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家族舞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家族舞蹈范文1
中国分类号:J701
在远古时代,舞蹈最初的来源于一种生命的冲动——对生存的乞求、对明天的祈祷等等。作为民俗舞蹈,则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反映了一个地域和民族的风情。而湖南土家族舞蹈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几年来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有表现狩猎的、辛勤劳动的、表现军事战斗的、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湖南土家族人民在其舞蹈中表现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舞蹈充满着土家族人民历史的痕迹。
一、湖南土家族的历史渊源
湖南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地。土家族舞蹈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主要是在远古新石器时代的土家先祖们在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艺术上的体现,它是带着土家族本民族的审美艺术和感彩。那么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土家族舞蹈里面体现出了“万物有灵”的思想。湖南土家族长期生活在湘西山区,他们曾以山地农业为主业,期间或从事捕鱼或狩猎生产。在生产力不太发达的远古时代,他们普遍信仰万物在间都有神灵,由此形成了具有广泛意义的“泛灵信仰”。万物有灵是原始人类的一种普遍的信仰,这种信仰的产生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方面,他们对于压抑着自己的自然力量感到变化莫测,巨大而神秘;而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这些作用于生活中的自然力又不能置之不理……从而产生神灵观念和神的意象。土家族人受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而他们又把那些对本身最具有影响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加以崇拜,如:山神、树神、花神、牛、狗、日、月、太阳等,且在其舞蹈伴同物(服装、道具)上多有体现,表现出浓郁的巫文化痕迹。
其次,土家族舞蹈里面体现了图腾崇拜思想。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及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形式。图腾是一个民族或部落的标志,它体现了人类精神的原始体,图腾本身就具有一种凝聚力,每个氏族都起源于某种图腾,这种图腾就是该氏族的保护神、徽号和象征。人类图腾信仰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图腾舞蹈就是把作为“我的血族”的动物等形象投入舞蹈的表现中加以膜拜,加以祭祀。而土家族人结合自身的人文因子、文化传统和精神基因。逐渐形成了别具地域特色的图腾崇拜,诸如“犀牛图腾崇拜与白虎崇拜、竹枝崇拜、龙蛇崇拜、太阳崇拜等图腾崇拜。”所以土家族人在“跳丧舞”表演活动中,不断把白虎图腾崇拜理念融入舞蹈表演艺术中,一些舞蹈动作甚至直接出现了“猛虎下山、虎洗脸、虎抱头”等展示动作,尤其是“弯腰”、“弓背”、“曲膝”以及‘‘颤”、“悠”、“摇”、“晃”、“摆””等动作,均以白虎姿势情态为模拟原型,舞者在一招一式的表演中展现出白虎的形态,
再次,土家族舞蹈里面体现了祖先崇拜思想。所谓祖先崇拜是指人类对近亲祖先的崇拜,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的一部分而加以崇拜;是灵魂崇拜以及民族观念结合的产物。它强调灵魂与信仰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并相信祖先神灵对其子孙有保护和惩罚的灵验。而这种祖先崇拜在土家族舞蹈艺术中也多有体现。土家族人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自身的崇拜理念提升到祖先崇拜层面上,并运用于各种舞蹈动作中。基于祖先崇拜的敬奉考虑,土家族舞蹈始终充满着祖先崇拜的祭祖情节,并用“祭祖”作为重新追忆他们祖先艰辛的创业历程,缅怀他们的宏伟业绩,让他们的灵魂永佑子孙幸福平安。整个舞蹈活动以祭祀为主题而展开,祭祀内容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血缘亲情观念也随之得到了固化升华。比如跳丧舞作为土家族人祭祀亡灵的一种传统礼仪,既有对死者的心灵告慰,又有对先祖的精神祭奠。通过舞蹈展演形式,再现了“土家族祖先——古代巴人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场面;表现出土家族先民对祖先的一种顶礼膜拜;表达了土家人对祖先的无限崇敬之情……以歌舞的形式祭奠祖先,既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也祈求得到祖先的庇护和保佑……
最后,土家族舞蹈里面体现了昂扬奋进的群体思想。湖南土家族人民具有豁达开朗、热情奔
放的民族性格,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艺术地融入到各种土家族舞蹈的动作之中。土家族舞蹈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又把歌、舞、乐、剧四种类型融合成一体,以祈求吉祥幸福,舞蹈多以展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织桑蚕、刀耕火种”等生活场景。每当举办大型隆重庆祝活动时,土家族人民就边吹奏乐器,边敲打锣鼓、边燃放炮竹,边围成圆圈,自然、洒脱地载歌载舞。整个舞蹈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把土家族人追求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寿禧”、“五谷丰登”等幸福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浓郁的土家族民族生活气息。
二、湖南土家族的审美艺术
湖南土家族舞蹈来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它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以鲜活的、具体的、直观的表演方式为手段,丰富地再现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及民俗风情,这对丰富该民族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祈福祭祷的精神需求起到很好的载体平台作用。其审美艺术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第一,传承了民族文化内涵。土家族舞蹈有许多反映先祖业绩的历史画面,比如铜铃舞、跳丧舞以及耍耍等民间舞蹈是作为古代巴人祀神、娱神的主要表演形式。像摆手舞中关于“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及英雄事迹”,八宝铜铃舞中有关8个部落首领的记述,跳丧舞中有关白虎图腾的信仰和展示,无一不是通过代代相传的舞蹈表演形式,既传承了民族传统舞蹈,又展现了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第二,体现了不同的生产文明。湖南土家族先族们曾经历过原始渔业、猎业、原始农业等不同劳动阶段,而在这些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产特色。