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简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校生简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校生简历

在校生简历范文1

在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事,可是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刻在我脑海里,每当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好意思。

那时,我在操场上玩飞机城,章健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没在意,可是后来到小店买东西时发现钱不见了,心想,一定是章健先前撞的,于是,我就去找章健,我凶巴巴地对他说:“章健,你开始撞我丢了一块钱,你赔我一块!”,章健说:“不可能吧,你再四处找找看。”我把整个操场都找了一遍,可还没找到,就急了,对章健说:“我不管,你赔我钱!”,章健说,“我不赔,我没钱。”于是,我一气之下就和他打了起来。我掐住他的脖子,然后把他拌倒在地,我坐在他身上,用手扇他脸。他拼命挣扎,可他力气没我大,挣脱不了。“铃铃铃,铃铃铃,”上课了,我只好把他放了。

下课之后,我在裤子口袋里拿糖子时,摸到了一块钱。原来是我记错了,我把钱放在裤子口袋里睡觉了。我特别不好意思,错怪了章健。我也是一时糊涂,一个老实人,怎么会说谎话呢?于是我找到章健,不好意思地说:“章健,真对不起,我错怪你了……”章健不仅没怪我,还说:“没关系,下次做事不要这么鲁莽!”,说完,我们都笑了。

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一定要小心,不能鲁莽。

六年级:王文昊

在校生简历范文2

关键词:甲流;封校;高校在校生;心理状态;行为

2009年爆发的H1N1流感给社会带来普遍的惊恐,疫情对学校影响甚重。学校作为社会的特殊组织,由于人口密度大,放假、开学阶段学生流动性大,因此各高校采取了封校措施以防控疫情。封校作为非常时期的管理方式,势必对学生心理状态及日常行为造成一定影响。本次调查试图了解封校期间在校生心理状态,为学校做好防控期间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地区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42份。五所被调查高校中,一所为首都高校,三所省会高校,一所为小城市高校。

二、调查内容

考虑当前H1N1广泛传播,从学校对在校生实施保护和疾病防控措施的角度,选择地域性差异、专业性差异、性别差异、年级差异表现和封校时间长短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调查。

以上内容通过涉及的23个问卷题目实施调查得出。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经过对64 2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封校期间学生的基本心理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不乏消极面。生活地域、所学专业、性别、年级和封校时间长短等背景不同,学生心理状态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调查显示,有55%的调查对象表示积极配合封校;74.3%的人能认识到封校的目的是为了安全;62.1%的人在封校期间积极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睡眠,保持身体健康;39.6%的人在封校期间实际帮助过同学。

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些消极的信息:只有31.5%的调查对象很清楚甲流可防可治;有53.6%的人表示对封校有一定程度抵触情绪(其中包含强烈抵触者6.2%),65.4%的人有偷偷跑出校门的经历,其中9.3%的人经常偷跑出校门;31.5%调查对象认为封校扰乱正常生活;只有28.3%的人相信学校能控制住疫情;36.8%的调查对象对封校感觉很害怕或有一点害怕;29.9%的人在封校期间上网或打电话的次数明显增多。在一项题为“假如你确诊为甲流,你的反应是什么?”的调查中,3.9%的人表示彻底绝望,34.3%的人表示沮丧。(如下图)在前文所述非常态心理背景下,9.8%的人在封校期间和同学或家人发生过口角(或其他不愉快)。

调查显示,地域差异,专业差异、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封校时间长短差异对学生心理状态均有一定影响,下列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学生心理的区域性差异

首都北京高校有12.1%的学生表示本宿舍存在甲流病例,而在笔者调查的三个省会城市高校这个比例只有1.6%;省会城市学生78.5%表示本学校存在甲流病例,小城市只有15.1%的学生表示本学校存在甲流病例。学校及学校周边单位确诊病例的数目直接影响反映出疫情爆发的程度,疫情爆发程度不同,学生面对封校的心理状况明显不同。

