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污染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污染问题范文1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防治

1.引言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水平、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化进程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对于环境污染反应也愈发激烈。而其中大气污染同噪声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统作为城市污染中四大组成要素。如何应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主要议题,也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当前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2.1空气污染

当前城市污染中,空气表现最明显。随着科技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交通工具也成倍增长,机动车尤其是汽车数量普遍应用,排放出大量的汽车尾气。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缓解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但仍是当前城市空气污染中主要的污染源,由于尾气排放而引起的空气污染,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包括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在内的大部分区域均在承受着雾霾的污染,空气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2噪音污染

2.2.1交通运输噪声,具体是指机动车辆在城市交通干线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我国城市噪声源中40%以上来自交通噪声。

2.2.2工业生产噪声,主要是指在工业生产中,在对固定或辅助设备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周围生活环境产生干扰的声音。其噪声波动幅度较大,从20dB-125dB不等,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主要原因。

2.2.3社会生活噪声,是指除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以及工业噪声之外的,因人为活动而引起的对周围生活环境有干扰的声音。

2.3水污染

城市中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口密集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生活废水、废气以及垃圾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水的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具体而言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包括厕所、浴室和厨房等排出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2.4土壤污染

城市土壤污染严重危害着生态景观植物。当前对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的集中分布,使得的城市土壤面积不断缩小,合适种植环保型植物的原生土壤已经基本退化。部分城市因为水污染严重,如铅、汞等重金属向土壤中渗透,对城市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建筑物的翻新重建也会造成大量的固体垃圾遗留,导致绿化环保植物的栽种必须另行购置土壤;

3.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3.1大气污染措施

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清洁型新能源;对燃料进行预处理,以减少时产生污染大气的物质;引起燃烧设备,提高燃烧效率;完善资源分配结构,利用先进技术净化工业及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从高污染车入手,抓重点排放源的消减。政府应加强监管,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减少工业事故型无组织废气排放。

3.2噪音污染治理措施

城市噪声的防治是比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治理实际难度更大。因此,对其的治理,必须应用多种方法配合综合进行。例如,将声环境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强化法律宣传力度,提髙群众保护环境的法制意识、加强噪声声源、传播途径、接收处的防治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噪声监测体系加强城市绿化,充分利用城市绿地降噪的功能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实现城市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2水污染防治措施

集中处理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建立专门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工业废水水质只有在满足城市下水道标准后,尽可能的将排入城市下水道,与城市废水合并处理。对于不能满足标准的工业废水,在工程内部先进性适当预处理,才能排入下水道。加大节能节水宣传,提高城市用水循环率。

3.3土壤污染措施

土壤污染的防治需要完善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植被修复法,利用植物较快的吸走或降解土壤的污染质,而达到进化土壤的目的。土壤污染污染必须做到“预防为主”。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及建筑固体遗留。

结语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范围仍在不断加大,而城市环境污染源也日益复杂,因此必须做好环保意识的宣传,加强政府的监督与调控。通过政府与社会市民的共同努力,推动城市环境改善,创建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琳.浅析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低碳环保措施[J].黑龙江信息科技,2014(09):105-107.

环境污染问题范文2

关键词:环境问题 缺陷 完善 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42-01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令世界震撼。但是,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德国《明镜》周刊对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进行了专访,他说这些问题将很快引起全民关注,并将产生成千上万“环境难民”。

1 污染问题令人堪忧

中国经济以9.5%的发展速度,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有隐患令人担忧—— 发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但是,这种观点在国内尚未形成气候。许多因素集中到一起:原材料稀缺,没有足够的土地,人口持续增长。每年中国都不断加强自己作为一个经济神话王国的形象。但是,奇迹将很快结束,因为环境跟不上发展的步伐。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最后一点要强调的是,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

2 环境问题对经济影响

空气污染成为困扰中国城市的主要问题。由于空气和水已经被污染,中国的GDP为此损失了8%~15%。那还没有包括健康问题的损失。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北京有70%~80%的癌症和环境污染有关。肺癌成了头号杀手。

3 人们对这些健康问题的反应

即使到现在,中国的西部,和其他有生态压力的地区已经很难养活居住在那里的人口了。未来,将有22个省市1.86亿居民需要安家。然而,其他省市只能收纳大约3300万人。那意味着中国将有1.5亿生态移民,或者叫做“环境难民”。

