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设计范文1
然而事实是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体制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国家艺术设计职业培养机构既是机构的投资者又是管理者。资金的来源渠道很广,政府的补贴、私人的赞助、企业的投资、学生的学费。因此,机构的产业收入也是多元化的,其办学方向也就贴近市场,因为机构本身必须对每一个投资主体负责,市场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结构和学制课程的选择。因而,机构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地经营。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机制多年来并未真正意义上从封闭的院校教学体制中走出来,真正面对动态变化的大市场。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瓶颈”一直存在,可喜的是高职教育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从单一的院校培养转换到多层次、灵活机动的办学体制上。并深刻地意识到职业的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表现为设计师与技术操作员的分化;创意与数字技能培养之间的分化或脱节,导致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的职业设计师人才匮乏。(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曾定位在电脑艺术设计技术操作员,结果证明用人单位并不只看好电脑软件操作熟练的学生,而更倾向于创意与数字技能兼备的学生。)
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职业性特点。其实,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着理论教学的路子发展,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明显欠缺。我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近四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经验更有教训,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目前,在多种资源渠道的支持下,能够在教学方法和目标上体现出我们的优势。加上我们结合现行教育职业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现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强化艺术设计教育的职业性特色。
一、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加强设计艺术教育的职业化特征
我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设置初期,就实行“毕业证+技能证书”的制度,技能证书包括CEAC平面设计师认证、Adobe平面设计师认证、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等,然而通过就业市场证明,这些认证考试只是评估了学生的软件知识的掌握,是基本的职业技能。2006年第二学期我们做了及时地调整,增加了装饰美工、广告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员、电脑美工等职业技能工种,这些都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可以说这就是就业前的培训,以此真正做到教育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境奇教授在广东省广告教育高峰论坛上曾说“专业的培养强调职业应用性。思考不仅用脑,而且可以用手做出来”。本人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突出了高职类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学生有一双灵巧的工匠之手。
以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为例,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我国步入广告大国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平面设计师约有30多万人,广告设计职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对广告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广告设计职业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广告从业人员衡量自身水平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也是广告设计师职业准入的通行证,企业选择人才的衡量标尺。
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我们和社会各级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参与就业培训,通过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进行职业资质认定,形成就业培训网络;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为导向,按照国家艺术设计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培训科目,组织实施针对性强、具有实效的就业培训;在政府及相关的管理机构支持下,做好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研教材、师资培训等基础工作,强化实习操作训练;在职业资格认证教学中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仿真模拟设计课题等先进教学技术方法的应用。
二、建立“职业化”师资队伍,带动设计艺术教育的职业化
所谓“职业化”师资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兼任设计公司设计师或设计顾问。国外设计院校除了像设计学之类的理论课程设有专职教师外,设计类课程是没有专职教师的,设计课程教师直接聘设计师兼任,这种“职业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最贴近市场的设计,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学习与工作同时进行。一直以来国内的设计教师基本上也都会在社会兼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院校限制教师的社会兼职,不鼓励教师创建设计公司。认为会分散教学精力,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一线的设计师加一线的设计教师,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技能型教师。“我认为学校应该‘低课高教’,好老师去教基础课,而且要‘高课开门’,也就是专业课请优秀的有经验的广告人来教,并且形成工作坊——工作室——实习――游学,这种与课堂学习相辅助的实践方式。”在广东省广告教育高峰论坛上广东黑马广告董事长张小平首开其言,这个既经营广告公司,处在广告业界的最前沿,同时,又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处在教学的最前沿的“双栖人”,非常清楚业界的需要和学校的培养体系。
三、“工”、“学”结合的职业化道路
“工”是指在企业实习;“学”是指在校学习,“工”、“学”结合比较形象地反映在两种不同教学环境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按照某种方式轮换进行。“工”、“学”结合是艺术设计教育职业化必由之路,它有几种模式,各有利弊,根据院校的不同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模式。(1)后期实习模式。后期实习模式是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如本专业就把在企业实习放在第六学期,该模式的优点一是学生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后才去企业,能比较好地顶岗实习;二是学生临近毕业时可以将实习与就业统一起来,实现双向选择。但在具体操作中,迫于当下就业形势,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四处找工作而使企业实习流于形式。(2)前期实习模式。前期实习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进入企业实习。前期实习模式又称为倒实习模式,例如德国的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在学生入学时不安排上理论课,而是在车间实习,之后根据个人要求转入专业学习,毕业设计的方向在这时就选定,带着问题学习,毕业设计的选题直接面向市场。这样与就业岗位就有了很好的衔接。因此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入学前接受“工训”,有利于他们对所学专业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与熟悉,提高职业素质。不足之处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不够紧密,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不如后实习模式。(3)前、后期实习模式。该模式学生第一和最后一个学期在企业实习,其他学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这种模式既充分弥补了后实习与倒实习两种模式的不足,又充分体现了各自的优势。本专业在07年的教学改革中将实行此种模式。(4)中期实习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办法是学生在企业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和最后一个学期之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到企业有目的地实习,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十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
