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翻译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翻译技术

翻译技术范文1

【关键词】本地化;本地化技术;翻译技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53-02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IBM和微软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本地化开始,至今已经发展了有三十多年。本地化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翻译,其服务对象包括软件、网站、产品手册、电子学习材料、市场材料等,服务领域涵盖信息技术、通讯、机械、航空、化工医疗、财经、电力等行业(周晓娴 2012)是一门新兴领域,是跨国公司国际化所衍生的重要战略,为企业全球化运营和营销的核心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与国际上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有了全方位的快速深化。本地化在中国的发展从21世纪以来通过翻译界的前沿学者们那里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介绍和传播。在崔启亮的《中国本地化行业二十年(1993-2012)》中,详细讲述了本地化在中国近年来从萌芽破土到实践探索再到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并且还指出,本地化市场方兴未艾(崔启亮 2013)。

本文带领读者了解本地化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国内目前对本地化的研究情况做一个基本的认识。究竟哪些技术是本地化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这些本地化翻译技术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对本地化的翻译技术作进一步认识。

一、本地化概述

(一)本地化的基本概念。在如今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语言产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早先包括IBM和微软在内的很多公司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发现只有在转换成为对方语言并且用对方国家的习惯来使用产品才能打开国际市场,所以,翻译在这一过程就变得尤为重要,产品本地化已经是全球商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至今,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公司也意识并且慢慢了解到全球化、国际化和本地化的关系以及意义。不同于政治、经济全球化,本地化行业中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有着特有的定义,其中,这里所说的“全球化”是指某家公司想要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其他国家去,走向国际,也就是产品要“走出去”,销售到其他国家。而“国际化”是指“在技术和设计层面保证某产品便于本地化的过程”。总的来说,“国际化”就是去除产品中的文化差别,使得本地化能够有效地进展。“国际化”的目的是远离特定文化,语言和市场提炼产品的功能性,这样才能支持特殊市场和方便语言整合,国际化的成功与否与语言有着很大的关系(冯曼 2013)。“本地化”是“对产品或服务进行修改以适应不同市场中出现差异的过程。”简而言之,本地化是对全球化产品或信息内容进行语言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处理,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现在本地化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进行产品国际化营销的重要战略。而本地化服务本身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通过以上对“全球化”、“国际化”和“本地化”的论述,可知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二)什么是本地化技术。由上述对于本地化的描述,不难理解,本地化所涵盖的内容远远不止文本的翻译,而是如Windows或者office等等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对产品的加工和适当改造,使之符合目标国家的文化、语言、法律、政治等等要求。其内容相比传统翻译也广泛很多,崔启亮在《翻译与本地化工程技术实践》一书中对本地化技术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概述,通常把本地化工程的处理对象分为软件本地化工程、网站本地化工程、手册文档本地化工程、其他本地化工程等。本地化工程技术融合了软件工程技术、翻译技术和质量保证技术(崔启亮 2011)。所以翻译技术是本地化技术中的一部分,然而,在本地化翻译技术中,翻译记忆技术和术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包括国际化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术语管理技术、译文质量检查与统计等等技术。

(三)本地化技术体系。所能构成系统的整体,其系统都会是由一些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各个要素所组成的。要素与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的相加,系统中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着,每一个要素处在系统上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系统论也同样适用于本地化技术。本地化技术通过作用可分为核心技术和基本技术。核心技术也就是本地化翻译技术,如图1所示。

本地化技术也是这样一个系统体系,由核心技术和若干基本技术或“”技术组成。王华树在《本地化技术研究纵览》中,讲到本地化翻译是本地化的核心环节,整个本地化过程围绕产品或服务的翻译转换任务展开,因此翻译技术是本地化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与之关联的是本地化工程、排版、测试、管理等基本技术(王华树 2015)。在本地化系统中,每个技术都分管一块,每个技术都有不同的明确的分工,在另一方面,每个技术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技术与技术之间的配合,不能脱离整体,才可以有效地实现本地化服务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化技术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产品的本地化翻译技术

(一)本地化翻译工具

翻译工具是一种软件程序,可以帮助译员们记住序列片段对。有为了翻译不同类型而设计的机器翻译系统,比如手册、培训资料、产品目录以及网站等等。此外还有用于软件产品的用户界面文本翻译的软件本地化工具。基本上,翻译工具和软件本地化工具所做的工作一样,帮助译员一句句理解文本。文档文件或者软件文档是翻译工具开发商们所关注的事情。

正如名字所示,软件本地化工具处理软件开发文件,比如EXE、DLL、resx等等文件。目前存在的本地化工具可以用于翻译HTML和XML文件。另外软件本地化工具也可以本地化或者调整软件布局,使得它们适应于不同受众。比如,可以调整按键的大小,这样可以使得不同语言的文本适应按键窗口。但是,译员在刚开始使用翻译工具的时候,翻译工具是空白的,不存在任何数据,只有译员填充进去资源的时候才可以重复利用(Zerfa? A 2008)。如果译员已经翻译过某一个文件或者软件部分,可以通过对齐来输入到翻译系统中使用。目前常用的软件本地化工具有SDL Passolo、restorator等。

(二)本地化翻译技能

1.对齐。在使用翻译工具开始一段新的翻译任务之前,已经翻译过的文本可以回收利用。对齐工具会读取源语文本并且对几乎所有格式(除了PDF)的文件进行翻译,同时在本件中显示文本片段。该系统尝试连接从源语言文本到目标语言的文本片段,但是,大多数对齐工具不“理解”语言,它们将只能试着将文本片段连接在一起。理想情况下,一个翻译或至少一个懂得这两种语言的人都必须通过对齐的文本片段对来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可以连接在一起。此检查后,该段对将被发送到的翻译工具,进一步重新使用。翻译工具就可以将这些文本片段储存起来,并且在译员再次翻译类似文本时作为参考。机器翻译本身是不能进行翻译工作的,像机器翻译(MT),但是可以再次使用储存在系统里面的文本片段。

