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化传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1

【关键词】 尊德重礼 文化心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传统一直在变化和发展着,但是所有的发展都是从一个共同的源头出发,历史连续性清晰可辨

很多人把当作中华文化走向独立和觉醒的伟大转折,认为中体文化从此走出历史传统、步入崭新纪元。真的有这么伟大吗?本文想换个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

在过去三千多年历史上,中国文化曾不止一次经历过类似的巨大转型危机,尤以春秋战国(前771年-前221年)和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两个时期为典型。这两次转型都经历了数百年时间,都始于对主流文化传统的质疑,终于对过去历史传统的回归;从汉代经学复兴到隋唐科举取仕,从董仲舒儒术独尊到程朱道统重建,无不表明中国文化在历经数百年彷徨后,最终回到了自身的大传统。尽管每次转型都不是机械的回归、简单的复旧,而是伴随着空前的融合、巨大的创新,但是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传统方面,却并无二致。这就是本文所谓尊德重礼的中国文化大传统。

人们常说,宋明理学吸收了佛老,却忘记了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它毕竟不像佛教一样消极出世、否定此岸,也不像道家一样超脱现实、追求逍遥。无论宋明理学受佛老多少影响,至少它与孔子一样尊重六艺,与孟荀一样坚守伦常,与汉儒一样捍卫三纲;这些正是它与佛老最根本的区别,也是中国文化终于回归自身大传统的标志。

为什么中国文化在经历了几次巨大挑战和危机之后,都能回归自身的大传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并未断裂。具体来说,过去数千年来,在表面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宗教势力变迁下,中国文化背后有一股巨大的潜流起作用。这股潜流我称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其实是一股强大的文化无意识机制;不管你承不承认它,它都在决定着中国文化的走向;只要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未断,中国文化总是会以不同的方式重回自身的大传统。

那么这种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或文化无意识是什么呢?笔者曾总结为包括如下三方面:一是此岸取向,二是关系本位,三是团体主义。我认为,过去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化,是在这三重预设下建立起来的。鉴于这一文化心理结构至今并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最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虽饱经西方文化冲击,并表现出类似于百家争鸣的面貌,但最终一定会像历史上一样,再次回归自身的大传统。

当然所谓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并非某个抽象、绝对的“本质”;中国文化传统一直在变化和发展着,但是所有的发展都是从一个共同的源头出发,后世与前世之间的历史连续性、继承性清晰可辨。所以,回归自身的大传统并不是机械地复旧,而是回到源头来寻找价值,依据传统来重建制度。同时,回归自身的大传统,也不是武断地排外,而是依据自身来吸取精华,站稳脚跟再向外整合。

中国的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的文化心理结构长达三千年而未动摇

假如我们将一个文化的结构划分为如下四个层次:第一,政治及意识形态,即政治体制及官方意识形态;第二,法律及社会制度,即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比如风俗习惯;第三,经济与现实结构,即阶层划分、经济形态、宗教形态、生活方式等;第四,文化心理结构,即数千年积淀形成的深层无意识机制。

在上述四个层次中,并未预设越是下层的成分就越重要,但是大体上可以认为:越是下层的内容,稳定性越强;越是上层的内容,可变性越大。特别是最下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作为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深层无意识,最不容易因为朝代更替、经济变迁、政治及意识形态变化而改变。前面所讲的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的文化心理结构,可以说是从西周以来长达三千多年而未动摇。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是导致中国文化形成尊德重礼这一大传统的根本原因。

所谓此岸取向是相对于彼岸取向而言的。那就是过去三千多年来,中国人基本上一直生活在“一个世界”(借用李泽厚语)中,即以天地、六合为范围的此岸世界。即使是鬼神,也与人共存于这一世界。这与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迥然不同,后者相信四大皆空、生死轮回、此世虚幻;也与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及伊斯兰教不同,后者皆相信此岸为上帝所造之幻影,死后灵魂及上帝之城才永恒真实;亦与希腊哲学及西方文化的世界观不同,后者相信感官世界变动不居、虚无飘渺,真正的实在超然独立于此岸之外。

中国文化的此岸取向,导致人们并不以死后世界为最高归宿,不以现实世界为摆脱目标,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成了“天人合一”。 用西方或印度文化的标准严格来衡量的话,亦可以说中国文化无“彼岸”。这是因为中国人的“彼岸”,严格说来并不外在于此岸,而即在此岸之中。

与此相应地,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关系就不是人与彼岸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有的“差序格局”特征。即每个人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构筑的关系网,代表个人生活世界的基础内容,这便是所谓的关系本位。关系本位,是以人情和面子为内在机制,重私德、轻公德,重情理、轻制度。关系本位代表中国人需要在相互关系中找到人生的安全感。

