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调研报告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调研报告的范文1
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卷烟消费结构的提升。
沂蒙山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在农村市场,吸食者可以说没有品牌意识,卷烟价格是其选择的决定因素。在农村市场,销量较好的品牌就是价格较低的品牌,比如公主、老仁义、葡萄等。所以,在消费水平较低的市场,价格是决定消费者选择决定因素。不管你说得多好,老百姓手中没钱这是一个现实,这种情况决定了购买力低下,在短时间内也没法改变。关于拉升消费结构这一问题,我认为,农村市场不是主力军,农村市场潜力很小或者说暂时没有潜力。现在如果只单纯强调结构,农村这块市场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低档货源减少,烟叶、烟丝、假冒卷烟就会迅速占领市场,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二、城区市场,中高档烟的消费可以。低档卷烟有需求但不是必需!
城区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对中档烟的需求量较大!对拉升卷烟结构的潜力很大。比如精品大鸡,清香哈德门销售情况很好。高档烟销量较好的应属沂蒙山精品哈德门销量较差。总体来说,将军集团的卷烟销量好于颐中集团的卷烟。这说明人们对品牌的选择,与人们的吸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不会变化。
针对这块市场,我们要坚决切断低档卷烟的供应,虽然以前也是这样要求,但没有做到实处。城区市场虽然对低档烟有需求,但城区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这样一来,如果市场上没有低档卷烟,人们有实力购买中档烟,价位主要在20元/条—40元/条。城区市场应成为拉升消费结构的主力军。
三、卷烟市场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
规范是任何事物进步发展所必需的,只有规范了,发展才会有后劲。当前的卷烟销售存在着诸多的不规范,比如,低档烟回流到城区市场,个人行为的让利,不同市场间的相互渗透等等,这样一来,不仅自己的市场没有管理好,而且也搅乱了别人的市场,更为严重的是打乱了整个公司的计划,影响了整个费县市场。因此,我们不应只看自己的市场,也不要只看个人的利益,应该树立全局意识!大户批发现象也值得我们重视,有时,公司低档卷烟都没有,可是一些大的批发部却有,他们加价批发,这不仅影响了小的经销商的利益,也影响了市场的规范。这样看来,进一步规范市场,要先规范我们的意识,提高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关于货源问题。
调研报告的范文2
街道行政村位于市西郊,地处省经济开发区、城市副中心地段。现有本村人口1400人,常住在本村工业园区务工的外地人口有1000多人。本村分布为五个自然村:、、、、。改革开放以前这里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三中全会后党领导大家脱贫致富。特别是过去自以来的几年里村在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为发展村级经济、建设新农村,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建设和谐、文明的美好家园,为农业、农村、农民做了很多实事、好事。
为处理自然村祠堂门前大片污水区,村委会筹集资金改装下水管道排污水,改善了自然村的环境面貌。其次,为改造村庄环境卫生,村里投入资金用于搬迁村中的100多只露天粪缸(池),建造了一座生态公厕。并且为各村建立垃圾池,还配套地聘请了专职清洁员。完善失地农民养老生活保障,完善参保人数324人。
,村委会多方筹集资金为各自然村安装自来水,使村民能饮用放心水,以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解决了村民多年来喝水难的大问题。其次,配合园区征用路、疾控中心、路、移民新村土地270亩,使该地域路路畅通。投资修建村、村、村公墓及道路,改造水利工程。经村“二委会”牵头,自然村村民自发集资修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沧桑即将倒塌的祠堂恢复了昔日雄伟壮观的面貌,让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遗物重放光彩。
,在工业园区的鼎力相助下,村筹资建造了综合市场,解决了历史遗留难题——占道设摊的马路市场。为落实农村老年福利星光计划,村投资建设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全年征地200多亩,村全体干部一起配合并完成了新农村用地,路、路等地块的扫尾工作。村干部为农业清构调整,及时组织村民进行培训,进行村民换置,进行劳务输出,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农村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务工机会的增加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为搞好村庄道路设施打好基础,做好村建规划工作,取消村民乱搭乱建现象并配合工业园区“二个中心”建设征用农民土地158亩。
,村“二委会”集体研究将重点做三件大事。一、启动新农村建设,解决村民住房难户。二、申请供电局给予我村电网改造,以解决村庄用电情况一直比较困难的问题。三、实施村庄整治,建好村道路,做好道路加宽。自然村、自然村、自然村各建一座配电房,为村民做公益事业,现在工程在施工中。等等此类的实事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力度都很大。但在过程中也有遇到很多的问题和阻力,有极小一部分的农民群众的新农村建设认识还不够,村干部一直在劝说和感化。我相信所有遇到的困难都会圆满解决的,我也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道理。况且,绝大部分的村民对村里的工作都是相当配合和支持的,对新农村建设有很高的思想觉悟。
1月9日本村村民不幸在粮仓地段被电瓶车撞伤,造成脑挫伤,村党支部、村委会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救助,做到处处为困难群众着想。特别是贫困家庭,村里每年都有一定的补助金发放。针对全村村民,村里每年还有一次为期三天的农民免费常规体检活动,做到农民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跟踪服务信息化,一年二次妇检,做到不漏一人,各项计生指标达到管理要求。曾荣获年度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一等奖、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十佳示范村及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自至该村已被经济开发区征收农民集体土地1747.8亩,其中工业性用地960.49亩,商业性用地787.31亩,可以讲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村民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较大牺牲。其中全村干部给人民群众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付出了很大努力。同时,人民群众也相当配合,这项征地任务才得以圆满解决。现村已完善失地农民养老生活保障901人,老年费每年发放8万元左右,使老年人自己有了零花钱。