四、毕业设计“职业化”
就是将“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展览、企业人才招聘”三位一体。在毕业设计阶段,一部分学生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甚至已经是企业的试用期员工;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企业项目,毕业设计为虚拟的课题或是参加设计竞赛,但是通过邀请企业人士参加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展览的过程,完成企业对人才的选拔,最终使我们所有的毕业设计面向企业。
五、结语
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在专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里,认真总结经验,针对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等都需要一个优化的过程,但是,我们已经在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让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日益竞争的就业中立足一席之地。
职业设计范文2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应由“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如何选择目标——制定职业生涯目标”三者构成。
1.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教师生涯规划论认为,并不在乎你是否选择了教师职业,而是设立明确的目标没有,关键在于选择目标前应先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选择职业发展路线是指你要向教育教学研究方向发展,还是向教书育人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不同的发展路线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不同,影响到今后的发展阶梯也不同。当然,在路线抉择中可以扪心自问:想往哪一路线发展?适合往哪一路线发展?可以往哪一路线发展?每个人的基础素质不一样,适合的职业发展路线也不一样,有的适合做研究、有的适合做管理、有的适合做专职教师。总之,要综合考虑你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与社会组织环境条件,再权衡确定自己的发展路线。
2.如何选择目标。路线确定之后,接着就要确定目标。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
职业生涯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较易制定,其要求应是堂堂(课)清、日日清、周周清,学期、学年目标也应算作短期目标;中期目标(3~6年);长期目标(10年左右);教师的职业人生目标(从23岁~55或60岁止)。人生目标是我们最终的理想。哈佛、耶鲁的调查结果说明,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所以,每一个教师应算计一下,有生之年,想做什么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取得什么成果?再结合自己的社会情况和实际情况,便可以确定你的人生目标。接下来,再考虑如何接近、实现这个远大的人生目标,这又要再度返回对内部个人因素、外部环境各因素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从内部来说,要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以自己的优势为例,可用下面的问题来检测:你做过什么,即你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中有哪些方面能反映你的长处?学了什么,即专业、选修、自学了什么,有什么独到的长处?最成功处是什么,其成功的必然性是什么,其中能否归纳出自己性格的优势?从外部来说,要把握机会,还要规避威胁,避免造成设计目标体系的“内耗”。总之,有优势并能利用机会是最好的;居于劣势又无法把握机会的情况是应尽量避免的。
3.制定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最终是要落实在“制定职业生涯目标”上的。用什么标准来检验制定标准呢?专家提出的五条标准可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
(1)这种制定是自我认真选择的;(2)对每种被选择的结果,在选择时都曾一一不漏地做过评估;(3)你为自己的选择结果会感到骄傲,并充满信心,且愿意公开;(4)愿承诺并付诸行动来完成自己的选择结果会;(5)它适合你整个生活模式,符合你的价值观。这五条标准同样适合教师职业生涯目标的制定。
二、教师职业生涯目标的实施策略
《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具体的行动方案,目标也只有画饼充饥的作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套具体的方案。在行动时,人的自信表现为“十足的底气”,而底气的根源就是这“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不过应该说清楚,选定一个目标,是需要合理的冒险的,合理的冒险就是结合知识、意志、勇气和想像力的冒险。这种冒险是有“机会成本”的,它要放弃其他目标。不愿冒险的人担心当环境变化时,自己无法应对,更担心万一不能达到目标,自己的理想会受到打击。这就是很多人不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针对此,应有“目标分解”和“目标组合”的方法(由职业生涯培训师程社明博士提出),并据此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即职业生涯目标的实施策略等于“目标分解——目标组合——可行方案”
1.目标分解。职业生涯的实现可以用一系列的阶段来表示。为了顺利进入每一个新阶段,应根据新阶段特点制定分目标。
(1)目标分解就是根据观念、能力、知识差距,将职业生涯的远大目标分解为有时间规定的长、中、短期目标,直至将目标分解为某确定日期可采取的具体步骤。从最远、最高的目标开始,一直分解到最近的目标。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目标,其间时间跨度大、变数多,不可能不受到种种坎坷与非难。其对策是必须分解成若干个容易达到的阶段性目标。目标分解是将目标清晰化、具体化的过程,是将目标量化成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的有效手段。依据这个想法,可以按时间、性质两种途径来分解目标。按时间分解为最终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按性质分解为内职业生涯目标、外职业生涯目标。请看图一:
(2)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所以,一般的教师企望较高的职位和较好的待遇,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自己内在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职位、职称、待遇要求而不能满足你的需求,那么怨天尤人也是无济于事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摆正自己内、外职业生涯目标的位置。
职业生涯发展仅仅是换更好的工作,或是晋职、提薪吗?不,它只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美国心理学教授施恩认为,外职业生涯是经历一种职业(由教育开始、经工作期、直到退休)的通路,它包括招聘、培训、提拔、解雇、奖罚、退休等职业的各个阶段;内职业生涯注重的是所取得的成功和主观情感以及工作事务与家庭义务、个人消费等其他需要的平衡。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这些因素通常是由别人给予的,这些因素的取得往往与自己的付出不符,职业初期尤甚。不少教师外职业生涯成功,但内心极为痛苦,这是因为外职业生涯发展是以内职业生涯发展为基础的。一个人在某一单位的某一层级就决定了他的生活地位和生活方式。由此造成人对单位的依附和服从,形成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伴随社会进步,进行新的人格整合,教师就要抛弃“单位意识”;应从根本上认识用“公民意识”来替代“臣民意识”;要变追求“外职业生涯”变为追求“内职业生涯”给自己带来的幸福。
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因素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它们要靠主观努力才能实现,别人的帮助只是一个外在助力而己。而且,内职业生涯的各个构成因素一旦取得就会内化成为自己的,且还是别人拿不走、收不回的个人财富。内职业生涯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因此,在职业生涯各阶段,教师要把内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只有如此,才能把握自己命运。
(3)以上从内涵角度比较了“外职业生涯目标”和“内职业生涯目标”。下面外延方面讨论“外职业生涯目标”和“内职业生涯目标”:
①外职业生涯目标包括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经济目标,工作地点目标和工作环境目标5项。对职务目标来说,应当具体明确,如光是要想做处长就不算具体,一定要“专业+职务”才能明确具体地描述出你所需要的职务目标。对工作内容目标来说,它比外职业生涯目标中的其他目标实际得多,也重要得多,如某小校学某年轻教师自己在20年内要达到的目标是在教学上、科研成果上、社会影响上有什么什么水平等等,这就是其工作内容目标。经济目标,收入是职业工作的必不少的回报,关键是要注意切合实际和自己的能力素质,然后大胆地规划一个具体的数目,不要含糊不清,更不要压根就不敢写。如果你对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有特殊要求,就要在规划中列出要求。
②内职业生涯目标包括:工作能力目标,工作成果目标,提高心理素质目标,观念目标4项。工作能力是指各种能力的统称,教师的工作能力有通用能力、学科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6项,自己想要达到的工作能力目标的程度应当切合实际,具有挑战性,并与该阶段的职务职称目标所要求具备的条件相应。工作成果目标是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扎实的工作成果既是教师荣誉感、成就感的依据,也是以往晋升之途的阶梯。提高心理素质目标既包括经受挫折、包容他人非议,也包括在暂时成功面前保持清醒冷静,它是半途而废与最终成功的试金石、分水岭。观念目标是指对人对事的态度、价值观,所谓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教师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把教学相长落到实处。
实施设计目标的第一步是目标分解,第二是目标组合。
2.目标组合。目标组合是处理不同目标相互关系的有效措施。不能曲解“结构合理的系统”要求“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的本意,因为这本身就缺少整体观的。如果只看到目标之间的排斥性、竞争性,就只能在不同目标之间做出排他性选择,并痛苦地作出“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如果能看到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与互补(互助)性,就能够积极进行(次优选择即)不同目标的组合。目标组合有时间组合、功能组合、全方位组合三种。请看图二:
(1)教师职业生涯目标的时间组合可以分为并进和连续两种。并进指同时着手实现两个平行的工作目标或者建立和实现与目前工作内容不相关的预备职业生涯目标。如果精力和能力能应付得了,则可以考虑在教学、科研、行政这些组合中,两种(甚至三种)不同方向的工作内容目标和工作成果目标,以及相应的工作能力目标等。它们并行存在,互不矛盾;并进有利于开启潜能,在同样的时间内迎接更大的挑战,可以编织生命的辉煌。连续是指用时间做纽带,将各个目标前后链接起来。实现了一个目标后,再紧接着进行下一个。如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大周期所包括的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五个阶段(小周期)。这五个小周期共同组成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大周期,这个大周期的设计就是总的目标;而这各个小周期本身的设计目标又是具体的设计目标。只有完成前一个具体设计目标,才能紧接着下一个具体的目标的可能。一个接一个地就可以构成了具体设计目标链;再用时间纽带链接具体设计目标链就构成了总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大周期的设计目标体系。总之,只要将各个阶段目标链接起来,加上一个时间表,再加上一个衡量目标达成结果的评估方式就形成了设计目标体系,并完成了目标组合。
(2)教师职业生涯目标的功能组合上,存在因果关系和互补关系。有些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如上文说到的工作能力目标、职务目标是因,而收入目标是果。它们表现为如下逻辑关系:“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成果目标显著职务提升达到经济目标”。通常情况下,内职业生涯目标是因,外职业生涯目标是果。教师职业生涯目标从因到果的良性循环应是:“观念目标掌握新知识目标提高工作能力目标职务晋升目标经济收入提高目标”。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一名教师成为讲课能手,同时又获得在职教育硕士学位,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互补关系。因为教学为在职教育硕士学位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实践基础,而在职教育硕士学位的理论学习又丰富了教学实践的理论性。
(3)全方位组合是指职业生涯、个人和家庭三者和谐发展。生涯规划的要义是“编织生命的辉煌”;不是只强调事业辉煌,而不顾身体,或家庭幸福。事业只是美满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完美的教师职业生涯要全方位地组合,不应把生活的内容排斥在外。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性发展,和谐发展。事业、个人、家庭等全方位组合的宗旨更倾向于关注内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设计范文3
工业设计具有系统性的专业特点。从工业设计可能从事的工作看,包括了从前期的市场规划、趋势分析、需求分析;到产品的战略规划、目标定位;再到中期的产品创意、设计过程管理、产品各属性的设计表达与实现、工程转化;再到后期的工程分析优化、数字化制造咨询;以及到后期的市场营销、宣传、文案、展览等市场化工作。从产品创新周期来看,工业设计工作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的研发流程。所以工业设计专业是鲜明的工程与艺术学科交叉、理念创新与设计实践融合、市场与研发结合的系统性极强的专业。
2社会发展及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情况
1)社会分工细化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劳动力分工必然呈现细分趋势。“术业有专攻”,一个人从事多项社会工作、多项不同环节的工作的情况将越来越少。社会发展面临分工细化的趋势。每个工作岗位将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从工业设计流程看,前期、中期及后期的工作内容应由不同的设计师、工程师完成。专业的产品研发过程,工业设计师更不是单兵作战。那么团队化专业设计团队的发展背景下,每个设计师的职业资质是否都需要如何全面的知识能力认证,而每个设计师从事的专业性更强的某个环节工作能力又如何突出与强化以及获得认可呢。
2)我国工业设计的生态模型及发展机遇、路径
目前,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情况以北京、上海、深圳几大轻工业发达的地区城市为代表,形成了各种具有集聚、示范、亮点效应的设计产业园、设计集散地。但,大而全的全产业链设计服务只能是少数的。工业设计行业也呈现了生态金字塔的纵向与横向分布,可描述为工业设计的行业生态模型。掌握核心战略创新的少数设计公司、创新咨询公司他们引领着行业发展。而凭借优质产品设计服务的公司稳步发展,形成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主力军。以各种消费电子、小家电、家具产品等轻工业行业制造企业、品牌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小型化产品设计公司则分布于全国大江南北,形成工业设计行业的基层设计公司,扎实了我国产品创新的原生态基础。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特色差异,发展程度差异,大多公司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驱动、营销驱动等方式发展产业,而内生的内核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融合点单一及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诸多原因导致了工业设计在产业中的地位不高、受重视程度不高、使用效率不高。进而影响了创新的根本效益。
3亟需解决的几个矛盾及思考
当前环境下实现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将面临着很大的矛盾和难度。作者从以下几个尖锐矛盾进行分析探讨:
1)工业设计师职业认证与现行高等教育体系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很多方面需要改革,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模式更是需要优化。工业设计师职业认证最直接的矛盾是指向现行的高等教育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前者的推行是对后者否定吗?对于这个问题,可能许多专家学者会委婉地将其描述为是对后者的补充。但对于现在上千所高校的广大工业设计学生来说,这将意味着什么呢?而对于未来将要选择工业设计专业的高中生又将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需要思考。如果只看到这一面,势必会将好事做成了坏事。若仿效国外建筑师、医生职业资质认证标准和体系,提高认证条件,可能解决此矛盾。
2)评价体系、评价方法与考核方式
工业设计师职业资质认证将采用什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是采用考试的方式还是完成设计题目考核?工业设计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将如何体现?如何保证评价的权威性、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如同对一个产品中的美学因素进行评价一样是较难获得统一的硬性指标。而产品设计知识的记忆与实践性应用是完全不同层面的能力。另外,工业设计师资质认证体系是包含了所有的能力认证,还是大多部分的能力认证?或者是只需要对某项能力的单独认证?这些都需要思考。
3)工业设计师与产品设计师的区分