政府在努力控制污染。而且在一些城市已颇见成效,比如北京的空气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此外,现在河流和湖泊的水质比过去洁净很多。现在,不但有更多自然保护区,还建立了一些环保模范城市。其他措施包括:退耕还林,确保法律法规执行比从前更严格等。

4 中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问题。

4.1 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

(1)发达国家的污染环境的企业,大量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量引进这类企业,还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2)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保护环境。甚至净化污染物的设备只是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的,平时随意排污。

(3)政府有关部门只追求经济指标,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都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渎职有关。

(4)对于造成污染的企业,处理不力。发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征性的罚款,起不了警示作用,当地政府甚至于包庇纵容。

(5)对于洋垃圾走私的处理不力,以至于有的地方、有的人敢于从国外搞了洋垃圾来赚钱,却污染了自己的环境。

(6)城市的盲目扩大、发展,忽视公共交通,不切实际地发展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机动车尾气排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7)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8)城市垃圾没有好好处理,没有分类收集,造成垃圾污染。

4.2 如何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

4.2.1 开源

众所周知,在一个国家里决定水资源总量,天然因素占了绝对的成份。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开源方面有两个思路:一是实施远距离调水,筑坝蓄水是必备条件;另一个是寻求新的水源包括污水资源化、海水(苦咸水)淡化等。积极推动污水再生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以及海水综合利用增加了实际“可用”的水资源量,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源。如何在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预和扰动的条件下,增加可用的水资源量,需要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和科研院校的合作与努力。实际上,调水并没有开发新的水源,只是对水资源存量的重新配置,这种重新配置可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

4.2.2 节流

从全局上说,节约用水主要体现在三大部分:一是农业用水;二是工业用水;三是城市居民用水。概括地说,节约用水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即用水主体观念上的革新和重视,节约用水习惯的养成,技术进步和设备改造更新,用水价格调节作用的发挥等等。在这些方面上,政府、企业l单位、居民必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农业用水是中国水资源消耗最大的产业部门,农业用水的集约化、科学化,对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意义十分重大,而这有赖于农业灌溉方式的变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灌溉方式的变革受制于农民成本收益的计算、农民的承受能力和技术革新及其推广应用;种植结构的调整受制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三农问题紧密相关。在农村地区我国历来实行“一龙治水”,水利部门为此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农业节水的潜力挖掘和行动实施及其所做的贡献距离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要求相距甚远。工业节水,一是与国民经济布局相关—— 水资源缺乏地区不上高耗水项目;二是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改造相关—— 科学利用工业循环水;三是与水价密切相关—— 超定额加价是基本手段。这些方面与政府的决策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城市节约用水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互相配合开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2.3 治污

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居民生活用水污染是中国水污染的三大主体。污染治理既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又有水源保护的意义。在农村地区我国历来实行“一龙治水”,但农业的水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不仅对农村的环境造成损害,对城市水源也构成很大的威胁,只不过由于农村地域广大,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农业用水污染问题尚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工业污染治理,包括城市里的工业企业和位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治理的关键是革除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屈从于当地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畸形发展经济的压力,对企业违法排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远不是“一龙治水”就能解决的。

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强科学性,适应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实事求是,全面统筹,避免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对政府正常工作的负面影响,避免为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支付昂贵的成本。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问题范文3

关键词: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建议

畜牧业作为我国产业类型的重要组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农村发展而言,畜牧业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在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牧生产在不断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亟需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加以解决。最大程度解决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为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来看,就2016年的畜牧业发展成果分析,在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并取得了转型上的巨大成功。随着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畜牧业生产在产品产量和质量上均有巨大提升,改革政策成效显现,总体畜牧产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并向着结构性发展的良好趋势前行。畜牧业发展获得了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质量安全较优等良好成绩,整体基础不断夯实[1]。但同时可看到的是,畜牧生产在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国家在相关问题应对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以期缓解环境危机。但在具体解决方式上,主要为提高环保门槛和划定禁养区,导致了养殖场户退出多、进入难,禁养多、转移难的局面,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亟需研究出更为稳妥有效而具体的应对办法[2]。

二、畜牧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畜牧生产在取得重大成绩和突破的同时面临着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污染。

