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返乡创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返乡创业论文

返乡创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民工;创业意向;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村失地人数逐步增多,出现了大量闲置劳动力,而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实现农民工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对实现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就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使得很多学者们逐渐将他们的目光转移到农民工返乡创业中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进行研究。对于创业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创业等相关概念的探讨,而Bird最早提出了创业意向,认为创业意向是最好的创业行为预测指标[1],开创了创业行为研究的另一视角。

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是农民工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返回到居住地所在的镇(乡)政府所在地或县城周边准备创业的一种理性的思考。要想更好地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关键要对农民工创业意向做深入的研究。

在对个体创业影响因素的探究方面,早期大多集中于宏观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取得了不错的预测效果。夏公喜等通过对南京市郊区(县)农民创业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创业呈现从近郊―远郊―县依次递减的趋势,当地的地理位置越靠近市(县)中心,那么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快,市场需求也越大,同时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2]。朱红根通过对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政策支持力度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3];徐晋通过对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调查得出由于缺乏当地金融支持,农民工缺乏创业资金,打击了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降低了创业意向[4]。

根据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当地经济条件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呈正相关;

H2:当地政府政策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呈正相关;

H3:当地金融支持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成正相关。

二十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业者特质等微观环境对创业意向的研究。一些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创业者创业的重要动力源是为了主宰生活、自主安排命运,拥有比受雇于他人更大更多的自由空间,由此可以看出自主性是影响个体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个体的自主性越强,其对于创业的认知渴望性就越强,创业意向也越高;杨俊认为创业机会成本越高的潜在创业者,越不倾向于放弃当前的收入,来进行创业,是否进行创业,是企业家以机会的潜在收益和创业机会成本两个维度权衡的,最后做出是否创业的决定[5];张维迎认为成为企业家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资本,资本是重要的创业资源。当人们有比较多的创业资源时,不仅有创业认知的渴望性,产生创业意向,而且也有一定的创业认知可行性[6]。

根据以上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B1,B2)

B1:农民工的自主性与其创业意向呈正相关关系;

B2:农民工的风险承担性与其创业意向呈正相关关系;

H5:农民工创业的机会成本与其创业意向呈负相关关系;

H6:农民工个体拥有的资源水平与其创业意向呈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将国内外学者在本文研究领域内的论文、学术专著以及期刊等相关文献加以整理,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基础。

(二)实证研究

本文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统计分析法。访谈对象主要是在大连市打工的农民工,征求他们对本文设计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因素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主要是将编制好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量表》发放给农民工,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首先,为了验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量表的信度,我们运用克朗巴赫提出的Cronbacha系数信度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 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 项数

.750 .762 25

由上面的量表信度分析表可以看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50,大于0.7,表明该量表的内在一致程度可以接受。

其次,为了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我们使用试测数据,根据特征值大于1、因素负荷不低于0.5等标准,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得到六个维度,分析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六个自变量的Sig.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且偏回归系数与0存在显著差异,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六个假设得到了验证。随后,我们又进一步把控制变量加入了回归模型,其中,“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变量的t统计值对应的sig值分别为0.003、0.004、0.006、0.010、0.014、0.017、0.03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家庭人数”变量的t统计值对应的sig值大于显著水平,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但总体来讲,控制变量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影响,如表4所示。

四、结论

根据本研究得出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1)农民工自身的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有着显著的影响,性别、年龄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有一定的影响,而家庭人数对其返乡创业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2)当地经济条件、当地政府政策、当地金融支持、个体特质、资源水平与创业意向呈正相关性;机会成本与创业意向呈负相关性。根据以上这些研究的结论,可以使政府更加明确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实施重心。

