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儿童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讲儿童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讲儿童故事

讲儿童故事范文1

【关键词】故事图式;建构特点;3~6岁儿童;看图讲述

故事图式反映了个体对故事情节结构的预期,〔1〕对个体理解和记忆故事具有重要作用。〔2〕看图讲述活动是指儿童根据图画内容,在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言对图画内容进行故事图式建构。〔3〕看图讲述活动不仅能考察儿童对图画内容的理解水平,而且可以了解儿童是否能根据图画提供的线索,建构出有意义的故事图式。因此,可以通过看图讲述活动来探究3~6岁儿童的故事图式建构特点。

一、研究设计

研究者尝试用两种不同的图片材料来考察3~6岁儿童的故事图式建构特点。实验采取3×2的二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1为三个年龄组,自变量2为两种类型的图片材料,因变量为儿童的故事图式建构得分。

研究者选取乌鲁木齐市两所一级幼儿园中的大、中、小班各一个,随机从这6个班中选取98名儿童作为被试,其中小班儿童30名(男15名,女15名,平均年龄3.3岁),中班儿童32名(男16名,女16名,平均年龄4.6岁),大班儿童36名(男18名,女18名,平均年龄5.57岁)。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数据流失,最终获得有效数据94组。所有被试均来自工薪家庭,均是独生子女。

研究使用的一种图片材料是单页单幅图画,另一种图片材料是单页连续图画(四幅)。不论是单幅还是四幅图画,图画内容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画面主次分明,布局合理,色彩鲜艳,并且主题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保证儿童能理解图画内容。在图画绘制好后,研究者用数码相机拍摄图画,制作成统一规格(16cm×12cm)的图片。

被试先看一种材料讲述故事,一周之后再看另一种材料。研究者对被试的讲述内容进行录音。在进行文字转录后,研究者对被试的讲述内容进行编码整理,随后评分。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研究者将儿童的故事图式建构分为五种类型。〔4〕一是无关无序型。儿童的讲述与图画中的形象无关,讲述的内容之间没有联系,没有呈现故事的情节结构。二是个别分散型。儿童讲述了图画中的个别形象,但是形象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呈现故事的情节结构。三是部分集中型。儿童讲述了图画中的一部分形象,形象之间有所联系,有基本的故事情节。四是主题明晰型。儿童讲述了图画中的主要形象,讲述的主题明确清晰。五是结构完整型。儿童讲述的内容表现了图画形象的主次关系,故事具有较为完整的情节结构,情节展开有序,有开始、发展过程和结尾。由于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故事图式的建构特点,所以儿童语言的流畅性和词汇的丰富性等不在研究关注的范围内。评分方式是无关无序型1分,个别分散型2分,部分集中型3分,主题明晰型4分,结构完整型5分。对于有争议的内容,由两名研究者合议确定得分。若儿童不讲述图画,则不得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者从儿童故事图式建构得分、建构类型的发展特点、两种不同图片材料对儿童故事图式建构的影响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1.3~6岁儿童故事图式建构得分的发展特点

在看单幅图画讲述故事时,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故事图式建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看连续图画讲述故事时,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故事图式建构得分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01)(见下表)。研究发现,3~4岁组儿童的故事图式建构得分明显偏低;4~5岁组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3~4岁组儿童,且个体间的差异明显缩小;5~6岁组儿童中大部分人已经能够讲述主题明晰的故事,建构较完整的故事图式。两两比较表明,不论是看单幅图画还是看连续图画,3~4岁组儿童的故事图式建构得分显著低于另两个年龄组(p<0.001),4~5岁组与5~6岁组儿童之间的得分也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01)。

2.3~6岁儿童故事图式建构类型的发展特点

从图1看,在看单幅图画讲述故事时,建构主题明晰型和结构完整型故事图式的人数所占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无关无序型和个别分散型的人数所占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降低,部分集中型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则是随年龄增长先提高后降低。可见,看单幅图画建构故事图式的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例如,在3~4岁组,个别分散型的儿童占50%以上,4岁后这一类型的儿童明显减少,各相邻年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从图1看,4~5岁是儿童故事图式建构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建构低水平故事图式的人数显著减少,过渡水平和高水平的人数逐渐增多。例如,主题明晰型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在4岁后显著提高,且4~5岁组与3~4岁组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差异显著(p<0.01)。5~6岁组儿童建构的故事图式类型以部分集中型和主题明晰型为主,建构故事图式的能力已有明显提高,不过,能建构出结构完整型故事图式的儿童仍然不多。