在所有的私人关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的关系,这个共同体可指家庭,也可指单位、圈子、团体、地区、民族、国家等,所以形成以关系为基础构成的“团体主义”,既可以表现为小团体主义、帮派主义、山头主义、地方主义,也可以表现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或种族主义。

中国大传统:礼大于法、贤能政治、重视德性、人伦为本、风化效应

中国文化的上述三重预设,即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直接导致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在整合方式上形成了礼大于法、贤能政治、重视德性、人伦为本、风化效应等重要特点,这便是本文所谓尊德重礼的大传统。

首先,礼法。中国人的关系本位导致他们对于一刀切式的制度缺乏强大的热情和内在的信念。制度是死的、没有人情味,他们倾向于变通;礼是活的、有人情味,他们倾向于认同。这决定了礼治比法治在中国文化中有更大的适应性。古人云:“缘人情而制礼”,“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所以三千年来礼制虽有巨变,但以礼为本、礼大于法的制度模式并未改变。文化人类学对于礼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其他许多民族,礼只代表一种历史传承下来、人们被动甚至盲目接受的习俗。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则不然。一代代人自觉、主动、积极地建设礼、维护礼、完善礼,以礼作为治政安邦之本,甚至视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这并非由于中国人不懂法治,而是由于礼治才是中国文化土壤中最有效的制度规范。但这不是要排斥法,只是在礼、法之间确立了主次轻重之别,法以礼为本。

其次,贤能。每个人都要经营关系和人脉,如果他跟我有宿冤或是我的死敌,无论多么有才华也不能信任或提拔。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彻底抛弃任人惟亲,所以他们特别需要任人惟贤,以此来突破任人惟亲。贤能政治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中长盛不衰的治理之道,正因为在人际网络盘根错节、裙带关系根深蒂固的世界里,任人惟亲的可能性很大。是因为需要它,所以倡导它;是因为太需要它,所以一直倡导它。汉代的举孝廉,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的科举制,都试图把任人惟贤制度化。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其三,德性。在一个关系本位的文化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最为强大,尤其上级对下属的影响“无微不至”。结果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以民从之”。因此,只有把有德者提升到领导岗位上来,才能真正让人心服口服,从而确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古人所谓“为政以德”、“授有德,则国安”正是基于对这一文化习性的窥破。因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赫赫师尹,民具尔赡”,所以“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以德治国”,因为没有比“立人极”更有效的治理方式了。

其四,人伦。梁漱溟曾称中国文化为“伦理本位”的文化,并说伦理本位即关系本位。关系本位的差序格局,导致子思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在所有关系中最为基本,孟子认为三代学校“皆所以明人伦也”;汉儒则将五伦扩充为九伦,合称“三纲六纪”。按照《中庸》的说法,五伦是“天下之达道”。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一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成就作为衡量一生成败的关键。对人伦关系的重视导致“三纲五常”成为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其五,风化。中国文化由于不以彼岸作为其终极归宿,使得人对人的攀比成为最常见的现象。人与人的相互嫉妒和攀比,导致中国人之间相互模仿,进一步导致流行各种风气。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圈子的内部都可能流行各自的风气。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毛诗序》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历代学者也无不把“移风易俗”作为治理的首要任务。今天的中国式治理,往往仍要从狠刹行业或社会的歪风邪气开始。

中国文化在整合方式上的五个规律性特征,就是本文所谓尊德重礼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应该说它们都是由于其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团体主义等文化无意识机制而形成,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建筑于其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上。当然我们也知道,战国特别是汉唐以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儒家阐发的大传统之外,还有道家、法家、佛家等开辟的新传统,但是这些新传统可以说是对德、礼大传统的补充,并以这一传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今天,在百年之际,是否可以说,由于文化心理结构并未改变,上述五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并没有过时呢?或者说,以德礼为重心的中国文化大传统还会回归呢?如果是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虽然今天是欧风美雨盛行,自由主义争艳,各种思潮争鸣,但并不代表中国文化的常态,如何回归自身的大传统才是我们应当致力的方向。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文化;传承

(1)目前,中西方文化正处于大规模地交汇、碰撞与整合的新的历史时期。西方文化中具有许多宝贵的、为中国所十分稀缺和需要的成果,诸如科学技术、市场理性、法制精神、个性发展、创新智慧等等,我们需要很好地消化吸纳。同时,西方文化有一些糟粕需要防范和清除,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悲观主义、物质消费主义等等。而目前的中国人深受西方不良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的物质消费主义思想。

