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史玉柱自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史玉柱自述范文1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文言文注释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特别是先秦两汉文言文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常常会陷入文字的“迷魂阵”,不能进入文字书写所承载的语义情境,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学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包括:“诵读古代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笔者阅读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时发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释用语界限模糊不清,学生在阅读中不知所措,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惑。本文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例,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进行分析指正。
一、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定义及注释术语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未能把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文言文教学中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认识不清。笔者在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定义及其注释术语阐述如下:
(一)古今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汉字从古至今并非一成不变,“为了适应时展新字不断产生,而每个时代消亡的字会被保存在典籍与字典中,使得汉字数量不断增加。上古汉字多有‘兼职’现象,后代又不断分化,由此出现了古今字”[2]170。例如“昏”在上古汉语里既表示“黄昏”之义,又表示“婚姻”之义,是兼职;后造出“婚”字专门书写“婚姻”之义,在表示“婚姻”之义时,“昏”与“婚”是一对古今字。
古今字即“古体字”和“今体字”。“古”与“今”相对而言,一个词在文献中较早的书写符号是古字,后来为区别而造的字叫今字。今字的产生大多是为了减少上古汉字“兼职过多”的现象,它往往只承担古字中的某个义项。“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思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记录,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对‘古今字’”[3]。
注释古今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今字为某。”
(二)通假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用字现象。“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只有在语音上的关联”[4]。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两字的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此“蚤”不能训释为跳蚤,而应理解为早晚之“早”。故该句中“蚤”是通假字,本字为“早”。
通假字,指古书中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无关联,二者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通假字和本字同时并存。
注释通假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通某。”
(三)异体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互换的字,二者音义相同。如《段于鄢》“佗邑唯命”中的“佗”与“他”是异体字,两者音义相同,都可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可相互替换。
异体字是因所用造字法不同或选取了不同的造字素材,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如“泪”与“I”,前者是会意字,后者是形声字,是造字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u”与“a”都是形声字,声符同为“奚”,形符“隹”与“鸟”都表示“鸟”的意思,“u”与“a”是造字素材(形符)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这些字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5]。
注释异体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同某。”
二、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质疑
(一)混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古今字与通假字不同。古今字是以时间为标准,先产生的为古字,后因古字的义项过多而另造今字。通假字则是同时存在本字与借字,因各种原因弃本字而用借字。语文教材文言注释显然没有把这两者区分开来,注释术语使用混乱,“对文言文教学和学生了解汉字历时和共时的复杂现象以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带来了很大影响”[6]。
1.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2课《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
教材注:“知,通‘智’,智慧。”[7]171
按:知与智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知”的本义是知道。“智”是会意兼形声字,从日从知,本义指聪明、智力强,是“知”的后起字。《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知”与“智”词义上有引申关系,应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知,今字为‘智’,智慧。”
2.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课《木兰辞》:“出门看火伴。”
教材注:“火,通‘伙’。古兵制十人为火,同火的人互称火伴。”[7]191
按:火与伙是古今字,教材注释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火”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伙”是形声字,从人从火,火亦声。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火”,同“火”而食的士兵即“火伴”,故“火”引申指同灶而食的军中伙伴,“‘火伴’的‘火’后来写作‘伙’”[8]。后“伙”又引申而泛指“同伴、朋友”。“火”与“伙”有词义引申关系,两字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火,今字为‘伙’,伙伴。”
3.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课《精卫填海》:“文首。”
教材注:“文,通‘纹’。”[7]169
按:文与纹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文”的本义是远古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象形字。“文”引申指花纹、文理。后加意符“糸”,造出“纹”字。“纹”本义指织品上的花纹。故“文”与“纹”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文,今字为‘纹’,花纹。”
(二)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异体字与古今字不同,“古今字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它减轻了古字负担,也使表意越来越明确;而异体字主要是一种消极现象,是不规范的”[9]。
1.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教材注:“见,同‘现’,出现。”[7]197
按:见与现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见”本义指用眼睛看。《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10]730表示以目相视含义的字,多用“见”作形旁。“见”引申为出现、显露,即“现”之含义。上古无“现”字,凡“出现”之义皆写作“见”。后世造出“现”字专门书写“出现、显露”之义。故“见”与“现”是古今字关系,注释术语应为:“见,今字为‘现’,出现。”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材注:“尊,同‘樽’,酒杯。”[11]36
按:尊与樽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
《说文》:“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10]1314引申指“地位或辈分高”。《说文》无“樽”。“樽”表示“古代盛酒的器具”,承载了“尊”作为“酒器”的语义。两者为古今字,注释术语为:“尊,今字为‘樽’,酒杯。”
3.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4课《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教材注:“莫,同‘暮’。”[11]15
