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造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中送炭造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中送炭造句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1

【标准发音】:xuě lǐ sng tàn

【繁体写法】:雪裡送炭

【雪里送炭是什么意思】:见“雪中送炭”。

【雪里送炭成语接龙】:蝉不知雪 雪里送炭 无龙龙了

【用法分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帮助及时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xuě lǐ sng tàn】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唐·德行禅师《四字经·甲乙》:“雪里送炭。”

【对应近义词】:雪中送炭

【雪里送炭的造句示例】: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2

1、大敌当前!燃眉之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救兵雪中送炭,迅速赶到,被困城中的将士绝处逢生。

2、虽然我在高原上绝处逢生,但是,我却不知道珍惜,碌碌终生,当初的理想,对于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3、人们都忘记了,只要有希望就能绝处逢生。

4、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5、中国男篮在亚锦赛决赛中绝处逢生,以一分之差险胜苏丹队,获得冠军!

6、命运总是捉弄人,不到最后关头决不给你绝处逢生的机会,似乎是要考验你的意志力。

7、他被五个歹徒追杀,后来被警察救了,简直就是绝处逢生。

8、八路军战士李伟总是在敌人的枪炮下绝处逢生。

9、汶川大地震后,小明绝处逢生地活下来。

10、由于盛工开发的新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使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绝处逢生,重新振作起来。

11、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绝处逢生的可能。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3

在强大的广告促销攻势发动之前,要获得经销商的合作,又往往是“难于上青天”的谈判。要知道,经销商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一群唯利是图的人,他们不会雪中送炭去扶助弱者,他们更倾向于锦上添花去依附强者。

“挑战者”高级机油是长沙市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在众多洋品牌林立的机油市场上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强化训练了一个星期的营销员开始了对经销商的陌生拜访。尽管满怀信心和热情,鼓动如簧之舌,但这些汽配店的老板和维修厂的厂长依然反应冷淡,要么不屑一顾,要么让你吃“闭门羹”。一天下来,新招聘的营销员沮丧的神情溢于言表,刚刚组建的队伍遭遇挫折,士气低落,逼得我这位营销部主管不断充当“打气筒”的角色,然而,这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突破口在哪里?与其被动应付,不如主动出击,去化解经销商心中冷漠的冰块。

马斯洛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赚钱固然是经销商开店所追求的第一目标,然而,并非惟一的目标。他同样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同样存在着复杂微妙的精神需要。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人们往往依靠电话问候一声,“短平快”的交流方式造成了人际交往中“文化沙漠”,人们懒得去遣词造句写长信……。但我想,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再渴望深层次的惑情交流,事实上,只要人类还以聚居的方式生活,感情就永远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圣洁纽带。

于是,我在营销员第一次碰到冷面孔后,就果断决定,换种方式出击。淡化商业痕迹,力求理解沟通。酝酿构图良久,决定以公司总经理的名义写一封致汽修厂的信,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利。从《汽车市场》杂志和电话号码簿上掌握了这些客户的名单,写好信封,把厂长(或经理)的尊姓大名赫然写得刚劲有力,以私人信件的形式让营销员揣在包里亲自送呈各位厂长(经理)。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4

读书法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忽略读书,一味追求新异教法是舍本逐末,源流不分。“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强调大量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说:“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是达到“理解”层次目标

小学语文课文选文原则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浅显易懂”。站在学生认识水平通读12册小学课本,除生字新词外,一般水平的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没有多少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且低年级课文全文注音。教学“大纲”也没要求学生去钻研课文中的微言大义。只要借助教师的引读及工具书,90%以上的学生对90%以上的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是可以理解的。古诗《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困难,但课题组教师换了一下顺序让学生读,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山远看有色,水近听无声。花春去还在,人来鸟不惊。读后学生理解了山是怎样的山,水是怎样的水,花是怎样的花,鸟是怎样的鸟。画是好画,画中有诗;诗是好诗,诗中有画。

二是达到“运用”层次目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能言会道是现代人较注重的素质之一。学生学语言,一靠社会交际,二靠语文课堂。从社会交际中学来的语言是丰富的,但又是不规范的,而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一方面规范了自己的交际语言,另一方面把作者的语言反复朗读,烂熟于心,通过“内化——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

三是达到“情感”层次目标

课文大都是“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摇篮”。但情感目标的达标操作与检测都很困难,揭示中心明确道理是很容易的事,很多传统教学也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但语文教学要以情动人。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的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浸满字里行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从一个较高境界理解课文,陶冶情操。《麻雀》一课的情感目标我们确定为“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母爱”,易于操作也易于检测。李吉林老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摆上遗像,放着哀乐,让学生朗读课文,读着读着,学生仿佛看到了人们当时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人们与敬爱的永别,连听课的老师也深受感染,泪流满面。有了这样的境界,渗透德育,陶冶情操,都是水到渠成。

