好地协调,要发挥好作为主审所的组织协调作用。

3、主审所与参审所、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传递。为加强沟通,以利于统一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建立起一套信息传递办法。这套办法应保证审计过程中公司内部、公司与中介机构、中介机构之间、中介机构项目组成员间、相关职能部门间的信息畅通。信息传递与反馈贯穿于清产核资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

4、明确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工作小组、主审所与参审所、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等的工作职责。

5、制定总体方案应包括的内容。总体方案是整个清产核资审计工作中起指导和控制作用的。

6、掌握清产核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与清产核资有关的文件,主要包括国资委下发的五个文件,包含清产核资办法和清产核资工作规则。

(二)清产核资审计计划阶段工作内容

1、组建确定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工作小组,确定领导小组的组成(包括副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

2、向公司相关人员调查了解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的主要内容为: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及经营风险;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核算办法(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等)、内部控制制度、具体的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包括组织机构图、业务流程图、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到达所需时间等)、行业特殊情况说明等。

3、建立信息传递与反馈相关工作机制,如:例会制度、工作周报制度与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等。

4、制订《清产核资审计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及设计清产核资程序和审计工作底稿,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讨论。总体方案中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清产核资的目的、清产核资工作范围;损失认定及经济鉴证的相关技术标准(应按报表项目分项列示参考标准及相应应获取的相关证据);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人员、进度的安排及工时的预算;具体审计计划及总体方案的调整或修改程序、权限;项目的监控办法及证据索引号的编制要求等。以下对某些项目作出具体说明:

(1)关于确定清产核资工作范围。一般应包括客户总部及所属全部的子公司(含下属二级核算单位、分支机构等),除根据《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的规定可以不列入清产核资工作范围的单位外,全部列入清产核资范围。

(2)关于设计损失认定及经济鉴证的相关技术标准工作底稿。为了便于审计人员和客户相关人员掌握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应根据《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分别按坏账损失、货币资金损失、存货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在建工程损失等设计认定及经济鉴证的相关技术标准,设计工作底稿。

(3)关于对公司参与清产核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工作实施方案、总体方案及清产核资软件的使用等。

(4)向被审计单位下发《所需资料清单》等工作资料。应按照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的特点设计《所需资料清单》。并说明清产核资范围及确定依据清产核资工作方案;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产权证明;企业清产核资清查明细表及申报资产损失相关证据(包括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出具的专项说明);企业认为有必须提供其他资料,包括与清产核资基准日相关的、以前年度会计及其他资料。

二、清产核资审计实施阶段

1、项目监控及现场审计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项目领导小组及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人,应对项目总体方案的调整、审计人员的调配、进度的推进、重大问题的把握、技术标准的解释、是否需要出具经济监证证明等进行监控。

2、在清产核资审计实施过程中,参与的审计人员及协作所应按总体方案的要求,及时将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至项目领导小组。由项目领导小组定期与客户清产核资办公室人员召开例会,进行充分地沟通、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对遇到的一些政策性问题、一些共性但现行政策又不明朗的问题及时与国资委进行沟通,取得权威部门的意见并及时反馈至各项目组。

3、项目领导小组及时完成审核,并及时书面反馈意见(EMALL、传真等方式)至项目工作小组,由工作小组现场执行领导小组的意见。

4、各项目工作小组现场完成工作底稿的初步整理、获取审计证据、出具资产损失经济鉴证证明、完成一级复核。在无法获得满意的外部证据情况下,审计人员需要根据职业判断和客观评判考虑是否出具资产损失经济鉴证证明。其中,我们认为对原制度损失挂账鉴证,可按以下原则把握:

(1)资产损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尚未发生的不能确认为损失;

(2)当年发生的会计技术性差错不能确认为损失,以前年度发生的,经核查确认为损失,可以作为资产损失申报;

(3)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确认原则:一般不能确认为损失,如果是破产清算的子公司、已不存在的子公司其投资损失通过核查,取得合法证据的可以申报损失;

(4)企业内部往来不能确认为损失;

(5)违规经营的损失不能作为损失申报;

