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畜禽养殖;生产经营;内控管理

随着我市化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始也开始由粗放式的管理向集约化的管理方式转变,畜禽养殖业本身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于如何有效控制与消除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当前很多企业在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在生产末端进行事后处理,忽视了对整个养殖业生产结构调整,全过程控制,内部控制等,使得治理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1 当前我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生产经营现状

自2010年农业部启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来,我市已陆续开始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很多地区畜牧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都迈上新的台阶。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对传统畜禽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在行业内推广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部分企业在自动喂料、自动饮水、温湿度环境控制、智能化电子饲喂系统、水泡粪工艺、生物氧化塘等方面积极引入新兴管理技术,使得企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养殖习惯的影响,目前仍然有很多养殖场在标准化生产经营方面存在不配合、不行动的问题。

2 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经营及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普遍存在资金融通困境

伴随着养殖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资金追加与投入不足等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一般而言,养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除了自有资金以外,基本是以向银行借贷的债务融资方式为主体,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融通成本较高,在加上政策对农用地或集体地抵押限制等也直接导致此类企业在资金获取方面的问题。企业经营资短缺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产品质量的维护、员工工资及福利等。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排放的粪尿、废渣、污水、恶臭气体以及畜禽尸体等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性,这就急需利用一定的处理设备对危害性物质进行防治与消除,但这种治污从短期来看是需要养殖企业自身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物力的,需要消耗大量的生产成本,一旦企业存在资金链上的不连续,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就会直接忽视与生产终端产品关联性较小的部分,他们更多从生产效益出发,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在最关键的生产环节,对环保及污染问题置之不理,以应付政府部门常规检查为目的,暂时性的租用治污处理设备,使得畜禽养殖场内呈现杂乱无章的管理状况。

2.2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内控管理缺乏相应的认知,企业在内控方面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决心,即使有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内控管理制度,但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并未采取相应的行动。养殖企业内部管理的制度性缺失一方面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特性,导致很多专业型人才对养殖业望而却步,企业内部员工大多数有实际操作经验而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其知识结构与学历层次上偏低。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固有的养殖业偏见被打破,畜牧兽医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长,而很多养殖企业只关心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人才管理并不重视,高素质人才长期存在薪资待遇较低,发展晋升空间较小,缺乏将人才按照专业技能进行岗位匹配的意识,使得大量专业性人才被引进之后难以长期留存。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养殖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并未与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相适应,尤其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主要管理者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随意性等,企业对生产资金配置效率不高,导致大量资金闲置或者资金周转的严重不足,对应收货款的回收方面也不够及时,没有计划性。在畜禽产品的库存管理方面也存在极大的控制漏洞,很多企业在库存量方面没有定期的统计与处理机制,导致存货控制不足,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2.3 畜禽粪便处理率低,污染严重

畜禽粪便极易滋生细菌,并产生恶臭物质,这种恶臭物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同时也会以滋生渗透的方式威胁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体安全,严重危害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由于受传统的养殖方式与养殖习惯的影响,我市畜禽养殖场环境管理较为单一与粗放,企业对生产经营的成效关注度要远远高于他们对环境治理方面的关注。大多数养殖场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与废弃物,禽畜粪便被及时有效处理的程度较低,很多养殖场对畜禽粪便随意堆放,缺乏一定的污防治意识,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

3 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生产经营及企业内控管理的对策

3.1 拓宽养殖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生产运营中的核心要素,有效的资金融通方式能够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当前养殖业资金筹集手段较为单一化,难以满足企业对扩大化生产经营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企业融资方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是发展畜禽养殖业的关键所在。畜禽养殖业一般自身信用等级不高,负债经营负担较重,缺乏必要的中介机构进行技术支持,导致企业难以在资本市场获取所需资金。因此,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新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方式,以专业化的金融机构进行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及运营等方式不断拓宽企业资金获取来源是未来畜禽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进一步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除了政府部门要对发展生态养殖业进行政策与资金的倾斜外,需要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与经济实力。企业自身也要进行生产经营方式上的革新,以创新性的发展理念赢得成本上的降低。畜禽养殖生产经营有着特殊的内在规律性,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也是贯穿于每个生产工艺中,对这些生产环节进行特定的技术性改良,根据畜禽养殖场在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污染治理方案等能够提高畜禽养殖业成产效益与竞争实力。

