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存审戒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存审戒子范文1
李存审戒子范文2
五行大义
《河图》云:仁慈惠施者肝之精,悲哀过度则伤肝,肝伤则令目视芒芒;礼操列真者心之精,喜怒激切则伤心,心伤则疾衄吐逆;和厚笃信者脾之精,纵逸贪嗜则伤脾,脾伤则畜积不化,致否结之疾;义惠刚断者肺之精,患忧愤勃则伤肺,肺伤则致咳逆失音;智辨谋略者肾之精,劳欲愤满则伤肾,肾伤则丧精损命。
凡药酸养骨,苦养气,甘养肉,辛养筋,咸养脉,此并相扶之义。《河图》云:人食无极咸,使肾气盛,心气衰,令人发狂,喜衄吐血,心神不定;无极辛,使肺气盛,肝气衰,令人懦怯悲愁,目盲发白;无极甘,使脾气盛,肾气衰,令人痴泄精,腰背痛,利脓血;无极苦,使心气盛,肺气衰,令人果敢轻死,咳逆胸满;无极酸,使肝气盛,脾气衰,令人谷不消化,喑聋症固。此五脏相制克之义(隋・萧吉撰)。
艺文类聚
城阳郄俭少时行猎,堕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俯或仰。俭亦素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百馀日,颇苦极。后人有偶窥冢中,见俭而出之。后竟能咽气断谷。魏王召置土室中,闭试之,一年不食,颜色悦泽,气力自若(唐・欧阳询等编)。
天隐子养生书
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复则长命,故曰归根复命。夫人之灵识,本乎理性,性通则妙万物而不穷,故曰成性众妙。然而呼吸由气而活,故我有吐纳之诀;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诀;思虑由心识而动,故我有存想之诀。人身荣卫血脉,寤即行于外,寐即行于内,寤寐内外,相养和平。然后每日自夜半子时,至日中午时,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导引,喘息均定,乃先叩当门齿小鸣,后叩大齿大鸣,以两手摩面及眼,身觉暖畅,复端坐盘足,以舌搅华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记其数,数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毕而吸,如此则吸气与津顺下丹田也。但子后午前食消心空之时,频频漱咽,无论遍数,意尽则止。凡五日为一候,当焚香于静室中,存想自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上脊膂,入于泥丸,想其气如云,直贯泥丸,想毕复漱咽,乃以两手掩两耳,搭其脑如鼓声三七下,伸两足,端足俯首,极力直颈,两手握固,又于两胁下接腰胯骨傍,乃左右耸两肩甲,闭息顷刻,候气盈面赤即止,凡行七遍,气从脊膂上彻泥丸。此修养之大纲也。然更有要妙,在乎与天地真气冥契同运,能识气来之时,又辨气息之所,若是则与天地齐其长久,谓之神仙矣。法起冬至夜子时,一阳气始来,或迟或早,先须辨识气来形候,才觉气来,则运自己之气,适与天地之气偕作,次日复候此气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术,人罕达之。倘三百六十日内,运气适合真气三两次,则自觉身体清和,异于常时矣(唐・司马承祯撰)。
酉阳杂俎
夫学道之人,须鸣天鼓以召众神也。左相叩为天钟,卒遇凶恶不祥叩之;右相叩为天磬,若经山泽邪僻、威神大祝叩之;中央上下相叩名天鼓,存思念当道鸣之。叩之数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七,或二十四,或十二(唐・段成式撰)。
啸旨
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言之浊,可以通人事,达性情;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故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出其啸善,万灵受职。斯古之学道者哉(唐・孙广撰)。
无能子
夫性者神也,命者气也。相须于虚无,相生于自然,犹乎埙篪之相感也,阴阳之相合也。形骸者,性命之器也。犹乎火之在薪,薪非火不焚,火非薪不光。形骸非性命不立,性命假形骸以显,则性命自然冲而生者也,形骸自然滞而死者也。自然生者,虽寂而常生;自然死者,不摇而常死。今人莫不好生恶死,而不知自然生死之理,睹乎不摇而偃者则忧之。役其自然生者,务存其自然死者,存之愈切,生之愈疏,是欲沉羽而浮石者也,何惑之甚欤(唐・无能子撰)。
剧谈录
刘平,天宝中居齐鲁间,善吐纳之术,能夜中视物,不假灯烛(唐・康骈撰)。
云仙杂记
孙思邈以交加木造百齿梳,用之养生,要法也(唐・冯贽撰)。
大唐新语
孙思邈,华原人。七岁就学,日讽千言。及长,善谈庄老百家之说。周宣帝时,以王室多故,隐于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不就。常谓人曰:过是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生人。太宗召诣京师,嗟其颜貌甚少,谓之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之徒,岂虚也哉!将授之以爵位,固辞不受。高宗召拜谏议大夫,又固辞。时年九十馀,而视听不衰,颇明推步导养之术(唐・刘肃撰)。
鉴戒录
虞少卿洮,蜀之上医也。长兴初佐蜀,董太尉璋久患渴疾,遣押衙李彦求医,孟蜀祖遣虞卿以往。虞卿既至,董公曰:璋之所患,经百名医而无微差者,何也?虞卿对曰:君之疾,非唯渴浆,而似渴士;得其多士,不劳药石,而自愈矣。董公大悦。时董公有面南之志,虞卿故以此言讥之。又曰:洮闻天有六气,降为六,生六疾,害于六腑。六气者,阴阳风雨晦明也,是以六随焉;六疾者,寒热末腹惑心也,是以六腑随焉。故心为离宫,肾为水脏,晦明劳役,百疾生焉。大凡视听至烦,皆有所损。心烦则乱,事烦则变,机烦则失,兵烦则反,五音烦而损耳,五色烦而损目,滋味烦而生疾,男女烦而减寿。古者君子,莫不戒之。君今日有万思,时有万机,乐于外,女于内,渴之难疗,其由此乎?虞卿之在东蜀也,如处贼围,节食假寐。董公疾既平复,于是厚礼归之。乃知蜀之上医,有知稽古者也(后蜀・何光远撰)。
太平御览
《老子养生要诀》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臆之设,犹宫室也;支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川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志人能理其身,亦犹明君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爱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即国亡,气衰即身谢。是以志人上士,当施医于未病之先,不追修施于既败之后。故知国难保而易丧,气难清而易浊。审机权可以安社稷,制嗜欲可以保性命。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沮妒。六者若存,则养生之道徒设耳,盖未见其有益也。虽心希妙理,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促矣。