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清华演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俞敏洪清华演讲

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1

每次见到徐小平,总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喜欢手舞足蹈的说话,兴奋时会不停地冒出习惯性口语“你知道吗?”“ok?”明明已经56岁的人了,脸上却时常出现男孩才有的天真表情。于是,除了“徐老师”这个严谨的称号,徐小平又多了一个称号“老男孩”。

“我失败过,我疯狂地爱过,我也沮丧地恨过;我参与创建的新东方,从需要我照顾的新兴企业,变成了一家不再需要我唠叨的大公司;我的两个儿子,从脆弱易怒的少年,变成了成熟好学的青年。”这个老男孩已经走过的人生,用他写在他的再版书《图穷对话录》前言里的这段话来描写最合适不过。

徐小平,江苏泰兴人。40岁以前,辗转国内外,知道他的人并不多。“我22岁才上大学、32岁才出国、40岁才回国创业、50岁才算成功。” 56岁的徐小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在50岁以后如此耀眼。

不做不行

徐小平并不是一个运气一直都好的人,他的人生其实有着太多的失意。“只是我从来不愿意提起。”不是他想要回避,而是他觉得那些失意的痛楚,放在心里会更加激励他前行。

在徐小平的时间表上,1995年11月9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那天,久别的老友俞敏洪降落在温哥华机场,拨通了徐小平的电话。那时候,俞敏洪已经是新东方的老板,而徐小平失业在家,生活窘困。

曾经在一条起跑线上的两人,一个如今身揣2万美金,全世界见朋友。一个想请老友喝杯咖啡尽尽地主之谊,到了咖啡馆却为了找一个免费的停车位拉着老友兜圈子。那时候,徐小平的内心到底有多失落,谁也不知道。

后来,在俞敏洪的游说下:“回国吧!”“我可以投资30万让你去搞音乐,赚了,你还我钱。赔了,就当我投资失败。”简单的几句话,落寞很久的徐小平突然就高兴起来。“老婆,我有钱了!”挂掉电话,徐小平在租来的房子里唱了很久自己创作的歌。这之后,就有了我们都知道的人生导师“徐老师”。虽然和歌唱明星梦有些差距,但是在教育界徐小平也是腕了。

随着新东方越做越大,徐小平和俞敏洪、王强被誉为“三驾马车”,名气也越来越响。可是,这时候,徐小平对自己的人生萌生了新的想法。尤其是2001年徐小平在推进公司内部的企业治理时,力度过分了一点,于是被俞敏洪提议股东投票,让徐小平离开了董事会。这之后,徐小平写下了《图穷对话录――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

尽管2002年教师节,徐小平再次被俞敏洪请回董事会,但是,徐小平已经受伤了。2006年,新东方上市,徐小平和新东方的一些创业元老陆续离开董事会。

“这个过程没什么不愉快,但显然俞敏洪也没特别地挽留我。”说到这里,徐小平是有些失意的。不过,离开,是徐小平自己的选择。作为股东,那时候的徐小平成了仅次于俞敏洪的“中国第二最有钱的老师”。

“我觉得每年赚二三十万不过瘾,所以,出来创业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离开时,徐小平曾问朋友卢跃刚“下一步做点什么。”卢跃刚说:“很简单,做你不得不做的,做你爱做的。”

于是,早就迷上了天使投资的徐小平开始做天使投资,创立真格基金,而且把王强也“忽悠”了进来。

“我和王强如果不做这些事,我们的生活非常痛苦。”其实,在徐小平眼里,教师是一种比较孤独的职业。教师和学习音乐、创业一样,徐小平认为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我可以选择去教书,但是我选择去投资更快乐。”

徐小平非常欣赏的一个人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Peter Thiel。

Thiel在30岁左右手里握有1亿美元的资产,但是却不知道要把这些钱怎么办?于是他用50万美金占有了facebook10.08%的股权。假设Thiel手里现在还有facebook3%股权,现在的市值就是30亿美元。“从没有比创造财富、创造事业更刺激的事情了。”Thiel的情况和徐小平很像。

不过,虽然不在新东方了,但是徐小平依然称:“朋友就要交俞敏洪这样的,创业合作伙伴也要找俞敏洪这样的。”

男人之间的情谊,寻死觅活还是为了一个事业。所以,淡出新东方,2009年有一次徐小平见到俞敏洪,甚至流着眼泪告诉俞敏洪:“我想念你。”