(6)有问题的负债比照资产处理(如外欠债长期无法支付的一潜盈;长期挂账的赤字,如:应付福利费);

(7)专项固定资产报废和毁损可以以企业内部技术部门鉴定为依据,但其必须是集团级的;

(8)盘亏、报废和毁损的存货应转出的进项税,应该随同资产损失一同上报。

5、各项目工作小组现场完成审计总结、清产核资报表(含清产核资软件内报表勾稽的审核及电子数据的拷贝),撰写审计报告草稿。

三、清产核资审计终结阶段

(一)清产核资审计终结阶段应考虑的问题

1、对于申报损失的证明材料不足的,与客户清产核资领导小组进行沟通。对疑难问题向国资委进行请示。

2、撰写专项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

3、协助客户按国资委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尤其是对经同意核销的各项不良债权、不良投资,协助建立账销案存管理制度;对同意核销的各项实物资产损失,制订资产处置制度。

(二)清产核资审计终结阶段工作内容

1、协助客户向国资委申报清产核资结果并按国资委反馈意见进行回复。虽然清产核资的主体是企业,向国资委申请的主体也是企业,而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我们应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客户撰写清产核资报告与国资委进行沟通,主动地向国资委汇报资产损失,准备并回答国资委在审核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完善证据或补充材料。

2、完成各审计客体的工作底稿的整理、装订,二级、三级复核;完成并出具审计报告,对有必要专门出具管理建议书的出具管理建议书;完成公司的汇总与合并工作,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完成合并及汇总

工作底稿的的整理,一、二、三级复核;完成公司的合并及其他需要出具报告的公司审计报告、管理建议、内部控制制度审核报告,并与公司沟通定稿。

3、指导客户根据国资委批复进行账务处理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清产核资范文3

关键词 清产核资 国有企业 产权制度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企业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政策,组织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并依法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溢,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的活动。包括账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溢认定、资金核实和完善制度等内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

1 清产核资的必要性

在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大量的国外资金开始介入,由于我们在许多管理工作中一时还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及经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等原因,致使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

这主要表现在:

(1)由于管理松弛,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账外设账的情况十分普遍,国有资产状况不清,管理混乱;

(2)由于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机制,许多企业、单位随意化国有资产为集体所有,甚至化公为私,以各种方式私分或侵蚀国有资产,在境外企业中,侵蚀国有资产权益的现象更为严重;

(3)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背离过大,不仅企业技术更新困难,而且造成产品成本失真,企业经营成果难以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得到正确的评价和考核,在中外合资、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国有资产蒙受很大损失;

(4)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和使用,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评价办法,国家资金投入与效益产出严重脱节,许多企业片面追求资本占有最大化,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生产消耗多,产品成本高,资金周转缓慢。相当部分企业、单位短期行为和“吃老本”情况非常突出,经营长期虚盈实亏,利润和收益分配严重向个人消费倾斜,国有资产损失浪费问题十分突出;

(5)许多地方、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效益观念,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问题甚为突出,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产出结构严重失调,现有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大量资产长期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也阻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为此,必须通过开展全面的清产核资,在摸清“家底”的过程中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加强企业管理,堵塞漏洞,进一步为搞好经济核算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清产核资,摸清国有企业“家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明确产权、界定产权的过程。从学角度来看产权界定,实际上就是要甄别和确认企业财产的资金来源或所有权的归属,即在财产清查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甄别企业各所有者和债权者对企业全部资产拥有的权益。国有产权界定就是甄别和确认在企业全部资产家所有者所拥有的权益。产权界定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财产所有权的界定,其目的是要明确财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在已明确所有权归属基础上,对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各项权能之间的界定,或对财产所有权实现过程中各产权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界定,其目的是为了合理调整财产所有权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以保证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大所有者利益。

2 清产核资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关系

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它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联系十分密切。

2.1 清产核资为产权制度改革的资产评估工作做好事前准备

在评估前全面清查账户,在资产评估要做到会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确保资产评估的正确。

