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垃圾分类 分类垃圾桶 环保

一、垃圾分类现状分析

在美国,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垃圾生产大国之一,各色各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观念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同时美国政府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进行长期性的监管,提供各类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使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垃圾分类在例如巴西、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形成了必然的趋势,垃圾分类已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尽管我国曾今在垃圾分类这一领域曾今做了各类尝试和努力,例如通过媒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以及意义的宣传,有关部门走进社区进行直接性的号召,以及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至今收效甚微。

二、我国垃圾分类现状的原因分析

相关人士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动力不够。同时,全社会尚未养成自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仅靠社会宣传动员的手段来推动垃圾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一)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据调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时没有分类扔放的意识和想法,居民对于垃圾桶分类标识关注度较低,往分类垃圾桶内扔垃圾很少注意扔得对不对,仅仅是寻求方便,甚至部分人认为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经很环保了,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都是混装的。

与此同时,居民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概念模糊,仅仅认为,可用的,用来卖钱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又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了解。何况分类垃圾桶早已被环卫工或拾荒者多次光顾,大多可用于回收的垃圾已经被拾走,最终环卫部门在统一收垃圾时仍是将所有垃圾一齐倒入拉机车,居民认为在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大,逐渐失去了垃圾分类的动力。

(二)垃圾分类缺乏强制性约束

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立法层面上既没有约束机制,又没有鼓励机制,是一大问题。政府等相关国家机构现阶段仅仅采用宣传的手段是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在日本,如果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不会收你的垃圾,即使你丢进垃圾桶,也会被送回门口。

(三)垃圾处理的基础设备及资金投入的匮乏

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环卫处采取的也就是单一的垃圾车。相关机构人员表示,如果要实现真正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垃圾桶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经粗略测算,分类运输至少要增加几千台车,对交通的压力巨大。而到了处理环节,我国几乎没有各类可回收垃圾的专项处理设备。因此,分了类的垃圾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

一次环保产品展示会上,一套德国产的废旧电器无害化处理的生产线展示了垃圾处理的先进性,一边放进废旧设备的同时,另一边就会分解出金、银、铜等可利用的现成资源,但这样的设备标价却要1000多万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和问题是垃圾分类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三、有关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公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举步维艰。随着垃圾混合处理带来的浪费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分类处理垃圾势在必行,那么应当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一)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

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需要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垃圾分类有赖于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素养的提高,更需要政府等部门进行定期的宣传指导,并配合以长期的监督工作。

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事众所周知的事情。首先,相关部门需要从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出发,引导公民自觉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对于环保事业的巨大贡献;其次,国家应加强可回收垃圾概念以及处理问题等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同时辅助相关的经济鼓励和制裁措施,将垃圾分类的观念植入公民意识中。也可从校园着手,提高这些即将迈入社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实现分类垃圾桶的真正作用。

(二)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加大投入

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资料循环利用,建设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才会有生命力,垃圾分类工作不是只利用大范围投放分类垃圾桶就能实施进行的,政府应在垃圾分类上加大投入,这种投入包括政策引导、技术研究、运输体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垃圾处理硬件,从而建立起分类回收系统。

(三)鼓励各类环境社会团体的参与

我国存在大量的社会环境团体,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不亚于国家政府等相关机构,通过这些团体的共同参与,来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与法规,并广泛推广与实施,来促进垃圾回收以及环境这一块的体制健全。

垃圾分类的制度及法规的制定实施工作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个人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除了专门的立法执法机构,公民也可通过媒体以及环保机构等其他一些社会性渠道来参与相关法规的健立和实施。

结论

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健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是国际上著名的“生态国家”。

参考文献:

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李宁公司;业绩下滑;原因;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22-02

2004年,赶在雅典奥运会开幕之前,李宁这一运动品牌赴港上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宁将奥运营销推向巅峰。次年,在内地市场的销售额首超阿迪达斯。李宁的业绩一度占据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前列。但2011年年报显示,李宁公司全年营业收入89.3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84%,净利润3.86亿元,同比下降达65.19%。多年来连续攀升的业绩开始下滑。2012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8.8亿元,同比下滑9.54%,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大跌84.92%。到2013年净亏损已达3.92亿元。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出现这种情况的李宁并非个例,国内本土运动品牌市场萎缩,业绩大幅下滑,前景令人堪忧。本文就李宁公司现状进行分析,并就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李宁公司的主要问题