(一)大气污染

畜牧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首先体现在大气污染上。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随着市场对畜禽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畜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畜牧养殖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随着畜牧动物数量的快速增加,生产当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也就不断增多。动物呼吸与消化均会产生有害气体,如动物消化食物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氨气,排入空气中便会对大气环境造成相应影响。同时,动物排出的粪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污染性的浮尘并伴生污浊气体,造成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3]。此外,畜牧生产中饲料的生产和使用均会产生含有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大气漂浮物,造成大气环境纯度的下降,饲料同时会因有关酶的作用而产生异味气体,严重影响大气质量水平。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气污染问题不断恶化,对大气环境造成更大破坏,对人类生存生活空间质量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水体污染

畜牧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体现在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牧生产中动物排泄物的不合理排放。畜牧生产中对于动物排泄物未作合理处理,而动物排泄物当中含有诸多氮元素和磷元素,过度排放到环境中容易造成水体出现富营养,水体环境中出现水生植物的疯狂生长,过度消耗水体氧气造成水体含氧量下降,造成水生生物缺乏足够氧气而大量死亡。同时,动物排泄物如长期堆积会产生诸多有毒有害物质,在渗透作用下进入土地当中,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地下水,致病菌造成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不仅会对周边动物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导致周边居民的生命健康遭受巨大威胁。地下水体循环周期较长,一旦发生污染造成的后果相对严重,很难获得污染问题的解决。

(三)土地污染

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另一大类别为土地污染,畜牧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造成土地环境的巨大破坏。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管理模式大部分沿用传统,在畜牧垃圾处理上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垃圾多随意堆放和丢弃,造成土地的巨大污染,长期将导致周边养殖环境的破坏,畜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动物排泄物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随意堆放,如排泄物总量超过土地自然净化能力,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必然不断恶化,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动物排泄物当中的寄生虫进入自然环境不断异化繁衍,将会造成地区内农林生产的巨大破坏,给地区内农林经济带来巨大的威胁。

三、造成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我国畜牧生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我国畜牧业发展处速增长阶段,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生产管理方式仍相对落后,生产管理科技水平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畜牧从业者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程度不高,未认识到盲目的畜牧生产对于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部分从业者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多无视环境问题,即便想要解决苦于资金和技术上的短板,只能任其恶化;此外,我国畜牧生产大环境仍有巨大进步空间,畜牧生态经济理念仍较为新颖,尚未推广普及,需要政府加大推广宣传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加以支持,实现畜牧生产生态化、长足化、健康化,才能逐步摆脱畜牧生产中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走向一条生态环保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四、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建议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是大问题,需要政府和畜牧业的共同努力。政府除了不断推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落实相关政策加强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整治,还应通过多方位的宣传,让畜牧从业者认识到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积极主动投身到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当中,为畜牧生产的生态化、健康化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科学选择并规范管理畜牧生产场地

畜牧生产场地选择的好坏决定了生产效果的好坏,也决定了其对于环境造成污染的轻重。对于畜牧经营者而言,应当首先提高对畜牧生产的科学认识,明确畜牧生产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眼前利益,还应看到其对于周边环境和自身长远利益的巨大影响。具体选择中,应首先远离工厂和城市等人口密集的区域,以最大程度降低畜牧生产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防止生产管理不当引发严重的后果;其次,应当以林地、鱼塘和农田等邻近区域作为首要选择,以满足生态化养殖的需求,为畜牧生产的废弃物处理提供优势条件。

(二)研究并应用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

生态化畜牧生产是畜牧生态经济的根本主张之一,以生态化的养殖方式实现畜牧生产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打造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畜牧经营者应当通过多方研究,在政府生态化畜牧生产主张引导下不断强化养殖方式,强化生态效用,通过建立五大产业全面发展的稳定生态养殖系统,以不断消除畜牧生产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借由政府的力量,通过各大产业的有益合作,打造完善的生态养殖系统,一步步落实环境污染问题的对应解决方式。如对于动物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通过处理加工再应用于淡水养殖,帮助渔业的有效发展,或应用在生态种植当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同时,还可建立沼气池以处理排泄物,沼气可用于生活生产,沼渣可用于生态农业发展,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其它产业的有益发展。

(三)落实畜牧生产当中的卫生管理问题

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很大部分源于生产卫生管理的不到位。为此,应当重点落实畜牧生产的卫生管理工作,做好畜牧生产各个环节的卫生处理。提升畜牧生产的卫生质量。畜牧经营者应当规划好卫生管理方案,落实好畜牧生产中的重点问题。在饲料生产制作上,应当合理选择并搭配好饲料,使得饲料能够在动物肠道内有效发酵,不产生过多气体,不对大气环境造成相应破坏。在饲料的使用上,做好饲料的堆放管理,避免长时间堆放,避免出现浪费问题。在圈舍的卫生清洁方面,应当做好动物排泄物的清理工作,将排泄物妥善处理,并对圈舍进行清洁处理,保持内部干燥通风,以消毒剂和除臭剂等最大程度消除寄生虫,保持动物的卫生健康。

