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1

1多角度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1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学生:小学生对老师往往是由衷的崇拜,加上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极善于模仿,所以,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性情温和、情绪稳定的教师,往往博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对他们的教育也易被接受。反之,则会给孩子造成坏的影响甚至心灵的伤害。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改善自我个性品质,学会控制自我不良情绪和习惯,每天都以一个温和安详的自我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感染和教育学生。这是一种自然的、默契的心理沟通。

1.2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品质,教师要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亲人、孩子。小学生年龄小,他们渴望关怀,渴望爱。波丁沙托说过:爱是生命的火花。但我认为教师的爱不仅是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更应是和风细雨,不断滋润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对班里的“丑小鸭”,要多给予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以安全感和亲切感。他们才会真正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和你说说悄悄话,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教师也就可以有的放失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师要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和社会,对什么都跃跃欲试,这样,就产生了种种需求。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当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遭受来自内在的压力增加,心理就会受挫伤。”因此,教师在各项活动中要适时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成就感,自始至终有一种好心情。良好的情绪是消除心理不健康的灵丹妙药。如果活动是出于学生自己的愿望和兴趣,活动的形式、过程都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要求,在活动中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身心就能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教师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命令他们,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泯灭,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4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和错误:从心理定向看,人们总是喜欢选取以肯定形式发出的信息,而对否定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学生对于肯定性评价的心理反映应是愉快的,乐于接受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差,常常会出现不遵守纪律等行为。这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处理,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而应以冷静温和的态度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用鼓励的口吻提醒学生应该如何做,对基础差的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断进步,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2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理沟通

日裔美籍华人教授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对人类生活的最大伤害,莫过于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而社会的亲密性一旦瓦解,人们就自然而然地丧失对本团体的责任感,产生一种失落、孤独情绪,最终导致人们成为一盘散沙。只有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才能形成团体凝聚力。在班级当中,学生间自由地互诉衷肠,彼此发生认同,就会产生亲密感。由此看来,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教会学生交往则是实现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学生需要与成人交往,更需要与同伴交往。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友好相处,为今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注重教给他们交往技能,提供心理沟通的机会,确保学生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1丰富学生交往经验,学习交往技能: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娇生惯养,是“小太阳”,“小皇帝”,心理素质很差。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易与同伴发生磨擦,可又不善于解决。这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为他们提供机会解决。如有的学生自私,我就让学生每人带一本喜欢的课外书来,并介绍给大家,大家交换着看。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交往的乐趣,又有助于培养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有的学生胆小,内向,不会主动交朋友,我就通过做游戏来促进同伴间的友谊,从而不自觉地促进了学生间的心理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

引 言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加剧、多元化文化和价值冲突加深,导致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高自我价值感的群体,还是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承受高压力的群体。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心智成熟的重要阶段,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社交与封闭等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使以增强心理调试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人格完善为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被认识、受重视再到加强和完善的过程。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如何使这些科学理论及方法适应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社会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但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道家在对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其中的积极因素经过长期熏染、潜移默化和传承,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等方面,造就出了特有品格和精神。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使其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同时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强不息,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是一个有志气的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品质,无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

注重“中庸”,维护心理平衡,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中庸”,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偏不倚,折衷平常,中和适度,不主张“过犹不及”。此外,《论语》中还描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人格特征,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也就是说,作为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的平衡。

