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作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作文教学

高中作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指导 作文教学

1.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如果再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近年来高考作文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当然,学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

2.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

3. 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4.指导作文,要立足于创新。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诗中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是否公允姑且不论,但提出的诗歌要“新鲜”的主张,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文章是表现生活、交流思想的载体。别人读了你写的文章,总希望从中感知一些新的东西,领悟一些新的见解。没有新意,老炒“冷饭”,别人当然不爱看,老师也不可能打高分,这是顺理成章的。因此,作文必须出新。出新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是立意要新。文以载道,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新,就是能把自己思考的真知灼见表达出来,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独到的发现传达给读者。新颖的立意要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而成。

二是取材要新。生活丰富多彩,感知生活也应多方面。目前改革开放,新鲜事儿层出不穷,渗透到社会、家庭、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色彩斑斓,摇曳多姿,多元呈现,“气象万千”。在材料的取舍上要考虑如何“出新”,扣住时代的节拍,有鲜明的个性。即使“老一套”的材料,也要注意如何变换角度去重新感知。

三是结构要新。在短小的篇幅中,更要注重在结构上苦心经营,巧运匠心,收到“尺水兴波”之妙。文无定法,在章法布局上要敢于标新立异。写记叙文,要注重悬念的设置和行文的曲折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上要讲究点技巧,要不落窠臼,可借鉴微型小说、戏剧冲突等艺术表现手法,努力在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文章的结构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天织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高中作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素材搜集 拟题方法 “偷梁换柱”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考查项目。笔者以为,教师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1.依据作文要求,培养学生的素材搜集能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实,时与事就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素材。文章一旦离开了素材,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能收集的素材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等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凸显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作文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学生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有着“指点江山”的远大抱负,要想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激扬文字”,就必须为他们的写作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师应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有意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自己对生活的感悟;(2)对传统美德的理解;(3)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变化;(4)责任与奉献;(5)环保意识;(6)做人与处世,等等。教师应激活学生的写作激情,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观察留意,进行自我搜集整理,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写作目的。

2.探寻拟题方法,为文章争光添彩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心灵窗户,透过题目可见文章的灵魂与主旨。笔者以为要想拟出优美的文章题目,不妨运用以下方法: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这时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例如,在《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这篇文章里,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中每写一事分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帐的形式,写出母亲对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关怀。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

(2)发挥想象,拟定亮丽题目。

写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这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写作时常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习作,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又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无生气。联想能加强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的浓厚和强烈的美感效应。

(3)创设朦胧题目,吸引读者的眼球。

朦胧之美往往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可谓是“余音袅袅”。这类朦胧的题目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疑问―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首先产生一定疑问,迫切地要求阅读文章。这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理解感悟,方知作者的命题的“良苦用心”。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朦胧之法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为作品增添意想不到的亮度。

3.依据材料“偷梁换柱”,做到熟能生巧

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实进我们熟悉的素材,方能娴熟运笔,写成文章。

高中作文教学范文3

1激发兴趣,让高中学生亲近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着力激发学生的作文的兴趣,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第一,是通过高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也是激励学生创作的有效杠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经常性、有意识地在学生的习作中去寻找亮点,及时给学生的习作给予高分,由此,通过高分让学生感到自己作文水平不错,通过高分让学生感到只要再努力,分数还会更高,从而有效激励学生以更加积极姿态、更大高涨的激情,去争取更好的分数。教学实践证明,通过高分策略,可以不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是通过表扬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笔者在每次的作文讲评总结评讲时,都会有针对性地挖掘、总结和表扬学生在习作里面的优点和亮点,比如在遣词造句、材料取舍、选材立意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的优点和亮点。表扬也可以从小的方面进行,哪怕是一个生动形象的词语,一句好的开头语句等等,也可以在总结讲评中给予表扬。通过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创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笔者曾教过一个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尤其惧怕写作文。于是,笔者就不厌其烦在他的作文中寻找优缺点,在针对性指出他的习作缺陷之后,就对他进行表扬激励,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写作信心,结果只用了一个学期,该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进步很快、提高很多。第三,是通过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创作,在活动中作文,对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提升作文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刻意将每一次的班级集体活动,比如,一次班级拔河比赛、一次体育比赛等,都当作训练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好契机,都当作提升作文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好机会。