农民的增收无疑是新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却不是唯一的重点。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还应该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新农村,更应该是政治、文化、科技、卫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农村,是让农民实现物质精神双丰富的新农村,是使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使其医疗卫生、文化素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提高的新农村。
目前,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其文化、科技等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至此,村中没有图书室,没有文化大院更没有村民文化室或是村民活动室、娱乐室,村民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有待改善。
调研报告的范文3
根据省委、州委、县委的指示精神和统一部署的要求,我们牵头会同畜牧局、超强公司等相关单位,组织力量,集中时间,深入到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乡村农户,走访座谈了部分农户和基层干部,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实施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情况
某县20xx年学习借鉴船山区的经验,开始在规划和实施肉牛基地产业扶贫项目上,引入了企农股份合作机制;20xx年在该县获准立项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时,对核心区主导产业建设项目,坚持并改进了企农股份合作的模式,基本实现了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预期目标。
超强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属于省级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也是某县2010-2011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依托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主营产业涉及无公害生猪养殖、肉牛养殖、绿色蔬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正在建设的40万头无公害生猪、10万头肉牛、1000万只鹅鸭屠宰加工厂和城北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集屠宰加工、冷藏冷冻、农产品批发、物流配送于一体,将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 (专合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有效集聚财政资金、部门资金、业主资金和群众筹资投劳,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效果,从而达到整县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的示范作用。
2010年肉牛基地产业扶贫项目,是依托龙头企业超强公司,联结白店等3个村826个农户,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按章程规范运作,负责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等事宜。项目总股本设置(含圈舍、引种、沼气池建设)为506万元,农户投资230万元(折合到户补助和农户自筹)占45.5%,超强公司投资276万元占54.5%。将财政扶贫资金全额直接补助到入社农户,并作为入社农户股本金投入圈舍建设和引种,同时以直补给农户补助资金的90%为全体入社农户共享,10%用于对入社重点贫困户的倾斜。项目盈余约定按股本比例实施分配,当分配给农户社员不足10万元时,企业社员不参与分配,并由企业社员补足10万元分配给农户社员。
2011年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核心区主导产业,继续依托龙头企业超强公司,联结才子等5个村1364个农户,建立鹅鸭专业合作社,按章程规范运作,负责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等事宜。项目总股本设置(含种鸭场、孵化场、养殖示范场的圈舍建设)为564万元,农户投资340万元(折合到户补助)占60.3%,超强公司投资224万元占39.7%。项目盈余分配进一步完善,即从竣工达产年起,按项目股本比例分配到村,再由村按7:3的比例,按贫困户扶持、一般户引导的原则,在公推民选的基础上,分别扶持本村的重点贫困户和集体经济或公益事业;当分配到村的总额不足17万元时,企业社员不参加分配,并由企业社员补足17万元分配到村。
二、推进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措施
该县各级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产业扶贫企农合作,精准扶贫新模式,县扶贫办、财政局、畜牧食品局和乡村、企业齐抓共管,以专业合作社为项目实施主体,从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到项目管理、资金监督、收益分配,形成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效运作的工作体系和互动机制。
一是严格规范专业合作社。通过宣传发动,民主选举,完善管理、监督机构和规章制度,筹措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建设圈舍及配套设施,引进育肥营销优质品种。
二是严格项目实施方案。坚持向重点贫困户倾斜的原则,落实股权,保底分配,合规运作。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项目的内容、地点和规模;对确需调整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三是严格县级财政报账。坚持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政策性规定,规范拨付程序,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分阶段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对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则终止拨付;对拒不纠正的,即终止项目执行并追究相关责任。