从图2看,在看连续图画讲述故事时,建构主题明晰型和结构完整型故事图式的人数所占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建构结构完整型故事图式的儿童人数在5~6岁阶段明显增多,与儿童看单幅图画建构结构完整型故事图式的发展特点不同。在3~4岁组,建构个别分散型故事图式的人数所占百分比最高,超过50%,在4岁后明显下降(p<0.001);部分集中型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在4岁后迅速提高;5~6岁组儿童只建构了三种故事图式,分别是部分集中型、主题明晰型、结构完整型,且建构这三种故事图式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过建构结构完整型故事图式的人数在5~6岁阶段明显增多。

讲儿童故事范文2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浆果等彩色水果中富含的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促进健康、预防口腔癌的作用。

科学家利用从草莓、蓝莓等浆果中获得的提取物,对14名参试者进行了唾液测试研究。结果发现,浆果中的花青素能抑制口腔中有害细菌的繁殖,在改善口腔健康方面有明显的效果。有关专家表示,这项新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出可以预防或治疗牙周病和口腔癌的新型食品。

寿司热量超汉堡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本寿司在英国很受欢迎,在过去两年内销量增加了88%。但是,营养学家指出,看似清淡的寿司午餐可能会让人摄入过量热量。一个加州卷(寿司的一种)的热量相当于两个三明治、一个鳄梨和少许蔬菜。考虑到一份寿司午餐包含2~3个这样的寿司卷,其热量比一个巨无霸(一种汉堡)要多得多。

儿童过量看电视成年后易犯罪

新西兰科学家日前的一项研究成果称,儿童若观看过量电视,成年后更有可能触犯法律,且将拥有更具侵略性的性格特征。

科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调查了近1000名5~15岁孩童的电视收看习惯。当调查目标成长至26岁时,研究人员对电视收看习惯所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儿童时期收看电视的时长,与其成年初期行为联系紧密。过多收看电视可导致侵略性的性格特征,同时经历负面情绪的可能性也会增高。另外,即使将智力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家长的控制度等因素综合在内,儿童时期收看电视时长与成年初期行为依旧联系紧密。

乐观能降胆固醇

一项新研究表明,性格开朗的人患上高胆固醇血症的几率大大降低。研究发现,乐观中年人体内“好胆固醇”水平更高,这类胆固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有助于抵消“坏胆固醇”。同时,乐观中年人体内甘油三酯水平也更低。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乐观的人倾向于拥有健康体重和饮食习惯。

研究负责人表示:“这个证据表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的,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能给健康带来一些切实好处。”

常喝饮料易患抑郁症

无色无味的白开水已经逐步被人们所抛弃,很多人更愿意用各种口味的饮料来解渴。专家提醒,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不小的隐患,甚至让您患上抑郁症。

研究人员对263900名50~71岁的美国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每天喝4罐以上苏打水饮料的人比没有喝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要高30%左右。其中,每天喝4罐以上果汁类饮料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最高,比普通人高51%,而喝无糖型碳酸饮料的人反而低于这两者,但也比普通人高出21%。在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后,研究人员认为,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的人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

孕妇太胖连累孩子心脏

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母亲孕期体重超标或肥胖,其孩子一出生就会出现血管壁增厚,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也将随之升高。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平均年龄为35岁的一组女性,这些女性在怀孕16周内体重指数从体重不达标到严重肥胖不等。研究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7天内对其腹部大动脉进行了扫描检查。扫描结果显示,母亲孕期肥胖或体重超标的孩子比母亲体重正常的孩子血管壁更厚。母亲越重,新生儿血管壁就越厚。血管壁增厚是孩子日后患心脏病和脑卒中的一大危险因素。研究还发现,新生儿血管壁增厚现象与其出生体重没有关联。

因此,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孕妇应当适当控制体重,避免过于肥胖。

吸烟增加老年痴呆症风险

由安徽医科大学以及英国、美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60岁以上吸烟和被动吸烟人群罹患重度老年痴呆症的几率达到13.6%,远高于非暴露人群的8.9%。