“构建以读为主的语文教学课堂结构”,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既有语文教学的特色,又易于达到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讲解法

我们吃透了“满堂灌”的苦头,似乎在课堂教学中带着对讲的一种偏见,好像“讲”与“灌”是等同的一回事。我们在强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并不能一味地反对讲。今天,虽然不再是“一张嘴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年代,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使课堂变成了一个信息多向传递的空间,但我们难以想象,一节没有教师“讲”的语文课是怎样的一节课。“训练”是一项双边的活动,“训”是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练”的要求、规范;“练”是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的实践活动。“训”字言字旁,不能与讲无关;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动词“传”、“授”、“解”意思相近,都是传授、讲解的意思,教不能不讲。语文教学,当讲则讲,当问则问,讲有讲的作用,问有问的功能,并不是一个“练”字所能代替得了的。安徽一位教师在教《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课时,发现学生不懂“泉眼、晴柔”,便告诉学生“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地方,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晴柔”一词。一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对此多次在公开的场合上大加赞赏说:“很好,有创造性,打破了旧的观念。”仅仅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讲解,便被专家称“有创造性”,可见当今语文教学“满堂问”的积弊之深。

我们既然提出了“构建以读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保障读书,又不能把读移到课外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串讲串问是高耗低效,只练不讲是以偏概全,只有讲读结合,才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规律。要少讲,又不能降低讲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的讲要在精字上下功夫。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过去重“文”轻“语”的语文教学是不成功的语文教学。近年来语文界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特别是词句训练,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训练的目的在于:

1.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课文内容都是作者对事物的形象认识,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语言才能理解内容。如《东郭先生和狼》一课,农夫对东郭先生说:“你真是太糊涂了!”什么是糊涂?东郭先生糊涂在什么地方?结合课文可知东郭先生糊涂有三:一是救狼,二是骗猎人,三是狼露出了本性还不同它斗争。可见东郭先生不明事理,不辨善恶。有了这样的理解,对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2.体验情感

文章以情动人,但情是摸不到之物,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才能体验。《再见了,亲人》把大娘送来的打糕比作“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理解“雪中送炭”是“下雪时给人送去木炭”,但大娘送去的是打糕不是木炭,是穿过硝烟炮火,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最需要的时候送来的,这哪是粮食,分明是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有了这样的理解,就明白了分别时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泪流满面了。

3.把握形象

《一夜的工作》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的高大形象,教师应抓住一句话来突破:“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劳苦”之处和表现“简朴”之处:(1)“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工作量之大);(2)公鸡“喔喔地叫鸣了”(工作时间之长);(3)“不是普通的浏览”(工作认真);(4)“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办公室简陋);(5)“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夜宵简单)。这样理解了中心句也就理解了人物。

下面以《小猴子下山》一课为例,谈谈我们是怎样以语言文字训练来导学达标的。

一是找准训练点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教师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选择了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进行训练,如“来到”、“看见”、“非常”、“掰”、“扛”,朗读读准音,连句读理解义。如“掰”字,要求学生做一个摘玉米的动作;“非常”,要在理解课文后进行造句训练。学习生字时,要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

二是串连训练线

根据课文的结构,教师上完第二自然段后把训练的内容用一句话串起来:“小猴子来到哪里,看见什么,心里怎样想,又怎样做?”填好下面的表:

来到看见心里怎样做玉米地里玉米长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掰扛

三是拓开训练面

因为课文是结构相同的四个自然段,所以训练方法都一样,教一段,就可导几段,进行学法迁移,举一反三,并完成下表:

来到看见心里怎样做玉米地里玉米长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掰扛桃树底下桃子长得又大又红非常高兴扔摘西瓜地里满地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扔摘

往回走小兔儿真可爱非常高兴扔追

完成了上面练习,学生基本明白了课文内容,并明确了其他教学目标。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5

一、在读写的共同要素上着力

首先要在词汇和句子训练上下功夫。读最基本的共同要素是语言,而词汇和句子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低年级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中高年级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意义比较抽象的实词和虚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除指导学习意义比较具体的词语外,应着重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雪中送炭”、“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

句子教学要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表现力丰富的句子。如《别了,我的中国》一文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从学习表达角度,可以提出这样思考:这句话与“别了,中国”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从学习表达的角度理解句子,既能提高理解能力,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其次,要在阅读方法和作文方法的共同要素上下功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提供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这也就是把阅读过程看作一个双向心理过程。在读与写的方法上存在不少相对应的共同要素,如文章的标题,读文时可以从题目开始推想作者的思路,读文后可从题文的联系上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写文时,要从审题开始,根据题目要求确立中心,选择材料、布局谋篇。

