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余光中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余光中的诗范文1
关键词:游子相思 寻根 归宿 现代文明 精神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余光中的代表怀乡作《乡愁》传诸四海,家喻户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整首诗歌在时间的渐进推移中,用平静的叙述语调,向读者展示了“我”数十载的生活,从幼时的无知到如今年华老去,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然而作者将这些几经情感波折的经历隐在了简洁明白的叙述语言中,没有直抒胸臆时情感的奔放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它对祖国两岸分离的思考以及年华逝去亲人不再的深切感受力植入了读者的思绪。其实在诗人创作初期,他就发表了诗集《舟子的悲歌》,大量描写了自己对祖国故土的相思深情。《春天,遂想起》:“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登圆通寺》:“这是重阳/可以登高/登圆通寺/汉朝不远/在这钟声与下钟声之间/不饮/不配茱萸/母亲/你不曾给我兄弟/分我的哀恸和记忆/”。与大多数写游子之思的诗人相比,在写尽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漂泊之感的同时,有着更深层次的愁绪在牵引着读者,这种哀愁不只是离开故土不得归去的位置的转化,更多的体现在了时间和空间的交替变换之中。正如余光中所说:“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与一乡一镇……地理的乡愁要乘以时间的沧桑,才有深度,也才宜于入诗的主题。”[2]
但独写乡愁,千百年来古已有之,游子之情,众生皆备,这不是余光中要做的事情,于是当我们还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这份忧伤怅惘的牵挂中时,诗人抽身而出,大胆发问隔岸的相思深情,情深几许?情感固然重要,但在诗歌创作中,如果一味以情感作为维系一切现实与虚构,政治与利益的纽带,或许在现代诗歌的语境里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开始将乡愁的内涵扩展到“人的存在”这样一个哲学高度,开始对迁居台湾的人民的孤独无依的飘零感进行刻画。出生中国大陆的台湾诗人们从小接触的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内心深处的情感取向是趋向于故乡大陆的。随着国内两个政党的矛盾的激化,内战的爆发,他们不得不随家人迁居台湾,国外势力的深入与干涉,台湾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政治的复杂因素导致宝岛台湾经过漫长的几十年依然在世界上身处尴尬地位。当问起身份,任何一个步出了这片孤立的小岛的人都不知道该怎样回答那善意抑或是挑衅意味的问题。中国人还是“台湾人”这样的一个问题一直纠缠着他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终于到了80年代,台湾政府开放人民赴大陆探亲旅游,开启两岸的民间交流活动。不满于浮萍般生存状态的台湾诗人决定要寻回自己的根。此刻似乎已经注定了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解构。盼了四十多年的心愿、积蓄了四十多年的乡愁,一夕时间“解放”,余光中顿时不知所措。但是当他踏上故土,才发现生活已经在无形中赋予了“乡愁”又一层含义,他这时的诗歌创作更多的不是在抒发“愁”情,而更多地在反思,在质询。几十年的漂泊生活之后,再一次返回故居,猛地发现故乡成异乡,惊讶错愕之时,更加重了诗人的愁绪,这样的悖论让人不停地叩问这多变而深刻的世界,究竟哪一样才是现实,试想故乡本该是聊以抚慰浪子之伤的心灵良方(理性世界的现实),但如今煎熬数十载之后回到故乡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感性世界的现实),这二者的错位形成了强烈的落差,造成了一种现实和梦境,政治和人性,利益和情感之间的巨大张力,给人以无尽的反思,心灵的震撼和久久的回味。夏志清在论及余光中时说:“余光中不单写往日事物,还把回忆的片段,加上书本上读到有关中国的事态,加上新环境中所经历的那些徒使他倍增乡愁的赏心乐事,一一组合起来,交织成为一个复杂多样化的形象。”[3]
余光中的诗里总是透着远古中国的磅礴与典雅,“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逐鹿的鼓声,传说祖父射落了九只太阳,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吓退单于。听见没有?来一瓶高粱!”[4]“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5]白话诗的行文间以古典诗歌的文言,音律节奏时而如骈文般整齐押韵,时而如散文般自由抒发内心情感,挥毫落笔间,华章已定。彰显着台湾诗人博大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的同时,更以一种更为直接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归宿。当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时代也去了,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商业的兴起,中国,这个古老的以耕作为主的农业国家,开始在时代的召唤中迈开前进的步伐,城市的崛起、科技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夜间的霓虹灯绚烂多彩似乎也迷乱了人的心绪,狭隘的商业价值观在无数奋斗着的日日夜夜中渐渐萌生,利益的冲突和欲望充斥了整座城市,这里,是诗人的故乡,而失了原本美好淳朴的故乡,又要去何处寻?“相片里的中国,依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日思夜想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6]此时台湾的乡愁诗人们,在经历了骨肉分离、寻根无处的痛苦之后,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又感受到了生活赋予他们敏感心灵的新的压力,他们不再苦于情感的孤立无助,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他们感叹自己精神领域的最后一片故土似乎也要在现代文明的车辙下被碾碎被剥夺。这是为文化人所不允的。著名评论家刘若愚也曾说过:“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及希望还乡。”故土的剥离,漂浮的身世和价值的沦丧,让远在台岛的诗人渐渐意识到了这深深的乡愁情结缠绵不断,似乎注定了是这一代人不得不承受的锤炼。
参考文献:
[1]余光中.白玉苦瓜 乡愁[M].台北:大地出版社,1978:56-57.