在湖南土家族舞蹈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原始蒙昧时代,土家族人出于弘扬先祖业绩、激励后人奋进的本位考虑,以“开疆拓土、刀耕火种及捕鱼狩猎”等为创作素材,通过熟悉狩猎、生产技能,掌握野兽生活规律和活动习性,并以舞蹈形式艺术地再现了先祖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艰辛历程。在摆手舞、茅古斯、八宝铜铃舞及耍耍等舞蹈中,编排创作了许多模仿动物姿势的表演动作,诸如“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丹凤朝阳、燕儿含泥、打鸟、孔雀开屏、猴儿抱桩”以及“举棒追兽”、“围猎”、“追打”、“搏斗”和“拾兽”等。当湖南土家族人步入农业文明阶段后,结合庆祝生产丰收及掌握各种劳动技能的现实需要,他们又增加了“烧山、砍火渣、打火、挖土、烧灰积肥、褥草、插秧、割谷、种包谷、洒小米、结棉花”等农事动作。通过代代完善传承、代代提炼升华,不但使湖南土家族舞蹈逐渐发展为一种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化的舞蹈艺术形式,而且使山地农业、稻谷生产成为一个时期不变的创作主题。
第三,表现了不同的生活意境。湖南土家族舞蹈无论男女老幼,人数不定,均身着盛装自由出入,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满足土家族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土家族舞蹈还不断展示其亲民、近民、娱民的普通生活意境。比如,在宗教祭祀上既有歌舞、戏剧、曲艺、武术气功等文艺表演又有以“游戏、婚嫁、社交”等为主旨全面展现土家族人日常生活情趣的生活,在商品交易上既有“打粑粑、纺棉纱、挽麻团”等妙趣横生的表演动作,又有“照镜子、喝豆浆、打蚊子、打草鞋”等生活气息浓厚的惯习动作,可谓形式多样,种类众多,内容丰富,体现了土家族人开朗、热情、豪放的生活态度。跳丧舞中的“美女梳头”等表演动作,同样体现了湖南土家族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相比之下,“采莲船”作为一种节日舞蹈,多在春节或元宵节期间举行。除进行这些表演外,同步伴有“招财进宝”、“开门红”、“开门大喜”、“喜盈门”、“满堂红”、“福喜万年”等喜庆歌词,表达了湖南土家族人祈盼幸福的喜悦之情。
第四,彰显了原始的宗教观。湖南土家族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居住社会环境,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一整套别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思想观念,并渗透于该民族舞蹈动作中。在对生命、死亡以及灵魂等问题的理解上,他们则坚持认为“灵魂不灭”、 灵魂是一定存在魂灵观,在他们的思想世界里面
存在着一个灵魂游弋生存的彼岸世界,而活着的‘未亡人’生活在此岸世界中,当生命结束,灵魂就由此岸转人彼岸,在彼岸世界继续活着。跳丧舞,就是协助亡灵为实现阴阳世界的顺畅沟通,土家族人便
以跳丧舞形式,辅以“咒语、表情、舞姿、巫术、跪拜、盘坐及坛场”等外显形式,表达族民对生命、死亡、灵魂及亡灵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第五,渗透了古朴的道德观。湖南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忠诚坦荡、热心相助、重情重义、敬老爱幼、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等古朴原始的道德观念。在跳丧舞中,他们通过舞蹈动作的表演和歌词内容的表述,把该民族“感恩尽孝”的思想毫无遗漏地表露出来。在《十月怀胎》、《孝歌》等歌词片断中,有“月怀胎千般苦,只差魂魄离了身。十月怀胎千般苦,犹如作了二世人。”“世上都讲海水深,哪有爹娘恩情深;世上只说高山高,哪有爹娘恩情高”等精彩唱词。以母亲十月怀胎为主轴,既表达了土家族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切怀念,又表达了行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应尽职责,常怀一颗感恩心。
在凝聚集体力量、共同战天斗地的原始时代,湖南土家族舞蹈
所烘托的团结互助主题,不但进一步增加了湖南土家族人的族群意识和合作意识,而且对该民族“热情相助、互敬互爱”优良品格的形成发展同样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另外,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世界、美化生活,养成了奋进抗争、艰苦创业的良好习惯。特别是通过“播种、栽秧、打谷、畲田、薅草、绩麻纱、织布”等农事舞形式,将土家族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优秀品质用土家族呀独特的舞蹈艺术形象地表现出来。生命。因此,笔者呼吁所有从事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研究的学者要尽快挖掘、搜集、整理湖南土家族舞蹈艺术资料,我们应该走进田野,保护好土家族的原始文化,让湖南土家族舞蹈这门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永远盛开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彭武麟、 杨宏峰. 中国土家族 [M]. 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2] 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3] 梁先学、 庹年玖,湖南土家族风情 [M].岳麓书社 ,2010
[4] 张子伟等,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M].湖南师范大学 2011
[5] 邹琚. 关于土家族民间舞蹈的文化透视 [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4)
土家族舞蹈范文2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土家族舞蹈的艺术审美及保护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3YBB016);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的实践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K013CTW004);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南土家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保护研究》(项目编号:k1407046-41)。
土家人称摆手舞叫“舍把日”。“舍把”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汉语直译“舍把日”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摆手舞”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活动项目,源于土家先民的舞蹈形式“毛古斯”,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土家族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内容大至为祭祠祖先、模拟刀耕火种、军事演练等等。土家族摆手舞这一舞蹈现象浸透着丰厚的文化底韵,是记载土家族历史的“活化石”。