3.2 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注重过程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能够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与财产的完整性,同时也在强调通过内部管理方式来规避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企业内部控制依赖于专业的管理制度,以建立全方位过程控制体系为基础,对关键控制点或核心流程进行有效监控,从而达到规范管理过程的目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基础,设计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合乎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进行资金配置与管控,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发展空间。在具体的生产流程方面,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需要重新定义整个生产、销售流程,准确的识别来自系统内部的潜在风险,对生产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及时发现并从源头上减少流程漏洞。

3.3 积极推广污染防治新技术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加上养殖场在经营管理方式上的粗放性,不仅给周边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废弃物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相关处理,也会直接增加企业在后续生产中的成本负担。养殖企业在防污治污方面的不作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投入治污资金的考量,在短期来看,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染防治设施需要耗费的成本极大的削弱了行业利润。采取先进的污染防治新技术能够从长远上降低生产流程的各种成本,并且部分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后,还能够为企业创造出二次利润。目前,有很多对畜禽业治污的新兴技术,如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可以采取干湿分离技术,采用干清粪技术及时对产生的干粪进行处理,减少对冲洗水的浪费,并建设畜禽粪收集处理中心,特别是在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中,以集中处理的方式配套设计相应的发酵槽、翻料机、运输车等,直接对产生的畜禽粪进行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或者复合有机肥等。对于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也需要配备以工业治污设备,建设二级A/O生化处理系统,使排出的污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污标准。

4 小结

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除了要关注其发展的数量与速度,更要强调发展中的质量与长远效益,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为核心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是畜禽养殖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汪丽婷,马友华.畜禽粪便废弃物处理与低碳技术应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5)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ANP模型 区域文化产业 竞争力评价 指标体系

引言

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花建(2005)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核心是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李宜春(2006)通过对安徽省的实证研究认为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模块构成。顾江等(2012)利用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采用AHP法对花建提出来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权重的确定。乐祥海(2013)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建立了产业基础、产业投资和产业收益三大维度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SD-ANP模型。

本文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建立在区域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环境资源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行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得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以至达到最优,形成在文化产业中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优势、获取产业发展优势和获得文化产业增长动力的能力。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

借鉴前人对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考虑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本文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竞争力纳入指标体系。

通过设计问卷和专家意见调查法对最初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选取桂林各高校相关领域专家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18份,问卷有效率为80%。采用SPSS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运用“Sig.(双侧)值”和“均值差值”判定指标测量属性,当“Sig.(双侧)≥0.05”且“均值差值>0”或者当“Sig.(双侧)≤0.05”且“均值差值

(二)基于ANP方法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应用ANP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将指标体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因素层,第二部分是网络层,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集构成,即二级指标和下属的37个指标组成的,内部之间呈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见图1)。

通过Super Desicion软件中9标度法设计调查问卷,借助Super Desici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关于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以控制层的四个准则指标(B1、B2、B3和B4)作为判断标准,对二级指标(C1-C13)进行两两比较,由于二级指标是相互独立的,即转化为用传统的AHP方法进行权重设计。关于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以二级指标(C1-C13)为判断标准,考虑到三级指标中指标与指标因素间的相关性,根据专家意见构造两两判断矩阵,采用一致性检验方法来判断矩阵是否被接受,最终通过极限超矩阵确定三级指标权重(见表1)。

(三)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显示,影响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和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二级指标中以文化产业实力、文化企业经营能力、经济环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资本资源更为重要,说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依靠产业的内部驱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至关重要;其次,经济环境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速度,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资本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金来源,有利于区域文化产业在先天自然资源不足的状况下发展人文资源文化产业。

两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原始数据采集说明

在文化产业中,事业单位经费统计数据已将“销售税金”纳入 “经营支出”子项目,为避免对销售税金进行重复计算,人为降低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水平,本文提出文化文物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的计算公式为:

关于文化产业开发投资年增长率、文化产业平均收入增长率、文化文物单位经费自给率和文化产业平均资金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至2013年各省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在三级指标中,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的开发利用程度(C24)、文化行业协会的管理水平(C61)和文化企业经营配合程度(C63)为定性指标,采用九分制量表(1-9)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该指标水平越高。

(二)评价结果统计

在表1中,部分指标为带量纲的数值,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本市万人口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等在内的15个指标,对这些指标数值采用级差变换方法进行标准化,从而消除量纲:

其中, I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的无量纲数值;Xij 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数值;minXj 为第j个指标中所有样本的最小值;maxXj 为第j个指标中所有样本的最大值。计算得出两广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见表2-表4)。