栽种梦想

新东方辉煌了徐小平的40岁,真格基金则开启了徐小平的50岁。

“我把‘Integrity’翻译为真格。有人把它译为诚信,但我觉得这个词的内涵远远超过诚信,它包含着素质的完整性。一个人要做成事儿,他必须要动真格的。青年人创业失败率是很高的,你可以丢了公司,但不能丢人;财务可以破产,但是你的人格和信用不能丢,‘真格’不能破产。”

可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满腹激情的创业者,真的能成就一个天使投资人的梦想吗?天使投资,有人甚至将其和运气画等号,在天使投资领域投资,能赚钱本身就好像奇迹一样。

不过,徐小平并不这么认为。

天使的商业模式是“无罪推定”,低价快速介入,给小团队一个VC不会给的价钱,同时相信人、鼓舞人、帮助人。

虽然,一个种子期的创业项目可能除了一个“想法”之外一无所有,但是,徐小平相信,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要是好多的种子都发芽,并且开花结果了,即使有枯萎的一批,但是存活下来的,对栽种、浇水、施肥的园丁来说,也是大丰收。

所以一上手,徐小平就让投资界大吃一惊。5年间为30多个项目投资2000多万美金,这在天使投资领域绝对是投资数量多的。而且和天使投资领域的大腕雷军只投自己熟悉的产业不同,徐小平涉猎广泛,新技术教育公司、电子商务网站、娱乐媒体和电影等,只要觉得行,就投。

这种“快、狠”的投资风格,最开始的时候,让这个老男孩尝尽了苦头。因为老男孩投资坚信一个哲学,就是投人,不投商业模式、商业计划书,是优秀创业者本人。因为他觉得自己做投资的优势就在于曾从教10年,阅人无数,最懂的就是人,而不是某个想法。

只可惜,“曾经投过看起来有激情有理性的创业者,后来事实证明此创业者仅仅是能言善辩,而不是真正能做事的人。我交了学费,现在会区分这两者了。”

其实,谁都有迷失期。就连孙正义也不能免俗。据薛蛮子说,当年雅虎成功之后,孙正义一举成为世界首富,一下子同样模式的投了500多个,后来一年半之内几乎全部死光光,赔了10亿美元以上。

所以说,投资界没有神,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能种下梦想,收获梦想。

不过,直到今天,徐小平也没能在投资上变得谨慎一些。“宁可错投五个也不放走一个。”

2011年年底,徐小平总结自己,“五年应该给自己一个成绩单了。其实每年到了年初都不想再投了,因为花了很多很多钱。血淋淋的,都是我自己的钱。”

但是,5年的艰辛布道,也为徐小平赢来了掌声。“以我老婆的脸色为标志,第一年是黑色,第二年是灰色,第三年是紫色,现在终于有了红色。”这个老男孩的灰色幽默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让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当天使遇上VC

也许是玩投资游戏玩得太入迷了,“我问自己,也问大家,真格基金想不想做大做好?”“想。”“红杉能不能帮助真格基金做大做好?”“能。”“那么要不要跟红杉合作?”“要。”

于是,2011年12月1日,徐小平和沈南鹏在北京举办新闻会,宣布完成真格基金二期融资。徐小平创立的真格基金出资1530万美元,占股51%,沈南鹏担任创始合伙人的红杉资本中国出资1470万美元,占股49%。徐小平在会上宣布,真格将告别过去的1.0时代,进入2.0时代。

而且,向来神秘的高盛高华证券有限公司董事长、厚朴投资董事长、PE界的大人物方风雷也出现在会议现场,他是来给自己即将出任这家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女儿捧场的。面对此情此景,徐小平自己都觉得耐人寻味。

天使遇上VC,而且红杉还是业内赫赫有名的大腕,真格的立场究竟会怎样?故事还没开始,已经有人在议论纷纷,称新东方系的真格将转换为红杉系投资风格。称,真格以后的业务只要捡红杉剩下的都够了。

对此,徐小平不是没有考量。“首先,真格占股51%是我坚持的。真格大,还是红杉大?肯定是真格大。取名字的时候,到底叫做真格红杉还是红杉真格,我还请大师给我看过,最后还是叫真格基金。”

其实,与其说是真格借红杉的光,不如说是红杉借真格的光。近些年,投资市场的风向已经从VC开始向天使吹。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直呼,VC越来越不好做。“后期好的项目越来越少,估值也越来越高,轻易不好接盘。”“一年好几万个千万人民币利润的公司,能上的就三四百个。人家出了10倍,你敢不出15倍吗?花钱花得直哆嗦,心里还没谱。”