(1)对于甲流关注程度

首都高校学生43.9%表示对甲流有清楚认识,省会城市这一比例为37.5%,中小城市则为24.3%。数据显示,城市发达程度的差异性对于学生汲取新信息(如甲流信息)有明显影响,清楚认识甲流问题有助于对封校的理性认识。

(2)封校期间心理状态

封校会给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不便,产生出现抵制心理属于正常现象,但比较这种心态在学生群体中的比例,有利于以进一步进行工作安排。

仅13.6%的北京学生对封校有抵触心理,可以比较理性的认识封校的意义。省会城市此项比例为21.9%,远高于13.2%的平均数,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中小城市则为6.3%,表现为对封校的积极态度,可以依照封校的要求安排个人活动。

在封校期间,明显的不愉快心情尚未主导学生心理状态,情绪变化不为显著,学生大多采取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外界进行沟通联系,以保持积极心态。

(3)封校期间情绪变化

随着疫情的发展,学生的情绪状态受到影响。77.3%的北京学生在此期间可按照封校安排,积极配合,保证正常的学习生活;省会城市学生47.7%表示可以做到配合工作,低于平均水平58.6%。数据表明,疫情的严重程度直接导致学生区域性的感知变化。

2.学生心理的专业性差异

(1)对于甲流的关注程度

对于疾病的认知是疾病防控的首要条件。医学类专业学生41.7%表示很清楚甲流可防可治,高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29.2%水平。可见,学生专业性质对于疾病认识有明显影响。

(2)对于封校制度遵守情况

封校目的在于保持群体性封闭状态割断与外界交流,彻底切断传播途径,以避免疾病的传播。64.3%医学院学生表示曾经违反规定、有过偷跑出校门经历;此项比较,非医学类专业为65.7%,调查显示,理性认识对于执行封校制度有积极作用。

(3)封校时期心态

心态对学生健康有重要影响。92.2%医学类学生在封闭阶段保持良好心态,未曾发生不愉快,非医类比例为91.5%。医学类39.1%学生选择通话形式保持心理处于放松状态。

(4)封校期间保护措施

配合与积极的防控保护措施有利于维护学生健康。80.9%医学院学生可以坚持执行测量体温,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病情。

(5)深入了解造成的恐惧现象

对问题的深入认知,使其更害怕产生的危害。20.0%的医学院学生考虑过自己千万不要感染甲流,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这个比例只有13.1%;5.2%的医学院学生表示如果自己被确诊会彻底绝望,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这个比例只有3.6%;28.7%的医学院学生表示再次封校会感到事态严重性的提高,而只有19.5%非医学类学生会认为疫情的严重程度有所提高。

3.学生心理的性别差异

(1)对甲流认知程度

38.9%男生表示很清楚甲流可防可治,高于女生19.5%的比例值。表明性别差异会造成认识程度不同。

(2)封校期间态度表征

由于对甲流认识不深刻,随着封校时间的延长5.8%男生对封校持无所谓态度,此比例女生仅为2.8%。

男生群体7.8%的人选择在封校阶段易产生高焦虑。11.4%女生表示在封校期间想家,不安心学校生活,2.4%有违规经历。表明女生产生明显的情感波动,74.0%选择语言倾诉调节心态,91.5%表示可以保持良好心态,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3)封校期间情感支配

由于性别差异,男生倾向于理性化认识疾病传播问题,54.5%男生表示,如果自己确诊为甲流,会积极配合,相信会好转的。而23.2%女生会想念爸妈,只有8.6%的男生会选择此项。

4.学生心理的年级性差异

封校是正值新生入学阶段,怀揣着崭新大学梦想的莘莘学子与高年级在校生心理状态有何不同呢?