两广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对比分析

(一)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资源要素生产力来看,广东地区文化产业要素生产力整体强于广西地区。两广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要素和产业资源要素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资本资源要素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在人力资源要素上,两广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和本市万人口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都有所增加。但是,在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文化产业占同业人数比重指标上, 2011年和2012年广东的负增长速度分别为6.94%和8.64%,表明广东具有高等学历水平的文化产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在资本资源要素上,广西的整体竞争优势优于广东。广东在文化产业开发投资上占GDP比重大,但广西在文化产业开发投资年增长率上明显高出广东。这主要是由于广西自2010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等政策,不仅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更为其提供了有力的财政等政策保障。

(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水平来看,2010年至2012年广东地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整体强于广西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在文化市场占有能力、产业管理能力和文化企业经营能力上,广东的竞争优势明显强于广西。但是,在文化产业实力上,广东省的竞争优势比广西弱。

在文化产业实力上,由于广东省文化总产值总量大,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也高达5%以上。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为12.6%,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在16.5%以上。但是,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广西。

(三)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

从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来看,广东的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整体高于广西。2010年至2012年广东文化产业环境竞争力水平分别为24.14%、26.50%和 17.92%,广西分别为11.47%、14.17%和16.24%。

广东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不仅拥有经济起步早的优势,并拥有临近港澳台的优势,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其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政府政策环境,不仅吸引了更多高学历从业人员,也获得了更多的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文化产业基建投资额,从而使得广东文化产业在环境竞争力上取得了比广西更好的发展优势。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来看,两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态势都呈现出稳步增长状态,广东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要素水平整体高于广西。

在教育发展水平要素上,由于两广地区对教育、科技和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增多,且广东省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上财政投入较广西更多,广东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大,但同时也导致两广地区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均出现逐年下降趋势,且广东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低于广西,2010至2012年广西文化文物单位经营自给率分别为12.75%、10.52%和10.32%,广东依此为15.69%、10.58%和10.28%。

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投资,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法制和政策的支持,文化产业也如此。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依靠政府将已有的法制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同时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所处的阶段不断完善政府政策和法规,进一步为广西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法可依、有秩序的竞争平台,从而为广西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推动广西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大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

与全国31省市相比,2010-2012年广西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分别为17.4元/人、17.81元/人和18.21元/人,在全国排名连续保持在24名以后,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不仅落后于广东,且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

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加大人均文化事业财政投入,增加居民文化消费可支配资金,刺激居民文化产业需求,培养居民文化消费行为,从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带动文化产品消费,促进广西文化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促进文化企业间合作,提升文化行业协会管理水平

2011年广东成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产业协会,入会之初共有350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组织。行业协会不仅具有组织、协调的职能,更有服务和监管的职能。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推进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形成,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可作为文化行业整体代表,利用自身实力处理和协调好各方关系,从而达到减少单个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的有序开发、有序管理和有序发展。

(四)培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广西文化产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尤其需要具有高素质从业水准的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加快建设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在未来几年,应有步骤地开展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设立文化产业专业院系,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五)实行重点城市带动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主要分为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现有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即在发展桂林高新创意动漫产业园和柳州市蓝海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动漫骨干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广东“广深佛莞文化创意产业圈”模式,实行重点城市带动经济带发展战略,立足于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内文化产业资源特色,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3.顾江,高丽丽.我国省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基于31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4.乐祥海.中部六省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2013,3(31)

5.刘萍,高建华.浅议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的计算方法[J].财会月刊,2003(A2)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文化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机制

在文化产业中,知识和创意作为不可模仿与替代的资源,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而成为文化企业中最为关键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决定因素,直接影响文化型企业的成败兴衰。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文化产业中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动力。

一、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盐城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市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总资产8814万元,在职职工397人。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全面、彻底、规范、配套”的原则,盐城市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由事业性质统一转为企业性质,注销事业法人,成立企业法人。通过转企改制,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当前,盐城文化产业已现雏形,并以高于地区GDP增长的速度发展,群众文化日趋活跃,文化市场有序发展,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盐城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文化产业经营理念需要更新,文化管理体制需要深入改革,文化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升级、产业链急需改善,文化产业急需特色等等。由于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联姻的领域,对人力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就需要一种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战略需求,这种战略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

