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剪纸图案大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剪纸图案大全范文1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
在折好的纸上画出以下的图形
画出下列的阴影部份
剪纸图案大全范文2
简笔画动物剪纸图展示
简笔画动物剪纸图1
简笔画动物剪纸图2
简笔画动物剪纸图3
简笔画动物剪纸图4
简笔画动物剪纸图5
剪纸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剪纸图案大全范文3
春节蝴蝶窗花剪纸教程
剪纸图案原料:
·纸·笔·剪刀
剪纸图案步骤:
1、正方形红纸。
2、将对角对折,如图压出纸痕。
简单窗花剪纸步骤图
简单窗花剪纸步骤图
3、将左边的角与中心重合。
4、折出下图形状。
剪纸图案大全及方法
剪纸图案大全及方法
5、用剪刀将阴影部分剪掉。
剪纸图案大全范文4
[关键词]民间艺术视觉语言;现代服饰;媒介;传承民间艺术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与智慧,乡土气息浓厚,艺术种类丰富,其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视觉语言想象力奇特、表现夸张,无论造型寓意、图案装饰甚至材料构成、工艺技法、传统哲学观念,都在服饰媒介中有所继承,不仅拓展了服饰设计的空间及内涵,创造了别样风情的服饰文化,而且也是对民间艺术的一种生动有效的传承。在保护、发展非遗文化的今天,当我们四处张望、各方寻求民间艺术的传承良方时,服饰媒介却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将民间艺术视觉语言运用其中,创造了风生水起的流行时尚[1]。它所蕴含的识别性、个性以及美学特征,为民间艺术文化的再现提供了易于借鉴的承载方式,也是使民间艺术成为真正“开放的、鲜活的、流动的当代文化资源”的一种具体实践。
一、民间艺术视觉语言的形式
传统元素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典型的民间艺术视觉语言有寓意吉祥的装饰纹样,为服装增添了吉祥、古朴之美;有风筝、剪纸、年画等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艺术形式,使姿态多样的艺术元素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创作之源;更有诞生于不同时期的传统工艺技巧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新亮点,如刺绣、扎染、蜡染等。而争奇斗艳、大红大绿的民族色彩,也在崇尚民族化的今天创造着新的流行元素。1.民间艺术的纹样装点。民间传统艺术纹样是民间艺术的精华,从人类之初的图腾、原始社会的陶器图案,到明清精美繁复的装饰纹样,各式各样、名目繁多。按类型可大致分为几何纹样、动植物花卉纹样、器物纹样、人物纹样、组合纹样等。不同类型的装饰纹样表现了不同时期和地域人们不断变化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其艺术价值一直在设计应用中长盛不衰。2.民间艺术的风格再现。民间艺术门类丰富,常见者如剪纸、年画、脸谱、风筝、木雕、皮影、折纸、泥塑,等等,表达了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民俗生活。这些源于本土的艺术,就地取材,工具和材料简单、朴素,创作者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从形态、用料到色彩搭配和制作风格,乡土味浓厚,造型夸张,气质粗犷、洒脱,因各自门类不同具有各自的特色。再者,民间艺术制作多结合节日,赋予了求吉呈祥之意,使得艺术作品在手工作业的古朴中透着喜气。3.民间艺术的工艺运用。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民众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在科技不发达时期,手工技艺不仅是美化生活的必备手段,还被理解为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并逐渐演变为特定习俗而被传承。