诚者所以保和全真,当须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恶少好,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浮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面焦枯,多好则气智溃溢,多恶则精气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机则智虑沉迷。兹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蚀人之性猛如豺狼。无久行,无久坐,无久立,无久卧,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则勿过,少勿令虚。冬则朝勿虚,夏则夜勿饱。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后。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行多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丧年。行一善则魂神欢,构一恶则魄神喜;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常欲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神形安静,灾病不生(宋・李等编)。
清异录
郭尚贤尝云:服饵导引之馀,有二事乃养生大要,梳头、洗脚是也。尚贤每夜先发后脚方寝。自曰:梳头洗脚长生事,临卧之时小太平(宋・陶谷撰)。
南部新书
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遇茶,日过百馀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宋・钱易撰)。
茅亭客话
杜鼎升字大举,形气清秀,雅有古人之风,鬻书自给。夫妇皆八十馀,每遇芳时好景,出郊选胜偕行,人皆羡其高年逸乐如是。进士张及赠之诗曰:家本樊川老蜀都,世家冠剑岂寒儒!笔耕尚可储三载,酒战尤能敌百夫。僻爱舜琴湘水弄,每悬孙画醉仙图。孟光笑语长相逐,唤作梁鸿得也无?尝手写孙思邈《千金方》鬻之。凡借本校勘,有缝折蠹损之处,必粘背而归之。或彼此有错误之处,则书札改正而归之。且曰:使人臣知方则忠,使人子知方则孝。自于《千金方》中得服玉泉之道,行之二十年,获筋强体壮,耳目聪鉴。每写文字,无点窜之误,至卒方始阁笔。服玉泉法:去三尸,坚齿发,除百病。玉泉者,舌下两脉津液是也。但能每旦起坐,瞑目绝虑,叩齿二七通,漱令满口,乃吞之,以意送至脐下气海一七遍,经久自然如流水沥沥下坎涧之声。如此则百脉和畅,所以《黄庭经》云:玉池清水灌灵根;又曰:漱咽灵液灾不干。其是之谓乎(宋・黄休复撰)。
试笔
藏精于晦则明,养神以静则安。晦所以畜用,静所以应动。善畜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宋・欧阳修撰)。
梦溪笔谈
六气,方家以配六神。所谓青龙者,东方厥阴之气,其性仁,其神化,其色青,其形长,其虫鳞,兼是数者,唯龙而青者可以体之,然未必有是物也。其他取象皆如是。唯北方有二:曰玄武,太阳水之气也;曰蛇,少阳相火之气也。其在于人为肾,肾亦二,左为太阳水,右为少阳相火。火降而息水,水腾而为雨露,以滋五脏,上下相交,此坎离之交,以为否泰者也,故肾为寿命之脏。左阳右阴,左右相交,此乾坤之交,以生六子者也,故肾为胎育之脏。中央太阴土曰句陈,中央之取象,惟人为宜。句陈者,天子之环卫也。居人之中莫如君,何以不取象于君?君之道无所不在,不可以方言也。环卫居人之中央,而中虚者也。虚者,妙万物之地也。在天文,星辰皆居四傍而中虚,八卦分布八方而中虚,不虚不足以妙万物。其在于人,句陈之配则脾也。句陈如环,环之中则所谓黄庭也。黄者中之色,庭者宫之虚地也。古人以黄庭为脾,不然也。黄庭有名而无所,冲气之所在也,脾不能与也。脾主思虑,非思之所能到也。故养生家曰:能守黄庭,则能长生。黄庭者,以无所守为守,唯无所守,乃可以长生。或者又谓黄庭在二肾之间,又曰在心之下,又曰黄庭有神人守之,皆不然。黄庭者,虚而妙者也。强为之名,意可到则不得谓之虚,岂可求而得之也哉(宋・沈括撰)。
东坡志林
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正尔食之不辍,可以长生。其次井泉甘冷者,皆良药也。乾以九二化坤之六二为坎,故天一为水。吾闻之道士,人能服井花水,其热与石硫黄、钟乳等;非其人而服之,亦能发背脑为疽,盖尝观之。又分至日取井水,储之有方,后七日辄生物如云母状,道士谓水中金,可养炼为丹,此固常见之者。此至浅近,世犹不能为,况所谓玄者乎?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故祖师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尽,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翳药,何曾有求明药!明若可求,即还是翳,固不可于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无明。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儿得饱熟睡,腹摇鼻息,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岂谓猫狗已入佛地?故凡学者,观妄除爱,自粗及细,念念不忘,会作一日,得无所住。弟所教我者,是如此否?因见二偈,警策孔君,不觉耸然,更以闻之。
导引家云:心不离田,手不离宅。此语极有理。又云: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此善譬喻者。
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曰: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啮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张君持此纸求仆书,且欲废药,君当以何品?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馀,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李存审戒子范文3
【摘 要】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璀璨明珠,宋诗亦是中国诗歌的高峰。两者之间因时代先后必然有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本文从唐人及其诗歌对宋人产生的深刻影响出发,认为宋人具有普遍的无意识崇唐倾向且对唐诗多持肯定态度。继而引出宋人学唐现象之普遍这一观点,再以黄庭坚学杜为例分析宋人对于唐诗的继承及创新。最后得出此现象是符合继承与发展这一艺术规律的这一结论。
【关键词】崇唐心理;黄庭坚学杜;继承及创新
一、宋人学习唐诗的崇拜心理
