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范文1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不一致常常会引发矛盾于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客观评价自己,情绪低落,不定多变。他们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明显增加,与人交往时内心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以下是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典型的案例调查及分析(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一、案例一
(一)案例
学生:李梦 学校:衡水学院音乐系2011级学生
主述内容:自卑,看不起自己。在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作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从高中到大学很少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来访者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像已经没有脾气了。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都闷在心里。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近来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动。来访者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二)案例分析
来访者李梦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由其社会适应挫折所引发的人际性压力。首先,来访者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经历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先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社会隔离开来,后又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其次,来访者前来咨询和求助,表面看来是为了改变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局促不安、紧张和脸红等行为方式,而实际上,这并不是症结之所在。根本原因,是由于来访者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
二、案例二
(一)案例
学生:梁鹏 学校:河北师大艺术学院2010级学生
大学生已经半只脚跨入社会的人了,已经有足够的理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但他们有时候仍然不能自我管理。梁鹏是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又有几个呢,从而心理压力变大。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二)分析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三、结论
由上案例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而过度心理压力所产生的危害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
(一)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引导学生与父母多沟通
我们可以开展教育经验交流会 ,家校互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适的期望值,不作过高要求,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氛围,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消除与父母间的代沟,多坦诚地与父母交流意见。
(二)改善学习生活环境,渗透美育功能
个人在“美”的环境熏陶下,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育功能创造美。如美化教室和居住环境;开展爱心活动,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举行各种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从而缓解压力。
(三)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普及心理知识,让学生自己调节心理来缓解心理压力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来调节自身压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给自己定位准确,扬长避短。尤其在刚入学的大学生身上,他们在中学阶段,一般有心理优越感,而入学后仅只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对此,大学生们首先要逐步接受自己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接纳自我。
2.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要对心目中的大学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压力。并且要常问自己“来大学干什么”、“今后要成为怎样的人”等,有利于角色定位,适应新环境。
3.确立大学的学习,奋斗目标。大学生入学后,往往会有意放纵自己,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这是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状,看到别人有条不紊地学习工作,便会产生压力。所以大学生必须给自己确立学习奋斗的目标,从心理等角度来讲,有一个明确目标 ,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压力的不利影响。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使人变得积极向上,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压力。
(衡水市第五中学 衡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 凌文辁、滨治世.心理测验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
近年来,各地高校大学生中由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事故的频发,促使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的研究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通过对一些相关先行研究的学习,笔者发现,至今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各项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心理压力来源类型的调查与研究,而很少对大学生文理科、男女、年级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因此,本研究中,笔者主要在心理压力来源基本明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学生中文理科、男女以及各年级分别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做出初步整理与分析。希望能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些作用。本论文主要就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进行对比研究。
一、心理压力及心理压力来源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而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是指造成大学生一系列心理压力及问题的原因。根据对相关先行研究的学习得知,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如图1所示)
二、调查方式及对象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及分层随机抽样的形式,对苏州大学文理科专业各160名,共计320名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具体如表1所示: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习压力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有78.8%的理科生及84.38%的文科生感受到了学习压力。可以证实,学习压力确实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第一来源。且无论文理、男女、年级差异,学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都是最大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文理科角度来看,文科学生总体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较理科生大,但程度与理科生相比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文科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主要在于面临考试的压力。由于文理科学习内容与方式的不同,造成文科学生通常不太注重平时的学习,只有在面临考试的时候才会紧张起来,因此在考试面前大部分文科学生都会有学习的压力。而与此相反的是,理科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虽然日常学习压力较大,但面临考试反而压力会相对较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文科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会比理科生高,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但由于理科生平时课程安排紧、学习科目难,因此理科生总体感受到的学习压力肯定会较文科生大。
从男女生角度来看,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女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及程度,总体来说都普遍比男生要高。探求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女生通常学习的自主性及自律性较好,且对自我的要求也较高。相反,男生自律性较差,比较贪玩,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也没有女生高。
