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千字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千字文范文1
“游鲲独运,凌摩绛霄”,鲲鹏独自高飞,直冲布满彩霞的云霄。学做鲲鹏飞千里,我们已经长大啦,并不需要事事依偎父母,独立意识带给我们勇气,心中已有一个高志向,为它去奋斗,坚定的信念带给我们动力,振开双翅,昂起头,面对湛蓝的天空,怎么不心生欲望呢!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可惜青春易逝,岁月匆匆催人渐老,只有太阳光辉永远朗照青春期是我们的黄金时期,在青春期中,我们可以更快地进步,得到更多地锻炼,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人格价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怎能轻易的放弃,不为此一搏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和时间赛跑才能抓住青春期的手,时间总是不善待每一个人,悄然流逝无声无息,你不吝啬时间,它就会对你吝啬经得起时间考验,坚持到最后,必能成就一番事业。要做时间的主任,做一个青春无悔的人。不要为那过去的失败而懊悔,不要为那错误而谴责自己,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忧郁,正如大张伟《奋斗》中唱到的“过去将不会再有”,拍拍身上的尘埃,去继续追赶时间吧!不要向它臣服,争分夺秒,用我们的行动证明一切!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普照大地我们的生命力以运动做载体,越活跃越强劲有力。未来距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大可不必去做幻想的们,倒不如我们去创造今日的辉煌太阳光辉永远朗照,正如我们的潜力厚积薄发,只是我们过于疏懒了我们应懂得“年矢每催”,去学习“曦晖朗曜”的内涵。
千字文范文2
关键词:大谷文书;《千字文》;残片;考辨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5-0067-06
Naming and Joining Together the Thisteen Fragments of
A Thousand Words among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he Otani Collection
ZHANG Xinp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Cultures,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The manuscripts of A Thousand Words from the Otani Collection have gained extensive attention, though still incomplete. While reading the collection of the manuscripts from the Otani Collection, the author newly identifies 13 fragments that were previously unidentified or imprecisely identified, and then compares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other already identified ones and addresses the relevant problems.
Keywords: Manuscripts from the Otani Collection; A Thousand Words; Fragment; Textural research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收稿日期:2013-01-20
作者简介:张新朋(1979- ),男,河北省滦县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吐鲁番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20世纪初日本京都西本愿寺宗主大谷光瑞三次组织“探险队”进入我国新疆和甘肃地区“探险”,对新疆的交河故城、哈拉和卓(二堡)、阿斯塔那(三堡)、吐峪沟及甘肃的敦煌等地的古墓、石窟寺和古遗址进行盗掘,获取了数量众多的敦煌、吐鲁番文物,其中以吐鲁番文书为大宗。大谷所得品大部分入本愿寺主办的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除此而外,探险队成员橘瑞超、吉川小一郎的藏品也入藏龙谷大学。上述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所藏文书,学界称之为“大谷文书”。到目前为止,已分类编号的有10668号[1],以《大谷文书集成》(以下称《集成》)为题,由日本法藏馆分4册刊出。
