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绩效评估系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1
【关键词】 现金流循环周期;ERP系统 ;绩效评估;评估指标
一、引言
ERP是由美国著名的电脑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于1993年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 其实质是在MRP II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并在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学会(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简称APICS)宣传和推动下得到了普及和广泛应用。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巨资实施ERP系统,ERP系统实施和运用效果应该如何进行评价是目前实业界和理论界重点关注的课题。
ERP系统绩效评估就是某个组织根据一定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对其已经实施完毕并投入实际运行的ERP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以识别它给组织带来的各种效益,并及时发现和消除那些阻碍ERP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的活动过程(络维,2003)。ERP系统它不仅是一种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一种现代化管理理念,一旦实施便扮演着企业业务平台的重要角色。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对比,它们与企业日常业务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企业的影响也更加广泛。所以,对ERP系统实施后绩效的评价绝不简单是对系统本身的评价,而是要重点考察ERP系统的实施可能给企业各方面带来的效益。下面拟在分析ERP系统绩效评估指标构建及其局限的基础上,探讨现金流循环周期在ERP系统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二、Shang和Seddon的ERP系统效益结构表
Shang和Seddon的 ERP系统效益结构表描述了ERP系统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Shang和Seddon的 ERP系统效益结构表是Shari Shang 和Peter B.Seddon在实证调查基础上,根据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相关文献资料,于2000年研究总结提出的。具体见表1。
根据ERP系统效益结构表,企业可以从该表列举的五个层面全面评估ERP系统对企业产生的效益。在实际评估工作中,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实施ERP的动机选择五个层面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企业实施ERP系统的目标,再对其中的子层面进行分析,找出能对企业效益产生影响的因素,并选用其作为评估指标对系统效益进行评估。
三、现有ERP系统绩效评估指标局限性分析
通过对大量的实证调查资料的归类整理,我们发现,目前企业一般会设立下列八项基本指标对ERP系统绩效进行评估,具体见表2。
一号、二号指标主要考核采购部门工作效率,采购提前期越短、停工待料次数越少,采购部门工作效率越高;三号、四号指标用来评价企业存货资金变现的速度,库存周转天数越短、库存平均余额越小,企业存货变现的速度越高;五号、六号指标能够评估生产部门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相同产品单位制造成本越低、延期交货发生次数越少,生产部门组织管理能力越强;七号、八号指标可以反应企业及时收回账款的管理水平,应收账周转天数越短、管理人员数量越少,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因此,上述指标考核结果基本可以反应ERP系统给企业各职能部门带来的绩效。
但是部门效益的提高,并不等于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比如采购部门会为了减少停工待料情况的发生而采购尽可能多的物料,从而导致大量物料库存的增加,“停工待料”次数减少了,“库存平均余额”提升了;生产部门为了降低单位制造成本,希望通过生产批量最大化摊薄单位固定成本和人工费,大批量生产同时意味着大批量在产品和产成品的增加,如果企业生产能力有限,准时交货变得很难实现,“单位制造成本”降低了,“库存平均余额”和“延期交货”次数却增加了;销售部门为提高销售业绩,会在不考虑对方的信誉和企业自身生产能力的情况下销售产品,随着销售业绩的提高,“应收账周转天数”和“ 延期交货”次数可能会增加。此消彼长,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益,也影响了对ERP系统绩效的正确评估。
综上所述,由于企业组织机构职能部门化特点,形成了评估指标的固有缺陷。使用这些指标对ERP系统绩效进行评估,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整体绩效,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四、现金流循环周期在ERP系统绩效评估中的应用基础
制造企业实施ERP系统的目的,就是以客户关系与销售管理为龙头,以企业内部的计划和生产管理为核心,有效地整合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并对企业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以达到效率化经营的目标,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图1描述了一家生产加工企业运作程序。企业根据需求信息,从供应市场采购材料,加工、装配生成完工产品后,再销售到需求市场。随着实物的流动,企业发生了供应、生产、销售业务。伴随着业务的发生、企业流出的资金又收回。当资金流入大于资金流出时,企业就实现了资本增值。从图1可以看出,资本是在营运周期中不断增值的。比如,资金周转一次增值3%,一年周转5次就有15%的资本回报率。因此,加快企业营运速度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途径。
营运资金反应企业维持日常营运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现金流循环周期反应企业营运资金从现金流出到现金流入循环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具体来讲,描述企业从采购材料付款,到生产完工销售收到款项所需的时间。“现金流循环周期”越短,说明企业营运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阶段占用时间越短,资本增值速度越快,企业效益越高。所以,对比ERP系统实施前后的“现金流循环周期”,可以为评估ERP系统给企业营运带来的整体效益提供重要的依据。