[2]余光中.五行无阻 后记[M].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
[3]夏志清.余光中:怀国与乡愁的延续[M]/黄维梁,编.火浴的凤凰 余光中作品评论集.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9:383-390.
[4]《五陵少年》,刘登翰:《余光中诗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03月第1版.
[5]《寻李白》,刘登翰:《余光中诗选》第149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03月第1版.
余光中的诗范文2
关键词:《乡愁》 母爱主题 文学作品
引言
乡愁是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主题,在台湾的现代作家中出现了很多以乡愁作为创作基点的作家,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是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作家,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海外时对故乡的怀念成为他创作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生活在故乡中的母亲的怀念,是对祖国的怀念。《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首诗作中,那种淡淡的乡愁不仅是感动同样离乡的游子的颂歌,更是一首对母爱进行赞扬的伟大诗篇。
一、余光中的简介
余光中是一个情感十分丰富的诗人,而且也是复杂多变的人,因此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也基本是多元化的,实现了一种巨大的转变,先是西化的,然后不断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创作及乡土文学的论战中,余光中的作品都有一种十分强烈的西化的味道,他自己也是主张西方创作风格的,这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阅历有关,有一种无视读者以及脱离现实的倾向。余光中是福建籍人,在1949年时随父母迁居到香港,1950年又迁到台湾,后来又到美国进修,在海外游学以及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比较重要的创作风格。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开始意识到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开始意识到在创作过程中加强民族意识的运用的作用,因此将创作的基点转向了大陆,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家乡以及母亲的思念之情。乡愁诗是在这个时间中余光中进行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乡土文学的重视也表明了他回归到东方的一种轨迹。
余光中的文学语言十分繁复善变,他希望在中国的文学世界中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力量。诗歌是他的一种主要创作方式,从诗歌的艺术上来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也就是说他的创作风格比较多变,不像其他的作家或者诗人一样,他的诗歌风格也会因为题材的变化而变化,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意志以及自己的理想,对于那些表达理想的诗歌,一般说来创作风格都会比较铿锵,而对于表达乡愁或者对祖国以及母亲的思念时,一般都会显得比较委婉一些。余光中是一个驾驭文字的高手,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文字的运用十分恰当,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乡愁》《蓝色的羽毛》《钟乳石》《敲打乐》《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其中最著名当属《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乡愁》正是这样一首表达了他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目的的作品,他不仅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更是一位驾驭文字的高手。
二、《乡愁》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了一种对家乡以及对母亲的怀念,同时还表达了一种希望祖国统一的感情。在余光中的乡愁诗作中,表达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是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感的创作方式。作为一个漂泊在海外的台湾人,面对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分离问题,作者也希望可以实现两岸的统一,也希望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在这部诗作中,作者用一种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自己对祖国的深深思念进行了表达。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他积极地应用各种比喻,将乡愁比喻成为邮票、坟墓等,表达了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以及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作者借用不同的意象对乡愁进行具体化,有助于作者的情感表达,对于作者的乡愁以及对母爱主题的揭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作者自身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十分热爱的,正是这种热爱,使得作者的情感变得日益丰富,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对《乡愁》中永恒的母爱主题的解读