(1)要对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进行清查,是否有应计或少计收入和支出;对于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低值易耗品摊销是否按照一贯性原则,有否少提或多计。

(2)对债权债务进行清查,重点是清查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中未入账的收入,各项应交税金是否正确,是否有未反映的漏交税金情况。

(3)对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项目中,可能收不回、账实不符或无投资收益的不良资产,这些应全部列出清单供会计师事务所核对,做出正确评估。在评估报告出具后,必须在当年及时作好相应的会计处理,以反映企业资产真实情况,确定原所有者应有的权益。

2.2 清产核资是产权界定的前提、基础

通过清产核资,要达到“家底”清楚,所有权界定明晰,账实、账账相符的目的,核实法人财产占用量,核实国家资本金,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由此可看出,清产核资的目标就是为了进一步理清界定产权关系,从而为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2.3 明晰产权关系为下一步的清产核资工作提供了方便

,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信息失真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是产权不清晰。产权不清晰是我国企业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2.3.1 产权缺少明确归属

其中包含有产权必须归属于一定的产权主体和共有产权必须有有效的两层含义。从第一个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组织结构表面上类同于股份公司,如所有权与控制权(即经营权)相分离,经理控制权较大等,但仔细起来,又有以下特点:

①企业所有者只有一个———国家(从这一点上,国有企业有类同于独资企业),而且是虚置的,如果没有其他组织或个人来代表它行使所有者职能(尤其是剩余索取权),那么它将名存实亡。

②即使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事会等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状况实施监管,但由于它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不像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所以,从前面两点来看,要实现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是非常困难的(除非再回到过去集权制体制下)。最致命的是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不可交换性,又“必然使资源的决策权和对其他要素所有者的监督权产生相当大的相机选择”。也就是说,在缺乏所有权约束机制的情况下,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实现了两权分离,甚至接近彻底分离,从而使经理的权能急剧膨胀,并为了其自身的目标利益考虑,出现所谓的“目光短浅”的做法。于是出现了诸如假账、虚账及账外资产等现象,使得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从第二个方面来看,共有产权由于属多人所有,在产权主体内无法避免个人成果被集体分享,加之交易费用过高,各产权人之间几乎不可能就每一问题达成共同协议,因而必须选出代表以他人产权。由于我国市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以共有产权的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目前所说的国有企业产权虚置也正是指产权缺少有效。近年来,我们强调将国家作为管理者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职能分开,国家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大大削弱,而新的国有产权的代表机构又尚未完全建立,产权虚置问题显得比较突出,企业的会计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会计信息失真也就不足为怪了。

2.3.2 产权界定不明确

产权界定不明确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理由有:

①产权界定不明确,将会使部分产权置于公共领域,形成所谓“公共产品”,为谋求公共产品产权利益的企业往往扭曲会计信息。例如,承包经营,产权界定是基于短期利润指标,承包人就倾向于通过少提或不提折旧、将费用资本化等手段追逐短期利润,不顾企业的长远。

②产权界定是确定会计信息监督权限的前提,产权与监督权如不对等就无法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所以,明晰了产权关系后,企业的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出现假账、虚账等,使得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从而为下一次的清产核资提供了方便之道,也更有利于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与国有产权的界定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所以,大力搞好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对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起着关键的作用。笔者建议,国有企业必须按照、法规的要求,组织好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包括账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溢认定、资金核实和完善制度等,以此来界定产权关系,实现产权明晰化、资本化和人格化,提高财务效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为国有企业以真正的法人实体走向市场提供内部条件,顺利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3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应注意事项

清产核资范文4

关键词:集体企业;资产清理;对策

伴随着2011年废除了1998年财政部出台的《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集体企业资产清理问题逐渐再次引起企业和理论研究的关注。集体资产清理问题研究发展至今,并没有在政策和理论框架方面形成专业化的体系。厘清集体企业资产清理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益于统计我国企业的资产状况、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强化企业资产管理、维护企业管理秩序。纵观目前集体企业资产清理情况,仍然呈现出诸多问题,例如清产核资的范围问题。但是鲜有理论研究聚焦于集体企业清产核资研究方面。鉴于此,本文试图在阐释集体企业及其资产清理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提出集体企业资产清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性的建议。