李宁牌的核心价值在消费者心中并不十分清晰,且现有消费群体对李宁牌的品牌认知与李宁公司努力塑造的品牌定位并不十分吻合,消费者认知的某些品牌属性正是李宁公司为实现其品牌国际化战略而希望弱化的。

(一)市场方面的问题

1.品牌定位不清。根据盖洛普咨询有限公司所做调研,友好、具有民族荣誉感是李宁最为突出的品牌个性。而非李宁公司所努力塑造的年轻的、时尚的、国际化的。李宁的目标定位是“高端的”、“专业的”、“国际化的”。而李宁表现出来的定位是“中高端的”、“初级的”、“民族品牌”。同时,消费者表现出来的定位是“友好的”、“荣誉的”、“民族品牌”。并且,“民族的”这一属性由于李宁渴望的“国际化”而正被李宁可以的弱化。

2.风格与品牌形象不一致。由于品牌定位不清,李宁公司在产品设计、赞助活动、形象及产品广告、开店风格、乃至形象代言人的选择上都存在传达信息不统一、不连续的问题,使消费者对李宁牌的印象凌乱,品牌形象不一致。

3.李宁高端定位的不彻底导致的两面受敌。“如果我没钱,就去买便宜些的安踏;如果我有钱,为什么不去买国际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李宁在2008年后开始走高端战略,但是李宁的高端化进行得非常不彻底,因此导致的是前面是耐克和阿迪达斯两大国际巨头,后面是不懈追赶的安踏、特步等中国本土企业的挑战者。李宁公司当初建立并倚重的中高端市场定位空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

4.太过着急的转变。急于从价格市场向价值市场寻求转变。李宁还做出了一个风险性极大的决定:通过提高价格来拉近与国际运动品牌的距离。虽然提价之后李宁牌产品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外品牌价差不断缩小,但由于李宁品牌的主要客户群体仍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且由于产品的款式、体验以及营销手段没有同步跟进,连续的提价行为使得李宁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全无,那些本来就对价格相当敏感的消费者不得不转向安踏、匹克等性价比较高的国内运动品牌。

(二)管理方面的问题

李宁公司在2008年辉煌以后,业绩不升反降直至亏损,2010年行政总裁张勇大胆开始了李宁品牌重塑运动,期望改变下滑业绩,然而事与愿违,这场运动使得李宁公司的财务报表越发不堪。仔细分析发现,李宁公司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市场改革的失误,更存在于其内部管理的混乱。

1.成本过高。成本控制一直是制约李宁公司利润的一大方面。成本过高这个问题在公司内部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从公司下滑到公司改革再到李宁回归,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还是依然存在。把李宁和安踏相比,在员工费用上,安踏包括大量工厂员工在内的整体员工11 500人,其在2011年的费用比仅有4 180人的李宁还要低;在市场推广方面,李宁的投入在国内同行业中稳居第一,其费用占营业收入的17.6%,安踏为13.7%,然而问题是,李宁却亏损了3亿多元。

2.渠道失控。李宁公司一直使用的是“轻公司”的渠道模式,即把生产外包和销售交给渠道完成。这种渠道模式虽然现在已成为主流业务模式,但对李宁来说还为时过早。因为这种模式的前提是企业要对上下游有较强的把控能力,把控好产品的顺利生产,把控好下游对政策的实施。李宁公司在这两个方面还很欠缺,所以才出现了因生产问题无法按时交货,及经销商不愿意增加库存,致使整个供应链缺乏协调统一。

3.管理粗糙。李宁公司很多立志的中高层员工普遍认为公司在管理上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部门间的协作能力差,员工持有本位主义,使得工作效率低下。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存在协调不畅问题,在决策时达不成一致,影响公司整体发展。另外李宁在管理的某些方面设置太过精细化,部门分化太细,数量过多,直接增加了管理成本。