2丰富课堂手段,营造良好作文学习氛围

新课改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但是,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监督者,在课堂上的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作文学习氛围。教师可为学生创立意境,引发学生想象,有了想象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作文课堂还可以适当与多媒体相结合,教师为学生展现一定的情境,如一些抒情文章的写作,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并配合一些诗词朗读,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想象的情景中,激发创作灵感。教师还可以经常带学生去参加实践,丰富学生的经历和情感,为写作提供素材。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还要在文章的审题,材料的选择和文章构思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因为很多学生作文成绩不高的原因在于文章跑题,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立意。教师交给学生正确的写作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把握作文要求,如何斟酌材料并组织结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思路。在明白文章要求之后,学生还要进行立意,以文章来反映社会现象,由于学生社会经历还不丰富,如何利用好身边的素材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师要启发学生善于利用周围的人和事,从身边提取素材,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真正写出情感,以小见大,从小事情中探索出大道理,学会立意。情感和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因此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明白情感的重要性,将感情融入到文章的写作中,纠正学生在文章写作中的纯文字堆砌,使文章带有感情,能够吸引读者。所有这些写作技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课堂手段,在课堂中融入游戏、多为学生展示一些社会新闻、人情世故,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如小组讨论,集体活动等,丰富学生的感情生活,为学生的作文培养提供素材和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

3重视积累,融入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头脑里有大量积累存储的信息,写作文的时候才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也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要善于引导和诱发学生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根本,脱离了生活的作文,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道,写作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因为写作如无真情实感,岂非无病,故作卖弄?能有感人魅力?因此,失去了“真意”,也便失去了作文的根本。那么,“真意”应从何而来呢?这是大家都明了的事,应从生活中来。实际情况也应是如此,学生作作文,大多数是记真人,写真事,描真景,状实物,谈已见,抒真情的。要写这些“真”,就要感悟和体察生活。社会是一本大的活的教科书,它内蕴丰富,包罗万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来的文章,才能情真意切,枝繁叶茂。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把生活中的点滴?D?D所闻、所见、所感及时写下来,不断的充实头脑资料库。这样就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以后写作时就不会头脑空空、无从下笔了。

4加强学生作文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者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平时进行点点滴滴的积累。所以,教学者在平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训练。教学者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多写日志,当然并不是要求学生记流水账那样对付老师,要将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或者是自己较为感触的事情写下来,从而可以为学生提高一定的作文素材,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每次上作文课之前,教学者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展示,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文字读给同学和老师听,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感悟以及对自己的启发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又进一步实现写作训练的目的。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文章语言混乱,表达能力较差,作文结构凌乱的现象。教学者可以相应的为学生准备设计材料型的作文,为学生准备一段背景材料,让学生在写作时自由发挥,同时也可以相应的巩固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5注重自评互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不假,但这里的“改”不是教师改,而是学生自己学会修改。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们教师也应该把批改作文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修改作文的空间,使之在作文修改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5.1自评自改。作文完成以后,教师要先让学生自读欣赏,给自己的习作下评语,或者让学生写出自己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感受。好的文章如璞中之玉,非得经过精心的雕琢才会放射出艺术的光芒,否则文句粗糙、结构松散,是难现文学艺术真谛的。指导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刚写完的文章出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凭借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找出用得不准的词、不通顺的句子。第一遍朗读着重修改语句。第二遍朗读注重段落安排,看段落间过渡是否自然,结构是否严谨。若上下段间读起来觉得突兀、不连贯,则需适当增加过渡性语句,开头结尾安排照应性的段落,最终使文章达到“匠心独运,天衣无缝”。第三遍朗读进一步思考文章的主题,看主题是否明确、深刻,所选材料是否能准确地表现主题,若是不能就需要对材料进行补充或修改。同时,修改后,学生在作文后也应写出“写作收获或体会”,积累经验,避免再犯类似错误。总之,教师要让学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作文,找出自己作文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高中作文教学范文4

一、积极鼓励学生讲真话,写真事,传真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照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的、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防止无病,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二、教给学生作文方法,亲身参与写作

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那么学生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点燃。语文老师对写作要热爱,要率先垂范,经常“下水”作文。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只会整天谈经验说技巧,多少显得有些滑稽,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老师也只是会说而不能写,甚至因为不会写而只能空洞的说。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语文老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只有这种老师,才能说得出经验和技巧,而且是同学们乐意接受的。师生之间就写作的具体感受进行交流,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三、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搭建展示平台

高中作文教学范文5

一、从教材出发,走出教材

如果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修辞都不会,那么,哪怕他有再多的体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或观点也会显得僵硬。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基础,而要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得立足教材、课堂教学。学小说,就要掌握“开端、发展、、结局”,同时,如何把故事的情节安排妥当、人物形象如何定位、要将特定的人物放到什么样的环境中才能让人物的个性得到张扬,读者要怎么才能从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中去摄取营养,这就需要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典型的文学作品中去了解、分析、掌握。再如散文,看似又写山、又写水,甚至还有人物风情,但始终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因此才有了“形散神聚”之说,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

所谓学以致用,学习了教材,还要能从教材中走出来。这是作文教学中最难的一步。很多教师割裂了作文和生活的联系,于是学生的作文也无病,空洞而没有吸引力。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生活,要跳出教材的束缚,就要以生活为镜子,透过教材中的方法,照出生活中的“摹本”。如阿Q、如“一百零八好汉”、如“祥林嫂”、如《雪》、如《雨巷》、如“荷塘”、如“地坛”,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生活中原本所有的,不过是作者将其“文学化”罢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以它们为“底稿”,从生活来寻找类似的东西呢?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以感悟、体验、日记、讨论、辩论等形式来对文本再次解读,在解读中去理解生活,在对生活的观察中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

