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安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范文1

英文名称:Entomologic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主管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华东昆虫学会;福建农林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1694

国内刊号:35-1155/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生物安全范文2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险的综合因素,以防止实验室人员感染和防止危险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1]。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是开展科研、教学、疾病预防控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要经常与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由于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或实验操作不当等可能会导致操作人员自身感染,甚至造成传染性物质外泄,污染环境。因此把生物安全教育纳入医学院校实验室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1.常存在于病原生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

1.1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1.1.1学生初次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如菌种、血液、体液、粪便、分泌物标本等,对其致病性和危险性认识不足。

1.1.2对操作的认识不足。在实验操作中对生物安全考虑较少,对其重要性及危险性认识不足。据统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伤害和感染主要是人为失误,如实验操作不当和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2]。在实验操作中常存在以下生物安全隐患:例如,无菌意识淡薄,作细菌接种等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没有严格戴口罩、正确洗手、戴手套、工作服不按要求清洁消毒等;没有将随身物品存放在指定位置,甚至有时将食物、饮料、衣物等摆放在实验台上与实验材料混在一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带着粘有病菌的实验手套在电脑上查资料或者打电话、擦汗、摸脸或弄头发;实验物品的分类使用和存放混乱,不注重环境卫生,乱倒实验垃圾,将污染的与没污染的用品混放,在实验前后不注重实验台的卫生和手的消毒,不知道被污染的物品要如何消毒灭菌等。

1.2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实验室很多操作规程或动作没有明确生物安全性,对于学生在生物安全方面的要求不严格。

2.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防护策略

医学生作为初学者,是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要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意识和标准实验操作的培训,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1强化生物安全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育

2.1.1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入手,提高教师对生物安全性的重视。教师的安全实验意识及科学操作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1.2激发学生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通过课件、专题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举一些生物安全事件实例,比如说"炭疽粉末邮件"事件、2003我国SARS病毒的爆发流行以及一些医学院的生物安全事件等,让学生把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关注,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2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可以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室现状制定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并在醒目位置悬挂。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规范行为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要先介绍实验室环境及存在病原生物体及以上规章制度。例如,进入该实验室应如何着装,限制带入实验室的物品和实验过程中禁止的行为有哪些,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哪些原则,若因操作不慎让病菌污染了环境或自身以及衣物时应如何紧急处理等。

2.3规范学生实验技术操作,加强对学生进行督导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中,从细菌培养物或标本的挑取到染色观察、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检查等每个步骤都会因操作不当而引起实验室污染[3]。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实验所用病原菌的致病性、感染途径、易感人群及如何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接着才开始做实验示教。示教语言应简明清晰,动作缓慢,适当重复,尽量让学生观察到操作细节,掌握操作要领。要求并强调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操作观念,养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使用接种环刮琼脂平板、吸带菌液体、制作细菌涂片、打开培养物等每个步骤都要做好无菌操作。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巡查,提高警惕,强调注意事项,及时制止不规范动作、危险操作。

2.4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及环保教育。学生作为实验室的使用者,应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和环保知识有所了解。大部分同学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危害的等级分类、消毒灭菌器材、生物安全柜等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应利用部分时间对生物安全设备使用进行培训教学。此外,还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和废弃物处理。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要符合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4]。课后要对仪器、设备、桌面、地面及空气等消毒,消毒不同物品要掌握不同的消毒方法。实验室的废弃物要与生活垃圾区别对待,凡具有传染性的培养物、材料及小动物等需按合理的处理方法消毒灭菌。

参考文献:

[1]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3-207.

[2]关洪斌,王晓兰.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152-153.

[3]熊灏.加强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防护[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S1):211-212.

生物安全范文3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饲养生猪饲料不足问题,从国外引进了一种繁殖力极强的水上浮生植物――水浮莲(学名水葫芦),如今这种浮生植物在南方的一些湖泊已经泛滥成灾,被称为“绿色污染元凶”。由于气侯和环境的影响,水浮莲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至今几乎没有昆虫病毒和其他天敌能控制它的生长,水浮莲的繁殖速度极快,它以每周增加一倍的速度滋生。目前在江河纵横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有河难见水,百里水浮莲将大部份河涌覆盖,造成河道、水库、排灌站等堵塞,饮用水源被污染,严重影响农业正常生产和水利排灌。笔者在云南生活多年,小时候就亲眼见过昆明市内的南盘江、大观河和滇池满是翠绿的水葫芦。当时,老百姓主要是拿它作为猪饲料的。可是后来人们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污水排放和水葫芦的肆意生长,造成滇池水质的严重污染。这些事情发生的结果,让人不得不想到如何防范生态灾难发生的可能,这方面就涉及到生态安全的问题了。