从年级角度来看,理科生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越来越低,程度上除大二阶段略有下降外,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而文科生中,大一和大四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的比率较大二、大三高,且大一的程度最高,大四程度最低。
2.就业压力
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仅次于学习压力,位居第二。可见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压力之大。
从文理科角度来看,理科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及程度都较文科生要高。这似乎与理科生的实际就业率往往比文科生较高相悖,但事实确实如此。这可能与理科毕业生总数普遍较大有关。且据相关研究表明,文科生家庭情况普遍较理科生好,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方面,这使很多理科生都面临着必须通过就业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
从男女生角度来看,女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总体较男生高。这可能与男女生的就业环境及所受待遇不同有关。虽然现代社会早已提倡男女平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也确实逐步有所改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这就往往导致女生就业要比男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大。
从年级角度来看,文科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及程度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可能因为文科生普遍家庭情况较好,导致在低年级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会特别在意就业问题。但随着毕业的临近,逐渐意识到一份好的工作在自身今后的独立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感受到就业压力的存在。而在理科生中,大三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比率和程度最高,因为大多数理科生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往往大三开始就十分关注就业信息,希望能尽早就业。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学习与就业确实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但从感受到这两类压力的程度来看,理科生要略微高于文科生。这可能与理科生普遍学习科目较难、课程安排较,且理科生每年毕业生的总体数量较大且家庭情况普遍较差有关。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心理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其家庭的未来,更是关乎国家兴亡的重要事情。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面对未来的重任?笔者认为,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行。社会的重视,学校的支持,老师的鼓励,家庭的关怀,自身的排解,缺一不可。由于篇幅限制,此次研究对这一问题不能予以深入探讨。但笔者会继续学习与研究,探索更多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希望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拓维文化.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黄艳苹,陈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压力
一、导言
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一言以蔽之,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是大学生进人社会,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最后阶段,心理健康对其成才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陈世联认为大学生与社会人一样,已经进入了情绪重负的时代。这种情绪重负往往给大学生们造成焦虑、苦闷、心情不畅、甚至导致心身疾病或精神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由这种情绪重负而引起的。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专家斯芬•P•罗宾斯认为, 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
研究发现大学生健康状况虽然良好,然而心理压力却在急剧变大。尤其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易发群体。当前,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可以分析大学生压力来源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从而提出有效地解决措施,促进他们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分层抽取廊坊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的140名被试,每个年级35名学生,其中男女生各半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占87.9%。
2.工具
本次调研运用的是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其Cronbach系数为0.815,所得之系数均达.01显著水平,代表本量表的信度颇佳。
三、结果
1.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压力各因子相关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各因子和压力各因子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其中心理健康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四个因子与压力各个因子相关均达0.2以上,p
2.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与压力各因子相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其中学校因素、人际关系、个人因素三个因子与健康总分相关均达到了0.5以上,其它因子相关依次降低,但是它们也都对健康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见表2。
表1 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压力各因子相关状况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2 压力各个因子与SCL―90总分相关系数(N=123)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压力的性别差异比较
(1)不同性别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男生平均分高于女生,但是就总体而言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而且男女在健康各个因子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4
表3 男女在健康总分上的性别比较(N=123)
表4 男女在健康各个因子上的性别比较(N=123)
(2)不同性别在心理压力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在压力这个量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
表5 男女生在压力总分上性别比较(N=123)
*注: *表示P0.05
4.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比较
(1)不同年级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见表6
表6 不同年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123)
(2)不同年级在心理压力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在压力方面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各个年级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大二的压力值最大。而且各个年级在心理压力各个因子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二和大三在学校因子、就业与前途、人际交往、生活烦恼和个人因素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和大二在生活烦恼、情感烦扰和个人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和大四在就业与前途和情感烦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7、表8
表7 不同年级在心理压力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123)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8 不同年级在心理压力各个因子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123)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5.大学生心理压力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其相关值达到了0.52,p
表9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N=123)
四、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原因探讨
(1)学校压力
数据结果表明:学校因素与健康总分相关值为0.516,说明学校因素会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场所,然而也造就了学生无形的压力,尤其是自己在学习中所面对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如人意,在奖学金、评优、评奖、参加各种学校活动中,同学间的竞争过于激烈,都可以使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健康。