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结合点,将这些规律教给学生,引导学生按规律从读中学写,写中再读。如在教《小站》一课时,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对课文作了分析,进而概括并点明这篇文章是围绕小站的“小”和精心布置来写的,然后指导学生按下列要求练笔:按观察顺序描写校园中的大花池。这样学生明确中心,写时有文章可仿,有规律可循,做到读与写之间自然沟通,融为一体。

二、在词语的积累上着力

读写,从形式来说,它们都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阅读课上,要以有效的方法将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材料逐步贮存于学生的语言仓库中。这样一旦需要,便可迅速提取,运用自如,文如泉涌。积累的方法很多:1、以新带旧,复习促积累。由《火烧云》中的“笑盈盈”,从词义上可以引出“笑哈哈、笑呵呵、笑呤呤、笑眯眯、笑嘻嘻”等;从词的构成方式上可以引出“红通通、金灿灿、沉甸甸、急匆匆”等。这样,学生在词语运用时,便可自由选择,而避免用词单一重复,使表达更生动,用词更准确。2、课内外结合,扩展促积累。随着课文阅读面的开阔、课外阅读的丰富,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但这些词语学生理解往往是粗浅的,为将其变为学生的语言,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相机引导,由一词引出一串,如《火烧云》中一词“一转眼”,可引出“一刹那”、“瞬间”、“霎时”等。3、注意品评比较促积累。《火烧云》每段开头分别有了“一会儿”、“忽然”、“接着”,可这样引导:为什么都用“一会儿”不好?这些词语能交换顺序吗?学生在品评、比较中就积累了词语。

三、在读书的主要环节上着力

首先要在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着力。阅读教学全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即围绕中心是怎样表现的,看看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哪段是重点段,哪些词语是重点,推敲重点段、重点词句是怎么表达中心思想的,然后模仿某一写法(围绕训练重点)进行写片断练习。

其次,作文指导和作文讲评都要在语言表达训练上着力。

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几个要素。新编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一些相类似的课文编在同一单元,而作文题的设计又占单元中的课文相关联。因此每个作文题都课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相对应的课文。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作文练习时,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课文。这种复习,既可深化阅读教学,又可提高习作水平。此外,教师也可运用“下水文”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表达形式,生动地写出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然,指导学生作文应从构思内容人手。

习作讲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择学生的好作文讲评,一种是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讲评。不管用哪种形式讲评,都要用一定的时间来复习有关例文,通过复习让学生再次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明确讲评标准,然后再对照好、差作文,看看好在哪里,差在何处,为什么能表达得这样好,怎样表达才能更好些,最后让学生重新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在训练重点上着力

低年级训练的重点是词句的训练,中高年级则重点是段与篇的训练,其中每组课文都有一个训练重点,这些训练重点都是围绕阅读与写作安排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训练重点,让训练重点贯穿课堂始终,结合例文讲清方法,训练技能,做到一课练,一课一得。教学《我们家的猫》时,教师要抓住本组的训练重点“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在讲读课文时弄清作者老舍是怎样真实而具体地写出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非常淘气的特点的,抓住文中的词句反复推敲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以《我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为题,进行写片断练习。

雪中送炭造句范文6

    论文摘要: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手机短信以“第五媒介”手机为载体,迅速介入人们的生活,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手机短信的流行现象入手,探析其流行原因、其在文化介质层面上的特点,对手机短信的文化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说明手机短信的流行不单单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

    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是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着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互联网在40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昭示着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2006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已经成为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这注定了手机短信这场“全民文化运动”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年轻人的文化运动。

    二、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

    着名文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消息树到尺素书简,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电话传真到BP机,从电脑网络到移动手机,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次次推动了信息传播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正给人类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

    (一)技术方面

    手机短信更加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电信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接发短信了。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胀的根本因素

    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壁垒,无论是手机自身的价格还是发送信息的费用,在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最普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短信用户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短信更为便宜。短信一般为0.1元/条,而手机话费市内一般为0.2元/分钟。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了。

    (三)手机短信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1、手机短信是无声传播,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因此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使意外的信息扩散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中国移动目前推出的手机“飞信”业务(点对众)更加凸显了短信文化对人际交往圈的影响,加入了“飞信”业务,使用者就可以利用PC端对加入的所有手机用户进行实时短信群发,短信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3、短信沟通实现了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联系,这也是短信文化更为流行的原因。

    4、手机短信是一种典型的间接传播方式。受儒学影响的东方文化模式,尤其是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比起西方族群更多地也更乐于采纳间接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儒学关于考虑别人、考虑合适的人际关系的传统使那些能给彼此留面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发展。间接传播有助于避免遭对方拒绝或彼此有分歧的尴尬场面,而使相互关系和双方的面子都保全下来。”