对于《乡愁》这首诗歌,乍一看仅仅是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的怀念,是一种想念家的味道的感情表达。但是这首诗中所包含的主题远远不止这些,还包含了对目前的思念以及一种永恒的母爱。这首诗歌中母亲出现的次数最多,从年少时对母亲的思念,一直到最后母亲去世之后对母亲永恒的怀念,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永恒的母爱。
在这首诗歌中的第一段写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个时候的乡愁被作者比喻成为一张邮票,一张载着他的梦想的邮票,将他带到了国外,他在国外求学与生活,但是对家里的母亲是十分怀念的,这一枚小小的邮票,包含了很多的母爱。余光中从小就离家,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是依靠书信方式,这个时候乡愁就寄托在了邮票上。在思念家乡的过程中,最想念的也就是母亲,但是由于隔着千山万水,余光中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体会到的母爱就是在那一封封家书上。他收到母亲写给自己的书信,那上面是母亲的嘱咐以及叮咛,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母爱是一个做母亲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余光中思念母亲,母亲在中国也一样思念余光中。他对母亲的思念就是他每次打开信箱时的激动心情,作者在描述“邮票”这个词语时采用了叠词“小小的”,叠词加强了表达效果,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乡愁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体现。
在第三段中,作者又提到了母亲,这个时候他将这种愁比作是一座坟墓,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宿命,母亲去世之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就变成了一种永恒的思念,一种没有尽头的思念。这种思念与之前的想念是不同的,因为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以前的怀念总还是有希望的,作者还可以回到祖国,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中,但是母亲去世之后,作者便再也没有希望见到母亲的面容,再也没有希望听到母亲的声音。正是那一座低矮冰冷的坟墓,让作者和母亲永远分开,这种距离是永恒的,是一种阴阳相隔生离死别的悲痛。隔着坟墓的距离比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要远得多。在这个时候描述对母亲的思念时,他使用的叠词是“矮矮的”,通过这个叠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悲痛的心情。他知道母亲也希望回到大陆,作者也希望将母亲的坟墓转回到大陆,但是最终没能成功,母亲去世之后,留给作者的一种乡愁,成了一座坟墓。作者的诗歌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思考,人世间除了生离死别还有什么感情令人难过与感伤呢?作者在最后笔锋一转,将乡愁进行了升华,当时的“我”与大陆是分开的,这个时候的乡愁就上升成为了一种家国的思念,母亲去世了,但是母亲的含义却得到了升华,这不仅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更是所有与大陆分隔开来的生活在台湾的人对大陆的思念以及对两岸统一的一种渴望和期盼。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一种思念,就是那一湾海峡,就阻隔了自己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没有祖国母亲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大爱就没有每个家庭的小爱,这其中的母爱不仅是针对每个人各自的母亲,还针对每个人共同的母亲,即祖国。作者在对母爱进行描述时说道:“鸟倦飞之后就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浅浅的一层海水,虽然比纸都还要薄,但是就是跨不过去。”作者对祖国母亲的赞美不仅在这首诗歌中有所体现,在很多其他诗歌以及散文作品中也有表述。从诗歌的开头到结尾,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以及对乡愁的体会也得到了提升,从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上升成为对祖国母亲的想念。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同样使用了叠词“浅浅的”,表达了自己希望可以早日回到母亲怀抱中的一种愿望。正是这种永恒的母爱以及对母爱的体会和追求,才使得作者可以在创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思母之情。
结语
余光中是我国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人物,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风格比较繁复,针对不同的写作背景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来表现。在当前流传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表达。《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种思念。作者将乡愁具体化,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乡愁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邮票,后来母亲去世之后,乡愁变成坟墓,再后来乡愁又转变成为海峡两岸之间的距离。余光中在创作《乡愁》时采用了比较温婉的写作手法,将乡愁这种朦胧的情感体现得十分细致。总之,这首诗歌在创作过程中一步步加深,一步步深入,使得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十分细腻的描述,从距离的跨度到时间的跨度,这其中不仅是作者的人生变迁,也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语
参考文献
[1]杨帆.大爱轻言,大爱永恒――试析余光中乡愁诗中的爱国情怀[J].才智,2010(03).