表4 回归分析

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B Std.Error Beta

(Constant) 3.655 .232 15.741 .000

性别 .051 .122 .028 .422 .034

年龄 .070 .039 .028 1.519 .017

文化程度 .079 .076 .030 .500 .014

工作经历 .104 .045 .067 .556 .004

创业经历 .106 .061 .079 .373 .003

家庭年收入 .095 .057 .052 2.764 .010

家庭人数 -.092 .116 -.144 -1.649 .100

家乡所在地 .102 .126 .060 1.314 .006

当地经济条件 .121 .029 .163 3.343 .000

当地政府政策 .175 .026 .291 6.662 .000

当地金融支持 .134 .026 .179 3.792 .000

个体特质 .114 .028 .152 3.221 .000

资源水平 .158 .127 .182 4.796 .000

机会成本 -.107 .027 -.127 -2.871 .003

但此次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由于人力和财力限制,样本的数量过少,且大多来自大连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如果可以取得更多的样本,研究的结论可以更具说服力;第二,此次研究在量表设计时虽然参考了大量相关标准,也采用了访谈等方式,以便做到尽可能准确,但仍然不能保证每个变量都有非常权威的参照,所以期待之后的研究能够针对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开发出更多测量量表;第三,此次研究更多地关注于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个体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的影响上,而对于农民工个人背景(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等)对主要研究变量的影响没有进行深入讨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局限。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研究中应尽量扩大样本数量,以获取更精确的信息;第二,开发更适合我国农民工特性的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第三,后续研究可以运用其他统计方法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可以开展不同国家农民工返乡创业意向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创业经历、工作经历、家乡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Bird.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2]夏公喜.大城市郊区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郊区(县)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11):71-74.

[3]朱红根.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1145个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67-69.

[4]徐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调查[J].2010:123-125.

[5]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3(20):19-26.

返乡创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村女性劳动力回流 理论研究 路径分析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就业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回流现象,尤其是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以制造业为主,而在制造业工人中又以女工为主,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女性农民工就业出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大批女性农民工回流。由此可见,研究其回流的理论问题和路径选择成为重要的现实课题。

近期女性农民工回流的现状

大量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回流劳动力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回流女性劳动力中已婚者回流的比例高于未婚者;回流的女性劳动力的年龄高于外出者;回流的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低于外出者。据研究表明,劳动力素质与转移速度和层次呈正比关系,在城市中高素质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强,能很快适应新职业的发展需求,在工作中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挤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女性劳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的就业岗位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逐步增高,文化水平低且又无一技之长的女性劳动力回流农村,自在情理之中。研究调查表明:当前外出务工农村妇女的返乡比例要比男人高得多,同时农村妇女比男人更早地退出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

近期女性农民工回流的原因分析

(一)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就业困难被迫返乡

金融危机对于手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娱乐服务业等低端行业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目前,“回流”的女性农民工大都在纺织、玩具加工、电子配件加工、制鞋业、服装加工、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就业。在这个群体中,技能和有私人关系、学历、年轻、能吃苦相比较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学历普遍不高,所从事的工作也不需要较高的文化程度,并且“年轻”这个资本更多的受到新来农民工的挑战,而技术是这个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立身之本。所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大量的女性农民工因就业困难被迫返乡。

(二)因为家庭责任的原因而返乡

如照顾父母、结婚生子、照顾孩子等,尤其是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主要的角色,对于绝大多数农村的女性农民工来说,不论打工时间多长,本质上仍是一种过渡状态,最终她们还是要选择回归农村。这种最终的回归使得大量农村女性外出打工处于一种矛盾的边缘状态。按照传统婚姻的性别角色,对于未婚的农村男性而言,能够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村中的佼佼者,而他发展的越好,在择偶方面选择的空间越大。而相对于未婚农村女性来说,自由的打工生活开阔了她们的视野和对自由、美好婚姻的向往,同时却使其择偶的范围变小,使得当前打工妹大量聚集的地方已悄然出现一个新的婚姻边缘群体。

(三)因为体制的原因而返乡

目前,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实行的是一种“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做法,社会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生活和就业环境,提高了他们的外出成本,导致部分劳动力的回流,尤其是女性从考虑实际情况出发,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和他们的家属得不到城市永久居住的法律认可,农民工在社会福利、权益保障、就业机会、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很难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尤其是考虑到孩子在当地上学和未来就业的现状,以及社会保障歧视、教育制度的歧视等诸多因素,大大降低了外来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可能获得的收益。所以,已婚女性农村劳动力因城市中子女上学、维持家庭生计等成本较高,也倾向于“回流”,最终选择返回农村。