结语:

我国畜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化得到不断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大,但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对于畜牧生产经营者而言,应当科学选择并规范管理畜牧生产场地,研究并应用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并重点落实畜牧生产当中的卫生管理问题,才能多方位消除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米成军.畜牧业面源污染及防控对策[J].乡村科技,2016,(18):57.

[2]赵武,赵四霞.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与科学应对方式[J].当代畜牧,2016,(08):25-26.

环境污染问题范文4

(一)基准模型的设定和变量选取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财政分权变量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的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计量模型展开。首先,按照Keenet.al(1997)、李猛(2009)、邓玉萍(2013)等文献的回归思路,借鉴其关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等与环境污染的分析机制。其中,是第i个省在第t年的污染程度,分别用工业“三废”来表示。是第i个省在第t年的财政分权程度。交叉项是财政分权与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值的乘积,表示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用来刻画地方政府竞争水平。其中表示不可观测的省或直辖市的特质,是随机扰动项,假设与解释变量无关。其中,本文衡量环境质量的因变量指标有三个:各省历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变量水平越低则该区域的环境污染水平越低。对于财政分权程度的测度,本文以各地区财政收入/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比全面反映我国财政分权趋势及其影响。在控制变量设置中,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构建,本文选取了省级人均实际GDP,通过采用以2003年为基期,利用平减指数获得各省实际GDP变量指标。此外,在总体样本数据中,本文以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值来构建fdi指标,其中在区域引资水平的衡量上,以区域实际利用外资额为标准,估计原则与方法参考王立文(2007)的方法,同时依据当年的汇率水平转换为人民币单位,并以上述的GDP平减指数来消减价格影响。同样,本文借鉴徐现祥等(2007)、沈坤荣等(2006)、马晓钰等(2013)等文献,用工业生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对于城市化水平会影响环境质量的问题,本文采用马晓钰等(2013)的研究,用各省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值衡量城市化水平。

(二)地方政府行为模型的构建1.地方政府的节能环保支出行为通过上述文献的研究,借鉴Dewatripom和Maskin(1995)等文献的思路,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引入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这一变量,分析地方政府的节能环保支出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相对于基准模型(3),模型中加入变量inv,表示各类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即以ln_water、ln_air以及ln_solid分别代表废水污染治理支出、废气污染治理支出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支出等。如果系数是显著的,则说明财政分权通过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行为对环境污染发挥作用。X为其他解释变量。2.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基于Boadwaye等(2009)等面板模型,本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并构建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变量,以及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变量与财政分权变量的交叉项,以分析财政分权下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相对于基准模型(3),模型中加入变量,表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占该省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交叉项刻画中央转移支付对fd的边际影响。如果回归结果发现和是显著的,则说明财政分权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发挥作用。X为模型中的其他解释变量。3.污染产业发展行为在高污染产业的确定上,本文参考沈洪涛和李余晓璐(2010)的做法,以采掘、金属非金属、石化塑胶、生物医药、水电煤气、纺织服装皮毛、食品饮料和造纸印刷作为重污染行业。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引入各地高污染产业增加值比重这一变量,分析高污染产业发展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相对于基准模型(3),模型中加入变量1,主要衡量高污染产业增加值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如果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财政分权通过地方政府吸引高污染产业来发展经济的行为加剧了环境污染。