四是严格执行公告、公示制。在项目实施村社,对项目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和规模、补助环节、补助标准和受益农户等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股本收益应到户的现金或物资,采取一折通或受益农户的花名册及签章的方式兑现,杜绝虚报冒领。
五是严格监督和检查验收。扶贫、财政和实施部门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搞好全程监督和检查验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产业扶贫推进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的作用,为全县扶贫开发探索了新的路子、积累了新的经验、做出了新的示范。
这次调研表明,该县实行产业扶贫企农合作,精准扶贫,关键在依托龙头、股份合作、联建共享、保底分配、长期受益、精准扶贫,即以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发挥与农户的联接作用、组织作用和载体作用,着力构建看得见、摸得着、迅速见效、长期受益的产业扶贫新机制,有利于贫困农户作为产业扶贫的参与主体,进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方式。推行企农合作,精准扶贫模式,从投资环节把农民变为股民,加大村集体公共服务职能,既锁定扶持了重点贫困户,又使一般户能够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养牛合作社公推民选的200个贫困农户,首次户均分红500元,把扶持贫困户、引导一般户的精神落到实处,使政府、企业和农户都感到满意,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发展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建议
ⅹⅹ县在近两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县乡村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集中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新机制,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对于这次调研覆盖的区域来说,项目实施前后带来的变化十分显著。
一是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展示和培训、帮助农民接触新的理念,学会利用新的思维和技能,使大园区、小庄园生态示范扩展到1500余亩,呈现出产村相融的新格局。
二是在项目区新建整治水泥路15公里,架设跨河水泥大桥2座,安装路灯及杀虫灯34盏,修建垃圾池、公厕22个,资助修建活动场地,添置安装健身器材,让村民开始有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感受。
三是项目盈余除了按股份比例分配之外,还吸纳重点当地贫困农户进场务工100多名,每月发工资、包伙食,增加现金收入每年达150余万元,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调研报告的范文4
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 **
脱贫工作开展来,人社局高度重视包保帮扶工作,认真按照“六扶”包保责任要求,积极探索帮扶工作新模式、新措施,多次到包保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切实履行帮扶单位工作职责,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提质提效。
一、**村基本概况
**村全村1209户,总人口5360人,耕地面积8600亩,位于**镇西侧,由11个自然庄组成,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156人。目前系统内未脱贫59户104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户13人,低保贫困户21户53人,五保贫困户35户38人,由人社局10名干部职工负责包保30户66人。包保人每月走访贫困户至少一次,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就业 、产业发展等问题,投资10万元建设60㎡爱心超市,同时捐赠电脑、空调、办公桌椅等办公用品用以改善**村办公环境。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村的贫困人口在生产、生活在都存在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交通难”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市场占有份额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民增收难。二是饮水难。据统计,全村饮用水主要靠自家打井取水,到目前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三是用电难。村中虽已不存在无电村,但由于基本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损耗大,因此经常缺电。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通过危房改造,三官村的贫困户住房问题已有很大改观,但仍有部分贫困家庭住房缺乏科学布局,人畜未进行分离,并且村中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不容乐观。
(二)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人口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大部分群众还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群众文化生活贫乏,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三)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技术普及率低。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小部分贫困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种养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村干部未能掌握实用技术,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三、导致贫困落后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从地理位置上说,***村主位于我县西北部,位置偏远,人多地少,缺水、行路难,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通讯缺乏,信息闭塞,农副产品运输通道不畅,加上农副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局部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开发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以致难以脱贫。