一、集体企业及其资产清理概述

集体企业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组织,主要实行的是共同劳动、按劳分配,企业财产归属于企业全体员工。就举办主体而言,集体企业可以分为乡村集体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目前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其中包括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集体企业的经济制度就是集体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所有。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它具有自身独特特征,具体可以归纳为四方面:一是集体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体;二是企业的财产归企业的全体员工所有;三是企业管理完全自主,不受国家层面影响;四是企业收入一部分上缴国家税收,其余的完全由企业自身自由支配。

集体企业资产清理的任务主要体现于四方面:一是国家对集体企业的人员数量、规模、发展状况等进行数据衡量;二是对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进行梳理;三是对集体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产状况进行核查,清查企业资产的损失、投资情况;四是根据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准则修正与制度完善。集体企业资产清理的内容主要体现于八个方面,分别是基本信息库的建立、产权关系梳理、人员核实、账务清理、资产清查、权属界定、损益认定及准则转换。

二、集体企业资产清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企业资产清理的“四难”问题

根据以往文献,将集体企业资产清理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难”,分别是家底难清、资产归属难分、责任难划与资产损失难以处置。首先,集体企业资产清理面临家底难清的问题,集体企业通常行业界限不是很清楚,且存在多头注册的现象,虽然2011年出台了禁止集体企业“挂靠”的相关规定,但是仍然有个别集体企业在变向“挂靠”,而且集体企业还具有分散性大的特点,因此要全面完成集体企业资产清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集体企业资产清理面临着资产归属难分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巩固,集体企业的经济实力也愈加坚实,企业的资产形式也呈现多样化,而且资产的形成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这为集体企业的资产清理增加了难度。再次,集体企业资产清理面临着责任难划的问题,集体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资产处置没有固定的手续、财务没有专用账户、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专门的制度,这也导致了集体企业的资产流失严重,企业管理层缺乏责任划分的依据。最后,集体企业资产管理面临着资产损失难以处置的难题,目前集体企业的递延资产账面数额、待摊费用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的金额较大,且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足等,资产清理后的“损失”只能以待处理财产损失在账面上挂着,导致账面不平衡,待摊费用越来越大。

(二)产权、账务及人员核实难题

首先,关于集体企业的产权问题,与上述相似,企业资产的来源渠道众多,甚至有些资产都不清楚是投资关系还是债权关系,这些必须结合企业的账面、相关登记等进行查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集体资产与国有资产的边界,难以防范资产流失。其次,集体企业在账面处理上也应注意一些问题,由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时常会出现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政策变革的随意性、资产的费用化与资本化界限不明晰等现象,因而也出现了资产高估或者低估的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损益鉴定与资产清理。最后,集体企业在人员核实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人员核实通常会聚焦于企业人员的档案管理,但是企业人员有些是无档案人员,例如刚招聘的新员工,档案还没有及时的转交人力部门,或者是企业的无档案人士。因此要采用更加合理全面的核查方法对企业人员数量核查。

(三)资产清理与审计关系不清晰

首先,集体企业资产清理与一般的年度审计存在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年度审计是进行抽样筛选的,但是资产清理主要是对资产的挂账、损益等情况进行核查,因此二者在核查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其次年度审计主要依据是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但是资产清理主要依据除了以上两项准则外,更多的是依据国家最新的政策规定以及专业判断。因此二者的核查依据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目前集体企业并没有根据以上二者的差异进行区分,往往本年度要进行资产清查,便不再进行年度审计,或者一些集体企业年度审计直接代替资产清理核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产核查方式不正确、目的不明确。

三、应对集体企业资产清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领导管理

强化领导管理是应对集体企业资产清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要强化领导管理,一是要成立专门资产清查小组,分别分为人力资源小组、资产清查小组、审计小组及综合协调小组,其中人力资源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集体企业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并结合前期的材料汇总等;资产清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产权关系梳理、人员核实、账务清理、资产清查、权属界定、损益认定及准则转换等;审计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集体企业人员的专项培训,并对资产审查结果进行监督指导,出具《审计报告》;综合协调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资产核查方案,汇总核查材料,不断调整与修正方案,最终交由领导小组核实。二是对各小组实行经济审计,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的小组要进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者要进行降职甚至解职。