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生态安全的本质可以认为是围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影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生态环境问题、公共政策和公众素质。加强生态安全研究有诸多价值和意义: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有利于树立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及国民的生命与健康。

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消失,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以及赖以生存的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并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更令人担忧的是,外来入侵生物控制不力,有可能严重危害国家生态安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润志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深表忧虑。“我国大陆于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的黑松上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当时仅在1省1市1区发生,病死树仅256株。”张润志告诉记者,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松材线虫病疫情已扩大到12个省区,累计致死松树3500多万株,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损失高达250亿元。 他透露,目前疫情已逼近黄山等著名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重点生态区域,并已对我国大面积松林构成了严重威胁。其实,松材线虫病疫情在我省部分地区也有发生,对我省这个林业资源大省也构成严重威胁。这种病现阶段无药可治,只能是将病树砍掉烧毁。另外,预防的方法就是不要都种植针叶林,而是要发展针阔混交林。“这只是我国遭受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危害的一个缩影。”张润志说,我国目前生物入侵形势十分严峻,数十种有害生物猖獗危害,数百种危险生物敲击国门,数千种生物输入翘首以待,如不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将外来入侵物种御于国门之外,很有可能会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防止生态恶化,重视生态安全,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加以重视的重要问题。

生物安全范文4

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匹配算法下所计算得出的分值大小,判定该用户身份与样板采样对象身份之间的契合性,从而决定该用户是否能够被允许进入企业安全系统应用入口当中。生物识别技术中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的解决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以及相关设备运行状态下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但是,在现阶段的生物识别技术作业过程当中,针对相关特征所采样数据仅仅能够代表所采集样板使用对象的身份数字,但这部分身份数字仍然存在被偷盗、或者是意外丢失等方面的危险因素。

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来看,特别是在生物识别相关信息采集与确定的基础之上,以上数据将会保存在采集样本数据库当中,并且永久不变。然而,一旦这部分数据被泄露,则将永远失去其利用价值。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企业安全系统当中,引入生物识别技术,需要事先向企业安全人员、审计人员提供样板采集关键性的信息数据,包括指纹信息、以及视网膜信息等。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在生物识别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系统安全系统的过程当中,还需要解决的是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性问题。笔者建议:在企业落实施生物识别技术的过程当中,需要有独立的审计人员对安全控制相关信息进行核对。若存在独立的认证机构,则需要由第三方人员对生物识别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进行核实,避免用户因此产生过多的忧虑,影响对企业安全系统的高效应用。同时,相关人员也作出了一定的建议:建议在互联网网络上,通过对数字签名等相关控制技术手段的应用,来确保所传递生物识别数据、以及储存在数据库中关键采样数据的完整性以及隐蔽性。最大限度的避免黑客对数据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在应用数字签名技术对数据安全性进行保障的过程当中,相关的生物数据将会被直接加密,用户以及接收方仅能够掌握公钥、私钥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引入风险评估控制测试机制的方式,辅助审计工作人员对生物识别系统所提供的安全性级别进行合理的认定,从而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面向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保密系统,对个人隐私进行更加合理的保护。

生物识别技术中可靠性问题的解决在生物识别技术作用于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重点关注如何解决可靠性方面的问题。现阶段对于此问题比较统一性的认知在于:通过成立独立与企业安全系统提供方、以及使用方以外的第三方测试组织的方式,对相关的测试规范与准则加以健全。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运行情况,按照相关标准与规范,构建独立的统计数据,从而保障企业安全系统中,对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可靠与有效。同时,还有一种在解决生物识别技术可靠性方面值得重视的措施:即生物识别技术可以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提供一个增强安全性要求的多模式系统。通过对该多模式系统的应用,更大程度地进行身份识别,并进行适当的匹配复核。该系统的应用还能够克服一些限制单一的生物识别解决方案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可以说,基于多模式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整个安全系统被增加了一层安全性措施,用户的使用操作能够更加的便捷与可靠。

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来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特别注意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在企业安全系统的建设及全面发展过程当中,生物识别技术所具有的发展前景是极为广阔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安全系统仅依赖于生物识别技术就能够获取较好的发展,而应当将生物识别技术与其他相关的安全技术充分结合起来,使其使用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该技术的综合效益。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对于生物识别安全系统的提供方而言,要求其在提高系统可靠性、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做出努力。总而言之,本文主要针对生物识别技术在企业安全系统中的应用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同行特别关注与重视。

作者:李明

生物安全范文5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备案

【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16-0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应具备一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而防护水平的级别与其接触的风险因子是相对应的。所以,认识病原微生物的风险级别及相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求并进行备案工作很有必要。

1病原微生物分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2.1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基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同时考虑实验室活动中可能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等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实验活动操作者正确选择生物安全水平,评估职业性疾病风险、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与管理规程,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危险性事故发生。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类,可以判断并选择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2.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分为生物安全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以下简称BSL-1、BSL-2 、BSL-3、 BSL-4)。