(三)估计方法的选取本文主要选取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GMM)的模型估计方法,对上述三个面板模型分别进行估计。SystemGMM模型由Arellano和Bond(1991)、Arellano和Bover(1995)以及Blundell和Bond(1998)发展起来。而在方差计算上,Windmeijer(2005)指出通过有效的GMM两步(GMMtwostep)估计法计算出来的标准差,能显著降低小样本情况下的估计偏差。据此,本文采用稳健的二步法估计面板模型的标准差。选取这一估计方法主要基于三点理由:一是本文采用年度数据度量环境污染程度,考虑到环境质量在时间上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持续性,会导致解释变量与随即扰动项的相关,出现解释变量的内生问题;二是各省、直辖市本身可能存在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如果这些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与被解释变量相关,将会影响估计的一致性;三是本文采用的度量经济、社会的指标中,存在相互决定的可能(如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比重等)。因此,控制这些解释变量潜在的联合内生性十分重要。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模型的实证分析模型(1)结果表明,以各地区财政收入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比衡量的财政分权程度与废水污染、废气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污染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现阶段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极大的财税激励,对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进而恶化了区域环境质量。以财政分权程度与外商直接投资变量构建的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污染在1%水平上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了地方竞争程度的上升对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这与以往研究中地方政府竞争会产生“竞争到底”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De'murger,2001)。从本文的实际出发,在以收入角度衡量的财政分权体制中,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环境的改善效应表现如下:其一,人均财政收入较高的地区,更有能力加强区域环境治理的投入,进而改善环境质量,获得层次更高的外资的青睐;其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带来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在促进区域增长同时能够带来较多的溢出效应,提高了区域环境治理的水平与质量;其三,外商直接投资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显著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保障和促进了地方政府对环境、教育等涉及区域居民福利的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从而优化了区域环境财政支出结构。(沈坤荣、耿强,2001;江锦凡,2004)。可见,财政分权中地方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够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以及公共产品投资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使得在本文的回归分析中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污染指标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模型(2)的结果中,首先,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而言,除废水污染之外,基本上可以验证“环境库兹列兹假说”(EKC)在我国是成立的,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1%的显著水平上为正相关,但是废水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稳定,并没有验证EKC假说,因此,从废水污染的指标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间是去联系化的(杨瑞龙等,2007);其次,在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回归分析中,外商直接投资与废水污染、废气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间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财政分权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带来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区域环境污染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正面效应,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污染天堂”假说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产业转移的假说在此是不成立的(邓玉萍等,2013)。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带来较为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和治理经验提高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效率,并且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降低了产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负面效应,加之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区域溢出效应使得环保技术扩散和转移,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环保效应的发挥。再次,就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而言,以各省级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来衡量的区域产业结构状况与环境污染间在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区域工业化比重将加剧环境污染程度。模型(3)的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仍与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财政分权程度的提升将恶化区域环境质量。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仍然会对区域环境污染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污染天堂”假说在我国并不完全成立。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财政分权进程中以地区生产总值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以牺牲区域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第二产业增加值衡量的产业结构,仍然与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其他变量而言,其一,人口密度与环境污染显著负相关,说明人口密度的提高将会降低区域环境污染水平,由于本文采用的数据时间段是2003—2010年,因此人口密度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可能与我国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有关。其二,城市化水平也基本上与环境污染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进一步说明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初显,使得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其三,环境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三类污染间的关系在1%水平上显著,其中环境与废水污染为显著正相关,环境与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两类污染为显著负相关。这也反映了以环境为途径的居民环境偏好表达机制,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虽然显著但相关性并不稳定,环境机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财政分权中激励扭曲程度,促进地方政府与辖区居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吻合,从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二)地方政府行为模型的实证分析1.地方政府的节能环保支出行为通过模型(4)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首先,废气污染的环境治理支出与环境污染在1%水平上显著,即废气污染治理支出对废气污染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废水污染环境治理支出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治理支出并未对环境污染呈现显著的抑制效应,这与模型考虑到环境、城市化水平等诸多控制因素有关。其次,在加入环境治理支出后,财政分权变量与环境污染间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环境治理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污染存在抑制作用,但并未改变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之间的正向关系。据此可以验证分权过程中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中对环境污染的投资状况与环保治理的偏好程度。其他变量系数的符号与前述模型基本一致。2.财政转移支付行为通过模型(5)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首先,中央转移支付变量与环境污染基本上在1%水平上显著,即中央转移支付与废气污染、废水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转移支付行为未能有效缓解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中重基础建设、轻公共服务的问题,此外受到税收分成的激励以及转移支付机制的限制,地方政府不愿意内化外在的污染成本,环境质量改善不显著。其次,从支出角度的财政分权(fd4)与中央转移支付构建的交互项(bailfd4)来看,财政分权中转移支付与环境污染变量基本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在财政分权下对转移支付的竞争性分配,有效地提高了区域环境治理效果。再次,在考虑到中央转移支付机制后,支出角度衡量的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污染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转移支付变量和环境污染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内涵一致。其他变量系数的符号与前述模型基本一致。通过模型(6)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首先,在收入角度衡量的财政分权下,高污染产业增加值与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排名以及官员晋升激励的考核影响,高污染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加剧了区域环境污染程度,说明当前财政分权激励扭曲下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以及对区域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中,本模型在控制了产业结构变量后,高污染产业增加值仍与环境污染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财政分权产生的激励扭曲效应促进了高污染产业的快速发展。据此可以发现,在区域经济增长竞争以及区域要素流动竞争的压力下,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以放松环境规制、税收优惠以及土地出让等途径给予企业大量的优惠,以长期的环境质量换取短期的产值增长,无疑对区域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其次,财政分权变量仍与环境污染在1%水平上显著,并且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仍然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财政分权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水平也会随之上升。其他变量系数的符号与前述模型基本一致。