    (四)从手机用户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

    追捧青睐短信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从手机短信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上来看,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这种时尚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三、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功能

    限于技术条件,目前多数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成为短信文本最显着的特征,这也刚好与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相适应。尽管短信文本篇幅短小,但其涉及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使用者发送最多的是问候语、闲聊、正经的事情和一般的笑话,比例分别占到被访者的66.5%、60.1%、59.6%和51.2%。另外,工作沟通、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选择比例也相对较多,而彩票信息、股票信息等内容发送比例较少。根据短信内容的目的与用途,笔者将短信内容分为幽默风趣类、结朋会友类、节日祝福类、谈情说爱类、工作沟通类以及新闻、财经、气象等信息服务短信等几大类别。

    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三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老师:请同学们用‘况且’造句。某同学立刻举手站起来说:过年了,村里的戏班响起了‘况且、况且’的声音。”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经历心理的巨大变化,第一则由被人恋爱的惊喜到篇尾的陡然被嘲弄,一驰一张完成幽默美感的渗透。第二则运用孩子的童真和摹拟的谐音给人增添笑料,创作完全撷取身边素材,没有多少雕刻的痕迹。手机短信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幽默迅速在人们之间传播。短信正成为中国人娱乐色彩最浓的方式之一。

    通过手机发送爱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情爱方式。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因此,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出来,譬如说一些情话,譬如说一些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短信这种传输方式,改变了人类语言一定要通过嘴巴的传统方式,利用手机点对点的直接交流,使许多不易出口的话通过手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沟通的目的。问问现在热恋中的年轻人,哪个没在手机短信里给情人发送过绵绵情话呢?

    除了幽默短信和爱情短信之外,节日祝福短信是广泛流传的另一种短信文本。我们常见的一则短信:“祝你在新年中,一帆风顺,人财两旺,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简单的数字成语把东方人节庆的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字比单词表达的意思更多,无需冠词和介词,没有单词的间隔,中文显得更为紧凑,这是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的。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工作短信是比较少的。正式的工作往来大多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来联系的,譬如公函、书信、电话。短信这种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会削弱工作联系的正式性,亦显得过于随意,而不够严肃与郑重。友情短信以幽默短信为主,也有一般的笑话与节日祝福问候。其他内容的短信,如新闻服务、天气预报等商业性信息和公益性信息都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文化是继网络文化之后,又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语言,短信文本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这都是在正式的新闻媒介上所看不到的。短信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通过对短信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手机短息具有如下功能:

    (一)手机短信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

    短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交流往往是要面对面的,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短信却可以通过书写的形式进行表达。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也为那些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他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手机短信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

    一些相关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从零点调查公司的用户接受的短信服务内容来看,短信聊天游戏以57.1%的使用者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44.6%),再次是新闻、财经等信息(25.3%)和手机图片铃声下载(19.8%),还有15.5%的人使用过答题游戏、情景游戏等其它短信服务产品无独有偶,通讯产业巨头西门子2006年3月对5300名来自8个国家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什么样的应用将会促使他们升级现有的手机,结果发现,娱乐和电子邮件高居榜首。可见,娱乐精神在当代短信文化领域的突出体现具有超乎国界的普遍性。

    (三)手机短信具有维系情感的功能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短信沟通也是一种礼仪,是增进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礼节。比如,久未谋面的朋友,一条情真意切的短信能让彼此感受到一份牵挂,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如“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常联系,但总放在心上!”短信文化的情感功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它或许不及电话交谈来得亲切,但它排除了音调、语气有可能给沟通造成的负面效应,以一派纯净、简洁、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这种情感功能是声音所不可替代的,因为声音表达了某种情感,音调、语气都会影响沟通的双方,而短信则没有声音,呈现的是一种干净、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无论是爱情短信、友情短信,还是祝福短信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情感的功能。

    (四)手机短信具有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短信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4月北大哲学系推出“手机国学”国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国学短信”的方式学习。国学短信不仅包括经史子集中的精髓语句,还有国学大师的剖析解释。这条信息的标志着教育界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手机短信这个谁都不能忽视的新兴信息传播载体,短信文化的教育功能正在被一些有识之士开发运用。

    另外,短信还有一些其他应用功能。如铃声下载、图片传情,手机QQ,通过手机短信,仍可以时刻在线与QQ上的好友聊天。

    结语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介质,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功能,短信文化逐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短信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文化媒介,它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短信为人们开拓了一个秘密的人际交流空间,溶入到亿万人的生活方式中,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

    化交流文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刘海玲.手机短信中的修辞学及其文化分析[J].应用写作.200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