按:莫与暮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莫”是会意字,表示日落于草莽中,本义为“昏暮”,引申表示“迟晚”。后“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不要”之义。为区别“莫”的不同语义,后添加形旁“日”,造新字“暮”,表“傍晚”、“迟晚”之义。故两者为古今字关系,注释术语应为:“莫,今字为‘暮’,傍晚。”
(三)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通假字。异体字与通假字不同。异体字是为一个词造出不同的汉字,它们形体不同但音义完全相同;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各自原本的字义不同。
1.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畔主背亲。”
教材注:“畔,同‘叛’。”[11]63
按:畔与叛是通假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畔”本义是“田界”。《说文》:“畔,田界也。从田半声。”[10]1219“叛”本义为“背叛”,“古多假畔为叛”[10]1219,二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畔,通‘叛’,背叛。”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
教材注:“亡,同‘无’。”[11]63
按:亡与无是通假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亡”本义是战败的士兵举盾甲逃命。“无”是否定词。《说文》:“无,亡也。从亡,无声。”[10]1115“‘亡’和‘无’相通,但并不是所有用‘无’的地方都可以换成‘亡’”[2]175,故两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亡,通‘无’,没有。”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注释术语界限模糊不清,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陷入困境,学生也茫然不知所从。本文借鉴汉字学理论和相关知识,在界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概念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注释术语,并对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使用中的混乱现象进行举例分析与纠错,希望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为语文教学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2]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3]张世禄,严修.古代汉语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3.
[4]卢烈红.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J].语文知识,2007(3):45.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5:185.
[6]马立春.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辩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8.
[7]初中语文教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5:161.
[9]马新英.浅析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定义及区分[J].语文学刊,2005(9):141.
[10]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史玉柱自述范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 自主探究式 模式实践
一、高中数学进行自主探究教学的理论探索
新课程改革开始后编写的高中数学教材,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有一定深度和广度,题型也变化多样,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探究性问题逐渐增多,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延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工作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教学情境的体验,过程的探索。这也要求高中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4、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5、网上测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的特征
1、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获取,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发扬学生的主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多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渐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偶尔有些忘乎所以也是情有可原的。
史玉柱自述范文3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一方面用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因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也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当时正在进行第四届女足世界杯比赛,其赛况成了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我便选用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与加纳队、澳大利亚队、俄罗斯队以及在半决赛中德国队与美国队和在决赛中德国队与瑞典队、加拿大队与澳大利亚队共六场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六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了“有理数加法法则”。
二、让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我给学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初中至济宁市教育局公路长65千米,一天早上学校接到电话,要求校长必须在上午9:00准时赶到市教育局参加紧急会议,接通知后,校长准备骑摩托车到市教育局开会,假若他骑摩托车的最大时速为60千米,问校长最迟在什么时间出发,才能准时参会?这一问题既紧扣了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于是迅速开始分析、讨论。
三、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
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要求活动设计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活动内容应尽可能贴近生活。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我这样设计:首先,屏幕展示枫叶、蝴蝶、窗花、加拿大国旗的图片,请学生边欣赏边说出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进一步问:你能设计出具备这种特征的图案吗?请试一试。学生选择了扎眼、印墨迹、折叠、剪纸、画图等多种办法完成了自己的创意。活动中每个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宣传委员提议这周的板报以学生的优秀作品做镶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不仅仅指课上活动,还包括课外活动。如学完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后,让学生亲自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测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学完函数的知识后,让学生回家帮父母算算哪种手机缴费业务更省钱,等等。“生活化”的 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充分体会到了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还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创新意识。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史玉柱自述范文4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数字插画
近30年来,随着数字娱乐产业的成熟与发展,游戏、影视概念艺术设计师极其作品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数字插画师营造引人入胜的场景和风格各异的角色,通过游戏、电影、电子读物等娱乐产品深刻影响大众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衍生出各种流行文化现象,“设定”已成为这个时代视觉文化产品最核心的价值。
回顾历史,每一个时代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背后,都伴随人类价值取向变化和思想观念的革新,正如我们可以追溯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发展阶段背后的时代精神内核,当我们审视全世界范围内数字插画创作繁荣的现象时,如何理解这一潮流背后的文化根基?对于数字插画在商业和文化上的成功,推动其发展的精神原力究竟为何?
