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学森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学森精神

钱学森精神范文1

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钱学森回国后日夜奔忙,身体虽然劳累,但他心情放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两弹一星”的计划全部实现时,钱学森已年近花甲。

当一个人所做的事,能被称为事业,并可以被称为为人类、为民族、为国家所做的事业,那么他就会充满热情和力量。钱学森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他甚至将工作目标排到2049年。正是这样的热情,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永葆年轻的心态,让钱学森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兴趣高雅的艺术情操

钱学森虽然终身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但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具有艺术、人文情怀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尤其爱好音乐,在少年时是有名的铜管乐手,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还参加了校铜管乐队。钱学森认为,音乐给了他慰藉,也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这种高雅的情趣,也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胸怀坦荡的豁达心境

人生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正确的选择。出于对祖国、对人民无私的爱,钱学森面对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他选择放弃;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他能从容应对;面对失去自由的危机时,他仍保持乐观的心态。

在他回国前的1950年,美国政府取消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并指控他有非法入境的嫌疑。于是钱学森想以探亲为由立即回国。当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时,却在海关被美国国防部扣留。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将他拘留起来,剥夺了他的自由。虽然两星期后他被美国的同事和朋友保释出来,但他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并滞留5年。

面对这一切,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一方面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工作着、奋斗着,寻找回国的时机。

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爱笑始终是钱学森的一张名片。这何尝不是他长寿的又一个秘诀?

琴瑟和鸣的忠贞爱情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可谓青梅竹马,不老的爱情对钱学森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他和夫人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照顾,在精神上相互支持、交流,两情依依、心心相印,也使他们的爱情之树和生命之树常青。

在被软禁的灰暗日子里,常常是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演奏古典音乐以排解寂寞与烦闷。在回国后的几十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

钱学森和夫人相濡以沫数十载,令周围人艳羡。不善言表的他曾在一次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夫人的感激和恩爱之情。他说:“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进行迫害的5年间,蒋英同志管家,她是做出巨大牺牲的。这一点,我决不能忘。”这一番肺腑之言令在场之人无不感动。

淡泊人生的平常之心

钱学森多年以来始终保持着一种简约朴素、不事张扬的人生态度。这位著名人士竟然住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种红砖老楼,除了四周的书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且相伴多年的钢琴外,一切都很简单。

据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回忆,钱学森虽然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但他在科大只穿土布中山装,戴布帽,穿布鞋。夏天有时还戴着草帽、穿带补丁的短裤。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更是没什么讲究,他一直认为“四菜一汤就挺好”。有些文学作品及新闻报道为了体现钱学森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钱学森为了工作,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澄清:“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钱永刚还介绍说,生活中,钱学森每天除了浏览传统大报大刊,还喜欢听听广播,但是却从不看电视。

钱学森精神范文2

摘 要: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科技情报领域也有着许多专业的见解,对我国情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钱学森关于情报以及情报科学的研究,二是钱学森对我国情报事业发展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136-02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空气控制学专家,其学术思想颇丰,跨越了许多学科专业领域,并且成就卓著。在情报学领域,他也做了许多专业的研究,对情报的概念、情报科技的体系结构和研究方法以及情报事业的重要地位都提出了许多专业而又独到的见解,对情报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钱学森情报学术思想研究

1.1 情报的概念

1983年7月,钱老在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给出了“情报”的定义:“情报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精神财富。”并进一步指出:“情报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里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就是知识,不是假的、乱猜的,应该是知识。再有一个,它是为特定的要求,也就是为特定的问题提出来的。所以,及时性和针对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谈到“情报资料”时,钱老指出:“我们常常说情报资料,我看现在要把情报和资料分开,情报之所以能产生,离不开资料,但是资料不等于情报。僵死的资料不是情报,情报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或者精神财富,或者利用资料提取出来活的东西。”这是钱老结合自己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对情报工作实践的深刻体会,为“情报”赋予的非常清晰的学术概念。这一点对情报科学的研究和情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学术根基。

1.2 情报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钱学森在构建情报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79年1月,钱老在《科技情报工作》上发表文章指出:“现代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对于情报工作今后发展的影响,现在来看,我在那篇文章里所写的已是很不够了,特别是没有把科技情报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技术来考虑。”续而他又在《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一文指出:“开宗明义,必须强调我们研究情报这一门科学技术,一定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做。”这是钱学森首次明确提出情报研究是一门科学技术。