在中国,到咖啡馆喝咖啡被认为是一种时尚,在西方国家喝咖啡只是家常便饭;“哈韩”现象普遍存在,以致被认为是时尚潮流。这种影响还表现在艺术追求方面,年轻人爱寻求刺激,把一切都看作是游戏。他们喜欢美国大片,导致中国名导演也是迎合西方人的胃口来拍电影,追求宏大场面,而不追求实际内涵。酒吧摇滚乐近年特别流行,歌手边喝酒边唱歌,那些到酒吧喝酒的人,也是不分年龄,一律疯狂。

由此,审美距离和心理距离消蚀,艺术变得越来越粗俗和越来越不可理解,并直接导致了两种倾向:一是媚俗,走的是大众趣味、时尚趣味的彻底庸俗化之路;二是孤芳自赏,走的是一味抽象化之路,使艺术成为一个个很小的圈子内的人才能理解的东西。

当社会快速发展时,很多人表现出心态失衡、浮躁。这种没有含金量、没有内涵的快餐文化,只是满足了人们一时的需要。大家极端地追求物质享受以及快餐文化,缺乏理性的文化支撑。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作压力加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幸福的感觉。有经济学家调查发现,在全世界,东南亚人的幸福感最低。这其中,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下降得最快。[1]精神空虚、幸福指数下降,失去了主流价值观,一些人的道德开始滑坡。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从新闻中看到一些人没有正义感,失去了同情心,在罪恶现象的面前一个又一个地扮演着看客的角色。最有害的是,一夜暴富引领着社会价值观。“超女”、恶搞等现象是当代经济大环境下人们价值观畸形嬗变的突出案例。一旦主流和传统道德被边缘化,社会就会陷入价值失调和道德焦虑。

据了解,在美国,很多人一周都要义务工作四个小时,去小学、养老院等地方做义工。在发达国家,道德观念、信用制度、公益事业以及民主法制之间相互补充。如果在是与非的价值判断上没有主流价值的导向,一个社会的道德生态就会陷入一盘散沙、一片沙漠。我们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大可不必将其与主流社会的取向完全对立。我们甚至还可以考虑,人们的基本道德底线教育可以由宗教来承担。

(2)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需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西方文化,我们过多地借鉴吸收了其形式方面,模仿味道相当浓厚,但却缺少真正的时代精神体验;而对待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往往在一种符号和包装意味上认同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真正精神却仍有待发扬光大。

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鉴于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实际情况,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给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2]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这种传统的节日文化代代相传,在民间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些传统节日,也历来被人们所看重。因为传统节日是聚集民族情感的一个载体。民族感情弥足珍贵,将其弘扬、彰显,对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归属感,是十分有益的。“过传统节日”,过“年味浓”的春节,则是抒发这种情感的一个机会和手段。节日里,人们沐浴在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中,品尝传统美食,回味民族历史,讲述文化传统,使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关系更加密切,家庭愈加和睦。

以春节文化来说,其实它含有很丰富的内容,其中春节前的腊月,就有着很多的“说头”:腊八要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除夕晚上的年夜饭等等。这些“说头”中,有传说、有故事,蕴含体现着一定的文化知识。如习俗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孝文化、餐饮文化、书法、剪纸文化等。这些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品位。目前,春节放假日期一般从初一到初七,也有人提出应从大年三十开始放假,因为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全家团圆是必不可少的。

许多中国传统节日与其本质和内涵渐行渐远,春节成了“送礼节”、清明成了“烧纸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了。近年来,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在洋节日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所展示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和社会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节日的商业化和同质化倾向严重,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社会功能也越发单一了。

不少国人对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持否定态度,至于民间庆祝传统节日的“八仙过海”、“踩高跷”、“跑旱船”等传统习俗,也一律被归纳到“迷信、落后和愚昧”的范畴;但是,他们却异常热衷于庆祝洋节日,目的是为了感受洋节日的“浪漫、激情和豪放”的气氛。总而言之,在某些人眼中,但凡来自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就意味着“迷信、落后和愚昧”。而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统统被列为“浪漫、激情和豪放”的化身,属于人类文化进步的代表。这种状况有待国人深思。

中国传统端午节,总被国人当“粽子节”在度过,结果被韩国人抢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对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3)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衰退问题的严峻性,纷纷发出了提倡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呼吁声。但是,没有消除某些国人因崇洋而产生的民族自卑感,进而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持着扼杀、自毁、自灭的态度,又将如何发挥并提高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不会必须先“出口”然后才可以转为“内销”?

