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会计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1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处理比较

一、资产比较

(一)应收和预付款项

两准则关于应收账款的规范基本相同,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应收款项不计提坏账准备。《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按照税法规定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条件确认,当资产减值损失发生时采用直接转销法,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不计提减值准备;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应当将该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备抵法,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二)存货

其一,盘盈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盘盈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而《企业会计准则》则冲减当期“管理费用”。其二,生产用固定资产日常修理、维护、领用存货的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记入“制造费用”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其三,减值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则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三)投资

1.短期投资。其一,使用的会计科目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使用“短期投资”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使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其二,初始计量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取得短期投资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成本;而《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核算企业取得的短期投资,取得资产需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投资收益”。其三,后续计量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核算小企业持有短期投资期间获得的收益。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短期投资的公允价值的变动,不作任何处理。而《企业会计准则》不仅确认应收股利或利息,同时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其四,资产处置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需按照出售短期投资金额与其成本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而《企业会计准则》除了上述处理之外,还需要将持有期间累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2.长期债券投资。其一,运用科目及明细科目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通过“长期债券投资”核算,在长期债券投资科目下设有面值和溢折价二级明细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通过“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下设成本和利息调整二级明细科目。其二,投资收益计算方法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收益是根据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确定;而《企业会计准则》的投资收益则是根据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其三,减值损失的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计提减值准备;而《企业会计准则》计提减值准备。

3.长期股权投资。其一,初始计量方法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以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设置“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二级明细科目。初始计量需要区分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账务处理也有所不同。其二,后续计量。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两准则成本法核算一致。其三,处置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不涉及此类核算;《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需转出“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并且在权益法下,通过“资本公积”科目核算的其他权益变动也应转入“投资收益”科目。其四,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下,损失金额与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和条件一致,损失直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科目,不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而《企业会计准则》下,要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四)固定资产

两准则都要求以固定资产取得时的成本作为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成本的截止日期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截止到竣工结算前;而《企业会计准则》下,截止到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同时,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和范围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下,小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在竣工结算前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而《企业会计准则》下,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本发生在资本化期间的有关借款费用应该资本化,并且资本化金额的计算需要区分一般借款和专门借款。

2.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不同。首先,固定资产折旧范围和年限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折旧年限有最低限制。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需要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固定资产的预期使用年限。其次,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税法规定的通过“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固定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再次,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记入“制造费用”科目,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记入“管理费用”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3.固定资产清查盘亏净损失的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如属于经营损失,借记“管理费用”科目;如属于非常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下,不需要区分原因,全部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同理固定资产盘盈的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盘盈净收益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在按管理权限报批准前应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五)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中,两准则均要求摊销额按照不同的受益对象,分别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且摊销起止点相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其一,减值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不计提减值准备;而《企业会计准则》要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其二,摊销方法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只能采用年限平均法摊销,且按照不短于10年的期限进行摊销;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可采用年限平均法等,但对于不能可靠估计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可以不摊销,但每期末要进行减值测试。其三,无形资产出售会计处理不同,尽管两个准则均将处置净损益记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科目。但不同的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仅需结转无形资产账面余额;而《企业会计准则》则需结转相应的“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金额。

二、负债比较

(一)负债内容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长期借款等,与《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金融负债及政府补助、职工薪酬等准则的规范基本相同。但小企业的流动负债不包括应付债券、预计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非流动负债计量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借款按未来应付金额入账,持有期间按银行利率计息,借款费用资本化为固定资产办理竣工结算时之前;长期应付款按未来应付金额入账,持有期间不计息;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非流动负债的入账价值为按实际利率折算后的现值计算,负债期间按实际利率计息并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借款费用在非正常停工期间不予资本化,停止资本化的时间点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三、所有者权益比较

(一)实收资本

两准则对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时的计量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此没有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二)资本公积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资本公积”科目只设“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明细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在 “资本公积”科目下,除设“资本(或股本)溢价”明细科目之外,还设“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