在品牌推广上,李宁篮球的新媒体推广由奥美公关负责,而李宁综合类产品的新媒体推广则是交给一家名为时趣互动的营销公司,其他推广都交给福莱国际公关公司。当三家公司有业务交集时,需要李宁公司的人来协调,这时很多工作都需要停下来。而且,李宁公司的协调人员也不停地在更换。

现状分析范文3

首先我们得对以下几个名词的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才能便于服装母型的分析和研究。母:原型,指借以生发的原始物质。则母型即原型,这二者仅是叫法不同,然而意思却是一样的。原型,原本的样式,最初的形状,是指各种实际变化应用之前的基本形式或形态,应用于多个领域。对于服装造型学来说,原型是指平面裁剪中所使用的基本纸样,即简单的、不带任何款式变化因素的立体型服装纸样。在企业中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有科学简捷、易学易懂的效果。

国内较早以“母型”这一名称应用到服装结构研究中的是上海服装结构设计师蒋锡根,作者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加上深厚的数学功底,批判性吸收了我国传统裁剪法(比例法)和日本原型裁剪法两者的长处和优点,应用其较强的数学理论知识,创立了一套服装结构设计方法一母型裁剪法。这一方法将下装母型细分为裙母型和裤母型,上装母型细分为衣身母型、衣袖母型、连身袖母型和衣领母型。在其衣身母型的建立中,推行的是一个男、女、童及春、夏、秋、冬可通用的母型,以量体取得的数值为依据,由几条直线构成母型的框架形式,然后根据一系列母型变化原理并结合具体款式要求作灵活变化。

蒋锡根先生把男装、女装和童装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和研究:把人体分成若干部位;把人体体表归纳为非标准的球面和非标准的双曲面;运用数学方法给予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研究。其母型裁剪法研究的根据是男性、女性和儿童的体型有些部位的相同或相似性,用同一种方法来观察,总结出一种结构制图的“母型框架”,对男性、女性和儿童局部体型上的差异用不同的数据表示,用这一方法来完成服装的结构制图。这就是《服装母型裁剪法》的主要内容。

另外,还有一本以“母型”这一名称命名的书《新服装母型裁剪法》,这是上海戴龙泉老师编著的。

其这一母型裁剪法是以人体净胸围为依据,总结出的人体比例制图法。在蒋锡根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将母型同一的肩斜度,合理的区分为男、女两种不同的肩斜度;提出应依据服装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作图方法,不追求统一作图方法,进一步完善“母型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装结构设计。并根据紧身、合体、宽松3种不同风格的服装,依据人体各部位净体及相关因素,介绍了相应的宽松量。

人体比例制图法按内衣、面料和各种风格的要求三面的综合因素来考虑服装各部位的宽松量,不同风格的服装、服装图形比例不一样,制图不追求统一模式。

可以看出以上两位老师所讲的“母型”内容上有所区别,其中蒋锡根先生的母型框架涵盖了男性、女性和儿童的服装结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且受限于母型框架,不利益不同风格的服装款式结构设计,尤其不适应合体服装款式的结构设计。究其根本,此母型裁剪法与比例法无异,不适应服装款式的变化。戴龙泉老师的母型裁剪法实质为比例制图法,他提出了根据不同风格、不同的宽松量采用不同的作图方法。接下来介绍下国内外关于母型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郑瑞平副教授2004年在天津工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服装纸样二次基型的研究》的文章。作者归纳大量的设计实例,在女装原始基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二次基型的设计方法并划分为合身基型、宽松基型和半合身基型予以介绍。

女装款式千变万化,纸样设计各不相同。用原始基型设计服装,其步骤十分复杂,如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真正掌握此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实践研究,总结归纳了大量的设计实例,本文在原始基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二次基型的设计方法。女装纸样设计中所使用的基型,是指上衣、袖子、裙子的基本纸样。二次基型就是将它们通过二次设计,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基型,目的是使设计过程更合理、更快捷、更适用。应用二次基型进行服装设计,可使得设计步骤大大减少,提高效率;拓宽了设计思路,由一款一种设计方案转变为一款多种设计方案。

在英国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服装产业的发展成熟,较早的采用了根据服装不种类细分的原型。