五、现金流循环周期在ERP系统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会计上用公式“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存货+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计算反应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所需要的营运资金。营运周期是指企业从购买原材料、人力等到出售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长度,现金流循环周期是指从购买原材料付款到出售产品获得现金所需要的总天数,营运周期和现金流循环周期在时间上会出现相互重叠。图2展示了制造企业现金流循环流程图。从图2可以看出,由于营运循环各阶段持续时间不同,现金流循环流程随之也发生变化。存货运送时间的延迟、生产周期的延长、客户付款时间的托延、以及向供应商付款时间的缩短无一不会延长现金流循环周期。为此,从理论上讲,现金流循环周期可以按下面公式计算,即:
现金流循环周期=库存周转期+应收账款回收期-应付账款付款期
计算企业现金流循环周期,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数据,这些数据基本来源于企业ERP系统,这也进一步反映了ERP系统信息集成的作用和价值。考虑到企业特点不同和经营的季节性波动影响,现金流循环周期一般应以年度为期限,计算年度平均值。假设一年为365天,计算公式如下:
库存周转期 =库存平均余额/平均每天销售成本=库存平均余额/年销售成本×365
应收账款回收期=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平均每天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销售收入×365
应付账款付款期=应付账款平均余额/平均每天销售成本=应付账款平均余额/年销售成本×365
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平均余额可以由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和期末余额计算得来。其他数据可以即时从ERP系统其他账表中查询得到。
例如,某组织,一定期间内平均每天销售收入为340 000元,平均每天销售成本为204 000元,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平均余额分别是2 000 000元、4 000 000元、1 600 000元。那么,现金流循环周期=2 000 000/340 000+4 000 000/204 000
-1 600 000/204 000=5.88+19.6-7.84=17.64(天)
六、结论
独立地看待现金流循环周期计算结果,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如果能长期坚持使用同样的计算方法,比较分析ERP系统启用前、启用后若干期间内的企业现金流循环周期的变动,现金流循环周期计算结果就变得非常有价值。
根据它不仅可以评估ERP系统的绩效,还能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除非企业的营运活动发生重大变革,否则企业的现金流循环周期应该保持基本稳定(杨雄胜,2004)。对任何重大变化,都必须从整个营运循环中,找到可能影响现金流周转速度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缩短现金流循环周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而其对于企业效益的影响又可以通过现金流循环周期等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价,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当然,“现金流循环周期”只是从现金周转速度的角度评估了ERP系统绩效,要对ERP系统绩效进行全面评价,还必须结合使用其他方面的指标。ERP系统绩效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E・沃尔曼等.制造计划与控制(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92-103.
[2] 杨雄胜.高级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6-106.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2
关键词:压力气瓶;事故统计;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69-02
气瓶是特种设备,也是高校实验室常用的储气装置。气瓶的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实验室乃至全校的安全,屡屡发生的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更为加强气瓶安全管理敲响警钟。对以往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事故风险性并找到致灾原因是建立气瓶安全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一、近十年全国气瓶事故统计分析
根据2006-2015年质检总局的统计资料,气瓶事故的起数及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在特种设备事故中居于首位[1]。历年特种设备事故和气瓶事故的起数如表1所示[2]。气瓶事故的特点,一是爆炸事故居多,且绝大多数为无缝气瓶爆炸事故;二是化学爆炸在气瓶所有事故类型中占比最大;三是气瓶事故多发生于充装和使用阶段,尤其是用氧气瓶和可燃气体气瓶进行焊割作业的过程中。气瓶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气瓶充装单位未落实相关安全规定,以致气瓶错装、混装而引发爆炸;二是气瓶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或误操作,造成氧气瓶与可燃气体气瓶同时使用时,可燃气体窜入氧气瓶或回火而发生爆炸;三是非法燃气汽车改装点私自制造并安装质量不合格的车用气瓶,导致气瓶超压爆炸。
在特种设备事故中,气瓶事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从严重性上看,压力气瓶往往造成人员死亡和重伤。而相关数据表明,学校实验室的事故概率是生产车间的上百倍,因而高校实验室的气瓶安全问题尤为应该引起重视。
二、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统计分析
1.事故案例分析。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2014年实验室发生的100起事故中,因压力容器及其他设备引发的事故共20起,总计导致66人伤亡[3]。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由于其发生地点的特殊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性,屡屡成为舆论热点问题。其中,在发生于2015年底的清华大学化学实验室氢气瓶爆炸事故中,一名博士生丧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障实验室安全,有必要对气瓶这样的高危设备进行重点管理,首先就要通过以往的事故调查分析确定其风险度。