从心理健康的状态来看,处于中庸状态的个体比处于两个极端的个体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中庸作为心理健康标准,表现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和适度的原则,即控制调节自己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体验,最终达到适中平衡。这种防止偏倚、适度中庸、保持心理平衡的原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有效的借鉴价值。适度的自信,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面对挫折,过于悲观沮丧会丧失意志,而毫无所谓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掌握好尺度才能成为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中”,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心”。所谓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并实践仁、义、礼、智,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以礼义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强调“君子不器”。孔子十分钦佩颜回,曾说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仅如此,儒家还认为耐挫是一种美德, 《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①,强调面对挫折、遭受冷遇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耿耿于怀。《孟子》中的“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②,反映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表达了得志则造福于黎民苍生,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积极豁达的态度。不仅如此,还要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④,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要有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态,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夺志”、“自强不息”等人格品质。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失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儒家思想强调的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百折不挠、追求进取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对促进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乐观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生不要刻意去强求不现实的功利或物质需求,而要重视心理的满足。在获得这种心理满足的基础上实现“常乐”,由此可以看到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多么辛劳,只要有希望,便能知足常乐乃至以苦为乐。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提出人类要“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⑤做人的德行要重视“自然之德”。老子强调“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⑥,倡导人不要勉强去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要顺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旷达,即不故意做作,目的就在于不扼杀事物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庄子主张不刻意追求个人生活中现实的东西,而应顺其自然,强调“天然”;超越一切功名利禄,做到“无功”;忘记一切荣辱毁誉等虚名,做到“无名”。“无为”而最终“无不为”,从而实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界。

尽管乐观知足的心态可能会影响人的上进与追求;但从健康心理的角度看,“知足常乐”与“顺其自然”却是大学生自我保护、自我保健的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反映。

修身养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儒家学说中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思想。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进而达到“德润身,心广体胖”⑦。就是说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进而感到舒泰宽阔。孔子还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与心理平衡的关系。

传统中医文化也积极提倡修身养性,提出“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⑧张仲景提出了“人体平衡,惟须好将养……”“悦爽志,以资血气”,⑨形成了我国医学上较全面的养生学。其主要内容是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即精神上的乐观,生活上的知足,而最重要的是要能“于危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危非利,亦若存若亡。”而且要“习以成性”,去除危利,不妄喜怒,不近声色,不贪浓味,不神虑精散,这就是治未病之病。

可见,倡导修身养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结 论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容易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被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左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情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广泛及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注释

①《论语・述而》

②《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告子下》

④《论语・卫灵公》

⑤《老子・二十五章》

⑥《老子・二章》

⑦《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塑造

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着社会、学校、家庭高期望值的知识群体,如何维护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已成为高校育人过程中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规划自己。(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构建和谐心灵。(3)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促进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率。(5)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1)以制度性规范为保障,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制定正确和完善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也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青年期是每个个体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改正错误的是非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以自我教育为重点,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在言行、态度和情感方面可以运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和鞭策自己,从思想和行为上进行自我的监督和控制,从主客观方面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理性的对待一些过分的私欲和偏见,朝着健康积极的人格去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格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4)通过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教育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影响他们的内在精神。那些有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通过让其参与到校园活动来进行心理治疗,例如团体活动,助人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5)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有其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足够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辅导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对健全人格塑造的影响

(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能够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水平和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习到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社会各方面的期望等,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其二,很多道德、价值观念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通过某些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其自身的某种人格特质,使人格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性特质和心理适应能力,才能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社会,才能有所作为获得成就。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迫切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范围之广、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好,世所罕见。在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人的适应性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价值取向的频繁转换,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产生很大影响,需要大学生不断的进行重新评价,从而调整、变换自己的价值追求。适应状态时间的缩短,调整时间的相对增长,会使个体需要承受的压力变大,应激状态的持续增长是诱发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学知识,培养心理调试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矫治行为偏差等等,培养这些能力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来完成,这样才有可能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运用心理学方法促进大学生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大学就像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很多同学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对于与老师、同学、父母间的关系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上也会出现一些困难,这些都会让大学生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导致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出现,甚至形成某种心理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长期的累积,就会超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范围,学生较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妒忌、憎恨等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出现一些人格障碍。所以,学校和教师都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消除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滋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全发展。

作者:李玲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28.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医学新生;心理档案;心理健康;团体咨询

医学生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系未来医疗卫生人才的质量。调查显示,医科院校有近三成新生受心理问题困扰,难以调适。而新生不适应,会使5年学业蒙上阴影。教育部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提出,坚持“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适应新环境等内容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与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随跟踪教育覆盖到全体学生,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应对、早转介,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目标。