2.术语管理。术语的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仅对机器翻译系统,而且对任何一种翻译。一个术语可以由一个词或一个组合词组成。术语列表和术语与翻译系统数据库帮助译者实现准确翻译。但是,术语不仅仅包含其字面意思,它包含的信息是其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包括术语的来源,翻译的依据,明确的定义以及恰当的示例(Terminology Management 2013)。想要建立一个专门名词库,首先需要收集或提取文本的术语。

笔者在翻译有关于牙科的文本时,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本篇文章的翻译的,所以,每个小组成员在翻译过程中保证术语的一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整理出来的术语表会在使用TRADOS翻译时显示出所列在术语表中的所有术语,进行准确翻译。比如,impression material对应印膜材料,interdental space对应齿间空间等等,术语的整理以及使用,对小组翻译文本是十分必要并且也是一个提高效率的手段。

3.术语提取。人工收集术语是术语收集的最好方法,包括公司所特有的术语、特定题材的具体术语、新的术语等等,但这也是最乏味的一个工作。术语提取工具可以通过浏览大量的文件,以提取在此种语言内所有或最频繁的术语,甚至是可以从双语源语文本中提取双语术语。由此术语提取工具在术语库中创建一个可能匹配的术语表,然后由人工来选择匹配的术语。由这样一个提取工具所创建的术语列表是一个术语库,一个术语数据库可能的条目。

4.术语库。每个翻译工具有一个方法来检查文本需要翻译的术语,此术语测试工具和术语库或者术语列表装载在翻译工具之中。术语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增加新的产品所对应新的术语,术语修改,增加禁用词,或更新附加信息,如特定产品或者特定客户的特殊用途。术语管理包括术语定义、上下文例子、注释和图表的管理。

三、总结

本地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整个翻译行业进入了新常态,推动了语言服务模式的发展,向更加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靠拢。在翻译行业现在信息化、职业化、产业化的发展中,译员本身的素质也需要有着相应的提升和适应,这也是对译员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才能胜任翻译工作,单单掌握语言技巧还不足以应对本地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本地化翻译工具使用的熟悉程度,在对齐时能否使用合适的工具以及人工对齐的效率如何,术语提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是对未来译员发展趋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崔启亮.翻译与本地化工程技术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崔启亮.中国本地化行业二十年(1993―2012)[J].上海翻译,2013(02).

[3]冯曼,高军.产学结合的MTI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3):129-131.

[4]王华树,刘明.本地化技术研究纵览[J].上海翻译,2015,(03):78-84.

[5]周晓娴.国内本地化行业发展及职业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2):144-146.

[6]Ghaemmaghami S, Huh W K, Bower K, et al. Global analysis of protein localization in budding yeast[J].Nature,2003,425(6959):686-91.

翻译技术范文2

关键词: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发展趋势

1.引言

《圣经.创世纪》中第十一章巴别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1]。”这只是圣经故事,但告诉我们语言的不同确实是人们交流的极大障碍,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打破语言障碍的途径和办法。翻译则能克服语言障碍,使得不同语言人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谭载喜在他的《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提到我国的翻译史时说:孔子周游列国,在各地言语发音不尽相同,彼此交流甚少的当时,也不得不通过象寄之才(即翻译人员)以“达其意,通其欲”。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信息的激增,国际社会交流愈加频繁,机器翻译已成为克服交流时所产生的语言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

2.机器翻译的定义

计算机翻译通常叫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或MT),即全自动高质量机器翻译(Fully Automatic High Quality Machine Translation,简称FAHQMT或MT),就是人类利用计算机进行自然语言间的相互翻译,利用软件实现从一种自然语言文本到另一种自然语言文本的翻译[2]。

3.机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利用机械装置来进行语言翻译的想法,其中之一是如何用机械手段来分析自然语言。17世纪,人们首次提出使用机械字典克服语言障碍的设想。1903年,古图拉特(Couturat)和洛(Leau)在《通用语言的历史》一书中指出,德国学者里格(W.Rieger)首次使用了“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这个术语。195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机器翻译会议,标志着机器翻译正式迈出了第一步。1978年在中科院计算机所的一台64K容量的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20个标题的机器翻译测试。1987年在日本箱根举行了第一届机器翻译峰会(MT Summit),并决定以后每两年轮流在亚、欧、美定期举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微机的普及,相继出现了多种翻译软件,例如金山公司的词霸系列,实达铭泰的东方快车系列,Trados 翻译软件等。到目前为止,由于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以及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应用,机器翻译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不过,机器翻译的水平距理想的“全自动高质量(FAHQ)”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3]。

4.机器翻译面临的问题

4.1影响机器翻译质量的核心是歧义的处理。在词汇的层面上,词汇的歧义主要是一词多义,如英语单词“note”可以指“笔记”、“短信”、“注释”、“纸币”等。以下是词汇歧义的例子:

原文:Thank-you notes are heart-warming.

机器译文:感谢笔记温暖人心。人工译文:感谢信温暖人心。

在结构层面上,常见的结构歧义有 and(和)结构,如 nice girls and boys, 它既可表示“好女孩和男孩”,也可表示“好女孩和好男孩”,这种歧义只有人工翻译才能消除,计算机无法识别此歧义,可见歧义的处理是影响机器翻译质量的关键。

4.2人类翻译目标集中于目标语言,如果有必要的话,译者会采用灵活的方式以使翻译传情达意,有的时候会使用意译的方法,这是机器翻译所无法达到的。

以文学翻译为例,文学翻译是“传达作者的全部意图,即作者对在读者思想感情上产生艺术作用的全部意图……”。即使对于专业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学翻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对于没有任何认知能力的机器。笔者曾让机器翻译了下面几句:以下是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爱默森长篇散文Beauty中的原句。

原文:"But this beauty of Nature which is seen and felt as beauty, is the least part."