四、收入比较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

1.收入确认时点和设置的科目有别。《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应于发出商品且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时确认收入,同时不设置“发出商品”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销售商品收入须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并要求在发出商品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对已发出商品的成本,应从“库存商品”转入“发出商品”科目。

2.销售退回处理有别。对于非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生的销售退回,两准则会计处理相同。但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生的销售退回,《小企业会计准则》直接冲减退回当期的收入和成本;而《企业会计准则》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处理,冲减报告年度的收入和成本。

(二)关于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

首先,《小企业会计准则》未对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形做出相关处理;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不同情况处理。其次,对于建造合同收入的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不确认合同预计损失;而《企业会计准则》则要求确认。

五、费用比较

(一)管理费用

首先,《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管理费用包括以直接转销法核算的应收款项发生的坏账损失;而《企业会计准则》则采用备抵法,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该坏账损失。其次,《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生产为目的的固定资产日常修理支出计入“制造费用”;而《企业会计准则》则计入“管理费用”。再次,《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核算;而《企业会计准则》则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

(二)财务费用

对于利息支出或利息收入,《小企业会计准则》通过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计算;而《企业会计准则》则通过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计算。

(三)销售费用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属于销售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及入库前整理挑选费用;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述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中,不计入销售费用。

六、利润比较

(一)利润构成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也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但不要求提供每股收益的指标。《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和每股收益。

(二)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1.营业外收入。首先,对存货盘盈,《小企业会计准则》计入营业外收入;而《企业会计准则》冲减“管理费用”。其次,对固定资产盘盈,《小企业会计准则》计入“营业外收入”;而《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前期差错处理,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最终转入年初留存收益。最后,对在建工程试运转收入,《小企业会计准则》计入“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而《企业会计准则》冲减“在建工程”。

2.营业外支出。主要区别表现在固定资产盘亏损失的处理上。《小企业会计准则》将非常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其他损失计入“管理费用”科目;而《企业会计准则》则不需区分原因,全部计入“营业外支出”。

(三)所得税费用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采用的是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费用,不需要考虑递延所得税费用;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需要考虑递延所得税费用。

(四)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首先,对非货币性资产形式取得的政府补助:《小企业会计准则》未对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情形下的会计处理做出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下则要求按照名义金额(1元)计量。其次,递延收益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政府补助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计入营业外收入:第一,小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第二,小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上述条件未满足前收到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递延收益的核算是需要按期分摊的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七、财务报表比较

(一)财务报表编制要求

《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会计报表附注;而《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构成。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四表一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

(二)资产负债表

首先,项目详略程度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中重要的项目需要列示明细项目。如“存货”项目,不仅要列示“存货”总额,还需分别列示其中的“原材料”、“库存商品”等;而《企业会计准则》只需列示“存货”项目。其次,简化分析列示项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单独列示将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性资产及负债,而《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该项规定。再次,突出重点项目列示。《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不仅列示固定资产的原价,还需列示累计折旧额以及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小企业的资产原貌;而《企业会计准则》只列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三)利润表

首先,小企业缴纳的税金的列示。《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的“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下,需全面列示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而《企业会计准则》中只需列示“营业税金及附加”。其次,《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期间费用需要列示主要的明细项目。比如销售费用项目,在列示“销售费用”总额的同时,还需列示其中的商品维护费、广告费及业务宣传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支也不例外;而《企业会计准则》只是要求列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总额。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2

第一条 为了规范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指企业第一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第三条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第四条 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对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并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

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时,除按照本准则第五条至第十九条规定要求追溯调整的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应追溯调整。

第五条 对于首次执行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应全额冲销,并调整留存收益,以冲销股权投资差额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

(二)除上述(一)以外的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股权投资贷方差额的,应冲销贷方差额,并以冲销贷方差额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