唐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高峰,对后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宋人集体无意识地接受着唐诗的影响,隐约地延续着唐诗的脉搏。他们对唐人难免有着崇拜心理,因而常将今人之诗与唐人作比较,这在大量的宋记中可以发现。文莹《玉壶清话》中:翰林郑毅夫公,晚年诗笔飘洒清放,几不落笔墨畛畦,间入李、杜深格。其中就将郑毅夫诗歌与李白、杜甫之格相比,于此只言片语中便能看到其集体的无意识的火花。不仅如此,宋人自比为李白、杜甫及唐人的现象,更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欧阳修《归田录》中:予尝在福州见山僧有朋有诗百余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寇莱公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深入唐人风格。这都清晰地反映出了宋人对唐诗潜意识地接受。
在接受唐诗的过程中,宋人也清晰地看到了唐诗的优点。在当时流行着一句话“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正是宋人对于唐诗的极大肯定。从具体诗歌来说,宋人认为唐诗写得十分之妙,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试笔》“余尝爱唐人诗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天寒岁暮、风凄木落,羁旅之愁如身履之。……诗之为巧,犹画工小笔尔。以此知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 这无不体现出欧阳修对于唐人温庭筠的欣赏之情。此类宋人赞赏唐诗之例更是不胜枚举。
正是由于宋人对唐人的崇拜心理和对唐诗的肯定,使得宋代学唐现象十分普遍。
二、宋人对唐诗的模仿及创新
宋代诗学思潮的演变,自始至终便是在如何选择唐诗典范的过程中推进的。由宋初的学白乐天,转而学李商隐,或者学贾岛、姚合,再进一步去学韩、学杜,最终树立起韩愈、杜甫为宋诗的最高典范。在宋初诗坛上有着诸多诗歌流派,这些流派都各领,但其共同特点都是师法唐诗,同时也是在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尽管师法的对象与探索的方式有所不同,最终却都不可避免地落入唐人的窠臼之中,可谓“青出于蓝而未胜于蓝”。然而,他们的探索并非没有意义,也并非纯粹的模仿。
北宋后期,以黄庭坚为首的陈师道、秦观、张耒等诗人在苏轼影响下活跃于诗坛,被称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崇杜学杜,迎来了宋代诗人学杜的第一个。黄庭坚学杜,更是宋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因而以黄庭坚学杜来探讨宋人对唐诗的模仿及创新是再恰当不过了。对于黄庭坚学杜,其实许多学者认为他是失败的。魏泰就曾批评黄庭坚“方其拾玑羽,往往失鹏鲸”。(《临汉隐居诗话》)张戒也说他未得子美之精髓。认为其只知从形式上学杜而不能得其精神实质的片面性。严羽则说:“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对此,傅明善先生认为持此论者可谓代不乏人。然而,正是这些对苏黄诗风有异于唐人风致所表示的不满言论,却恰恰给我们提示了苏黄在变创唐宋诗歌风貌方面的杰出贡献,而且即使是苏黄与唐诗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背离,而是继承与发展,推陈出新的关系。对于此说法,本人十分认同。正如黄庭坚说的作诗要有所创新,“听他下虎口著,我不为牛后人”。(《赠高子勉》)甚至于逆传统而动,“诗须做到众人不爱可恶处,方为工”(《石林诗话》)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宋人自己的个性旗帜。
黄庭坚学杜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杜甫诗歌的继承和创新。根据黄庭坚本人的论述,他对杜甫的继承主要在于句法。《冷斋夜话》卷一记载“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 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这段话说明黄庭坚学少陵,就是想尽量做到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他学的是杜甫的表达方法,不是诗歌内容。黄庭坚对杜诗的继承和创新是基于对杜诗的正确认识。《后山诗话》记载黄鲁直云“杜之诗法出审言,句法出庾信,但过之耳。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所以不工耳 。”这也恰恰表明了山谷学习杜诗是有选择地学,而不是盲目地照搬其创作方法。
另外,近人往往认为黄庭坚尊杜仅仅着眼于杜诗的句法与用典,而对于其思想方面很不重视,其实这是一大误解。实际上,他是很注重杜甫的思想精髓的。如元丰二年三十五岁时所作的《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云“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帝阍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沉样爪牙。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报遗编校舛差。” 由此可知黄庭坚在杜诗中品味到了“忠义”精神。可见,黄庭坚首先注重的是杜诗所继承并发扬的《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忠君爱国的情怀。他在晚年时期还教导后学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言。”(《潘子真诗话》),“忠义”二字在此处更是有了十分深刻的表现。黄庭坚学习杜甫,绝不是仅仅看到了“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虽然黄庭坚在实际创作中没有像杜甫那样表现出“一饭而未尝忘君”的忧国忧民思想,却也写出了像《流民叹》和《书摩崖碑后》这样的刺世之作。
其实,杜甫的精髓就在于学习前人却不模仿前人,自成一家,而黄庭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恰恰是学到了杜甫学习前人却不模仿前人的独创精神 。清人袁枚说:“古之学杜者,无虑数千百家,其传者皆其不似杜者也。唐之昌黎、义山、牧之、微之,宋之半山、山谷、后村、放翁,谁非学杜者?今观其诗皆不类杜。”(《与稚存论诗书》,《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一)这也正表明了上述观点。因此,用莫Z锋先生在《江西诗派研究》论及黄庭坚对前人诗歌艺术的继承时所说,黄庭坚学习杜甫,就重在从杜诗中得到某种启发而有助于自己的创新,所以黄诗是黄诗,并不类似杜诗。因而,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纯粹模仿这一说了。
在此暂且表达我的观点:学习前人是为了提高自己,借鉴遗产是为了推陈出新。因而山谷学杜而不似杜,正是其成功之处。这种学习是琢磨艺术品的创作途径而非复制艺术品的学习,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创造更多成就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
[2]刘叶秋《历记概述》北京出版社, 2003年.