[2]古远清.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回应台湾高的批评[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
[3]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4]章亚昕.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余光中的诗范文3
【摘要】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也是大陆熟知并喜爱的作家,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但是,我始终认为,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乡愁是余光中创作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或者说,乡愁是他的诗魂和文心,是他的心结。
【关键词】余光中`乡愁`艺术特点``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余光中先生作为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抒发了台湾和大陆两地由于长期隔绝,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无尽的思乡情怀,凝聚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历史沧桑感,极具艺术表现力。``一、意以象言,象以言著``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情与思都要借助意象来完成。乡愁是一种情绪,它是抽象的。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余光中吸取古典诗词的精髓,在意象的选择及意境的构筑上,在浓浓的乡愁背后,总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以他的成名作《乡愁》为例。全篇无一愁字,却让读者体味到了痛楚的乡愁。诗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霞”四个意象巧妙连接愁绪的两端,“邮票”承载着小小离乡的母子别愁,“船票”承载着劳燕分飞的新婚别愁,“坟墓”承载着阴阳两隔的生死别愁,“海峡”承载着民族分裂的家园别愁,不同年龄的乡愁高度浓缩于四个丰富的意象,也把抽象的离愁别绪渲染得具体可感。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达时间的语言文字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乡愁四韵》在意象的选择上更具特色,文中分别选取了“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和“腊梅香”四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物,用“醉酒的滋味”“沸血的烧痛”“家信的等待”和“母亲的芬芳”四种不同的感受,从味觉、触觉、嗅觉、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余光中所理解和所感受的“乡愁”,语言的张力、穿透力都令人叹为观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余光中显然是移植嫁接。点化意象的高手。他反对“专门生产清汤挂面、毫无滋味的洗衣妇”的文章,构筑意象的语言“有声”“有色”“有光”。“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仅仅几个字,不但承担了意象的角色,而且比喻自然精妙,对仗整齐工整,色彩绚烂丰富,文化韵昧十足,真是“步步莲花”,字字珠宝。不仅把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渲染的多姿多彩,风光十足。《碧潭》的意境是朦胧的,朦胧的文字里潜藏着的是掩饰不住的淡淡的愁和深深的爱。为什么是“潜藏”的?因为意象,更准确地说是因为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并且动用了化用诗句和嵌入动人传说的手段。诗中最多的意象是“水”。从“碧潭”到“小舟”下的“青琉璃”“太湖”“洞庭”直至“天河”。似乎满眼都是水,可是这些与水有关的意象所要表现和传达的恰恰是诗人心中那完整的思恋者的内心图画。``在中国古典意象群中,“拾翠”常与年轻貌美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和水边迤逦的风景联系在一起,也和美好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这些美好使人产生的怀念和向往之情嵌入本诗,那么“青琉璃”不正是一语双关?而“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和“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所要表现的就变成了如果碧潭的水不那么翠,我的愁就不会如现在这般深,忧伤也就少得可以用碧潭的水照见,如果没有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么即使是回到蚱蜢舟,哪怕更小一点的蚱蜢舟上,我的忧伤都会消失不见,这不正是一个活脱脱为情所困的角色?有了“翠”引起的情思,回忆起“笑声在水上飞”也就显得自然了,涵义也就更明显而生动。水在诗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未到此结束,诗人用“划去太湖,划去洞庭听唐朝的猿啼/划去潺潺的天河”拓宽了时间与空间,使意象放大,意境也随之变得开阔,而表露的爱恋的主题与更深一层的爱,因此得到巩固并且变得深刻。水意象的扩大,无疑是通过承载爱情之舟的意义将爱提升了,与此同时,对并不在眼前的情人的思念又一次加深。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联想是想象力的翅膀,也是构建乡愁的桥梁。余光中乡愁诗中想象自然奇特,丰富精妙。在《白玉苦瓜》一文中,作者由苦瓜想到中国的历史“皮鞋踩过,马蹄踩过,履带踩过。”由苦瓜想到中国的版图,“无穷无尽、硕大、肥沃;”由苦瓜想到中国的昨天,“苦涩”;由苦瓜想到中国的今天,“仙果”,同样精彩的还有《春天,遂想起》,从时间春天始,思绪顺流而下,空间江南,人物――杜、苏,事件――吴越之战,特产――菱、莲及儿时趣事,一一忆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无“想”不成书,想象里蕴含着多么深广的乡愁内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余光中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它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尽管他在美国上过学,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国的怀思。《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成功用文字写就的音乐。余光中在这里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歌的表现手法,采用跟音乐的回旋曲式相近的模式。各个乐段之间结构又十分相似,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使乡愁主题不断深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严沧浪曾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这里说的“别才”“别趣”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和语言逻辑的背叛;所谓“妙”是指因为这种“背叛”而带来的诗美、文趣。散文《听听那冷雨》便是鲜明一例。仅题目而言,雨的声音可听,那雨的冷暖也是可听的吗?而作者借鉴中文独特的“通感”的修辞方式,“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五个感官动词放在一块,不仅仅是听觉和视觉的感受,还聚集了嗅觉和味觉的联觉反应。于是,听听那冷雨,逻辑学家不可思议的驳论,却在美丽的中国方块字中迎刃而解,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参考文献:``[1]余光中,情人的血特别的红・余光中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辫子・余光中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3]余光中,《左手的缪思》后记,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余光中的诗范文4