2.事故风险度统计。风险具有事故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结合的二重性特征,基于这两个特征,对过去20年中发生的52起实验室气瓶事故进行统计分析。针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事故类型上看,主要的气瓶事故类型是倾倒、泄漏和爆炸。其中,由气瓶倾倒造成的事故有2起,占比3.9%;泄漏事故5起,占比9.6%;爆炸事故45起,占比86.5%,且其中绝大多数为化学爆炸。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气瓶事故为爆炸事故,而不难发现爆炸事故在所有事故中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因而要从事故原因入手,分析致灾因子并制定管控方案,防患于未然。就事故后果而言,在52起事故中,只造成轻微经济损失的事故1起,造成人员轻伤或严重经济损失的事故7起,造成三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的事故35起,造成三人以上人员死亡或10人以上人员重伤并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事故9起。统计结果表明,多数气瓶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导致人员死伤,虽不易造成群死群伤,但在实验室中气瓶会成为严重危害实验者人身安全、威胁实验室财产安全的危险源。依照频率可推算实验室气瓶事故发生的概率,从事故类型上看,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性最大,达到80%以上;其次是泄漏事故,约为10%;最后是倾倒事故,概率不足5%。从后果严重度上看,近70%的气瓶事故会造成三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的严重后果,还有约17%的气瓶事故由于连锁反应会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只造成财产损失的气瓶事故不足15%。
三、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原因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知,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高发,常见的事故类型有倾倒、泄漏和爆炸,这些事故的原因可归结为人、机、环、管四个方面。
1.人员操作不当。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匮乏,安全意识淡薄,未受实验室专业培训而直接对气瓶进行操作[4]。不规范的操作轻则导致气体泄漏、向外溢散,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酿成严重事故。
2.气瓶状态不良。部分气瓶超限服役,超过或临近正常使用寿命的气瓶仍在使用;气瓶的瓶体出现裂纹、阀门损坏,危险气瓶未经检修而照常使用;气瓶自身的高压导致瓶内气体升温,增加了爆炸危险性;充装有腐蚀性气体的气瓶在使用过程中瓶壁变薄,构成潜在安全隐患。
3.存放环境复杂。高校实验室中往往存放了大量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实验原料、实验仪器和设备,且常有人员出入。高压气瓶摆放其中,容易受光照或外界撞击发生物理爆炸,或因为实验室中其他易燃易爆物质的燃爆而导致化学爆炸。
4.设涔芾砘炻摇J笛槭移瓶的摆放位置不尽科学合理,气瓶间距离不足,多种气瓶混放;气瓶上缺乏明确标识,或标签腐蚀污损难以辨认,为取用和管理带来困难;未按时对气瓶检修维护,导致存在危险性的气瓶在实验室中继续使用。
四、结论
本文对典型的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做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实验室气瓶事故高发,且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导致气瓶事故的原因可归结为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气瓶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环境因素和管理的缺陷四方面。应对照事故原因,从人、机、环、管的角度采取措施,加强高校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奎建.2007年全国特种设备事故及分析[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08,24(4):51-56.
[2]质检总局关于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情况的通报[R].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3
关键词: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 效能评估; 层次分析法; 模糊理论
中图分类号:TN9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11-0044-03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man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Fuzzy Theory
QI Tao, YANG Hao, XU Yuan, ZHANG Yun-fei
(Chongqing Communi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35, China)
Abstract: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the effectiveness index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mand control systems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fuzzy theory based on AHP. A complete range of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thod is advanced,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ommanders,decision in the war and optimize the resourc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mand control.