科研人员选择山西、广东、黑龙江、上海和安徽5个省(市)的5921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调查他们是否有吸烟或被动吸烟经历、被动吸烟地点(家庭、工作单位和其他地方)及持续时间等。调查结果表明,暴露组重度老年痴呆症发病率达到13.6%,非暴露组发病率约为8.9%。

调查结果还表明,这一风险与暴露水平和持续时间有关系。也就是说,吸烟或被动吸烟时间越长、程度越强,罹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就越大。吸烟或被动吸烟时间达40年以上的人群中检出重度老年痴呆症121人,发病率达19.3%。

睡眠质量影响老人记忆力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发现,因年纪增长引起的大脑衰退,使得老年人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导致其记忆力减弱。

据了解,人的正常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其中慢波睡眠是人体得到最充分休息的深度睡眠,其时间长短被认为是睡眠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研究人员对18名平均年龄为21岁的年轻人和15名平均年龄75岁的老年人进行睡眠和记忆测试。结果显示,老年人的测试成绩比年轻人差大约25%。而在8小时睡眠后的次日,老年人的慢波睡眠时间比年轻人平均少75%,单词配对测试成绩比年轻人差55%。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刺激大脑适当区域有可能会增强睡眠质量,有可能减缓老年人记忆衰退。

心情差导致胃酸反流

奥地利一项研究发现,心情不好容易增加胃食管反流的患病几率。

讲儿童故事范文3

一个童话故事要一次性讲完

童话到底适不适合对孩子讲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有一点要记住:父母在跟孩子讲童话的时候,最根本的守则是――绝对不可以将正在讲述的童话半途停止。一个童话故事必须要完整地一次性呈现。

童话对儿童的意义究竟何在?儿童听童话的过程,实际是处理自己内心恐惧的过程。成人们都知道,我们身处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单纯美好的世界,而我们又常常以为孩子们的内心是纯净美好的,因此想要保护其幼小心灵不受世界之“恶”的破坏。出于这种保护的心态,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对孩子讲述世界丑恶的一面。

其实儿童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恐惧,这种恐惧,往往来自其自身认知能力的不完善。因为无知,所以更加恐惧。家长对孩子讲述童话的过程,就是将孩子内心中杂乱的恐惧具体化。童话中的坏人形象几乎象征了世界上所有的丑恶:贪婪、嫉妒、欺骗、怀疑、报复……教给孩子们认识这些丑恶,比起只呈现给他们美好的事物来说,是一种更好的“保护”。

童话能提高儿童战胜恐惧的信念

最重要的是,童话的结尾,通常是美好战胜了丑恶。这其实是在向儿童传递这样的信息:无论一件事物是多么令人恐惧,它最终都会被幸福和美好所取代。如果只讲述了令人恐惧的过程,没有及时交待美好的“转变”,百害而无一利。比如有些家长讲小红帽的故事,说到大灰狼一口吞掉了外婆,躺在床上装成外婆的样子等着小红帽的到来时说:好了,该睡觉了,我们明天接着讲。这样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个孩子将在对大灰狼的恐惧中度过漫长的一夜。

所以,一个完整讲述的童话,对儿童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加了儿童对善恶的具体认知,更重要的是,童话中所蕴含的“转变”提高了儿童战胜恐惧的信念。

每个童话都在讲述“转变”的过程

讲儿童故事范文4

认识绘本

绘本最重要的是故事。不仅仅文字是故事,图画也是故事,文字和图画用不同的方式来讲同一个故事。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讲故事,好的绘本还充分利用书籍所具有的功能,比如翻书页的效果、页数和书籍大小等,这些功能使它们完美地协奏,丰富地讲述一个故事。这正是绘本被儿童喜爱的原因,因为他们爱听故事,而绘本,是他们自己能看懂的故事。

走出读绘本的误区

别让读绘本变成观察练习 绘本用图画来说故事,越是低幼绘本,图画说故事的能力就越强,儿童仅凭看图画就能知道是什么故事。因此,优秀的绘本画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在用图画语言表现故事上精心创意,从而出现了很多的精品绘本。比如:《母鸡罗丝去散步》,如果不看画面,那么文字故事只有8句话:“母鸡罗丝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翻过干草垛/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这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罢了,但是作者佩特・哈群斯却独出心裁,画面上那只一直跟踪母鸡想美餐一顿的倒霉狐狸,让整个故事一下子变得笑料十足,所有的孩子在看到图画的那一刻立刻爱上了这个故事。