第六条 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首次执行日可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第七条 在首次执行日,对于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且该日之前尚未计入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应当增加该项资产成本,并确认相应的负债;同时,将应补提的折旧(折耗)调整留存收益。

第八条 对于首次执行日存在的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计划,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负债,并调整留存收益。

第九条 对于企业年金基金在运营中所形成的投资,应当在首次执行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第十条 对于可行权日在首次执行日或之后的股份支付,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规定,按照权益工具,其他方服务或承担的以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将应计入首次执行日之前等待期的成本费用金额调整留存收益,相应增加所有者权益或负债。

首次执行日之前可行权的股份支付,不应追溯调整。

第十一条 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将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重组义务,确认为负债,并调整留存收益。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在首次执行日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进行追溯调整,并将影响金额调整留存收益。

第十三条 除下列项目外,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发生的企业合并不应追溯调整:

(一)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原已确认商誉的摊余价值应当全额冲销,并调整留存收益。

按照该准则的规定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应当将商誉在首次执行日的摊余价值作为认定成本,不再进行摊销。

(二)首次执行日之前发生的企业合并,合并合同或协议中约定根据未来事项的发生对合并成本进行调整的,如果首次执行日预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并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该影响金额调整已确认商誉的账面价值。

(三)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在首次执行日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应当以计提减值准备后的金额确认,并调整留存收益。

第十四条 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将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不含《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范的投资),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当在首次执行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二)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应当自首次执行日起改按实际利率法,在随后的会计期间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第十五条 对于在首次执行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当在首次执行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第十六条 对于未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或已按成本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不包括套期工具),应当在首次执行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第十七条 对于嵌入衍生金融工具,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应从混合工具分拆的,应当在首次执行日将其从混合工具分拆并单独处理,但嵌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难以合理确定的除外。

对于企业发行的包含负债和权益成份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在首次执行日将负债和权益成份分拆,但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难以合理确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在首次执行日,对于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运用条件的套期保值,应当终止采用原套期会计方法,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处理。

第十九条 发生再保险分出业务的企业,应当在首次执行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的规定,将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相应准备金确认为资产,并调整各项准备金的账面价值。

第三章 列报

第二十条 在首次执行日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首份年度财务报表(以下简称首份年度财务报表)期间,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的规定,编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

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

在首份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内对外提供中期财务报告的,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的规定。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项目金额的变动情况。

第二十一条 首份年度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上年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列报的比较信息。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发生变更的,应当对上年度比较数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列报要求进行调整,但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对于原未纳入合并范围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在上年度的比较合并财务报表中,企业应当将该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对于原已纳入合并范围但按照该准则规定不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在上年度的比较合并财务报表中,企业不应将该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上年度比较合并财务报表中列示的少数股东权益,应当按照该准则的规定,在所有者权益类列示。

应当列示每股收益的企业,比较财务报表中上年度的每股收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的规定计算和列示。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3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