教育部在2013年对全国所有工业设计专业进行了细分调整划分为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两个专业名称和方向。其中工业设计是机械工程下面的分学科专业,而设计学、产品设计是艺术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专业。即工业设计专业分在理工类学院办学,主要进行产品系统及工程实现方面的知识培养,归属与机械工程与设计学交叉学科,入学考核注重文化课成绩。而产品设计专业主要从事人文艺术创意的产品设计工作。主要归属与艺术学科,入学成绩主要看重绘画美术成绩,弱化文化分,主要分在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或人文学院等艺术类学院中。那么,如果进行的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认证对象是面向那一类人才?还是包含两类?是否存在差异的针对性?这些问题,认证工作组需要考虑。
4几点建议
工业设计师认证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资质认证并是单纯的认定证明,应避免盲目泛滥地推进,更重要的是认证需具有权威性,让用人单位认可。在此,作者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广泛的沟通机制
建立认证机构和指导委员会是首要的工作。在建立标准和认证方案过程前更应先考虑建立认证机构的内外沟通机制。以便能听听更多行业内用人单位、设计师、企业的广泛意见。目前信息沟通渠道很多,相关部门机构大可通过各种网站、论坛、会议、微信等平台方式听听各方的对认证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主要采纳人才需求企业、设计公司的意见
虽说工业设计师认证对社会认知度、社会创新意识等有一定提高作用。但认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纯粹的拿证,而是真正地面向市场、面向需求。需考虑当前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招用获此认证设计师的用人单位、设计公司、团体机构更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他们的意见比许多专家教师的意见更有价值。
3)提高与维护职业认证的权威性
工业设计师认证的执行也是漫长的过程,艰难的过程,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维护其认证的权威性。避免有证无能力或出现投机取巧拿证的现象。这就对认证的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评价方式及评价机构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评价方式可能包括快速设计提案、面试、评论等等。评价流程可能设定多方主体的监督。评价机构可能包含不同企业公司团体。评价过程可能设有盲审阶段。
4)探索精英资质认证与单项能力的认证体系
在建立客观合理权威的认证体系下,可进行两个方面的认证体系。一是对工业设计精英人才的认证。如上所述,工业设计师是需要系统综合的知识面,而拥有了这样条件、知识背景和能力背景的人才一般都成为了设计主管、创新主力人才。因此工业设计师的资质认证实际就是工业设计精英的认证。二是对某个单项能力的认证。一个设计团队需要不同的专注人才,以发挥创新的最大效果。特别是对于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设计师,具备一项较强的能力是获得认可的重要依据。因此,单项能力也是职业认证体系的发展思路。
5结语
职业设计范文4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毕业生胜任工作岗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为提升高职设计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结合设计类专业特点和高职院校生源现状,深入分析了设计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了工作坊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5个着手点,从学生设计文化素养,产品制作工艺的认知,自信心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
职业素质;工业设计;工作坊式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类专业因其具备广泛的实用原则(就业面越来越广)、创造原则(工作内容绝不是简单重复,而带有绝对的创造性)、经济原则(整个行业一直处在增速发展中,职业生涯中薪资增长稳定)、优势原则(就业面的广泛性使得学生能够依据特长进行个性化发展,找到自己的优势)、以及无性别歧视(主要对理科院校的女生来说)的特点,而成为近几年的热门专业。但是,再好的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达不到要求,仍然会产生非常大的就业压力,并且随着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形势的变化,生源质量严重下滑,招生形式既有单招又有统招,两类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差别较大,因此,依据每个学校的专业特色,认真分析该专业的职业素质需求,制定完整而合理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培养能够胜任社会职业岗位的毕业生,是每个高职专业应该尽快完成的重要课题。唯有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下面,针对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坊式教学模式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进行研究与构建。
1普通教学模式下设计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术文化素质等内容[1]。随着国家教育部对设计专业的不断细化和调整,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工业设计已独立成一个系或者改名为艺术设计系,其系内又会细分出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装潢设计、展示设计等多个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学校的教学计划为两种形式:从新生开始按照专业方向来各自教学和上一两学期课后再进行专业方向的分化。这两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前者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单一化,无法适应设计公司接单内容的多样性和涉猎设计方向综合性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趋势。正如洛可可公司董事长贾伟所说的:小规模广告公司已被越来越多的广告装饰公司代替,大型的设计公司更多的向综合性强的创新设计集团发展。过早进入细化专业专项学习的设计类学生,其综合素质在公司岗位中表现出的竞争力会明显处于劣势。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基础知识面不够、涉猎范围较窄的问题。在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中,虽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但依然存在着学生设计文化素养的培养缺乏,设计作品到产品制作工艺的认知缺乏,实践操作上存在学生重设计、轻工艺的职业素质培养问题。一方面,由于教学中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内容不足,导致学生设计的东西缺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设计院校自身没有独立控制和经营的实践场所,对校外合作企业提供的实践操作、工艺制作的场所无法做到什么时候需要就能马上去看、去用的状况,因此,大部分实践操作内容放在了作品的设计和电脑表现上,而对于由作品到真实产品的工艺制作过程,样品使用体验和问题修改过程中所需要的产品材料本身的性能、加工工艺等较为陌生。
2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面向、职业素质需求与教学模式
2.1职业面向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河北省及周边主要城市,依据市场对专业学生的需求以及专业的发展现状,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公司、广告公司、装饰装潢公司等),从事各类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与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外装饰装潢设计工作。主要就业方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岗位、室内外装饰装潢设计岗位。
2.2职业素质需求
依据就业市场对以上岗位求职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如:精通各种设计软件、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创新创意及表达能力、一定的设计实践经验以及熟悉制作工艺等)、职业道德素质(如:对工作的责任心、信心和自豪感、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以及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等)、身体心理素质(如:自我认知不断寻求发展的能力、遇到挫折的承压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等)、艺术文化素质(如:设计文化的积淀、审美与艺术鉴赏能力等)。
2.3教学模式
按照该校“宽口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设置3个专业设计工作坊,即: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坊、环境设计工作坊、产品创新设计工作坊。学校采用后者的教学计划,即:第一到第三学期学生学习内容相同。第四学期以后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工作坊”式教学模式。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可按照个人特长和职业爱好任选三个就业方向中的两个方向进行专业强化。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生可按照个人特长和职业爱好,依据每个工作坊的研究方向及实践项目自愿选择感兴趣的工作坊进行学习。