在这一万多号出土文献中,有为数不少的《千字文》写卷。对于这些《千字文》写卷,前贤时彦多有研究,举其要者,如唐长孺《跋吐鲁番所出〈千字文〉》(《唐研究》1995年第1期)、张娜丽《西域发见の佚文资料——〈大谷文书集成〉所收诸断片について》(《学苑》第742号,2002年)、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刘安志《〈大谷文书集成〉古籍写本考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陈国灿等主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张娜丽《西域出土文书の基础的研究——中国古代における小学书·童蒙书の诸相》(汲古书院,2006年)及笔者所撰《吐鲁番出土〈千字文〉残片考》(《文献》2009年第4期)等论著。据笔者统计,截至目前,诸家已认定的《千字文》写卷有25件①。然吐鲁番文献多有首尾不全的断章残篇,甚至只有只言片字,《集成》没有刊出全部图版及研究者自身条件等诸多原因的限制,我们并未能将其中的《千字文》写卷网罗无遗。笔者在翻阅《集成》过程中又新认定《千字文》残片13片,并就它们与其他《千字文》写卷的关系略作梳理,今整理成文,示之同好。另有3片前人已认定,但仍有进一步商讨的必要一并讨论,请大家批评指正。
1. 大谷3524
首尾及上下皆残。正面存1行,书“尹佐时”3字,有朱点句读。《集成Ⅱ》题“性质不明文书小片”[2],《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以下称《总目》)题“文书残片”[3]。今谓本残片所存之字出自《千字文》“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字下横线者为参照文本与残片所存相对应之文字,下同)句,故此残片当题作“千字文残片”。又,本残片之文字与下文第2则提及的3550、3576、3578、3313号等《千字文》残片字迹颇似,再参之以朱点句读,颇疑本片与上揭残片为同一写卷,然因大谷3524号所存字过少,未敢遽断(图1)。
2. 10293(A)+10293(C)+?+3550+3575+3576+3578+3981+3313+3686+3581
(1)大谷10293号,《集成Ⅳ》未提供图版,《释文》说明文字云A号存“客”字1个,B号为两面无字的残纸一小片,C号存墨痕,但无法判读。其中,A号《集成Ⅳ》题“性质不明文献断片”[4],《总目》未载此件。今据IDP数据库所载图片来看,大谷10293(A)号所存之字为“容”,非《集成Ⅳ》所说的“客”字;此外“容”字前后尚各存文字残迹1行,其前1行文字似“如松”2字,后1行无法据残迹复原。今谓大谷10293(A)号所书为《千字文》“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等句,故大谷10293(A)所抄文字当定名为“千字文残片”。又,同号之C所存之墨痕,经比对,发现它与大谷10293(A)左下角之残迹相吻合,当是由大谷10293(A)脱落的残片。至于不存文字的大谷10293(B)号,笔者怀疑亦是由大谷10293(A)散裂的小碎片,不存文字。又,大谷10293(A)+10293(C)上所存之文字,与笔者此前缀合的大谷3550、3575、3576号等《千字文》残片②字形颇似(参看大谷10293(A)号“容”字、大谷3550号“定”字和大谷3575号“守”字所从之“宀”,大谷10293(A)号“容”字所从之“口”与大谷3550号“言”、“辞”2字之“口”等等),行款相合(行12字),乃同一写卷之裂片,可以缀合。大谷10293(A)+10293(C)位于大谷3550号上方,二者衔接的2行之间各残缺2字,分别为“之盛”和“若思”(如2)。
(2)大谷3686号,《集成Ⅱ》未提供图版,《释文》云存“图”、“田”3字,2行。《集成Ⅱ》未予定名[2]140,《总目》题“文书残片”[3]197。今由IDP数据库可见此残片,知其第1行“图”下之字似为“写”字之残;第2行存2字,首字略有漫漶,然与《集成Ⅱ》所录之“田”略有差距,细审原卷字迹,当为“甲”字;其下之字仅存右上角残迹。今谓此残片所抄文字出自《千字文》“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句,故本残片当定名为“千字文残片”。又,本残片亦与上文提及的大谷3550、3575、3576号等《千字文》残片字形颇似,行款相合,它们亦是由同一写卷散裂的,可以缀合。本残片接于大谷3313号之下,二者衔接处有1字之隔,所缺文字分别为“惊”字和“启”字(图2)。
3. 大谷3700+?+10357(A)+?+3719+?+5127