(2)就业与前途压力
找一份好工作,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就读大学的目的。虽然就业与前途压力与健康相关为0.251,其值不是很高,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侵袭,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成了现在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许多大学生因此目标下降,但并不是所有工作都尽如人意,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调节自己的满足感,就会出现非正当的谋生手段,这也就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3)人际交往压力
人际关系与健康总分的相关值为0.514,说明人际关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健康。进入大学,人际交往有了利益的冲突,尤其是在宿舍当中,各种冲突都难以避免。人际关系与健康量表相关高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知心话得不到倾诉,彼此利益冲突激化导致不恰当的行为而影响健康的。
(4)生活烦扰
生活中处处充满问题,大学生消费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某些贫困大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自卑,某些大学生由于理财不善而提前消费,某些大学生因虚荣心而盲目攀比消费,都是可能导致生活烦恼的,从而间接影响健康。这也是为什么生活烦恼的分数与健康总分相关为0.369的原因之一。
(5)情感烦扰
随着进入大学,学习时间的减少,自由时间变多,多数人开始了恋爱。但是恋爱中的问题又不少,比如双方在感情付出多少,经济花销上出现矛盾,就导致了一系列烦恼,情感烦恼因子与健康总分相关为0.374,所以情感烦恼也可以影响健康,所以有效的调节可以促进学习,然而调节不当就会影响学习。
(6)个人因素
数据结果显示:个人因素与健康总分相关达到了0.510,说明个人的认知会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强调了个人认知的作用。如果在对自己的问题上认知不足,就极易导致心理扭曲,甚至变态。
2.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的原因探讨
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别。但是在压力总分水平上女生压力普遍高于男生。在压力各个因子上,女生也比男生压力高,这可能是由于:首先,师院女生人数比较多,同一个竞争的岗位女生比男生面临的压力更大;其次还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差异有关,男生性格天生大多比较外向,女生大多比较敏感,多愁善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产生压力;最后还和中国文化环境有关,自古以来,性别歧视就比较严重,在如今就业过程当中,许多企业还是对女生抱有很大的歧视,虽然现在国家提倡男女公平,但是这种隐形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普遍。
3.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年级差异的原因探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各个因子上,年级无显著性差别,但是在压力总分和压力各个因子上,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压力总分上,大二相对于大一和大三来说,压力最大,其平均值为105.93,其他年级的压力平均分在90分左右,这可能与大学生刚进入大二后开始适应大学生活而且有了考研的想法有关。在压力各个因子上,各个年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二和大三在学校因子、就业与前途、人际交往、生活烦恼和个人因素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明显比大三平均分高,这可能与大二实践活动、学习课程增多;恋爱以及经济花销增多有关,从而容易压力较大。大一和大二在生活烦恼、情感烦扰和个人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大二多数人开始恋爱,在经济上出现分歧和个人错误认知有关;大二和大四在就业与前途和情感烦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大四在面临找工作和恋爱的问题上变得现实导致分手,这也是为什么在就业与前途和情感烦恼导致压力比较大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程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2]陈世联.大学生心理危象及其干预[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王建.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浅析.辽宁医学院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7,(05).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范文4
关键词:心理压力;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72-02
一、引言
人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并竭尽全力为此而奋斗着。而当自己处于过于复杂的外部世界时又不能很好调节自我时,所追求的幸福与快乐就会很容易受到压抑和排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展,处于多元化时代的大学生们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而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与同代的男大学生相比,有更多的困难与阻碍将要面对。随着近几年来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比例逐渐上升,其相应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因生活压力女大学生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生活上出现的问题也屡见不鲜。
二、心理压力的内涵与界定
说起压力我们并不陌生,每个人几乎都感受过压力。压力最初来自物理学是指是指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压力的认识这个词逐渐被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关于压力的定义主要有早起代表Weiss刺激说,他认为压力就是作用于个人的力量和刺激从而导致了个体的紧张的反应。另外一个学说即反应说认为压力是指个体受外界环境刺激物的影响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反应。而刺激反应学说则全方位、多视角的将二者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是个体与压力源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来源于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评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压力的感受不同,在此理论中既强调了外部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也强调了个体对环境刺激的主观反应,同时该理论也注意到由于个体差异而造成的应对侧略的不同。
三、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研究已逐渐重视起来,随着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不断的提高,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的也越来越多。自1973年,在美国诞生了女性心理学后,女性心理学才在世界上作为一个合法的领域得到承认。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了女性心理学的研究。目前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在女大学生压力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社会环境:正当我国社会变革的今天,当代的女大学生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女性这个普通又特殊的身份,使得女大学生将要在社会中要担任着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的双重压力。学校环境: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在经历了小学、中学教育,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面对着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地位的人,这对于女大学生来说会有更大的压力去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家庭压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对每一个身负责任的孩子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二)主观因素
女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的中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并未成熟。其思想同时兼受着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冲击。作为现代社会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活力的成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女大学生们与她们缺乏社会验的现实相冲击。自从女权主义诞生那刻起就决定了未来的女人要和男生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正处于当代接受高等教育、思想解放、有着极强自尊心的女大学生们,自然要比社会中的一般女性承受更多的压力。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