二、盐城市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文化企业管理人才数量少,管理模式陈旧

文化企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由于很多文化企业产品不能依靠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来把握,所以管理人员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来判断员工的成绩,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一般管理的知识和技巧。这种管理人才一般只能从产业内部产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自我的成长,所以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不多。

2. 缺乏高端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难度

文化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所以在发展文化企业时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在人力资源上也必须注重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对产业价值链开发与管理人才的需求等。现在我市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专业业务类、事业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整体人群文化知识层次较低,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

三、盐城市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1.建立学习型组织,满足市场运营的新需求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提高人力资源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价值链管理的有效途径。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是要创建优良的组织文化,倡导全体员工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明确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使学习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坚持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者应该把每一位员工都看成是企业的主体,重在理解人,即以理服人,以规章制度约束人、规范人,让每位员工能自觉遵章守纪。同时,积极引导员工参与,注重利用一切机会向员工传播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建立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制定人力资源的培养、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计划,逐步提高员工的个体素质和整体水平,满足文化转型发展对员工提出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市场运营的新需求。

2.深化改革,确立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

深化文化企业单位内部改革,主要是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人事制度改革上,推行全员聘任制。在一些文化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分配制度改革上,除实行绩效工资制、拉开分配差距外,允许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取得报酬。对职称评聘制度进行改革,革除论资排辈的弊端,实行按能力评聘职称,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应当按照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制定经营、管理目标,建立科学的投入、产出机制,把“两个效益”统一于市场竞争中,统一于通过市场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上。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建立起既能够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又富有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

3.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合理使用人才

为充分、合理使用人才,文化企业应一方面用活现有人才,通过内升机制合理配置现有人才资源,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存量人力资源的再利用,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避免现在社会上风行的亲朋好友管理的企业造成的对外部人才的排斥与阻隔,通过吸引外部人才带来 “鳗鱼效应”,激活现有人才,培育适度竞争。同时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同化作用”,将外部人才“溶解”为自有人才,并使企业文化在“输血”后得以创新。

4.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考核手段的运用

随着文化产业经营规模的大型化和产权结构的多样化,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的执行经营管理功能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在赋予他们职权的同时,也要形成对他们有效的监督机制。这种监督归纳起来主要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的监督;所有者或投资者资产的盈利情况的监督;对职业经理的工作绩效的考评机制。对于绩效不良,甚至造成企业亏损和资产流失的经理,应当追究他们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加强考核。目前考核方法,忽视了考核方法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应该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在考核过程中,要运用量化指标对员工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地分析测量,并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考核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4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3月我市文化经营单位达609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307家(包装装潢印刷173家,其他印刷品37家,打字复印96家,出版物印刷1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7家,艺术培训经营单位2家,歌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2家,歌舞娱乐经营单位59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72家,网吧63家;书报刊经营单位90家。从文化市场结构分析,我市印刷业十分发达,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产业,2004年产值达17.1亿元,比2003年递增19%,职工达8783人,发展势头和规模都在浙江省印刷行业中名列前茅。

但是必须看到,文化产业(不包含印刷行业)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在我市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量规模还是技术层次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我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

2、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改革步履艰难,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3、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资渠道不畅,缺少吸引外资、民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4、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

5、市场对文化资源的调配能力不强,导致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对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7、文化产业人才紧缺,成为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解决办法

⒈切实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督查。

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工作精神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公平有序竞争;多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力求在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明析文化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

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健所在。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步伐。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健全激励机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宏观调控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要优化文化市场资源配置,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

⒋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重视正面引导,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管理法规,依法行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⒌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

三、近期规划和今后发展方向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依法行政,在加大执法监管的同时,加强市场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使文化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竞争发展更加有序、管理法规更加健全,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文化消费,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低于经济发达兄弟县市水平。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市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文化旅游、演出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节庆会展等产业,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起与海宁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生产和能力显著提高,创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市GDP中的比例要有较大的增长,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持产业之一。

2、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1)积极拓展节庆会展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节庆会展等综合场馆的功能作用,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庆会展产业化。积极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会议、商贸展览及文化活动。利用我市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办会方式,打造精品会展。

(2)引导和规范发展演艺娱乐业。积极打造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准、高品位文化主阵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培育演艺娱乐业;要充分发挥名角、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推进演艺娱乐业的发展;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使之布局合理,总量平衡;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改造各类新兴娱乐项目,建成1—2家大型高档综合性娱乐场所;要采取合资、合作等形式,嫁接和改造现有电影放映业,新建海宁市影视中心城;要逐步淘汰小型电子游戏机房,提高书刊销售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资格标准。