[3]傅明善《宋代唐诗学》研究出版社, 2001年.
李存审戒子范文4
【关键词】三国 奏议文 曹植 诸葛亮
《文心雕龙章表》:“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魏初奏议文秉承汉代余绪,以平实为主,不尚华丽,表章如此,奏疏更是如此。曹丕认为“奏议宜雅”,与“诗赋欲丽”不侔,亦对继承汉代奏议渊雅文风有所引导。总体而言,曹魏时期奏议文多关乎时政,平实畅达。例如,王朗《谏文帝游猎疏》、王肃《谏征蜀疏》、陈群《明帝莅政上疏》、高堂隆《星孛于大辰上疏》、杜恕《请令刺史专民事勿典兵疏》等,皆言之有物,文风质朴。然而,魏晋时代,文学已然自觉,创造美丽,追求新变,是这一时代文学之历史使命。在此情形下,曹魏奏议文亦生发出华彩丽靡的一面,此与曹丕、曹植之文密切相关。
曹魏奏议文浮华之风肇始于曹丕上书让禅。关于曹丕禅代事,《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献帝传》有翔实记载。先是左中郎将李伏上表言符谶,以为禅代合之。曹丕览之,令示外。于是,魏王侍中刘廙等、太史丞许芝等、侍中辛毗等、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等轮番奏言符谶事,请以代汉。曹丕下令逐一辞之,反复申述“吾之斯志,岂可夺哉”。接下来,献帝册诏魏王禅代天下,尚书令等、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侍中刘廙等又轮番奏请,曹丕又先后十次下令辞禅代、让玺授,同时三度上书让禅。最后,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敢以死请”,曹丕终于下令受禅,曰:“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亦曷以辞焉?”《文心雕龙章表》云:“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曹丕此番让禅表演颇下工夫,可谓繁文缛节,虚词连篇,完全背离其父遗训,为魏代公牍文开启浮华势头。叶适《习学记言序目》“魏志”云:“魏文之所欲者禅代尔,而符瑞章奏,劝进辞让,前后节目,连篇累牍,存之极无谓,然可以见其辞烦而理寡也”。
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中心,邺下文人集团创作云蒸霞蔚,彰显文学之自觉。曹丕长于诗赋,虽经历了从文士到皇帝之变化,“好文学”之性情未曾改变,不免为奏议文文采之注入创造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时下文人趋驰骋才,不仅表现于挥毫公宴,亦见于对扬王庭。《文心雕龙章表》云:“琳、瑀章表,有誉当时;孔璋称健,则其标也。”陈琳、阮瑀章表为时人所赞誉,可惜不传于后世。曹植表文代表着这一时期奏议文发展之新变。
关于曹植文学创作,历来治文学史者多以曹丕登基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前期以《白马篇》之类作品为代表,英气勃发;后期则以《赠白马王彪》等诗文为代表,深沉抑郁。我认为,曹植的文学活动可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以诗文为主,建安时期洋溢着蓬勃朝气,黄初时期则满含沉郁;太和时期可以独立为第三阶段,以表文为主,兼容前两个时段之特质,热情与哀愁并注,英气与忧郁交织。曹植文学创作阶段两分法论者无疑重视其诗赋,对于章表类应用文体不免有所忽视。实际上,章表不仅是曹植最后阶段的主要创作,亦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和时期,曹植人到中年,经历了从少年得志到备受打击的人生剧变,心态有所改变。如果说黄初时期的痛苦在于同室操戈、萁豆相煎,此时曹植的忧虑则主要是盛年不再,功业无成。加之魏明帝曹叡即位,虽然同样遭受猜忌,但曹植的境遇毕竟比曹丕时期有所改善。因而,此时的曹植愈发有一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激情,视辞赋为“小道”,渴望“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此种心态与情绪正是借助这一时期的奏议文来传达的。在太和阶段,曹植奏议文主要有《求自试表》、《又求自试表》、《谏伐辽东表》、《转封东阿王谢表》、《上卞太后诔表》、《谢妻改封表》、《入觐谢表》、《求存问亲戚疏》、《上疏陈审举之义》、《上书请免发取诸国士息》等,英姿勃勃,惊采艳艳,汉魏奏议质朴文风至此为之一变。例如,《三国志魏书》本传云,太和元年(227),曹植徙封浚仪。
二年(228),复还雍丘。曹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因而上疏求自试。这篇表文意在言说时局,主动请缨,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对命运不济的哀伤全部转化为建功立业的渴望,急迫的心情带着少年式的理想豪情与狂躁不羁,不免显得情绪化。不难发现,在这篇表文中,曹植只是一厢情愿地述说着自己的志向与意图,甚至全然无视此文之阅读者——君主的感受,并未从奏议文如何为君主接纳的角度做任何努力。此种奏议撰写方式无疑来自曹植的诗性气质。作为建安之杰,曹植文笔之精彩为世人所折服。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赞云:“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曹植表文感情充沛,气势流贯。读其文,音节浏亮,朗朗上口,词采华茂,唇齿余香。其勃勃英气令人感佩,其绚丽华彩令人心仪。曹植生前既有“绣虎”美誉,以此二字理解其奏议文,饶有意趣。曹植此类文章在奏议文发展史上有特殊意义。魏晋六朝时期,曹植诗文被评论家公认为典范之作,其表文亦为冠冕。李充《翰林论》:“若曹子建之表,可谓成文矣。”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亦云:“陈思之表,独冠群才。”由此可见,曹植表文对于奏议文体华美之风渐起实具引领之功。