一、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建立个人心理档案,首先要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测试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状态。学校将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长期跟踪,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对问题比较轻的学生则进行间断跟踪。具体办法是:在大一上学期,对医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评。测评材料包括“UPI大学生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心理测评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对心理测评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行个别访谈,弄清其心理问题的实质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二、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等系列讲座

在军训期间,为医学新生发放“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心理知识宣传单和书签,保证人手至少有一份宣传单和两枚书签。在国庆节左右,以合班为单位开展“新生心理健康”心理讲座。以最快的速度,让心理知识走进医学新生生活。近些年来,高等学校常发生自伤或伤人事件。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大一上学期中旬,开展“生命教育”学术讲座。通过向学生讲述生命的起源、个人的发展史等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开展“危机干预”学术讲座,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辨别心理异常的方法和危机干预的策略。由于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隐蔽性,若不是朝夕相处的很亲近的人,根本不能觉察,所以培养学生心理骨干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近50%的心理异常学生是由参加过心理培训的学生骨干发觉的,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针对医学新生的特点组织新生团体咨询

针对新生群体高发的环境适应困难、人际交往障碍、情绪困扰、问题行为和学习困难,研制人际关系训练、价值观探索、职业生涯设计、团体凝聚力提升、珍爱生命、压力应对、不良行为矫治等为主题的团体咨询活动内容,构建平等、真诚、尊重、安全、温暖的团体小组,营造描述、启发、自然、支持、共情、可商榷的接纳气氛,运用反应性技术、影响性技术、互动性技术、行动性技术等指导团体小组活动,使团体成员在其中传达信息、宣泄情绪、灌输希望、人际学习、行为模仿,找到普遍性、学习利他主义、发展社交技巧、提升凝聚力、原生家庭的矫治性重现,并从中吸取健康的信息和知识,学习新的观念和行为,建立新的社会支持,健全自我概念,获得成长。并将团体学得的延伸到现实学习生活中,达到自助、助人的效果。

具体团体咨询内容包括“相知相识”“突围开关”“渴望光明”“我的优势大家找”“原生家庭探索”“医学生大学生涯规划”等。经抽样评估研究证明,科学、有效并易操作。对多期受试活动前后对照测验、活动结束问卷、离团一年后问卷显示:99%受试离团后能回忆起自己参加活动的名称;67%承认能提高社会能力;54%认为能促进成长;75.1%认为能提升团体凝聚力;74.3%认为提高了社交技巧;69%认为能模仿先进典型;71.1%承认找到了归属感;67%承认能积极面对困难;100%的受试承认在团体内交了新朋友。运用SCL―90和16PF心理测验显示,参加团体后,SCL―90多数因子得分较入团前下降,而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PF测验显示,受试的心理健康指数提高,对受试认知、情绪情感和应对方式有积极影响。受试C因子分增加,心理更平衡,认识倾向于客观现实。E因子与Q3因子分增高,M因子和O因子分降低,表明受试面对世事更积极、独立,不拘泥于陈规陋习,更安详、沉着、自信。

实践表明,通过平等、安全、真诚、尊重、温暖的新生团体小组,学生以进小组为乐,从这里获得适应、成长,并将健康信息和行为延伸到学习生活;医学生涯规划,提升团队凝聚力,价值观探索等团体活动内容系列,整合了国内外主要学派心理咨询理论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健康观,适应了医学生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工作实践,使受试学生从求助到助人,成长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从而储备了团体指导者,解决了团体心理咨询的关键性难题。

参考文献:

[1]任桂秀,李成军,文彬.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93-01

大学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人格因素是影响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心理素质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大学生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自身发展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工作中直接影响对病人身心健康的关爱程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此应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阶段是人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健时期,在这个成人化的过渡阶段,必然存在着较多的心理矛盾、感情冲突,在心理健康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等问题。