当下中国文化氛围和品味并不比西方强,某些方面甚至更差。西方有基督教文明,这是西方的传统文化,而且源远流长,同时渗透在很多方面。很多人把宗教等同于迷信,这是对中世纪宗教的传统看法。现在基督教已有了很大变化,美国大多数人把它看作传统文化,宗教色彩已逐渐淡化。

东方文化讲究精神文明,中国精神文明更是源远流长,而现代西方人则偏重追求物质文明。可是,目前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很快,而对精神文明的重视还赶不上西方及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精神文明早已存在堕落趋势,很多海外有识之士呼吁用东方文明来补救西方文明,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用于西方精神文明的重新构建。当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加以重视的时候,外国人却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纷纷要求开办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说孔子并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也包含了很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武汉电视塔(曾是江城人民引以为荣的塔)上面曾经出现的洋烟广告让有中华民族意识的中国人看着很不是滋味。这类广告若出现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必定会引起民众公愤。可以说全世界对香烟广告一般都有限制,何况在民族精神象征之处。不久之后,有关部门来检查,洋烟广告才撤了下来。

由此可见,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我们不能采取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态度。

从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正式启动到《长城保护条例》的实施;从祭孔大会到新儒学,从汉服热到私塾热,孟母堂事件使得学者、教育部门和民间全被卷了进来。回归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诉求。

(4)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文化记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独特的、多样性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立于世界的重心。任何传统艺术形式都会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独特的哲学观和审美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现代世界有着积极意义。[3]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如果我们摒弃偏见,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内向的深入挖掘,就会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它对提高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作用,将不亚于经济和科技。

1)警惕文化糟粕,营造一个清洁的文化氛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炒作“名人”隐私、网络、“恶搞文化”等如今已经成为“流行文化”;除此之外,当下戏说历史的电视剧火爆,其实也是在恶搞历史。这些必需引起我们的警惕。这股“恶俗风”是一些精神“毒药”。虽然一个民族需要幽默和笑声,但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文化内涵,现在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什么都可以毫无禁忌地随意歪曲、取笑,很多的“娱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传统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中国人最基本的正义感和道德观丢失了,久而久之,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被毒害。

2)使全体国人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快文化立法。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必然体现为民族文化。要避免传统文化水土流失的现象,首先应当唤起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使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树立文化自豪感,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政府、社会、学校、新闻媒体、出版部门、文艺社团都要想方设法。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它们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二是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江苏、浙江等地于2006年已相继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3)现代传媒的决定作用与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教授顾彬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国人对当代文学失望之际,2006年我们又经历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持续升温。由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造就的“学术明星”掀起了一轮轮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和哲学的读书热。他们的讲稿一经出版就销售一空。女学者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首印60万册,首日销售超过一万本,刷新了易中天《品三国》首印55万册的纪录。

调查发现,之前人们自觉读《论语》《庄子》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非常少,经过于丹的阐释,人们的兴趣提高了。学者从深居书斋到电视明星转变的过程中完成了传授方式的革命,电视讲座因此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结合的胜利。由此引人思考如何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从前总有人空喊要振兴中国传统文化,可是效果不显著。有人甚至由此评价如今的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代不如一代”。弘扬传统文化,有一个采取何种形式的问题。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且不论于丹等诸位学者的讲演引起了学者褒贬不同的评价,传统文化借助于现代媒体进行传播永远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因此现代传媒对于人们的精神文化所起的引导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4)正确对待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文化传统大部分是保留的。日本、新加坡发展了,但它们把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也保存了很多中国文化,因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已溶合到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用的东西来促进现代化,这是很聪明的做法。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决不意味着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

北京本是历史名城,但现在已被钢筋水泥淹没了;而巴黎、柏林的老建筑则保存得很好;法国古老的拉丁区至今风貌依旧。而中国摧枯拉朽地拆毁了老建筑,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到遗憾的事实。

提倡精神文明重建,发扬中国固有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期,都要吸收西方人文主义的优秀成分,再加上今天新的创造,三点结合起来,以我为主,以今为主,就可以做得更好。由于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使我们不能正确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5)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历史上曾有两种片面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文化的障碍,恨不得把传统文化彻底消灭;另一种是对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把传统文化神奇化。

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应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发掘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国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经济、文化、科技已有举世瞩目的发展。因此,在文化上应该和在经济、政治、外交上一样,无需顾虑重重,要有勇气实行“拿来主义”,把古代、近代、外国、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凡对我们有用的都拿来,统统为我所用,加以吐纳、吸收,以重建世界上最优秀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 唐旺盛.幸福指数为什么不能取代狂热的GDP崇拜?[N].中国经济时报,2006-7-15.