(四)因近期国家农业的优惠政策吸引女性农民工大量返乡

近期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对农村劳动力的回流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提高农产品价格、取消农业税、实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国家推行的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惠民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了土地承包经营农村,建立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互换、转让、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农民工的返乡。同时,惠民政策使农村创业机会不断增多,使得一些自身素质较高、在城市打工期间积累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在城市就业压力、工资长期低增长或不增长以及惠农政策的吸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返乡,尤其是女性居多。

农村女性劳动力回流的积极影响

(一)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城市的经济活动中,现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她们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她们不断吸收新思想,学习新技能,她们逐步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快节奏和契约化的社会关系,拥有了全新的观念,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实现了自身素质和精神风貌的转变。因为接触到了农村以外的更广阔的世界,开阔的眼界,她们把先进的理念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带了回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所在地农民更加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子女教育等,这也推动了我国广大农村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飞跃。可见,大量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回流,推动了当地农村的发展,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状态,加快了农村的社会变革进程。

(二)创业示范作用的显现

回流的女性农民工与传统农民相比,不再会安于春耕秋收的基本农业劳作,她们往往会选择新的生存之道。回流的女性农民工经历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其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已经学会了经营之道,萌生了致富的愿望,通过多年在外打拼积累的人脉资本和经济资本等,决定了许多回流的女性农民工将眼光投向了在农村创业。在返乡创业者的示范和带动下,女性农民们会倾向于从事有利于女性的行业。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创业者从事的是非农产业或养殖业、服务业,同单纯的种植业相比,给女性农民带来较高的收益。她们经营项目新,追求新技术,企业化经营与管理,走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沿,她们所创办的企业经营行业较为宽泛,这给家乡带来了新的产业和服务,她们不仅将家乡缺乏的技术带回来,而且还起到了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等积极作用。回流的女性农民工不仅是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传播者。

(三)回流女性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使农村社区管理更加民主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回流的女性农民工对当地基层的民主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外出就业的经历使她们对其他地区的民主管理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比较发达地区与本地基层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回流的女性农民工更加关注当地民主建设,要求充分保护、行使自己的权利,尤其是女性的民利,在村民选举、村务建设等方面会主动要求享有更多的选举权,知情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当地农村民主管理,这对加强农村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

女性农民工回流后的对策和路径分析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外出就业的过程中明显受到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制约。就个人观念而言,她们主体意识不强,导致其在流动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就家庭层面而言,传统的性别分工,以及性别角色定位,使得农村女性劳动力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就社会结构而言,基于传统社会性别的观念,而建立的劳动力市场体现着性别分层、性别歧视,直接限制了女性农民工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回流后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以增强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权益意识

从社会文化观念看,“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观念对于女性教育投资的低期望和低回报,直接导致了农村女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使得农村女性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就业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最终导致农村女性在城市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虽然女性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一般对她们的技能要求不高,但是,如果她们有一技之长不但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而且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更强。增加农村妇女的文化知识,提升其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已经成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女性农民工技能培训市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应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女性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好对培训机构和单位的指导和监督。

(二)加强农村的社会化服务

发挥农村女性的性别优势,帮助做好农村中老人和小孩的抚养工作,解决好离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村女性劳动力回流后,可以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搞好寄宿学校生活硬件设施的建设,解决离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闲置的土地建立农村养老院,对于空巢老人应该做到生活有人管、需求有人问、困难有人帮。还可以在基层提倡留守居民之间采取互助合作的形式,以解决外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后急难事无人帮扶的担忧。

(三)加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逐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争取将已经在城里获得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民工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范畴。建立面向城镇所有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员,尤其是相对弱势的女性农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保证女性农民工的基本人身权利。在农民工聚集地区应建立儿童抚育机构,提供相应的优惠条件,逐步减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性待遇,减少因城市待遇不平等而造成的劳动力回流。

