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分析和阐述一些物质发生变化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冰块、橡皮泥、酒精灯、火柴、烟花、白糖、铁勺等
学生:蜡烛、火柴、米粉、橡皮擦、细铁丝、记录纸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物质
1.谈话: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有谁可以说说我们教室里是由哪些物体构成的?
2.学生观察,举手回答。
这些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吧。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我们间接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也叫做物质。
5.小结:
板书: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我们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
同学们刚刚列举的这些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物质在变化
学生举例说明,小结:物质在变化
(二)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世界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今天老师举出几个例子,我们一起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出示橡皮泥)橡皮泥被压扁,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形状……)
2.
(演示冰融化成水的实验,大家都知道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冰融化成水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体积、形状、状态、温度……)
3.这两种变化的速度是一样的吗?(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4.这两种变化有哪些相同之处?
(三)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老师这里还有两种物质也发生了变化:
1.(燃烧一根烟花),烟花燃烧,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形状、颜色、温度、产生光、产生炭……)
2.
(加热白糖)加热白糖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颜色、形状、产生碳……)
3.
这两种变化有哪些相同之处?
(产生了新的物质)
4.那么你再看看前面橡皮泥被压扁和冰融化成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没有产生新物质)
5.交流: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6.小结:世界上没有不变的物质,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的只改变了形状和状态,而有的变化不仅仅是改变了形状和状态,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我们所说的这些变化,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物质的变化吧。
在每位同学的桌上老师都准备了纸和蜡烛,我们有哪些方法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呢?在实验前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实验要求和说明。
实验要求和说明:
A.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物质发生变化。
B.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C.提示: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大家动手试试吧。看看哪组的使用的方法最多,最新颖。
2.学生动手操作。
3.实验结果交流。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2
关键词:教学资源;素质教育;实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材料成为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的一个基本保证。
一、科学实验器材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学校实验器材不但少,而且陈旧破烂,满足不了新的实验探究要求,甚至有很多边远村校根本没有实验器材。
问题二:实验场地有限,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
问题三:农村小学不够重视科学实验探究,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
问题四:教师和学生缺乏实验探究意识,不能正确地应用实验器材。
由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地处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能整理一套符合农村特点,适合教学实际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储备指导方案,将会大大方便农村科学教师,同样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验探究要求。
二、利用身边资源,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1.因陋就简,利用好现有资源
现有小学实验教学资源主要来源配置的是自然课仪器设备,由于课程的设置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耗损和老化都比较严重,很多设备都已经不能再使用了。为了给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使用好这些现有的有限资源,能用的尽可能派上用场,能替代的尽可能替代,将小学科学课尽可能地错开安排,尽量让科学课都能做上实验。
2.利用身边资源,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的过程不可能依靠一成不变的步骤来完成。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个标准、同一种方法进行探究。我们对没有实验器材的实验进行了研究,利用了身边的资源进行实验,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方案。如,五年级教材中的《光》单元中,在研究不同颜色物理吸热能力强弱的对比实验时,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利用白炽灯照射,不同颜色试管内空气膨胀快慢的对比实验,由于空气受热膨胀速度比较快,所以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我们还自制了实验器材电磁铁、小水钟、生态瓶、杆秤、杠杆、纸桥、高塔等等。
3.利用身边资源,让学生多动手体验
利用身边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发地准备实验器材。在农村小学,很多实验室的实验器材不足,有些科学课堂上要准备的材料很多,靠教师的力量难以完成,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想想其他办法,如学生就是一个不错的资源。比如,对蜗牛、蚯蚓等小动物的研究,对于课中用到的这些蜗牛和蚯蚓,我们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在材料的寻找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增长了不少的课外知识。再如,研究《磁铁的性质》《我们周围的材料》的时候,我们就让学生去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用丰富的材料来研究他们能不能被磁铁吸引以及软硬、柔韧性等。这样既弥补了学校实验器材不足的缺憾,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动手操作中,要让学生多做,并且让他们做够。在以往的常识实验课教学中,能让学生玩个尽兴的很少,大部分实验都是草草收场。然而,这个尽兴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值得的。使用学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重要手段。学具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表露的过程。如,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一课的设计中,只要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什么是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之后,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滑轮的作用。要给每个小组充足的器材,通过不断动手操作、组装、拆装,再经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再实验,充分巩固学生的知识,从而分析得到省力、费力、改变物体运动方向、既省力又改变方向的不同体验。
4.利用身边资源,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3
自从教学《科学》以来,一些学生常向我提出一些他们不解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涉及到科学方面的知识。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发生在身边的不科学现象。如我们学校的厕所每天清扫得也很干净却为什么很臭(百叶窗安装反了);一下雨我家的塑钢窗框就兜满了水,直顺着墙往屋里流(安装人员没有在窗框外侧钻孔);家里新买的筒装牙签很难从小孔里取出来(牙签的大、小端装倒了)……。针对学生们在这方面的亲历的实践及求知科学的热情,若以此为契机,作为科学第二课堂开发,正是符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顺应学生乐于探究科学的心理需求的好题材。
结合我校的教学资源、周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教学实际,拟在六年级部分学生中开展一次对身边的不科学现象进行调查的科学实践教育活动。
我向学校递交了经详尽论证的活动计划后,得到学校领导的批准,并且表示大力支持。同时,希望做出突出成效,以此作为参加四川省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项申报项目。
经精心设计,认真动员、组织和指导,参与活动的24名学生,通过大量观察、调查、咨询等广泛搜集素材,填写调查表;然后再借助资料查寻、网络搜索、专家咨询、请教老师 观察、实验等方法自行验证所搜集的现象是否属于不科学现象,同时探明造成不科学的原因;最后,再指出改进的方向。
从2012年5月到10月的近5个月时间里,活动共搜集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58种不科学现象。
活动中,学生从看似不经意的现象产生质疑,触发调查素材,并对所质疑的现象进行求证,形成结论,并指出改进的方向。学生从中经历“现象-质疑-求证-结论-更新”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了科学知识,学到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想,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4
最近我们__化工分公司正在举办“科学发展观在我身边”的征稿活动。说实话,我也很想参加,可是看了好几天的学习资料,却也无从下笔。因为,我一时感觉不到科学发展观在我身边——我们的工作这么平凡,跟科学扯得上什么关系呢?