转贴于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据中原之地,文化基础雄厚,加之执政者雅好文学,广纳贤士,文学成就尤为显赫。相形之下,吴蜀二国地势偏僻,文章之士远逊于曹魏,加之执政者尚朴务实,文学气象远不及曹魏。从奏议文发展来看,曹魏奏议文数量较多,且有趋于华美之态势,吴蜀奏议文数量较少,且秉承汉代质朴文风,未有新变。吴国奏议文以陆逊、陆凯、陆抗、华覈等数量较多,且关乎政务,文章质实。蜀国奏议文以诸葛亮为代表,志尽文畅,深得汉文遗风。例如,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临发,上《出师表》。此表为诸葛亮奏议文代表作。文章首先分析时局,言明利害,劝诫后主谨遵先帝教诲,倚重忠良,远离群小,君臣一体,以期兴复汉室。接下来,作者追忆三顾茅庐旧事,感念先帝知遇之恩,言说北伐志向,明确讨贼职责。文章结尾,作者再次劝谏后主谘诹善道,察纳雅言,并表达老臣之赤胆忠心。文章观点鲜明,说理质朴,感情诚挚,文辞晓畅,不以文采炫目,不以新奇争胜,却能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林纾云:“并不着意为文,而语语感自血性中流出;精忠之言,看似轻描淡写,而一种勤恳之意,溢诸言外。”又如,建兴六年(228)十一月,诸葛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后出师表》,作者竭忠尽智力挽时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腔忠诚喷涌而出,与前表声气相通。苏轼云:“孔明《出师》二表,简而且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三国志》本传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诸葛亮为人诚笃,作风勤勉,虽满腹经纶,却不以诗书自炫,不以文华骋才。建兴六年(228)春,街亭失守,诸葛亮戮斩马谡以谢众,且上疏自贬。文章简明扼要,不矫情,不雕饰,真诚自然。又如,诸葛亮上表后主言身后事,文章亦简练明快,不加润饰。陈寿云:“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李充《翰林论》云:“表宜以远大为本,不以华藻为先。若曹子建之表,可谓成文矣;诸葛亮之表后主,裴公之辞侍中,羊公之让开府,可谓德音矣。”刘勰以曹植表文为典范,但对于诸葛亮表文亦推崇:“至于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曹植表文华彩炫目,诸葛亮表文醇厚感人,代表三国时期两种不同奏议文风。二者虽华实异旨,然皆以情为文,彰显本真个性,为后世所推崇。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32、834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720
[3]〔晋〕陈寿撰.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62~74、559、931、934
[4]〔宋〕叶适著.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373
李存审戒子范文5
[关键词] 莆田;徐寅;及第;夺魁;考证;生卒年;推估
A General Research to Xu Yin ------ Putian Number One Scholar of the Five Dynasties
Abstract: Xu Yin succeeded in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first year of Zhaozong Qianning in the Tang Dynasty, but was not give an ideal position. He became the Number One Scholar when he reattempted the examination in the fourth year of Kaiping in the Posterior Tang Dynasty. He was probably born in 869 and died in 938 A.D. He was recorded in Years of the Ten Kingdoms,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Recruits from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some present reference books, but incompletely.
Key Words: Putian; Xu Yin; success; to be the very best; textual research; time of birth and death; estimation
徐寅(“寅”或作“夤”)为唐末至五代间较著名的文学家,字昭梦,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博学多才,尤擅作赋。早年所作《人生几何赋》、《斩蛇剑》、《御沟水》等,远传至渤海等国,其人皆以金书列为屏障。然而,他却屡举进士不第,至唐末方得以“榜上有名”。其试场所作《止戈为武赋》亦传诵一时。五代时依王审之,不得志,归隐家乡,卒。有《探龙集》等多种著作,《全唐诗》收录其诗220余首。这是常见有关徐寅的资料,《记考》及《十国春秋》均有载,也被《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代第二分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等引用。然而这些记载并不全面,都遗漏了一个重要的情节——徐寅曾于后梁重新参加进士考试而夺魁。对此,近年有人指出过,但又不怎么肯定①。其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他两次及第的具体年份均可考定,其生卒年亦可大致推估。
一
徐寅进士及第于唐末,由于时局动荡,其职位就停滞于及第当年所取得的秘书省正字[1],金榜题名未曾给他带来像样的前程,他感到非常失望。