(四)积极拓展就业领域促进农村妇女的创业市场

农村是农民生生不息的家园。十七届三中全会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再者回乡创业也可免除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应积极发挥返乡女性农民工眼界比较开阔、具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女性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此,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优惠扶持力度,尤其对女性农民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强对返乡女性农民工的积极引导,树立返乡女性农民工再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协同各级妇联要结合有关农村女性创业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促进其区域间的交流与联系,开展多渠道、跨区域之间的合作,逐步建立起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促进区域间妇女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搭建集“培训服务、信息服务、组织协作服务、就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尤其是适合农村女性的优势项目,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吸引农村女性回流人员,使她们的投资创业更具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农村女性劳动力多元就业路径,保障农村女性劳动力顺利就业,不断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波.中国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刘怀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提前返乡流动人口调查报告.人口研究,2009 (2)

返乡创业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返乡创业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创击。本文阐述了作为社会文化公益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在这个特殊时期应对自身的社会功能重新审视,继续发扬公益性质、坚持公平服务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加强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特别服务以及提高图书馆人的知识素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1引言

去年以来。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席卷全球的实体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影响的突发性与我国经济结构中固有矛盾的叠加。使就业等社会问题更加尖锐突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冲击.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基本抗住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冲击。但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际影响还没有完全见底。对经济尤其是就业的影响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并将进一步的显现。作为社会文化公益性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在应对经济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的时候,应该积极发挥和拓展自身的优势和服务功能.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职责。

2金融危机导致的主要社会问题

2.1经济遭受冲击.就业渠道堵塞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已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我国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的企业也普遍遭遇困难.造成对就业的更大冲击。就业需求减少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堵塞.加剧了大学生及其他城镇群体的就业困难。当前尚有30%多的大学生未找到工作,今后几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数量还将不断增加。各地一批国有集体企业破产人员安置问题不断出现,其他城镇新生劳动力及困难群体的就业压力加大。

2.2农民工失业加剧

由于外贸出口型企业对外依存度高.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较大影响。企业出口产品的减少。明显地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受冲击的企业都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所以农民工是遭受就业冲击最严重的群体。企业不景气,大规模裁员,原有的工作岗位大量流失,迄今这些岗位损失主要压在农民工身上。这是因为容纳大规模就业的外向型企业雇用的大都是农民工。致使大批农民工失去原有工作岗位。截止到2008年底,据农业部调查.因失去工作提前返乡农民工达2000余万,占我国1.3亿农民工的15.3%。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下半年有500—600万农村新生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3影响社会的稳定.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恶化和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日趋严峻.2009年成为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下行。随着经济不景气向社会层面蔓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大量凸显。

长期积累的矛盾浮出水面,隐性矛盾显性化。显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稳定面I临挑战。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的部分企业停产关闭.使得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市场上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大。但大量劳动者由于缺乏技能就业难、工作稳定性较差。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欠薪、断保甚至欠薪逃匿问题发生。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数量上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虽然有部分人员已重新就业.但薪酬下降。工作不稳定的情况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失业农民工滞留在城市或回流。由金融危机而导致的这些问题,都将对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

3公共图书馆应对金融危机服务社会的举措

在金融危机这个特殊时期.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服务功能.关注现实中受到就业冲击最大的群体,为其提供知识服务、信息服务,使其得到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这也是各级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针对目前金融危机导致的社会问题.公共图书馆在行使自己职能时应该采取新的举措。

3.1发扬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坚持免费服务

普勒在《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与管理》的论文中,给现代公共图书馆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图书馆是依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作公共信念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参考与流通服务的权利”。这个定义。揭示了公图书馆的公益性特征,即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特征.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公共财政.是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其所在地的所有社会成员.对社会各阶层提供无差别的服务。

但是近年来受商业思潮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状况的压迫.有些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越来越倾向于收费项目和有偿服务,诸如办证费和办证押金、部分图书外借收费、复印费、上机费、图书丢失超值赔偿费等等。增加了读者的经济负担。使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受到限制并且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也有入主张应该向用户收取信息使用费.这些观点和做法不仅违背了图书馆公益性的立馆原则.更损害了广大弱势群体获得知识和教育的权利。当然。图书馆的运行需要一定的成本,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图书馆的成本问题应该由政府来支付。解决公益性问题,不该让作者权益付出代价.也不应该让读者付出代价.而应采取以国家投资的方式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对社会大众造成损害的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更应大力弘扬公益性及免费服务的理念。关注弱势群体。为广大的农民服务,为广大的城市下岗职工以及其它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免费服务。