Keywords: communication and command control system;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HP; fuzzy theory
0 引 言
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是由通信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预警探测系统、情报侦察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其飞速发展,呈现出性能日益先进,功能逐步强大的趋势,极大地提高了军事通信与指挥保障能力。如何对其系统效能进行科学评估,以优化系统资源,提高系统效能已成为广大通信和网络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
系统效能是预期一个系统能满足一组特定任务要求程度的度量,是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能力的函数,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达到规定的使用目标的能力\。系统完成特定使命的能力是通过系统的一系列功能来实现的,而这一系列功能是通过大量的性能、指标来保证的,这些功能、性能、指标按一定的层次机构与关联关系有机汇集,构成了系统完成特殊使命任务的评估方法。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由多个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的每种能力涉及很多因素,各个能力之间又可能相关,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客观的关系模型和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流程,才能客观地评价该系统的综合效能。
1 效能评估的过程
鉴于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本身客体组成的复杂性及其作战运用中的诸多主观因素和不确定性,对照目前多种系统效能评价方法的特点,本文引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理论进行综合评估。
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思想是把待评价的事物按层次分析关系逐层分解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有多个元素组成,构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元素集\。根据专家意见,对同一层次并属于同一个准则层的所有元素两两相互比较其重要性,再构造出判断矩阵,计算每一元素对上一层次各元素以及对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贡献,求得与递阶层次结构相应的权重集,作为方案选择和决策的参考依据。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是直观性和简洁性,既有比较严格的数学原理和处理手段,又有比较简单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体现经验与理论的统一、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是量化决策者的经验判断,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在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
1.2 模糊理论
模糊理论(Fuzzy Theory)是为了解决真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模糊现象而发展起来的,是基于分类的局部理论,特别适合处理用常规方法无法明确定义的模糊性问题\。
由于在评估中单项指标取值性质往往不同,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可比性差,加之战场环境极其复杂,对于不同的用户需求,同一指标即使在相同的数值范围内,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专家知识,借助模糊理论将评估指标进行度量统一。
人们对指标的评价往往采用是否达到满意来描述。这样,可以把指标的评价统一为满意程度的大小。为简便起见,并结合系统综合评价的实际情况,将满意度等级映射为性能指标等级,并定义为(很好、好、良、中、差)等模糊概念,其模糊向量定义为在合评估体系结构中存在着的不同性质指标。对不同性质的指标,应采取不同方法获取指标的模糊满意度。对于定量指标,首先需要确定指标的模糊隶属函数,然后由相关专家根据单项指标的数据变化范围,计算出系统内每个指标的模糊向量。对于定性指标,很难对其给以定量化,通常采用专家模糊评价法进行处理。
1.3 评估步骤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理论,对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的效能评估步骤(见图5)如下:
(1) 在深入研究用户对通信与指控系统的作战应用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2) 确立评估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3)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首先构造指标层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然后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指标的相对权重,最后进行多级评判计算各层指标的组合权重;
(4) 用模糊数学理论测度每一指标的隶属度和模糊向量;
(5) 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通信与指控系统的综合效能进行评估。
图1 效能评估步骤
2 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效能评估的方法
2.1 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系统效能综合评估体系\是指评估过程中,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本质属性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评估指标体系即评估的标准和内容,是评估目的的具体化,确定了具体的评估方向。它描述了通信装备作战能力的主要性能参数,是通信装备战术性能、质量和保障特性的综合权衡。评估体系结构是指系统综合效能与效能指标和能力指标的层次结构关系。系统效能指标主要用于度量装备或系统在给定条件下实现其总体功能的程度,它是对装备或系统单项性能――可用性、可靠性与固有能力的综合\。
建立性能综合评估体系结构是对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性能进行评估的前提,针对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和系统性能综合评估的任务需求,可以建立如图2所示的性能指标综合评估体系结构。