(二)因病致贫。由于人口老龄化、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更新等多方面的原因,居民所承担的医疗费用正在逐年上涨,基本医保难以解决群众因大病承担的重负,在一些家庭,往往病倒一个,就塌下一个家。截至目前,系统内****村的贫困人口中,因癌症、先天性心脏病、慢性病等疾病致贫的有32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0.8%。
(三)自身原因。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还偏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新事物、新产业的认识和接受慢,是造成贫困的内在原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
四、解决贫困村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村集体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为了实现***村率先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必须要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
(一) 提升站位,夯实帮扶工作基层基础。坚持将优秀干部沉到脱贫攻坚一线,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扶贫专干,锻炼党性、增长才干。做到把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真正把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扶贫政策发展的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实。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三大革命”中,要加大对***村的倾斜扶持和照顾力度,以帮助当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二)改善条件,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今后要想方设法在公路、农田基本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自来水、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问题。多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免费为贫困群众传授科技知识,送医送药,加大高新科技投入力度,用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的思路扶持****村发展。
(三)立足自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村的脱贫与增收,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只是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农民增加收入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民自身,有赖于农民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高和艰苦的努力。人社局依托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技工学校等培训机构,针对****村有条件、有意向的贫困劳动者,采取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同时针对已经创业或者是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开设免费创业培训班,成功提高了这些贫困户的就业技能。
调研报告的范文5
我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常年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30%以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按照“县级抓龙头、乡镇抓专合、村级抓大户”的思路,在稳定传统粮棉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各类农业经济组织异军突起,农产品购销和深加工发展迅速,有效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三农”资金瓶颈也日益突出,据各农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县“三农”发展的融资需求量较大,在支农项目上,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在支持主体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类:即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粮棉油购销深加工企业,短期需资较大,按每个龙头企业平均融资500 万元左右计算,共需融资近2亿元;二是农村专合组织,目前大批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基础设施、农田改造、设备(农机)购置、流动资金等方面急需投入,按每个合作社每年融资30万元计算,共需资金近2亿元;三是水产养殖业,全县10亩以上水面的养殖户约2800户,按户平最低需资4万元计算,共需资金1.12亿元,另还有近1200户主养黄颡鱼、黄鳝等名特品种的农户需要贷款1.2亿元,两项合计需2.32亿元;四是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土地租赁、改造、农机购置等需资金3.3亿元。以上四项合计就需资金9.62亿元,而实际上,除涉农企业和水产养殖户贷款满足率较高(达70%)外,种养大户满足率仅为30%,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贷款几近空白。
近年来,我县县辖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机构,如农行、农合行、邮储行、农发行、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都把支持“三农”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经营重点,积极克服体制机制和客观环境的负面影响,稳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总体呈现五个特点:
(一)支农体系逐步健全,但扎堆县城。近年来,在上级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县从三个方面加强了金融支农体系建设:一是改革强化已有银行机构的支农功能,如:农行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农信社改制成农合行,邮政储蓄银行调整信贷支持方向;二是引入或组建以服务“三农”为主导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如引入湖北银行(原荆州市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三是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先后设立了宏泰、众和、万祥3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都在1亿元以上。截止去年底,全县已有工、农、中、建、农发行、农合行、邮储行、湖北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等9家银行机构、82个银行网点,另有1家外资贷款公司花旗信贷、3家小额贷款公司、18家保险公司、1家民营担保公司,初步建立起了针对“三农”的专业化、多样化并存的金融服务体系。不过,功能齐全的金融机构大都聚集在县城,如3家小额贷款公司都在县城内办公,只有县农行、农合行、邮储行乡镇网点较多,但网点服务功能和审贷权有限。
(二)金融服务方式多样,但应用偏低。我县金融机构除对“三农”发展给予贷款支持外,还提供金融基础知识宣传普及、支付结算、银行卡助农取款、人民币反假和残损币兑换等服务。在支付结算上,目前在各乡镇共设转账电话2678部、ATM机106台、POS机693部;在银行卡助农取款上,农行采取整村推进策略,共发行惠农卡100多万张,农合行福卡也达到了全覆盖,各种惠农补贴、农村养老保险和外出农民工资金汇划已实现了一卡通;在人民币管理上,加强了反假币知识宣传,开展了残损币鉴定,推行了属地兑换,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2013年,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一家商业银行主办、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参与、职能部门协调支持、乡镇村组配合”的工作模式,共建设村级惠农服务联系点327个,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基本做到有牌子、有专人、有宣传资料、有验钞机、有转账电话,并依托惠农服务点开展小额取现、转账汇款、小额零辅币调剂、人民币反假、金融知识宣传等银行基础金融服务。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惠农服务点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涉农贷款逐年递增,但比例失衡。据统计,县辖农行、农合行、邮储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4家机构近3年来涉农贷款呈逐年增长态势(见
图一),涉农贷款占比也逐年提高。2011年涉农贷款余额18.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8.67%;2012年占比为62.15%;2013年涉农贷款余额上升到28.94亿元,占比达65.09%,全年涉农贷款累放额达到33亿元,占全部累放额的60%。从贷款投向分布来看,主要侧重于农业企业,传统小额信用农贷份额明显减少。涉农企业的贷款占全部涉农贷款的比例逐年增加,2011年为73%,2012年为77%,2013年为80.5%。与此相反,对农业生产主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小额农贷)的支持额度及占比则逐年减少,其中,对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贷款占比几近于零,对普通农户的小额贷款由2011年的22.58%下降到了2013年的12.3%,两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四)贷款期限日趋灵活,但利率偏高。从贷款期限上看,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均能根据“三农”主体的生产、经营周期,灵活确定贷款期限,主要有三个月、半年、九个月、一年和一年以上,最长期限达十年,一年期贷款居主导地位,占60%左右。近三年来,贷款期限逐步延长,2011年一年期贷款占比(占涉农贷款总量)为65%,一年以上的占13%,2013年一年期贷款占比下降到58%,而一年以上的贷款占比则增加到21%,一年以下的贷款基本没有变化。
在贷款利率上,各行均遵循风险定价原则,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水平、综合回报率等因素后确定利率的浮动范围,与央行基准利率相比,银行机构最高上浮比例控制在2倍以内,小额贷款公司在4倍以内。目前一年期银行机构涉农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在8%左右,农村种养大户和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在9%-10%之间,实际贷款利率普遍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60%。
(五)信贷产品日渐丰富,但管理滞后。近几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上以引进、借鉴、推广为主,适当自主创新,支农信贷产品日渐丰富,如涉农企业供应链融资、速贷通、融货达、助保贷等,农户贷款有欣农贷(牲猪、蛋鸡、葡萄、水产等)、好乐贷、定存贷、多享贷、富民贷、助业贷、“金梧桐”创业贷款等信贷产品。今年县农行主推集约担保贷款,中银富登针对新农村建设创新推出了“宜居贷”(单户最高额度2万至10万元,期限3至10年)。在担保方式上,一是担保(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龙头企业担保、自然人担保、联保);二是抵押 (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面滩涂养殖权、存货);三是质押(存单、国债、保单、理财产品)。还款方式主要有:利随本清(主要运用于农户小额贷款)、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等额本息和等本递减还款方式。在贷款审批上,各行积极优化审批程序,建立快速审批“绿色通道”,农户贷款一般在3-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涉农企业类客户在10个工作日至1个月内办理完毕。但是我们也发现,各金融机构在贷款营销与管理上创新不足,没有针对基层网点和从业人员少的实际,出台严谨高效的前期审贷方法和贷后管理措施,还是沿用以前的“五包”(包放、包管、包收、包赔、包利)管理责任制,涉农不良贷款由2011年的3428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7267万元,两年内增长112%,进一步加剧了信贷人员对“三农”的慎贷、惧(或拒)贷和惜贷心理。
面对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现状,从政府、金融机构和“三农”三个层面追根溯源,发现存在“五不五难”现象:
(一)基本条件不达标,信贷融资准入难。银行机构对“三农”客户的审核标准为:个人客户的人品及信用记录、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种养面积、产量、产值、基础设施投入等)、生产经营时长、连续利润状况(一般3年盈利)及潜力,法人类客户还要考察是否有规范的治理结构、完整的财务制度、资产负债比例不超过70%、现金流、还款来源等。而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由于起步晚,很难达到银行贷款标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一是组织架构不规范,普遍存在组织架构流于形式、规模小、制度不健全、成员权利义务不明晰、一人掌控情况;二是业务经营不规范,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联接机制尚未建立;三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四是避险机制不规范,未计提公积、公益、风险“三金”,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遭遇风险损失的几率大,很难达到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故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只占很小的比例。