3.2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

结合金融危机状况下急需知识帮助人群的特点,公共图书馆应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果。

首先,消除就业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当前的数字时代。某些技术成为人们获得就业等信息的电子通道.有一部分人会由于技术的原因而被排除在信息之外。而农民工正是这部分人群的主体。因为除了少数技术人才外.农民工大多数存在文化知识水平及生产技能的严重局限.在就业竞争中因信息不对称、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往往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因而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公共图书馆开展一些技术培训来帮助这部分农民工学会如何利用技术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信息差距。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其次,建立特殊群体和再就业数据库。公共图书馆除了在知识方面给与帮助之外.同时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当地劳动部门、民政部门取得联系。了解当地返乡农民工急需工作群体的具体情况和陷人困境的原因,并了解他们所需工作岗位和内心需求。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建立特殊群体资料信息库和再就业数据库,汇集不同行业创业的成功经验,为下岗工人再就业提供服务。对有网络环境和设备的用户.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手段传递各类信息,使读者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所关心领域的最新信息。

最后。开展信息引荐服务。就是将需要解决问题的个人与能为之解决问题的服务机构联系起来.图书馆在社会服务机构、组织与需要帮助的广大读者之间架起桥梁.为社会成员指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于读者身份和需求内容的广泛性.单凭图书馆自身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难以完全满足各种读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对一些公共图书馆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将读者引荐给其他能为之解决问题的机构或组织,如劳动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法律部门等,为帮助社区成员解决问题提供指引和参考。

3.3加强对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服务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严重的就业群体是尚未脱离农民身份的农民工.一方面是公众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没有接受充足的职业培训或原有的培训模式不适应市场需要.这就需要农民本身内部条件的改善从而实现自我创造就业。从长期来看.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大幅度提高就业者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公共图书馆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积极开展以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和集中培训。

首先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就业趋势。公共图书馆应经常联系或联合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社会职业需求信息的搜索与预测.利用图书馆局域网。向就业需求者就业预测及用工信息。使他们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主动接受图书馆的再教育、再培训。

其次。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对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传授行业知识。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特别是对那些面临就业困难的人员实行就业援助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学习电工、机械修理、钳工、微机操作方面的专业知识.经过培训学习,他们在选择新岗位时多了项技术,多了一次择业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就业信心。提高了其参与就业竞争的实力。同时还要鼓励和扶持部分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全力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或自主创业。提高弱势群体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挖掘和培养其巨大的创造潜力,力求突破“就业”瓶颈。

再次,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在广泛收集社会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和开发各类实用信息,向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新科技、新产业信息。帮助他们找到谋生之路。甚至可以根据一些读者预先设定的检索条件提供专题信息服务。同时考虑到他们的文献需求,公共图书馆应把有限的资金尽量倾斜.尽量征订那些全国各地影响大、质量高、反映范围广的文摘报、科技报,增加法律、经济、热门技术应用和人才信息类的期刊。

最后。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和平台。公共图书馆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过程中.应重视信息网络和平台的建设。比如提供相关经济信息。引导农民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和加工活动:通过网络提供各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的就业信息。由于农民工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获取就业信息具有信息面狭窄。就业容量有限的缺点。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各级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广泛搜集农民工就业的地区、产业、职业等信息,并通过各种渠道关注这些地区、产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就业信息。这样可以通过公共图书馆的威信提高农民工对就业信息的信任程度.保证其就业的确定性和效果。

3.4提高馆员的知识素养.给予弱势群体人文关怀

返乡创业论文范文5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大,且“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因素。十的报告上更是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到了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当前,越来越多年富力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赚钱,而农村剩余的大多数为留守妇女及老人,农村的经济发展越发停滞不前,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近几年,重庆市大力鼓励发展微型企业。微型企业具有创业门槛低、创业方式灵活、政策帮扶力度大等特点,十分适合农村发展,一方面能够转变农村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很好的调动农村的留守劳动力的干事创业激情。在农村,以微型企业为平台,结合当地实际,寻求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增长的道路,对解决“三农”问题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微型企业概述