(1)大谷3700号,《集成Ⅱ》未提供图版,《释文》云正面存“孔”、“测”、“秞”、“”字,4行;背面存一“臣”字。《集成Ⅱ》未定名[2]141,《总目》正面文字题作“文书残片”,同时亦提及背面的“臣”字[3]198-199。今据IDP数据库所载该号图版来看,本残片首尾及上下残,正面所存文字亦均残损,然据残迹,可知《集成Ⅱ》之录文不尽准确,如第2行之字,显然是从“忄”之“恻”,而非“测”;至于“秞”字,单纯依据残形,无法确知为何字之残,“秞”乃整理者臆补。今谓《千字文》有“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仁慈隐恻,造次弗离”、“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坚持雅操,好爵自縻”等句,本片正面之文字即上揭《千字文》文句中“孔”、“恻”、“动”、“神”、“縻”等字之残迹,故本残片正面之文字,当定名为“千字文残片”。至于本残片背面之“臣”字,从书迹上看,与大谷10357(A)背面、大谷3719背面之文字十分相似,当出自同一人之手。而《毛诗·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篇“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等句之注解中有毛传“月,臣道”,郑笺“臣侵君之象”、“君臣失道”,孔疏“今木反侵金,亦臣侵君之象”、“臣侵君,逆之大者”等12处含“臣”字文句,本残片背面的“臣”字,当是上揭诸“臣”字之一,然具体为哪句之“臣”,暂时无从判断。如上所述,本残片背面,亦当定为“毛诗正义断片”。
(2)大谷10357(A)号,残片,首尾及上下皆残。背面存残文2行,为《毛诗·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篇“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等句,孔颖达正义之文字[5],《集成Ⅳ》定作“毛诗正义断片”[4]147,甚是。正面存残文2行,《集成Ⅳ》分别录作“ 嘉猷 ”和“脑林。罪”,有朱点句读。《集成Ⅳ》题作“性质不明文献断片”[4]147;《总目》未著录此件。今谓本残片正面文字出自《千字文》,《千字文》“贻厥嘉猷,勉其祗植”、“殆辱近耻,林皋幸即”等句,可参,故本残片正面之文字当题作“千字文”。据文字残迹并结合《千字文》文本可知,第1行首尾处所存分别为“厥”字和“勉”字残迹;第2行行首所存为“耻”字残迹,《集成Ⅳ》录作“脑”,误;同行第3字乃“皋”字俗书,《集成Ⅳ》录作“罪”,非是。
(3)大谷3719号,残片,首尾及上下皆残。正面存残文2行,分别为“ 招渠 ”“ 委翳 ”,《集成Ⅱ》定名为“楷书千字文小片”[2]142,《总目》题“楷书千字文残片”[3]200,均是。残片背面之文字,《集成Ⅱ》未予录文,《总目》亦以“背面存2行数字”一笔带过,并未深究。本残片背面存残文2行,第1行存“ 阳 ”,第2行存“ 之义 ”[2]143。今谓本残片背面之文字,源自孔颖达对《毛诗·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篇“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等句的疏证“是阴侵阳也”、“日辰之义者”[5]843二句,故背面内容当定作“毛诗正义断片”。
(4)大谷5127号,残片,首尾及上部残。正面存残文3行,第1行,存某3字左侧残迹,第2行存“年始”3字,第3行存某2字右端残迹及旁补之字1个(《集成Ⅲ》录作“家”)。本残片《集成Ⅲ》题名“佛典断片”[6],《总目》题“佛典残片”[3]333。今谓本残片正面所抄文字源自《千字文》“恬笔伦纸,钧巧任钓”、“毛施淑姿,工嚬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等句,故正面之文字当定名为“千字文残片”。其中“矢”字,本残片作“始”,“始”当为“矢”字音近之讹①。又,据残迹,并结合《千字文》文本可知,本残片第3行所存乃“指薪修祜,永绥吉劭”句中的“祜”字和“绥”字,而“绥”上之“永”字漏书,遂旁补于右侧,即《集成Ⅲ》误录作“家”者。
残片背面存残文2行,从右至左依次为“ 也”、“ 故不”。今观其文字,与上述大谷3700、10357(A)、3719号背面之文神似,经查,其为孔颖达正义“追及于日而与之会,是会之交也。每月皆交会,而月或在日道表,或在日道里,故不食”[5]842句中之文字,故本残片背面之文字亦当定名为“毛诗正义断片”。
今按:上揭4则残片,书风相似,正面与正面、背面与背面所抄内容均属同一文献,行款相近(行18字左右),来自同一写卷自是无疑,四者可以缀合。依《千字文》文本之顺序,大谷3700号居首,大谷10357(A)号次之,二者之间缺起“都邑华夏”讫“鉴貌辨色”72句288字,以行18字计,残缺16行;大谷3719号位于大谷10357(A)号之后,二者之间缺自“林皋幸即”之“即”至“戚谢欢招”之“谢”31字,以行18字计,残缺约2行;大谷5127号则位于大谷3719号之后,二者之间缺自“落叶飘摇”句之“叶”至“恬笔伦纸”之“纸”151字,以行18字计,所缺在8行左右(图3)。