二、扩大阅读面,丰富间接体验

生活体验自然不可或缺,但对于当前的学生而言,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还不足以写好作文。更何况,在考试中,命题者不可能完全依据某个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命题。因此,间接经验对提高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尤为重要。而让学生获得间接经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正是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显得举足轻重。

要指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引导。如理科学生多喜欢科普,教师就可推荐如《时间简史》《宇宙的琴弦》《生命是什么》《黯淡蓝点》《所罗门王的指环》等引导阅读;文科学生喜欢纯文学作品,可推荐《尘埃落定》《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巴黎圣母院》《复活》等作品进行阅读。有了作品,学生还不一定愿意去读,因此,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尤其重要。如开展读书活动、提出某个论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对某一形象进行分析、比赛、诗会,诸如此类。教师不能将作文教学限于狭小的课堂教学范围内。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校内的文学社团期刊、网络上的文学网站、各类创作比赛都是不错的平台,和某些期刊、杂志合作,推荐学生的作品发表,不仅可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让学生在参与中变得更加主动。

学生通过阅读、活动的参与,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有了间接经验做辅助,写起作文来才会文思泉涌,形象也才会更加饱满,抒情才会更加真切,观点才能征服读者。

三、正确处理思维和表达的关系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更多教师关注的是表达内部的关系,而对学生思维的关注较少。如在记叙中的抒情、在议论中的叙述,如果只是让学生去抓技巧,很容易走形式主义的极端。而思维和表达是融为一体的,表达不过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实质还是思维。叙述、描写、抒情、说明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依托,议论是以抽象思维为依托,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表达,提高表达能力也就有了基础。

高中作文教学范文6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愿意写、喜欢写的时候,教师的写作指导就会变得更加有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及时鼓励表扬。作文教学中,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不当的批评,则容易使学生产生作文难和怕作文的心理。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表扬的重要性,并合理运用,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个新鲜的材料……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这样不断强化,不仅会使学生的优点得到巩固、缺点减少,也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2.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天性“好表现”,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而这种成功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辑出来,发给学生和家长留念;二是选出最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杂志投稿。这样做,学生就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起浓厚的作文兴趣。

二、善于观察,广泛阅读,积累作文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中也一再强调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积累。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无米下锅”的局面。那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善于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无材可写的根源在于学生不善于观察。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生活,做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引路人。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把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其明确观察目的,分清观察对象的主次,理清观察顺序。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事哪些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哪些人事物可以忽略不计,哪些细节可以发掘出深层涵义。要让学生关注课内、课外的点点滴滴,思考如何把它们用于相关的作文话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用它。

2.广泛阅读。素材不仅来源于语文课本,更多的来源于课外的书刊杂志。看课外书时,学生不能只是走马观花,满足一时的兴趣和愉悦,要深入仔细地读,带着思考读,把阅读过程中觉得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好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利用课外或早自习的时间放声朗读,久而久之,积累多了,朗读多了,作文时好的语言就会信手拈来,就会觉得下笔千言、文如泉涌。

三、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训练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往往较随意,训练也机械、盲目,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了学生写作积极性减退,作文能力一直提高不上去的窘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认为,高中作文训练就应结合学生实际,充分了解学生作文的薄弱之处,结合教材单元设计,科学有序地进行。如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大多比较擅长写记叙文,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记叙文写作要求中加入描写和抒情,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倒叙、插叙训练,最后阶段还可以利用范文形式进行叙事散文、蒙太奇式记叙文的写作,并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进行一些仿写及学文训练。除此之外,要使训练具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写作知识储备,教师也应当充分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针对文采不好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学生多用几个排比句或名言警句,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来评判学生作文的成功与否;针对结构安排混乱、条理论述不清晰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提前列好作文的提纲,将其与作文一起上交,教师给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

四、重视作文修改,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学生作文必须经过多次修改,才能逐步完善。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作文修改过程中,逐渐提高作文能力。以互批互改为例,学生往往看不出自己文章的问题和错误,互批互改时,同桌之间、小组内成员间交互进行作文批改,就能指出对方作文中的错误,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帮助对方完善作文。需要注意的是,互批互改作文,最好是让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互改对方的作文。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审题,通读全文,看作文是否文题相符;然后详细读,边读边思考,文章中的用词是否准确、恰当,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用法是否正确,并把错误之处做上标记;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把好与不好之处、优点与缺点都写清,以便对方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错误,认真修改。这样做对互批互改的双方都有好处,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能够从对方的作文中吸取教训,学到好的作文方法,从而提高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