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莽范文1

王莽岭海拔1760米,为太行山与中州平原的“分界岭”,这里山势险峻、峡谷幽深、孤峰峭壁,气势磅礴。它是山西省向全国“99生态环境旅游”推出的首选景区,也是摄影家进行创作的绝好去处。

“千峰万壑争攒聚、云山幻影瞬息变”。王莽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观。逢雨天云雾迷漫,远山近峰时隐时现,山峦起伏,气象万千。晴天间蓝天白云,千沟万壑草木郁翠,群峰连绵尽收眼底。王莽岭最美的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奇峰石林,它们座座拔地而起,尤如一根根顶天立地的石柱,又象一片片玉笋耸立,在雾霭云海中争奇竞险。更妙的是,在这些石峰之巅,均有参天的松柏复盖,在绝壁石隙间,亦有弯曲多姿的乔灌凌空飞旋。加之有珍禽异兽,百鸟争鸣,令人目不暇接。

王莽岭还有“观日出胜于泰山”之誉称,它三面环山,唯有东面一览平川,每当雨雪过后的清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山下云海波涛滚滚,十分绚丽壮观。王莽岭景色四季俱佳。它有春的明媚,夏的清凉,秋的妖艳,冬的幽温。春天,桃花盛开,野花烂漫;夏天,满山葱茏,云雾缭绕;秋天,枫栌满山,荆栎娇黄;冬天,冰花树挂,银装素裹;此景虽不能与黄山风光争奇,但也可同五岳群峰媲美。

说到王莽岭的奇景,不能不说王莽岭山脚下的锡崖沟人。他们艰苦奋斗几十年,在四周险峰环绕,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上,开辟了一条被世人称为“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观”――“挂壁公路”。从此结束了沟里人自古以来没有道路与外界沟通的历史。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华夏大地上广为传颂,同时也为王莽岭景区增添了极为壮丽的景观。

到王莽岭摄影旅游交通十分便利,它距陵川县城45公里,陵川县距首府晋城市60公里、距长治市航空港60公里。

往西由晋城市前往沁水历山和阳城蟒河自然保护区100余公里。纯朴热情的山里人欢迎广大影友和游客走上太行之巅――王莽岭,领略大自然奇观,体会太行风情。

摄影旅游交通时刻表

一、航班:

北京-长治(9:45)起飞 (11:20)降落 每周二、五

郑州-长治(14:40)起飞 (15:30)降落 每周一、四

武汉-长治(12:35)起飞 (15:20)降落 每周一、四

二、列车:

595/598(直快)太原(20:48)-长治(2:28)-晋城(4:31)-新乡(7:11)-郑州(8:39)

596/597(直快)郑州(20:13)-新乡(21:21)-晋城(0:20)-长治(2:27)-太原(8:13)

550/551(直快)北京南(15:06)-新乡(23:46)-晋城(2:58)-长治北(5:31)

549/552(直快)长治北(17:30)-晋城(20:01)-新乡(23:02)-北京南(1:42)

501/504(直快)太原(8:25)-长治(14:02)-晋城(16:09)-新乡(18:44)-郑州(20:32)

502/503(直快)郑州(8:33)-新乡 (10:06)-晋城(12:29)-长治(14:50)-太原(20:39)

659/658(普快)长治北(9:50)-晋城 (12:31)-新乡(15:08)

660/657(普快)新乡(10:40)-晋城 (13:49)-长治北(16:00)

三、汽运:

陵川-长治

5:30至16:30每30分钟对开一班

陵川-晋城

5:30至16:30每30分钟对开一班

陵川-太原(湖滨会堂)

6:00发车

太原(湖滨会堂)-陵川

14:00发车

陵川-辉县-新乡

6:30 10:00 13:00 15:00对开一班

陵川-王莽岭-锡崖沟

上午均有客车

特别提示:

、无明显夏季,春秋去,需要穿毛衣,冬季注意保暖。

、有些景点离住地较远,往返不便,如要连续拍摄或等早晚光线,最好带帐篷,就近野外住宿。

、王莽岭风光壮观、深远,要多带些镜头,

从广角到长焦都用得上。最好能带一个宽画幅相机,以免难收“全景”之遗憾。

、王莽岭景区管理处欢迎摄影家到来,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可免收门票。著名摄影家可享受食宿优惠和免费。