4. 大谷4489+3278
大谷4489号,残片,《集成Ⅱ》未提供图版。《释文》录正面文字作“ 彼子比见 ”、“ ”;背面文字为“ 待维愍 ”、“ 德 ”[2]262。本残片《集成Ⅱ》置于“佛教关系、其他小断片”[2]257之下,未给予具体的题名;《总目》题“文书残片”[3]268。今据IDP数据库得见本片之图版,发现《释文》之文字讹谬较甚,如:“彼”当作“犹”、“见”当作“儿”、“待”乃“行”字之误、“愍”则“贤”之讹,等等。今据图版,可知本残片所抄文字源于《千字文》“景行维贤,克念作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诸姑伯叔,犹子比儿”、“仁慈隐恻,造次弗离”等句,故本残片当拟题“千字文残片”。又,本残片与大谷3278号《千字文》书风相类、字形相似、行款相合(行20字左右),乃同一写卷之裂,可以缀合,本残片在前,二者衔接处基本吻合(图4)。
5. 大谷10602(A)
残片,首尾及上下均残,正面存残文2行:第1行存某3字左侧残迹,第2行存“房”2字,有朱点句读。《集成Ⅳ》题作“性质不明文献断片”[4]178,《总目》未著录此件。今谓本残片正面所抄乃《千字文》“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等句,故本残片正面之文字当定名为“千字文残片”。
6. 大谷3930+10236+10378(A)+10378(B)
(1)大谷10236号,残片,《集成Ⅳ》未提供图版,《释文》云第1行存某字习字3个,第2行存“本本”2字,第3行存某字习字1个。本残片《总目》未著录;《集成Ⅳ》定名为“习字断片”,并指出与大谷10378号同卷[4]130。
(2)大谷10378号,残片,《集成Ⅳ》未提供图版,该号由2残片构成,《释文》以A、B区分之。《释文》云大谷10378(A)第1行存“本”字1字,第2行存“本本”2字;大谷10378(B)则仅存一文字残迹,《释文》云是由大谷10378(A)第2行第1个“本”字左上方脱落的。上述两块残片,《总目》未著录;《集成Ⅳ》拟题“习字断片”,并指明与大谷10236号为由同一文献的不同残片[4]150。
按:IDP数据库载有上揭3残片之图版。据之,可知3残片之“本”字,与大谷3930号“千字文习字断片”之“本”字酷似,经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大谷10236号第1行末尾的“本”字所缺的下半,恰好位于大谷3930号第3行之行首,显然四者来自同一写卷,可以缀合(图5)。由此,大谷10236、大谷10378(A)、大谷10378(B)自然亦当定名为“千字文习字断片”。
7. 大谷4138
残片,《集成Ⅱ》未提供图版,《释文》录文为“ 大十 ”,本残片《集成Ⅱ》拟题“性质不明文书小片”[2]207,《总目》题名“文书残小片”[3]237。今据IDP数据库之图版,可知本残片所存乃“本”字残迹,《释文》所录“大十”2字,非是。又,本残片与上文论及的大谷3930+10236+10378(A)+10378(B)“千字文”习字残片之“本”字形体甚近,似出于同一人之手,或即由同一写卷割裂而来。然因本残片与上揭大谷3930、10236等残片无法直接缀合,故暂且存疑。今附该号图版(图6),以供参看。
8. 大谷10506、3605
大谷10506号,残片,《集成Ⅳ》未提供图版,《释文》云存“宜”字习字1行、“令”字习字1行和已漫漶的某字习字1行。《集成Ⅳ》题作“性质不明文献断片”[4]165,《总目》未著录此件。今据IDP数据库所载之图版判断,本残片与大谷3605背面“千字文习字纸”所抄之“宜”、“令”字形一致,当出自同一人之手,或即同一写卷之裂。大谷3605背面之文字《集成Ⅱ》题作“千字文习字纸”,那么,本残片亦可定题为“千字文习字纸”。今附二者图版(图7、8),以供对照。
9. 大谷3602、3604与1451
(1)大谷3602号,残片,首尾及上下皆残。正背两面书,正面存“之”字习字2行;背面存“无”字习字2行,其中,第2行仅存右端残迹。《集成Ⅱ》定名为“千字文习字纸断片”[2]130,《总目》题“《千字文》习字残片”[3]191,均是,然未进一步探究与其他残片之关系。今察大谷1451号“千字文习字”亦有“之”字,虽仅左半可见,但凭此我们足以判断,其字形与本残片正面所抄“之”字相同,二者当出自同一人之手,盖由同一写卷割裂而来。
(2)大谷3604号,残片,首尾及上下残。正背两面书,正面存习字2行,抄“东”字和“宫”字;背面抄“所”字2行。《集成Ⅱ》定名为“千字文习字纸断片”[2]131,《总目》题“《千字文》习字残片”[3]191,均可,然亦止步于此。今将该号背面之“所”字,与大谷1451号“千字文习字”之“所”字相比对,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同形,当出自同一人之手。
如上所述,上揭大谷3602、3604、1451号“千字文习字”内容相合、书迹一致,三者出自同一人之手殆可无疑,抑或同卷之裂也未可知。今附三者图版(图9—11),以供比勘。