钱老所构建的情报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见图1),包括两个领域以及三个方面。

1983年7月,钱老在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一文中指出:情报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情报工作应分为两个领域或三个方面,一个是收集资料、建立资料库、建立检索系统;再一个就是把资料活化,激活后变成情报。并具体阐述了情报科学技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料搜集方面的科学技术;二是资料的存储检索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情报工作的第一个领域。而更重要的是第三方面的内容,即情报分析研究,也就是情报的提取、知识或精神财富的活化。钱老之所以把情报研究作为一种科学技术,把这门学问称作情报学,就是看到了情报在科技工作中的重要性,所以要把这方面的工作提升到一个理论的、系统的高度,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1.3 情报学的研究方法

在钱老看来,情报研究是一门科学技术。他结合自己在系统工程领域的认识和实践,认为“高级一点的情报研究工作,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技术,这种综合技术就要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因而他指出:“情报分析研究技术,也可以说成是生产情报的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钱学森后来把这种综合技术方法发展成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他说,当今人类的精神财富的量是极大的,以后情报研究的工作量比过去大得多,如果完全依靠人工是不可想象的,而必须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并与其结合,这就是智能机,由它来代替人的部分智能工作。如果不搞智能机,那么我们将会被人类自己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压垮。

2 钱学森对我国情报事业发展的贡献

2.1 钱学森关于情报事业的重要地位的论述

钱学森在航天事业上的卓著贡献使我国成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之后,他一直希望把这种系统工程中的理论演绎出来,构建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于是,他站在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理论基石上,研究在解决建国初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重大复杂问题中的成功经验,期望提炼成具有普遍的科学技术方法,发展成为系统科学,并力图推广应用到组织管理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此,钱老努力使社会科学走向社会技术,创建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系统工程。那么,要搞上述的社会系统工程,钱学森强调,首先要获取确切的情报资料。他认为准确及时的情报资料是搞好社会工程的重要依据。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生产技术、科学发展等各方面情报资料,都必须力求准确。他提出要建立一个情报资料库,把复杂繁多的资料组织存贮好,以便随时检索获取利用,用来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他还指出:“情报事业也是社会主义精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而这一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情报科学。”

钱学森十分重视我国信息情报事业的建设,把它列为当时之后的6O年我国应抓的三个方面工作的第一项。他认为这是一个新的产业,把它作为第四产业,“就是知识的积累、提取和使用,可称为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使用产业”。1984年9月,钱学森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把情报提到战略的高度。他说:“我们讲工业建设、农业建设、能源建设、交通运输建设,但很少讲信息建设。现在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了。我们要形成一个概念,信息建设就是所有这一类东西,包括我们的科技情报,都是信息建设事业。现在要提这么一个概念,信息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l989年,在国防科工委情报研究所建所30周年纪念日上,他则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我们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是新一次产业革命的特征之一,而情报研究又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知识和信息激活过程,所以情报研究是当今产业革命的一项核心工作。”钱老在指导国防科技信息中心时,也曾多次提出“一定要把我们的工作放到全局的大系统中去考虑,放到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整个活动中去考虑”。

2.2 钱学森的情报学术研究在我国情报事业中的地位

符福2005年在《我国情报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伟大成就――庆祝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创建50周年》一文中指出:我国的情报事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6年国家科技情报机构成立至1966年,这个阶段是我国情报事业创建的初期,主要是研究和探索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情报机构的职能与发展方向等,从总体上看,情报学理论认识落后于情报社会实践。第二阶段是从1966年至1980年,这个阶段的前10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情报事业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未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向前发展,后4年是我国科技情报工作恢复、调整与改革的时期。第三阶段是从1980年至1992年,这个阶段是我国情报事业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阶段,钱学森发表题为《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的重要讲话,提出“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门科学技术”的新论断,为情报学理论与方法建设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新局面。第四阶段是从1992年至今。1992年召开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颁布了我国科学技术第6号蓝皮书《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方向。

不难看出,第三阶段是我国情报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钱老的情报理论研究工作为情报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 结语

虽然钱老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对情报科学的研究和对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将发扬钱老科技情报学术思想的精华,继续做好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工作和服务工作,为推动我国国防科技情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近春,邵利勤.情报科学技术的广阔天地:钱学森论情报科学技术概述[J].浙江高校图书馆工作,1994(4):13-16.

[2] 许志强.钱学森教授情报思维理论研究[J].中国图书情报科学,2004(7):3-5.

[3] 苏盈,阴双喜.钱学森的信息情报思想及其价值[J].图书馆杂志,1995(3):21-22.

[4] 吕斌,李国秋.钱学森情报思想及其对情报学持续发展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7):1-6.

[5] 卢明森.钱学森的思维科学[J].中国工程科学,2002(2).8-15.