(3)培育发展艺术品业。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力发展灯彩、皮贴画、布艺画、皮影戏、剪纸、书画以及现代艺术品的生产经营。建立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大力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激活艺术品的生产和流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艺术品销售和交易市场,建立合法的进出口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欣赏审美水准,培育买方市场。

(4)加快发展传媒信息业。要以信息化、城市化为契机,将全市的单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为宽频数码互动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广播电视增值业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加快信息产业升级步伐,利用各种网络优势,开发市政、交通运输、社保、医疗、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促进网络经济发展。

(5)扶持发展体育产业。搞活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体育市场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要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及社会体育健身设施,开办普及型体育经营项目;要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彩票销售市场;要发展体育经纪组织,扩大经纪人队伍。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文体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要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信息,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要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要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产业行为;要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和重组建设,优化资源,确保重点;要建立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2)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以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进行改革。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5

文化产业基本涵盖所有门类,广播电视、文化艺术、出版发行、文化娱乐等重点行业已有一定规模。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网吧533家,游戏厅及休闲娱乐场所558家,从业人员2104万人。广播电视核心业务大幅增长,广电营业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会展、创意、广告、工艺美术等行业也正在加速发展,规模日趋壮大。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电影市场、网络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全市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经过改革,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成为新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江苏红色动力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红色动力”为连锁品牌,采取“直营+加盟”的连锁经营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网络服务连锁经营管理,构建连锁经营的新型网吧业务平台,全市有535家、大市区有96家网吧加盟该公司。

盐城文化产业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与建设“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相比,与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比,与居民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相比和精神文明需求相比,盐城文化产业总体所占比重较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水平偏低,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够雄厚,缺少在国内有影响力、辐射力的文化品牌。一是体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主要取决于社会整体的制度设计,特别是有关市场塑造与维护的制度安排。而盐城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政府办文化、管文化的模式尚未根本改变,行政干预色彩较浓,缺乏统一有效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部分文化产业单位在人员管理、资金使用上仍按照事业单位模式运行,市场意识淡薄,产业竞争力不强。二是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活跃。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金融政策的大力扶持,而文化企业小而散、轻资产、无抵押物的特点,又往往使众多金融企业望而却步,资本投资不足已成为制约盐城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盐城原先文化企业的国有色彩较浓,虽已改制为产业集团,但国有资产的惯性使其短时间内难以转化为可进行现代市场运作的重量级文化资本,文化产业对金融工具的开发、利用之条件不充分,文化产业的社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大规模扩张的资本条件欠缺。三是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建设。建设文化强市,总的要求是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其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盐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行政人员所占比重较大,而那些懂文化经营管理和营销、具有战略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可以从事国际文化贸易和交流的外向型人才相当短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站在各自文化领域前沿的顶尖型人才尤其短缺。四是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科技的投入使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集约化、高科技化以及通过大众传媒广泛扩散的态势。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通过不断提升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不仅创造着全新的生活理念,而且刺激新的文化需求,从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而盐城的文化企业在高科技投入方面显得不足,导致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从而降低了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大众高层次文化消费的热情受到了抑制,未能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要。

经过前一阶段的积累,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体制政策环境趋于完善,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共识,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呈现更加旺盛的趋势,为盐城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要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其着力点在于推进多层面的文化创新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一要创新管理模式,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管理意识,加大改革力度,构建文化产业管模式,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业依法运营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努力形成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与企业集团,尽快培育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为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放宽市场资金准入限制,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二要创新投资模式,加快搭建金融服务平台。调整国有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范围,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一般竞争性文化行业,逐步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整合金融资源,发挥财政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支持文化产业的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等为标的的质押贷款业务,鼓励文化产业运用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等融资工具,引导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探索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在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科技含量较高、市场竞争较强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三要创新人才机制,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营造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有利于吸纳和积累人才进行文化生产服务的精神氛围,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摸清文化产业人才供求情况,重点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短缺和层次失衡的问题。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文化产业人才,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形成人才优势,打造盐城文化产业人才高地。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文化人才实行期股、股权激励,探索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推进人才培训的国际交流合作,引导盐城高校加快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急需人才。四要重视科技创新,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营销经验和人才智力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业档次,增强“盐城创造”的文化主导产业在全省的竞争优势,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由产业扩张向产业升级转变,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经济优势。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升级的投入力度,鼓励文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设立专门用于科技创新的风投基金,以推动文化产业朝高新技术方向转型。建设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在重要文化产业领域开展面向应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加强行业技术标准的研发,完善文化产业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依法打击侵权行为,保护文化产业的创新成果。