(二)金融产品不适配,信贷供求对接难。主要表现为五个不适配:一是小额农贷不适配。小额农贷最高额度为5万元,一般农户因耕作面积小,加上国家惠农补贴,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很少需要贷款。部分农户因子女上学、建房、第三产业等非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又不符合农户小额贷款准入要求。农村经营大户由于承包经营规模大,小额信用贷款资金难以满足。二是抵、质押方式不适配。在形式上农村虽有五权(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面滩涂养殖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抵押,但由于缺少产权登记交易平台,实际无法流转变现,形同信用贷款。三是贷款期限不适配。金融机构纯农业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从表面上看农业生产一年一茬或一年几茬有其固定的生产周期,但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农产品不可能即收获即进入市场出售,从而造成不能按期还款,对个人信用及银行收益带来负面效应。四是还款方式不适配。对一些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采取“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的还贷模式,而种植、养殖业与加工企业有所不同,不是每月都能产生现金流,无法按月付息。五是贷后监管不适配。现行的贷后管理方式难以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有效监管,不能动态掌握贷户情况,易产生信贷风险。受此影响,银行信贷很难与“三农”实现有效对接。
(三)银农沟通不紧密,信贷主体甄别难。从金融机构来看,一方面总是以“支持者”自居,视“三农”为“被支持者”,未以支持“三农”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为己任,很少主动了解他们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对金融基础知识和自身信贷产品与服务的宣传普及不够,未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等潜在的信贷主体进行定向指导培植,未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对其经营情况知之甚少,无法对其风险进行审核甄别。从农业主体来看,如果不缺资金,一般很少与银行联系,加之缺少必要的财务收支报表,银行很难象审查企业那样来审查农业主体的资信状况。一个高高在上、不愿俯下身子,一个固步自封、害怕麻烦,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致使银行与农户心存隔阂,缺乏信任,渐行渐远。这些问题直接损害了银农关系,既影响银行的放贷信心,也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信用环境不优越,信贷风险防范难。农业贷款风险来自四个方面,即自然风险--天灾(农产品欠收),农民健康风险--伤病,产品市场风险--价格,农户道德风险--信用。信用风险表现为:一是农村诚信意识不强。现阶段,农村信用观念养成主要靠一个地方的民风自然形成,有的地方民风纯朴,则诚信意识强,有的地方崇尚个人收益,为达眼前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农村市场缺乏诚信教育制度和信用培养评价机制,农村诚信教育和征信知识宣传仍停留在面上,不深入、不系统,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未开展信用培育,未建立信用评级档案。三是农户对个人信用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部分有借款资格的农户出于人情,隐瞒借款用途为他人用款立据(即冒名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不能归还,一方面使自己留下不良信用记录,被银行列入贷款黑名单,另一方面影响到金融机构支农热情,
加剧了“惧贷、惜贷”心理。以县农合行为例,2013年该行不良贷款为6794万元,其中“三农”不良贷款占到81%,农户贷款成了风险形成的重灾区,某镇营业网点因“三农”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连续换了3任负责人,撤换人员专职负责贷款清收,严重挫伤了信贷人员支农扶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该行的经营战略。(五)分担机制不健全,信贷资产保全难。农业及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天生具有弱质性,一旦遇到经营风险,银行信贷资产难以保全。一是自有资产少,抵押不足,加之未建立农村抵贷资产流转、交易平台,抵押品变现难度大,银行债权难落实;二是区域担保公司缺乏,银行贷款难以通过担保公司来抵偿;三是农村保险市场缺位,不能分担银行资金风险;四是政府补偿力度不够,正向激励政策落实不够。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够宽裕,不能实现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鉴此,金融支持“三农”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代价。
(一)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资本积累和信息沟通。合作社应严格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加强社务管理的民主决策。建立成员账户制度,明晰成员在合作社中的经济权益。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会计账簿,确保成员出资、公积金份额、生产资料与产品交易、盈余分配等产权资料记录准确无误。建立资本补充机制,每年从可分配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补充资本金。建立良好的内部积累和风险防范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要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稳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各农业经济主体还应注重提升在银行的信用,尤其是在不缺钱时建立信誉,注重信用记录、积累担保条件,主动和银行建立长期密切业务关系,提早进行融资准备,让银行了解自己。