王莽范文2

这一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属断层地质带,形成了罕见的地质景观,它既有北方山水的雄阔壮伟,又有南方风光的文静秀美。加上长期闭塞,原始气息浓郁,是一块自然生态园,原始植被覆盖率达90%,珍奇的鸟类随处可见,山光水色,田园风光、人文景观构成了一方神奇的人间仙境,来过此地的画家、摄影家及文人墨客无不感慨:“八百里太行,此处才是它的真正灵魂所在”,这一未开垦的处女地,是广大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的又一新去处。

山之东崖俗称天柱关,由高低错落的五六十个山峰组成,大者峰顶可跑马,小者状如笔尖耸立,有“驼鸟峰”、“一柱峰”、“仙女峰”、“天官赐福峰”、“龙泉宝剑峰”、“莲花峰”等等。山南部千仞峭壁,如巨斧削成,自古就被形容为“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厉”。北部危岩相迭、青莲秀出,群峰连绵,仰俯之间,只见怪石嶙峋,浓绿浅翠,流泉飞瀑。晴日,千奇百怪的峰岩,青中带紫,近看山形勾勒分明,远眺如画中写意,朦胧如幻。

“千峰万壑争攒聚、云山幻影瞬息变”。王莽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观。逢雨天云雾迷漫,远山近峰时隐时现,山峦起伏,气象万千。晴天间蓝天白云,千沟万壑草木郁翠,群峰连绵尽收眼底。王莽岭最美的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奇峰石林,它们座座拔地而起,犹如一根根顶天立地的石柱,又像一片片玉笋耸立,在雾霭云海中争奇竞险。更妙的是,在这些石峰之巅,均有参天的松柏覆盖,在绝壁石隙间,亦有弯曲多姿的乔灌凌空飞旋。加之有珍禽异兽,百鸟争鸣,令人目不暇接。

王莽岭的山是险峻的,座座山峰并立于云间,像骆驼、像垂体、像巨人立于眼前。如果不是有心计的人,连路也难找到。在你爬山观景的过程中,一块块调皮的石头不时地打在你的脚趾上、脚面上,甚至腿上。狭窄的小路你不得不小心翼翼,最窄处仅仅容一个人侧身通过,因此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可能性。

王莽范文3

1、历史上的东西汉的划分是以王莽窜政来划分的。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三月,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为代汉做准备。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2、公元23年,绿林军一支劲旅起事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拥立汉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史称玄汉。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

(来源:文章屋网 )

王莽范文4

相传,王莽时的布泉钱体坚挺浑厚,外轮高峻雄伟,好郭重轮,异常壮美,民间称之为男钱。王莽布泉,史志记载不详,令众多泉学家纷纷猜测,有疑其非莽泉也。然而,细观其特点,与其他莽钱比较不难发现,这种悬针篆布泉不仅与王莽货泉的钱文相似,而且内郭重轮也是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钱币史上还有一种叫“布泉”的钱,系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始铸。铸工精致,内外郭齐整,“布泉”二字作玉筋篆横书穿孔两侧,古朴端庄。“泉”字中竖不断,一线贯底,是与王莽“布泉”除篆法不同外又一显著区别。

都叫“布泉”,为什么惟王莽布泉可称男钱,而北周布泉却不能享誉男钱之名?关键是由于王莽布泉进了诗文之故。如笔者在文首提到的叶德辉诗,还有唐代段成武也曾作诗曰:“诈嫌嚼贝磨衣钝,私带男钱压鬓低。”

也有钱学家认为,十六国后赵石勒所铸的“丰货”钱,因钱文壮实丰满,又含有富裕吉祥之意,遂称男钱。

“女钱”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的“公式女钱”,本质上都是青铜质轻小而薄弱,无外廓而有内郭的“五铢”小钱,均在二铢,三铢之间,亦称之为“稚钱”。此种钱只有官铸者方可称之为“公式女钱”,故与私铸不易区分。自面世起,“女钱”与“男钱”(大钱)就是相对称的。民间传说妇女佩之可生女。

梁朝之所以出现“女钱”,自有其历史渊源。梁朝是门阀士族的典型朝代,政治黑暗,为疯狂地盘剥百姓,制造单薄、弱小的钱自是一种捷径。其实,萧梁的五铢内郭剪除后,钱质不壮,成色变差,自然显得更为单薄、弱小,因此有“女钱”之称。

“男钱”的说法,还另有记载。如《续广博物志》也有“梁武帝铸丰货钱,……谓之男钱,云妇人佩之生男也”之说。在两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9年有个叫石勒的人,于襄国(今河北省邢台)称王,建立后赵。石勒是个穷苦人出身,他自称赵王后,希望给广大的老百姓以富裕,便铸造并颁行了新货币,名曰“丰货”钱。相传得“丰货”者富,故又称“富钱”;又说丰货为“男钱”,得者生男儿。