朱全忠篡唐后,开平元年(907年)四月曾下过《求贤诏》,但他掌权后的头两次科举考试参试者仍甚少,遂于三年十一月再下《求贤诏》。这些情况《登科记考》卷二四均有记载。但是,徐寅于开平四年(910年)重新参加进士考试被擢为榜首这一点,《十国春秋》遗漏,《登科记考》失考,现今的种种人名工具书、各种“状元录”亦皆沿误。
《莆阳比事》卷一云:
徐寅字昭梦,登唐乾宁第。梁祖受禅再试,进士第一。梁祖曰:“是赋人生几何者耶?“三皇五帝,不死何归。”此为何语?盍改之?”寅曰:“臣宁无官,不可改赋。”遂拂衣而归闽。梁祖怒,削其名。至皇朝,其孙铎复魁天下。
徐著作师仁序其父刑部集曰:“五代、国朝,吾宗廷试擢第一者二人:正字寅,吾家之曾伯祖(原文为“伯祖”,笔者据上下文改)也;尚书铎,吾先君之诸昆也。”故咏莆阳盛事者有云:“龙虎榜上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连兄。”
至宋代中期以后,“状元”这一概念的内涵已十分明确——指国家级进士科考试的第一甲第一名。徐师仁进士及第,为科场中人,曾任朝廷著作郎,当时征“名宿”4人修史,师仁亦在其列[2],不至于说外行话。而《莆阳比事》成书于南宋嘉定间(1208—1224年),《宋史·艺文三》有载②,《中国丛书综录》收录,为著名的地方史料,历来受到重视[3,4,5],《四库全书总目》对它评价甚高,称它:“取唐以来上下千百年间,凡莆阳之事可传者,绮分璧合……且属辞有法,纪事核真,可与《汝南先贤传》、《襄阳耆旧志》并传也。”近年还在再版[6];其作者李俊甫乃莆田人,字幼杰,嘉定七年(1217年)进士[3]。亦绝非信口雌黄、不负学术责任的村学究。两人既都特地将徐寅跟徐铎并提,李俊甫明确说“梁祖受禅再试,进士第一”,徐师仁说五代时本宗的徐寅为“廷试擢第一者”,亦毫不含糊,肯定不会搞错。徐铎为状元史有明载[7,8],《宋史》卷329即云:“ 徐铎字振文,兴化莆田人。熙宁进士第一”徐寅于后梁开平年间夺过状元应是可信的。
若以上分析不错,则可确定徐寅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二
徐寅第一次进士及第具体于唐末何年,诸书的记载不一。
《记考》卷二四据《唐才子传》认为徐寅在唐代及第于景福元年(892年),《永乐大典》所引《莆阳志》曰:“乾宁元年,徐寅、陈乘登进士第。”《记考》于乾宁元年进士陈乘名下,以同样一段引文作注,但于徐寅及第之年未采用其说。《十国春秋》卷九五亦云徐及第于乾宁元年。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曾驳斥《记考》的“景福元年”之说,指出应为乾宁元年,近《古籍研究》2000年第1期第36——37页载有彭万隆先生关于此事的考证,也取乾宁元年说。笔者认为此说较为可靠。
徐寅于后梁夺魁的具体年份,上引《莆阳比事》未载,仅云:“梁祖受禅再试”,上文“开平四年”为推估。理由:开平共4年,据《登科记考》,元年(即唐天佑四年)的考试尚属唐代,状元是崔詹,二年状元为崔邈,三、四年状元均空缺。
《广卓异记》卷一三云:“礼部侍郎封舜卿,梁开平三年知贡举,放郑雍状元及第。”其作者乐史(930——1007年)为南唐状元,熟悉贡举之事,且著作等身[9],生活的年代又离开平年间不远,此记载应该是可靠的。还可以找到佐证:宋·钱易《南部新书》庚·五亦云:“郑致雍(即郑雍,《登科记考》卷二四有解释——笔者)……开平中……士林多之。场中翘首,一举状头。”可见,三年状元是有主了(《记考》在有郑雍,但放在开平二年普通进士中)。所以,徐寅只能是开平四年(910年)状元。
三
前面提到的诸种资料均未交代徐寅的生卒年,也未作推估。笔者认为根据有关资料,是可以推测出其大概生卒年的。
其一,徐寅的生年。他是经过多次应举失败后,方于唐乾宁元年(894年)第一次及第,此时年龄至少应有二十大几。因为,诸种资料均未提到他有什么过硬的靠山。他作为一位出生于较为偏远的莆田地方的读书人,能以其赋作而扬名天下,没有若干年时间是做不到的。从这方面考虑,他进士及第时也应该有20多岁,比如说26岁吧,那么他就生于公元869年。
其二,徐寅的卒年。《十国春秋》卷九五载:
徐寅……尝游大梁,以赋谒梁王朱全忠,误触其讳,梁王变色,寅狼狈出,欲遁去,恐不得脱,乃作《过大梁赋》③以献。略曰:“千金汉将,感精魄以魂交;一眼伧夫,望英风而胆落。”……梁王得赋大喜,遗缣五百疋。盖全忠曾梦淮阴侯指授兵法,而晋王克用则眇一目者也。
已而走归家里,太祖辟为掌书记。唐灭梁,闽使贺庄宗登极,庄宗遽问使者曰:“徐寅无恙乎?归语尔主,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寅指斥先帝,尔国何以容之?”使回,俱以告。太祖曰:“如此,则上直欲杀徐寅尔,今但不可用矣。”即日戒阍者,不得引接。寅拂衣去……寻旧隐钓矶处……竟卒于长寿之别墅。
初,太祖从子延彬刺泉州,寅每与同游赏,及陈郯 、倪曙等赋诗酣酒为乐,凡十余年。
很显然,徐寅“拂衣去”是后唐取代后梁的那一年,即龙德三年(923年)的事。从这年算起,后推“十余年”,假设他隐居了15年,那么他约卒于公元938年。也就是说,徐寅大约活了70来岁。
从礼待他的王延彬的经历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十国春秋》卷九四曰:
延彬……乾化……五年,加检校太尉,权知泉州刺史……
延彬再任泉州,前后历二十六年(原注:一云十七年)……
乾化五年(915年)加25(26-1)年是公元940年,加16年是公元931年。同卷载,后来“黜延彬归私第”,而其弟延美“龙启二年官泉州刺史”。龙启二年为公元934年。如果中间没有任命其他人为泉州刺史,那么自乾化五年算起(同卷还有“延彬,天?初……权知泉州军州事,二年实授。”等语),延彬前后任职泉州应为19年。“归私第”后,仍然可以跟徐寅交往。因此推估徐寅卒于公元938年不会离实际情形太远。
注释
①莆田朋友提供的一份地方文献复印资料即有:“朱全忠开科取士,徐寅再次应试。据传,徐寅考中进士第一名,即状元,史称福建第一位状元”等语。
②《宋史·艺文三》载:“李幼杰:《莆阳比事》七卷。”据《四库全书总目》及《莆田人著作存本述略》(四)一文所述,此乃称其字。
③或作《游大梁赋》。
参考文献
[1](清)吴任臣撰. 徐敏霞,周莹点校. 十国春秋[M]. 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九五),1374.