—Beauty Ralph Waldo Emerson

机器译文:但是这哪个看见并且作为美丽感到的自然的美丽,是最小部分。

夏济安译文:可是凡是耳目所能辨认出来的美,只是自然之美的最低部分。

以下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早期创作的一则优秀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中的原句。 原文:"I hauled down my colors and surrendered."

—Running For Governor Mark Twain 机器译文:我沿着我的颜色拖并且投降。

张有松译文:我偃旗息鼓,甘拜下风。

以上机器译文荒唐可笑。由于机器没有思维、推理、判断能力,缺乏人工译者的综合知识和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等,无法对原文产生全面的了解,做的只是机械转码,无法突破思维障碍。要获得地道完整的译文,必须对机器译文进行人工修改、加工。

5.机器翻译的发展趋势

机器翻译的质量虽然不能和人工翻译相提并论,但有许多优势是人工翻译所不具备的。我国著名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专家董振东说:“美国要开发一种口语翻译机,专门用来审讯与美国人语言不通的俘虏。如果用人来做翻译,由于语言不通,即使翻译被收买,对美国人信口胡说,美国人也不会知道,而机器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机器现在有没有发明出来,能到什么翻译水平还不得而知,但这至少是一个相当好的发展领域。” 因此,发挥机器翻译的自身优势是决定机器翻译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机器翻译的发展趋势是解决人工智能的技术问题。“假设要从人工智能上有所突破,那只能在神经网络和模糊计算上寻找出路。”为了探索人工智能,使电脑模仿人脑,进行更多的智力劳动,模糊计算便应运而生。神经网络和模糊计算都是通过对人脑的结构和推理方式的模拟来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化。“只有人脑才能和人脑相比”——这看似废话,对于机器翻译来说,却是技术上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口。

6.结语

目前,机器翻译的水平较50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要彻底克服语言障碍,使MT投入实际应用,还需数学家、计算机专家、人工智能专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认知学家、逻辑学家等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从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上有所突破,相信机器翻译会到达光明的彼岸。

参考文献

翻译技术范文3

论文摘要: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翻译技巧,实现词句之间的简单对等,更应该培养学生对于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将超文本网络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更新了翻译课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2000年卢思源教授就曾提出,“当前高等院校的翻译教学和口、笔译翻译人才的培养都是跟不上我国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文艺领域,涉及当代社会经济、科技等实用领域的翻译已上升为翻译实践的主体”。Ci7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翻译课程设置仍以语言文学为主,大多数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以后,在从事商务往来、产品宣传、新闻、法律、金融、广告等实用性文体翻译时感到捉襟见肘,难以胜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翻译教学大多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导,教学素材局限于有限的翻译教材和双语资料,教学内容主要着重于翻译技巧的传授和讲解。然而,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实现词与词或句与句的简单对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和各种语言信息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在超文本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在超文本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更新翻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拓展翻译理论教学,对于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内涵

超文本(hypertext)一词诞生于1965年。当时,为了让计算机能够响应人的思维,方便地提供人们需要的信息,美国专家泰得·纳尔逊(TedNelson)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把相关文本组织在一起的方法,他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超文本(hypertext)"从此,“超文本”一词得到世界的公认,成为表示非线性信息管理技术的专用词汇。

超文本技术是一种将信息以非线性的网状结构进行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的计算机技术。它包含结点(Node),链(Link)和网络(Network)三个基本要素,并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信息,在结点与结点之间通过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链加以连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超文本技术使用超链接的方法,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和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起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位置,利用超文本机制提供的联想式查询能力,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关信息。

在现实操作中,英特网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英特网的一个主要概念就是超文本链接。它使文本不再像一本书那样是固定的和线性的,而是可以自由地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超文本可以链接世界上所有其他含有信息的计算机,在网上可以激活任何一点进人另一个点,一个信息单位可以连接到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3j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阅读方式,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超文本网络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杨柳在其《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中曾提到“就翻译教学而论,信息素养就包括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分析、选择、存储、利用、创造和传递翻译信息,提高翻译能力,解决翻译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个人素养的能力。这是以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翻译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显要区别”。[4j翻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还要求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背景、特定翻译课题的专业知识都要有深人切实的了解,同时还要具有利用网络获取、存储、提取信息,并进行检索和咨询的能力。

将超文本网络技术引人翻译教学,将大大拓展翻译教学的发展空间,其特有的网状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不仅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超出课堂和书本的广阔资源,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辅助翻译的能力。

(一)有利于翻译能力培养

正如Kiraly所言,翻译能力在当今社会指一种“复杂、高度个体化、社会化的进程,有文化、认知以及直觉相互作用形成”,Csl,培养翻译能力应着眼于提高译者对翻译中涉及的因素的敏感程度,并使其学会运用适于自身的辅助工具。在超文本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译者的翻译能力不仅取决于他的语言水平,还取决于他使用翻译工具的能力,而目前最有效最强大的翻译工具无疑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检索、报道和存储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工具,通常由检索软件、数据库、索引和过滤器组成。Cs7强大的搜索引擎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学生们可以迅速高效地检索和获取网上的专业信息。目前常用的搜索引擎主要有谷歌(),AltaVista()、百度(),Wisnut().Excite(www,)等。这些搜索引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查找到与翻译相关的背景资料,对于翻译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检验译法的准确性、判断译文的规范性均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选用美国《纽约时报》上的一则关于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的相关报道给学生作为翻译练习,该报道中涉及大量金融机构名称、金融专业术语以及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给学生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以该文最后一段为例:

Andnow,majorfinancialservicescompanieslikeAmericanExpress,GeneralElectric,DeutscheBankandAllianzarejumpingonthebandwagon.Now,analystssay,comestherealtest."ThewholestrategybehindtheIPOsisnotthatthesebanksareperfectlyreformed,butthatthey''''regoodenoughtobelisted,"saidStephenGreen,senioreconomistatStandardCharteredBank.