品质因素(B1):指系统硬件的固有属性、系统硬件结构以及后续保障能力\。包括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3个指标。
战场生存能力(B2):指系统应对敌方强烈电子进攻和各种火力打击,维持正常工作的能力。包括抗干扰能力、抗毁生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机动反应能力、安全保密能力5个指标。
通信性能(B3):指系统保障作战地域内各级指挥中心以及各分系统快速、保密、可靠传输、交换、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时延、呼损率、误码率、网络容量、互联互通性和覆盖范围6个指标。
综合指挥控制能力(B4):指系统综合收集和处理本级雷达站、观察哨、阵地观察网等和上级或友邻预警探测系统传来的空中情报、技侦情报、气象情报等信息,指挥机关依据软件系统、指挥控制台和手工作业设备等辅助决策手段进行指挥决策的能力。包括预警探测、情报侦察、辅助决策和自动化作业等4个指标。
图2 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综合评估体系结构
2.2 构建比较判断矩阵
由于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的效能评估指标性质不尽相同,单位也不同,很难直接进行评估,这里采用评分的办法比较它们在同一层次下的优劣程度,采用专家打分方式,将每层次的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为了减少个别专家评分的主观性,通常邀请多个专家独立地对评价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判,最后取各个评价指标中权值的平均值。具体步骤如下:
(1) 向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在此专家问卷采用美国运筹学专家T.L.Saaty提出的标度\,如表1所示。
表1 标度的含义
1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
5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明显重要
7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外一个元素强烈重要
9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外一个元素极端重要
2,4,6,8为以上两两判断之间的中间状态所对应的标度值
倒数Bij=1/Bji Cij=1/Cji
用Pkij(1≤i,j≤18,1≤k≤N)表示第k个专家评定的第i个评价指标相对于第j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令pij=(∏Nk=1pkij)1/N,则pij表示专家组N个专家评定的第i个评价指标相对于第j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的平均值\。这个过程能消除权重确定过程中人为的影响,保证指标权重的有效性和实用性。A-B判断矩阵和B-C判断矩阵分别为:
X=(pij)4×4, Y=(pij)18×18
式中:i=1,2,3,4分别对应B层的4个指标。
(2) 由判断矩阵计算比较指标的相对权重。
利用Matlab软件分别计算A-B判断矩阵X=(pij)4×4和B-C判断矩阵Y=(pij)18×18的特征向量。记A-B判断矩阵X=(pij)4×4的特征向量为W1=(w1,w2,w3,w4),其中w1,w2,w3,w4分别为B层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记Bi(i=1,2,3,4)对应C层互重要程度矩阵的特征向量为wij(j=1,2,…,18;i=1,2,3,4),则可得由wij(j=1,2,…,18;i=1,2,3,4)构成的特征矩阵W2=(wij)4×18。
(3) 对比较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用来判别比较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可以用一致性指标CI来衡量:
CI=λmax-nn-1
式中:λmax为比较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比较矩阵的阶数。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CI/RI,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其指标见表2\。当CR
表2 随机一致性指标
阶数123456789
RI000.580.901.121.241.321.411.45
(4) 计算各层指标的组合权重向量
在得到W1和W2以后,可计算出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向量为:
WZ=W1•W2=(WZ1,WZ2,…,WZ18)
式中:WZi (i=1,2,…,18)分别对应最底层各元素的综合权重系数。
2.3 单因素评判矩阵
把满意度映射为性能指标等级并定义为:
E=(e1,e2,e3,e4,e5)=(很好,好,良,中,差),则可得到各元素指标属于哪一类的隶属度,设ril为专家组,对第i个指标给出第j种评判的比例(即元素指标属于el的隶属度,i=1,2,…,18;l=1,2,3,4,5),则有∑5l=1ril=1,(i=1,2,…,18;l=1,2,3,4,5)这样可得到单因素评判矩阵,记为R,即R=(ril)18×5。
2.4 进行综合模糊评价
经过上一步计算可得到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效能综合评价的18个指标中单因素评价矩阵R,又知权重向量WZ,则可以得到综合因素评判等级的加权向量,记为RZ=(RZ1,RZ2,RZ3,RZ4,RZ5),则有RZ=WZ•R。式中•表示模糊算子,在本文中采用(•,)模型,即先进行普通乘法运算,再进行环和运算\。
2.5 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效能综合评价
根据最大隶属度法则,选择备选集RZ中隶属度最大的一项,即对应于性能综合评价指标的等级,如表3所示。
表3 综合评价指标等级表
隶属度RZ1RZ2RZ3RZ4RZ5
性能指标等级很好好良中差
3 结 语
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将模糊理论应用于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效能的综合评估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客观、更确切地反映所研究的问题,从而实现系统性能的最优化设计。虽然实际分析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对各个指标进行专家打分时没有对网络拓朴结构、网络节点数量、网内用户数量、系统编组方式等对各项指标没有进行定量分析,但是此种评估的思路无疑是合理和科学的,同时也为其他通信系统的优化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朱和平.21世纪综合电子战系统\.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2]郭齐胜,罗晓明,董志明,等.装备作战仿真概论\.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戴锋,邵金宏,王力.军事运筹学概论\.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2.