如印染、编织、刺绣、布艺、毛绒、兽皮等工艺,材料各具特色,质感、造型也多姿多彩,这些民间手工艺遍布生活当中,成为现代服饰设计信手拈来的创意之源。4.民间艺术的色彩表达。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承载着迎祥纳福、驱邪禳灾等世俗的目的,从而造就了民间色彩的对比强烈、热烈红火及其吉庆寓意。在这种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下,其艺术色彩显现出较强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直接导致了艺术形象的直觉、主观、意念化,这一赋色体系在年画、剪纸、民居、玩具、服饰等民间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景象,情感表达浓郁,体现出一种质朴、真挚的情怀。
二、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在服饰媒介中的传承
民间艺术视觉语言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情民俗给现代服饰创意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这些民族经典特色越来越多地被设计师们看好,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成为展示中国风情,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民族文化、艺术、习俗、价值观等的一种有效延续方式和时尚载体。继承传统不是形制的模仿,而是文化的领悟、共鸣与升华。服装作为日常生活中与人形影相伴的艺术形式,是时尚的外在表现,也是时尚元素的载体。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在服饰中运用和传达,使其成为时尚流行符号的彰显,不仅创造了内涵深厚的服饰文化,也为民间艺术的延续指引了富有生命力的方向和极具社会效应的发展渠道,使民间艺术在服装与时尚的融汇中产生强大的召唤力和诱惑力,引导潮流,赢得新生。
(一)民间图案的视觉构成美
民间装饰纹样种类各异,样式繁多。纹样多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丰富,表现质朴,如梅兰竹菊、鸟兽虫鱼、盘长、如意、云纹等,既表现了民间艺人的想法,又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这些艺术形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文化,含有追求圆满、和谐的生命寓意和生活祈愿。动植物花卉形象,或灵动可爱或美丽典雅,一直是服饰设计常用的创作素材。牡丹形态富丽饱满,色泽艳丽夺目,是人们心中的“花王”,也是民间最喜爱的传统图案之一。图1-1是融合了旗袍和吊带特色的一款长裙,原本时尚简洁的休闲风却因牡丹的饱满花型、繁荣寓意,添加了些许雍容和典雅。鱼纹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从原始半坡村的人面鱼纹陶盆到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砖、宋元瓷瓶陶罐、明清年画花灯玩具等,无论单体形态、动作,以及组合构图,应用都非常普遍[2]。传统鱼纹写神重于写意,写意重于写形,手法浪漫、质朴;而现代运用却不拘一格,常根据服饰特点设计构成洒脱变化,图1-2中两个鱼纹形象上下叠加,鱼嘴与模特项链重合,互为一体,形意和谐,飘逸灵动。“万灵之长”的龙、“百鸟之王”的凤都是民间传说中的神物,也是民间艺术的典型形象;在今天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尤其在国际类大型赛事及影视活动中最为常见,体现了中国服饰设计的民族特色(图1-3)。此外民间装饰纹样也常以组合形式出现,并有各自的象征寓意和艺术形式。如比较典型的团花图案,外形呈团状,内部装饰有植物花卉、人物形象、吉祥文字等纹样[3]。造型多以放射状、旋转式或对称形形成结构,是流行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的极为常见的服饰图案。团花图案有时无底纹,非常清秀;有时却与底纹相结合,形成混合形团花。图案形象饱满圆润、精美细致,结合现代服饰的面料特征,显现出一种有别于传统丝绸、玉锦的华丽、富贵气息(图1-4)。图1-1图1-2图1-3图1-4这些民间艺术视觉语言是古人认识观念的产物,也是民间长久积淀的一种精神象征,不仅具有图案的独特美感,也把民间吉祥喜庆的内容和寓意赋予现代服饰,将传统的人文精神一并传承下来,使服饰媒介的表现更为温暖、生动,内涵丰厚。