努力打造具有盐城特色的文化品牌:一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按照政府协调、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意向、有能力的机构、企业、社会中介参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做好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定位及建设工作,使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文化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地,发挥群体竞争优势,探索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增长极、带动周边共同发展的功能升级的新模式。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区域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资源,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形成园区的品牌优势。二要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开展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依托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重点培养研发设计、文化传媒等专业人才。加快培养既懂文化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集聚高地。充分挖掘盐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人才,以优厚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人才。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把构建人才资源高地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工程,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产业队伍,推进文化企业稳步健康发展。三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改进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本文化设施为基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构建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的设立和公共健身场地的建设以及免费活动器械的配置,使体育馆、图书馆和电影院的分布更加合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力争将文化产业经营场所等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布局合理,档次适中。对现有的文化娱乐场所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建设成多功能综合性娱乐中心,一些破旧不堪的影剧院可以在原址上拆除重建或异地新建。同时,有选择地建设若干个大型娱乐设施,增加其科技含量,以特色娱乐项目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尽快建立政府推动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一要尽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政策。在深入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找准方位,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加紧制订符合盐城市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将其纳入全市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规划的重点应明确具有大规模文化生产能力和较强市场扩展能力的优势产业。综合考虑盐城的文化资源、地理优势、技术支撑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建议将图书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确立为盐城市优先发展的文化支柱产业。二要加大投入,落实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确保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使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都有较大增长。确立“文化立市”方针,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把文化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尽快设立“文化产业基金”和“人文科学基金”,提供贷款支持新兴文化的发展,推出相关政策和法规,给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制定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设立专项资金,促进优秀文化遗产和古迹文物等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坚持以市场调节配置为主,建立配套的文化保护机制,调动一切因素,实现文化投入总量的快速增长。推动政府对文化艺术生产管理的改革,包括确定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总量。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文化产业政策。确定文化艺术生产优先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生产的经营机制,重组市场经营主体,解决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艺术生产规律有机结合、文化艺术创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文化艺术制作的产业化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与创新等问题。三要突破产权体制障碍。积极开展对文化产业集团股份制改造的试点工作,实现股权多元化,增强其活力。建立“文化产业集团”资本运营方式,吸引非文化产业的投资实体和相关高科技产业进入。进行资本经营体系的结构再设计,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开。可考虑设立盐城市文化产业资产经营公司,确保政企分开。积极开展文化产业集团的组织、资本、资产、债务、产业、功能、管理、品牌、文化和人力资源重组,构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敢于创新,抓住机遇,大胆在文化领域率先大规模直接利用外资,适时开展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招商会,争取国外知名文化产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盐城落户。可考虑成立文化产业振兴机构和民间文化交流协会,使政府和民间同心协力,共同提升盐城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四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影视制作、动漫、放映、演艺等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进入文化经营领域,通过改制、重组、联合、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文化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发展一批社会力量兴办的中小型文化企业,促进市场竞争;鼓励和扶持文化企业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不同所有制规模扩张,做大做强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支柱性文化产业集团。五要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政府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稽查力度,提高文化市场经营者的依法经营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管理机制,依法查处有损于精神文明建设、有损于社会稳定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推进盐城市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作者:张伯铭 单位:盐城市人大常委会)

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范文6

xxxx市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xxxx市文化局)

根据省文化厅(xx文计函[2006]66号)文件要求,我局就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xxxx市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xxxx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xxxx市民营文化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异军突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不断扩大,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日益增多,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步成为一支“生力军”。这些民营文化企业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x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xxxx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构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影和演出为主,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艺术摄影、培训、网络、印刷等项目为主的综合市场体系。截至目前,共有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700余家,其中歌舞厅67家,占总数的9.6%;网吧163家,占总数的23.3%;电子游戏厅116家,占总数的16.6%;图书发行零售142家,占总数的20%;图书vcd出租88家,占总数的12%;打字复印社120家,占总数的17%;婚纱摄影14家,占总数的2%,从业人员近万人,年营业收入约1.5亿元。另外,民营艺术培训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初步摸底约有30家以上,大多是家庭式培训,少有规模性。对这一领域,目前我市工商、文化等部门尚未管理起来。全市还有上百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40余家流动电影放映队,主要活跃于农村乡镇,大多数是业余性质、家庭作坊式,基本没有工商注册。