(二)银行应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主动与“三农”对接。辖内金融机构应针对农业的生产特点,根据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实行不同形式的信用合作,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一是推广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权质押信贷产品。二是对龙头企业带动型可推广“公司+合作社+社员”的信贷模式,提供企业为社员担保、订单质押和仓单质押等组合贷款。三是对专业大户和科技人员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推广以大户和带头人为核心的联保贷款和组合担保贷款。同时根据农时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每年在“三农”资金需求高峰时,深入涉农企业、基层乡镇、村组、农户了解信贷需求,宣传信贷产品,主动为“三农”发展排忧解难。
(三)政府应主导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保全银行信贷资产。一是发展农村综合保险业务,加大对个体农民和新型农业经济组织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保险机构的营销机制,加强对农村保险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农村保险机构对农业生产的覆盖程度,分散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风险。二是研究建立“三农”担保专项基金或者由地方财政、龙头企业等共同出资建立担保公司,切实解决“三农”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出台对新型农业经济组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政策,在用电、用水、用地、绿色通道、人才支持等方面,尽快落实扶持优惠政策,促进我县农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基础实力。四是可由政府出面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因灾造成贷款损失的金融机构给予补偿。
调研报告的范文6
一、可支配收入构成指标三升一降
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就业观念和就业渠道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业面逐步拓宽,居民家庭收入渠道呈现多元化,经营净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另外,财产性收入出现负增长。
1、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有所减弱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218元,同比增长10.36%;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80.4%,比上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8.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经营净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加大,工资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影响有所减弱。
2、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构建和谐社会,尊老敬老,关心困难家庭等社会关注问题,摆在党委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位置,提高离退休人员收入,加大对社会困难家庭的扶贫力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的实施,使城市居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长。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405元,同比增长27.7%,转移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为15.7%,较上年同期增加1.7个百分点,拉动可支配收入上升3.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养老金收入1182元,同比增长46.65%。
3、经营净收入增长最快
随着个体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格局日趋明显,经营净收入已成为城市居民收入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上半年,人均个体经营净收入792元,同比增长73.39%,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8.8%,较上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
4、财产性收入出现负增长
年初以来,证券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好似熊市牛市两重天,受其大幅下跌的影响,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58元,同比下降29.29%,财产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为2.87%,较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在财产性收入中,股息和红利人均收入89.9元,同比下降39.66%,;其他投资人均收入35元,同比下降41.67%。
5、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速略高于平均水平,高低收入家庭差距有所缩小
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近几年十分关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就业面等措施的实施,使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抽样调查资料表明,上半年,10%的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收入为4171元,同比增长20.1%,增幅高于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比10%的最高收入家庭增幅10.6%高9.5个百分点;收入比为4.47:1,低于去年同期的4.86:1,高低收入家庭差距有所缩小。
二、居民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收入决定消费。今年以来,我市城市居民对当前经济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大部分家庭的收入预期稳定提高,消费信心增强。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到6*2元,同比增长13.52%,继续保持20*年快速增长的势头。