[2] 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3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动画;全方位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动漫受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YJA760066)。

同大千世界万物一样,文化发展也是多样的、不平衡的,在多样性的发展中也会出现不平衡性。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即“文化冲突”论。①他认为,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是由于经济问题而爆发,因为经济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将来的世界大战会由文化冲突而引起。亨廷顿的理论从反面给我们以警示: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生态会遭到威胁。再纵观古今中外文明,历史冷静而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化的强弱,与一个民族的兴衰甚至存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意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上,而且表现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上。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大肆泛滥,正吞噬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我国长期以来建立的一套有序的文化价值体系很快遭到破坏。于是,文化失落、价值混乱、社会失序、道德失范的现象开始出现。

中国文化有着独立的传统,具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绵长的生命力,历经百年不屈的斗争,考验并证明了古老的中国文化没有死去。但必须改造和创新,探索文化复兴之路,是今天中国文化的要义。中国文化与欧美等文化不一样,它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走自己的道路。其根本特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它代表着人类的新理想。动画艺术无疑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动画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越来越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和图景,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文化拾取、民族认同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经由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动画文化。

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横空出世。世界为之震惊,它开创了世界动画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以鲜明的动画形象和中国风格开创了昙花一现的“中国学派”。在“水墨化”的小蝌蚪身影背后,与其说展现的是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不如说展现的是一道意境深远的人文景观和一种传统悠厚的文化底蕴。当前,面对“日”风“美”雨强势占领国内动漫市场的现状,我们肩负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振兴中国民族动漫产业的重任。动漫发展必须在遵循产业规律的同时遵循艺术规律,动漫产品包含着创作者的文化汇集而成的无形价值,没有文化的植入,就没有艺术上的感动,随即也就没有产业上的成功。必须强化动画艺术产品的文化含量,只有艺术与产业互为支撑、彼此促进,动漫产业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婴儿是喝母乳长大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所有从事艺术创作,包括从事动画创作的人的“母乳”。有了这个“母乳”,我们才能在每一个微细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以中国人的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去表现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动画的“母乳”,其对于动画艺术创作来说,是向传统文化找寻动画艺术发展的能量源泉。动画艺术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合逻辑地寻找建构,寻找未来的生长点。传统文化应是中国动画生存、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也成为艺术境界的旨归。我们要摆脱动漫文化的殖民心态,重视自己的动漫文化建设,摈弃长期的西方动漫文化中心观念制约下的对本土动漫文化的认同视角和心态,继而守望本民族的动画文化精神。文化最重要的不是其表面化的形式与样式,而是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境界。要积极对我国动画文化精神内涵进行缔造,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技术,还需要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在更深层面上认识人性、人本化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从文化根源上进行思考、调整和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策略,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动画业面临的问题。只有建设好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的中国动画特有的文化精神,才能使中国动漫在竞争中胜出。

据说约140年前,有欧洲移居者到澳大利亚,当时他们带了24只兔,最后有13只在草地上放养。由于澳大利亚的草原上没有老虎、狮子、豺狼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了天敌,于是迅速繁殖起来,最后竟然由最初的13只繁殖到6亿只,吃掉了澳大利亚大量的草地,弄得人们束手无策,只得从另外的地方引进豺狼,以控制兔子的无限制蔓延。②这是一个“生物入侵”的例子,所谓“生物入侵”,就是一个物种到一个新空间侵占了本地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资源,影响本地物种生存。与之相应就有“文化入侵”。顾名思义,文化入侵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他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通常利用文化载体和机会,大肆推行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文化思想和理念,让被入侵国的国民完全认同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其实,有思想的投降并不可怕,真正让人心寒的是麻木而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可见,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动画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看好像仅仅只有经济层面的,其实,在文化层面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因为动画文化入侵具有隐性化、慢性化等特点。令中国人始料不及的影响是,近20年来,外国动画作品改变了中国受众的动画需求倾向性和文化结构,当国外动画明星形象和剧情风格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受众的记忆结构中时,其审美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了他们欣赏动画的审美标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操纵了中国受众对动画承载的文化吸收与消化,这对中国的青少年儿童的价值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便大大地影响了中国动画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直接导向了众多青少年受众的价值取向。由于少年儿童们的文化标准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的文化底板是纯白色的,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样的文化,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外来文化的侵扰,以改变和定型他们的价值观。主要的问题是我国青少年儿童没有好的中国动画看。每年中国原创的动画片有十几万分钟,但大多是在产业化语境下制造出来的平庸之作,艺术性和文化性都比较差。一些动画片纯粹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没有宏汲中国文化的精髓,达不到教化功能,同时娱乐性也较差,无法满足我国青少年的精神和娱乐需求。国外的动画片至少在娱乐性上具有高超的技艺性,吸引了中国青少年观众,当然基于责任感与文化背景原因,在价值观和文化方面就少有考虑,这就造成了中国本土动画文化和国外动画文化的失衡。如果我们将中国动画与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性地结合起来,制作出艺术性和思想性较全面的动画作品,既能养好我国青少年的眼又能养好心,那些日美动画的一点糟粕又算得了什么呢?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一、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含量的片面性