就连有名的投资人薛蛮子在2011年也在微博上公开自己的电子邮箱,公开征集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这比他打拐和抗癌传播得更加迅速。但是薛蛮子拒绝了VC的合作邀请,为什么?“我想投就投,不想投就不投。我贪心,好不容易找一项目,自己拿百分之百,结果折腾半天我才拿20%,被其他合伙人分了一大半走,我吃饱了撑的?”而且谁不知道,薛蛮子是和钱最没仇的一个人。

所以,天使的市场好过VC是事实。尽管如此,徐小平膨胀的梦想让他和自己斗争了半年后,决定牺牲一些自由的时间,开始和VC比翼齐飞。把薛蛮子没有接的活,接下来。但是徐小平坚持真格不是红杉的一个部门,红杉只是他的一个LP。徐小平要的还是当初的那个自己,做天使投资,投得好,一百倍、一千倍,是VC无法比拟的。

而且,徐小平做了一件事,更加坚定了他对真格的立场。和从前的自由不同的是,现在徐小平喜欢的项目,红杉也要看。但是红杉每周一开会讨论项目,好的项目因为时间就错过了,所以,“我和沈南鹏商量,弄了个一票肯定权。要是我看到喜欢的项目,宁可我自己出钱,也要投。”

虽然真格和红杉合作了,但是我们看到,徐小平投资的那股“快”和“狠”劲一点没有退去。尽管在时间上,徐小平失去了一些自由,但是在精神和思想上,他依然自由。

走向浪漫主义的未来

如今,徐小平似乎更加的忙碌了。单是记者约访,就等候了2个月。

我们看见,现在的徐小平正在不知疲倦地推进他的天使投资事业。56岁的人,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国内外。今天在清华,明天在宾大,后天在哈佛。他有一个计划,想把真格基金在国外的办公室安在名校周边。斯坦福、哈佛、MIT、宾大、哥大、伯克利都是徐小平中意的高校。

他计划在未来十年每年投资20家公司,总共投资200家,从中催生三五十家上市公司,“我要追求做中国最伟大的天使投资人,帮助中国青年创业。”

想当初,当徐小平在美国失业的时候,李开复已经在美国的大学里拿到了PHD学位;当徐小平刚刚开始在新东方纠结地奋斗的时候,薛蛮子已经从UT斯达康套现1.2亿美元。对徐小平来说,他的成功来得有点晚,所以,他想要拼命地抓住好不容易属于自己的梦想。

我们不得不说,徐小平在骨子里有着一种天生的浪漫主义情怀,就好像他和沈南鹏合作,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情怀作祟。熟悉徐小平的人都知道,不管他去到哪里,不变的总是满腔的激情,和演讲完毕后总想唱唱自己的歌的热情。

“我会一直假装自己特别成功。”这是徐小平每次陷入回忆时都会说起的话。是的,来得不够痛快,来得有点晚的成功让这个曾梦想唱自己的歌的人,总是不能释怀。不过,已经不要紧了,他如今的努力没有必要假装成功。

“要是新东方早上市5年,我可以做别的企业,再造一个‘新东方’;要是再晚上5年,我就什么都不做,到处旅游,建几所希望小学得了。”所以,命运有时候真的是奇怪的东西,他总是静静地等在那里,等待那个有准备、有希望的人到来。

谈起自己的未来,徐小平说:“我自己的天使项目,今年本来是有一个计划要上的,但因故推迟了。明年开始,应该每年都会有项目公司上市。至于何时退出,我并没有具体想法。我迄今为止的所有投资,都没有合伙人与分红压力,所以没有退出问题,我倾向于和公司共同成长。我的投资风格,除了‘投得快,管得少’之外,今后可能还会有一个风格,‘只管进,不管出’。”

无论何时,徐小平的那股劲总是能鼓舞到别人。曾经,投资一听音乐网CEO杜雪骞推荐的垂直B2C网站维棉,徐小平在新浪微博上给林伟发了私信,约他见面聊聊。在随后仅20分钟的沟通后,徐小平决定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他提的唯一一个问题是“你们今后会只做袜子吗?”