(二)企业构成。此次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20张,回收116张。民营文化企业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有45家,占总数的38.8%,注册时间在3—5年的有36家,占总数的31.1%,注册时间在6—10年的有34家,占总数的29.3%,另有1家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0.86%。本次调查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为个体性质,有85家,占总数的73.3%,私营独资有25家,占总数的21.6%,股份有限公司有6家,占总数的5.2%。

(三)地域分布。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市区、城区及靠矿区的集镇。这些地区的文化企业起步早,发展也较快,偏远乡镇的文化企业相对就很少,发展也较慢。但是也涌现出了如临涣镇、百善镇、刘桥镇、南坪镇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的亮点,主要是依靠自身特长,发展民间演出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正比,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充分说明和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分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迅速,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集中于市区和城区,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衡。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基本都是家庭式个体经营,尚无法律意义上的治理机构,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还有待发展。但是,近年来新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也有部分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型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ktv量贩等歌舞娱乐场所,如阿里巴巴飚歌城、翡翠明珠娱乐会所、聚富圣会自助卡拉ok等,投入规模在400万以上,单个文化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近百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800万元左右。

在调查中,大多数的民营文化企业业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民营企业业主对未来企业发展持“一般”、“不佳”、“不好说”的态度分别占29.3%、27.6%和15.5%,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仅占18.1%。

二、企业融资和资本运营

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积累(86.4%)和民间借贷(74.6%)上,银行借贷的比率仅为18.2%。民营文化企业存在较大的融资困难,有部分民营文化企业认为是企业资本金不足,找不到担保人,但大多数认为是管理不规范。所有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业主都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由于民营文化企业自身规模小,大多未介入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全市仅有原市电影公司由于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由原公司人员买断经营。

三、企业发展环境

有近八成的民营企业业主对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尚可(很好类占12%,较好类占18%,一般类占66%,较差和差类为0)。但是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在土地使用、专业技术职评、社会保障及劳动用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税费方面还存在有关税收减免、奖励不能兑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和多头收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税费压力较大,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加之市场准入、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当民营企业遇到麻烦时,首选的解决途径也是找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或工商联,仅有2.91%的业主选择打官司来解决问题,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训(占总数的62%)、信息咨询服务(占总数的42%)、技术服务(占总数的42%)和创业辅导(占总数的42%)。最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占总数的8%)、减少审批(占总数的42%)、人才培养(占总数的34%)、禁止“三乱”(占总数的24%)和提供信息咨询(占总数的20%)等方面提供服务。

就目前调查的状况看,民营企业对当前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尚可,较满意率达85%以上。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对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了解少、信息闭塞等问题。有85%以上的企业认为2005年4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文艺繁荣。但是,从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和较低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还不适应。

首先是观念陈旧,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来把握文化产业。

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散、规模小。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700余家,但投资大多在50万元以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为数甚少,缺少大规模,连锁化的民营文化企业龙头。经营项目与内容单一,文化企业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

三是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占较大比重,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经营项目与内容竞相模仿,大多停留在价格、硬件设施等低层次竞争上,缺乏服务内容的创新。

四是从区域上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区域不均衡,城市中扎堆,偏远乡镇断档,除部分发展较快的乡镇外,其他偏远乡镇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

五是融资难。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行业人士常常有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总是缺少资金去实行或包装。大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得很好,但更多小企业处在艰难生存的状态,银行的大门几乎不向他们敞开,故民营文化企业只能靠“滚雪球”的办法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六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目前,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者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例很少,学文化经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几乎没有,加之员工流动性大,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七是信息闭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指导和引导,使得民营文化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加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类型,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依存性较大,信息闭塞导致家庭作坊式的文化企业比比皆是。

五、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要树立文化经济化理念,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地同经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xxxx在安徽率先崛起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发文化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全面发展我市各项文化产业。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第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可将民营文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得部分,设立专项资金,创立“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办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性贷款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每年由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将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第四、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研究制定xxxx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中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其中。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信息传播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五、构建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要加快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领域资本、人力、信息、生产资料等集聚,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文化要素市场中,发展文化中介市场尤为重要,要积极培育立足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与文化管理部门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经济实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集体、个人及非文化性质的企业参与文化中介机构的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