(二)民间工艺的视觉结构美
民间工艺种类和技法的多样化,使服饰艺术的表现空间更为丰富,从平面剪纸到立体编织,造型简洁、别致,风格质朴、清新,为服饰这种穿在身上的艺术添加了新的视觉形式。广为流行的民间剪纸艺术,因应用于特定的生活环境,需要满足“透光”功能的实用性,所以非常强调镂空意识,常见的喜花、窗花等作品,玲珑剔透、形象突出、结构概括,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而且视觉效果富有节奏感,表达生动传神。尤其是剪纸的工具特点,剪和刀的独特性为作品赋予平面化的“刀味纸感”,线条明快,画面单纯、优美,运用于各种面料的服装上,使穿者行走间虚实相生、阴阳相伴,优雅丛生(如图2-1)。此外,由于纸张可塑性高,可通过剪、刻、拼、叠、编、印、糊等工艺手段制成平面或者立体艺术[4],纸艺中也因此衍生出多种类型的艺术,如折纸、纸藤,纸蕾丝等,层次感和立体感强烈,表现手法简化、夸张,使服饰面料演示另类的空间,造型新颖、意象独特,视觉效果丰富且具有错落的韵律感(如图2-2)。纸艺与服装面料的结合,不仅为传统纸艺自身赢得新生的机会,也为现代服饰拓展了创意表现的领域。起源于劳动用具和生活用品的民间编织艺术,自人类结绳记事时期就已诞生,并逐步从生产的实用性发展到生活的装饰性。品种繁多、造型各异的编织用品,成为农业时代人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也是美化生活、粗料巧做的艺术品。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编结材料和方法更为多样化,加之风格淳厚、稚拙,也使其成为点缀衣装、点亮时尚的重要手段之一。编织类服饰自然朴素,技法自由,色彩及款式丰富,结合现代服饰分割的多变风格,拓展了编织造型、创意的无限性(如图2-3)。而源于传统民间木刻版画制作的年画,以木刻板然后进行拓印和套色印刷,通常用红、绿、黄、粉、黑、紫等配色,纯度较高,对比强烈,色彩明快艳丽,且画面饱满、主题形象突出,线条粗放、稚拙,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从墙上艺术到身上艺术,年画也正在从传统迈向时尚。汇集民间图案、色彩的年画层层叠叠于一身,仿若叮叮咚咚音乐作响,喜庆随身,时尚与民艺和谐一体(如图2-4),使活色生香的民间艺术就这样真实可见,触手可及。
(三)民间技法的视觉肌理美
民间艺术就地取材,地域特征明显,乡土气息浓厚,因材料的多样性而使其艺术气韵大不同。被称为传统“女红”之一的刺绣,民间俗称“绣花”,以绣针穿引不同线料,在织物上形成图案或文字绣迹,是我国古老手工艺术之一。刺绣以各种多彩、亮丽的丝线擅长,为面料塑造了一种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极具手工触感,视觉上又有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格调,堪称完美结合。针法的不同风格,材料的不同选用,最终而各具特色,既有细密精巧、淡雅生动,也有明快豪放、富丽堂皇。这些奇异巧工的民间技艺在服装设计师的创意布局下,走出自己的固有领域,从独立的艺术绣品变为实用,营造了现代服饰设计的特殊肌理表现,焕发出另一种风采。如图3-1中粗犷奔放的皮质长筒靴,改用了刺绣丝绸面料之后表现出灵巧、飘逸之感,女性味十足。近年来由刺绣变化而来的十字绣,造型抽象,结构严谨,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由于针法简单、效果突出而便于人们学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家居装饰和服饰设计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刺绣热点,如图3-2,简约的十字绣风,概括的几何图案,精工细作,在繁复之中透着质朴。民间印染工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构成之一,利用自然原料,以手工操作为主,染色印花和绘制因技法差异而有不同的肌理效果,如蜡染线条单纯、舒展,绘画感较强;独特的“冰裂”纹类似瓷釉“开片”,层次丰富,古朴别致。俗称“药斑布”的蓝印花,色调单纯朴素,色彩明朗似蓝天白云。而扎染工艺的“大理石”纹理色彩交错、变化微妙,如图3-3中长围巾和超短裙的组合,风格现代、节奏明快,若隐若现的印花图案却风情另类,使服饰在闪烁多姿的时尚中增加了田园般的浪漫情怀……图3-1图3-2图3-3图3-4焕发民间活力,引领服饰时尚的工艺少不了风筝,早期它曾做过战时通讯工具,甚至带上火药做过武器,造纸术出现之后,工艺发生了变化,改用纸糊制作,成为民间手工艺人的一项农闲技艺,从而发展为老少皆宜、延续至今的休闲娱乐活动。图3-4中向我们展示了栖息于现代服饰的一款风筝,生动、随意地伏于胸前,成为简与繁、冷与暖的合作范本,彰显了民艺与时尚、人与自然的经典融合。