英国国内主要有四种原型:标准原型、简单化原型、商业用原型和裁缝用原型。在这些原型中,标准原型是最基本的原型纸样,它是完全按照人体自然曲线做出的,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根据原型的用途来划分原型种类,即不同种类的原型进行不同应用。将基本原型划分为8种:紧身原型、松身原型、剪裁讲究的茄克原型、连身装原型、一片袖原型、两片袖原型、无袖原型和裙子原型。

目前中国服装业规模庞大,服装市场竞争激烈。服装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如何在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服装企业更加重视和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和产品进行改造,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和传递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分析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研发水平;二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以及生产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在工艺制作上研究和追求符合人体工效学的服装板型,提高服装的造型效果。努力实现服装制造向服装创造的顺便转变。

在整个产品的研发环节占有重要地位的服装结构设计,一直都是服装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几乎所有现存的系统中都没有完善的资料库,即服装母型数据库。建立服装母型数据库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调用库文件里的服装样板,按照尺寸规格、款式结构特点再对其进行修改就可以快速高效地生成新样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许少锋主编.《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2]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概要》.

[3]蒋锡根.《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母型裁剪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戴龙泉.最新母型法制板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5]戴龙泉.最新母型法制板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现状分析范文4

一、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现状

就目前而言,现在我国大部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赖与单位的缴纳以及个人的缴纳,在社会保险进行支出的时候主要依赖的就是我国的财政部分,由国家财政部门直接进行管理和划扣的,将支出的部分交给那些缴纳保险之后现在有需求的人民群众。现阶段,对于我国而言,其中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时间相对短暂,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被解决和处理,总而言之,现阶段社会保险的发展并不是非常的稳定,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的进行摸索和总结,当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时,还需要积极的进行面对,于此同时,对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的优化和改善。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基金不管是在每日的具体收入上,还是在每日的具体支出上都有着巨大的数额,但是社会保险基金的缴纳方面和人民群众的看病、生活养老方面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对于缴纳的这部分资金国家不敢轻易的进行投资活动,投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也相对较多,首先投活动是否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其次就是具体活动的安全性,然后就是投资的项目是否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营,最后就是进行投资项目的可靠程度。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保险基金很难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增值。就目前而言,社会保险基金现在还没有找到适合进行投资的项目,这就导致难以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实现最大化,并有效的缓解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带来的巨大压力。

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缴纳工作时或者由国家财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支出的时候,一般都是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所保护,但是实际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的乐观,很多的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自身的相关义务以及责任。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在参保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于参保工作不重视,经常会有拖欠社会保障基金的问题出现,但是存在部分的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不负责任,没有及时的和这些中小型企业进行联系和沟通,更没有进行提醒的相关工作,导致社会保障基金难以有效收回。除此之外,很多管理人员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管理时,并不是非常的严格,经常会出现社保基金被挪用的问题。曾在2013年就发生过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某管理人员利用人们缴纳的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私人的生产投资活动,并以此营利。造成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人员不负责。

二、针对社会保险基金问题的具体对策

近些年来,社会保险基金在国家政府的关注下和支持下在安全方面可以说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现阶段进行缴纳社会保险基金的人数可以说日益增多,大部分中小企业单位在社会保险基金缴费的意识上也获得了增强。因此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社保局也应该逐渐加强对自身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以及收入进行管理时,需要严格进行把控,确保每一位领取保险金或是缴纳保费的人员都进行严格的信息录入,保证不会浪费一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也需要提升投资意识,在政府的同意下,将部分社会保险资金支取进行投资,获取更大利益,缓解支出带来的压力。

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严格的管束把控。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管理意识,主动学习新的法律法规,与其他管理部门友好相处,彼此交流管理信息,制定一套相关的管理体统,务必杜绝因管理不当,以至于社会保险基金浪费流失。各地的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与多个部门进行具体的沟通和了解,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加强对不法分子的震慑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充分的保障被保人员具体利益情况,当遇到保险方面的相关问题时就可以被有效处理。除此之外,社会保障制度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要想保障社会保险制定能够正常的进行运营,就需要实时的监督并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具体情况。