1引言

我国财政部门自2014年对企业的会计准则进行了重新制定,对于企业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也就要求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在新形势下,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来从事会计专业,并借此让会计的信息质量得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并为其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1提升企业的治理能力。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是依据会计准则进行具体工作指导之后才形成的,可以说会计准则对于会计实务有着直接的影响,最后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借助于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能够让我国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变得更加完善,并且能为现代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会计信息。在这一模式下让现代企业的治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与合理,并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此外通过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与修订,也能让我国政府以及行政单位的财政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使得国家的经济治理水平得到提高。2.2有助于市场发挥出自身的资源配置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如何就政府和市场这一核心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也就成了相关会计从业人员所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市场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而会计工作作为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其会计信息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市场资本流向以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借助于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以及完善,能够充分满足我国经济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并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以及市场竞争行为变得更加的规范与透明,在这一情况下还能够及时的揭示出一些财务风险,并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2.3会计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借助于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断的规范与完善,其能够对一些金融风险起到良好的预判和揭示效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市场所带来的损失。而会计准则在具体的修订完善过程中,也涉及了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在其他主体中权益披露等多项内容,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防控体制,使我国企业在经济大潮中更加具备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3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3.1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程序。在进行会计准则的起草修订过程中,其需要应用到非常强的专业技术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就需要采用科学与民主的决策方式来进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并且需要做到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质量。会计准则对于会计实务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又是以会计理论作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就需要广泛吸取意见,并为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在对社会各方的意见进行听取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体现出科学民主的决策精神,并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在国家开展各项治理活动中,就需要充分重视对财经方面的管制工作,并需要借助于会计准则的修订这一模式,在法律层面上让我国的会计标准变得更加的规范化与合理化。这样现代企业也就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各项事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判定,并将自身的各项资金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做好各项经济发展建设。此外,通过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这种模式,也能够使得市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可以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让市场中的各项资本进行合理有效的流动,这样就能够让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之中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使得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3.2充分把握会计准则所具备的内涵。(1)健全体系。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备良好的实用性、灵活性以及连续性,在实务操作方面也更加的严谨,因此企业的会计部门就需要在实务操作方面与国际同步,达到不同领域的会计准则也能够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只有不断进行会计准则的改革与完善,才能够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2)健全会计规范。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改革,使得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质性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在经济理论以及实务方面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并使得会计业务所覆盖的领域变得越来越多,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引下,使会计实质性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并能够指导企业进行战略发展与决策。(3)客观公允地反映。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后,会使得会计信息变得更加的可靠与公允,而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而言,必须充分重视其公允性,对于其他信息还需要进行及时地改进纰漏,才能使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3.3多措并举,促进会计准则的普及与推广。(1)提高责任意识,注重领导组织。为了每一位从业者都能够进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把握,要求企业加强各个方面的培训工作,并需要将企业会计准则的充分落实作为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完善现有的联动监管制度,并合理制定实施计划,才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指导,使得企业的会计准则得到认真充分的贯彻。(2)注重宣传培训工作,并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在企业的会计准则执行中,还需要加强培训与宣传工作,并借助于新闻媒体等多形式,来促进新会计准则的重视程度。因此在进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培训阶段,其不仅仅需要针对上市公司或者一些国有企业,还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宣传重视程度,培训工作涉及所有的管理层人员和企业员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财务部与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通过多样化的模式来进行宣传培训工作。(3)充分发挥配套作用。企业在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处于主置,因此必须企业对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认识,才能够让新旧准则得以顺利过渡。而身为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应当参与会计准则的落实工作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准则实施方案的合理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会计准则职能。此外企业还需要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对企业自身的会计规章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从而实现新旧准则的顺利衔接。(4)重视政策的指导作用:就会计行业进行分析,要求财政部门以及各个中介机构能够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来开展相应的政策指导工作。各级监督机构在进行会计工作的检查过程中也需要将会计准则的实施作为检点,并需要在此基础上落实督查工作。在新准则的实施过程之中,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反馈与修改,让新准则真正地融入企业每个层面。3.4推进部门统计信息的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强部门统计机构建设以及信息共享化,并需要通过会计部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来促进统计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而只有不断地推进部门统计信息的搜集、处理和传输共享,并在部门统计调查的过程中进行联网直报,也就可以逐步实现调查对象和调查人员借助于网络直播的形式来进行原始数据的直接报送,并构建成一个各部门与各级政府统计机构在线同步共享的工作模式。借助于部门统计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可以使得各项统计信息资源得到整合与开发,并能够有效促进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加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处理。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必须满足我国会计行业的时代特点,并促使会计市场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因此,相关的政府单位以及企业就需要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通过多种措施来进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落实,从而让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自身的会计质量以及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婧.浅谈贯彻企业会计准则以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6(2).

[2]余蔚平.认真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J].财务与会计,2014(7).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4

会计准则是整个会计工作的规范,是人们合理地处理会计信息系统中各种经济业务的准绳。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要求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此次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有哪些不同,对企业会带来什么影响?