(四)民间色彩的视觉冲突美
民间艺术的材质与工艺特点决定了艺术的色彩特点:单纯简洁,效果却对比强烈。在一些民间画诀中也有表述:“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等,体现了民间艺术配色风格和创作原则,色彩语言观念表达非常鲜明,这种赋色体系下的作品常常情感真挚、色彩奔放[5]。尤以红色最为典型,因起源于先民对太阳、对火的崇拜,成为民族群体具有图腾意味的崇拜物,因此演化为追求喜庆的首选色(典型如民间剪纸,常常在单色红纸上一写千秋),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色彩(如“中国红”概念的诞生)。色彩作为形态在内的物质表象之一,不仅给人们带来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也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加上各种不同的色彩具有的不同象征意义,决定了色彩是所有时尚元素中最能反映人们消费心理的元素之一,是服装感观的第一印象。近年民间传统色彩与时尚之风的巧妙结合,使高高在上、风花雪月的时装生发出浓烈的生活情趣,精巧中见古朴,丰富了现代服饰的视觉语言。比如深受中国古典哲学“五行”学说影响之下的民间色彩,不仅由此形成特有的“五色”观,还延伸出其他几种常用色,红绿蓝紫,一片缤纷,这些乡土配色正日益受到现代服饰设计者的青睐(图4)。民间艺术用色单纯、浓郁互补,简洁的款式依赖这些对比和冲突,营造了不同凡响的视觉艺术氛围和效果,应对了如“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的民间配色技法,创造了现代服饰结构、裁剪之外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彰显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它所承载的内涵和寓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色彩审美功能,成为中国服饰在国际时尚界独有的精神符号。
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在许多方面对现代服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视觉美感和精神内涵的装饰纹样有助于服饰设计的主题表达,多姿多彩的艺术门类风格为服饰设计提供了别样的设计思路和视觉特征,工艺技法为服饰表现带来了独特的穿着体验和艺术感受,而民间吉祥喜庆的色彩观念则传达了民族情感和审美文化,是人们生活理想的深刻寓意和美好寄托。这些视觉符号所附着的传统民族文化特征,是现代设计的精神支柱,也是设计创意的源泉,是传承民族文化,使设计走向国际舞台的必备食粮[6]。服装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形影相伴,是具有广泛传播度的媒介,也是时尚元素的载体。民间艺术与时尚服饰的结合,为民间艺术的延续指引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方向,以及提升社会效应的发展渠道。
作者:刘烈辉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要彬,曹寒娟.服饰与时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38.
[2]王瑛.中国吉祥图案实用大全[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153.
[3]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62.
[4]杨迎琪.平阳历史文化丛书:平阳民间美术[M].临汾:三晋文化研究会,2006:86.