湘西,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边远山区,那里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山高路险,勤劳勇敢的土家族在几千年以前就定居于此,他们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地。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源于土家族先民的原始舞蹈形式“毛古斯”,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散发着浓郁泥土芬芳的、保留着原始气息的、质朴的原生态舞蹈。“摆手舞”以其悠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挖掘、保护和发展土家“摆手舞”,对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将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尊重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历史
摆手舞的形成与土家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渔猎经济时代,土家先民以捕渔猎兽为主,他们模仿捕渔和打猎,创造了“猎守舞”;进入农业社会,人们又以最简练的方式将耕田、插秧、扯草、打谷等农事动作加以表达,形成了“生产舞”。这些取材于生产生活中的身体动作,经过人们的串联和加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节,表现了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生活资料后的欢娱和对劳动成果的庆贺。土家族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土家族“摆手舞”是新石器时代的土家先民在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它是带着土家族本民族的审美原则和感彩。
新石器时代在美丽的湘西酉水河畔生长着一群“毕兹卡”先民,他们勤劳勇敢,以树叶茅草护体、以打猎为生,使土家族在此代代繁衍。流传至今的舞蹈“毛古斯”便是反映祖先狩猎、繁衍后代生活的真实的写照。“毛古斯”的意思即“毛人”,是对远古的土家先民的称呼。“毛古斯”舞源自钻木取火的时代土家先民与自然抗争、与野兽搏斗和日常生活的动作,舞蹈中断断续续的喊叫声便是模仿原始人在狩猎中追赶野兽的口号声,也是现在摆手舞中逢舞必歌的前身。“毛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摆手舞由“毛古斯”发展而来。随着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的产生,农业生产的兴起,农事劳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纺织业的兴起布衣代替了茅草衣裙,铜器、铁器替代了狩猎用的木棍而且当作一种御敌的武器,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以血统为家族的部落时代,部落首领以成为高居与上的显贵,这时候的舞蹈已成为全部落的娱乐。到了夏朝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此时的舞蹈已由娱自变为娱神,这是我国舞蹈史上的大转折,是舞蹈发展的新时期,土家族“摆手舞”便产生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
晋代《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临,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龙山县志》卷十一载:“相传某土司,调征南门外,乃令其士卒扮女装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竟集观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们,勇而入,遂克。”又《永顺县志・风俗志》记彭施铎《竹枝词》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可见土家族人民唱歌跳舞蹈历史悠久,众人喜爱,尽管统治阶级三令五申禁止,也无法禁住。正如《龙山县志》卷七上承认说:“屡出示禁之不能止,亦修其教不易其俗而已。”
2 深入了解、挖掘土家族摆手舞
深入生活,到土家族聚居的湘西地区了解土家族摆手舞才能取其精华。首先,让我们来了解
(一)“摆手舞”中所包含的形式
“摆手舞”中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湘西土家族各地形式、内容大致相同。土家族摆手舞特色浓郁,其独特的特点是摆同边手,出同边脚,即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时而“单摆”,时而“双摆”: “单摆”即双膝微屈,身体顺边先上右脚出右手,再上左脚出左手,反复一次共上四步,右脚屈点在左脚旁,双膝颤动,双手在胸前交叉,在身体两侧甩开,右一次后转身左一次重复右边动作。称为“单摆”。例如模仿劳作的“挖地”、“插秧”、“打谷”都属于“单摆”动作。
以此展示劳动中的“撒种”、“插秧”、“挑担”、“纺线”、“老鹰展翅”等。“双摆”即动作在“单摆”的基础上双手与身体的配合,最后屈膝摆动重复一次称为“双摆”。例如“蛇缠腰”双手在腰前模仿蛇状的动作便属于“双摆”。“回旋摆”例如“牛打架”动作,两人相对而站,双手垂下在腹前相连,做成牛角的感觉,右脚侧前抬起,双手保持相连动势与脚相悖,左右各一次,然后随动势两人交换位置,呈牛打斗的感觉。摆手舞舞姿粗犷大方,动作刚劲健美,体现了土家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刚毅的气质。它流行在酉水流域湘、鄂、渝边区的土家族地区,其内容丰富,主要有“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 等。动作也有一定的规律,手的摆动一般不超过肩,摆动线条流畅,大自如,如侧身摆、单摆等。舞蹈动作的特点是甩同边手、屈膝、颤动、下沉。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屈膝时上身摆平,脚掌用力,给人以敦实、稳健的感觉; 颤动要求脚部及两臂略带小幅抖动,动作应显得有弹性和韧劲; 下沉动作重心在重拍时有一种向下的感觉,要求气沉丹田而身体不下塌,动作沉稳而坚实。摆手舞的音乐以锣鼓为主,通过不同的鼓点节奏来调节引领舞蹈队形和动作变化。祭祀祖先的动作,节奏庄重舒缓;表现农事、狩猎活动时,节奏轻重快慢有致; 表现日常生活时,节奏轻松活泼。舞蹈时,鼓声随着众人发出的响应声,形成一种特殊的混响音乐效果,氛围气势浓烈,场面刚劲稳健、热烈隆重,把土家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摆手”是祭始主“八部大王”,如龙山县马蹄寨,田姓子孙们的祖先,是传说中的田好汉,在举行“大摆手”时,场中竖有桅杆,悬有龙凤旗,挂有大灯,场中设有燎架,旁放竹捆,以备照明之用。场中有火树二根,专用来烧爆竹。路旁插写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牌灯,神堂有祭嗣用的飞禽和野兽。整个活动分“三夜”:第一夜 由“梯玛”主持祭祖,先由“梯玛”请神、拜四方,然后把打来的山禽、野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第二夜 各寨青年身披手织的五彩“西兰卡普”即织锦当作古人的盔甲,手执刀、枪、旗等器具进行比武表演。第三夜 篝火烧起来,锣鼓敲起来,摆手舞跳起来主要形式是:
1.围成圆圈集体而舞,一圈换一个动作多与农作、军事有关也有一些武术动作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
2.动作动律:双膝微屈,顺手顺脚,颤动下沉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雀跃”、“套摆”等。“摆”是土家族摆手舞的基础,体现出土家族舞蹈与其它民族舞蹈不同的韵味和韵律。所谓的“摆”就是包括人体的肩、胸、臂、手、头等各个部位协调运动。 “摆手舞”的“摆”动时身体整体转动变化方向,双臂和双手协调配合在身体两侧自然甩开,手的动作较多但动作较小,最高不超过肩膀。膝部微屈颤动是“摆手舞”中又一显著的特色,微屈微颤动律贯穿“摆手舞”终始特别是在每一动作最后一拍膝部弯曲更深。