3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着手点
依据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面向与职业素质需求,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主要从下面几方面来入手:
1)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增强学生设计文化的积淀,加强学生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
设计如果是一颗种子,那么一个人所拥有的艺术文化修养就是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养分,文化修养积淀的越深,这颗种子长得越茁壮。作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师,博大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最为珍贵而得天独厚的养分,将中国文化遗产融入到设计中,在传承和创新中张扬个性,创造中国民族品牌,也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教学中应通过博物馆、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的实地考察以及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和各类讲座,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有关的体验性活动,构建虚拟传统文化体验场景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开发和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有茶艺实训室,当工业设计的学生需要设计茶具时,便可在这里上一周的茶艺课,切身地去体会中国茶道的意境和精神,从中去寻找设计的灵感和思路。
2)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学生自信心是在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了解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设计成果被社会的认可度来建立的。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通过对新生的专业介绍,参观专业文化长廊,已就业学生交流学习就业心得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明确专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工作坊式是学生进入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学生接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是类似企业设计部形式,学习即是工作,项目委托方是企业或社会机构,设计师、项目经理均由学生担任,设计成果由教师指导委托方提出修改意见或评价,直接被企业应用转化为商品,流于社会中,这种设计成果的真实应用是推动学生自信心确立的有力方式。
3)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作为设计师,创新能力是其最珍贵的素质之一。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2]。面对同一个问题,学会用各种思维方法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因为看法独到,结果才会与众不同,设计的东西才会有创新。由于每个人骨子里都有惰性存在,经常会表现出不屑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鼓励和引导学生乐于去提出不同的看法,沿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思路去设计作品,对于学生的设计作品不是简单的回答对或者不对,而是支持和帮助学生去开辟新的天地,采用引导、启发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对学生赋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励。
4)采用工作坊式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制作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质。
对于很多产品来说,设计本身从来不能独自完成产品的整个环节。而鉴于实践场所的局限性,很多院校的设计专业,学生大部分实践环节的工作都仅仅限于设计和电脑表现上,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设计成果合理性、可行性的判断能力。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采用了“工作坊”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上课时间与企业上班时间相同,课程教学内容依托设计任务来启动,整个教学过程严格按照企业实际项目执行程序来进行。教师在这里担任设计总监的角色,同时和企业方共同担任项目方、设计任务监督者、成果考核评价员的角色,学生在这里的身份变成了项目组长或者设计师[3]。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学、市场以及生产完整地结合在一起。3个工作坊不仅能够进行数字化设计,而且能将设计成果通过所需的设备随时制作成实物或者模型,而不必受制于松散的校企合作企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亲自体验作品转换为产品的工艺制作过程,以便去寻找更加合理有效的产品形态,总结设计中存在的合理性、经济性等问题,满足专业技能素质中熟悉制作工艺的要求。独立经营、公司化管理、项目式运作、设计总监负责制的实践环境满足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尤其是就业市场中所要求的毕业生设计实践经验)的培养需求。同时,按照个人特长和职业爱好,依据每个工作坊的研究方向及实践项目自愿选择感兴趣的工作坊进行学习的方式,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和信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都非常有益。
5)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专业教学中进行校园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工业设计本身就是各种学科、技术和审美观念的交叉产物,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等知识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设计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多学科综合的发展趋势。不懂物理和建筑,就无法搞建筑、装潢设计;不懂计算机就做不出数字化影音作品;不懂文案写作、不懂消费者心理就无法做好广告,这些课程内容严重缺失的“跛脚”毕业生就业时必然会有很大的困难,而工业设计专业的老师在这些方面往往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如果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由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师来进行这些知识点的指导,则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便需要全校资源的合理整合和优化,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结束语
学生职业素质是一个系统的课题,以上仅从专业的角度依据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重点分析,除了以上素质培养目标外,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政治无疑也是职业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个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系部、专业、教师联手企业共同努力,从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出发制定出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策略,才能更大力度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打造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的品牌形象。
作者:张黎明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段宇辉.以就业市场终端为依据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研究[J].文艺生活,2009(5):114-115.
职业设计范文5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75-02