所以古人认为,凡藏有丰货钱者,必会使人家财丰富。

王莽范文5

关键词:香日德斥堠;西海郡所辖5县;边海亭燧;羌中道

中图分类号:K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136-03

收稿日期:2013-09-20

作者简介: 崔永红(1949-),男,甘肃古浪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主要从事青海地方史研究。

Discussion on Building Time of Che Hou in Xiangride, Doulan

CUI Yong-hong

Abstract: Che Hou is beacon tower in fact, just like a pillbox or ligature ,is eaqual of fort of modern time. The building time of the two Che Hou, still existing in Xiangride,Haixi Mongoli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Qinghai province, can not be confirmed.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the CHe Hou might be built at the en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hen Wangmang was in power on the base of field visit and suggestions of relevant experts. It might be the parts mentioned in 《History of Later Han Dynasty.Biography of Western Qiang》, it reads “Pavilion at the border lake and beacon-fire tower look at each other .”

Key words: Che Hou in Xiangride; Five counties Governed by Xihai Prefecture; Pavilion and Beacon-fire Tower at the Border Lake. Qiangzhong Road

一、都兰县香日德斥堠概况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现存两处坼堠,分别被当地人称为“南坼堠”、“北坼堠”。这两处坼堠都建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相距约5公里,一南一北,遥遥相望。据辞书解释,坼堠又写作斥候,侦察的意思。坼堠也称烽火台、烽墩,相当于近代的碉堡,当代的哨卡、瞭望台。2010年8月16日,笔者随都兰县组织的“吐谷浑与丝绸之路文化研讨会”与会人员,共同亲临南坼堠进行了实地考察。见坼堠建在一个七八十米高的小石山上,这里视野很开阔,北边距离香日德古城(镇中心加油站处)约300米,西边紧邻香日德河。坼堠由黄土夯筑而成,破坏比较严重,原先似大体呈方形,现在只存西墙和北墙,其余已坍塌,所存墙体多处有通透的蚀孔。墙体中部近一米高的一段是由土坯垒砌的。同行的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良先生,他提醒大家在附近寻找陶片,众人发现了一些汉代的细泥灰黑陶片和魏晋时期的夹砂陶片,还有诺木洪文化的陶片。李永良先生认为,这座坼堠从形制看,应是汉代的。特别是墙中土坯比较大,有切割痕迹,这正是汉代的特点,这种风格在河西走廊出现过。李先生从事甘肃河西地区汉、晋考古研究30余年,是资深考古学专家,他的观点令大家信服。他说,就连坼堠的名称也保留了汉代“坼堠台”的叫法。这处坼堠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迹,其时代应在战国至魏晋之间,南北朝时代吐谷浑使用过是可能的。在18日的研讨会上,李永良先生再次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说,香日德汉代烽火台的结构为两层,犹如碉楼,上层是瞭望的,东、西、南、北有四个小窗口,可插“转射”,即既可从孔中瞭望、射击,也可以从里面堵住的设置;底下是住人的,可住三至五人。发现的陶片应是储水用的。顶部残存房椽上压木条的现象,在甘肃敦煌见过。南、北两个坼堠相距五公里,正符合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的汉制。

关于南坼堠,曾在都兰工作30多年的程起骏先生多次考察过,他在《古老神秘的都兰》一书中对这座坼堠是这样描述的:南坼堠台“为两层夯筑结构,下层为斥堠兵的住宿室,约4米见方;上层为瞭望塔和报警室,约3米见方,可以监视各方向来犯之敌。斥堠台夯筑方法奇特,夯筑层中夹有直径10厘米左右的柏木椽子,间隔约10厘米排列,起加固作用,类似现代钢筋水泥建筑中的钢筋作用。”[1]不过,程起骏先生认为,南、北坼堠台与香日德古城都可能是吐谷浑人所留的遗迹。

二、香日德斥堠很可能由西汉末年的

汉族移民所建

虽然没有做正式考古发掘,但资深考古学专家李永良先生提出香日德南、北坼堠属于汉代,与会者对此没有持反对观点的,这一推论显然很值得重视。①以此推论为基点,笔者认为,如能得到史书记载的支持,汉代说将更加值得信据。经查阅史料,遗迹与文献多少能联系在一起的也并非没有。初步推测,香日德南、北坼堠台很可能始建于王莽当权的西汉末年。