任何艺术现象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历史的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视觉艺术共同塑造了今天数字插画的基本形态。
1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数字插画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大致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思想影响到之后的哲学、政治、文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晚期,商品生产极度泛滥下人类社会的种种精神状态。
就艺术领域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美术创作观念的影响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价值多元化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所述“后现代视域下,中心化的文化与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非中心化成为主要趋势,总体性被局部决定化所代替,价值也必然呈现相对主义面貌”。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影响,鼓励价值多元,鼓励创作形式的多样化,拼贴、嫁接、戏谑成为常用的创作手段,“蒸汽朋克”“太空歌剧”“哥特文化”等当代流行文化中的艺术风格就带有鲜明的剪切和嫁接特征。
1.2 文本空心化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放弃文化理想的精神超越,如巴尔特(Roland barthes 1915 ~ 1980年)认为:“文本之外,别无一物”,艺术只是一种文本,文本背后没有任何终极神旨和崇高追求。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普遍放弃意指与表征的价值表达,注重文本本身的价值,这种价值更倾向于商业价值,如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年)在《从A到B再返回,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所述,“善于经营商业是最美的一种艺术-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商业是最好的艺术。”
1.3 审美泛化
流行文化与纯艺术之间的边界在后现代社会趋于模糊,艺术审美与对商品的崇拜高度融合,雷德里克詹 姆逊(Fredric R.Jameson)认为,在后现代社会,随着商品侵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化在被商品化同时,也被取消了它以往作为高雅文化对世俗文化的优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到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
2 视觉艺术之于数字插画
视觉艺术,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应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以物质材料为手段的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本文讨论的视觉艺术,特指在经历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冲刷之后,与装置、行为等“观念性”艺术分道扬镳的各类大众艺术,例如街头涂鸦、动漫艺术、时尚设计等,它们共同构成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中最活跃的艺术形式。
当代视觉艺术上承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下接20世纪80年代的“新绘画”运动,糅合了当代科技、工艺美术以及绘画等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是艺术与商业、艺术与科技、绘画与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结合,自新世纪初以来,伴随数字艺术家(概念设计师)这个群体的成长,影响力逐渐扩大,是当代创意文化及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
如前文所述,当代视觉艺术观念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创作素材和视觉风格多元化,国内的数字插画师作品,既有唯美宁谧的风格的画家如刘远、莫娜等人,带有 “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阿尔丰斯・穆夏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人某些视觉风格;也有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融入当代插画创作的画家,如吴洋、张旺等,善于利用古典形象符号完成当代的视觉解构,将古典绘画意趣与ACG文化共冶一炉。
由于摈弃了语义表达,数字插画更追求视觉效果表现,观众的审美体验发生变化,个人审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数字插画审美过程中不占主要因素,更倾向于引导观众走向审美体验的疏离,热衷于营造视觉奇观。这也寓示着当代流行文化中经典欣赏习惯的消亡和快餐式审美方式的兴起。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中的数字插画形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创作观念上追求外在视觉元素的表达,创作手段呈现零散性、拼贴性、解构化。如数字插画师在创作中对古典主义绘画技法和视觉语言的借鉴,对中外传统纹饰和民族风格的吸收,却意在创造一个与古典文化精神毫不相干的新的视觉符号。
第二,传播上的特点:数字插画的传播,很少体现出传统绘画中画家与作品那样的关联性,画家的知名度对画作的艺术价值影响有限,数字插画在伴随产品的传播中实现其审美价值,跨平台、饱和传播成为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联系的方式,由于模糊了原创者这个概念,数字插画在传播过程中极易被盗版、借用或再创作,由此产生一系列版权纠纷和著作权纠纷等问题。
第三,对视觉奇观的极致追求,推动了数字视觉艺术创作对人类一切审美图式营养的吸收,这种基于图像消费为动力的创作动机,也的确正在推动数字插画创作从商品走向真正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形式。
3 总结,作为文化现象的数字插画
到目前为止,数字插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都是依附性的,这种依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插画作为一种工具性绘画,其价值往往依附于服务对象,一定程度上功能性大于艺术性。
第二,文化内核的依附性,依附于西方商业流行文化,创作主题和风格高度套路化,全球创作主题的高度雷同。
第三,依附于商业社会和数字娱乐产业的土壤,文化的原生能力和动力不足,限制了当前数字插画师艺术潜力的发挥和个人艺术修养的提高。
数字插画诞生且成长于20世纪,其文化价值在这个视觉爆炸的时代,仍处于探索中。如同电影之于20世纪,从杂耍走向“第七艺术”电影的艺术风格需要电影工作者在探索与实践中发掘与完善,以历史的尺度来丈量当今的数字插画热潮,我们有理由对其文化艺术潜力保持乐观与信心。
参考文献:
[1] 尼葛洛庞帝(美).数字化生存[M].胡冰,范海燕,译.三亚:海南出版社,2002.