现状分析范文5

1.1从产业控制力方面看,金融业业出现外资并购外资并购领域近年向装备制造业、机械、原材料、食品等基础性行业拓展的同时加快对银行业、高科技产业等的投资并购。在金融业方面,目前已有200家外资银行己经开始在我国营业,30多家还开展了人民币试点业务。目前我国已出现了几例外资银行并购案例,花旗银行并购浦发银行、美国银行入股建设银行、高盛投资团入股中国工商银行。

1.2从金融产业竞争力方面看,技术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很多核心技术能依赖或受控于国外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使我国的金融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外资入股本国银行业与银行展开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金交易、资产管理、公司与投资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员工培训等众多领域内开展合作。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自身弊端,银行审批程序确实存在太多的行政干预,程序手续太繁琐、上市准备周期过长、难度过大等问题。

1.3从产业发展环境方面看,发展环境趋于复杂、金融产业安全面临更多风险随着中国市场和中国金融的逐步开放,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风险。金融风险,指一定量金融资产的预期收入可能在未来时期内遭受损失,从而导致企业或机构发生财务亏损的风险。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

2我国金融产业风险表现形式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开放实践,计划让位于市场,数量管理让位于价格信号,财政为主让位于金融为主,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转变。金融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分配手段,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伴生现象:国民经济的各种矛盾,总要集中地反映在金融领域。

2.1银行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欠缺,国有企业拖欠了大量的银行债务,从而造成了银行的大量呆账、坏账。

2.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形成良性的兼并、破产机制,为金融机构带来了高风险。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为稳定社会,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不但使部分企业逃脱银行债务,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信用秩序,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2.3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不能对信用缺失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惩治。我国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债权人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另外,维系与约束银行与其客户间信用关系的契约也缺乏法律的保护。

3规避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3.1完善社会法治建设,形成良好的信用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社会信用机构建立起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缺失行为进行记录,从而对其获得资金产生一定的限制,对企业和个人形成软约束;另一方面,应加快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查处力度,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按“游戏规则”办事,以确保金融安全。

3.2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不断创新和业务的国际化,监管当局必须从以监管信用风险为特征的传统监管方式转向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监管。随着中国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银行业必须考虑各种可能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为未来银行经营环境留有足够的空间。

3.3规范完善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前提,强化对银行、证券、保险的风险监管是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途径。金融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我国原有的金融风险将会逐步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有鉴于我国新时期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加快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企业的定期沟通联系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监管合作机制,认真分析研究金融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并制定和实施防范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4结语

现状分析范文6

根据周宪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的说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官方文化,也是一种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文化自1949年建国后一直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存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仅就其作为一种文化经验来说,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思想对我国的文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唯物主义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影响中国甚深,其对物质客体的尊重,对精神主体的扬弃,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中国思想领域中全面现实主义化的精神取向,实践美学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提出并得到发展的。另外,唯物主义对神圣、神秘性力量的驱逐跟中国儒家文化中固有的“不语怪、力、乱、神”的精神传统相吻合,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主义的与非宗教的成分”[2]。二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在看来,艺术并非是自律而自足的,它有着深刻的阶级属性及政治内涵,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与日常现实生活的审美经验紧相联系。三是对底层民众生活经验的重视对我国文化亦产生重要影响。底层民众作为边缘群体,在过去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对底层民众生活经验的重视在一定意义上适应了现代社会的文化诉求,即对大众作为一种重要政治力量和文化主体的重视。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底层民众的生活经验及文化趣味开始在中国文艺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和表现,这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有的人民美学原则。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劳动解放的强调,对人作为自身最高目的的吁求,这些都具有永恒而积极的价值内涵,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讨。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实,甚至作为一种文化无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一般来说,儒家文化是一套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本建立起来的伦理秩序与道德观念,它以格物致知始,终于内圣外王之道。但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儒家文化并不以功利境界为最高,而以天地境界为终极追求。冯友兰故此说儒家亦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境界,有形而上学的冲动。然而自五四“”以来,由于受各种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儒家文化是专制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阻碍,必须作为衰朽之物受到摧毁。虽然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唐君毅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在20世纪依然坚守儒家的文化阵地,但从整体看,正像余英时所说,以熊十力及其门人等为代表的新儒家承续的只是宋明理学中陆王一系的心学而已。他们强调“心体”和“道体”的哲学本体地位,重视体道的“体证”功夫,并认为从道统可开出政统和学统。