据《汉书》记载,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权臣“安汉公”王莽为了追求四海会同、“四海一统”的舆论效果,经奏请王政君太后同意后,在龙夷城(今青海省海晏县三角城)设立了西海郡。史书原文如下:

莽既致太平,北化匈奴,东致海外,南怀黄支,唯西方未有加。乃遣中郎将平宪等多持金币诱塞外羌,使献地,愿内属。宪等奏言:“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鲜水海、允谷盐池,平地美草皆予汉民,自居险阻处为籓蔽。问良愿降意,对曰:‘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或禾长丈余,或一粟三米,或不种自生,或茧不蚕自成,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皇来仪,神爵降集。从四岁以来,羌人无所疾苦,故思乐内属。’宜以时处业,置属国领护。”事下莽,莽复奏曰:“太后秉统数年,恩泽洋溢,和气四塞,绝域殊俗,靡不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黄支自三万里贡生犀,东夷王度大海奉国珍,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今西域良愿等复举地为臣妾,昔唐尧横被四表,亦亡以加之。今谨案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未有西海郡,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奏可。”[2]

上面引文中的“鲜水海”即青海湖,“允谷”即今共和县切吉旷原,“盐池”即今茶卡盐湖,“良愿”等是生活在环青海湖地区的卑禾羌的首领。从引文可知,良愿等首领显然收受了重金,才答应了汉中郎将平宪等的要求,“自愿”献出“平地美草”之地给汉朝廷。很快,西海郡的设立成为事实。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称帝后,曾派人在西海郡城中雕制安放了“虎符石匮”。虎符石匮系由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石虎的基座上阴刻有三行篆字,从右到左为:“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共22字。[3]“西海郡虎符石匮”的出土,印证了史书的记载,也铁板钉钉地告诉人们,西海郡治所的确切位置就在今青海海晏县三角城。《后汉书·西羌传》中也有王莽设西海郡的记载:“至王莽辅政,欲燿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羌,使共献西海之地,初开以为郡,筑五县,边海亭燧相望焉”。[4]由此可知,西海郡共辖5县,但5县的名称除与郡同在一地的龙夷县外,其余4县没有留下记载。然而这5县均分布在青海湖四周已经明确,因为5县的县城故址于20世纪70、80年代都已被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门找到,它们分别是:今海晏县三角城(龙夷县、西海郡城,城呈梯形,东西长600~650米,南北宽600米,有东、西、南、北4门)、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古城、刚察县吉尔孟乡北向阳古城、共和县曲沟乡曹多隆古城、兴海县河卡乡宁曲村支东加拉古城。②后4城规模都比三角城小,一般为300~400米见方。这些古城都建筑在视野比较开阔的黄土地带,并且都是同一时期的建筑。近年来城内多次采集到汉代和王莽时期的五铢钱和货布、货泉、大泉五十钱等货币。另外,在今青海刚察县吉尔孟乡东南发现有南向阳古城,在该县青海湖北山南麓发现有114公里古城(因城址在环湖公路114公里处而得名),此二城规模更小,分别为100米左右见方,据考应为王莽时建筑的亭城。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应在西海郡辖区内。都兰县香日德地区可能属于上述5县中的某县管辖。过去读《后汉书·西羌传》中“边海亭燧相望焉”这句话时,只考虑到分布在环青海湖的5处县城,以为县城之间有驿道,有亭、燧,如此而已,从未往茶卡以西更远的都兰县想过。现在看,再向茶卡以西延伸一二百公里或许仍在《后汉书·西羌传》所言“边海”的范围内,香日德坼堠很有可能是西汉末年所筑“边海亭燧”的组成部分。清代后期曾将居牧于今都兰县的日安族列入“环海八族”之一,可见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都兰县也属于环青海湖地区。汉代可能亦是如此。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海郡设立后,王莽“又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5]王莽订立严法,违法者即被强迫迁徙到西部自然条件较差的西海郡,被强迁者“以千万数”,以致引起百姓怨怒。《汉书·平帝纪》也记载说,元始四年(4年)夏,“置西海郡,徙天下犯禁者处之。”[6]成千上万内地汉族人被迁到今青海西部,都兰县香日德地区可能也不例外。因为此处是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气候较周边温和,灌溉便利,宜农宜牧。这里是青海青铜器时代著名的诺木洪文化重要分布区,在距今2900年前已有原始农业。“香日德”,蒙古语意为“方城”,藏语意为“树木多的地方”,这里素有“柴达木粮仓”、“戈壁绿洲”之称,是惯于经营农业的内地汉族移民相对乐于居住的去处。由此推测,都兰县香日德坼堠很可能是公元4年及以后数年迁居这里的汉族人修的。据史籍记载,王莽居摄元年(6年),羌人首领“庞恬、傅幡等怨莽夺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奔走。莽诛永,遣护羌校尉窦况击之”。[7]西海郡太守程永面对羌人的攻击,弃城逃走,后被王莽处死。次年(7年)春,护羌校尉窦况等击败羌人,恢复了西海郡。可见当时新莽政权与羌人的争夺是比较激烈的,烽燧、城池等设施有很大的实际功用。“王莽末,四夷内侵,及莽败,众羌遂还据[西海]为寇”[8]。新地皇四年(23年),王莽政权,西海郡废弃(总共存在19年)。但香日德坼堠长久地保留了下来,后来被居住在这里的其他民族或政权如吐谷浑、吐蕃、蒙古人等加以利用,它发挥侦候报警作用的时间应该是很长的。