上揭对诸《千字文》残片的认定、辨析,使这些《大谷文书集成》未定名或未能准确定名的《千字文》残片的得以确认,我们对于大谷文书中的《千字文》写卷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就它们与其他《千字文》写卷关系而展开的探讨,则使我们对于大谷文书中的《千字文》的抄本体系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这些均为大谷文书中的《千字文》的整理提供了新的信息,为大谷文书中的《千字文》的整理添砖加瓦。同时,我们的研究加快了大谷文书识别整理工作的进程,相关的成果可以为大谷文书收藏单位——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馆藏目录及其他吐鲁番文书目录类书籍所采用,提高这些目录的指向性与有效性,为广大学者更为方便有效地利用大谷文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54-166.
[2]小田义久.大谷文书集成(Ⅱ)[M].京都:法藏馆,1990:117.
[3]陈国灿,刘安志.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84.
[4]小田义久.大谷文书集成(Ⅳ)[M].京都:法藏馆,2010:139.
[5]龚抗云,李传书,等,整理.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42-843.
[6]小田义久.大谷文书集成(Ⅲ)[M].京都:法藏馆,2003:135.
① 大谷3601号正面存漫漶文字1行,《集成Ⅱ》录作“ 须火 ”,张娜丽认为是“ 海咸河淡 ”。今见照片,张氏之判读与原卷字形有差距,故未予计入《千字文》写卷总数。
千字文范文3
字头和字底的大小因字的整体结构而定,可以覆盖,可以承载,可以缩小,可以放大,以能体现字的整体结构美为标准,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一、文字头
1 组合特点
点和横的组合,可以从形态、笔势上加以变化,大小因字而定。
2 临习提示
“玄”,字头宜宽,下部宜窄而紧凑;“京”,字头宜宽,中间较方正,下面宜小;“充”,字头两笔取平势,结构上紧下松。
二、人字头
1 组合特点
撇和捺的组合,可以锋芒毕露,可以锋芒内敛,可以笔势衔接。
2 临习提示
“禽”,撇低捺高,构成三角形覆盖下部结构,中间两个口对称,底部稍松;“合”,整体用笔比较含蓄,撇捺舒展,以牵丝和笔意使点画相互关联,内部紧凑;“食”,字头以短撇和长点组合,整体结构上宽、中紧、下松,上下两点不宜平行。
三、木字头
1 组合特点
点画的起笔方向、表现形式、结构特征各具特色。
2 临习提示
“杳”,字头宽大,撇捺舒展,下部“日”小而方正,上部覆盖下部;“柰”,字头撇捺舒展,竖宜缩短,下部“示”的两横上移,竖钩稍微拉长,左右两点分开,使字的重心上移,形成疏密变化;“李”,字头略重,为了使字的重心稳健,“子”的一钩写成蟹爪型,以扩大底部的着力点,
这样字就容易平稳。
四、平宝盖
1 组合特点
竖点和横钩的组合,竖点重心向下,横钩的行笔有粗细变化,钩的收笔方向应和下面一笔有关联。
2 临习提示
“宜”,字头宜宽,下部宜窄,底部一横稍长;“冠”,整体结构较方整,点画粗细变化明显,内部“寸”向左面紧靠,使字的整体不涣散;“军”,字头宜宽,中间紧凑,悬针竖要长,并且力居中心。
五、宝盖头
1 组合特点
撇点略微偏左,笔意交代清晰,竖点起笔稍露锋,使两点笔意相互联系,
横钩的收笔和下部相互关联。
2 临习提示
“寓”,字头宜宽,能覆盖下部结构,不宜挤得太紧,中间收紧,下面较松;“容”,字头和“谷”之间稍宽松,撇捺舒展超过字头宽度,下面的“口”要小;“审”,字头宜宽,能够覆盖下部,下面点画笔意连贯,分布均匀。
六、穴字头
1 组合特点
头部第一点稍微偏左,并有笔意交代,内部八字点用笔含蓄,收笔方向明确并和头部的点形成小三角。
2 临习提示
“实”,字头稍宽松,中间宜紧凑,下部横左长右短,撇捺左短右长,形成对角平衡关系,使字平稳有度;“空”,字头较宽大,下部紧凑而小巧,使字的结构更加紧密;“宠”,上下部之间较为紧凑,下部左密右疏形成对比,整体结构上窄下宽。
七、尚字头
1 组合特点
字头三点要紧密,整体有点往左偏,左边竖点力向下,横钩轻重较明显。
2 临习提示
“堂”,字头宽大,下部小;“赏”,字头宜宽,下部窄,上下对比很强烈;“棠”,字头宽大,下部小,下部两点紧靠竖钩左右。
八、雨字头
1 组合特点
字头中间短竖略微偏左,内部四点合并成两点,彼此笔意交代清楚。
千字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33-01