然而,有一位老师在给一年级孩子讲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是这样做的:教师先出示封面,让学生观察,封面上画了什么,再让学生说出这两只兔子在干什么,然后引出故事的题目,让学生齐读。接着再介绍书的作者,之后观察扉页,回答图上画了什么,图上有什么,再开始按照文字讲故事。这样,绘本的画面变成了看图回答问题,孩子们渴望听到故事的心情一次次被打断,听故成了一种交易,你只有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才能继续往下听故事,于是他们的意识开始游离。

别让读绘本变成提问和回答 当讲故成了提问和回答,就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有一次,笔者给孩子们讲《逃家小兔》,笔者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很投入,小眼睛一个个都睁得圆圆的,看着屏幕上的画面。当讲完一段:有一只小兔子,它不想待在家里。于是,它对自己的妈妈说:“我要逃跑。”――这时候,笔者让孩子们猜猜妈妈听了后会怎么说,孩子们七嘴八舌。然后,笔者就翻页,继续讲故事:“如果你跑了,她的妈妈说道,我一定会追上你,因为你永远是我的小兔子。”孩子们正等着听妈妈追上小兔后会怎样时,笔者却停下来,出示词条让孩子选择,然后再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故事再继续往下讲。可是渐渐地,孩子们的注意力没有刚才那么集中了。很显然,笔者已经不是在给学生讲故事,而是用绘本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故事在这里被分割。

别让读绘本成为品德教育 在讲故事的时候,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追求故事主题的教育意义,反反复复讲的不是故事,而是那些听完后学生马上就会扔进垃圾桶的“大道理”,这也会让故事讲得学生不爱听。

绘本教学方法

角色互换 绘本教学,以及整本书阅读讨论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书本角色与学生角色的问题。阅读对一个人来说,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自居作用,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认同为故事中的主角,那个最光彩照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居”为故事的主角,以便孩子进入角色,这是真正地感受、理解故事的关键。

游戏 故事要求阅读者进入故事的游戏中,理解故事,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感受与理解,是只在故事外的人无法获得的。进入角色扮演的途径之一,是朗读自己角色的语言,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用动作呈现角色中的行为,即真正地“游戏”一下。例如:在讲述《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这个绘本时,就让孩子跟着小老鼠吃一吃,吸一吸,擦一擦,照一照,剪一剪,扫一扫,拖一拖,拍一拍,睡一睡,听一听,画一画,写一写……同时,因为读、写、绘正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中进行,所以游戏也特别适合他们,并同时起到呈现绘本节奏、调节课堂节奏的作用。

音乐 有需要时,教授可以在讲故事时配上一段适当的音乐。比如说,《爱心树》这个故事比较长,在讲到后半段的时候可以加入一点音乐,这样既能更好地渲染故事的情绪,又能调节孩子们的听觉节奏。

道具 有时配合故事情节需要,准备一点道具是很有用处的。比如:《失落的一角》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失去了一角的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个“圆”为什么总也找不到最完美的角,笔者剪了一个简单的“圆”和各种的“角”,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动手试试,效果自然是极好的。

讲儿童故事范文5

[关键词] 故事;讲述;比赛

讲故事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幼儿园教师、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要强化训练的一种专业技能,也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教师讲故事的水平,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显现了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客观实际,为了检验相关人员教或学的能力,并促进他们相关技能的提高,小学、幼儿园和相关师范院校经常会组织讲故事比赛活动。如何做好赛前工作?有这样几个具体的问题值得注意:

一、要适当地处理作品

故事的选择和处理对比赛的结果会产生很大的直接影响。在选择和处理故事的环节,主要要考虑以下几点:

1、使故事的长度符合比赛要求

通常情况下,讲故事比赛会限定选手参赛时的可支配时间,比赛中讲述的故事可以是自己原创的,也可以是现成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最初却不见得都能用规定的时间刚好讲完,有的可能会需要超出这个时间范围,有的却会有时间的富余,参赛选手必须根据比赛要求,对自己选择的故事进行长度上的处理,长度处理的主要手段是进行内容的增减,增减内容的原则是:首先确定适当的语速,然后按这种语速试讲一遍,并计时,如果超时过多,可以考虑去掉一些不重要的细节,或将较长的句子修改得更简洁,如果发现时间太过富余,则可以添加一些符合作品实际的细节,或对作品某些重要的部分做一些渲染,但不应对情节做太大的改动,更不能影响到主题的表现,也不能是重复啰嗦,另外,设置添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也是很好的选择。

2、使作品的语言更利于听赏

首先,为了更适合听赏,故事的语言要尽量口语化,使现场的讲述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从文体理论的角度讲,故事这种题材的作品都注重口语化的问题,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却也的确存在有些作品口语化程度还不够高的问题。如何对语言进行口语化处理呢?常见做法有将长句子改成短句子、将书面语改成口头语、多使用拟声词和叠音词等。

其次,要把对于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尽量放到人物语言的前面,使口头讲述更加自然流畅,使听赏更加轻松。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2011年组织的讲故事比赛中,有一位参赛选手基本功很好,语音甜美、态势语恰当,但最终只拿到第4名的成绩,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她对作品的语言处理得不够理想。这位选手选择的作品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川李枝子的《天蓝色的种子》[1],这个故事从内容和主题上看都很不错,但原译作的语言却不太利于口语表达,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为,原译作在展现人物对话时,很多地方采用的是省去提示语或在人物语言的后面补充交代提示语的写法,这种处理会令听众感觉比较吃力,如果直接照搬拿到比赛现场去讲,会显得不够自然流畅,对于这样的作品,参赛者应该予以修改,讲述时尽量把提示语放在人物语言的前面交代清楚。

另外,还应该运用多种修辞,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流畅、利于听赏。故事当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复等,讲述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对原作进行修辞上的调整,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天蓝色的种子》里面有多处意思比较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人物语言,可以考虑干脆把它们处理成反复,让听众听赏起来感觉更轻松。

总的来看,现场讲述效果好的作品往往是那些长度适中、语言口语化、趣味性强、情节紧凑而又有波澜的作品,参赛者都要对故事的长度进行合理的剪裁或增补、对作品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推敲和修改,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口语化。

二、把握以讲为主的原则

要以讲为主,别让辅助手段喧宾夺主,互动环节时间宜短。

首先讨论辅助手段的使用问题。在比赛现场,参赛者与台下评委、观众是面对面交流,传达的是视听两方面的信息,这两方面的信息应该是以听觉信息为主、以视觉信息为次,视听结合、相得益彰。参赛选手的表现要紧扣“讲”字,要善于通过语音来叙述情节、塑造形象、传情达意,要处理好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以及音色的变化等口语技巧。真正的讲故事的高手,你哪怕没看到他本人现场讲述,单只是听他的语音,就能被他打动和吸引。而就比赛现场而言,使用道具、运用态势语等辅助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参赛者的服装造型也能成为现场讲述的辅助手段,但辅助手段的使用一定要适度。适当地使用辅助手段,会优化现场效果,滥用、乱用辅助手段则反而可能引起听众的反感。以态势语的使用为例,相对给小学生讲故事而言,给学龄前儿童讲故事时使用到的态势语更多、更夸张,这是因为学龄前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龄前儿童需要相对更多的态势语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而为理解力逐渐增强的小学生们讲故事的时候,态势语的使用宜适量、自然,目的主要是增强趣味性、使情感情绪的表达更到位等。

其次是互动环节时间安排的问题。只要得当,互动可以出现在讲述的任何一个部分,但是耗用的时间不能过多,讲故事最终要落在“讲”字上,选手的主要任务是要把一个故事完整、生动地讲完,不要把讲故事演变成讲析作品或者是深入的讨论。

当然,选手在比赛前除了要恰当地处理好作品和把握住“以讲为主”的原则,还要熟记作品、反复试讲,这些努力能提高讲述的流畅度,从而有效地帮助参赛者克服紧张情绪,并在比赛中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讲儿童故事范文6

