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正式制度;功能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13-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功能作了明确定位,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升华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这些基本的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不但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而且是一种对社会成员的精神激励机制,同时也弥补了我国非正式制度稀缺的现状,能够起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规范经济运行秩序等的作用,从而积极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新制度经济学中非正式制度的特点及功能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非正式制度(也称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1]38“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1]38非正式制度是制度的一种存在形式,与正式制度共同构成制度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自发性、稳定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制度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用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2]49因此,借用弗洛伊德的比喻:如果将制度视为一座冰山的话,正式制度只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角,而非正式制度则是深藏在海面下的庞大的部分。现实生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凝聚社会力量、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调节社会矛盾、评价社会成员四个方面的功能。

二、非正式制度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等为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几乎包含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该体系不仅包括了意识形态的内容,还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无论是意识形态、指导思想,还是价值取向,都属于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下的非正式制度范畴内,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非正式制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内在要求。根据社会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状况,营造一种成功的非正式制度氛围就可以产生以下几种社会效应:一是保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平稳性,不断满足制度创新的要求;二是促进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认知行为,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三是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四是有效遏制机会主义的蔓延,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运行秩序;五是促进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非正式制度功能,增强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非正式制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的发挥

(一)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营造与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是与我国社会改革与建设实践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非正式制度。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非正式制度功能,能够产生以下效用:一是引领社会思潮,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坚持意识形态为主导,能够提高政治集团的公共管理效能、执行力与公信力,同时还能够提高社会成员对诚信、道德等的效用评价,增强法纪意识,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利于克服社会成员不良问题的出现;二是为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意识形态是种节约机制”[3]53,与经济体制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是任何社会都必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人与社会形成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社会成员通过坚持意识形态为主导,建立起一种指导行为的世界观,从而能够使社会决策过程简单明了,减少执行费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提供高效运行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2

大家好!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受益匪浅。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心从教德育并举”。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提升质量、服务奉献的精神,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脚到干好本职工作、提升教育质量上来,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检验学习的效果。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品德教育,育心为本。若要教育学生的心灵,就必有高尚的师德,不能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应安贫乐道,一心从教,经受起道德的考验,建立正确的荣辱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知荣耻以修身。还要将这种科学的荣辱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的“言”与“行”表现出来,感化学生,做到敦品行以育人。我相信行到高处德必显,水至深时舟自行,只要有品行高尚的教师,就不会缺少德峻智渊的学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要有所体现。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兴旺、民族复兴与个人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然应把这千百年来的古训当作指引我们行动的准绳。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育是大事,可教师却应该从注意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小事情”维系着“大荣辱”。作为教育工作者,小事情上的失信行为,将会带来大事情上的不和谐,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对理想、道德产生不利的影响,带来思想上的混乱,甚至人格上的扭曲。这就必然对学生的思想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往往决定他行事结果的正负。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3

关键词:沧州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沧州大地更是人杰地灵。勤劳勇敢的沧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用生命和热血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沧州精神,其实质是“自强不息、求真务实、敢于问鼎、唯旗是夺”。沧州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一、 沧州精神的内涵。

保家卫国的精神。中华大地曾屡遭外敌入侵,沧州是祖国的东大门,更是首当其冲。沧州人民反抗外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别是艰苦卓绝的八年时期,更涌现了一批保家卫国的仁人志士。任丘的牛氏三杰、马本斋等都是沧州的骄傲。

崇德尚武的精神。沧州是武术之乡,沧州人行侠仗义,涌现了一批武德高尚的仁人志士。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志士“大刀王五”,王五一生行侠仗义,扶危济贫,后因支持,密谋刺杀载漪、荣禄和攻打北京西什库法国教堂,反对清廷,而最终为国捐躯,名垂青史。

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的英勇精神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

改革创新的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孕育的时代精神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核心是改革创新。

沧州精神还包括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等,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

二、弘扬沧州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加强的指导地位,必须弘扬沧州精神。

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弘扬沧州精神,就是要提高自觉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现象的能力,正确对待沧州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必须弘扬沧州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沧州精神,就是要人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三)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弘扬沧州精神

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弘扬沧州精神,就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加新的内涵。

(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弘扬沧州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弘扬沧州精神,就是要让沧州人民知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利益取舍,从而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团结互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如何弘扬沧州精神

(一)深入挖掘沧州精神的时代内涵

弘扬沧州精神,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首先是要深入研究沧州精神的本质内容和发展规律,挖掘其新的时代内涵,拓展沧州精神的应用空间,并与时代精神特征相结合实施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