也许这就是浪漫主义下信赖的力量。李开复曾经说:“天使跟VC合作,利弊非常明显。利益就是更多的钱、更多的资源、更规模化,但付出的代价就是:这个VC不投的项目会发出很强烈的负面信号。VC没投,天使也不投了。这样外部就会有质疑。”不过,如今看来,徐小平的身上没有这种质疑,所以,即使他和红杉合作,真格还是那个真格。

只是不同的是,如今面对投资失败,徐小平比5年前坦然多了。“我搭上了青年人的高速超音飞机,或者说我跟青年人一起做梦。即使老了,我投一点资,我分享了青年人的青春。”

徐小平

1956年生于江苏泰兴,曾在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学习。

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1983至1987年,先后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教师、北京大学团委文化部长、北大艺术团艺术指导。

1987年至1995年,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定居,并获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

1996年1月回国,建立创业实验田新东方咨询处,从事新东方出国咨询和人生咨询事业。

2006年离开新东方,创立“真格”天使投资基金。

2011年12月真格基金和红杉资本联手。

主要著作:《职场新物种》、《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图穷对话录――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黄金是怎样炼成的――对一个成功者的赏析与非议》、《骑驴找马》等。

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2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潮传喜讯,万物显生机。今天,距离我们叩击梦想之门的日子,还有整整一百天,此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中学2019年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辛勤工作的高三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力拼搏的高三同学们表达美好的祝愿!向任劳任怨的高三家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老师们、家长们、同学们,你们辛苦了!

同学们,光阴似箭,三年即将逝去;斗转星移,百日就在眼前。一百天,意味着什么?一百天,能使自己从几十名、几百名上升到前几名、几十名;一百天,能使自己的前途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一百天,我们必须百分之百的投入和毫不懈怠的坚持,去换取一个期待了三年的胜利,十年寒窗,一举成名!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不要在等待中蹉跎了岁月,虚度了青春,错过了良机。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信心满满地把握每一天,让每一位同学都收获满满地拥有每一天,下面,我讲四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第一句话:选择改变人生。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2010年的某次演讲中谈到:“人的一生可供选择的机会并不多,选择就在关键的几个点上。”高考将是你们遇到的第一个关键点,挑战人生是我们无悔的选择,决战高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拼搏百日是我们庄严的承诺!春为岁首,一年之计在于春,是实现人生梦想的新起点。只有抓住春天,才有姹紫嫣红;只有辛勤耕耘,才有硕果满园。

第二句话:信念锻造辉煌。三年来,我们读过的书籍浩如烟海,做过的习题堆积如山,为的就是2019年高考能过关斩将、蟾宫折桂!“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程往往是最为艰苦难行的。同学们,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苦苦跋涉甚至屡屡受挫时,你是否还拥有当初的豪情壮志?是否还依然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同学们,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崎岖难行,都不能放弃,坚持到底就能胜利!请大家牢记: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只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才能在与全省学生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这样才可能选择理想的大学,并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三句话:平和彰显气度。平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心理品质,更是审时度势的应战技巧。与别人比,平和是要多包容、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抱怨、不偏激、不奢求;实事求是看问题,主动交流找差距,在享受学习中调整心态和状态;与自己比,要客观分析找原因,反思自己的复习计划与存在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查漏补缺,做到不偏科、不侥幸、不偷懒;与过去比,肯定自己的微小进步,让看得见的成功不断激励自己。高考的竞争,其实是人品的竞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当然到了最后,其实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所以,大家要增强自信,坦然的面对高考,实现学生向考生的完美转身!我是考生,我爱高考!

第四句话:格局成就人生。人们常说,我们可以用一年学会说话,但是却要用一生学会闭嘴。有的人可以因为两毛钱在菜市场里跟人破口大骂,有的人即使被人误解也可以满面春风。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格局。决定格局最重要的一点,是视野。当我们在二楼的时候,看到的会是满地的垃圾;而在二十楼的时候,会将满城的风景,尽收眼底。不同的楼层,就会有不同的视野和心态。人也一样,当我们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就会有不一样的视野和胸怀。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做判断,如果和井底之蛙说,天不是井口大小,它肯定认为你是个骗子,因为它看到的天就是井口大小。它的视野决定了它的格局。同学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也许我们的基础条件没有城里孩子好,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进步!提升自己的格局,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学们,人生百年,高考百天。今天,又是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起点,希望同学们以对自己一生负责的态度,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迎接高考的到来。

精神振奋战百日,鹍鹏展翅翔九天!不忘初心,携手同行,为农家子弟找出路,为农民家庭谋幸福,是我们不变的承诺!