剪纸图案大全范文5
关键词: 高校校报 新媒体 《南京师范大学报》
报纸,从诞生至今,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且作为最有公信力的媒体之一,被受众广泛认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在新的传媒语境下,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高校校报该如何应对,怎样转型与发展,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校报的独特功能与优势决定了其仍有发展空间
面对新的严峻的媒介环境,盲目悲观、不思变革显然不可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势汹涌的新兴媒体有其明显独特的优势,但是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到,纸质媒体还有空间。报纸因其具有的“方便携带、便于收藏和长于深度报读”等独特优势,在数字化全媒体时代,在我国,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发展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校报作为党委机关报,是高校唯一的正式官方纸质媒体,面向全体师生员工公开发行,是高校上情下达的主渠道和维系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纽带,也是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园地,发挥着“凝聚人心、汇聚智慧、积聚力量”的作用,具有其他社会媒体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发挥着组织传播媒介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报纸本身不仅是信息载体,而且是思想载体、文化载体,更是学校的一本“文化日记”,是学校师生学习、生活与心灵的生动记载,是经过精加工的系统的文化产品,在学校形成与传承组织文化中发挥积极的建设作用。
校报是一个育人的平台,是校报与社会媒体相比所独有的属性。新闻与传播素养是现代人必备的综合素质。接纳学生参与办报不仅是学生发展兴趣的一个选择,更是发展专业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基地。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笔者认为,校报不仅不应该削弱与取消,相反,应该顺应数字化全媒体发展的形势,实行全媒体发展策略,结合学校发展与师生的实际需求,继续发展校报。
要寻求校报发展新路径和新突破,就得深入分析校报在新媒体时代的现状,规避短处,发挥优势,追求创新。一方面,校报新闻时效性减弱,造成师生的关注程度大打折扣。新闻的时效性是报纸的生命,校报作为一份新闻出版物,应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目前的高校校报最缺少时效性。目前高校校报以旬报、半月报、月报居多,即使是办成周报,在这个信息传播迅捷的时代,校报的时效性也不敌网络。校报报道出来的新闻基本都是一些过时的“旧闻”,新闻的时效性较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的时效性越显突出,“旧闻”会让读者失去阅读兴趣,甚至失去对整张报纸的关注。另一方面,校报的内容和版式都显得僵化,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校报的版面一般就是四版,因为版面篇幅的局限性,高校校报所能传播的信息量根本无法与网站或是其他社会媒体相比。加上校报程式化的内容,报道的范围狭窄,趣味性也因此而受到限制,读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与新媒体上信息爆炸,话题转瞬即逝的特征相比,纸媒受限于出版周期,在时效性、突发性方面确实力不可及。挖掘“新闻背景”,深入“新闻调查”,整合“新闻分析”,给已有的新闻增添了附加价值,信息免费、观点无价,信息泡沫后沉淀下来的是这些经过深度思考后留下来的东西,客观公正、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新闻展现,将成为纸媒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或许就是在切中新的媒介时代脉动基础上提供网络不能提供的东西,或者是颠覆性的视觉形式,或者是纸张质感的触觉,或者是报道内容的超级深度。报纸要以内容为王,深度报道。
二、校报应与时俱进、立足实际,拓展新的生存之道
报纸编辑只要与时俱进,立足实际,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将取得的成果及时反馈到办报实践中,仍有拓开新的生存发展之道。
结合当前纸质媒体的一些改革思路,以《南京师范大学报》为例,谈谈高校校报如何寻求创新和突破。
(一)拓展新闻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新闻调查、新闻评论、新闻相关常识内容链接的形式进行报道,增强信息的整合能力。在当下信息爆炸时代,强有力的信息整合可以更立体、真实地还原新闻事件本身,为受众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在校党委和部门领导的关心下,校报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中心工作,发挥舆论引导、营造氛围的作用,着力提高办报质量,努力完成学校各项宣传任务。在办报过程中,一方面做到及时、全面报道校内新闻、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努力把学校新闻做精、做深,提高新闻品质,既要让学校党委行政满意又要让老师和学生喜闻乐见,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保证校报内容的全面性、思想性、理论性、丰富性和可读性。