据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1/3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3/4。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而在职业生涯前期所做的无谓尝试,形成的时间浪费,无论于己于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所谓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历程。这个历程有长有短,各人互有不同,有的几年,有的十几年,更长的可达几十年。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生涯是人生最辉煌灿烂的阶段,人的生命的价值基本上都是在这个阶段才得以体现出来。
职业生涯是个体的行为经历,而非群体或组织的行为经历。它是是个时间概念,指一个人一生之中的工作任职经历或历程,意指职业生涯期。包含有具体职业内容的发展概念、动态概念。职业生涯不仅表示职业工作时间的长短,而且内含职业发展、变更的经历和过程,包括从事何种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的阶段,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换等等具体内容。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最主要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便是一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成功的重要依据。为此,成功的职业生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科学的目标
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毫无方向,对前途一片茫然。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明确奋斗方向,犹如海洋中的灯塔,引导你避开险礁暗石,走向成功。目标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确定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定目标,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
1.制定阶段性的目标。确立阶段性的目标,包括长期、中期、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指今后职业发展的最高点或职业理想,时间为5―10年。这里涉及一个职业定位问题。
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定位时,需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则,依靠这些原则可以快速正确地缩小自己的定位选择空间,从而使职业定位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一是择己所爱。职业定位首先要想到自己喜欢哪种职业,或者对哪种职业比较感兴趣。一般来说,只有从事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工作,工作本身才能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才会变得妙趣横生,因此择己所爱是大学生做好未来职业定位的首要原则。二是择己所长。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必须善于从与竞争者的比较中来认清自己的所长和所短,亦即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不过,为了真正能择己所长,大学生应特别注意要尽可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未来的职业定位在与自己所学有较密切联系的行业领域。三是择市所需。在进行职业定位时,不仅要了解当前的社会职业需求状况,还要善于预测职业随社会需要而变化的未来走向,以便能使自己的职业定位富有一定的远见。
中期目标时间为3―5年,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在大学期间应当达到的目标。短期目标的时间可以年、月、周或天等为单位。
2.制定具体化的目标。制定具体目标主要是合理制订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具体的生涯规划目标。一年级为试探期,主要目标是适应大学生活,转换自身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及其重要性;二年级为定向期,这一时期应确定大学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并为此做相应准备;三年级是拼搏期,不论是何种目标,在这一时期都应当是尘埃落定,剩下的唯一任务就是为此做全力的努力和拼搏;四年级为冲刺期,主要任务是抓住时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最后的冲刺。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要符合社会与组织的需要,要适合自身的特点,目标要高但决不能好高骛远,目标幅度不宜过宽,要注意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目标要明确具体,同一时期内的目标不要太多,同时也要考虑职业目标与家庭目标的协调。
二、系统分析自身优和劣势
自我评价是以自我作为客观对象,但同时又受到其本身择业观念的影响,因而,自我评价仍需处理好主客观的统一问题。
1.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不同的择业者有不同的职业适应范围,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两方面的最佳结合就是择业者的个人特征与职业对人的要求相匹配。因此,弄清个人特征是科学地选择职业的基本条件。就大学生择业而言,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是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
职业体力倾向是通过对择业者的身体素质的评价、分析,判断出其所适应的职业倾向。一般包括力气,身体动作的敏捷性和平衡性,整体协调控制等。
择业者的择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其顺利地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来说,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是主观条件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总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来。
职业个性倾向主要是指个人的职业兴趣与性格。对于择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了解职业的详细状况,朦胧地表达职业兴趣可能造成失真。因此,职业兴趣评价必须根据人的职业兴趣特点和职业性质,对职业进行适当地分类,然后作出分析和判断。
职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还要考虑自己的职业性格特点,考虑职业对人的要求,从而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最易于适应的职业,或者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来适应职业的要求。
2.自我评价的原则。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基础上的对自我身心素质的全面评估。择业者在自我评价时应把握如下原则。一是适度性。过高的评价往往使自己脱离现实,意识不到自己的条件限制,甚至自傲狂妄,由自信走向自负;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忽视自我的长处,缺乏自信,过于自卑。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对自己都是不公正的。二是全面性。即自我评价应当全面,既要看到优点和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缺点和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评价,又要对其他各个方面的整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到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三是客观性。即在自我评价时,尽管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应以客观事实作为基础和依据。只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才有可能使自我评价趋于客观、真实。四是发展性。即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评价时,应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自我评价不但应当对自己的现实素质作出适当、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应当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变化,预见性地估价自己将来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三、制定提高和完善措施