(1)情绪情感的变化

调查中,16.1%新生对封校制度表示反感,这个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9.3%的比例。新生中8.3%表示有强烈的抵触心理,11.0%承认在封校期间发生过口角或不愉快事件,高年级学生此项调查比例仅为8.2%。

随着封校措施的持续进行,7.0%新生表达了自己的不安,低于高年级学生三个百分点。由此推断,大多数新生属第一次离家,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为主要情感,高年级学生在此期间则会产生更多的顾虑。

(2)封校期间违规行为比较

封校期间学生如严格遵守封校制度,有助于达到自我保护和防治疾病传播的效果。调查数据显示36.2%新生有违规行为,远低于高年级学生48.7%,相比之下,新生遵守封校制度的表现更令人满意。

5.封校时间长短对于在校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实施调查的五所高校中,四所高校封校时间在一个月左右,一所高校封校时间持续一个学期。调查结果显示,封校时间长短不同,学生心理状态变化明显不同。

(1)情绪情感表现

长期封校的学校有37.5%的学生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随着封校时间的持续增加,该校学生19.8%表示对学校防控根本没有信心,高于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该校被调查对象中有68.8%对封校漠不关心,仅有4.2%表示保证遵守封校制度,低于总体水平8.9%的比例,11.5%的学生在封校期间易发生口角,高于9.8%平均值。

(2)违规行为统计

17.7%学生表示封校期间经常偷跑出校门,74.0%表示偶尔偷跑出校门。占据整体91.7%的违规现象,严重破坏封校秩序,同时也反映出长期封校对于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四、建议

1.加强关于甲流的教育和封校教育工作

为保证学生对封校意图和H1N1的了解,应对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前期教育:一-是在封校初期,即对全体学生进行关于H1N1科普教育,使学生能够理性、客观面对疫情防控,积极进行心理自我调节。二是明确宣传封校意图,以确保封校期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配合制度执行,营造良好封校氖围,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保护在校生安全。

2.校方制定合理计划,保证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

封校期间,给学生出行带来很大不便,校方应该做好封校的配套工作,满足学生在封校期间正常的生活需要。在学校内组织有序教学工作,保证学生正常学习。

3.封校期间,对在校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密切关注

(1)关注新生心理动态

新生作为刚加入学校的成员,在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下易出现心理不适,在甲流封校特殊时期,更是容易产生紧张恐慌,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对新生群体进行心理帮助,利于营造和谐的封校氛围,保证学生平稳度过入学初期的心理适应阶段。

(2)关注女生群体

基于女生情感上易于波动的特点,封校期间给予关心照顾,有利于帮助女生理性客观地面对封校,保持其情绪情感上的稳定,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3)关注长期封校学生群体

封校时间越长,学生心理变化越大,越容易产生明显的消极心态和强烈的抵制情绪,执行封校制度情况越不尽人意。如果出于疫情防控需要进行长期封校(比如一个月以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帮助,适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客观面对封校,缓解抵触心理,正常安排学习生活,积极配合校方工作。

(4)关注发达地区在校生群体

发达地区,人流密集,成为疫情高发区。发达地区学生普遍出现恐惧焦虑,应该给予教育引导,以保证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甲流。

4.做好封校期间数据普查工作

(1)执行严格的体温检测

体温标准为确诊H1N1病情的直接参考数值,定期按时进行统计汇总,可以第一时间反映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对于预防、监控、确诊甲流有积极作用。

(2)增加防控形式透明度

在校生简历范文3

这事发生在早春。山上的积雪还没解冻,我便来到校园开始一天的课程。时间仿佛是一只箭,一下子就过去了。我们该出操了,在走廊上奔跑起来,与此同时这篇课文的题目也由此而生。突然,一个同学天外来客般朝我飞奔而来。我当时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便和他撞了个正着。之后,我感到头上有些热乎乎的东西涌了出来,用手一摸,原来是血。我当时就被吓了个半死。

后来,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后,又是扶我去医务室,又是联系我的家长,在医务室门口进进出出。

十分钟后,爸爸过来了,当他看到我时,真可谓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立马把我送到医务室,去看医生。在医院等候室里,他找到了一个座位,急忙让我坐下,而自己却为我忙这忙那。半小时后,我已躺在担架上了。护士慈祥地看着我,并对我说:“小弟弟,你不要怕,只要蚊子叮几下就好了。”但我看见针筒时不禁又害怕起来。护士为了让我不害怕,又和我聊起了天。在我和护士的聊天中,一场手术做完了。