(二)在全社会创造弘扬沧州精神的氛围。

要在全社会营造构建弘扬沧州精神的氛围,构建全员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模式。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规划,各级各类学校要经常进行沧州精神教育:如请先进人物作报告、建立英雄人物纪念基地、发展红色旅游、等等。

(三)把弘扬沧州精神和先进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同时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出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培养文化人才,培育良好的国民形象和国家形象,扬弃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大力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支出,提升全民素质。

参考文献:

1,焦彦龙市长在市政府系统“爱沧州、做贡献、敢城市、储粮点”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沧州市委书记郭华的讲话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版

4 《弘扬红岩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沙坪坝区委党史研究室 马英莉 向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16-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进行阐发和强调,党的十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提升到兴国之魂的高度,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而青年一代正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形成的阶段。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对于青年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理想和信念对于青年而言至关重要。如何提高青年一代的精神品位,丰富青年的心灵世界,增强其公民道德意识,把青年个人的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把青少年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去,是当前各高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所在。[1]

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所处环境及其自身特点,通过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党团建设和学校支持建设这四种基本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提高青年的思维判断能力和政治觉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多元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阵地

信仰是实现梦想的强大动力,正确的方法则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捷径,课堂教育目前仍是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来落实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1.上课形式应多样化: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主要还是来自课堂,而当前的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理论灌输上不够、课堂效果不理想等诸多情况,原因在于互动不足、课堂过于沉闷的说教式已经令学生厌倦。因此教师应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把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做到扎实有效。2.创新课外理论教育方法:课外理论教育是课堂理论教育的延伸。思想建设一是须要以理服人,二是须要讲究方式方法。因此要求教师自身要有正确的思想理念,科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同时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还要持续不断地反思和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一新的媒介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年对于这些新媒介产出的观念缺乏辨别和自控能力,这导致一些消极悲观、低俗堕落的思想观念在青年中泛滥,影响到青年学业和身心的发展。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介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

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基本上是不离开校园的,因此校园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也存在于学生自我建设中。我们应该开展研究和探索,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阵地,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外活动有四大思想建设阵地:语言阵地、艺术阵地、文化氛围阵地、仪式阵地。

1.语言阵地。是以各种形式的语言交流方式展开,各大高校应通过辩论赛、讲座、演讲等多种形式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2.艺术阵地。即用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思想内容的方式方法。各大高校可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主题的各种艺术活动,比如表演、书画展览、歌唱比赛等各项活动。

3.文化氛围阵地。这里的文化氛围阵地指的是围绕校园文明建设而展开的读书读报及板报、班报、校报等宣传阵地,给学生建设一个积极上进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选择文明健康的业余生活。

4.仪式阵地。仪式能够凝聚成员的意志、思想和精力,增强人的信念和凝聚力,校园仪式能够加强人的自律能力及对集体的荣誉感。因此各种仪式如入学仪式、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社会实践仪式、毕业仪式中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学生尊师重教、亲友爱校,即使离开学校也常怀感恩心意。这些方式易受学生欢迎,学生也常常是主动参与,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内心中的自我建构。

三、党团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先锋力量

通过党团教育加强学生间的思想建设一直是一条具体而有实效的道路。但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部分入党入团的大学生,其入党的动机跟信仰无关,仅仅是将其做为将来找工作的一个筹码。因此学校的党团建设工作的方式应该加以改进,把好四个关口。第一:入党入团关。要严格提高入党入团标准,保持党员团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对于入党入团的学生要设立标准,以体现公平公正。第二:思想教育关。党员团员更要加强学习,以保持其先进性。学习党团文件的同时,也应学习国家的政策。第三:党团员的能力建设关。党员团员不但学习能力要强、思想素质要高,在工作方法上也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方法,才能在学生中深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党的历史的角度,思想的火种是如何由那些最有觉悟的、最有知识的人传播到当时的各个阶层的?党员的作用功不可没。学校是社会主义的阵地,优秀的党员、团员在思想上应该是最有觉悟者,同时也是最有能力者,所学能所用;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现象、分析现象,做到立场鲜明、是非清楚,道理不仅自己懂,还要同学懂;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事情时能够正确处理,发挥他们的正能量。第四:党团工作的监督关,思想教育的工作成果并不是短期显然易见的,因此应该严格监督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并给予奖惩。

四、学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坚实后盾

学校应从物质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工作提供经费、场地及其他物质需要;从制度管理上来保证这项工作的落实,特别是在展开各种活动时,能够从制度管理上充分协调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分工合作,比如:教师在开展各项工作中明确提交工作计划、预算经费,相关行政人员核实后给予对接支持,工作进行中和完成后均有相关行政人员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另外还需从教师素质建设上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等工作。