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的确,对一种自然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底蕴及其多层面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是成功习得该种语言并运用其进行文化交流的心要条件。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无论是汉语“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news,ideas,or opinions,etc.)一词,其所表示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跨文化交流绝不仅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多层面交流障碍(主要是“理解障碍”),那么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我们不难观察到,许多具有相当英文程度的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 (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译为“门修斯”的笑话。有些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势在必行

作为拥有上下5000余年华夏文明的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与自然界不懈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东方文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已成为世界人们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流传下来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更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有义务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上个世纪,辜鸿铭、林语堂、钱钟书等一个个中国学人,以各自令人惊叹的完美英语,对世界述说着中国,对祖国表达赤忱。在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读者感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奋力捍卫,惊叹于他那登峰造极、令人仰止的英语造诣。书中他力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犹为特殊;而林语堂老先生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如“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曾经轰动欧美文坛,并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作品被美国大学选为做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作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而钱钟书,更是在有生之年被文坛誉为中国当代的“文化昆仑”,学贯中西、闻古博今。

然而,同时也应该清楚在继承、弘扬中华文明方面,尤其是在将中华文明向全世界推荐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当今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经历了第一个阶段,正顺利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让世界了解中国更是迫在眉睫。许多中外学者都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的世纪。然而,在短期内使汉语成为国际交流的主体语言,显然是不可能的。面对英语作为实际的“世界语”的现实,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使学生轻松自如地用地道的英语为表达出自己所观察、所想到的,让他们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理解、认知并接纳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在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的热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使学生最终形成并有效地展示出他们作为来自文明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外语教材改革中,将本土文化中有本民族特色的精髓纳入新型的外语教材势在必行,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教材编篡亟需革新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认同 本土化 差异与融合

广告的主要作用是商业推销,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能够利用文化巧妙地运用话语转换,为自己赋予深层文化意义的广告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古国,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历史变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传统。以人为本,儒道兼善。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重和谐与统一,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在尊崇个人主义、快乐主义和功利精神的西方国家,广告可以采取千奇百怪的手段只为吸引眼球刺激消费,但在中国做广告不能没有章法,一定要重视传统的影响。

当全球广告商竞相开展国际广告传播活动时,不仅面临着众多竞争对手的挑战,也面临着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差异的挑战。很多广告商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而是因为冒犯或违背了当地的文化习俗而导致当地消费者拒绝广告产品信息,致使广告活动失败。因此,广告的文化性至关重要。

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并在广告中适当加以表现,能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取得成功。如可口可乐“带我回家”系列的贺岁广告:春节来临,正在国外的刘翔思乡情浓,就走进中餐馆点了一盘饺子和一罐可口可乐,正因为饺子太小太少而错愕不满时,可口可乐幻化出阿娇和阿福两个吉祥娃娃把刘翔带回了家,一家团聚,大家都无比欣喜,场景暖意融融。整个广告以红色为主色调,使用了灯笼,鞭炮,吉祥娃娃等年味十足的道具,并抓住了中国人过年团聚的习俗,以情动人,使受众倍感亲切。

而那些没有好好了解中国文化的企业广告就遭到了失败的重创。麦当劳曾经有一期求折扣的广告就是一例。内容大致为:“顾客:一个星期就好了,一个星期……(老板摇头)三天时间,三天时间好不好?老板:(态度坚决)我说了多少遍了,我们的优惠期已经过了。顾客:大哥,大哥啊……(跪地拉着老板的裤管乞求)。旁白:幸好麦当劳了解我错失良机的心痛,给我365天的优惠……”虽然创意另辟蹊径,但由于出现了下跪镜头,遭到了许多受众的反感。中国人十分重视下跪的意义,认为“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跪地跪父母跪鬼神”,而麦当劳这个广告表现消费者为折扣给商家下跪,在国人看来十分具有侮辱性。