这段话的语言表达并不难,也几乎没有任何生词,可是学生在刚开始翻译时却觉得无从下手,虽然手头有各种词典,却难以找到相关信息,后来笔者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超文本网络技术,使用搜索引擎来辅助翻译。通过检索和查询,学生很快了解到上述金融机构的正确译名,并在不同的语境中体会了短语“jumponthebandwagon'''',的真实含义,从而很快地完成翻译任务,顺利给出了译文:

现在,美国运通、通用电气、德意志银行、德国安联等主要金融服务公司纷纷顺应潮流,进军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家们认为,现在才是真正考验的时候。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Green)指出,“首次公开发行背后的总策略并不在于这些银行漂亮地实现了改革,而在于这些银行业绩良好足以挂牌上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期翻译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犯了一个错误,即把“StephenGreen'''',直接音译为“史蒂芬·格林”或“斯蒂芬·葛霖”,而没有想到对该译名进行进一步的查询和核实。但是,通过搜索引擎的检索,我们知道渣打银行的“StephenGreen"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因为在中国工作的关系,他专门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王志浩”,国内的相关报道都一致采用该中文名字,而非他的英文名的音译。更为重要的是,在英国的金融界还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汇丰银行的全球总裁也叫“StephenGreen",他的中文名字一般翻译为“斯蒂芬·葛霖”。两个Green先生英文名字完全相同,两人的学习背景、工作经历和从事行业也极其相似,但其姓名的中文翻译却大不相同。如果不是借助搜索引擎,恐怕一般的学生甚至较为资深的译者都难以正确地翻译出本文中的“Green”先生的名字。

除了搜索引擎,基于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在线翻译词典、双语语料库等众多网络翻译工具都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进人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翻译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基本的翻译知识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使用上述工具,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二)有利于教学资源更新

翻译课的教学资源一直是困扰翻译教师的一大难题。鉴于翻译课的特殊性质,传统的翻译教材所呈现出的线性文本模式使学生们打开课本就直接看到原文和译文,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和自主能动性,因此,几乎所有的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得不抛开教材,另外搜集资料。而传统的资料搜集方式通常是由教师翻阅大量书籍,查找合适的双语对照语篇,再根据课程进度加以编排,应用于课堂教学。由于纸质文本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资源搜集过程中,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却难以找到几篇题材新颖、内容恰当、难度相当的教学素材。超文本网络技术所具有的资源丰富新颖、内容更新及时的特点则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一弊端,改变传统翻译教学资源落后、教材陈旧的缺点。

在浩如烟海的超文本网络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双语文献资源,运用搜索引擎和双语语料库,教师能轻而易举地检索到大量的双语信息,特别是其中一些时效性强、内容新颖的双语资料,不仅可以有效地用于翻译训练,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将这些信息用于辅助翻译教学,既更新了教学资源,又拓展教学思路、增强教学效果。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当晚发表了著名的获胜感言“ChangehascometoAmerica",该演讲语言优美、难度相当,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是作为翻译训练的极好素材。我在第一时问搜集到相关的中英文语料,将其加以修改并配以奥巴马演讲时的视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翻译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而这样的资料即使在一年后恐怕也难以在纸质的翻译教材中找到。

时隔一年,奥巴马卜任后首次访华.于2009年11月16日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并发表了名为"ZseeChina''''sfutureinyou”的演讲,引起了中国学生的广泛关注。我同样将该演讲中的精彩部分作为教学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演讲词的翻译训练使学生接触到了鲜活的翻译资料,体验了真实的翻译场景,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翻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翻译教学真正做到了资源更新与时俱进,授课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而这一切,无不归功于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强大力量。

(三)有利于理论教学拓展

目前,随着翻译研究的逐渐深人和翻译学科地位的不断提高,翻译理论开始被引人翻译教学。先进的翻译理论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理解翻泽现象、开展翻译批评,还可以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撰写翻译类毕业论文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越来越多的翻译教材中开始引人翻译理论介绍,根据丛滋杭的分析和整理,我国翻译学者一直在努力尝试将先进的翻译学理论引人翻译教材。如陈宏薇的《汉英翻译教程》中“结合对比语言学、语用学、篇章分析学、文体学、文化学、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讲述汉译英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方梦之的《翻译新论与实践》把语言学、社会符号学、心理学和思维学放人教材;王宏印的《英汉翻译综合教程》吸收了现代语言学、心理学、文艺学、传播学和翻译学的最新成果;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以传播学的框架结构将各种内容归于其中;叶子南的《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着重培养译者的翻译观,通过对中西方译论的介绍,激发读者对翻译的深刻思考,并增加了对西方学者的翻译思想介绍。

上述翻译理论的引人,对于翻译教学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仅仅依靠某一本教材或介绍某一种理论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理论学习的要求,而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引人则迅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国际译联的会刊I3abe1杂志一直是翻译界的理论前沿,各种最新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该杂志上,然而在国内一般高校的图书馆却很难看到该杂志的踪影,而通过超文本网络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我们却可以迅速找到该杂志的出版社网址。登陆网址http;//www,benjamins.corn/c:gi-bin八_seriesview.cgi''''}series=Babel就可以看到13abe1从1984年至2009年的所有文章的日录和摘要,并可以在线汀阅相关文章的全文,同时该网页还会提供某一期杂志的全文PDF版本作为样本供读者下载阅读,读者可以在线免费下载全文,非常方便。而如果想要查看加拿大的著名翻译研究期刊Meta,只需登陆页面eru-/en/revue/meta/,就可以在线订阅并下载1991至2009年的论文全文。同样,要了解英国著名翻译专家MonaBaker的翻译研究最新动态,我们只需要通过搜寻引擎就可以查到其个人主页,登陆网站就可以看到她出版的所有学术著作和她写的所有论文。通过搜索引擎,我们还可以轻易地查找到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多元系统理论的倡导者之一GideonToury教授的个人网页tau.ac.il/}-toury/。在该网页上,我们不仅可以查阅其代表著作的概要并在线订阅该著作,甚至能够直接看到其多篇著名论文的全文。