1.微型企业概念

微型企业一般是指雇员人数小于10人、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服务)种类单一、规模细小的企业组织。我国的微型企业不仅包括绝大部分的私营企业,也包括个体工商户,还包括数量众多的、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经济组织、个体摊贩等。微型企业规模小、需要资金量少、进入壁垒很低,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因此十分有利于吸纳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推微型企业概念,将微型企业从中小企业中分离出来,便于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分类指导,增加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微型企业的特点

作为从中小企业中独立分化出的一个企业集合, 微型企业理论上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不过微型企业在很多方面具有其自身特点。

(1)微型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进入门槛低。投资人既可以是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也可是有闲置劳动力的农民。企业创立者大部分是不能通过正式的渠道就业的人;微型企业创业所需的本金少,对经营所需的设备、技术、场地等要求不高,很少有正式的融资渠道,资金来源主要是自己积累、亲戚朋友和熟人借款。

(2)微型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微型企业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所有者和经营者大都是穷人,以家族式的管理为主,缺乏具体的管理工作内容; 微型企业的员工人数少,以家庭成员为主,没有专门的招聘制度,对外招聘的员工文化程度要求也不高;没有正式的薪酬制度,员工的薪酬具有不确定性,企业是家庭的主要经济保障。

(3)生产和销售都比较灵活。微型企业有着相似的经营模式,经营的产品大都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运作方式灵活,具有流动性。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手工艺,技术含量不高,难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企业没有专门的采购、生产、存货和质量管理制度,规模小,没有竞争战略选择,不具有垄断性,经营环境具有高度竞争性,经营风险相当大。微型企业的产品单一,在销售上一般采用直销,且通常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并不一定与产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有联系。

(4)微型企业没有专门适用的会计制度。理论上,微型企业也不需要建立正式的会计科目,因为企业规模小、业务单一,简单的账务处理就能满足其财务管理要求,而且微型企业的家庭收支与企业收支难以区分,对外支出也难以获取有效凭证,也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3.微型企业的经济社会意义

微型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有其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在我国,大量存在的微型企业因其独特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使得创立微型企业的个体主要是自主创业或是为满足生活目的的个体为主。虽然微型企业在生产技术和提供的产品服务方面很难于其它类型的企业相比,微型企业得到的关注也无法与中小企业相比,但微型企业往往为处境最艰难的家庭提供主要经济保障,是这部分人群收入的主要来源。

(2)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微型企业接收无法通过正规就业渠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个体,此外,微型企业的审批制度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微型企业的成立速度很快,用人规模也相应扩大。微型企业之所以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原因在于微型企业单位投资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和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就业弹性)都明显高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

三、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1.重庆市微型企业的服务对象

微型企业创业扶持对象为国家政策聚集帮扶的“九类人群”,具体包括:

(1)大中专毕业生。指毕业未就业的全日制中专、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以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教育毕业证书的职教生(含本市集体户口)。

(2)下岗失业人员。指持有“下岗证”或“职工失业证”的本市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三类人员;持有“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和“最低生活保障证明”的已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的本市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3)返乡农民工。指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在户籍所在地之外从事务工经商1年以上,并持有相关外出务工经商证明的本市农村户籍人员。

(4)“农转非”人员。指因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依法征收(用)进行了城镇居民身份登记的本市居民。征地时已作就业安置、户籍关系已迁出本市的人员除外。

(5)三峡库区移民。指在本市行政区划内安置的长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水淹移民和占地移民。

(6)残疾人。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并具备创业能力的本市居民。

(7)城乡退役士兵。指在本市行政区划内,所有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的退役士官和义务兵。符合退役士兵安置条件,已安置工作的除外。

(8)文化创意人员。指从事文化艺术、动漫游戏、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及产品、广告、时装设计等的本市居民。