汉字作为我们交流的符号工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何学好汉语,怎样使低龄学童更好地掌握汉字识别、写作的技巧和能力,正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界和整个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我国语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并对此做出了具体量化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应该“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识字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且极具现实意义了。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快速让学生掌握这些汉字,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教学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也就成了摆在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国语文教学识字教育的线性分析
我国有着悠久的汉字教育历史,民国以前,我国古人一直坚持对低龄学童进行集中汉字识字教育,即通过私塾教育对小孩进行汉字教育工作。而其中比较成熟的做法是通过儿童诵读法对其进行汉字启蒙,这些启蒙读本由大量汉字组成,再经人根据音韵、平仄进行排序处理,从而形成既有启蒙效果又记诵方便的启蒙读本,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清代灭亡后,随着西方现代教育制度传入我国,我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小学教育作为独立的学制开始成型,而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新型教育法,对小学生的汉字识字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1923年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之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识别教育也进行了全新改进,小学生不再一味对“经典”死记硬背,分散识字法在这个时候被提出并得以广泛应用,它主张小学生在汉字识字的过程中应边看边识,“应该在一定语境中对小学生进行汉字的识别教育”。建国以后,我国政府更加注重对小学汉字识字教育在小学生里的实用性,反复摸索更加适应时代、适合学生的新型汉字识字教学模式,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终于形成了分散识记法和集中识记法等两大教学思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汉字掌握量基本可以达到3000字左右,在以后的时间里,又有一大批新型识字教育理念不断出现,但总体来看仍未能脱离这两种基本的识字教学理念。可以说,这两种教学思路是目前为止相对成熟的汉字识别教学方式,汉字识字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也注定要立足于这两者的基础之上。
二、当代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尽管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验,至今为止仍未有一套稳定、完美的汉字识字方式供小学语文工作者借鉴。单就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分散识字法和集中识字法来讲,这两者对小学生的汉字识别确实有着很好的实用效果。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部分小学语文从教者对这两种方法的机械套用,可以说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识字教育已经严重滞后新课标提出的“寓教于乐”的教学要求了。
对字形的盲目记忆,忽视了汉字背后的意义教育。现在很多小学语文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做出对学生死记硬背的要求。如对汉字的识别,部分老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限制,经常对学生的汉字字形记忆提出要求,而很少会对学生传授该汉字的字义和演变过程,造成许多学生在短暂记忆之后,甚至成年之后都不明白某汉字为何要这样书写的尴尬。