翻译技术范文4

也许这样的场面在更多的公司都会上演:在企业的战略讨论中,业务人员与IT人员经常会为某件事情的具体做法争得面红耳赤,双方在各自的立场上吵得不可开交,而CEO却无法做出判断,因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

当IT逐渐变成企业的一部分,已经类似财务部门、人力资源一样不可或缺的时候,业务和IT之间却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冲突变得更加明显。

据调查,企业当前的投资中,有50%与IT有关;来自Gartner的数据显示,企业有80%的业务正运行在IT系统之上,企业的业务已经越来越紧密地与IT结合在一起――“IT就是业务,业务就是IT”,这是很多企业目前的真实写照。

但是IT和业务融合,这绝对是个问题,因为面对众多的业务需求和众多的IT技术,业务人员和IT经理脑子里面装的完全不是一样的东西。

企业里需要“翻译官”

是什么让业务人员和IT人员变得水火不融?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用同一种语言沟通。

过去的几十年间,科技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业务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在过去人们一直将技术和业务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科技往往是为了获得出色的运营或成本优势,业务和技术人员一直在使用不同的语言。

现在,情况已发生根本变化。技术不仅支持着业务,技术已成为业务赖以发展的根本。可以说,IT的风险就是业务风险,IT的机遇也是业务机遇。惠普把这种IT与业务高度结合的企业时代称之为B.T.时代(Business Technology,业务科技)。

惠普IT管理学院院长张劲认为:“现在再用IT来概括企业中的一个部门已经有些过时了,B.T.更合适一些。”既然在B.T.时代,企业里就需要一种业务人员和IT人员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

在过去企业已经为这个问题损失大量的金钱和机会,根据惠普的统计,全球只有28%的IT项目能够在既定的时间和预算内成功交付;而54%的项目虽然最终能够交付,但都会导致项目延期或预算超支,抑或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最初需求。

研究显示,在美国66%的IT项目的失败原因,都是由于业务部门与IT部门沟通不畅而造成的,这也导致了美国企业每年30亿美元的损失。充分发挥IT系统的价值、挖掘IT系统的潜能,使IT真正成为企业的发展动能,IT与业务融合,使用同样的工作语言、在相同的企业目标下协作,这已经成为全球商业的发展必然趋势。

毫无疑问,企业现在急需一个翻译,他能够听得懂业务和IT双方的语言,并且能够准确把握双方的意图,统一指挥。谁适合这个职位呢?“进入B.T.时代,IT应用与业务的融合度越来越紧密,这就更加需要业务分析师这样的‘中间桥梁’。” 张劲认为。

这些业务分析专家一方面要能和企业的业务部门效沟通,有效获取和分析业务的需求,同时他们也要将这些业务的需求转换成IT或相应解决方案的设计人员能够理解的需求,并在后期的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断给与协助,从而保证成功交付满足客户业务需求的项目成果。同时,业务分析专家还要为战略规划、目标设定和战略执行提供关键的信息,正是这种能力使业务分析专家能够对企业的长期成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美国的项目管理专家Richard S. Avery指出,业务分析师与项目经理的紧密合作将是未来IT项目成功的关键:“业务分析师关注的是业务方案的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经理关注的则是项目生命周期,两者合作才能带来成功。”

谁更适合做“翻译官”

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已经认识到“业务分析”的重要性,在公司内部专门成立“业务分析部门”,并开始培养“业务分析师”。然而,由于“业务分析”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人才自身的技能及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

一个合格的“业务分析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领导力知识,还要精通业务分析方法论,知道如何将业务部门的需求定性、定量地编写成为IT部门能完全理解的语言,并能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协助双方监督项目进展,不断改进、完善,直至最终实现最初设立的目标。项目管理、领导力以及业务分析方法,也是目前全球公认的“业务分析师”标准知识架构。

选择业务分析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业务人员和IT人员之间到底谁更适合做企业的“翻译官”?张劲认为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过去在企业中,IT人员的权重会更大一些,但是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业务人员应该在企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张劲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还是愿意培养业务人员做企业的分析师。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Richard S. Avery先生表示,目前在美国取得认证的业务分析师也是凤毛麟角。

作为第一个在国内引入“业务分析”理念的机构,惠普 IT管理学院基于业界领先的业务需求分析及管理方法论,在惠普公司多年来为客户提供业务需求分析及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上,推出“业务分析”系列培训课程。

对于业务分析师来说,不仅培养很难,其薪金更是令人咋舌,每一个业务分析师都是货真价实的“金领”。

翻译技术范文5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翻译教学 教学模式 翻译工作坊 信息技术

Model of workshop integr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BUPT

Wang Baol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Intending to initiate a new approach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and text-based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this paper seeks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model of workshop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 Aimed at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BUPT, this model advocates students be the center of the classroom to participate in translation workshop collaboratively under teachers’ guidance as well as listen to teachers’ instruction and do some tasks with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ordingly,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has experienced some changes, with the learning process considered. It is proved this model can arous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help develop their overall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s well a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translation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translation worksho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目前很多学校正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究,如刘卫东在《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一文中提出要转变四个观点;王金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调查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的需求;张威总结了基于JITT模式的英语翻译教学;李清俊等实验了网络环境下翻译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模式;岑秀文等认为“工作坊式应用翻译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正是受这些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影响和启发,结合我校信息化资源优势和学生要求,本课题研究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翻译教学新模式的探究与尝试。

1 教学模式的定义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实践中基于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综合形式”。美国学者保罗从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层面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因其明确规定了教师在计划、实施和评价等阶段的职责”;萧好章等综合中外学者的定义,将教学模式解释为: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与学各要素有机结合并形成稳定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被验证的样板形式;陈坚林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将相关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中介,是将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同具体教学情景相结合的结果。纵观各个定义,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