2.3设施和设备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结构上由一级防护屏障和二级防护屏障组成。BSL-1、BSL-2 、BSL-3、 BSL-4实验室的安全设备和设施不同,主要有:物理隔离区,用物理隔断和密封门把实验室与公共的外环境隔离开;负压通风过滤技术,通过控制气流速度和方向,可以使实验室内的空气只能通过HEPA滤器过滤排放;消毒灭菌设备,主要有高压灭菌器、紫外线灯等,用于对具有感染性的固、液体废弃物的彻底灭菌和对物体表面及空气的消毒。

3实验活动备案

3.1备案管理:卫生部负责BSL-3、 BSL-4备案审批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BSL-1、BSL-2实验室和实验室活动的备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扩建BSL-1、BSL-2实验室,应当向所在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实验室活动备案表》,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备案材料的审核和现场验收。审核通过的实验室,发给省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实验活动备案证明》,予以备案。

3.2备案材料:提交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实验室活动备案表》一般包括,实验室基本信息,实验室活动基本情况,实验室设立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实验室设立单位的生物安全组织管理框架图,实验室布局平面图及受理部门要求提交的其它资料。

3.3备案条件:BSL-1、BSL-2申请备案登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根据实验室设立单位的职能,合法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活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与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相适应,实验室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实验设施设备及个体防护措施,从事实验活动的人员应当参加生物安全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上岗证书,设立单位有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3]《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4]《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5]《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6]《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GB50346-2004).

生物安全范文6

关键词:身份认证;数据保护;访问控制

随着虹膜指纹扫描仪器的精度和识别度不断提高,生物识别技术将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并迎合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实现更强大的安全保护能力。

据Unisys亚太区国家安全开发部门的经理John Kendall表示,虽然虹膜扫描技术还没有被广泛应用,成为主流的身份识别技术,但已经有不少国家将其应用于身份证项目中。

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Kendall介绍说:“印度和墨西哥已经将虹膜(扫描)和指纹作为了后备(身份识别技术),这与两三年(前)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Kendall还介绍说,美国银行也采用了一种面部识别系统,可以同时扫描人体面部和虹膜特征,实现访问控制。与指纹读取不同,这种面部识别系统在扫描用户生物特征时不需要用户静止不动,相反,在用户进入特定区域的大门时,该系统就已经自动将用户的面部特征和虹膜特征记录下来了。如果该用户具有通行权限,则大门会自动打开。

他还表示,面部识别技术已经在日本和韩国的高档社区中被成功应用,并且未来将慢慢融入广大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皮下指纹读取器

Kendall解释说,传统的指纹扫描设备可以很轻易地被复制指纹薄膜欺骗,甚至简单地对扫描器的玻璃面哈气,也能扰乱扫描器。而新型的皮下指纹扫描器是通过扫描用户指纹下的血管和组织结构的方式进行判断的。

他说:“一些新型的扫描仪会利用不同波长的光波对人体皮肤下不同深度的组织进行扫描,另一些设备则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扫描。因此就算你的手指表面被弄脏甚至磨破了,也不会影响扫描结果。”这种设备适用于那种雇员需要手工劳动或者手指会时常出现损伤的行业。

有了这些新型的生物识别技术,要想黑掉生物识别系统,比以前难度大大提高了。Kendall认为,如果黑客要通过这种识别系统,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以及非常详细的生物学数据,才能制作出一个手指的三维模型。

此外,还有一些已经成功应用于生物识别系统的技术,可以读取人体手部的其他生物学特征。比如Halifax港口的生物学识别系统,就是扫描用户手部的血管结构,而不是指纹。

Kendall还说:“同样的技术进步也发生在面部识别系统上。传统的面部识别系统需要管理人员手里拿着一张被许可人员的正面照片,比对监视器中的来访者五官。而加入了虹膜识别技术后,识别系统的复杂性大大提高,简单的硅胶面膜已经难以突破这种面部识别系统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发或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国家也需要在数据安全领域赶上技术的步伐。

目前,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对生物学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出台。

用户接受度增加

和密码一样,生物识别数据被看作是“个人”信息,有些人仍然不愿意对政府或企业提供指纹,因为他们将指纹看作是个人隐私的一种。

Kendall说:“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看到情况在逐渐好转。在过去几年,我们发现如果人们已经享受到或认识到生物识别技术带来的好处,不论是增加他们自身的安全性还是增加业务方面的安全性,他们都会更容易接受生物识别技术,并提供相应的生物识别数据。”

他还说,对于金融行业,可以通过声音指纹技术,在电话银行系统中增加一道安全屏障。

随着生物识别设备的价格不断下滑,客户未来可以采用更好的设备,提高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