[4]杨军.基于模糊理论的卫星导航系统综合效能评估研究\.宇航学报,2004,25(2):147-151,194.
[5]陈浩光,李云芝.武器系统效能评估与评估创新\.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4(8):1-3.
[6]赵超,文传源.作战系统综合效能评估方法探索\.电光与控制,2001(1):63-65.
[7]王国玉,肖顺平,汪连栋.电子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8]何家琪,杨浩.军事通信装备学概论\.北京:出版社,2003.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4
关键词:C4ISR通信网;模糊综合评判;效能评估;作战效能
中图分类号:TN91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295-01
C4ISR系统,即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 }、算机(Computer )、情报(Intelligence)、监视(Surveillance)、侦察(Reconnaissance),又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以网络为中心的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侦察、预警探测和信息战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基于“网络中心战”的C4ISR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平台中心战”相比,C4ISR系统“战斗力倍增器”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在分析和综合所给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的通信系统效能分析模型。为改进和增强系统效能提供科学方法。
1评估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构建C4ISR通信体系对一体化联合作战影响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一体化联合作战效能评估质量。因此制定评价指标应考虑以下因素:影响主要通过信息栅格中的感知能力、通信能力和认知能力3个方面予以体现。
1.1评估模型体系的建立
C4ISR通信系统对一体化作战影响的效能评估模型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即信息网络可靠性评估、战时通信能力评估和网络生存能力评估。
网络可靠性评估主要是用来评估信息网络中信息流动和处理过程中信息网络的复杂性、协作性以及中心性。
战时通信能力评估主要是用来评估通信系统内部部效能的发挥程度以及作战单元和体系在信息网络系统内部的协调运行能力。
网络生存能力评估主要是用来评估信息网络遭到敌火力打击和信息攻击的生存能力。
1.2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根据模型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得出通C4ISR通信系统对作战影响的评估指标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C4ISR通信系统效能指标
2模糊综合评判及算法分析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主要根据模糊问题的各个评估因素,评价标准以及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再对各评估对象进行评估。例如,对C4ISR通信系统作战效能评估就时一个多因素、多指标的复杂评估过程,不能仅仅用高和低来评判,并且在评估过程中无法制定统一明确的考核标准。所以对C4ISR通信系统评估很适合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测评。其步骤归纳如下:
(1)求C4ISR通信系统作战效能影响在:非常重要,重要,一般,差四等级上的程度。
(2)将上式归一化得四个等级的分值,建立矩阵得出最后的评估值。
3C4ISR通信系统效能模糊综合评判法实例分析
对某C4ISR通信系统作战效能的战时通信能力进行满意度效能评估。通过在某通信仿真环境内对上述各方案进行计算机仿真得到定量指标的数据:通过咨询专家得到定性指标部分的数据,本文以C4ISR通信系统对作战的影响评估为例,在此次评估中,由5位专家组成评估小组,以非常重要、重要、一般、差四级标准分别C4ISR通信系统作战效能进行评分。评估指标、权重值分配以及专家评审情况如表1。
表1评估指标、权重值分配以及专家评审情况
由表1可得:一级指标权值集为:A=(0.3,0.4,0.3)(1)
二级指标权值集为:
A1=(0.2,0.3,0.5)
A2=(0.4,0.3,0.3)
A4=(0.3,0.4,0.3)(2)
为了计算简单,其他运算度类似,本文只选择一级指标“战时通行能力”及其所包含的二级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则二级模糊评判矩阵为:
R1=0.60.400
0.40.40.20
0.20.20.40(3)
运算可得二级评语模糊向量为:
B=A•R=(0.34,0.40,0.26,0)(4)
这一评估结果表明C4ISR通信系统作战效能的战时通信能力,34%的人认为是非常重要,40%的人认为是重要,26%的人认为是一般,没有人认为是差。
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每个等级与权重分数赋值V情况如表2。
表2 等级与权重值分数设定情况
等级非常重要重要一般差
权分数(V)100806040
从而可以求得C4ISR通信系统作战效能的战时通信能力能力为:
P=B•V=(0.34,0.40,0.26,0)•100806040=81.6(5)
据此分数,专家组可根据不同的评估标准给出C4ISR通信系统效能进行评估。
4结语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对C4ISR通信系统的作战效能进行评估,考虑的因素比较具体,科学地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计算结果客观全面。通过对具体实例分析可知,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模型切合实际,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用性,建立合理的C4ISR通信系统效能评估体系对保持和恢复通信装备战术技术性能和部队战斗力的再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WANG Yong,HOU Jun,PAN Qua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C4ISR System based on Game Theory[M].Fire control and command control. Vol. 31,No. 4 April,2006
[2]Georgiy M L,Feili Yu,Yuri L,et al. Pattipati Networks of Decision-Making and Communicating Agents:ANew MethodologyforDesignand Evaluation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and Heterarchical Structures[A].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ymposium[C].2004.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5