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阵地之一,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从以上四个基本方面集思广益开展思想建设的各项创新工作,提高青年人的思维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青年人的社会主义认同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主流思想,成为青年人的精神力量,成为青年人的信仰共识,最终成为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支撑。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5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80-02

党的十报告在坚持以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着力点。高校作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汇和碰撞最密集、最活跃和最敏感的地方,必须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用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诉求

首先,是主导文化的引领需要。文化是特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化与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主导意识形态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借助文化强大的传导功能,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来研究意识形态,将有助于实现意识形态对民众的教育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引领,也是文化的引领。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发挥其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文化的重要作用,实现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的需要。

其次,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需要。大学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最直接的文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各种文化要素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范围广、文化影响力也相对深远。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形态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产生和发展的方向应当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用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文化,是源于实践的文化价值体系,最终用于指导实践,应当承担起引领大学校园文化朝着社会整体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促使青年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追随者、传播者、践行者、发展者。

最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引领并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价值体系自身的广泛传播和辐射作用的发挥也需要依托在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较为成熟的体系和机制来推进。高校文化作为软实力之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仅因为高校文化是高校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且也因为高校文化往往构成了同样体现“软实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文化软实力相互的、自发并自觉的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内容必将被细化和深入,表达方式必将被丰富和拓展,有效传播的机制必将被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主导价值观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如果缺乏主导价值观,社会群体就会缺乏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缺少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就缺少了传承延续的动力,社会、国家和民族也就难以存在和发展。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地、创新源和辐射场,承载着继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功能,肩负着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为社会提供积极示范、科学导向和辐射的重要窗口,更加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价值观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首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生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优势的群体,是能直接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主体,因此,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会直接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然而他们的思想观念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尤其当前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多元文化的巨大激荡极易给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严峻的考验。高校必须坚持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用理论武装教育大学生,引导和帮助他们用分析方法剖析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具备整合鉴别多元思潮、抵御各种腐朽思潮侵袭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在多样化的旋律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领军地位。

其次,共同理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有一个能够激发大学生活力、凝聚大学生智慧和力量、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共同理想。对于大学生来说,共同理想不仅是一个目标,一种认识,更是一种实践。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有共同理想,才能把大学生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有共同理想,才能在实践中化解多样化利益格局带来的离心力和破坏力,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提升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再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文化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志向追求等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凝结――民族精神以及其在新时代下的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不竭源,也是高校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所在。当前,高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存在着娱乐化倾向,大学生追求感官刺激、崇尚物质享受,部分大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失去了自我,处理问题简单冲动,并且怀有叛逆心理,往往喜欢标新立异,失去了对我国优秀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信仰,表现出异常的冷淡、反感甚至排斥。因此,倡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帮助学生深刻认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从祖国悠远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清楚地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大学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实践中锐意进取,为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理念,它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从实践上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对发生在社会领域中各种行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当前现实社会中各种不良倾向,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正无时无刻侵蚀着高校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民族发展和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必须具有清晰的是非界限,明确的荣辱观念。因此,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标尺,把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融为一体,指导大学生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使他们养成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行为习惯,为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校园风尚提供道德保证。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品位、发挥校园文化创造力和辐射力的根本,应该融入学校教育、宣传和实践的全方位、全过程。

(一)课堂教学是主线

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占领高校思想主阵地的关键。针对高校的新形势和学生的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摈弃过去那种讲大道理、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避免“年年依样画葫芦”。教师要善于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善于采集生活中的现实事例,坚持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提升,使大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渗透作用。专业课由于其教师人数、学时数以及时间跨度都明显多于和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而言,关注专业课的用心以及对专业课教师的信任程度都明显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此,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更深刻、更有影响力的教育。

第三,充分发挥实践课的指导作用。实践课是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从事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科技服务等各种有益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呼吸到新鲜空气,增进对国情、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了解,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具有科学性,但并不是所有科学的东西都一定能为人们所接受。大学生亦如此。校园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是个体养成正确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的操练场所。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魅力,就要在“行”上下功夫。首先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强势。比如通过校园环境展示,广播、报纸等形式宣传,塑造身边典型等使大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在、可信可行。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享受价值。比如可以通过大学里的社团、协会、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并主动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思想素质。

(三)日常管理是基点

在多元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具有统摄性,能够把各种不同价值观凝聚在自己周围,成为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必须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保证。用制度体系约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强化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比如时刻关注校风学风考风寝风等制度建设和教育,强调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守纪律,讲文明,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爱护公共财物等。通过日常管理影响学生品德、价值取向、个性和心理。以制度规范行为、协调利益,保障和谐,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貌。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99-0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社会条件下的价值观念极大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主导价值现尚未真正形成