3.边唱边舞,锣鼓伴奏。“摆手舞”的锣鼓点:“点”代表锣声,“咚”代表鼓声,4/4拍,
(1)点 点 点 咚咚|点咚 0咚 点 咚|咚|点 点 点 咚咚|点咚 0咚 点 咚|咚||
(2)点 咚 板 咚|点咚 0咚 板 ||点 咚 板 咚|点咚 0咚 板 咚||
有舞必有歌,土家山歌也为摆手舞增光添彩,土家山歌分为坡头腔和沿河腔多在舞蹈间隙时唱山歌,特别是坡头腔的蜜蜂头“嗡嗡嗡”声高低起落是土家山歌的一大特色,足以表达土家人的丰富多情。吹奏乐、打击乐柔和在一起为舞伴奏,使土家摆手舞散发着浓浓的原始山林的味道。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 “摆手舞”中所沉淀的文化底蕴
1.“摆手舞”是南方少数民族高山农业文化的典型。 “摆手舞”的形成与土家族生存、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地处四省交界的山区,奇峰峻岭、山高林茂,环境非常艰苦。土家人常年在山里劳作以至于劳作的习惯动作溶化于舞蹈之中。例如身负重物上下山时必须双膝微屈颤动来调节身体平衡,双膝微屈颤动着这一动律贯穿摆手舞的终始,动律下沉无不体现了靠山吃山的高山民族对土地的热爱是一种亲地文化,顺拐则是劳动的习惯化于其中。
2.原始古朴的遗风。“摆手舞”和“毛古斯”是一脉相承的,至今“摆手舞”中还保留着“毛古斯”舞者头扎五根棕叶大辫子,身披茅草连头也被裹住,模拟野兽与狩猎的动作,围成圆圈左右跳摆、摇摆,敲击竹筒、击石为节,充满人类浑朴天真,反映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的生活。其中“毛古斯”中诸如“打露水”、“撬天”、“搭肩”、“挺腹送胯”、“转臀”、“左右摆动”等一系列动作无疑是祭祠祖先的原始性媾之舞,让后代不忘先祖,以求民族的生生繁衍。
3.信仰心灵之寄托,祭祠文化的传承。“大摆手”是祭始祖“八部大王”歌功颂德,使土家人的历史代代以歌相传。“大摆手”由排甲起驾、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饮酒敬荷、自卫抗敌、送驾扫堂等八部分组成大型民族祭祠舞蹈史诗。
“小摆手”由一村一寨或一姓氏进行,除祭始祖外又祭家族祖先,其中包括表现始祖的”毛古斯”。
3 让在摆手舞在创造中得以继承与保护
从古至今,艺术一直处于不断的创造才发展到今天,任何事物如果失去创造力,就等于失去了生命。苏珊・郎格认为:创造是一种“生命形式”。土家族“摆手舞”丰富的素材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绚丽瑰宝,为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作也是土家族“摆手舞”发展的唯一出路。
首先,要放宽视野,把原始的动作素材加以提炼选择最具代表性、最闪光的点去发展、变化并重建起新的艺术语言。例如:九十年代湖南省湘西歌舞团创编的土家族三人舞《踩瓦泥》便是从摆手舞中吸收了大量的舞蹈语汇,作品的内容继承了“摆手舞”中反映劳动生活的场景,把生活中的土家族人民建房、烧瓦这一生活场景搬上舞台,作品中的动作、动态的选用是土家族典型的双膝微屈、顺手顺脚、颤动下沉等顺拐动作,把土家族的这一典型动作加以提炼,给予弱化、缩小到教的动作来表现“踩”。
湖南土家摆手舞全面而又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状况,这对研究土家族舞蹈、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是极可贵的资源,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第一,生态保护。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地理环境、族源关系、人文生态等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千百年来形成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已经或者正在受到破坏: 自然资源的过度或不合理开发影响了生态环境; 我们已经很难在土家族地区城镇见到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和身披“西兰卡普”的土家人,更难得一见原汁原味、古朴庄
重的“摆手舞”了。土家族文化的边界正逐渐缩小,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正在恶化。保护土家族摆手舞,首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土家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但这必须得到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才能收到成效。
第二,学校保护。长期以来,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体育和艺术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原
因就是,我们自己祖辈留下的东西往往被当成“下里巴”文化而被排斥在中小学课堂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学校教育者无旁贷。民族地区中小学应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思想,将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积极主动地保护和创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展示保护。展示摆手舞是保护与开发土
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广西桂林举办的“印象刘三姐”和云南昆明的“云南映象”的做法值得借鉴。举办类似的大型土家族歌舞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宣传和保护土家族传统经典文化,而且还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湘、渝、鄂、黔边区均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而从实际出发,以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来带动旅游业,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集中保护。集中保护是将土家族传统体育艺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品等汇集在一起,通过构建民族文化走廊的形式,集中
展示和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方法。构建民族文化走廊不仅有利于全面保护土家族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突出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味。这一点尤其值得决策者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考虑。第五,加大资金投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编辑成书,并制作相关音响资料,以便更好的推广和传承。构建民族文化走廊、展示、宣传和保护土家文化、完善设施都需要资金作为强有力的后盾。第六,技术培养。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骨干,作为群众健身操进行推广,加强土家摆手操的普及,从而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第七,树立品牌意识。塑造土家摆手操民族文化品牌,加大媒体宣传。让世界认识摆手操,了解土家人。经常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摆手操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的举办重点推出湖南土家族摆手舞这一原生态舞蹈。