一、基本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的目标进行了修正

原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新会计准则的会计目标是,企业会计应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面的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新会计准则把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同时纳入会计目标体系。

(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了重大调整

新准则完全按照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基本会计准则还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合理内容,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这将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三)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方面新会计准则与总体目标相协调

新准则对原会计准则中的一般原则作了补充和完善,并更改为信息质量要求,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新会计准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以及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总体来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这与以公允价值为主导的国际会计准则还有一定的差异。新会计准则给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一项比较大的挑战,判断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是否恰当,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将成为会计计量是否合理的关键。

二、费用资本化发生变革

(一)开发费用准予资本化

在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中,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对待,允许将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新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能够证明条件成立,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如果用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此项会计变革,将其与国家最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联系起来,则此项会计变革的意义不仅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更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扶持。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

新的《借款费用》准则中规定,借款费用如果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这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并且,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这项规定对先进的制造业是有利的。由于许多先进制造业公司的生产周期比较长,而目借款金额巨大,因此实施新会计准则将会提升企业当前的会计利润,改善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从而提高经营者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这体现了国家对先进制造业的扶持政策。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变革

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企业利润,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新准则在减值准备计提方面发生了变革。新会计准则规定,从2007年开始,“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淮备”等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转回,已提取未核销的金额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谁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 此外,新会计准则指出,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是否存在资产减值的情况,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在报表信息的披露中,应当包括报告期内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方便投资者及时把握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消除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否则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后,这些“隐藏利润”将再也没有机会浮出水面。从上市公司实际计提的减值淮备来看,一些公司的减值准备甚至超过了当期净利润,这些公司若在2006年年报中转回部分减值淮备,其利润将大受影响。正是由于我国企业频频发生利用减值转回人为调整利润的现象,所以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掐断了企业通过计提、转回减值准备而进行利润操纵的链条,对于有效遏制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四、所得税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新会计准则基本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做法,规定所得税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它改变了原有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做法,而是在引入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的前提下,明确了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的差异确认为暂时性差异。对于暂时性差异的影响,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采用债务法进行核算。企业将根据应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缴的所得税金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要求企业将由于相互抵扣暂时性差异、前期转入的未抵扣亏损和前期转入的尚可抵减的税款抵扣等导致的可抵扣未来期间所得税金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也是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重大突破。

五、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

新会计准则中,取消了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 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在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再如,一些以有色金属为原料的公司,如在将后进先出法变更为先进先出法的当期出现有色金属涨价的情况,则会导致成本下降、当期利润增加。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企业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空间,与国际会计准则更趋一致。

六、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变革

原《债务重组》准则不允许债务人将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重组收益,但在新会计准则下,债务人可以确认重组收益。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但规定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的前提条件下才可能行使。这个前提条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对新会计准则的滥用、不恰当的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对于以实物抵债的业务,新会计准则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对于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的抵债物资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对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可视为公允价值。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收益水平。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值得投资者高度关注。因此,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还需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债务重组行为。

七、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新会计准则将企业合并方式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目前,我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核算。新会计准则仍保留了原会计准则的相关分类方法,但更加强调以经济业务的实质来对合并进行分类。

在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原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购买法。新会计准则则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按账面价值进行计价;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按公允价值计价。

在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选择上,新会计准则和现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处理有较大的差异。国际会计准则仅允许使用购买法,限制或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因为使用该方法容易让企业钻空子,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但新会计准则允许使用权益结合法,或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目前在我国还不成熟,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处理上需要人为的判断,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允。

八、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会计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扩大了合并报表的范围,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提升了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

九、金融工具准则的变革

金融工具的四项具体会计准则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首当其冲。例如,新会计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上市企业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引领中国的银行在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率先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有利于上市企业的国际协调,提高了金融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从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角度看,随着我国国内金融企业海外上市步伐的加快,这些机构不仅要按照国内上市银行的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披露,而目还要执行上市地资本市场所使用的会计标准。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将会降低国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的财务转换和信息披露成本,增强财务信息在国际同业间的可比性,便于其向海外拓展。