[6]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钱学森精神范文3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6-0020-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10月3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驾鹤西去,我们在怀念这样一位大师的同时,他那一句振聋发聩的质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也引起了上自国务院总理、下至黎民百姓的广泛讨论和深思。

2005年,同志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归结起来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其实,“钱学森之问”,在上个世纪也有一位英国人提出过。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分析了原因: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综上所述,虽然“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教育,“李约瑟难题”是关于科技,但是,两者都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事实上,科技的发展需要有大量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所以科技发展是要靠教育支撑的。2009年11月3日,同志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的讲话,赞同并引用钱学森的意见:“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中国现在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强调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我国人才培养应直面“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我国教育问题的思考,在中国期刊网以“钱学森之问”为篇名检索出很多篇文章,其中70%以上都是针对高等教育来展开讨论的。其实,我们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个阶段,无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着各种问题的存在。面对“钱学森之问”很多人把矛头直指高等教育这是有失偏颇的。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学前教育抓起,只有打好了基础,才有之后的茁壮成长。

1. 学前教育改革:在“尊重的教育”理念下进行

自古以来我国家长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直到今天我们的学前教育仍普遍存在违背学前儿童的成长规律,过度开发儿童潜能的现象。很多教师与家长对学前儿童成长的规律缺乏了解,重视学前教育却又使学前教育在他们的高期望下演变成了“神童教育”和“超前教育”,严重违背了学前儿童成长的规律。所谓“神童教育”就是把学前儿童培养成为神童、天才的教育。而“超前教育”是指超越儿童常规发展,把儿童以后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的教育。当前,我国各种“兴趣班”如舞蹈班、乐器班、歌唱班等如雨后春笋般一浪高过一浪,学前教育中的“超前教育”日益突出。

“神童教育”和“超前教育”的实质是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儿童当作满足成人高期望的工具。“神童教育”和“超前教育”的弊端已经得到多方面研究的证实。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脑区发展的可塑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环境刺激和经验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神经环路,某些方面的过度刺激可能会影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法国教育家卢梭早就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笔者建议从“尊重的教育”理念出发对学前教育进行改革。“尊重的教育”理念是东北师范大学率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为内涵,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这一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而且应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甚至一种信仰,从而促使教育活动、教育事业发生切实的改变甚至革命。建议家庭和学校合作起来,共同发现学前儿童的兴趣所在,尊重学前儿童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强调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尊重儿童的个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优化儿童的性格和气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坚毅精神。

2. 基础教育改革:以陶行知的“六个解放”为指导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口号虽然都是素质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绝大部分中小学实行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其情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古时候我们的评价理念是“学而优则仕”,现在我们的理念是“考高分就是好学生”。

钱学森曾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在北师大附中的6年,另一个就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钱学森后来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师大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了我的科学兴趣”。钱学森第一次见到冯卡门,就得到了这位世界著名大师的赏识,就是因为他具备了一个优秀科研人员应有的素质,即敏锐的思维。这种素质的形成与北师大附中实施的宽松、自由的教学理念和学习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让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段关于儿童“六个解放”的论述: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笼中,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他们。卢梭曾说过,孩子是自然之子,让他们自发、自动地从环境中学习,比传统的书本教育要有效率得多。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上都能以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来要求自己,让学生的身心、思想都能得以解放,让学生不再为框框条条的标准所束缚,不再为繁多复杂的考题所桎梏,不再对学习心存畏惧,不再对标新立异视若畏途。那时,我们的学生们对学习充满向往,对知识充满渴求,神思飞扬,激情勃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更强,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正式启动。

3. 高等教育改革:以树立“创新的大学精神”为目的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钱学森2005年3月29日的一次系统谈话中指出: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人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培养大学的创新精神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这个代表当今世界科学最高水平的奖项已经颁发了百余年。从诺贝尔奖诞生以来已经产生了400多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其中美国是最大的赢家,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占到了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据统计,美国有近3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美国能获得这么多的诺贝尔奖,看看其大学精神就知道了:哈佛大学以师资雄厚,将近40名教授因获诺贝尔奖而著称,学生以学术卓越、全面发展、自信能干而闻名。耶鲁则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盛产总统而骄傲。而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并培养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誉世界。哥伦比亚大学既是一所大学,也是一所大企业,也培养出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年轻的斯坦福大学以强烈的进取精神,提出不因袭任何传统,沿着自己的路标向前,以“学术顶尖”的构想建设大学,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

善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要想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塑造自我,具有个性,没有创新是不行的。总之,凡是有特色的大学,都因善于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而成名,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各领域的杰出人才。所以,树立具有创新思想的大学精神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杰出人才。

三、结语

2010年7月29日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提到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培养各级各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这次规划纲要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已经足够意识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杰出人才所具备的品质也基本相同,比如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对于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不能光依赖大学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乃至学前教育就有意识地进行。“钱学森之问”是钱老的临终遗言,也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针政策制定的一个参照物。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光停留在教育界,也不仅凭国家的一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而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和支持,用实践去完成。

参考文献:

[1]乔文达,董奇.神经神话与早期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6(05).