西方人以“独立”“自由”“竞争”等特性构筑了其外倾式的性格和价值观,心理结构也较为复杂和松散,重事实,重个体,强调独创精神,这形成了西方人特有的文化心理。这种价值观和心理结构决定了西方人更加注重广告的外在形式,讲求感官效果,对广告产品也更倾向于感性消费。而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律的能力,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内倾的性格。这样的价值观和稳固的心理结构,决定了中国人更注重广告的产品内容,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效果,对广告产品更倾向于理性消费,也就是从整体取向上,更讲求广告的实证性。例如汽车广告,在国外有千奇百怪的创意,在中国都只是主要强调优越的性能和自由的感觉。

文化还与语言和风俗习惯联系密切。语音、语义、字形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妥善处理好语言的差异极其重要。Coca-Cola原意指南美洲的一种硬壳果树,属药用植物。因为饮料中添加有从中提取的独特原料,而用Coca-Cola 作这种饮料的商标以说明其独特的口味。在中国译作“可口可乐”既能使人将其与饮料联系起来,又可通过琅琅上口的语音和令人爽心的语义吸引消费者。再如,运用中国语言中的修辞手法,还以可口可乐为例,“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便是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与其说是广告语,不如说是一幅春联,在春节时推出,自然受欢迎。此外,中国人喜欢讨喜庆,广告语多用“福”“寿”“喜”“乐”等容易获得受众的好感。例如人头马的广告,在国外为“干邑艺术,似火浓情”,到中国就改成“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正是抓住了中国人的这一心理特点。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6

关键词自然理性,自然主体、交往原则、修辞手法、思维表达方式

作者简介赖华先(1976―),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77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论问题关于自然理性的概念

中国文象思维是通过汉语言文字和象结合的自然理性的思维方式?眼1?演。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象,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与“象”相关的“取象”特征,而这个“象”的本体是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最高标准。与此相关的哲学标准“天地人”三才;伦理标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制作标准“法象天地”;审美标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都是自然理性的当然产物。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将本体论从宇宙论中区分开来,而西方文化则将本体论从宇宙论中脱离出来,并据此判断中国文化之劣,西方文化之优。这种判断是错误而危险的,它没有严肃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所处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阶段的问题,是一种典型的“今人非古人”的虚妄态度。实际上,西方文化也是在哥白尼发现日心说以后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宇宙论,在此之前,“地心说”甚至还不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道说”那样具有更加宏观的宇宙论意义。而日心说被发现以后,加上地理新大陆的发现,才形成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但是西方文化从来没有否定近代以前的文化和文明,相反,西方近代知识和科学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传统的完整基座之上。

当前的学术发展表明,当代中国学术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地位,特别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学者们在传统文化参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这一认识上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的文脉与学脉的传承与发展层面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烈的建构意识。在这一层面,光有“中西马”的理论建构还不够,它还是横向的结构性的联合与整合,还应该从传统文化的自身层面即本体论层面建构通往现代学术的理论基点,从而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语言学转向这一完整路径中完成其固有命题的现代贯通。这样,中国文明才能具有从历史一路走来的活力与动力,如黄河、长江那样,从而能够展开其丰富的创造性文明资源,古为今用。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中国文化本身的创造性构建中国当代文化的统一形象,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中国文象思维理论表明,“自然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行关系,这使得“自然的世界”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空”、“乌有”的状态,它象海德格尔所描述的“存在”那样,是隐藏的,藏而不露的,要通达它,只有通过“人类”这一“此在”。“此在”在“存在者”层面去通达“存在”。这种对世界的理解和中国文化是高度相通的,中国文化也同样不直接通达“自然”,而通过“象”来通达。中国文象思维对这一问题的解构是:我们把纯粹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命名为“自然的世界”,它按自然法则运行;而将人类认识的世界作为整体之一面,命名为“人类的世界”,它按人类创造的法则运行。那么,“自然的世界”是“实”,“人类的世界”是“虚”;“自然的世界”表现为一种“无”、“空”、“乌有”,意即它如果不是人类去认识它,它是一种无为性的自然性的或者说客观性的“存在”,而当人类一旦认识它之后,它就改变了原来的属性,而带有人类的认识特征。因而,从这个层面说,举凡人类认识的事物都是一种“虚象”,人类文明的实践和进步是一种由“实”向“虚”的发展过程。这一现象就称为“人类思维数轴”。在人类思维数轴中,“自然的世界”在数轴上是一个空心的原点,“人类的世界”是原点以外的所有数轴。“人类的世界”可以无限地接近“自然的世界”,但永远不能重合。因为,原点所包含的“自然的世界”实际上是另一条没有人类能动能力的但包含人类在内的数轴,这条数轴和“人类的世界”这条数轴是平行的,不能重合的。