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3

他曾主导开发创造中国教育软件销售纪录的《随心所欲说英语》等著名英语教育软件。

他曾是巴黎高等商学院百年历史中第一位来自亚洲的MBA学生会主席。

如今,他成为中关村新一批海归创业者。

他策划和组织实施的IT职业英语教学与认证体系(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for IT Professionals,简称EPTIP)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T行业英语认证考试体系。

他就是张宏岩。

虽然在采访前,记者已经和张宏岩有过几次电话交流,但当张宏岩真的安静地坐在记者面前时,记者却很难将这么丰富的经历,如此众多的头衔和众多的成就同这位30出头的青年重合起来。他太年轻了,就像是一位邻家阿哥;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和成就时,甚至脸上还挂着一丝腼腆,浑不似一个曾经面对16000名学子侃侃而谈的新东方托福讲师,更不像记者见过的众多喜欢高谈阔论、舌纵古今的成功人士。但他的低调使记者愈发认定,他是一个真实、诚恳的人,是一个真正能够埋头苦干,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而随着记者与他交流的深入,他的这种品质愈发真切地摆在记者面前。

致力于推动中国IT英语教育的人

张宏岩曾是一名杰出的英语教师,同时他又是一个热衷于计算机的人,在骨子里他认定了自己是做教育的。他给自己设立了两个创业标准:一是要做很有社会意义而其他人做不了或不愿意做的事;二是要做有自己热爱而又擅长的事情。因此他回国创业选定了IT英语教育行业,自然是顺理成章,但这其中,张宏岩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

在法国留学过程中,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张宏岩一直很关注国内IT行业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信息产业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一直在国内各主要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中国IT业以其巨大的市场、大量优秀的人力资源和地域成本优势在全球IT行业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国际IT企业逐渐将研发与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联想、华为等众多中国IT企业向国际市场的拓展也代表了中国IT业走向世界的趋势,同时众多为外企和出口市场服务的软件外包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上诸多因素使得IT行业对精通英语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产生巨大需求。

同时,张宏岩发现目前我国IT行业技术人才奇缺,人才数量、质量远远赶不上我国IT行业的发展速度;张宏岩找来相关资料,把中国的IT人才教育和印度做了一个详细对比,他发现IT英语的精通程度是导致两国IT人才质量差距的最重要原因。他判定,如果IT英语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中国很有可能在未来的信息产业竞争中落败。因此,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就产生了将来回国为祖国的IT英语教育作贡献的想法。而通过哪种形式创业,既使自己的想法付诸实现,又能大面积提高我国IT从业人员的IT英语水平,却让他颇费周折。经调查,他发现中国IT行业的英语应用还没有规范,虽然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北京市政协的领导和专家多次呼吁行业英语规范的出台,却一直没有实际的课程和认证体系出台,而这种认证正好与他的初衷相符。因此,2004年他回国后,就创办了东方汇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把推动中国IT职业英语认证作为公司的业务发展主方向。在他的奔走呼吁及信息产业部、英语教育界专家的支持下,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作为信息产业行业教育的支撑机构,于2005年6月正式推出全国IT职业英语水平考试EPTIP。EPTIP填补了IT行业英语规范的空白,其教学与认证体系为大规模提高我国IT人员英语水平首次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张宏岩任全国IT职业英语水平考试项目组组长。

EPTIP教学与认证体系经由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组织外语教学与测试专家、外籍IT专家、资深国际IT企业工程师与人力资源经理,根据国际IT企业英语应用规范精心设计,整合力度前所未有。该体系紧密结合业界实际情况,侧重英语口语和技术写作等紧缺的实用英语技能,融合了专家团队的开发、教研经验,借鉴了Microsoft、IBM、SUN、Cisco、NEC、Lucent、贝尔实验室、清华软件园软件外包联盟企业等众多企业的IT英语应用惯例,使学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习要点,有效提高IT英语运用能力。

EPTIP目前提供针对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英语水平一级、二级、三级的教学和认证考试。合理的课程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经过严格挑选和培训的师资,以教学效果为导向,致力于让即将和已经从事IT工作的人员迅速有效地提高行业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勇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张宏岩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他安静的外表下埋藏着一颗果敢、火热的心,他喜欢不断创新和挑战自我。这种性格对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影响。