校报新闻的深度是校报在锐意发展中获得成效的最大筹码。校报的不断改革真正将校报由原先的新闻纸、信息纸变成观念纸、思想纸,这不仅体现了广大师生对校报报道深度的需求,而且这正是我国报纸特色的一个发展趋势。第三版由原先的以反映学生生活为主的版面改为深度报道版面,深入报道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有效举措和典型人物,获得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例如第三版报道了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生科院博导王文教授,王文教授团队的“经济水生甲壳动物新型病原螺原体的发现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成果经历十多年的研究,46篇,SCI收录期刊论文32篇,其中1/3以上为本领域排名前10%(SCI-Top)期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该团队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不仅拓展了水产病害研究的新领域,形成了系统的研究体系,取得系列化的自主创新研究成果,而且开发了可以在生产实际推广应用的技术。校报以大篇幅的深度报道介绍了王文教授潜心教学科研、刻苦钻研、勇攀科学高峰的先进事迹,并配以深度评论,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校报还与社会科学处共同合作,发表《立足江苏,聚焦法治,着眼发展,致力研究,南京师大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建设巡礼》一文,并专访了社社会科学处处长,以《理论联系实际繁荣社科研究》为题,介绍了学校文科科研的整体情况。文章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对于社科建设的思路就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出真知,大力推进科研的协同创新。学校目前在加强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大力提倡和加强应用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希望更多教师能够投身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到社科科研与现实紧密结合,注重研究成果转化,提升我校文科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学校的科研影响力和辐射力。该文发表以后,鼓励我校更多教师和研究者更积极地为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社会企事业单位献计献策,提供决策咨询、法律与政策建议和调研报告,自觉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取得极为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张报纸除了表现新闻性之外,还应体现的是其理论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新闻性、理论性、文化性、艺术性在当今时代是构成一张优秀报纸的四个要素,互相影响,不可或缺。下半年,校报将原先的第二版――“综合新闻”版改为“理论与文化”版,围绕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反腐倡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校园文化等时事热点和教育热点,邀请学校的有关专家学者为校报撰写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的文章,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颠覆原有思维。新闻工作者从业多年后,往往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包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价值取向的取舍、写作模式等。所以对于一些事件报道,尤其是一些常规性报道,要打破原有思维惯式,在采写前对于已获得的新闻线索、素材进行质疑或逆向思考,在写作上大可抛却“大全空”的写法,避免长篇大论,争取以人见事、以事见理。
以2015年1月1日这期校报为例,通过精心策划,以颠覆式的思维,出版一期史无前例的全新特色的校报。一版专门邀请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骨干教师设计,喜庆的大红色打底,饰有传统剪纸图案的“2015”很有吸引力,显示学校元素的仙林敬文图书馆和随园一百号迎宾室跃然纸上,简洁扼要的导读,让读者第一眼看过来,就相当有吸引力。二版是新年贺词,以喜庆祥和的图案衬托,非常大气磅礴。第三版和第四版以众多图片反映学校丰富多彩迎新年活动,“读图时代”的特征彰显无疑。整张报纸“雅致、疏朗、清秀、大气”,既符合广大师生的审美趣味,又让版面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报道内容。
(三)增加策划性报道。新闻策划报道是一项有规模、有层次、有深度的报道活动,较之普通报道,它胜在鲜活性与全局性。因为在之前的策划中,策划者已对新闻线索和材料进行了剖析,在新闻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可能预见的全局进行了预测、设计,其新闻涉及面既深入全面又有独特的视角,不至于流入俗套。另外,为了增强可读性与互动性,报纸可以打造一些属于自己的栏目,以发挥亲民的作用。
以2014年迎新生报道为例。我们一共策划了四篇新闻。一是全方位报道学校迎新生工作的综合新闻;二是《遇见南师感受与书记、校长的零距离》,报道党委书记、校长与新生亲切合影的生动画面;三是《遇见爱――我与南师的第一个故事》,记者全程跟拍采访一位新生,报道了从下火车、到学校办理手续、到宿舍入住等全过程;四是《学院迎新有新招――温情,惊喜,独立》,全面报道各学院的迎新特色。这四篇新闻均在迎新当天下午2点之前全部完成,并于当天下班前后上传于学校新闻主页,反响很好,点击量比较高,这次新闻策划是“报网融合”的一次有效尝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具有百年传承的传统报纸媒体提出新的挑战,甚至对其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这就对报纸编辑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校报编辑只有深刻理解创新的必要性和探索正确的创新途径,才能切实做好新媒体时期的校报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林云.网络时代报纸版面编辑策略初探[J].编辑之友,2010,3.
[2]冯丽.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报纸编辑[J].今传媒,2010,12.
[3]王伯瑛.新媒体冲击下传统报纸的生存与发展态势[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Vol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