新儒家的学术努力是有目共睹并有积极意义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思想支持与价值保证。在当代,儒家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儒家文化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儒家伦理文化是否与工业化企业精神相契合。对此,钱穆和林毓生都非常乐观,他们认为,儒家文化与现代化不仅不相对立,儒家的价值系统完全可以经过创造性地转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基础。杜维明亦认为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性很强的人文主义,完全可以和流行于西方的世俗人文主义形成对话,并对之进行有力地补充。客观来说,儒家以“仁”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泛道德主义观念、“以天为则”为基质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天命无常,惟德是辅”的天命观,坚持“为学”对于人性自我完善的决定意义,以及强调“知行合一”的行动主义精神,都是儒家文化至今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晚年的冯友兰更进一步认识到,“儒学作为一个确实的文化存在,有助于激发中国人的自我意识。”[2]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人进行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存在,其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大众文化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一种文化形态。长期以来,大众文化饱受批评,苏珊•桑塔格愤愤不平地说:“大众文化(甚至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归于这一范畴)的作品之所以被看得一钱不值,是因为它们是被大量生产出来的物品,不带有个性的痕迹———是为那些没有多少个性特征的观众之作的大路货。”

桑塔格没有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强调大众文化作品的意识形态性,而是看到了大众文化作品的“物品”特性,并认为这就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性。桑塔格甚至认为,“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从来就不只是(或甚至主要不是)某些思想或道德情感的表达。它首要地是一个更新我们的意识和感受力、改变(不论这种改变如何轻微)滋养一切特定的思想和情感的那种腐殖质的构成的物品。”[3](P329)桑塔格由此否定了关于艺术必须是生命个性自由表达的观点,否定了艺术仅仅是思想和道德情感表现的观念,从而肯定了当代艺术的“物品”特性及“对感觉的分析和对感觉的拓展”。只是面对盛行于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陶东风还是表现出了其忧心忡忡的文化忧虑。在《畸形的世俗化是现时代的病症》一文中,陶东风指出,当前盛行于中国的大众文化实在令人堪忧,因为这种文化是以对公共世界的疏离,对封闭性私密经验的迷恋,以及对物质文化的消费及身体的无限度追求为特征的。按照陶东风的原话,当代大众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大众的政治冷漠、犬儒主义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深度结合。”由此陶东风提醒我们说,在当前“一个亟需争取与扩大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里,而大家却在那里津津乐道地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热衷于美容化妆,打造自己合乎时尚的身体。这未免滑稽与悲哀。”[4]陶东风的文化忧虑及政治关切是切中时弊的,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提出的,亦是从另一个向度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作出的深刻反思及批判。

地域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作用,往往被研究中国当代文化格局的人们所忽视。其实,对生活在具体文化情境中的人们来说,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生动的场域和语境,往往具有深刻的精神构成性,会无意识地影响和宰制人们的语言和行动、思维模式及精神想象,甚至生活方式。因此,地域并非一个纯粹的物理空间,在很大的意义上是一个充满了情感和想象、记忆与欲望的场所。正像加斯通•巴歇拉和一些现象学家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均质而虚空的空间里,而是相反,我们是生活在充满了种种质的空间,也许还是幻想出没的空间。”[5]这些独特的空间藏匿着巨大的激情与个性,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情感方式,而人们也往往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对生命个体进行文化想象和情感定位。就这个意义而言,地域文化也许比其他文化对人的精神塑造作用更大。就当代中国而言,鲜明的地域文化主要有齐鲁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秦陇文化、东北文化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等。这些文化各具特色,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个性,因此,我们必须以严肃的眼光对之进行文化审视。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有“灵晕”特质的文化遗存,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但在后工业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就其对人的精神影响而言,因其影响力有限,恕不赘叙。

作者:程勇真 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探险的意义

下一篇职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