总之,土家族摆手舞这一舞蹈现象浸透这丰厚的文化底韵,是土家族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记载土家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一支奇葩,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发、发掘、发展土家族及其它小民族的舞蹈成为新一代编导们的又一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浅谈土家族摆手歌舞》彭秀枢著 《舞蹈论丛》1985年第一辑(总二十期)
[2]《土家族舞蹈探源》李万生著 《舞蹈论丛》1985年第一辑(总二十期)
[3]《中国民间舞蹈》何建安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4]《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中国民间舞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山东友谊出版社
[5]《中国民间艺术》苏连弟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郭芯源(1982-),汉族,湖南武冈人,湖南长沙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舞蹈、民族音乐。
土家族舞蹈范文3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剧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浑然一体。表演时大多与摆手舞穿行,有时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中有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等内容,可根据表演动作清楚地分辨出来。该舞蹈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服饰的风格,表演者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表演对话时要求变腔变调,使观者辨认不出表演者的真实身份。最重要的是毛古斯舞作为一种古老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为土家族舞蹈来源的研究提供较可靠的线索。
据资料,古时候,湘西土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农耕时代。传说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于赶回山寨传授,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过年),举行跳摆手舞等活动。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不料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了他,他只好走出来,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参加到调年活动的人群中去,并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从此,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有时也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激昂,它让人们领略到原始艺术之美,土家族虽无文字,但毛古斯舞代代相传不衰,并在传承中不断完善,不仅对研究土家族最初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其表演形态中所保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和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艺术元素,更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前,我有幸到湘西的永顺县双凤村采风,真正领略了一次土家山寨的“毛古斯”聚会,那场面的恢弘大气、表演的激情率真、土家风俗的异趣、对人心的震撼至今刻骨铭心!
双凤村,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典型的土家族小村寨,距永顺县城25公里,打开地图,发现双凤村位于湘西土家族中心地带,这里的祭祖仪式有毛古斯、梯玛跳神;舞蹈类有土家族摆手舞;音乐类有土家族哭嫁歌、山歌、打溜子、咚咚喹;工艺类有土家织锦等等。采访中,我顿感这座“文化孤岛”存在的意义,一个湘西封闭的小村寨,保存着完整的土家族原生态文化,老人们依旧用土家语交流,这里民风淳朴、生活简单,人们和谐相处,服饰、习俗、建筑依然如故。双凤,号称“中国土家第一村”,一直静静地躺在大山深处的一个角落里。这个不到400人的小村里出现了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英威与田仁信,他们一直生活在这诗一般的小村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精神植被中的一朵奇葩,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在逐渐逝去,许多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
我一到双凤村首先就开始采访彭英威老人,在他家里,他手握一根长长的旱烟杆吸着,嘴里时不时地冒出一缕缕白烟,他不紧不慢地回答着我的提问,我的笔也在不停地记录着他纯正的土家语言与毛古斯舞姿态变化。
他对我说,他6岁便跟父亲、爷爷学跳毛古斯舞,他从十五六岁时便常常出去跳毛古斯舞,先后带有弟子120人。他说跳毛古斯,需十五六到20多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毛古斯的程序分为“扫堂”(意为扫除一切瘟疫、使后代平安)、“祭祖”、“祭五谷神”、“示雄”(表现全家族人的生存和繁衍),每个段落细节繁多,其中还有修山、打铁、犁田、播种、收获、打粑粑、迎新娘等等。说到激情处,他站起来用长长的烟杆比划起几个毛古斯的扫堂与示雄的动作。76岁的他,脚竟然能抬得老高,可见他的身子也还硬棒。
土家族舞蹈范文4
关键词:舞蹈艺术;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焦点;审美表现;生命本体
中图分类号:J701文献标识码:A
摆手舞是土家族独有的舞蹈,熔铸歌、舞、乐与剧为一体,其间凸现了土家族的祭祀、生产生活与战争的仪式母题,故而其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张弛有度,场面宏大,气势恢宏。摆手舞被土家人称之为“社巴日”(译为跳摆手、做摆手),又有称之为“跳马”、“梯玛跳神”与“调年”等,是在土家族供奉祖先神位的“摆手堂”,又叫“神堂”的地方举行的祭祀舞蹈。土家族摆手舞始终是以祭祀祖先作为其仪式重心,并且靠祭祖仪式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满仓、子孙绵延、平安吉祥等情感内涵。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仪式化和表演程式