【关键词】 教学质量; 评估系统; 评估指标; 分值
模糊数学以隶属函数形式表现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程序,从而使一些内涵不是很分明的概念得以表示[1]。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估是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涉及多个指标的事物评价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全面、清晰、有效、简洁评估有众多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2]。模糊数学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3]。
近1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保证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很多高校都在探讨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步运用于实践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多年来,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没有一个科学的、有说服力的依据,学校检验教学质量同样也没有一个简单可行的、有效的途径[4]。因此,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目的,我们设计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通过运行此系统,可以定量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使高校教学管理在科学化、标准化的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5]。
1 系统的功能
该系统根据每次评估课程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此体系进行评估分析,完成以下各种功能;
①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② 建立数学模型、算法设计;
③ 库文件整理;
④ 录人参评教师的评估分值;
⑤ 统计每位参评人员的各项指标得分及总得分;
⑥ 进行各类比较,排出名次;
⑦ 查询、打印所要的数据;
⑧ 存盘备份。
该系统的实现既能评估参评人员的各种教学指标,又能分析比较结果,为授课教师晋升职称等提供参考依据。
2 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环境
该系统在window操作系统支持下,用Visual Foxpro 数据库实现各项功能。
2.2 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由数据录入、检索查询、打印、初始化4大模块组成,其结构框图如图1。
2.3 指标体系
该系统对指标体系采取动态管理,既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该体系重额设计、建立,也可直接利用已有的指标体系。已有的指标体系如表1。
表1中,以“1”打头的项目代表教学态度;以“2”打头的项目代表教学内容;以“3”打头的项目代表教学方法;以“4”打头的项目代表教书育人; “5”打头的项目代表教学效果。利用该代号,可分别统计出以上5大项所得分情况。
个人总得分
S=ni=1Mi×Ni
(其中M 是权重系数,N 为该项所得分值)
权重系数依据该项指标内容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重要性而定,需要时也可参照 往评估的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为了实现动态管理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单独设计了一个表文件。其结构见表2。表1 评估指标体系表2 评估指标体系结构该指标体系库单独设立,便于指标体系的维护、修改。
2.4 评估人员库
对参评人员须建立一个评估得分表文件,其结构见表3。表3 评估指标得分结构
2.5软件设计
2.5.1数据录入与编辑 本界面既可录入数据,也可在录入的同时进行修改、插入、删除等。当主菜单选了数据录入与编辑子模块时,此时输入被评教师所在系的代号,系统自动将代号转换成汉字系名,出现在系别之后。输入被评教师姓名,在表格中开始输入该教师所得的各项指标得分,分值输入完后,系统自动统计出该教师各项指标的得分值,以及总得分值。当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改时,可直接录入对数据进行修改、删除等,也可退到主菜单进入修改数据子模块对数据进行维护。
2.5.2 检索查询 当进入该子模块后,可分别按系剐、评估分、姓名、指标体系进行检索查询。按系别查询时,根据用户输入的系别代号,系统将该系全部参评人员及所得各项指标分值按总得分由高到低排列显示出来;按姓名查询时,系统将一屏显示一个记录,记录内容有该教师所得分卷值及各项分指标的得分值;按评估分查询时,系统显示出各分数段得分的人数及姓名、系别等;按指标体系查询时,系统可显示出各指标体系所得平均分,依据该平均分可分析出教师总体教学状况。
2.5.3 打印结果 该模块可打印全体参评人员评估得分结果。此结果按总得分值由高到低排列,也可按不同系打印出各系参评人员的评估得分表。此外,还可打印个人评估表,对打印结果可进行横向比较,即系与系之间的比较;也可进行纵向比较,即人员与人员之间的比较。还可对个人不同时期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图2 评估数据录入与编辑界面
2.5.4 初始化模块 该模块的第一子模块是体系指标,当选择该子模块时,系统将调用指标体系库,建立新的指标体系。该模块的第二子模块是库文件整理,即及时对评估数据库进行备份、清理,以便下次使用。该模块的第三子模块是进行库文件的索引,当库文件被破坏时,系统还可重新建立索引。
3 系统的实现
该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菜单中的提示信息,利用鼠标选择相应的功能,录入和编辑专家、同行、学生给全校授课教师打的分数,查询授课教师所在的系别,选择该系的教师,用鼠标评价,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的数学模型,就可以给教师授课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再通过打印模块,打印教师的授课质量的评估结果,最后对全校教师授课质量评估数据进行备份、存档。
4 结论
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估是一个综合的、多准则的、多因素的复杂问题,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实际状况和特点,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法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做出评估,并编制教学质量评估软件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6]。
参考文献
1 胡金柱.模糊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78~98.