一、广告的定义及特点
“广告”一词源于拉丁语“advertere”,意思是“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导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目前,各国学者对广告的解释在文字上有所不同,但基本意思大同小异。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和文娱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对产品、劳务和观念等信息的非个人介绍及推广。
广告具有信息功能、唤起需要功能、说服功能、促使行动功能及扶植信用功能。广告的对象是广大消费者,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广告的覆盖率高,力求简短,比较新颖,灵活性强等,让消费者过目不忘。为了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广告语加强了指示语的使用。本文从语用学指示语的角度分析广告。
二、指示语的定义及分类
指示(deixis)这个术语源自希腊语,原意是指点(pointing)、标示(indicating)。指示是指语言结构中某些要素对参与会话的人、事物,以及会话时间、空间等信息的反映。指示的实现要利用指示代词、副词、指示词、前指代词、时态等语言要素。指示语表达的指称意义或含义统称指示信息,包括人称、时间、空间、篇章、会话双方的相互关系等。
指示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手势型用法(gestural usage),另一种是象征型用法(symbolic usage)。有些指示词语和副语言特征一起使用,如用手指点、甩一下头、使用一种颜色等。要理解这样使用的指示词语,就必须知道说话人使用了什么样的副语言手段。而象征型的指示词语在使用时不一定有姿势、手势、眼色等的伴随,不需要身临其境,只需要知道一定的语境知识即可。
根据Fillmore的观点,指示语分为五类,一是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就是用词语表示参加者承担的角色。人称指示又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第二人称指示和第三人称指示。二是时间指示(time deixis),就是以说话人在说话的那一刻为参照点计算和理解的。三是地点指示(place deixis),就是用词语表示相对于参加者所处位置的空间方位。三是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是指用词语表示话语的一部分。五是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是指语言结构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
三、指示语在广告中的应用
(一)人称指示语
1.第一人称指示
第一人称指示的代词有I和we,一个指单数,一个指复数。如何确定他们的所指,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如:
(1)I click.I shop.I find the clothes I love.(网上购物广告)
(2)To me,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ful.(轩尼诗酒)
这里的I和me的使用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不是单单指“我”,而是指每一个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再加上第一句并列结构的使用,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达到让消费者信服的目的。
(3)Every time we race,you will.
这是雅马哈电子琴的广告标题。这里的we显然不指代消费者,而是指卖方,表明顾客使用这种牌号的电子琴,毫无疑问地总是受益者。
2.第二人称指示
第二人称指示主要用于指示听话人。在英文中,第二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都是you。在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单数是“你”,复数是“您”。
(1)It’s your life. It’s your store.(Acme超市)
(2)Nothing can prepare your senses for France.(某欧洲旅行广告)
(3)上海大众永远和您在一起。(大众汽车)
可以看出,英文广告倾向于使用“你”,而中文广告则偏爱用“您”,以表尊重,这是因为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这些广告语简短精练,指示词的使用贴近消费者,突出强调产品的优点,以期读者产生购买的欲望。
3.第三人称指示
英语中的第三人称指示代词包括“he、she、it、one”等,但是第三人称代词只是偶尔用于指示,更主要用作照应和泛指。
(1)He was born in 1963,and he’s still flying with us today.
这里的He指的是一种酒,在句中被赋予了飞翔的能力,表明它很受欢迎,口碑很好。
(2)Before our designers create a car,they talk to outside experts.
这句小汽车的广告语出乎读者的意料,表明小汽车是博采众长,内外专家的集体结晶,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One man’s disaster is another man’s delight.
The sale is now on.
这个耸人听闻的大削价广告中,引人注意的是用了两个对照词。而one和another都是泛指。
(二)时间指示语
指示性的时间表达包括时间单位名词、时间指示名词、时间指示短语和一些时间副词。一般来说,距离越小,用指示性表达方式的可能越大;而距离越大,用指示性表达方式的可能越小。
municating every month:$82
Health club every month:$82
Insurance,every month:$82
Trading a checkbook for a storybook:Priceless (Mastercard)
这句广告语中用了“every+非历法时间单位”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突出了这种产品的价值。
2.PLAY TODAY!(Lotto America乐透美国)
3.Visit Now!
第2则广告语中用了时间指示名词today,第3则中用了now,都在号召消费者赶快行动起来,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三)地点指示语
地点指示也叫方位指示,必须以特定的人或者物为参照点,才能确定某人或某物的相对位置。在英语中,最常用的空间指示性词语包括方位副词“here”和“there”,指示代词“this”和“that”,以及相应的动词“come”和“go”等。
1.Are You Smart Enough to Click Here?
2.Enter Here!
3.If you’re tired of waiting for dry cleaning or to have shirts launched,come to Klinke Cleaners.
第1、2则广告语多发生在各大网站上,用来吸引消费者进入卖家的网上商店。第3则广告语是一家洗衣店,一上来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强调了消费者的利益。
可以看出,广告语通常使用一些近指的指示词语,这样更好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有利于促成交易。
(四)话语指示语
话语指示又称为篇章指示,篇章指示的参照点都存在于篇章的语言之中。在广告语中,通常用“this”指代某一产品的特点或者特性。
1.If your feet could dream,
this is what they’d dream about.