下午,我回到了校园。刚到教室,同学们立刻蜂拥而上,又是扶我去厕所,又是扶我回座位。更有甚者要当我保镖。此刻早春的凉风也是温柔的精灵。我一时间感到浑身上下暖烘烘的。

在校生简历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1149-3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5月3日

大学生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历史使命。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地探索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与发展。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整体看来,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首先,仍然有部分学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没有系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有些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由于高校在思想层面上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经费的匮乏、配套设施的不完备、教师力量薄弱、监督和评价系统的不完善等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而缺乏显著成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

(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首先,在管理机制上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归口不一。调查显示,有70%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23.4%挂靠在心理系、高教所等业务部门;6.6%挂靠在医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身兼数职,造成资源和精力的分散,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对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也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这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大多数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资源的短缺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结果:日常设备短缺及陈旧,专业设备落后,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科研经费短缺,工作开展方式受限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一些日常工作必备品,如办公用品、电脑、书籍等,还需要一些专业设施,如心理咨询室、心理资料档案室、治疗室、心理测试软件等。由于资金短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处于被动地位。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生比例不足1∶5000。而且很多老师是兼职教师,即便是全职教师,还会兼顾着其他方面的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可能受众只是一小部分;其次,心理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拥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独立从事此项工作。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半路出家,如目前对72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占55.4%,心理学教师占20.8%,医务人员占17.4%,其他占6.4%。这里很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知道心理咨询的技巧和原则,把心理咨询等同德育教育,随便聊聊天,说教就可以了。而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管部门及相关领导要转变以下认识: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工作,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学校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得到顺利发展。

(二)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问题,一定的经费支持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各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去,建立专款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心理咨询室、治疗室及相关软件的购买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

(三)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第一,要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工作评价采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根据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工作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指标细分,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开展方式采用相应的指标来衡量;第二,在评价方法上,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及不足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样也为监督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强专业咨询师队伍建设,吸收一定数量的既有心理学背景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吸纳大学辅导员进入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最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知识技能的培训,用心理学角度去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和普及;第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地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发挥这支教师队伍的作用。

(五)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体系,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积极作用

1、建立心理档案。为大学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心理测评作为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心理工作机制中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对普遍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采用座谈、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干预,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并联系其辅导员,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首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式,增强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调节;其次,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选择贴近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且课程采用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比如情景体验、案例讨论、团体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教学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做好心理咨询工作。除老师定期值班咨询外,开通多种心理咨询途径,如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心理信箱等,使大学生在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时,都能及时得到心理老师的帮助,并做好咨询记录及咨询后回访工作,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4、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从人员组成、方法选择、措施制定等几方面建立心理应急预案,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使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建学生的心理健康。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通过创办心理杂志、开设校园广播心理健康专栏、发放心理健康材料、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影像、组织心理剧表演等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形成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学生在面对自身的困扰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援助。另外,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堂、工作坊等形式定期开展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6.46.1.

在校生简历范文5

一、循序渐进,扎实推进故事力训练

1.立足文本,有效使用,加强学生敏感力训练。

教师只有做先期发现者,做语言敏感力的优秀实践者,做理性的语言敏感力培养者,才能完成对学生进行语言敏感力培养与训练的任务。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利用文本加强学生敏感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文让学生续编故事,如续编《坐井观天》,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编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说话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力。

2.结合插图,灵活运用,大胆进行说话力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到繁,营造说话的气氛,大胆进行说话力训练。低年级学生要先从一句话、几句话到一段话,特别注意由说好一句完整的话开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材有计划地编排许多看图回答问题、看多幅图和单幅图说话的内容,系统地培养了学生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学校要尽可能多地针对低年级学生举行内容丰富的活动,如口头造句、看图说话、复述课文、举行讲故事比赛等,通过表演和竞争来更多地提供学生说话机会,诱导他们说话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3.结合实践,真情流露,培养学生基本的写话能力。