2 梁邦助,杨福贵.教学质量评价中的统计方法.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11:19~21.
3 梁保松,曹殿立.模糊数学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131~142.
4 李汉邦,宋烈侠.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2:52~53.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6
关键词:旅游;人才培养;AHP;评价体系
一、背景和意义
中国旅游人才数量不足、层次不高。以山东省为例,2008年在省城旅游业从业人员6万余人中,旅游专业毕业的仅占40%,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5%。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快速发展与旅游专业人才的短缺矛盾十分突出。
中国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化旅游院校的缺位,良莠不齐的教学质量,是导致目前旅游市场供求矛盾复杂化的主要原因。作为旅游院校(系)来说,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相脱节,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兼容,旅游院校(系)传授给学生的主要是知识,而不是技能和素质,这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无用武之地”。
如何保证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各校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对高等学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评价是一个综合的、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大多数的因素都是定性的描述。建立客观的旅游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使定性问题定量化,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本文在近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以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评价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高低,并找出影响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人才高素质化的进程。
二、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理
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图。AHP方法的第一步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本评价体系中,首先以影响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层次结构图。建立此结构图的关键是理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哪些是上一级的,哪些是从属的。这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的关键。
2.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层次结构图中的隶属关系,构造判断矩阵。设某层有n个因素,要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指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指标所占的比重。即把n个因素对上层某一指标的影响程度排序。此比较是在两因素之间进行的比较,比较时采用标度法。
三、旅游人才培养质量AHP综合评价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属的类型,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由此形成旅游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图。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根据应用性、简明性、全面性、可比性原则,同时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经验,从培养条件、培养实施过程、培养效果三个方面来构建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三级指标四个等级:(1)目标层。本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也称为理想结果层,用来描述评价的目的。本评价体系以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2)一级指标层。对目标层的具体描述和扩展,主要为评价指标和影响评价的因素。本评价体系中,由培养条件、培养实施过程、培养结果作为一级指标层。(3)二级指标层。对一级指标层的细化。(4)三级指标层。对二级指标层中所述各因素的进一步具体化。
2.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确定指标权重是AHP方法中的重要步骤。其确定过程包括两个内容:(1)构造各层判断矩阵。首先,把处于同一层次上的各因素,按其优良程度或重要程度划分为若干等级,赋以定量值,一般采用前述标度法表示。其次,构造判断矩阵。对某一层次的因素,可以建立一个判断矩阵,矩阵中的数值表示甲因素对乙因素的重要程度的赋值。(2)确定层次权重。(3)确定组合权重。组合权重是计算底层指标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权重。这一计算过程是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逐层进行的。
3.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根据专家问卷结果构造判断矩阵,一级指标层中的三个指标体系到目标层的判断矩阵计算结果,同理可以构建二级指标层中各指标到一级指标层的判断矩阵,以及三级指标层各指标到二级指标层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结果。
4.对各指标进行排序。根据以上层次分析模型及判断矩阵中的计算结果,对影响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各指标权重进行排序。
四、结论
基于AHP方法,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构造了高等学校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从培养条件、培养实施过程、培养效果三个方面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了影响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的权重顺序,找出了影响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整关键因素,可使高等学校旅游人才培养趋于规范化、现代化,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芳兵.昆明市松花坝水源区人口容量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
[2]方向阳,莫华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设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之二[J].现代教育管理,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