重视单个汉字的识别,忽视了汉字的整体联想。现行汉字是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表意文字,许多偏旁部首都是有着统一性和内在联系的共同体,如“水”与“氵”部,“草”与“艹”部等。这些部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成型,而许多共同依此部首的汉字也多存在内部联系,依旧以上面说过的两部首为例。“冰”“湖”“河”等,都是以“氵”为偏旁的,也就是说这些词一定都和“水”有关,而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思路将更多汉字串联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记能力,更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小学语文识字教育的建议和方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使用一种更新、更灵活、更具趣味性的汉字教学模式已经日趋紧迫了。如何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和思路,并在打破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模式和典型,正成为汉字识别教育的新方向。
教学科技化,将现代科技引入汉字教学课堂。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汉字识别教育完全可以打破传统模式和思路,对教学进行颠覆式的改革,将声、光、电技术应用到汉字教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和高新技术为学生演示汉字的变革历史,让学生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形式灵活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汉字识别教育。现代教师不应再拘泥于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而应当采取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对汉字的由来、字形和字义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加强意识引导,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在带领学生阅读过程中加强对汉字的个别记忆和强调记忆,加深学生认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记忆的好习惯。
千字文范文5
王善立的四体魏碑“千字文”被海南电视台报道“可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媲美”;被“亚洲新闻人物”报道“当我发现能用魏碑写草书的时候,激动不已”。《辽宁日报》报道称他是“一千五百年来第一个用魏碑小草写‘千字文’的人”。今日中国论坛报道:“王善立的书法才能令人难以想象,他对书法有独特的理解,是书坛上的佼佼者”。辽宁省文联主席郭兴文勉励:“善立先生,振兴中国书法,先生任重”。“国眼”杨仁凯评其“魏碑以龙门二十为著……今王君习之‘妙能’,持之以恒,当有所也”。
作为当代魏碑书法家,王善立先生深受圈内人士的喜爱和尊敬。他的书法作品浑厚而空灵,这种书法功力若是没有经过长期的揣摩与实践是不可能达到的。
先生的成果有:
魏碑小草“千字文”增加翰墨的技法和质的变化,溯古亦新。他总结的“一脉、二系、三宗、一统”,“书踪简释”、“崇文惊梦”将为当代了解翰墨文化和书法教学提供新的理念和平台。他归纳的书法“九品”,将为当代的书法鉴赏和追求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指南。他革新的“古今书法沿革图”,在秉持传统中融入新技法,令人耳目一新。他的魏碑书法“十雄”之论,为当代书法的欣赏和研究提供了开阔的视野。
他的五种学术论述值得现代书法家分享和学习。
一:“不迷书途六归法”。
二:“得玄妙神通之法”。
三:“通元博士之法”。
四:“得绝妙用笔法”(提、蹲、挑、错、切、侧、反、翻、绞、调、勾、势、转、折、挫、按、曲、裹)是当下职业书法家必备的学养及能力的追求和实践的经典。
五:“五宗执笔法”执笔确名有继承有创新颇具睿智。
自“二王”羲、献传钟、张的书法之后,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尚艳媚、明清滥觞,最终陷入渊谷,无力自拔。
崇文尚儒的宋代历时319年,名著于世的只有苏、黄、米、蔡四大家,平均八十年出一位书家。其身后亦勉为落俗。
如坡其书“扁若虾蟆”。黄庭坚之书若“死蛇挂树”。米芾之书“偏斜拖沓”。蔡襄之书“弱嫩软俗”。均未出绝响。
元、明代赵孟、董其昌之书法雄视天下,盛名之下亦为后人批判。赵孟“姿媚多而刚健少,无骨力”而失之一代领军之辱。董其昌“局蹙如辕下驹,蹇却如三日新妇”而大伤独步之雅。
千字文范文6
在三字经中天地人被称为是三才之道,《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1]《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