(二)明确资产核查各阶段责任

要明确资产核查各阶段责任,一是培训动员阶段,主要责任有成立清查小组和草拟清查方案、部署清查表格和公式、组织业务培训、学习相关文件和开展宣传等;二是组织实施阶段,其主要责任有依据相关方案开展清查工作、编制清查工作报告、收集企业账务材料、出具审计报告等;三是上报审核备案阶段,其主要责任有将资产核查工作结果上报主办单位审核和经过委员会审批、将审批结果上报上级企业等,并且要向清查办公室递交审计报告、清查报告等材料;四是总结完善阶段,集体企业根据清查结果、按照委员会要求完善企业内部制度等方面的不足,并进行账务处理。根据资产核查的要求,如果核查出现挂账等现象,要查出相应的原因,对其应摊未摊费用、存货高留低转的会计差错进行追溯调整。如果有资产损失,集体企业要提供合法证据。

(三)完善审计监督,建立平台机制

在网络化环境下审计监督与平台搭建是任何行业的企业需要采取的措施。首先,在互联网环境下,审计机制要适应当下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的网络化时代,采用“审计+数据”方式,利用大数据动态反映集体企业的资产清查情况,通过审计数据监测达到完善资产核查的目的。此外,可以采用审计联动机制,即集体企业、资产核查部门及其委员会间的联动审查、全员监督。其次,要建立平台机制,利用平台进行信息分享,一方面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分享获得部门的监督合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动态化的信息进行不定期资产评估与资产核查,以增加资产核查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此外,相关的法律问题应该进一步跟上企业的发展进度,但是目前国家层面的保障制度并没有与外部企业环境达到协调与平衡。

参考文献:

[1]陈杨.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存在的财会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5(16):134-135.

[2]史利.浅谈国企改制清产核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09(3):31-33.

清产核资范文5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清产核资 账务清理 登记台账 实施对策

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几年,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强劲推动下,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资基础,是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清产核资是规范“三资”管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客观需要,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村“三资”管理总体是好的,但仍有少数地方存在登记不及时、不全面,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致使资金使用混乱、资产处置随意、资源发包暗箱操作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的实施办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的实施,首先要全面摸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等情况,明晰资产权属,健全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底数清晰、权属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有力的“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要弄清楚清产核资的范围是: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拥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材料物资、应收款项等资产;属于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四荒地、水面、宅基地等资源。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清查核实集体“三资”。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先账内、后账外逐项进行清查核实,全面清查农村集体经济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摸清集体“三资”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等情况,进行账实、账证、账账核对,确定盘盈盘亏情况。

(2)界定权属,建立台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对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的所有权归属关系进行确认。在全面清查核实和权属界定后,按类别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及时反映增减变动情况。

(3)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制度。针对清产核资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完善集体资产经营和管理方式,推行集体资产资源经营与处置招投标制度,规范资产、资源的流转程序,强化财务公开和审计监督,全面实行“三资”委托服务,以规范“三资”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和资源浪费,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资产清查过程中同时要注意以下五方面:

①账务清理。按照有关会计制度核算要求,确保各项收支业务、资产、负债完整准确入账,保证账账相符、账证相符,编制清产核资基准日的各类会计报表及明细表。

②“三资”清查。逐项清理所有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账款、对外投资、存货、固定资产和账外资产、资源,做好有关抵押、担保等事项的清理。同时梳理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协议、合同,整理债权债务发生的有关书面证明资料。