“人类思维数轴”表明,“人类的世界”只是和“自然的世界”平行的其中一条数轴,在人类这条数轴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物种的类似“思维”的数轴,这样意味着在“自然的世界”之中或之外,存在着无数条和它平行的数轴。这一理论及其推演表明,对于“自然的世界”而言,“人类的世界”只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面。意即,人类只是自然的一种物种,它不能也不应该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眼2?演,而是和其他物种处于一种“共处”的和谐关系。这既是海德格尔反复强调的“逻各斯”的致命缺陷,也是《周易》“生生谓易”的深层内涵。

通过中国文象思维对人类思维数轴的解构,它还原了“自然”息息相通的整体的动态的联系的基本关系格局。因此,它有效地在现代学术范式中赋予“自然”以整体性关照和现代语言学的话语地位。

“理性”是西方学术传统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它是指人类以知识和科学的客观态度去分析人类主体性视野中的有关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及人类社会中的人文科学及其认识。

首先,这个概念有一个前提,就是人类主体性视野。西方逻辑思维忽略或忽视了纯粹自然世界与纯粹心理意识之间的平行关系,而将人类的精神意识反映的世界当成客观世界。这种认识将人类从自然世界中脱离出来,以和上帝等同的俯视视角去看待自然世界,因而这种超脱的姿态赋予了人类以主宰性的地位,人类成了自然界的支配者、主宰者、控制者。这种与自然整体的“他者”身份的文化认同造就了西方文化的一元论立场和主客分离的后果。尽管这种思维方式以设定性、实体性、单子性将自然世界物质化、物理化、数学化,发展出了科学理性精神,在科学精神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造就了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重大进步与革新,促成了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但人类社会这样一种“人类的世界”的巨大进步与变革仍然是在一种“虚象”意义上的有限成功,它付出的是巨大的环境代价和严重的生态危机。事实证明,“人类的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终究依赖于“自然的世界”的和谐与健康,一味生存在“人类的世界”的“虚象”世界中,人类有可能会通向“虚无”的不归路。

如果我们对中西思维在表达方式的差异有正确的认识,也能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外交舆论方面增加一种选择。如在国际舆论导向上我们有时也要学会主动出击,运用西方思维表达方式注重“言传”的特点展开工作,为我所用,服务于特定的外交目标。

理性的修辞手法主要有象征(取象)、比喻(譬喻)、类比(连类)、拟人(比拟)等。象征(取象)是自然理性最主要的修辞手法。由于自然理性将自然分为天、地、人、万物等不同的主体和等级,联系主体间的最主要的话语沟通方式就是象征(取象)。前面所述,天象征了阳、男性、运动、刚健、雄性、父、君等属性,而地象征了阴、雌性、静止、顺从、柔弱、臣、女性、宽容等属性,人承天地之精华,在社会制度上效仿天命和天理,从而组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循环周通的组织制度。此外,《周易》六十四卦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天道和人事进行了相应的取象和象征内涵的阐释,形成“一致而万殊”的理论系统。《周易・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在“取象”原则下,自然理性还通过比喻(譬喻)对“象”对应的人事关系进行沟通。如《渐》卦以“鸿”譬喻,初六是鸿渐于干,六二是鸿渐于磐,六三是鸿渐于陆,是鸿渐于木,六五是鸿渐九于陵,上九是鸿渐于阿。《周易浅述》说:“全彖以艮男下于巽女,有女归之象。然必正而有渐,乃吉,而为士进身之道,亦即此可推矣。六爻取象于鸿,皆自下而上,皆以论士进之义。”这样,《渐》卦既指进以正,又结合家庭的各方面生活和士子进身的含意。

在“取象”原则下,自然理性还通过拟人(比拟)来进行象与卦象、象数、象理、象律、象意的沟通。《周易・系辞》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迹),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自然理性的上述主要修辞手法遍见于先秦文献中。创造了大量通俗易懂、内涵深刻、给人以启发的名言警句。如“治大国如烹小鲜”、“木受绳则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等等。

参考文献

1赖华先.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象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11,?2;赖华先.论中国文象思维的生态逻辑J.鄱阳湖学刊,2013,6.

2德里达对动物的相关研究,如《解构与思想的未来》等。其他如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等.

3(美)彼得・S・温茨.现代环境伦理?眼M?演.宋玉波,朱丹琼,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清代魏源《老子本义》引李嘉谟曰:“万物抱阳,一也;负阴,二也;阴阳交而冲气为和,三也。”意思已经非常接近老子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