三、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一)稳健性检验:以支出角度测度财政分权程度由于已有研究中针对财政分权变量的指标构建争议颇多,因此本文构建了指标fd4,即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中央政府人均财政支出的百分比,对上述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样基于上述三个模型的设计,本文对fd4指标进行了相应的回归。从表4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估计值不同(这是由于采用不同指标引起的),但是系数的符号与前述模型基本一致。财政分权变量fd4与环境污染仍在1%水平上是显著的。其他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回归估计值基本与上述回归一致。

环境污染问题范文5

    措施进行控制,是能够消除或减轻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和光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就成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建筑施工中施工污染的类型

    我国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噪声污染、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以及其它污染。

    1.1 噪声污染  噪声是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噪声污染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从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到工程装潢阶段都会产生噪声污染。在工程准备阶段,大型卡车的马达声、汽车装运钢材声等;在施工阶段,挖土机、推土机等的马达声、打桩机声、混凝土搅拌声,其中打桩机声音最高可达90分贝,混凝土搅拌声音最高可达80分贝,这些机器在同时工作时,混合噪声可能超过100分贝;在施工结束后的装潢阶段,材料切割声、电锯声等也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噪声污染是居民反应最强烈、也最受争议的环境问题。

    1.2 废气污染

    废气污染在建筑施工污染中主要表现为建筑粉尘污染,建筑粉尘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拆迁过程中的粉尘、运输车辆所携带的粉尘、挖掘土地所带来的粉尘、建筑材料堆放所携带的粉尘等,这些粉尘在天气干燥和大风条件下,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尤其严重,严重时会造成城市居民出行困难和呼吸困难。粉尘污染是城市废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 废水污染

    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水量较大,产生的废水也较多,这些废水主要来源于挖沟渠时地水泥浆、工程排放的废水、冲洗建筑管道的废水、石灰坑渗透到底下的碱性较大的废水,建筑工人生活排水等,这些废水在建筑工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经常会堵塞工地附近的下水道,污染城市周边的河流,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1.4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建筑施工方面主要是指建筑垃圾,包括建筑物的拆迁、碎石、木头、废弃水泥、玻璃、建筑工人生活垃圾等,建筑垃圾一般占城市垃圾的30%左右,严重增加了城市的负荷量。

    1.5 光污染

    建筑施工的光污染主要包括建筑工地上的杂散光、建筑涂料、电焊所产生的弧光,大理石和玻璃所产生的反光,这些强烈的杂散光和反光会刺伤人们的眼睛,引起视觉上的混乱。尤其是在夜间,建筑工地上探照灯彻夜不息,建筑车辆强烈的灯光透过窗户照进居民的室内,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休息,影响居民的健康。但现在的环境保护法中还没有光污染的条款,所以建筑施工的光污染尤其要受到重视。

    1.6 其它污染

    建筑施工的其它污染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导致城市绿地减少,城市开始出现“荒漠化”。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打桩容易破坏生态绿地;建筑工程不符合规定的开发导致生活用地、绿地很大程度上被占用,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的自我修复能力。而建筑垃圾的处置不当、回收率较低也会对生态造成一定影响,也会造成城市的二次污染。

    2 建筑施工中施工污染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2.1 噪声污染的防治

    一般在85分贝下的噪音是可以接受的,夜间要求控制在55分贝以下,白天控制在85分贝以下。为降低噪声污染,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第一,改良和更换施工设备。对大型设备如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体积加大,产生的噪声难以避免,可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安排在白天时工作,在居民休息和晚上的时间停止作业,也可以增加工地周围的隔音设施,减小噪声污染;对切割机、电锯等小型设备,可改用组合模板和脚手架,避免对钢板的切割,也可以转移切割地点,将这些工程移到底下或空旷地进行,减少对周围的干扰;对混凝土施工设备,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减少混凝土搅拌机的使用,采用隔震板、隔震墙等技术对混凝土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予以消除。第二,更换施工方案。对打桩引起的噪声,可以更改桩型或者采用静力压桩等办法避免噪声的产生。