在清查盘点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干部和群众,重点对固定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固定资产要以账面数为基础,账内账外相结合,逐笔逐项盘点;对资源性资产,以保存的历史资料为基础,采取实地查看与重新测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盘点。对清查中遇到的问题,要按照尊重历史与民主决策的原则,集体研究处理。对有物有账的固定资产,按原值登记;对有物无账的固定资产或价值不清的其他资产,由集体经济组织讨论确定评估价值,也可聘请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确认价值;对报废、有账无物的不实资产,由经联社(居委会)清产核资实施小组拟定处理意见,经公示群众无异议后,列为报废和盘亏资产;对权属不清、存在争议的资产、资源,由经联社(居委会)清产核资实施小组拟定处理意见,经公示群众认可的权属暂时予以登记,同时上报上级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处理,待权属明了后,再作调整。

③核实。重点核实“三资”数额、权属、台账与实物、处置与管理等情况,做到数额无误、产权明确、现状清楚。

④公开公示。经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社监会核实并予以确认后,经联社(居委会)清产核资实施小组应及时将资产核实的初步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0天,并保存好相应的影像资料。

⑤结果确认。公示期满无异议或异议问题已予解决的,按照有关规定,召开社员(居民)会议或社员(居民)代表会议,对集体“三资”清理结果进行确认。

再次是资产资源登记阶段。在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权属的基础上,会计委托中心要依据市批复的清产核资结果,分类设立各经联社(居委会)“三资”管理台账,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资源的名称、类别、数量、计量单位、使用状况、所处位置、保管人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租赁期限,承包费或租赁金及收交情况等。土地承包合同单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台账。

最后,完善制度阶段。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

(1)定期清查制度。定期进行资产清查,重点清查核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源以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到账实、账款相符。

(2)完善资产资源评估制度。集体经济组织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应当进行资产资源评估。四是建立完善资产资源经营制度。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资源实行承包、租赁或出让经营的,要实行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公开合同履行情况。集体经济组织以参股、联营或合作制经营的,要定期对集体资产的使用、维护和收益进行检查,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3)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债权债务管理的规范和监督,落实民主理财规定。

清产核资范文6

论文摘要:以温州大学图书馆图书清产核资为实例,分别从图书清产核资的必要性、方案和流程的制定与实施、清查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以及清产核资后的思考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阐速了质量管理在图书清产核资工作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l图书清产核资的必要性

1.1国有资产清产核资的需要

为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和查实。清查过程中不但要进行实物盘点,还要进行账务核实。图书馆的图书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列入清查范围。

1.2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需要

准确掌握藏书的实际情况。使读者快、准、便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是图书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有时读者在查询系统中查到了图书,却在书库中找不到,不能借阅,大大降低了读者的效率,这就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条码与书目数据不相符合、书标脱落或错误等。

(2)图书在流通过程中丢失和被盗等原因,造成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实际藏书不符合。(3)许多图书的馆藏地点与实际存放地点不相符。如我馆经过多次搬迁,两校图书馆合并资源整合。以及各校区间实行通借通还而物流没有及时到位造成了图书馆藏地点不准确。(4)两校合并,数据重复,导致许多书名出错,书目信息错误。

通过图书清产核资.可以改正错误的图书馆藏地点。对有问题的图书进行重新加工。对错误的书目数据进行更正。对丢失、被窃、无法归还的图书进行正常的注销手续.并及时到财务部门销账,真正做到帐物相符。不断健全并完善书目数据库建设。提高读者检索查书的准确率,促进图书馆流通管理的制度建设,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2图书清产核资的方法与流程

2006年12月我馆拥有藏书150多万册,分布在三个校区图书馆的20多个借阅室与二线书库中(现刊与过刊阅览室除外)。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要在不影响对读者的开放、保证进度、确保质量的原则下进行,对所有藏书彻底清查,需要制定详细、周密的清产核资工作计划。我馆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引入质量管理模式,合理安排,使清查工作有序进行。

2.1制定详细的计划方案与工作流程

首先,确定清查范围。本次清查范围是建校以来至2006年12月31日作为固定资产入库的所有图书。期刊没有作为固定资产入库,那么装订的过刊也就不在清查范围。而以前不管是捐赠的还是其他渠道得来的图书,还有各学院资料室的图书,都在清查范围之内。