作为一个经济转型国家,我国在市场发育、法制建设等市场经济环境方面尚不完善,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还在逐步深化,金融企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有的金融机构还潜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在此情况下,面对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国际会计准则,该如何加以运用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成为我国金融业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可以预见,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对上市企业提高信息质量,改善其经营业绩及其治理结构从而更好地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价值,将大有裨益。会计是国际商业语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大势所趋。新会计准则顺应了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对吸引国际资本来我国投资,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获得国际认可,将有助于促进国内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5

去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今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与既往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一致,新会计准则继续突破历史成本原则,更多强调公允价值的计量,将更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符合经济收益观。通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在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不断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工具的创新以人类历史前所未见的速度发展。采用公允价值,不仅能对其进行初始确认,还能进行后续确认,揭示企业蕴藏的潜在风险,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理性的决策。

因此,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度性变革,使得新时期的财务报告发生了内涵极为丰富的深刻变化,为金融市场降低风险、消除泡沫、保护投资者利益,从而取得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

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必须及时全面理解财务报表的这一深刻变化,才能充分运用新会计准则为决策带来巨大的信息财富。倘若投资者不能在会计准则的巨大变革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可能享受不到财富的增量,甚至可能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做出有偏的甚至错误的解读。

下面以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采用对利润的影响为例,作尝试性的说明。

首先,正确理解利润的含义

什么是利润?经济学家希克思1946年提出了精准的定义:“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相比而言,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利润更加接近上述定义。例如,某企业购买一幢办公楼开展经营业务,当年通过经营活动获得利润1000万元,同时,由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办公楼(不考虑折旧)跌去600万。那么,该公司的年度利润总额就是400万,600万的办公楼跌价是公司的“持产损益”。在以前不考虑公允价值的会计系统中,“持产损益”基本是不予考虑的。因此,采用公允价值后,利润的信息含量更加丰富,投资者的决策有用信息更多。这样,利润实际上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在运用利润信息时,必须理解利润的层次体系,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譬如,在分析公司的现金分红决策时,更加需要第一部分的利润信息,而其余部分的利润与公司分红的关系就比较低。有人认为,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现金分红与会计利润的相关度下降,这种观点的产生,更多地与其对新准则下利润信息的变化缺乏深层次认识有关。

其次,正确理解利润波动与公司风险

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通常不受公司管理当局的控制,因此,美国等世界上主要市场经济体的经验都表明,公允价值的引入一般都伴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这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公司风险也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而增大了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进入利润表,其作用在于揭示了这部分变动的风险,而不是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因为,无论揭示与否,这部分风险其实都真实存在。与不揭示相比,揭示这部分风险会降低公司的风险,而不是增加公司的风险。

波动的利润是公司风险的真实表达,并且,并非所有的波动都对公司意味着相同的风险。已经实现的、已经收到现金利润的大幅下滑通常意味着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但是,如果仅仅持产损失增加,可能只意味着企业及时清算价值的下降,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司未来经营损失会上升,因为这部分资产的价值仍然可能在将来回升,损失并不一定真实发生;在另一方面,会计上与税法上关于利润的计算逐渐分离,使得税收与会计利润的关系逐渐下降,税收风险也基本不受持产损失的影响。因此,简单地惧怕利润波动的心理、以及机械地将利润波动与公司风险联系在一起认识,都失之偏颇。