    2.2 废气污染的防治

    第一,采用先进设备,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间接地较少了废气污染;第二,在高层建筑物要设立专门的建材运输通道,不得在高空抛洒废弃灰尘;第三,对运输 建材的车辆要严格要求,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严禁使用,要对车辆进行定期清洗;第四,合理安排建材的放置位置,防止大风干燥天气产生的灰尘;第五,开发新技术,加强对施工地面的硬化,防止地面灰土的飞扬。 2.3 废水污染的防治 第一,工地前可设置一个污水沉淀池,把废弃污水和泥浆引入沉淀池内,防止外流而堵塞居民

    下水道;第二,建筑工人的生活用水要合理排放,严禁排放到附近河流等地方;第三,要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水源的再利用;第四,节约建筑用水,减少污水的排放。

    2.4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第一,严禁在运输和施工过程中倾倒垃圾,在施工结束后要对建筑垃圾进行有效清理和回收再利用,如钢筋、木头、塑料等;第二,对日常生活垃圾要及时清扫,防止垃圾成堆难以处理的情况发生;第三,实现某些材料的循环利用,比如建筑废渣可以制作成新型的建筑材料;废砖头可以用于填料等。

    2.5 光污染的防治

    光污染在目前的防治还不是很完善,因此要严格对待。第一,对于墙面的反光,可以采用新型材料代替原有材料;第二,对于电弧焊产生的弧光可以采用围墙来拦截光线;第三,对于在夜间建筑车辆的灯光,可采用新型的灯光处理技术,采用新型的车灯;第四,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施工作业,减少火灾的发生,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

    2.6 其它防治措施

    第一,提高建筑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到文明施工,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减少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第二,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对施工人员和设施进行规范管理,加大对施工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第三,统筹安排,科学施工,要对施工进程进行合理的安排,防治对施工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把施工地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事宜安排在施工项目中,促进施工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进行;第四,改进施工技术,采用新型的施工设备和新型的施工设计,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第五,在建筑行业建立环境保护评级制度,对表现较好的施工单位给予物质奖励,对破换环境的施工单位给予一定的惩罚。

环境污染问题范文6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

xx市xx实业有限公司位于xx市xx区xx工业园区,办理有环保相关手续。20xx年开始建设,20xx年开始生产。主要从事精品肠衣加工、肝素钠、猪鹅去氧胆酸生产,主要原料为猪小肠。现建有精品肠衣加工生产线10条,肝素钠生产线1条。生产过程中有废水和废气产生。按照环评文件建有日处理能力1500吨的废水处理站和恶臭气体收集处理设施,废水处理站安装有在线监测设备。

二、现场调查情况

(一)该公司废水处理站因管理不规范,存在废水不能稳定达标的问题。20xx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其进行2次监督性监测均存在超标的情况。市、区两级环保局督促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整改,企业经整改后外排废水做到了达标排放。今年5月28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该公司外排废水进行了取样监测,监测结果总磷、粪大肠菌群、氯化物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悬浮物等指标达标。

(二)自20xx年以来,针对附近居民反映该公司外排废水和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市、区两级环保局多次组织执法人员到现场检查,对其废水处理工艺、废水处理站管网走向等问题进行调查,未发现该企业有设置暗管排放废水的行为。同时,市、区两级环保局多次组织对该公司节假日、夜间生产、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突击检查,未发现企业擅自闲置废水治理设施设备、废水稀释排放、直接偷排等情况。

(三)关于群众反映散发恶臭气味,20xx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其排放的废气进行监测,未超标。该公司卫生防护距离虽然满足环评要求,但因主要是从事肠衣深加工,未做到全封闭生产(门、窗未全封闭),仍然存在一定的气味。

三、问题的整改及后期监管

根据该公司存在的环境问题,现场执法人员责令该公司进行及时进行整改。

(一)加强废水处理站运营管理,按时按量投药,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二)加强废气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恶臭气体去除效果,杜绝事故排放。生产作业期间保证车间封闭,废气收集设施正常运行,避免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

(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设施运行台账,杜绝偷排、漏排行为发生,并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档案,主动接受环保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