[2]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盛连喜.尊重的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钱学森精神范文4

1、钱学森毅然选择回国的故事: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于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研究领域中突飞猛进。不久,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2、鲁迅,鲁迅先生刚开始之所以学医,除了恨中医耽误了他的父亲的病,便是想医治自己的牙病。带着国愿、家难、自我治疗三重目的,1904年9月,鲁迅到了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然而两年之后,鲁迅忽然决定选择写作放弃学医,鲁迅之所以弃医学文,是因为感受到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

(来源:文章屋网 )

钱学森精神范文5

——题记

朋友,灵魂是什么?何为高尚的灵魂?也许有人会说:高尚灵魂就是对祖国,对人民有贡献的人。确实,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人,就具有高尚的民族灵魂的人。

记得钱学森教授在从美国学成回国时,受到了美国军方的强烈阻止。但钱学森教授的心中却只有一个信念: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后来,经过各界人士的支持,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见,“我的祖国”,在钱学森教授的心中是有这多么重的分量。而现在祖国在一步步的向前迈进,一步步的走向强盛,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继承他的品质,继承他的“中国魂”呢?

可能有人会对此不屑一顾,认为钱学森教授是大人物,我们是小人物,我们对社会对国家会起到什么贡献呢?其实不然,我们周围也有许多钱学森式的人物。还记得吗?2月10日那个悲痛的日子,我们人民的好战士周鑫同志牺牲了。有人说,他是为了人民而牺牲的,他具有顽强的意志。而我却说:他是具有中国魂的杰出炎黄子孙。试想一下,一个没有中国魂魄的中国人,还能称得上是中国人吗?一个心中没有放着祖国的人,会不顾生死与歹徒拼搏吗?被人人唾弃的秦桧、蒲志高,他们具有中国魂吗?他们心存祖国吗?很显然,没有。他们具有的只是卑鄙的肮脏的灵魂,他们自为自己而奋斗,虽然血液是中国血,但灵魂却是被玷污了。一个中国人,没能具有鲜红的中国魂,那么他就显然的被开除了中国人的国籍。

邓稼先,我们不会忘记这个名字。他为我们国家做出了不可估计的贡献。“两弹一星”的称号不愧于他。戈壁,是多么险峻的地方,核研究,是多么危险的工作,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平常人来说,在戈壁滩上完成核研究,可能比登天还难。但邓稼先做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依然投入到核事业。常年在外工作,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行的,而这信念的基础就是我们人人应高具备的——中国魂!我们人人都应该对祖国的热爱。正是有了这魂魄精神的支持,对祖国的热爱,他才冒死抢下破碎了的核碎片,坚定不移的留下来勘测地下信号,就算在病危时,也不枉给国家写一份核事业的计划书。就是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核事业工作者,没有中国魂,没有爱国心,他能撑到现在吗?

钱学森精神范文6

在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你们可曾想过,那些为祖国在幕后作贡献的人们,他们无怨无悔,没有抱怨过一句话,他们默默无闻,但尽心尽力。我在这里就要介绍钱学森,他大家都知道吧!但是他爱国的热情还是值得一提,他1911年出生在上海,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赴美国的公费留学。他在美国废寝忘食的学习,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毅然回国,美国政府为了留下钱学森,让他为美国效力,无理的将他监视和软禁了5年,但他回国的决心依然没有改变。

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钱学森将回国的想法寄给了比利时的一位亲戚,托她交给中国政府,终于他在1955年的时候回到了祖国,最终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是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给中国的航天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他不仅是科学家,也是爱国者,在美国有那么好的条件,但他并没有心动,还是向往着生他育他的祖国。没错,是祖国哺育了我们,在我们年幼无知时,牙牙学语时是祖国妈妈细心教导我们,当我们犯了错误是,是祖国妈妈指引我们悬崖勒马,在我们垂头丧气时还是祖国妈妈安慰我们,抚平内心的创伤。有人说:“祖国用她那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有人说:“祖国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抱大了我们。”这当然都是对的。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伟大的感情。没有一个人能够将祖国给予我们的一样一样还清。

爬满长城烽火的大地,布满甲骨文的钟鼎,气势磅礴的故宫,在这一片东方的神舟大地上,一展雄姿!我爱我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爱我祖国的人情风土,我更爱我祖国人民那勤劳爱国的精神!碧波万顷的大兴安岭,不仅走不完,也看不厌,她养育了多少珍禽异兽,又出产了多少奇珍异宝。听,那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如乳汁一般滋养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着伟大的中华民族。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