大学阶段是完成职业生涯设计的奠基阶段。要按照目标要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努力达到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一是适应阶段。该阶段主要是生活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初步了解自己与社会,做好规划。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要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英语、计算机知识,在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争取尽早通过等级考试。二是探索阶段。该阶段学生主要是自我认知、职业心理准备时期,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心理测评,进一步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和自己的学习目标,作出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职业决策。三是拼搏阶段。该阶段学生主要是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中期学习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四是冲刺阶段。这时,可先对前期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期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工作的申请,写好简历,特别是要写好在前几年积累的与自己要申请的职业相关的各种实践经历,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比较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四、积极付诸行动
如果没有行动,计划就毫无价值,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苦思冥想,谋划如何有所成就,是不能代替实际行动的,没有行动的人,只是纸上谈兵,成不了大业。要使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变为现实,必须按照计划去行动。
1.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职业生涯规划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立即行动。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从现在做起,才能完成你的人生规划。可是有些人总是有拖延的毛病,对于今天应该做的事情,总是用种种借口拖着不办。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今年拖明年,明年拖后年,最后直到把事情拖垮。
订了计划,就要行动,不要考虑那么多,在行动中遇到问题也是正常的,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人生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前进的。
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行动是习惯,拖沓也是习惯。这种习惯与能力无关。有些人能力很强,但就是因为有拖沓的习惯,使自己一事无成,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实现。所以,这个习惯必须引起重视。如果你有这个毛病,就应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用好习惯取代拖沓的习惯。当发现自己有拖沓的倾向时,静下心想一想,你的目标是什么?在此时间内应该完成什么任务?如果今天不干,明天会出现什么问题?考虑完这些问题后,定出一个最后期限,自我约束,渐渐地就会养成好的习惯。
2.勇于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只有立即行动还不够,还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因为,前进的道路并非平坦大道,可能出现各种各样困难,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没有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生涯目标是实现不了的。
有些人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坚持行动是没有问题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力就逐渐减少,行动也就难以坚持了。特别是工作较忙时、工作有变动或家里有什么特殊情况时,按计划行动就更成问题了。有的人在此时就放弃了行动,终止了生涯规划的发展,使事业的成功大打折扣。
3.提高学习和做事的效率。并不是每一份付出都能带来一分收获,它还需要提高行动的效率。一是集中力量向目标发起进攻。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不把力量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实现目标上,把过多的力量耗费在无谓的事务上,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目标。二是排除无益于目标的活动和干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有许多无益于目标的活动和干扰,对于那些无益于目标的活动要力求避免。三是注意行动不要偏离目标轨道。目标行动是新的行动,往往会受到某些阻力或者是受自身习惯的影响而偏离轨道。发觉以后要及时加以纠正,免得回到老路上去而前功尽弃。四是不受他人的影响。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听到一些风言风语,甚至一些讽刺打击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因为自己的目标并不一定非要得到他人的赞同。只要自己认准了的目标,就朝其方向前进。
职业生涯设计是科学规划人生道路的重要途径。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随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必要时应准备几套实施方案,当情况发生变化,及时调整设计方案,行动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就能避免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使规划落空,从而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林楠.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09(1)
2.刘静,李桂山.大学生职业生涯干预中参与性及互动关系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23)
3.刘宁,谢晋宇.从职业生涯的二元性看职业成功的评价.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
4.陈军,钟新.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的再思考.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1)
5.王征,陈国祥.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职业设计范文6
1.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依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员工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丰富工作经验、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有着清晰的“双赢目标”。首先,组织根据员工的能力、素质、兴趣等因素,结合岗位要求及职位晋升通道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明确员工未来职业发展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培训、薪酬、建立任职资格体系等的保障机制,帮助员工成长。其次,组织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员工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做贡献。此外,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有助于提供员工的组织承诺程度,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由此看来,职业生涯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组织的需要与员工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协同作用,确保职业生涯管理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
2.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员工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开发员工潜能。大部分员工,尤其是刚入职的新员工,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并没有很好的或者清晰的规划,企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员工对自我进行剖析,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并结合所在单位的企业岗位需求及发展通道,制定符合个人爱好和特长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设定实现职业规划的行动目标,帮助员工明确发展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及对工作的满意度。员工流动率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是否到位的指标之一,也是困扰很多企业的症结所在。员工流动率过高对于企业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对员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可以帮助员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通过提供全面可行的职业指导和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实现成长,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员工个人成长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职位晋升、报酬增加等激励增加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人才流失率。