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各高等学校应……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读写译课程的教学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要求,同时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生需求,采用了翻译工作坊为主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并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适应我校翻译教学的需要,它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翻译兴趣的激发,也能很好地培养其翻译技能,同时,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极有帮助。

2 翻译工作坊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1 翻译工作坊引入前的课堂教学

开学初,翻译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被不少人所诟病。但是学期初的学生问卷调查表明:有97%的学生“希望掌握、使用基本的翻译技巧”,只有15%的学生“已经独立地读完至少一本英汉(汉英)翻译教材”。所以刚开始的翻译教学安排每节课讲授一个常用的翻译技巧,同时配合课堂练习和课后书面翻译作业,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课堂上没有讲解的翻译技巧。但是采用传统教学三周后,76%的学生希望“课堂氛围应当更加轻松活跃,师生互动能够更多一些……”。在大学教学中,有3种策略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1)在任务上增加时间,主要是指在课外任务上增加学生学习时间;(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以团队形式一起工作来解决问题,并且可以互相教对方;(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教师搜集学生思考和情感资料,以便能够调整课程和作业来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达到“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的效果,受翻译专业硕士(MTI)教学的启发,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入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

2.2 翻译工作坊

根据学生反馈意见,本课题研究者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将翻译工作坊引入翻译教学。李明教授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如何进行翻译进行见仁见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而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译文的一种活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在翻译工作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习得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具体说来,我们将翻译工作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教师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上课大约占用一节课时间,目的是对无太多翻译基础的学生普及翻译知识,针对不同的翻译文体、翻译专题做讲解,向学生展示翻译素材、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以便让学生对要翻译的文本特点有所了解,同时学习可能用到的翻译技巧与技能,为后面完成翻译任务做好准备。第二阶段是课堂管理与实战阶段,安排约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分组做翻译练习。这一阶段的安排大致如下:每次讲解完某个翻译理论技巧或专题后,教师将句子或段落笔译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作业,接下来两人或三人一组互提修改意见,将修改好的译文提交给授课教师,如不能当堂完成,学生要在课外及时完成。通过工作坊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在操练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领悟、把握翻译的真谛。工作坊的教学组织方式相对灵活。第三阶段是总结评估阶段,授课教师在课外仔细批阅译文作业后,将各个译文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记录下来。下次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每个小组所翻译的作品进行讨论,通过对比、赏析与批评,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对学生中的典型译文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点评,以启发式和研讨式对在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问题、语篇问题、翻译理念问题等组织全面讨论。讨论完毕后,教师对本次翻译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供参考译文。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探讨协作被重视和鼓励,工作坊教学模式尤其重视其创造性思维和翻译技能的提高。

除这种性质的课堂作业之外,每学期还布置2~3次篇章翻译供学生课外练习。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每次的翻译任务,在每学期的最后5周,教师每次还布置6名学生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某个具体问题、解决过程及感悟以PPT展示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讨论自己的翻译心得与体会。在布置翻译练习或翻译材料时,注意做到:第一,所使用材料的体裁和题材要广泛,考虑理工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应用性、实用性材料为主。第二,注意选择材料难度的循序渐进和所涉及翻译技巧的循序渐进。第三,使用材料须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性。翻译练习选材从最近发生的热门事件或话题入手,有时还创设翻译真实情景。第一学期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预期效果。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通过这学期的翻译课,我获益匪浅。它……让我们去感悟,去思考如何将一段或一句原汁原味的英文领悟、消化、咀嚼直至呈现出富有魅力的中文……经过PPT制作和展示这两个环节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自己真正理解并学会分析,才能学以致用,这个部分非常好。翻译工作坊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真实的翻译工作,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期末结束时问卷中82%的学生认为“同学互相讨论、评价译文更有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91%的学生认为本学期的翻译课(很)有收获。这样的反馈结果,大大增加了研究者教好翻译课的信心。同时也希望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与新理念,将翻译工作坊更广泛地延伸至课堂之外。

2.3 信息技术的融入

信息技术在翻译教学中多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作用是翻译教学的工具,另一种作用是拓展翻译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接轨,如利用E-mail,QQ群,微信圈子等提交作业,进行问题讨论,甚至是信息,进行询问等。利用信息技术的原则是:在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包括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审美判断和表达能力,双向转换和逻辑分析能力;在教学理念上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平等。多媒体网络资源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可以更方便地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教师补充的内容。利用新的信息技术辅助翻译教学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弥补师生见面少,联系不便等缺陷,使师生之间沟通及时快捷。信息技术融入后,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平台提交作业和自评互评表,有问题也能通过E-mail,QQ群和微信圈子等讨论,教师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员。这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同时也拓展了师生交往的途径。但遗憾的是,最后几周时间因为网络教室改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尽管如此,期末的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愿意使用“基于网络的翻译自主学习”。

3 评价过程

效果评价应体现多向度、嵌入式、重过程、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特点。为了更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将他们的学习过程纳入评估体系,将评价过程看成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各项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学生的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80%。成绩的具体构成见表1。

表1

研究者在开展教学评价过程中,除了考查课堂表现、课后网络自主学习情况和工作坊等内容,开始尝试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点评的评价方式,即引入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这种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试图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提高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完成翻译工作坊任务或课堂翻译练习后,本课题教师要求学生填写句子翻译自评/互评表或文本翻译自评/互评表,在表中含有学习态度、翻译质量(根据内容,教师每次会给出不同的自评/互评表模板)、是否认真、学习建议等内容。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依据量表进行评估,以发现自己和同伴的强项和弱项。教师依据学生和学习小组的情况,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给予点评。这些自评/互评表也是学生学习记录的一部分。