目前我国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压力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方面。而对于压力产生的因素大多数考虑到了外界环境对压力产生的影响,而对于压力与个体人格特质、认知的相关研究的较少。其中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不同的女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从而彼此的认知风格也不一样。比如,一个具有积极人格的女大学生和一个具有消极人格的女大学生对生活实践的反应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挫折,积极的人则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消极的人则会灰心丧气。另外可能会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是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孩子的性格会因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而不同,例如,以民主风格家庭被教养的孩子会是一个活泼、开朗、自立的人,而以权威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个消极、被动人格的人。由此可见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培养不同性格的孩子,因此学者们也应该多关注对女大学生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压力的影响。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遗传和环境问题的争论,但不可置疑的是在生理神经系统方面大部分来之于遗传,而孩子的心理压力的形成机制是否与遗传父母的心理神经机制有所相关,这需要近一步的研究证明,而国内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最后,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成因的研究应注重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测量目前主要是问卷调查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应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而非单一的采用自陈量表的方法是。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较少。由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可知,个体的心里的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共同影响的作用下形成的。而女大学生经历了从家庭、小学、中学再到大学这些不同时期的环境教育下,其心理的应对压力必然会有所差异。
研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关键,还是当今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压力,提高女大学生自我身心调节的能力,为当代女大学生健康心理心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冷瑾,何剑锋,何艳玲.新时期女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及应对措施\[J\].江西社会科学,2005,(5).
\[2\]杨瑶.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
\[3\]李亚林.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范文5
关键词:民族高校;普通专业;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47-02
为了解民族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女大学生对心理压力的认知程度,主要心理压力源,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体育运动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缓解的作用等,我们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在于找出适合民族高校女大学生减轻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合理化的建议,提高她们应对心理压力的水平。增强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北民院,贵州民院,广西民院三所高校各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其中普通女生与体育专业女生各50份)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回收率为89.3%。其中回收到体育专业女生有效卷126份,占调查人数的47%,普通女生有效卷142份,占调查人数的52%。
1.2研究方法本调查表格引用心理压力调查表[1],正式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学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的答卷纸,集体发放,统一回收。正式测试工作在2005年4月20日前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女生心理压力的认知程度调查显示,民族高校女生对心理压力的认知程度较高,非常了解的和较了解的占49.7%,这种比例说明近年来民族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高度关注。高校加强了对心理健康的宣传,采取了预防心理疾病的各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还有50.3%的女大学生对心理压力的认知度不高,忽视或不了解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这也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要求。从表中可以看出普通女大学生对心理压力的认知程度高于体育专业的女学生, 证明了普通专业的学生自我分析意识比体育专业学生可能要强。
2.2民族高校女生心理压力的来源民族高校女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于个人前途或就业问题(表2)。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供需矛盾的突出,就业问题,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令她们最头疼的问题,地处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经济状况窘迫是学生面临的第二道压力。由于学校的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学习压力的减轻,学业的压力仅排在第三位。当然,人际关系,恋爱,家庭等问题也是困扰女大学生的各种因素。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女大学生的成长,但过度或过多的压力都会导致学生消极,抑郁或出现心理疾病。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学生心理压力源大致相同,但其人数相对较少,这与体育专业女生性格开朗有关。
2.3心理压力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心理压力对女学生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上,症状有睡眠不好、食欲不佳、身体倦乏、抑郁、焦虑、烦躁、消沉等,这些症状将会对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若不及时疏导,解决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从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女生的对比发现,体育专业的女生对心理压力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均低于普通女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能缓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是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4]。可以说,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对于女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缓解心理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
2.4民族高校女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方式应对是个体为处理内外环境紧张性要求而作出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的认知的,行为的(包括情绪的)努力过程。应对方式是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的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6]。调查显示,当压力降临在民族高校女生中的时候,仅有23%的学生能主动寻求帮助,有36.2%学生采取自己解决的方式来消除心理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遇到难题不知所措,逃避问题,推卸责任或自责无能……在处理压力的方式上,体育专业女生主动寻求帮助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比例要强于普通专业的女生。这与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从事体育专业学生的性格有关。
2.5女生个体自我应对心理压力的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族高校女大学生把哭作为自我发泄的主要方式,其中普通女生的比例高于体育专业女生,而体育专业女生通过体育活动来进行发泄的比例大大高于普通女生。上网也成为女生们消除心理压力的主要方式。用上网的方式消除压力,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过度依赖网络,长时间或通宵上网,可能会对女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对于心理健康热线的求助模式,还未被绝大多数女生们接受,这可能与女生门的虚荣心和面子观有关。上街购物,吃零食也成为一部分女大学生解压的一种方式。
3结论
1) 民族高校女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较高,但有少部分女生对心理压力的认识缺乏了解,同时普通女学生对心理压力的认知度高于体育专业的女生;