关键词:绘本阅读教学;赏读;快乐

绘本的阅读教学已经悄悄地走入了新疆小学语文的课堂。作为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的绘本,它图文并茂,充满情趣,可以极大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绘本的阅读在新疆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如何回归儿童本位?回归快乐阅读?如何让绘本阅读真正成为儿童享受阅读本身美的幸福历程呢?我以为教会学生赏读绘本尤为重要。

一、赏读绘本的题材。绘本的题材很多,有讲友情的(比如《圆白菜小弟》、《古纳什小兔又来了》)、讲亲情的(比如《我爸爸》)、讲勇敢的(比如《不要随便摸我》)、讲生命的(比如《祝你生日快乐》)、讲自然和科学的(比如《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等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优秀的绘本既是文学或故事,更是一个具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

二、赏读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过去我也曾疑惑过,绘本阅读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孩子甚至大人来争相阅读。说故事情节,它没有安徒生童话那么曲折离奇;说语言,它不如语文课文中那些优美动人的词句。说图画,它也只是停留在简笔画的阶段,和专业绘画图书还相距甚远。然而就是这种读物,却让那么多人感动着。其实绘本有它的的独特魅力。曾经两次获得过凯迪克奖金奖的美国画家芭芭拉·库尼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这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文字使图画更加具体,图画让文字更加生动,二者相辅相成,打开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之门,为他们娓娓道来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绘本的内容大多都很简单,十几幅插画,寥寥数句,一个故事便结束了,留给孩子们的是大块大块的想象空间。

三、赏读绘本中文字的排列。在绝大多数的绘本里,文字还仅仅是一个叙述者,恪守职责,默默地承担着和图画一起讲故事的任务,在排列设计上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不过也有的绘本里,一行行排列得好好的文字会像脱缰的野马,突然挣脱束缚,变得又大、又粗、又黑,甚至歪七扭八地扭曲起来。比如《大卫,不可以》和《大卫,上学去》——这时的文字就不仅仅是文字了,是图画,是情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如果我们细细地分析,就会明白绘本作家的用心良苦。

四、赏读绘本的方方面面。绘本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因为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是绘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作者都为读者献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画。只有指导孩子从头到尾阅读图画,才能发现很多常常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读懂了这些细节,才会对文本的理解有进一步的理解。

1、从封面猜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来看看《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这本书,封面上画着一只生气的小鼹鼠,头上似乎还顶着什么东西,真不知道是谁招惹了他?他这有准备干什么去?

2、不要漏过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我爸爸》这个幽默的绘本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就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

3、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把像卡通片一样有趣的《母鸡萝丝去散步》带进课堂。让书中的一幅幅横长场景,领着孩子们跟随母鸡萝丝在乡间小道上完成了一次死里逃生的散步,相信孩子们一定会为萝丝暗暗地捏一把汗,一定会为最后的有惊无险长长地舒口气。当然,也一定会被那倒霉的狐狸一次又一次逗得开怀大笑。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读完故事时,可以让他们再回过头来,关注一下书的扉页,他们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书的扉页竟然是一张母鸡萝丝的散步地图。对照地图,可以一一找出那只狡猾的狐狸是在哪里踩到了钉耙,是在哪里栽进了水塘里……

4、朗读正文毋庸质疑,正文一定是孩子精读的部分。可绘本的正文部分究竟是应该由教师读给孩子听,还是放手让认识了几个字的孩子自己去读呢?不管是日本最久负盛名的绘本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还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他们都一致认为: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教师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当孩子欣赏画面时,教师投入感情地朗读故事,并加上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有时还可以用故意犯错来培养孩子读图的敏感度。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正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急着说教,也不能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知识和智能。在教师给孩子读绘本时,也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看图画。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听老师读《好饿的毛毛虫》时,就有孩子一边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因为孩子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5、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在《祝你生日快乐》的封底,小丁子在祝小姐姐生日快乐时想“小姐姐到底会不会回来打开开心锁呢?”我们都在心底为那个得癌症的小姐姐捏了一把汗。也给了孩子们想象故事结尾的空间。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绘本阅读无论在课内进行还是课外自由阅读,教师都应在课内为孩子们搭建交流、展示、分享的舞台,在赏读中回归儿童本位,回归快乐阅读,让绘本阅读真正成为儿童享受阅读本身美的幸福历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物业经营管理

下一篇廉政履职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