再次,正确理解利润大小与公司价值

众所周知,公司价值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总和。在实务中,人们通常将利润作为预测公司未来收益的基准。然而,不同部分的利润在预测中的作用存在着差异。利润中越是可持续的部分,在公司定价中的权重越大;不可持续的部分,权重比较小。而基于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利润带来的影响,通常被认为是不可持续的部分,在定价中的权重较小。由此,是否可以说,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变小了呢?其实不然,因为新会计准则在保留了其他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利润揭示的同时,增加了基于公允价值变动这部分不可持续的利润揭示,使得公司定价所需的信息更加详尽,因此,事实上,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增强了。新会计准则下,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分析公司的价值。但是,是否会计利润高公司价值就高?反之,公司价值就低呢?当然不是,因为除了看利润的多少,还要看利润中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比重。即使会计利润“可能会像孩子的脸一样一日三变”,可能只是公司定价中权重较低的不可持续利润部分变化较快,并不意味着公司的基本价值重大变化,而让市场看到这部分利润的变化有好处。

最后,正确理解利润信息在各项契约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6

[关键词] 国际;中国;会计;准则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

(1)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的定义为“Anintangibleassetisanidentifiablenon-monetaryassetwithoutphysicalsubstance.”(2)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3)区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中明确强调了“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二、无形资产的特征

(1)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特征的表述有三项:Identifia.bility(可辨认性);Control(控制);Futureeconomicbenefits(未来经济效益)。(2)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特征: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3)区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特征中包括“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这两条是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的。

三、无形资产的内容

相比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内容更加广泛,它还包括互联网域名、客户名单、订单、客户关系等内容。

四、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五、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1.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分类: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外购无形资产、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政府补助取得的无形资产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单独获得的无形资产、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资产交换获得的无形资产、以政府补助的形式获得的无形资产、作为企业合并的一部分获得的无形资产。

2.具体区别。(1)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在这方面,两准则规定相同,都是以公允价值入账。但是我国会计准则还特别区分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根据准则,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照被合并企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为取得时的初始成本;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合并方在合并日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当按照被合并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合并基础。(2)资产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一是国际会计准则对于以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有两种分类:与不同类资产交换或其他资产的交换的,以收到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同类资产交换而取得的,以所放弃资产的帐面金额作为新资产的成本。二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根据其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分为公允价值计量和账面价值计量。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3)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我国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国际准则统一按公允价值计量。(4)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作为债权人取得的债务人用于偿还债务的非现金资产,且企业作为无形资产管理的资产。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应当以其公允价值入账。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将此单独分类。

六、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1)具体账务处理方法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中,当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固定资产成本。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采用符合条件资本化的原则,但是我国创造性地使用了“研发支出”这一过渡性科目和“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这两个二级科目,先将支出在该科目汇集,再在期末将费用化支出一次性转入费用,资本化支出在资产负债表“开发支出”项目列示,设置这一账户的好处是:既便于费用的归集,又可区分不同性质的支出。(2)国际会计准则“38.57只有当企业可证明以下所有各项时,开发(或内部项目的开发阶段)产生的无形资产应予确认:(c)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这一条。(3)国际会计准则“38.66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可直接归属于或依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其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所有支出。如果适用,该项成本包括以下内容:(b)直接参与产生该资产的人员的薪金、工资和其他与雇员有关的成本。”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则没有这一条。

七、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摊销

(二)资产减值计量属性

(三)无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八、无形资产的处置

在处置方面,国际会计准则比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多了几条规定:(1)38.115如果根据无形资产确认条件以历史成本确认了一项无形资产替换部分的账面金额,那么要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金额。如果不能确定被替换部分的账面金额,可使用替换部分的成本来确定被替换部分取得时或内部产生时的成本。(2)38.115A如果一项权利是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并且随后这项权利被转售给了第三方,如果有相关的账面金额,该账面金额应作为确定转售的利得或损失的依据。(3)38.116处置一项无形资产应取得的价款是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的。如果该无形资产的付款期限较长,那么处置应取得的价款应以现值进行初始计量。实际支付的价款之和与其现值之间的差额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确认为利息收入,以合理反映应收账款的实际金额。(4)38.117当一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不再使用,除非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已经摊销完毕或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5号被重分类为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或属于持有待售的处置组的一部分),该无形资产仍应继续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