(9)信息技术人员。指从事互联网服务、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服务的本市居民。

2.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状况

(1)发展现状。2010年重庆市开全国之先河,大力扶持微型企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重庆市促进微型企业管理办法》、《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具体的实施过程由各级工商局牵头,财政、税务、教育、卫生等多个部门配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措施,把发展微型企业作为实现国富转民富的重点,大力激发民间活力和全民创业热情,引领全市微型企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就以往的数据看来,截止2012年9月,重庆市工商局官方网站对外公布,全市已累积发展微型企业发展7.35 万户,注册资本金71.2亿元,累计发放财政补助资金21.89亿元,带动了55.37万人就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缓解了社会保障压力,增加了税收。截至2012年8月,全市已累计上缴税收1.19亿元。

(2)主要特点。全市微型企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发展态势良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微型企业折射出“民生经济”;当前微型企业发展还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制造业、餐饮三个传统产业领域;优惠政策给力,创业带动就业,但区域优势得不到显现,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帮扶措施有力,推动发展有效;从雇员规模来看,近七成的微型企业雇员人数都在5―10人间,成为微型企业规模的主要类型。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突显出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吸纳就业效果明显、部分企业发展向好、行业引导取得一定效果、创业者的创业素质有较大提高等优点。这些也体现了重庆市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了较好的社会作用,在以创业促就业、扶持弱势群体、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初见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门协调性不强,政策实施程序较为繁琐,后续扶持力度偏弱,融资难度依然较大,优质企业数量偏少。

参考文献:

[1]蔡翔,赵君.国外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措施及启示.经济纵横〔J〕, 2007(5):74-75,34

[2]陈剑林,李朝晖.我国中小企业研究理论中存在的偏差一兼论将微型企业从小企业中独立出来的意义.南昌大学学报〔J〕,2007(1):100-104

返乡创业论文范文6

一 社会因素

1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爆发,并很快蔓延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好多沿海沿边城市的出口型外资企业外商撤资,纷纷倒闭,高管和员工解聘,形成一股强大的返乡潮,使得我国原本就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2 各级各类人才众多,而社会却不能提供如此多的工作岗位和良好的薪资待遇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大学扩招和各级各类职业技校的迅猛发展,人才培养已从单一的依靠大学转变为多类别、多层次的教育培养模式,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各级各类应届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再加上跳槽的往届生和返乡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务工人员也挤进了就业的大军,需要就业的人数多,这无形之中也加剧了就业的难度。从根本上说,就业难是一个供求关系问题,也就是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口之间的矛盾。我国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最重要的因素。而每年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就业的需求。在每年年初举办的大学生招聘会上几乎场场人数爆满,一个只需2~3人的工作岗位甚至有几百人去竟聘。用人单位在用人上也是千挑万选,仔细斟酌之后,才选出他们的满意人选。因此薪资待遇往往也达不到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

3 用人单位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应届大学生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由于职业和性别的偏见,女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就业率也较低。好多用人单位招聘干脆就明文规定招聘只限男性,这也间接导致理工科特别是工科女生就业率偏低。文科生(不论男生女生)由于本身就业面就较狭窄,就业率也一直很低。我国用人机制还长期存在某些弊端,比如:找工作走后门、托关系、托人情等。

4 政府措施不得力,成效甚微

虽然这几年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举措,出台了一系列可行的政策,如:政府出面指导并培训大学生就业,面向大学生公开招录公务员、教师、村干部,大学生服兵役,贷款鼓励大学生创业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是,相比较一个庞大的就业人数,总体成效甚微。

二 学校因素

1 利益驱使,盲目扩招

目前有部分高校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招生。例如有些热门专业像会计、营销、电子商务等,出现“乱招”“滥招”现象,在两三年前就供大于求时还在继续扩招。有些专业虽然学生入学时市场有旺盛需求,但到学生毕业时已是供大于求了。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有较大的盲目性。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2 师资力量难以应对扩招后的学生需求

大学的师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扩招后,大学的办学规模扩大了,理工科实验仪器特别是精密仪器由于造价高维护难,增设的却并不多。以前2~3人一组的实验,现在,有时仪器设备少只得8~10人一组,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的水平则反映着学校的软实力,现在好多刚毕业的硕士生或是博士生没有实践教学的经验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就直接上讲堂,有的连实验仪器都不认识更别说是操作。这样的老师亵渎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和贻害。