4 实践总结与反思

4.1 翻译工作坊深受大多数学生欢迎

教学反馈反映出翻译工作坊能很好地适应我校翻译教学的需要,工作坊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习者翻译兴趣的激发,也能很好地培养其翻译技能。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工作坊的教学模式表示满意。有学生这样写道:“翻译工作坊(让我)亲身体验翻译的趣味性。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感觉,同时也深谙翻译工作者的辛劳,用词的细致,真的还是蛮难的。不过自己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了解其他一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有的还蛮有趣味性的,也要掂量自己的用词,挺好玩的吧。”

4.2 教师工作量增加

在教学实践中,本课题研究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及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拓展了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收集的过程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在课余时间,教师需要回答学生提问,参与讨论,查看网上自评/互评结果。因为缺乏有效的翻译练习评价软件,有很多网上提交的作业也需要人工评阅,这极大地加重了教师负担。

4.3 不适合所有学生

这种大部分时间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学习动机不强以及对英汉两种语言规范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无法满足需要,同时对于翻译中那些特殊的、困难的个案也无法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每次作业都是语言基础薄弱或计算机使用不熟练的极少部分学生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显得更为吃力,他们更需要进一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5 结束语

翻译工作坊为主的翻译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整合,对如何培养学生有效掌握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翻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也深受大部分学生欢迎。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翻译教学实践成为师生合作,共同探讨翻译本质、体验翻译过程、成就最佳译文的过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探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张威.基于JITT模式的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2(3):112-115.

[2] 屈平.翻译教学模式探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2(2):158-162.

[3] 王晓农,安广民.翻译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整合模式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7-60.

[4] 贾国栋.基于课堂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9(6):82-85.

[5] 张慧琴.多媒体辅助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38-41.

[6] 刘卫东.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学研究,2007(6):518-520.

[7] 王金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需求调查[J].外语界,2009(5):72-82.

[8] 李清俊,李利娜.网络环境下翻译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186-188.

[9] 岑秀文,张尚莲.对工作坊式应用翻译教学模式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65-66.

[10] 萧好章,王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26-29.

[11] 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2]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翻译技术范文6

关键词:中医学,近现代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6-0044-04

Formation and Translation Investigation of TCM Terms Since 1840

WANG Xi ZHANG Xiaomei CHEN Ning SHEN Yi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studied the background of new TCM terms,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word formation, so as to better translate them. In light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TCM terms, we propose that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 conciseness, and national character.

Keywords: TCM terms,neologism,translation

随着中医学科的发展,其术语也需要不断发展补充新词才能表达新的内容。正确地认识和总结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特点和构成规律,有助于推进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亦对中医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sup>[1]</sup>。笔者首先分析了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以及在此影响下中医近现代术语的构成方式,这两部分的研究为之后探讨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原则提供了根据。

一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背景

中医近现代术语,是指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医学科产生的一些术语<sup>[2]</sup>。这些术语沿袭了传统中医理念,又带有新的特征。它们的产生与近现代中医所处的政治、文化、科学等客观环境是分不开的。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对中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清末新生的医学术语多是由西洋医学的中文翻译所得,中医自身近现代术语产生的数量不多。1929年开始的“废止旧医案”歧视中医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医及其术语的发展。1949年以后,中国振兴中医药文化、支持中医发展,才使中医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此期间,大量的中医术语得以产生,并且带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一大时代特征<sup>[3]</sup>。在近现代,随着西医及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很多西医著作被翻译成中文,许多西医概念被中国人接受。一方面,西医东渐,中西汇通,不仅为解决中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更衍生出许多中西医结合的全新概念<sup>[4]</sup>,例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另一方面,西医术语的中译,也为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借鉴,例如:在传统中医学中只有“经”“络”“脉”,没有“管”,而 blood vessel的中文译名为“血管”;传统中医里只有“热病”,没有“炎”,而inflammation被译成“炎症” <sup>[5]</sup>。像“血管”“炎症”这样由西医中译所产生的近现代术语在中西医结合的时代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认可,其使用的频率逐渐赶超许多中医传统词汇。这是中医学和近现代术语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中医的现代化和多学科研究是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另一大时代特征<sup>[6]</sup>。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诊疗也开始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科技产品,由此产生出许多近现代术语,例如:“负压拔罐器”“电灸针”等。另外,近代物理、化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伦理学等,也都被应用于中医学,推动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并产生了许多近现代术语,例如:“中药离子穴位导入疗法”“山豆根碱”和“中医伦理学”等。这促使中医学术出现多维度发展的趋势,成为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又一重要背景。

综上所述,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为社会变迁、中西医汇通,以及中医现代化发展。这些产生原因使得中医近现代术语呈现出新时代特色、西医特色和现代化多学科特色,也因此具有了一些特定的构成方式。

二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构成方式

术语系统受多方影响,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系统<sup>[7]</sup>。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现代化发展。其构成方式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外来词借用,经典旧词分化衍生,以及新词创造<sup>[8]</sup>。

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国际化,使中医的近现代术语逐渐吸收了部分外来词。西医的生理学、组织学和护理学等,影响了中医的近现展,中医学也由此衍生出许多新术语。这在中药制药方面更为明显,各种中药制成的胶囊、注射液和糖浆的名称,就是参照和借用西医制药学得来的,例如:“丹参舒心胶囊”“柴胡注射液”和“川贝枇杷糖浆”等。反之,运用中医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解决西医问题也会生成一些新词,例如:“登革热的辨证治疗”等。以上情况下生成的近现代术语,本质上还是中医的,但大胆借用外来的西医术语,带有明显的西医色彩。这类词的构成方式上由中、西医两部分词素组成,且包含了中西医两方面的知识,比较复杂。例如,张锡纯的“阿司匹林白虎汤”就包含了中药白虎汤和西药阿司匹林,以及两者结合使用的相关知识。所以使用这类术语首先需要保证译名的准确性,在借用西医术语时更应当充分考虑其内涵和外延,谨慎选择,避免歧义的产生。