二、A企业基本情况
A企业为某国企,主营业务为啤酒麦芽。在国内拥有9家麦芽生产企业,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甘肃等沿海地区及国内大麦产区。目前A企业总产能100万吨,麦芽销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A企业集团总部共有员工60多人,一直存在人员编制过多及核心员工流失问题,部分部门存在工作负荷过重,人员缺编情况长期存在,同时部分部门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由于是国企,福利待遇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稍有优势,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和职业竞争意识较为淡薄,导致大部分员工对未来没有规划,而核心员工,尤其是成就意识比较强烈的员工则认为待在A企业前途堪忧,通过熬资历的方式得到职位晋升不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整体上,A企业存在竞争意识不强,某种程度上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A企业也缺乏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规划相关制度,职业生涯设计存在管理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成熟的问题。
三、A企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A企业作为国企体制下的省属企业,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政治背景,A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热心,相应的制度也处于缺失状态,导致该企业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职业生涯管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缺乏制度性规范,职业生涯管理意识淡薄。
第二,企业职业教育学院制定的培训计划具有短期性、随意性的特点,缺乏长期培训规划。原因在于培训规划不能与企业发展及员工职业发展相结合所导致的,员工培训需求的提出也仅是依据目前阶段性的工作需要。
第三,国企内部论资排辈现象普遍,个别员工通过裙带关系获得职业晋升,许多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却很少有机会得到晋升,责权利不对等。大多数员工会感受到晋升受阻,员工职业生涯出现高原现象,组织承诺度和满意度下降,主要表现在工作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或出工不出力等消极现象。
第四,A 企业由于职业生涯管理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成熟导致该企业职业培训流于形式,A企业设立的职业教育学院不能真正帮助员工提升技能、拓展知识、提高能力,而且国企内部“温水煮青蛙”效应导致员工对外缺乏走出去信心和能力,对内缺乏上进心和勇于承担的意识,“熬日子、熬资历”成为常态,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大打折扣。
四、实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对策
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应将职业生涯管理与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等相结合,并形成有效的互动,实现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方位管理。
第一,坚持战略指导的原则。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以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为基础和指引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只有当两者能够很好的契合时,职业生涯规划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所以,企业必须根据总体的战略目标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将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架构设置、岗位设置和员工晋升、考核等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员工个人和企业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评估体系及任职资格体系。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离不开绩效考核,建立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的评估体系能有效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落实,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与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只有当员工绩效达到一定程度时,员工才能够获得职位晋升或者报酬增加。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与绩效改进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配套体系,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推动力。
任职资格体系明确了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并设置了对应的任职要求,员工是否能胜任工作岗位的标准就在于是否符合岗位的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体系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路径,既能够引导员工的发展方向,又能衡量员工成长程度,使得员工的能力评价和晋升有了科学的依据,有助于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评价。
第三,建立和完善企业培训体系。员工职业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培训发展计划,培训计划的设计必须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及员工个人需求制定中长期的培训规划体系。一方面通过培训帮助员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以及做什么和怎么做,帮助员工设定符合员工发展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技能、拓展员工知识,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四,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后,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职业通道是员工实现职业理想和获得满意工作,或者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路径。企业通过工作分析和工作设计,结合企业组织结构体系、薪酬结构,把内部岗位分为例如管理、研究、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序列,为员工提供明确的、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第五,建立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制度是企业运作的重要保障,企业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并形成规范性文件。
第六,开展跟踪反馈和指导。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企业须加强对员工生涯计划实施的跟踪和指导,建立反馈体系,实时通过绩效评估监控员工的岗位匹配程度,定期对其工作进行反馈和点评。对员工与岗位不相匹配的情况,要及时和员工进行探讨、加以修正,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不足,监督员工往生涯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五、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步骤
首先,进行员工素质测评。通过素质测评手段对员工的个性特点、技能水平、职业兴趣、领导类型、个人能力的发展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与员工进行沟通,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培训方案。
其次,结合企业战略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置职业发展通道。企业在进行职业发展通道设置时应注意多渠道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给员工更多的职业发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