其次,明确分工与职责,制定整个工作流程。

再次,明确时问限制,根据任务总量,安排进度,制定进度表。由于原系统无法准确统计出各个书库藏书量,我们通过人工估算,按照各个书库的书架数目,估算出各书库的藏书量,根据时问与每人每天能完成的工作量,安排进度。本次清产核资恰逢回溯建库,所以清查工作人员就是由公司人员组成。由于时间紧迫,在公司人员没有进驻以前,先安排馆内人员对二线书库与阅览室进行图书清点。公司人员进驻后,集中人员对规模小的书库先做,这样可以不影响开放的大局。中心图书馆的大流通书库,在不影响正常开放的前提下则安排在“五一”长假七天内完成。以学院路图书分馆为例,根据各个馆藏地图书数量,对进度、加工顺序进行安排,估算出需要的时间(如表1所示)。

2.2准备必需的设备与工具

传统的图书清点办法是账本或卡片与书架上的图书逐本核对,现代的图书清点利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数据库中的书目数据对每本图书进行逐一核对。由资产管理员统一调配电脑,条码阅读器、交换机以及插座等设备,调配大量书车供搬运图书。我馆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还是深圳的I.LASII。技术部门负责将设备安装好,装好软件即I.LASII,开通用户,建立新的数据库,分类确定馆藏地点名称。等待将数据扫入新的数据库。

2.3做好人员的岗前培训

为了保证清查工作的质量与速度,先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了解并熟悉各个模块的功能与操作及每一种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2.4确定清查过程具体工作要求与步骤

首先,公司确定一位总的负责管理人员,管理协调所有人员的工作。每位工作人员,一人一台电脑,固定使用一个用户名,配一名辅助人员协助,负责搬运图书。两人为一小组,每组配置两辆书车。先分配好哪组负责哪个书架,制作进度表格贴在每个书架的侧面。图书下架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原则,做好哪一架哪一格,在进度标上做好标记。工作人员负责扫描条形码,检查图书名与书目数据的书名是否相符。个别问题特殊的图书,集中堆放在一边,由采编部人员集中处理。按照顺序对各书库阅览室中的图书逐本清点,同时对归还过来的图书及时清查。对于出借在读者手中的图书,直接从数据库中调出数据,作为单独的一块,进行清产核资上报,等日后读者归还时再进行核对更改。对每一天的清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情况并及时调整进度安排。

2.5制定质量检查制度.控制清查质量

书目数据质量控制是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快速检索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的需要,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有力支撑。为了保证清查质量,制定了质量控制检查制度,设立专人负责质量检查。检查实行机器检查与人工抽检相结合的方法。机器检查。简称机检。即调出已经完成的数据进行比对筛选,将不合格数据提交给公司人员并督促其修改,这样可以解决加工过但是漏做或做错了某道工序的问题。提高书目数据质量;人工抽检,简称抽检,即从书架上抽出基本书,看看有没有进行过扫描与数据更正,可以解决清查遗漏了那几本甚至哪一架书的问题。

2.6清查结束,做好统计分析和总结

清查结束时,报表统计出清查后的各类图书数量与总价值,其中遗失、注销的图书要列出详细的清单,并分析图书丢失的原因。对清查过程中的各种工作量做出统计分析,如馆藏变更、馆藏修改、打贴条码、补录书目、数据修改等。对整个清查过程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制定措施,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3图书清产核资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在清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每一种问题,认真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1)对在每个书库每天的清产核资工作有详细的记录,用以明确责任,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减少差错率。每位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这样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的工作量、进度,出现错误时,可以找到操作人,督促改进,提高工作质量。

(2)对没有书标和条码的图书进行补书标和条码的工作,对一本图书有两个条码.而两个条码不一样的,要么将错的条码去掉,或者为了不损坏书籍,直接再打一张新的正确的条码将错误的条码覆盖.并更正对应的书目数据信息。