因中医现代化生成的新术语,则多是通过经典旧词分化衍生得来的。它们有的是中医理论的精细化发展,例如:由“中医学”分化出的“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养生学”等;有的是中医学术的跨学科发展,例如:由“经络”衍生出的“经络同位素示踪”和“经络穴位电特性”等;还有的是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例如:“脉象仪”和“电灸器”等。由此形成的新术语,在内容上是对传统中医学的创新与提高,在语言上则包含了现代化的科学元素<sup>[9]</sup>。这类词的构成方式上由旧词和新词词素组成,词长且复杂,所包含的信息量丰富。例如:“痔科体育疗法”就包含了很多痔疾和体育疗法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术语能准确地表达定义的要旨,并且尽可能简明。

还有一种方式,叫作新词创造,它通常用于代指一些中医自创的新概念。这些新的概念在传统中医里没有,与西医无关,也不受现代科技的影响。它们可能是新中医理论或新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却无法用现有词语表达。创造新词的方法通常有人名地名冠名法等<sup>[10]</sup>,例如:“马家气功”和“天津张一刀”等。另外,中医术语外译时还有词素造词法,如:monoyin,monoyang (一阴,一阳)<sup>[11]</sup>。但由于这类外译新造词的接受需要时间,且易造成混乱,所以在创造近现代术语之前应先检查有无同义或相近字词,并须谨慎对待,尽量避免自造词。

三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原则

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是中医翻译中最难的部分。因此译者应当遵循一些翻译原则: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和约定俗成性,并在具体翻译中综合考虑有些原则的重要性和优先顺序<sup>[12]</sup>。基于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和构成特点,笔者认为翻译时,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符合对应性,须首先正确地表达出中医近现代术语的含义。奈达的翻译动态对等理论突出强调了译文要从语义到文体最切近而又最自然地对等再现原语的信息<sup>[13]</sup>。在中西医结合时如需借用一些外来词,应该特别注意其原本的语义可能具有多样性,避免歧义的产生。在翻译术语时,更要注重和原文术语的词义相对应,反对不顾语义的字对字翻译。例如:“阿司匹林白虎汤”如果被直接英译成 aspirin white tiger decoction,外国读者会误认为里面有虎骨之类的药材。所以在翻译时建议在其后加以英文注解,说明药里配的是石膏等药材而不是白色老虎。再如:“药材气息调养”,如果被英译成 drugs breath aftercare,就误用了aftercare一词作为“疾病治疗后的照顾调养”的语义,既难以理解这个术语的真正意思,又使人感觉药材出了问题。因此,建议将其英译为drugs breath preservation。另外,在处理此类术语的翻译时还须特别注意译文的精准,例如:有人把“中药鉴定”和“中药鉴定学”都译成identifica

tion of Chinese drugs,看不出两者的区别,建议将“中药鉴定学”译为study of Chinese drugs identific

ation,避免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

第二,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注重简洁性。通过经典旧词分化衍生得来的术语,其翻译往往长且复杂,而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医术语一定要简明易懂,关照读者的耐心和理解能力,用简单的语言阐述复杂的中医理论和概念。李照国先生在讨论中医术语翻译时,就特别反对“译语冗长”,提倡通过简化提高“译语的信息密度”,认为可以采用“首字母缩略法”,如TCM(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p>[14]</sup>。另外,使用介词结构和名词性结构的翻译也可以大大简化语言。例如:把“中药离子穴位导入疗法”英译为iontophoresis of Chinese drugs,把“经络穴位电特性”英译成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ridian points,其中使用的介词结构简单且便于读者理解该术语所要体现的医疗特性。再如:把“经络同位素示踪”英译为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isotopic tracing,把“电灸器”英译为electromoxibustion apparatus,其中名词性结构的使用也能令译文显得简洁清楚<sup>[15]</sup>。

第三,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凸显民族性。当前,在各种翻译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受到翻译方法的束缚,译文往往单调牵强。考虑中医药术语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中文科技术语特性,翻译时应以《周易》中的变易思想为指导,灵活地采用保留中医特色的译法。例如:“养生”一词蕴藏着中国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的专有术语,在英译时就可采取音译为yangsheng并直译为life nurturing的方法<sup>[16]</sup>。另外,还要尽量避免生造词典里没有的词,生造词不仅不易理解,还会造成混乱。例如:在英译“养生学”时为体现出其学科性,造出health cultivationology,中外读者都难以接受。因此,在遇到极难翻译的术语时,要尽可能地选用一些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英语词,再加上解释性的意译。

四 结 语

总之,中医近现代术语随着中医发展而增长更新,其对外翻译也随着中医国际化日益重要。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构成的方式,正确理解其意思,并注重翻译理论指导,才能在翻译时抓住最为重要的“对应性”“简洁性”和“民族性”原则,掌握对应的翻译方法,从而将它们更好地翻译、传播出去,推动中医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丛林.中医新名词术语发展趋势――《中医新知识辞典》编后记[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3):2-6.

[2] 夏学传,吴达武.《中医新知识辞典》特点略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60-61.

[3] 马兵.一部现代中医知识的架构――《中医新知识辞典》评介[J].河南中医,1993(6):29.

[4] 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7):60-63.

[5] 孙琢.近代医学术语的创立――以合信及其《医学英华字释》为中心[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4):456-474.

[6] 杨维华.《中医新知识辞典》评介[J].湖南中医杂志,1994(1):55.

[7]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D].黑龙江大学,2009.

[8] 姜静娴.当代中医的新知识库――《中医新知识词典》评介[J].山东中医杂志,1993(5):66.

[9] 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1):6-8.

[10] 余文海.论医学术语中新词的创造、翻译与术语演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184-185.

[11] 徐春捷,刘明.词素翻译法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27-128.

[12] 洪梅,朱建平.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与规范原则关系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3(2):46-51.

[13] 谭载喜.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J].外国语,1989(5):28-49.

[14] 李照国.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1996(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