3 所学课程陈旧,和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还与大学开设的课程陈旧与社会严重脱节有关。大学设置的有些课程跟十年前基本没什么变化,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的都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概论、文化概论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从事教师、编辑、文秘等工作,这本身缩窄了就业面,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而市场需要的应聘者不仅要学好大学期间的各门功课还要有市场意识,一个只懂中文的人已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自由地驰骋职场和商界,他还需要懂得营销策划、文案写作、广告设计,还有计算机相关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的范例。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增强就业时的竞争力。

4 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很突出的―个原因就是学生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没有实际操作学习的经历与经验。另外,还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何以走到世界民族前列?

5 对大学生管理失当

对大学生应该及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指导,保证大学生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而目前有一部分高校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缺乏指导,致使大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具体表现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为了赚钱。同时学校还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营造勤奋刻苦、求真务实的学风,定时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有益的社团和社会实践,坚决抵制各类不良思潮影响,培养学业优秀,无私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三 大学生自身因素

1 各类思潮迭起,难以专心学业

(1)谈恋爱、同居现象流行。大学生谈恋爱在大学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同居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一类大学生是爱情至上主义者。追求浪漫的情调,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感情和金钱。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游戏,由于尚未成熟,感情脆弱,缺乏必要的性防护,对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有的甚至造成终生遗憾。

(2)沉迷网络,自毁前程。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大学生因为孤身一人,远在他乡,孤单无依;或因空虚无聊,逃避现实,以至于旷课并没日没夜地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浪费了青春,荒废了学业,葬送美好的前程。

(3)频繁参加各类选秀活动。这类大学生是标准的追星一族,他们将学业抛在九霄云外,频繁地参加各类选秀活动,幻想着自己也能够一夜成名,岂不知他们的这类做法是多么的幼稚和荒唐。事实上,《星光大道》《非常6+1》《超级女生》等节目的确造就了一批草根明星,但这毕竟是少数特别优秀的演

艺人员。他们在台底下付出了比常人要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成名是靠实力,而不是所谓的“上台露脸,混个脸熟”。

(4)做生意、做兼职,赚钱忙。这类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他们抑或是认为将来赚很多的钱开创属于自己的财富帝国,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这类大学生是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于是,在校园里很少看见他们的身影,打工赚钱,积累社会经验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成了他们上大学的重头戏,而学习的荒废致使他们终究走不远。

2 对大学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1)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类大学生的显著特点是一味埋头苦学,他们狭隘地将大学的教育理解为知识性教育,他们普遍缺乏社会实践,与人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这样的大学生并不为我们社会所认可,他们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面临很多非学业领域的难题。

(2)学习不用功,临时抱佛脚。“大学就是大概地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好多大学生就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下,得过且过,靠抄袭作业,拼凑实验数据,伪造实验报告。平时学习不用功,考试靠突击,有的大学生甚至考试舞弊或是找“”,照搬他人论文蒙混过关。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地的声誉,也给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3 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1)把大城市作为唯一的归宿地。大城市就业形势严峻,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要是没有一个高学历和一个灵活的大脑,在大城市安家后生活将会很困窘。于是,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备战考研。可是,硕士、博士毕业又将怎么办?那时,就业会变得容易吗?恐怕未必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基层、农村和边疆的发展繁荣。面对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大学生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舞台在基层、在农村、在边疆,那里最需要人才,最有利于大学生脱颖而出。

(2)太理想化,不切实际。一些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太高,不切实际。有的抱怨工资低,工作环境差,有的嫌工作时间长,工作单调、乏味。这类大学生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自己既定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要知道,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中做好创业的准备,在就业中锻炼、提高创业的能力,才能自觉走向创业的道路。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集聚起来的结果。我们的社会、政府、学校、大学生自身都应该深深地反思,找出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并付诸行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形就会有较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 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福建论坛,2005(9)

2 郭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和内容,宜宾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