经济的发展、社会存在方式的转变以及外来文化及价值观的冲击,造成我国公民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我国传统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主要诉求的主流价值取向带来了极大冲击。功利性、排他性、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个人享乐以及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就给传统的主流价值取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公民道德水平滑坡

受日益盛行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在下降,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则意识淡薄。人们对规则的遵守程度比较弱。即使有公共规则,很多人也是想极力摆脱这些规则。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无视红绿灯,乱穿马路,自行车不遵守规则,横冲直撞并随意停放,乘坐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不遵守先下后上原则,这些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很普遍。

二是社会公德不振。在我们的社会中,下列情形比比皆是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穿马路、车辆乱停、大声喧哗、抢占座位、违章搭建、楼道堆物、粗话脏话、赤膊上街、宠物乱跑等。更为严峻的情形是:歹徒在火车上抢劫,乘客居然默不作声;街上有人偷窃,许多人视而不见;流氓当众调戏妇女,不少人袖手旁观:病危者送进医院,要先交钱后救人:等等。这种见危不帮、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现象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公德冷漠综合征“。

三是善恶观念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笑贫不笑妇,原则、权力、威望、良心等都可以成为交易的资本;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还有相当多的人一切向”钱”看,斤斤计较,按酬付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一些个体商贩为了多赚钱,短斤缺两,偷税漏税,搞不正当竞争,为了牟取暴利,不顾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制造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过期商品等。

四是传统美德萎缩。拾金不昧、为老弱病残乘客让座等广为推崇的传统美德正不断被“货币化”。

二、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信仰和价值观被否定甚至被摧毁,而新的能为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体系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从而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信仰危机”。

1.理论创新未跟上时代的步伐。理论是现实性和终极理想性的统一,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才能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政治和人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国当前的理论保留了太多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理论创新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某些方面显得教条、僵化,难以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存在的重利益、轻主义的心理和功利主义的影响,的阵地被大大挤压。

2.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被人们认识,但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受经济大潮的影响,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自由、平等、竞争等观念。这便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就是人们“说法”与“活法”的不一致。人们的生活不自觉地践行的传统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在思想或口头上却不认同这种规范,而是向往或追求着所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3.宗教文化影响长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往往会不择手段,于是唯利是图、权钱交易、见利忘义、混淆是非等现象频繁发生。人们渴望诚信,渴望真善美,而现实却令人失望,于是部分人无所适从,皈依宗教。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仍有生存和传播的空间。

4.西方文化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自由、平等、竞争、效益等观念被整个社会所接受,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接受了一次现代化的洗礼。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大量消极的文化,如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极端自由主义等,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并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在接受这些西方思想时,缺乏“拿来主义“的态度,又没有住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指导,往往是全盘吸收,崇洋、民族虚无主义应运而生。这极大冲击着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

(二)价值观层面的理论创新与现实需要相脱节

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价值观、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选择所依据的价值观,与知识分子在理论层面上讨论的力图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价值观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年来文化理论界关于社会道德是滑坡还是爬坡的争论,属于理论层面的知识分子话语系统的争论,属于社会思潮方面的争论,这些争论,毕竟与一般民众在实际生活中所遵从的价值观还是有着相当差别的。平常百姓在生活中并不按照这些观念来进行选择,对这些争论也并不关心,他们更重视的、影响和支配他们实际选择的,倒更倾向于存在于常情常理中的价值观,更加平实、与传统习惯更为接近融洽的价值观。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别,仅仅把报章杂志上的一些观点、把表现在理论层面的争论当作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那就会陷入一种误解。

(三)缺乏道德保护机制

1.德行与荣誉感相背离

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如果情况恰恰相反,那么,伦理道德的感召力乃至其合理性就会丧失,道德信仰苊机在部分人身上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国现实道德生活中,由于‘老实人’吃亏等现象普遍发生,导致了许多人变得异常成熟“起来”、“聪明”起来,变得不那么”老实”了。久而久之,社会上的“老实人”减少,奉献精神减弱,道德水平下降。这些都与社会环境有关,与社会行为的引导机制有关。假如一个人付出了正义、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后,换来的是吃太亏、被人称为“傻子”的结果,而别人在付出欺骗、狡诈等非道德行为后,换来的却是巨额的经济利益、令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和让人尊敬的荣誉,那么社会制度就不公正、公平、合理。结果,人们在下次行动前就会重新考虑“道德投资”的多少和方向。这种现象极易导致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下降,引发道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