低年级学生写话最大的特点是无从下手,其实很大原因是没有端正“我”和“写话”的关系。如果学生能意识到作文是抒发自我、表达自我一个很棒的途径,便会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自觉地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节气时令、各种节日、突发事件等等,随机引导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写,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完成写话的练习,树立学生写话的兴趣,写话能力便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4.借助绘画,表现故事,努力进行构思力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作家秦牧也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让孩子在绘画中积极地获取知识和写作的素材是我们对低年级习作教学的定位,通过大量的实践,我们可以找准绘画这个载体,在低年级中推行用绘画讲故事,即利用手中的画笔画身边的生活、画自己的想象,把自己对生活的印象画在纸上,激发孩子的倾吐心理,让图画这种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当生活和作文的桥梁,冲淡孩子怕作文的心理,唤起孩子原有的积累,有效地完成写话教学。

二、多措并举,丰富故事教学形式

1.见缝插针,练写“故事”。

随着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大胆创造,编出生动有意义的属于自己的故事。围绕“故事”进行写作练笔,是成功的教学经验。基本形式有:看图写故事,给开头写故事,续编故事,读儿歌、古诗写故事,组合词语写故事,模仿生活情景写故事,观察生活现象写故事,故事新编,自由创作故事等。

2.闭目沉思,忆画“故事”。

这是以现有的故事题材来进行延伸创作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为了上好“画故事”课,教师首先要查阅与故事有关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启发孩子们关于故事的联想,再根据这种联想确定自己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作画。

(1)教师讲故事,学生“画故事”。通常采取的教学步骤为:①教师讲述故事;②学生对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或场景进行构思;③学生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段进行构图。

(2)教师给主题,学生“画故事”。这种方式,即由教师提供一个主题,学生自己进行故事的编创,再进行绘画作品的艺术创作的过程,称之为“双重创作”。当然,这里的故事创作不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高要求的文字表现,而是指许多学生都会在无意识间作出的用语言、线条甚至玩具表达的某些听到、看到或在梦中、现实生活中经历过的情节或片段。

3.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讲故事。

讲故事有很多的好处,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讲故事呢?

(1)指导学生选好材料。

(2)指导学生消化故事的内容。

(3)指导学生自己编故事。

(4)指导学生的角色。

(5)指导学生学会“过电影”。

(6)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

在校生简历范文6

一 依托教材资源学习数学

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要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知识。

1.使教材生活化。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数学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与生活经验结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回家找一些食品包装带到课堂上,交流自己认识的质量单位,然后掂一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使教材情趣化。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我为中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所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如果能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对称”知识时,请学生到讲台上做动作来强化对称现象,让学生亲手剪出“双喜”字,在动手实践中动脑学习,掌握对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具有情趣化,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 从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我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我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 捕捉生活资源学习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教学资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边、顶点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知识时,在讲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苹果,一把小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先在苹果的三分之一处垂直切一刀,切出一个平面,学生接触了面,认识了面。再把苹果向左旋转90 度,垂直切了第二刀,此时出现了第二个面,并且学生发现两个面之间还夹着一条边,教师点拨:这条边可以换个说法,称它为“棱”,学生认识棱。然后把苹果上面横切一刀,这时一共发现了三个面,同时出现了三条棱,学生又发现三条棱相交成一个点,教师引导:这个交点叫做顶点,把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由此,学生自然地知道了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很简单的三刀,一刀切出了面,两刀切出了棱,三刀切出了顶点,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学生建立了面、棱、顶点以及长、高、宽的空间概念。整节课学生玩得开心,学得愉快,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教学,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圆满地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 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其所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使学生留心观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时,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参观立交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接观察。学生发现每座立交桥上都有一个5 米或3.2 米的圆牌标志,它反映的是桥洞的高度。类似标志还有“100T”,表示桥的承受力。课后,笔者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汽车或者摩托车上的里程表,了解时速等知识。实践证明,适当的社会实践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五 教学情境游戏化,“玩” 中领悟

上一篇语文报

下一篇金融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