史玉柱自述范文5
公主岭市第八中学校 梁柏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向学生全面展现自己的博爱。教师应从自身人文素养开始,展现师爱,把爱洒向不同类型的学生,使其保持良好的生命状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要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名学生,用自己博爱的一面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每一名学生心中,对“好教师”的定义可能有很多。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那么在学生眼中你就不是一名“好老师”,而你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展现自己爱的一面就是一句空话。教师展现师爱应首先从自身素质的提高开始
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基础。教师在掌握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涉猎文、史、哲等诸多方面的人文知识。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知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而获得的。而现在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我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知识就够了。不用学习其它的也能教学生。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知识是一样的知识,但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观念地在不断进步。他们的眼界更加宽阔,见识更加广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革新自己,提高自己的才能应对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总之,那种“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学习型衣会,不学则退。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优秀教师都有读书的兴趣,且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自己的知识系统,形成对所得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人文知识。
而人文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读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霞姆林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习惯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而现在的我们不喜欢阅读或者阅读完全是以应付教学需要为主要目的。照搬照抄,照本宣科。教师为什么会拒绝读书呢?大批教师从踏入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就越来越不喜欢阅读。这或许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需要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人文素养,并最终转化为人文行为,使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自己博爱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促使教师自身精神与学生精神完美的结合。
史玉柱自述范文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自主预习实践研究》课题组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总结出“五步预习法”作为有效预习的基本策略;在第二阶段提炼出以使用预习本或预习学案为物质载体的预习操作形式,提升预习实效的发展性策略,根据小学生预习的差异性,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中的需求,探索出分层次推进和选择性策略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需求。
一、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
1.初步预习――五步预习法
不管哪种方式的预习都有最基本的常规性要求。我们总结为:用五步预习法对教材进行初步预习。即“一看、二思、三试、四问、五备”。“一看”即要求学生先通读教材,了解我们要学习什么新知识;“二思”即要求学生思考教材例题的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或预习本上尝试写写自己的想法;“三试”即如果有动手实践就试一试,并选择性尝试完成书上的做一做;“四问”即问一问自己有什么不懂的;“五备”即进行相应的学具准备。
2.使用预习学案提升预习实效
“五步预习法”让学生明确了基本的预习要求。将预习的内容及要求以预习学案或预习提纲的形式提前在课前一天呈现给学生,可以解决学生因缺乏预习方法和预习策略而无法预习、低效预习的现象,而且有利于指导学生提前接触预习内容及重难点,做好课前准备,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新课。
3.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中的需求,给学生不同的预习目标和任务
在课题实施的第一学期,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预习质量两极分化严重,因为每一位学生认知结构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不能整齐划一。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不同的预习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小学数学预习的具体操作模式
课题实施的第一学期,我们就在思考:“预习的作业布置什么?怎么布置?怎样检查、反馈、评价?”等等一系列具体操作问题,通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可行的操作流程:
1.预习作业布置方式
预习作业布置在布置时间方面我们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前一天布置,一般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完成;另一种是课堂上布置,即课上先布置5~10分钟的自学,随后交流反馈自学情况。在预习方法设置上,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教材+预习提纲+预习作业本”开展预习,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预习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容易操作,成本低,不足之处是要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摘抄预习提纲。另外一种是“教材+预习学案”预习。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预习层层递进,学案可以成为课堂学习主线,使预习更加深入,特别对于指导学生开始预习更加有效。
2.预习作业的检查方式
预习作业检查方式一般采用普查和抽查相结合两种方式。普查,即全员检查。重在培养认真预习习惯;抽查,即随机抽一组检查。不管是哪种方式,课前老师都要提前检查,并在课前2分钟对检查情况做评价。评价主要三看:一看学生是否认真预习;二看学生主要存在哪些不懂的问题;三看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思考。
3.预习作业的课堂展示方式
预习反馈方式,我们根据布置的时间灵活调整。课堂预习的,采用随堂反馈,即组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小组内交流质疑,在组间交流汇报。课前预习的,采用先检查了解预习中的问题,对照问题对教学预设进行修改,重点对预习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质疑,组间交流汇报。对于使用学案的还要求当堂用双色笔修改。
4.预习作业的评价方式
跟踪评价:预习的有效性缺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预习的跟踪评价不到位,让学生感到预习是可有可无的事。所以这次参与研究的老师坚持批阅评价学生预习作业,形成跟踪评价。坚持跟踪评价,可以随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调整预习指导方法。
趣味评价: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参与研究的老师普遍放弃了常用的等第评价法,采用的是星级评价法。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加用了趣味评价,增加了预习的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预习兴趣。
重点评价:针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的老师借鉴了批改的方法,在学生预习作业中运用了评语。如:“本单元的预习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学习目的更明确”等。这些有针对性的重点评价,让学生明确了自己预习的优劣,指明了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让评价落在了实处。
阶段评价:为了加强预习评价,鼓励学生坚持认真预习。课题组的老师还进行了阶段评价,每隔一段时间评选一次预习之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