土家族摆手舞的仪式化和表演程式主要表现在排甲起驾——闯驾进堂——纪念八部(梯玛请神)——人种绵延——迁徙定居(讲古根)——四季农活——送驾扫堂等环节。在摆手舞的表演程式中最为主要,也是最能体现土家族的民族特质与文化倾向的就是纪念八部(梯玛请神)和迁徙定居(讲古根)两个环节。其中纪念八部(梯玛请神)是摆手舞仪式正式开始的标志。也就是说,土家族摆手舞是以纪念八部(梯玛请神)作为仪式主调,即是对“八部大王”的祭祀和追忆。祭祀开始,在牛角声、锣鼓声和火炮声中,掌堂师登上八仙台,台下列队站好祭祀队伍,按照神棍队、祭祀队、歌舞队的次序站在八仙台的正面,奏乐队站在八仙台的两侧,龙旗队的成员站在各自的龙旗所在的相应位置。随即掌堂师在台上双目紧闭,口诵请神辞。之后喊出“嗬——喂”,跪下左脚向八部大王行礼,台下的民众在掌堂师的带领下也附合一声“嗬——喂”,跪下左脚同时向八部大王行礼。此时,整个摆手堂火炮喧嚣,龙旗飘飘。接着,掌堂师指挥各路祭祀队伍留出摆手场地,就要开始纪念八部大王的摆手舞了。
迁徙定居(讲古根)主要是以歌舞的形式表现土家族先民艰辛的迁徙史。在牛角号和锣鼓声中,掌堂师率领摆手队出堂,摆手队伍中有老少男女,都扮成长途迁徙的样式,其中有背负生产生活用具等,绕着摆手堂一路缓行,并且唱十首《古根歌》:
讲古根,唱古根,讲起土家我知因。想起土家过去事,土家人民泪淋淋。
讲古根,唱古根,讲起土家有原因。土家人民两条路,一条死来一条生。
讲古根,唱古根,讲起土家有原因。讲起土家苦和难,土家老少背乡井。
讲古根,唱古根,讲起土家有原因。田家七子挂旗帜,田彭贾向拧成绳。
讲古根,唱古根,讲起土家有原因。经过十年征和战,土家老少得安宁。
土王神,土王神,土王爷爷我知因。不忘前辈苦和恩,土家老少修庙庭。
土王神,土王神,土王爷爷显威灵。感谢乡邻和四方,田家老少去安神。
土王神,土王神,土王爷爷显威灵。每年过节要提前,香火蜡烛敬土神。
土王神,土王神,土王爷爷显威灵。土王爷爷显威灵,保佑老少得安宁。
土王神,土王神,土王爷爷显威灵。土家老少齐欢庆,摆脚摆手进庙庭。
以及唱土家族摆手舞的《民族迁徙歌》,通过对《民族迁徙歌》的整理,可以通观土家族先民的迁徙路线。(见以下列表)
从《民族迁徙歌》来看,土家族先民经历了六个重要的迁徙和定居阶段。即十迷洞、十八坪、十排楼、那黑那巴——老司岩——龙马咀——芭茅坪——勺哈——理想中的好地方。
土家族舞蹈范文5
关键词:民俗文化;开发策略;土家族
作者简介:徐星星(1986―),女,湖北宜昌人,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20703
お
1 引言
湖北省有土家族约218万人,数量居省内少数民族之冠,主要分布于鄂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土家族地区与外界交往的增多,经济活动不断增多,以国际文化节和博览会为纽带,恩施来凤县的土家族油茶汤和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已经逐渐走向世界,宜昌长阳县的山歌、南曲、巴山舞等歌舞文化的精髓已搬上舞台,“巴人故里,清江长阳”,“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等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享有盛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春节期间,湖北省政府在澳大利亚悉尼、堪培拉、墨尔本等市和新西兰举办“欢乐春节――荆楚文化走澳新”活动,土家摆手舞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但是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开发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存在开发不够或者重复开发;未形成独有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缺乏联动开发和地区竞争力等问题。本文拟在众多学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家族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综述和评价,并提出一些开发的初步看法。
2 土家族民风民俗文化
2.1 饮食文化
受清江流域独特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原生态特色,形成了酸、辣、腊的饮食文化。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腊制品以腊猪肉为主,每年腊月,土家族家家户户都宰一头年猪,切成块的猪肉,裹上食盐、花椒、五香粉,再在缸内腌十天半月后,挂火坑上熏干,而后埋藏于谷堆内,或去污尘后,泡于茶油内,可贮3~4年之久,色味不变。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这是土家族独特的豆制品做法,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美味可口。土家族的典型食品有糍粑、腊肉、酸菜,团馓、合渣、炒米、苞谷糖等。
2.2 土家族服饰文化
土家族服饰虽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但仍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土家族人始终着以琵琶襟为特征的满襟衣,托肩矮领大袖口,滚花边。男捆腰带,女套绣花围裙。头上均包青布帕或丝帕,男帕左方垂一节过耳,妇女全包头。未婚闺女留长发扎辫,用红头绳扎上下两端。已婚妇女挽上发髻,别簪,插银首饰。裤子多为青、蓝色,上接白布裤腰,裤脚短且大。穿草鞋是鄂西土家人极为普遍的习俗,清江沿岸的土家族人爱穿“满耳草鞋”。满耳草鞋脚掌四周都是耳子,前面的耳子长,向后依次缩短,成布鞋形,前有“鼻子”后有“跟”,鄂西最具代表的土家族服饰有吊把裙、露水衣、蛮头袱子与沙撮袱子。 另外,土家工艺品织锦布艺、刺绣、根雕、宝石花漆筷、油纸伞等也很出名。
2.3 民居文化
吊脚楼是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代表。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用来堆放粮食,中间一层通风、干燥、防潮,作为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里外都涂上桐油既干净又亮堂。吊脚楼这种建筑充分解决了山区沟壑交错、坡度较陡,空气潮湿的等问题。
2.4 婚俗文化
土家族结婚的程序十分复杂,包括求婚、送日子、忙嫁、送礼、哭嫁、戴花酒、接拜堂、闹新房、敬茶、回门等11个程序。其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的是以悲托喜的“哭嫁”。“哭嫁”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必经的“仪式”之一,前一月或半月,新姑娘按习俗规矩每夜晚要哭嫁,出嫁前夕要连续哭3~7个夜晚。新娘哭嫁时,全村寨相好的姐妹都要来陪哭、对哭。新娘以悲切的哭声,忆念和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叙表与亲人难分难舍之情。哭嫁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戴花”、“哭吃离娘饭”、“哭离闺门”、“哭上轿”等。
2.5 舞蹈民谣文化
鄂西土家族地区是一个歌舞之乡,历史久远的民歌,在鄂西土家族民间文学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谣按照传统习惯大致可以分为山歌、号子、哭嫁歌、哭丧歌等类型。土家族的民谣主要有十劝丈夫、龙船调、撒叶儿嗬、黄四姐,梯玛神歌、十姊妹祝嫁歌、哭爹娘等,其中《黄四姐》还被中央电视台录成民族风情片,在西部频道的“黄金旅游线”播出,受到好评,以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和崭新的时代风貌广泛流传。鄂西南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着不同种类的民间舞蹈艺术。如利川市的“肉连响”,宣恩县的“耍耍”,来凤县的“摆手舞”,巴东县的“撒叶儿嗬”等,舞蹈主要有有巴山舞、跳丧舞、摆手舞,土家撒尔嗬,土家摆手舞,土家撒叶尔嗬、土家族傩舞等。