三、香日德坼堠与羌中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青海古道作为古丝绸之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约从距今4000年前的远古社会即开始存在,早期应叫“玉石之路”(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据专家考证来自新疆和田即是明证),西汉以后称丝绸之路,在汉以后的各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羌中道是经河湟地区、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古代通道名,是东西横贯甘青地区的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因地属羌人而得名。羌中道以鲜水海(今青海湖)为中心,东至陇西(治今甘肃临洮南),称河湟道;西至鄯善(治今新疆若羌),称婼羌道。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归时,吸取前往匈奴时被拘留的教训,“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即改行南道,依傍南山,经于阗(今新疆和田)、且末、鄯善,向东南经阿尔金山,进入柴达木盆地。张骞本打算取道“羌中”返汉,但不幸“复为匈奴所得”[9],再次被拘押年余,才乘匈奴内乱之机得以逃归,实际上他并没有途经青海。

史载,“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10]汉武帝时,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开辟东西交通,曾在今甘肃河西地区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关等设施,许多遗迹至今尚存。但史籍从未见汉代在柴达木盆地建障塞烽燧(或坼堠)的明确记载。假如都兰县香日德坼堠为西汉末年的汉族移民所建的观点成立,那么,这一发现有重大意义,它填补了丝绸之路“羌中道”汉代在柴达木盆地重要实物证据的空白。

西汉设河西四郡后,丝绸之路东段主道“河西道”畅通无阻,羌中道遂成为河西通道的一条辅道。古青海路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隔祁连山而平行,自汉以后,两路交替使用。河西道畅通,青海路作用相对变小;河西道一旦壅阻,则青海路的作用变大。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青海道与河西道以及丝绸之路其他支线对于控制西域,沟通中西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共同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实地考察并采信考古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香日德坼堠很可能始建于王莽当权的西汉末年的观点,认为它或许是《后汉书·西羌传》所言“边海亭燧相望焉”的“边海亭燧”的组成部分。如果此说成立,香日德坼堠不仅填补了丝绸之路“羌中道”汉代在柴达木盆地重要实物证据的空白,而且将汉族人成批迁居柴达木盆地腹地的历史,由过去熟知的始于在吐谷浑故地设郡县的隋炀帝时期,又向前提了几百年。很可能修筑了香日德南北坼堠的汉族移民绝大部分定居于此地,后来渐渐融入羌人之中。王莽所设西海郡把柴达木盆地的部分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以内,对促进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祖国疆域及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香日德南、北坼堠台与香日德古城是何关系?目前尚不明确。如能对古城做科学发掘,就有望得出其建造年代以及与之相关其他问题的最终定论。

注释:

①笔者1982年3~5月间在甘肃省博物馆实习时即与李永良先生认识,此文草成后,又电话征询过他的意见,他仍然坚持认为从形制看汉代说没什么问题,也同意发表此文,只是谦虚地说,文中不必提他的名字,只需文后注明曾与他讨论过即行。

②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湖环湖考古调查》,《考古》,1984年第3期;李智信:《青海古城考辨》,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194页。

参考文献:

[1]程起骏.古老神秘的都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207.

[2][5][7][东汉]班固.汉书,卷99,王莽传[Z].北京:中华书局,1962:4077.4077~4078.4087.

[3]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49.

[4][8][1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Z].北京:中华书局,1962:2878.2878.2876.

王莽范文6

1、王莽

王莽是一个被称为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人,开创了新朝。

2、王安石

王安石被誉为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家之一,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深刻影响。

3、王羲之

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是天下第一行书,还有王献之,这两人合称二王。

4、王翦

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5、王昭君

上一篇中秋短息

下一篇应急电源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