[2]臧励禾等编. 中国人名大辞典[M]. 上海:上海书店,1980:786.
[3]陈长城,蒋维锬. 莆田人著作存本述略(四)[N]. 湄洲日报,2001-04-19.
[4]骆伟. 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历程[J]. 高校文献信息学刊, 1997:(4).
[6](宋)李俊甫. 莆阳比事(宛委别藏本)[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7](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选举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李存审戒子范文6
“找力宏”事件看似是央视春晚31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但实际上并不是新鲜事。无论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这个模模糊糊的有关性取向的“梗”本质上不过是一次成效显着的市场营销,也称“炒作”。从结果来看,它不仅成功地让观众失去了破解刘谦魔术的兴趣,忘记了本届春晚另一位钢琴家郎朗表演的节目以及其他大部分节目,也让李、刘二人的关注度,特别是“网络关注度”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以李云迪为例。他有一部自传式纪录片:《新浪漫主义》,至少在9个月以前就已经上传至网络。优酷网播放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5月该视频有播放数据起,其每日播放指数(点击量)一直维持在几十到几百这个区间,大多数时候都是几十。2月9日春晚直播当天,该视频的播放指数为296。次日,播放指数即上涨至5044。网站推波助澜,进行首页推荐,2月11日该视频的播放指数即冲上了历史最高峰——188697。这位钢琴家,火了。
春晚走到第31个年头的时候,全国观众对它的关注度已经在逐渐降低,但显而易见,春晚仍然是中国演艺界最重要的名利场及最好的营销平台。虽然一些重量级的演员对于参加春晚也开始充满戒心,但春晚的商业价值犹在。作为一个有31年历史的老品牌,央视春晚在经历过拥戴与责难之后,还将继续戴着镣铐起舞。各个方面仍在盘算着要从春晚里得到点什么,哪怕是推销牛莉的大衣、王菲的美瞳,或当个夏达一样的现场观众,新的一年不是也能借着人气多卖几本漫画书吗?不过,与春晚谈情之前,有些事得先明白。
比演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上没上'
关于上春晚这件事,对绝大多数演员来说,都不是上不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上的问题。对春晚剧组来说,这个决定则涉及众多利益及复杂因素。
比如郭德纲。“明知道有个郭德纲,谁不愿意搬到舞台上来?不是他不想上,而是台里上不了。”2011年春晚导演马东没能争取到郭德纲,但是2013年春晚,赵本山的空位居然由郭德纲补上了,可见上春晚也有个时机问题。
郭德纲、于谦上春晚说了一个相声。有网友说,“看了老郭的相声,多年来错怪春晚了,除了马三立、马季,原来谁上去说相声都不好笑”。但是郭德纲说:“这是我从艺几十年来最满意的一次(表演)。”演员对春晚的心情,大抵都是如此。比演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上没上。
有的人上不了,也硬要装作是自己不情愿上。“有一些艺人喜欢用春晚炒作自己,还年年单方面宣布自己拒绝上春晚,其实剧组根本没有联系过他。”2013年春晚宣传统筹马星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用这番话暗指某位上海单口相声名家。
另一些人没上春晚,则是因为合作谈不拢。张学友就不来了。今年1月6日,央视春晚剧组和张学友经纪人发联合声明称,张学友将遗憾地退出2013年春晚。而据香港媒体的报道,张学友经纪人陈淑芬说,张天王退出的原因是,“觉得只是唱一首歌好像没有意思和诚意”。
春晚每个演员只能唱一首歌,央视早在1986年就有了这个规定。今年,席琳·迪翁唱了两首,这是给外国友人开了绿灯。须知华语歌手能在春晚唱个独唱,已是地位的象征,能唱自己的歌,则是给了天大的面子。
连天后王菲都曾因为不肯改歌词,差点被封杀。1998年的春晚总导演孟欣接受《中国周刊》采访时提到,那英、王菲合唱的《相约1998》当时曾被要求拿下。那英直接给央视时任台长杨伟光打电话,询问节目被拿下的原因。杨伟光过问才知道,原来春晚曾邀请王菲唱歌,但要求她更改歌词,王菲拒绝改词,得罪了人。拿下《相约1998》,就是为了惩罚王菲。幸运的是,《相约1998》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对王菲、张学友来说,春晚不上也就不上了。但更多的歌手、演员,拼尽全力也要争取到一张上春晚的“条子”,哪怕只能在大联唱里露个脸。2001年,春晚导演王冼平开始选节目的时候,收到了43张“小条子”。这位极具个性的导演马上召集“条子歌手”开会,痛责他们。没人理她。