1.1 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因素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人群中,独生子女已占很大比重,因其很少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心理挫折的考验,常常禁不起打击和挫折;其次,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给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再者,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等等[1]。对于如何处理好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素养、个性各异的同学的关系一片茫然,这些诸多因素可能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如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等。

1.2 高校多侧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政管理,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工作重心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政管理,觉得心理的问题应该要交给心理咨询中心,因此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后辅导员人数相对较少,一个辅导员可能要管理百名以上学生,因此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大大减少,待出现了问题才去解决,从而无法充分发挥沟通和教育作用。

1.3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有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咨询室,但由于宣传工作跟不上去,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实质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主动求询的人很少。建立正规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并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纳入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之中,仅满足于应付教学评估,故效果不佳。

2 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门科学。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

2.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同志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健全的心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生理、心理、社会方面都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突出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轻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许多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学科的选修课比较少,课程比较单调,造成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甚少。医学生成天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部分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3 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对自身健康成长、成才、成功的极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身体、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3]。

3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及发展途径

3.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 各医学高等院校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相应的课时和师资,暂时还没有能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可以分时段、分群体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医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医学院校各学科教师应普及最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其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学校心理咨询的重点应是发展性咨询,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发展性咨询可分为需要咨询、成长咨询、成功咨询、创新咨询,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4]。

3.2 为新入校的大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档案 医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特征(重点是人格特征)。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让辅导员和其他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使德育工作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更注重人格特征[5]。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后,可以针对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安排专题报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集体的心理咨询。

3.3 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心理干预方法训练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医学生所学的许多课程都与心理健康有关,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在其他临床课程的内容中也大量涉及某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中的心理因素,这是医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干预方法的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培养了学生心理干预的能力[6]。

医学院校应充分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科学地加强心理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医学生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使之成为具有竞争意识,又有协作精神;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健康心灵的医学人才,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章成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74-375.

[2] 林涛,李旭良,魏光辉.试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4):52-54.

[3] 李站辉,李浩平,郭志强等.临床查房问诊教学与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5):90-91.

[4]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31-37.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6

宿舍是中小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和“第三课堂”,它既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地方,又是学生交流思想、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随着当今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节奏速度日益加快,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中小学生宿舍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得中学生在宿舍集体生活中能够自如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各种关系,促进宿舍管理的和谐稳定,有着深远而厚重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让宿舍管理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参照标准而进行。

我国学者提出了许多心理健康标志,来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比如心理与环境是否统一、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人格是否稳定。

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3.意志健全;4.行为协调;5.个性良好;6.拥有自我意识;7.人际交往和谐;8.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

二、用多彩的管理活动去协调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以减轻学生的外压力。

外压力是指外界环境中存在着不良的应激源,形成一种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它包括生理性、心理性以及社会性的应激源。不良的人际交往会使人际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会导致人的心理不平衡,当遭受他人冷落和讥笑时,心理压力加剧,如果对方也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更会使应激源的强度增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良或变化过分强烈,会形成巨大的压力,使人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如家庭的突然变故、亲人的去世、父母的离异与再组、经济状况的改变、住房迁移、制度变更等等,还有很多。

2.人文化管理,舒缓内压力。

内压力是指人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为。人的身心诸多方面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应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成为一名成功者。这些心理需要都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来缓解。

3.多样化管理,提高其自我强度。

自我强度是指个体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人的身心素质有关。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都对自我强度产生着影响。 自我强度的掌控可通过读书会、踢毽跳绳比赛等集体活动来锻炼,排解内外压力。

4.增设心理咨询室, 开辟心理咨询渠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增设咨询室,探索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心理咨询技术。(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聊天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这些形式方便学生预约、咨询。

5.细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确保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

(1)定期开展学生暗访活动,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2)横向与科任教师沟通,了解每个住宿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情况,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积极创设宿舍走廊的宣传板报,开设宿舍采风、好人好事、平安每一天、我们共同的心声、心理健康小报等等深入人心的栏目,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4)成立《绿色心灵》编辑部,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