3 土家族民俗文化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3.1 整合文化资源,延伸产业链
积极开发利用端午节、挑花、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快构建包括研究创作、收藏、展示、设计、生产、加工、交易等工艺品产业一体化,完善工艺品产业链。采取政府补助、建立基金等有效措施,保护好民间优秀传统工艺、绝技、大师、名作等,培养传承人。提升现有民俗文化资源的内涵,搞好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积极引导土家族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研制开发具有文化特质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工艺精湛的特色文化商品,大力发展农副特产品、纪念品、制作反映土家族民俗风情的音像影像制品,举办全国性或地区性的艺术品鉴赏、交流、展销活动。重点拓展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年华,挑花刺绣,绣花鞋,宝石花漆筷,服饰,饮食等。例如西兰卡普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从“八勾花”到“四十八勾花”,凝聚了土家族妇女无数心血,体现出她们心灵手巧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质,是民间文化形态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吊脚楼、民族服饰、饰物这些凝固的民族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市场价值,可认真策划为旅游项目。
3.2 优化民族特色,开发旅游产品
民俗文化旅游的价值在于体验异域原汁原味的文化情调,它体现在游客的食、宿、游、购4个方面。饮食在旅游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让游客吃到民间最珍贵的、最有名气的、最能代表地方风味小吃水平的特色菜。开发鄂西的土家饮食,如制作土家腊鱼、腊肉罐头,大力宣传酸菜的制作程序,投入生产并打入市场。住宿方面最能体现土家族民族风格的是吊脚楼,挑选基础设施完善、卫生条件较好的吊脚楼作为接待游客的旅店。
旅游方面首先要建设一批浓缩土家族、苗族文化精华、区域分工明确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其次要策划一台山水文化实景演出,以清江为依托,选择一处特色村落为背景,组织一台展示秀美清江和神奇土苗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办好节庆日,提升土家族文化节事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本地的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是旅游者购物的主要对象,要开发出设计新颖别致、文化内涵丰富、懂得旅游者心理的产品去净化市场,防止产品的同化、庸俗化,如根雕、西普兰卡织锦、刺绣、宝石花漆筷、风味食品等都是可深层次开发,充分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
3.3 加大宣传力度,塑造文艺精品
(1)重点支持和打造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积极推广文艺精品走向市场,走向大众,与旅游结合,与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相结合,转化为地方特色旅游演艺项目。大力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专场表演节目,例如巴山舞、夷水丽川、楚水巴山、土里巴人等,创新开发一批深度展示土家族文化特色的节目,例如土家撒尔嗬、土家摆手舞、神龙溪纤夫号子、龙船调、土家撒叶尔嗬等。
(2)充分展现土家族的人文优势,资源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认真办好三峡国际旅游节、土家女儿会,清江国际闯滩节暨清江搏击大赛,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等一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常年性品牌活动。抓住机遇,举办更多的国际性旅游活动和以土家族旅游为特色的会展、论坛、演出、体育竞赛等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把节庆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品牌、办出效益,增强土家族民俗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
3.4 挖掘体验内涵,加强体验意识
土家族的摆手舞,哭嫁歌、巴山舞等等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和各民风俗习惯以及庆典仪式,都能充分展示出民族的特点和风情,构成本民族的民族、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特色,不妨让游客真正的做一回“少数民族”,亲自体会一下,加入到节目中去。土家族的饮食习惯、饮食形式、饮食内容构成的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可以让旅游者和当地的居民围坐在一起,一起做舂糯米,做糍粑、合渣等等。或者让游客参与一些些农事活动,例如亲自到田间地头去赶一下水牛,插秧、挑水等等,还可以让游客于体验一下土家族吊脚楼的生活,让游客吊脚楼村寨小居。
另外,土家族的“哭嫁”婚俗是一个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土家族婚俗旅游开发可从两方面来挖掘。一是采取模拟表演的形式,组织国内外游客参加新人的婚礼,体会“哭嫁”的内涵,品尝当地的茶食糖果、婚宴上的美酒佳肴,身临其境领略其独特婚礼仪式。二是采取实践的方式,即组织青年男女参加婚俗旅游,按照土家族族别具一格的婚俗举行婚礼。土家青年来表演这一整套由提亲至谢媒的成婚过程,或者让游客扮成新郎或新娘亲历其中的某些场景如“背新郎”、如“哭嫁”,“甩筷”等定会令游客兴奋不已。
4 结语
民俗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方面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要把这块“蛋糕”做大,获得更大的客源市场,民族旅游要以“新奇独特,因地制宜”取胜。要发展土家族的民俗旅游,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的文化内涵,合理、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旅游地的饮食习俗、建筑文化、民间舞蹈、民族服饰等民俗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体验,从而为旅游业的带来更多的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お
参考文献:
[1]
白 亮,杨 蕙.略论鄂西民俗资源的旅游开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6):71~72.
[2] 白跃明.渝东南土家族文化及其产业开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37~38.
[3] 粟 娟,田金霞,许 建.张家界体验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3):55~56.
[3] 秦雅敏.湖北省鄂西土家族服饰研究-比兹卡的服饰风情[J].纺织与设计,2007(10):136~138.