这是SOFT SPOTS鞋的广告,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鞋很合适。
2.This is what the best people use.(化妆品广告)
这则广告介绍了该化妆品很受欢迎,佳丽们都在用,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五)社会指示语
通常有两种表达社会指示的方式,一种通过选用不同的称呼表示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方式只限于某些具有特定身份或地位的人。在广告语中,通常用的是第一种方式。
1.北京大酒店欢迎您!
2.摇出您往日的苗条,唤起您童年的回忆!(呼啦圈广告)
3.为了您的生命安全,请系紧安全带!(公益公告)
由此可以看出,在广告中通常倾向于用“您”,表达出顾客至上的一种理念。
综上所述,指示语在广告语的应用中已经相当广泛。巧妙地使用指示语,可以大大拉近消费者与广告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一种共鸣和通感,使广告产生一种醒目的效果,从而很好地促成交易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余光中的诗范文5
影视广告中的色彩语言特征
影视广告的画面可以通过摄像获得,也可以利用二维动画或三维动画技术以及后期处理特技合成。摄像所得画面色彩逼真、动人,动画中的人物、场景、环境的色彩虚拟,概括和主观性较强,而特技可以合成荒诞、离奇的色彩效果。无论是采用哪种技术手段制作,影视广告画面色彩都具有一些基本共性特征。
影视广告一般是一个时长约几十秒的影视短片,但从本质来讲它还是广告形式的一种,画面中使用的色彩始终要遵循广告对色彩的基本设计要求。在色彩选择上,影视广告中的色彩没有电影故事片的色彩那么自由、随意,必须根据诉求对象的特征和目标受众的心理以及广告的表达需要来决定。在影视广告中反复出现的产品或企业形象相关的色彩也必须要符合广告产品的属性特征,符合企业视觉形象系统的用色规范。在用色技巧上,影视广告中的色彩表达始终以增强画面的记忆为准则。所以它可能会采用更加鲜明、刺激的色彩组合方式。
影视广告中的色彩语言源于绘画,和平面广告一样遵循着对比与统一的审美法则,但影视广告中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平面广告更加强烈,因为它多了一个时间的维度,是“运动的色彩”。它的节奏与韵律不仅仅在单帧画面中体现,随着时间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广告的整体色彩还会呈现出动态特征。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美学》中指出:“只有当影片中的彩色表现出某些纯粹电影化的东西时,它才具有艺术意义。”他所指的“纯粹电影化”,主要就是指“运动的色彩”所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是影视色彩的审美意义所在。
影视广告中色彩语言的功能
影视广告的创意表现手法十分丰富,可以通过叙事、图解、证言、警示、比较、衬托、比喻和象征等多种方式传达广告对象的信息。在不同的广告创意中,色彩担任着不同的角色,行使着不同的功能,它是一个十分灵活的视觉要素。
色彩是记录真实影像的工具。这是色彩最本质的功能。在早期的绘画艺术里,色彩依附于形象而存在,用于表现对象形态,模拟真实环境。广告画面无论是通过摄像、动画还是后期处理特技合成,色彩的选择和设定大多还都是基于现实色彩,再现和还原真实的影像,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广告中大多数色彩都属于此种类型。真实色彩是构成广告画面的基础,在这类画面中,色彩是生活的还原,是一种被动的表达,色彩语言传达的语义为真实。
色彩作为影视广告表现的主题或广告诉求的对象。很多与色彩相关度比较高的产品或企业广告常常将色彩作为诉求目标,比如油漆、胶片等产品。这类影视广告中,色彩是个重要的“卖点”,也是画面表现的重点。例如《Sony Bravia 唯美广告 五彩油漆篇》,在60秒的时间里,整个画面都充满了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油漆。激情绽放的“油漆烟火”配上轻快激昂的交响乐喷薄而出,继而在空中爆炸开来,是一种十分具有创意的色彩表达。
另外,由于色彩具有表意功能和符号指向功能,很多企业都会设定自己的标准色。在影视广告中会直接以产品的独特色彩或形象的标准色作为广告的诉求重点,这个色彩会贯穿在影视广告整个播放过程,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对品牌和形象进行提示和重复,从而深化受众对广告的理解。广告中的企业标准色要能够表现品牌思想内涵,浓缩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形象的相关色或通过道具表现,或通过产品体现,或者直接以符号图案为载体来表现。
色彩与影调是营造氛围、强化主题的工具。在影视广告中,为了营造特殊的氛围,制造视觉冲击,表达深刻的寓意,往往会将光影与色彩结合起来,形成特殊影调,使得色彩不再停留在还原现实上。摄影摄像时,光线的明暗、强弱都会对色彩产生影响,由此产生软调、硬调、高调、低调等色调。例如,为了体现怀旧感,画面色彩常以黑白、棕色、青色、灰色和淡彩色为主。在广告里也常常利用彩色与黑白影调相互交替,达到改变时空关系的效果,“使片子的故事情节具有一种写真的寓意”。
具体来讲,色彩与影调在影视广告中有以下作用:首先,色彩与影调能捕捉受众的情绪,抒感。心理学证明人对色彩有着本能的情绪反应。影调的运用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影视广告所要表达的情感。其次,色彩与影调能制造戏剧性效果。当广告色彩以一种前所未见的形式出现时,会给受众带来陌生感,产生戏剧性的冲突效果。再次,色彩与影调能强调、突出广告对象。在影视广告落幅画面里,常常使用鲜明丰富的色调,强调、暗示、提醒广告对象名称,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这个画面的色彩一般不仅仅使用广告对象的相关色,还使用强对比的组合(或色相、或明度、或纯度的对比、或三者皆有),这样能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达到高度的记忆效果。此外,影调能使广告作品形成十分独特的色调风格,更易于被一些具有独特偏好的受众接受。
色彩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工具。从符号学角度来讲,色彩具有隐喻性质的象征意义。将这种象征意义与广告的主体相结合,色彩就具有暗示主题思想、强化主旨的作用,起到意识导向的功能。例如:剑南春集团的酒广告就是以一红一蓝两支产品展示为主,将产品形象置于皇宫的背景下。令“黄金甲”大气磅礴的场景与剑南春典藏酒的尊贵品质相得益彰。金黄色,原是皇权、富贵的象征,以此来体现酒的尊贵品质。
影视广告中色彩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影视广告中,色彩的表达仍然遵循着色彩构成中的对比与和谐的规则,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色彩语言最能激起受众心底的情绪。创造具有感染力的色彩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色彩结合光线形成特殊影调,营造特殊氛围。在现实中,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光线会影响色彩形成不同倾向的影调。一部广告片无论色彩多么丰富,时空变化多么频繁,都会有一个统治全局的基本色调。例如,当表现阳刚、坚毅的品质时,画面整体会使用蓝、黑、灰等形成硬调、冷调,而表现女性柔和的品质时,多会使用浅色的软调。
使用色彩蒙太奇,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美国美学家R・阿恩海姆说:“同是一组声音,按照一种序列,可以形成易于领会的乐曲;而随便的乱奏,就是一片嘈杂的音响。正如同一组颜色,按照一种配制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另一种配制就造成毫无意义的一堆杂乱无章的颜色”。在平面广告中,用起伏、强弱变化的线、形、色,能形成渐变的、有条理的、有秩序的关系;将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也可以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节奏与旋律感。
在影视广告中,这种节奏、韵律不仅仅表现在单帧画面里,还可以通过时空的变换来实现。这就是色彩蒙太奇。在影视广告中,色彩蒙太奇的变化规律常表现为渐变的、反复的、无规则的节奏关系。
渐变的色彩:往往是对象因自身光照等原因形成的一种持续变化运动。