那次动了气的王冼平导演,后来又一直对自己多年的好友朱桦心存愧疚,因为本来答应让她上春晚,结果又没让她上,让朱桦失去了一夜成名的机会。“我有愧,愧在我不能把控得太多,却偏偏改变了朱桦的命运。” 王冼平说。
有一些人比朱桦幸运。例如,费翔、毛阿敏、韦唯都是在春晚舞台上成名的。但近些年来,歌手想在春晚舞台上一夜声名大噪,机率也越来越小。对周杰伦、陈奕迅这类歌坛大腕而言,上春晚是锦上添花。对林宥嘉、张杰、平安这些歌坛新势力和西单女孩、旭日阳刚这些草根歌手而言,上春晚约等于镀金涨价。上了春晚反而更糟糕的歌手/演员,自然也是有的,网民的吐槽会瓦解他们的声势,但终究也比默默无闻要好。哪怕冲着号称“春晚前一千,春晚后一万”的商演价格,也要一搏。
觉悟决定机会,春晚影响身价'
“我的梦想是上春节联欢晚会,能够与赵本山、小沈阳一起演小品。”2009年,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大概说出了很多人的梦想——与赵本山搭档上春晚,意味着一步登天。
自从1990年因小品《相亲》在春晚上一炮打响,除了1994年春晚,赵本山共参加了21届春晚。作为春晚名副其实的“小品王”,赵本山拥有很多特权,他的节目一般不用过“五关”,可以直接进入最后两审。据说每年总导演人选一确定,导演都会前往铁岭拜访赵本山。媒体还报道过,在春晚后台,即便是王菲等大牌明星也只能与其他人分享一个休息室,赵本山却在一间距离一号演播大厅最近的休息室,并且由本山传媒内部人员把守。
在中国演艺界,赵本山是绝无仅有的大佬,是很多影视明星都想要拜的大码头。虽然如今,赵本山已经离开央视春晚,退隐小品舞台,但他早已借由春晚给他的名声建立起了拥有30亿资产的“本山帝国”。
2010年春晚,赵本山带着徒弟小沈阳、王小利等演了小品《捐助》。春晚落幕后,郎咸平做了一期名为《春晚的产业链与经济学》的节目。节目中,郎咸平如此分析:
“赵本山有个本山艺术学院,里面培养些新人,新人在哪里历练呢?在刘老根大舞台。在大舞台成名的人就成了艺人,下一步就是拍电视剧(比如《乡村爱情故事》)或者演小品。艺人在电视剧里扮演角色后变成熟人了,熟人也可以去演小品——走到小品这个阶段是很重要的,小品在春晚里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角色。上了春晚之后,小沈阳马上变成了红人,立马拍了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做电视节目访谈。如何培养一个红人,这就是一个产业链,透过春晚才能制造出小沈阳,才能制造出当初的赵本山。”
而演员想进入这个产业链,需要理解并顺应春晚的规则。
2010年春晚以6.5亿广告费创下历年收益之最,也因植入广告泛滥饱受观众诟病。其中,赵本山小品《捐助》的广告植入费用为1500万,这笔钱全部入账央视广告部。
曾有媒体问2010年春晚总导演金越,赵本山小品中的植入广告是在他知情的情况下做的吧?金越的回答是:“你要相信演员的觉悟……”
演员的觉悟应包括,视为春晚充当“廉价劳动力”为一件光荣正确、绝对有益的好事。媒体曾揭秘春晚演员的劳务费:王菲的劳务费达到5000元,刘谦3000元,赵本山、黄宏、宋丹丹这样级别的春晚“老人”拿2000-3000元,蔡依林、陶喆、那英这一级别的演员拿1000-2000元,容祖儿、谢霆锋、Twins等演员甚至是“零酬劳”参演春晚。
但上过春晚之后的回报,可能是巨大的。台湾金牌制作人李方儒在《大明星了没》一书中披露,2009年刘谦第一次上春晚之前,全部积蓄才1万元。上春晚之后,两年即收入过亿。还有演出商曝料:上春晚前,刘谦的出场费在5000-10000元,春晚之后10分钟的表演出场费即涨到了60万。
赵本山的徒弟们上“春晚镀金”之后,身价也向一线明星的价码逼近。以小沈阳为例,上春晚之前的出场费大概3万元,如今的出场费早已过了30万元。而曾在赵本山1997年春晚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演出的王晓燕,也因为与赵本山搭档迅速成名,春晚后出场费立马从原来的几千元涨到数万元。
此外,香港歌手容祖儿曾四次上春晚,刷新了香港艺人参演春晚的纪录,这不仅让她在内地的知名度大增,也使她获得了更多演出商和广告商的青睐,演出、代言活动不断。
考虑到这些回报,明星们根本不会在意劳务费的事情。但是,央视前台长杨伟光(1991-1999年在任)坚持要给春晚演员发劳务费。他曾说:“我在任时要求春晚和每个演员签约、给演出费用。制片人和导演组觉得好笑,说春晚谁都想上,挤都挤不上,还要给钱?我说,给多给少双方可以商量,但一定要给,而且一定要签合同,朱时茂、陈佩斯和我们打版权官司,就是因为没签约,人家后来提出索赔。”
上世纪90年代初,朱时茂与陈佩斯在春晚舞台上的搭档演出深得观众喜爱。央视方面在没有得到两人同意的情况下发行了音像制品。为此,两人把央视告上了法庭,获赔33万元。虽然官司赢了,但朱时茂与陈佩斯也从此远离了央视春晚舞台。有传言说,两人因为此事被春晚封杀了十几年……朱时茂近日公开表示,哈文任春晚总导演后连续两年都来邀请他和陈佩斯上春晚,但是他已经没有兴趣再演小品了。
“春晚新势力”的总结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