[4] 姚伟均,刘朴兵.试论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特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3):17~18.
[5] 袁正新.论旅游对民俗的影响及其对策-以张家界土家族文化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45~46.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 on Tujia Folk Customs Culture
Xu Xingxing,Chen Fangm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62)
土家族舞蹈范文6
摆手舞又称舍巴,是土家族人生活、文化和历史的精髓呈现,整个舞蹈伴随着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同时松紧交替的肌肉需要上下肢的配合协调,对舞者身体协调能力要求及高。从其分类看,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的规模较大,多者千万人,主要用于大型祭祖活动,一般会每三至五年举办一次;“小摆手”规模较小,参与人数也少,多以表演农事活动为主,一般一年一次。无论是“大摆手”还是“小摆手”,其主要伴奏乐器均是土锣和堂鼓,且有着丰富的曲牌,整体节奏轻重分明,声音洪亮。整个舞蹈所表现出的特点既有有艺术类舞蹈的特征,又兼具娱乐性和体育性。
2摆手舞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传承民族精神。舞蹈是一门艺术,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多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摆手舞就是这样一种舞蹈,它所反映的是土家族人在生产生活中的现实状况,例如,“打蚊子”“梳头发”这些舞蹈动作反映了土家族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挽麻团”“结棉花”等舞蹈动作反映了土家族人勤劳朴素、团结互助的品德。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学习摆手舞,可以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从中汲取民族精神。(2)有利于培养民族审美。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形态极具欣赏价值和感染力,蕴藏着土家人的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是帮助学生形成民族审美的有效载体。在动律和韵律上,其特点是不管舞义如何变化,动作皆为同边手脚同时出动,整个动作线条流畅、自如大方,体现出简洁、整齐的形式审美;在音乐上,其虽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但加入了大量的人声念白,表现强烈的欢乐情绪,极富韵律感。这些都体现了土家人民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向人们展示了其特有的审美情趣。(3)有利于创新传统文化。摆手舞在高职舞蹈课堂中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其在产生、发展、流传至今的过程中不断沉淀与更新,形成了良好的面貌,赋予了舞蹈教学以更加丰富的内容。鉴于当前的摆手舞正面临着动作失传、文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危险,高职舞蹈课堂中对摆手舞的教学能够实现对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
3摆手舞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路径
3.1做好课前铺垫
任何枯燥乏味的课堂都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民族舞蹈教学也不例外。作为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形式,摆手舞的学习与推广除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舞蹈动作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舞蹈内在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爱上对摆手舞的学习。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准备成为必然之选,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通过有效途径收集土家族及土家族摆手舞的人文、民俗、宗教等背景资料,让学生在探索与整理中对摆手舞形成初步的认知。接着,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布置一些有土家族特色的摆件、物品,或者准备一些土家族摆手舞的音乐、舞蹈的视频等,借此向学生展示摆手舞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从身体到情感、由表面到内在对摆手舞充满热情和期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主动参与到摆手舞的学习与练习中。
3.2保留原生态精髓
摆手舞多是以大型歌舞形式完成的,虽然动作简单易学,但对于常规的教学难度极大。这给高职舞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为了突破困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对摆手舞进行改编创新。其一,动作的原生态。摆手舞是群众性参与活动,其整体动作较为简单,队形变换也不够丰富,即便如此,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也要尊重这样的原生态,尽量保留其原有动作,让其中的民俗风味得以延续。其二,队形适当变化。课堂学习中只有二三十个学生,所以摆手舞的队形要改变为适于二三十人表演的舞蹈方式。其三,注意身体的协调统一。摆手舞教学应舍弃不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强化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等基本动作的训练,让学生的身体各方面达到协调统一。
3.3拓展各种教学方式
教材是学生学习摆手舞的基础,所以将土家族摆手舞编入教材是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的保障。向全校学生推广摆手舞作为选修课程,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将摆手舞研究应用到摆手舞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摆手舞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摆手舞的传承与研究。另外,学校还可以邀请民间摆手舞传承人定期开展讲座,为学生介绍摆手舞的历史渊源、活动特点、表现形式、基本动作等相关内容,或者定期邀请专业摆手舞教师为师生传授摆手舞,让师生双方都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摆手舞,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传承意识和传承行动。
3.4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摆手舞是一个能够愉悦学生身心的形式,也是学生自我认同的催化剂,其独特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所以,摆手舞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探索和合理定位。其一,充分利用摆手舞的开放性。摆手舞舞场多为同心圆队列,不仅有利于凝聚人心,还有利于保持队列的动态开放,让参与者可以随时加入,如此便给了学生更大的参与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位置并参与其中。其二,充分利用摆手舞的组织形式。摆手舞的结构表现出有序化的特点,跳得最好的往往在里圈,后来者多在外圈。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探索,并对自己形成一个合理定位,从而更好地参与进来。
3.5强化实践成果展示
摆手舞的学习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有了理论的支持,还要有实践的强化,如此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课堂中学习到的内容,并对摆手舞进行有效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助力摆手舞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展示平台,进行舞蹈成品展示,让学生形成对舞蹈的热爱。比如,“四月八”是庆祝土家人脱离险境的日子,“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节,这些都可以作为学校活动的选项,结合具体的节日开展相关的摆手舞比赛,并由学生担任比赛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促使他们在积极的组织和参与中了解和认同摆手舞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另外,学校还可以将摆手舞知识竞赛引入舞蹈教学中,以摆手舞作为主要的比赛内容,或者组织摆手舞文化节,或者在比赛中对摆手舞的动作与内涵情感进行集中展示,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摆手舞的独特魅力,提升摆手舞的文化传承效率。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与比赛强化,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土家族摆手舞,这不仅是摆手舞得以传承的跳板,更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份技术能力,面临竞争时也将更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