反复的色彩:随着剧情的发展,相关的色调、明暗等会重复或交替出现,特别是在一些对话镜头中比较普遍。
无规则的色彩:观众会在观影的过程中猜测下一个镜头画面。不规则的色彩变化会引起观众心理的高反差,造成不稳定感和新鲜感。
巧妙利用视听连觉效应。爱因汉姆在谈到色彩时说:“色彩赋予形体以灵魂,正如声音赋予语言以情感。”由于色彩能够形成其他感官的连觉效应,色彩研究学者一直在尝试将音乐与色彩联系在一起,寻求音乐和色彩之间的契合关系。康定斯基就将明亮的黄色比喻成“刺耳的喇叭”。音乐能在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上,与“画面的灵魂”发生共鸣。当画面紧张的时候,配上激昂的音乐,当画面柔美的时候,配上柔和的音乐。将画面的色彩节奏与音乐节奏配合起来的视听组合,能各自强化对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广告中的音频类型比较丰富,包括人物的对白、旁白、解说、音效、配乐、插曲、主题歌等。每一种类型的应用都必须与画面的情绪表达统一起来。“电影中的音乐伴奏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对画面的情感和情绪效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如果运用不当,音乐的情绪内容与画面的灵魂不统一,就会对画面应有的效果起到破坏作用。”在影视广告里也是这样。
结语
对影视广告中色彩语言的评判不能脱离广告的目标。色彩语言自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有运用得当还是不当之分。无论是华丽的、明亮的色彩还是朴素的、沉暗的色彩,都必须围绕着广告诉求对象和诉求目标。色彩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和表现方法是无穷尽的,表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创作者创意的使用。(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栏目责编:黎莉
参考文献:
①邵长波:《电视色彩创作技巧》,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②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③姚争:《电视剪辑艺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余光中的诗范文6
[关键词]中职院校 “阳光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而近20年来,全国学生肺活量水平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下降;肥胖检出率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在《2010年广州市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报告》中,与2005年相比学生的身高高了,营养不良的少了,但学生的运动能力却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大幅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学生缺乏简单有效的、持之以恒的锻炼是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早在2006年12月23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实施,是我们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切入口和主要工作方面,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举措,必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笔者就“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在中职学校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阳光体育运动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长期、有效、深入地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中职学校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没有升学压力及中职学校的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有专业的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和就业的压力,中职学生除了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能胜任专业工作的身体素质,所以中职学校应是这场体育运动开展的排头兵和积极的推广者。
1.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依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文件《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及众多专家学者给阳光体育运动下的定义,如罗振宇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最终目标,而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刘小俊将阳光体育运动界定为阳光体育运动是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的,培养学生具有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体育行为,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最终实现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笔者借鉴众人之长,认为阳光体育应该重在“阳光”,是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以心情舒畅为前提。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其功能是在体质的发展过程中,更有效地渗透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也和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遥相呼应。
2.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从实施对象和实施目的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强大中小学生身体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从实施途径来说,两者是有区别的,学校体育更多地依托于体育课。注重教育性、学科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阳光体育运动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为主线,围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采用广泛开展各项课外活动,积极落实每天一小时为手段,以达到共同目的。阳光体育应以学校体育为阵营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做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之间的衔接。只有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3.中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与社会接轨,适应社会的发展脚步,社会对体育的要求,社会对拥有能胜任专业技术工作的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激励着学校体育的改革脚步。为了能更好地把《纲要》体现在日常的学校体育工作中,我们就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学生情况,调整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学校体育教学中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好处和乐趣,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提高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但目前,我市中职学校还存在着一些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计划不相适应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目前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