拉动城市居民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增长;二是部分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拉动消费支出增加;三是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继续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动力;四是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总支出的增加。消费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食品消费支出持续增长
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1871元,同比增长17.47%;恩格尔系数为30.76%;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居民食品多支出397元,拉动消费支出增长5.1个百分点。其中肉禽蛋水产品类支出,同比增长23.76%,蔬菜类支出同比增长30.38%,干鲜瓜果类支出同比增长21.97%,糕点奶制品类支出同比增长11.*%,粮油类支出同比增长33.9%。随着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社会化程度提高,节假日、亲朋好友聚餐逐渐由家庭化向社会化发展,上半年城市居民在外用餐人均支出333.2元,同比增长9.24%。
2、衣着消费成为消费新的增长点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衣着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讲究款式色彩,又注重品牌质地,更追求着装的个性时尚。居民家庭成衣消费数量呈明显上升态势,一季多衣的现象十分普遍,各类流行时装更是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上半年人均衣着消费为1240元,同比增长9.4%。其中,成衣消费人均928元,同比增长11.28%。
3、居住品位和消费档次的提高,带动居住类消费增长
居住状况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居民居住品位和消费档次明显提高,住宅面积的不断增加,居住设施更趋完备,装潢更加注重环保。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人均住房维修支出31.75元,同比增长43.21%;另外,物业管理费等居住服务性支出增长144.64%。
4、通信消费再度成为消费热点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居民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上半年,城市居民通信消费支出人均377元,同比增长17.92%;其中通讯工具支出同比增长40.49%,通信服务同比增长7.77%。百户城市居民购买移动电话40部。
5、文娱耐用品及教育消费潜力较大
从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现状看,在满足吃、住、穿等基本生活消费后,文化、娱乐和教育等消费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居民家庭最有发展潜力的消费内容。文娱耐用品消费中主要是彩电、电脑和数码相机等耐用消费品消费所拉动,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高档高科技的文化娱乐用品已逐渐成为居民家庭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上半年人均用来购买文娱耐用品为318元,同比增长28.89%。教育消费主要是父母为达到培养子女多才多艺的目标,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费用同比增长103.32%,带动了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1.88%。
6、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明显增加
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包括旅游、健身及其它文娱活动等。上半年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为199元,同比增长133.22%;其中旅游消费十分火爆,人们利用节假日外出休闲、享受生活,双休日、旅游热带动旅游消费持续增长,据抽样调查显示: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旅游消费达到143.3元,同比增长136.78%;其中团体旅游增长3.8倍。
7、居民更加重视扮靓,生活品位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特别是女士越来越重视“面子”,购珠宝首饰、化妆、护肤的支出成为部分居民的固定支出。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化妆品支出121.8元,增长36.54%,金银珠宝饰品支出人均同比增长74.29%;人均美容费48.52元,增长65.03%。
8、消费类型升级,加快了服务消费的增长
服务消费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满足以后,居民的消费就开始向服务消费方向发展。上半年城市居民服务性消费人均支出1350.5元,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2.2%,其绝对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0.29%。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高低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低收入户收入增长力度不够
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低收入户的收入有所提高,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还是扩大了1096元。低收入户收入增长的力度不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就业者负担系数大。低收入户家庭人口多,就业者少,负担系数高。上半年最低收入户家庭平均人口为3人,比高收入户家庭多0.8人,高36.36%;户均就业人口为1.6人,每一就业者要负担1.88人,比高收入户家庭多0.3人,高18.47%。低收入户要改善家庭生活的压力明显高于高收入家庭。
2、收入偏低,储蓄减少,资金积累困难。上半年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71元,而人均消费性支出3783元,收支相抵后所剩无几,不少低收入家庭甚至收支倒挂,要靠提取银行存款或借钱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资料显示,上半年,低收入户的人均存款为901元,为提取储蓄款的88%,而高收入家庭存取款比例为4.3:1。
(二)低收入户消费水平低,服务性消费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