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应该去巡视机器了,不再想了。虽然这会儿的学习没达到目的,也没在身边找着科学发展观,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头大如斗”。
不知不觉中天色暗了下来,我在值班室内突然听到门外有人在谈笑,习惯性的看看时间,哦,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应该是清尘大班上中班的人来上班了。我打开值班室的门,看到站在走廊上笑得正欢的除了上中班的工友外,还有每天晚上都来值班的车间书记戴小俊。
我打趣问道:“书记,有什么开心的事?说出来让我也开心开心。”
书记笑着说:“你看看这些晚上拉氧的兄弟们,是不是比以前白多了?个个像个“小白脸”似的。哈哈哈……”
我仔细一看,还真的是。自从车间把大小鼓风炉、沸腾炉的拉氧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后,这些上班不见太阳的兄弟们,还真是白了不少。
书记接着说:“出大小鼓风炉的氧粉本来就是高温作业了,现在天气又这么热,要是还是跟以前一样下午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干活,大家会容易中暑!晚上出氧,不仅保护了工友们的身体,还能提高劳动效率本文呢。”
我听着直点头,心里好像有了什么想法,可是一时半会又抓不住。书记走了之后,我一个人坐在值班室里等着夜班的工友来交接班,随手又拿起桌上的资料看了起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60—01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幼儿与环境“对话”。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单纯依靠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利用一些对孩子充满吸引力的乡土资源,走进孩子的视野,走进孩子的生活,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优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成为农村幼儿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更新教师观念是挖掘乡土资源的前提
在远离大城市的县城,幼儿活动空间大,生活中有许多自然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都是我们的活教材。可一些教师经常忽略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而热衷于追求城市现代化教育,还有的教师感叹没有科学的课程,没有丰富的教学用具,觉得难以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正视经费、设备和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真正做到利用身边的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教育。让孩子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感觉到科学就在身边,使孩子们真正地认识科学,热爱科学。
二、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孩子学习科学的财富
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沙子、石头、泥土等都可以成为幼儿探索的对象。孩子们在沙池里画沙画、堆城堡,在水池里玩树叶船,在饲养角用青草喂鸽子,在种植园尝试播种,观察生长。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发现了沙子和泥土的区别;有的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还发现鸽子没有牙齿,不爱吃青草和菜叶,兔子的嘴巴是三瓣的……孩子们对这些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寻根刨底的追究正是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的最好时机。
我们不仅在课堂活动中渗透乡土资源,还将许多农产品、农作物等自然材料充实到教学活动中,使乡土资源和教学活动有效结合。如孩子们用各种植物种子经过染色、粘贴等方法制作的种子粘画,用麦草、玉米皮扎出可爱的稻草人,用玉米秆、高粱秆插接眼镜、飞机以及各种小玩具和动物形象……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能极大地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乡土资源课程,有效利用乡土资源
在办学中,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幼儿常见的、比较感兴趣的植物、动物和地方文化等乡土资源作为科学活动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也成为了我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如小班科学活动《小青蛙变变变》,幼儿通过观察小蝌蚪,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教育小朋友要有爱心,自觉爱护小动物。中班科学活动《区分韭菜和青草》,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能正确区分出韭菜和青草,把课堂与生活结合了起来。大班科学活动《美丽的家乡》中,幼儿通过看图片、观察比较实物,认识了锁阳、肉苁蓉、枸杞等地方特产,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孩子们的科学探索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教师应给他们提供空间、材料、时间和机会,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使之成为幼儿学科学的对象,发现其中的趣味,激发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孩子们真正地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广阔的乡土资源里!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6
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科学奥秘就在我们身边。
冬天的一个晚上,当我吃过晚饭准备去睡觉,我脱毛衣的时候,就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声音,还冒出了火花。我觉得很奇怪就东张西望了一下,也没看见什么,就继续地把毛衣脱了下来,这下我看清楚了是毛衣发出的火花和声音,我就大声地叫起了妈妈:“妈妈、妈妈,快来,我毛衣起火了。”我就跟妈妈说:“我刚才脱毛衣的时候身上发出了火花和声音。”然后妈妈笑着对我说:“这不是火花,这叫静电。”我就问妈妈静电又是什么呢?妈妈就告诉我静电是当我们早上起来梳头时,当我们用力搓双手时,当我们拉动门把手时……都有可能产生静电。可静电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我听了半天什么也没听懂,爸爸说:“等你将来学了物理,你就会明白了。”
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大家处处留心身边的事物,都会发现很多的科学奥秘。
江苏连云港灌南县灌南县镇中小学五年级:陈昕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