2) 就业,经济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是民族高校女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而且普通专业的女生心理压力高于体育专业女生;
3) 心理压力会导致女生在心理,生理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体育专业女生的不良反应均低于普通专业女生;
4) 体育专业女生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强于普通专业女生,再次证明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5) 女大学生的减压方式合理,普通专业的女生很少进行体育减压,学校的心理辅导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杨建雄,蒋立旗.高等师范学生体育锻炼人群与非体育锻炼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
[3] 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泽.心理学―― 一条整合的途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 胡志.竞技体育应重视和加强应对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入学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100-02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入学适应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内外许多研究报告了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与人们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密切(Winnie,2005;蔡颖,2010)[1-2]。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也称心理压力,本研究指个体自知正处于重要但困难应对的环境时所出现的心身紧张状态。压力反应强度取决于压力源、个体与环境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适应(adaptation)本研究定义为个体对环境及其身心变化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译作“抗逆力”、“心理韧性”、“复原力”)可定义为个体成功应对变化、逆境或危机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Pinquart(2009)报告了心理弹性与应激的适应联系密切,而且心理弹性对入学一段时间后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具有预测力[3]。迄今国内外关于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基本有三种:直接预测作用、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不同,有必要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特别关注从依赖逐渐过渡到独立阶段的大学新生群体。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国内大学生适应的有关研究多使用国外量表,存在文化普适性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针对了解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与适应状况的本土测量工具,利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心理弹性、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选取哈尔滨市某所高等学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45份,有效问卷数508份,有效率93.2%。其中男生347人,女生161人。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24岁,平均年龄为18.90±0.90岁。
(二)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由梁宝勇和郝志红于2005年编制[4],共85个条目,包括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五个分量表,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由于肖楠和张建新于2007年修订[5],共25个项目,包含韧性、力量、乐观三个维度,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方晓义等于2005年编制[6],共60个项目,分为情绪、自我、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适应及满意度七个维度,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相关分析
通过使用SPSS软件,采取皮尔逊相关法,对508名被试在三个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1。
表 1 心理应激、心理弹性与适应的相关矩阵
注:***代表 p
表1表明,心理应激与适应具有显著负相关,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适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为进一步验证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是否能够直接预测适应状况,本研究将适应作为后果变量,将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分别作为先行变量进入回归模型,一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详细见表2与表3。
表2 回归分析的模型匹配表
表3 回归分析表
表2和表3显示,心理应激与适应和心理弹性与适应的回归方程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这两个回归模型中的变量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统计结果说明,心理应激对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适应具有直接预测力。
(三)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将心理弹性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以检验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结果详见表4。
表4 心理弹性对心理应激和适应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表4表明,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的交互作用系数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的相互作用对适应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未起到调节作用。
三、结论讨论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应激与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应激能够直接预测适应。Pinquart的研究证明了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适应的影响(2009)[5],本研究得出相似的研究结果。生活中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能够对适应状况起到直接预测作用。进而说明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短期内承受的总体心理应激量越大,其适应状况就越不好。相反,新生所遇的心理压力强度越小,对新生活的适应越好。
研究还显示,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也验证了心理弹性与应激的适应联系密切的观点。心理弹性对适应具有直接预测作用,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会感知或承受更少的心理应激,适应状况更好;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低,入学适应越差。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比低心理弹性的呈现更好地适应结果及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Pinquart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2009)[6]。
从心理应激、心理弹性与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结果看,心理弹性能够直接和积极影响大学生良好的入学适应。但尚未发现心理弹性能够抵御应激事件对入学适应的不利影响,心理弹性对心理压力与适应的关系不具有调节效应。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压力的保护性资源,对促进积极适应具有重要贡献,能够维护和提升身心的健康水平。因此启发我们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积极关注和努力践行对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从而促进青年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
参考文献:
[1]Winnie,W.S.et al.A psychosocial model of stress
-distress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3):422-445.
[2]蔡颖,梁宝勇,周亚娟.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
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2).
[3]Pinquart,M.Moderating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on associations between hass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53-60.
[4]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
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
与行为研究,2005,(2).
[5]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