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生的来源多样性,学生的学习和锻练的主动性、积极性、纪律性较差,身体素质相差较大;相对于中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但学生对于就业的压力认识不足。这些都造成了学生没有了努力的方向,整天处于闲散的状态,怕苦怕累,连考核都是喜欢来就来,不高兴连考试都不来,有个别的学生为了逃避上体育课,更是从开学开始就抱着参加补考的思想了。再加上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还是以中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为主,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本来在中学就表现一般,更加没有了学习和锻炼的动力。
要做到长久地坚持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很重要。体育锻炼意识强弱,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体育锻炼意识不是天生形成的。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不仅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还使家长、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对体育产生了偏见,从而也导致了学生缺乏体育活动的兴趣。
3.2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指挥者。他们承担着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主要任务。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体质的综合提高起着主导作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里一直不被重视,加上招生情况的不确定性,这一政策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基础教育课程大力改革和阳光体育实施的浪潮下。体育课时、难度大幅度增加,课外活动的指导、各项体育竞赛的组织也逐渐增加,但体育教师的数量并未得到相应的增加;另外,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少之又少,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教师并不能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体育教师在这个浪潮中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3人均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
由于中职学校的经费大部分都投入到了专业建设上,造成了体育经费
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校场地器材短缺,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据有关学者调研所知,41.7%的学生因为“没有喜欢的体育项目”、23.7%的学生因为“没有场地器材”而不参加体育锻炼,有43.1%被调查教师认为,学校场地器材的短缺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直接原因之一。人均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3.4运动伤害事故对学校体育产生严重影响
学校体育开展教学活动,因为体育的本质特性,就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特别是意外伤害事故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现在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一旦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很难处理,学校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伤害事故的索赔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对抗性强,但是能够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体育项目就不得不被放弃。体育教师总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目的固然是为学生着想,但这是因噎废食的一种现象。如果我们越不敢放手去搞体育活动,学生体质总体下降得就越厉害,这样反而越更容易出现更大的问题。
4.在中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对策与措施
4.1要以达标为切入口。大力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中职学校应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带动下,制定具体的达标数据,把学校的达标目标定在高于“活动”要求72.3%以上,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以上等级,并由相当部分学生达到优秀等级。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结合专业特点,有意识地去教授、引导学生发现和至少掌握两项锻炼技能,课外布置练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积极地运动意识,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体育竞赛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4.2综合提高中职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适量增加中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加强中职院校体育教师、班主任和体育教练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对师资的较高要求,并将辅导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教师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作为教师的一项考核指标。
4.3加大体育专项经费投入,统筹资源
学校要把体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学校教学经费预算,真正做到专款专用。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场地和体育设拖建设,以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场地设施要求。同时,也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创新活动,做到现有场馆的最大化利用来满足学生的活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