(3)通过ILASII“入藏变更”模块功能,在新建库中扫入条码即直接将这本书的馆藏地点更正。对有实物没有数据和需要数据修正的,交给编目部专门负责人员处理。

(4)关于价格的重新确定。清产核资阶段,为了与财务部门对账,需要修改价格信息。有些书的价格在编目时录错,有些古籍与外文图书没有价格等情况,制定价格问题对策表,为价格修改制定统一依据。

(5)针对清查过程中,场地变动多,设备流动性大的特点,制作了设备工作场地流动去向表,准确登记设备去向,防止设备遗失。实行领用责任人,负责管理部分清查设备。

针对各个馆藏地集中出现的各类数据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解决方法。如自科阅览室出现的外文图书价格问题,统一制定各种外币价格的换算倍率以及外文赠书的价格计算办法;对其它出现的问题一一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如表2)

4图书清产核资后的思考

4.1规范部门工作流程,加强部门问的协作

许多图书书日数据有错乱现象,同书异号,同号异书,一书多号的问题存在较多。这就要求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在图书加工时,工作须细致认真,避免给以后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丢失赔偿过的图书及时注销,破损图书及时剔旧,数据及时删除图书清查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对于清查中出现的问题,各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大家协商讨论,认真给予解决,避免相互推诿。在平时的工作中,部门间也要加强协作,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成为遗留问题。

4、2高度重视书目数据库建设,加强图书书目数据管理

数据库中书目数据的质量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书目数据的质量是书目数据库建设的生命线,也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馆藏的建设、整序、组织管理以及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效果。书目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着读者的查全率、查准率以及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制约着数据交换和馆际合作的开展,也是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的保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书目数据库建设。每一条数据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著录,数据录入时,尽量减少认为失误,力求准确元误。

4.3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尽量减少窃书现象

在清查发现缺失的图书中,一大部分是非正常丢失的,即由于读者窃书丢失的。要加强图书馆的安全监测等管理手段,增加新设备,改善通道布局。与学校各部门配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减少窃书现象。

4.4加强学校图书资产管理

学校的图书资产是以固定资产办过入库手续为依据的。而许多在学院资料的图书,根本就没有经过图书馆录入过书目数据,所以在清查的时候,根本不清楚清查的对象有多少。许多科研经费购买的图书,也是没有登记进入数据库,但是报销时候开过入库单,也在清查的范围。建议不管那种渠道经费购买的图书,只要是作为资产入库的,在办理报销手续时候.必须有图书馆开具的已经著录入图书数据库的证明。

5质量管理在图书清产核资过程中的应用

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图书馆为保证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动员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对服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从而经济地开发、设计、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做到最适质量、最低消耗、最优生产和最佳服务,最终实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图书馆质量管理,强调过程控制、重视记录、强调文件化规范、讲究协作。

在整个图书清产核资过程中,运用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制定工作程序文件。即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与流程图,规定图书清产核资工作程序和控制原则方法,明确清查各个环节中责任的落实,确认各部门对工作接口的处理方法与承担的职责。制定工作进度表,根据任务总量与工作强度,合理安排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2)完善组织结构。根据质量管理的要求和本次清产核资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设置临时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3)进行岗前培训。由专人负责对参加清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工作细节,保证工作质量。

(4)强调过程控制。在清产核资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同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并分析解决,制定相应问题对策表作为工作中的依据。实行机检与抽检相结合的质量控制制度,保证清产核资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5)重视记录,强调文件化管理。在整个过程中,制作清产核资任务分配表、工作量统计表、设备流动去向表、人员安排表、问题对策表、质量检查问题记录表等等各类报表,实行文件化管理,为以后工作参考准备资料。

(6)PDCA的运用。PDCA来源是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的含义如下:P(PLAN)一计划;D(Do)一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一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对问题加以总结,并针对将问题解决的对策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通过对清产核资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对书目数据的控制,经过几个循环,清产核资中的数据质量将不断地改进,更加稳定。

6清产核资工作实行质量管理的意义.

(1)实行质量管理增强了图书清产核资工作的规范性。质量管理强调,质量体系以文件化的形式规范清产核资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化的文件对今后类似的工作有着指导借鉴作用,使清查工作的各项安排更加合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