张宏岩随全家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度过了自己人生的前10年,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古典文学。当小伙伴们还在草原上摔跤的时候,年幼的张宏岩已经把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都读了一遍。他喜欢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在小伙伴们眼里,他俨然是一个博学多才、知古通今的高人,他们都喜欢缠着他,听他讲故事,张宏岩也乐在其中。但很快,张宏岩有了烦恼:同样的故事讲的次数多了,就会产生疲惫感;厚厚的古典著作又让淘气的小伙伴们望而却步,怎么办呢?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把书中的故事画下来,做成小人书,给小伙伴们看呢?小宏岩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他马上找来纸笔,画起了小人书。第一本小人书很快问世了,他马上拿去给小伙伴们看,不成想在小伙伴们中间引发了轰动效应,他创作的小人书成了小伙伴们追逐的对象,也使他在小伙伴们中间树立了威信,成为小伙伴们学习的对象。

这是张宏岩第一次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这次经历也使他尝到了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的好处,也促使他在人生中不断创新,挑战自我,不断做出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199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宏岩成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一名英语老师。用他自己的话讲,他很快就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毫不犹豫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两年,曾经担任班主任、计算机辅助教学小组组长,提议建立外语培训中心并任副主任,并被评为院优秀教师。如果我能够培养好二三百人,就有可能培养更多的学生,于是,不甘寂寞的张宏岩内心起了波澜。

1997年6月,在送学生进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考场之后,张宏岩加入了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在这里,他又做了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在大学学习期间辅修过计算机专业的张宏岩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不浅的项目开发经验,而当时计算机正在中国企业和家庭中迅速普及,用计算机学习英语的时代即刻来临,张宏岩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和时任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开发部总裁的池宇峰一拍即合,很快在金洪恩创立了英语软件教育部,并任开发部副总裁。在他的主导下,金洪恩开发出了在中国英语软件教育界影响深远的《随心所欲说英语》英语教学软件,创造了3天销售8000套的教育软件销售纪录。从此,洪恩英语一发不可收拾,在张宏岩的主导下,金洪恩又推出了听力超人、开天辟地背单词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英语学习软件,为中国的多媒体英语教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魔力也促使张宏岩再一次走进课堂,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研究生,这次教育经历无疑奠定了张宏岩在日后创业中对计算机应用的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几乎在加入金洪恩的同时,张宏岩也加入了北京新东方学校,并很快成为新东方TOEFL首席主讲,被称为新东方TOEFL“三剑客”之一,后来被誉为新东方历史上最优秀的TOEFL讲师。正是在这样一批优秀讲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新东方步入了辉煌时期。同样,张宏岩在新东方也做了几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1997年,在张宏岩的推动下,新东方有了自己的网站,在当时网络还不像今天这么普及的时代,新东方借助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提升了新东方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个网络部在2000年中国第一次网络热潮中成为新东方与联想集团合作远程教育的基础,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话说,张宏岩使新东方的网络化提前了2年。

激情过后是平淡。在做了大量别人没做过的事、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之后,原本奔腾澎湃的长江进入了宽广的中游,一切又趋于平缓,归于宁静。乐于挑战的张宏岩又开始寻找新的激情,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新东方的讲坛上,他在不断教育准留学生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提升,逾20万学生的尊敬甚至崇拜给他带来更高的自我要求,他希望有一天他不在讲坛的时候依然能够为他的学生们所崇敬,而在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实现梦想的最佳途径就是成为一个企业家。张宏岩深感自己的管理知识储备不够,于是,一个思路渐渐明朗起来,先留学获取创业所需的先进管理知识,再回国创业。

出国!为创业储备力量!

几经周折之后,2002年底,张宏岩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法国巴黎的路程。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2年岁月,在异国他乡,他也为中国人争得了一些荣誉。

巴黎高商百年史上第一位亚裔MBA学生会主席

张宏岩在法国高商这个法国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商学院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通过民主竞选他成为该校担任MBA学生会主席的第一个亚洲人。谈到这一点时,张宏岩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法国高商汇集了40多个国家的商界精英。“要让学生会中有中国人的身影!”这是张宏岩和其他中国同学最初的想法。热心、随和的他被大家推举为竞选代表,一向不愿争斗的张宏岩就这样被推向前线。“既然决定做,就要把事情做好。”张宏岩的自信很有感染力。

如何在9个强劲对手中脱颖而出,张宏岩将其归功于“”的演讲策略和以往各种工作的文化积淀。他提醒自己,只有抓住不同文化中的共性才能赢得认可与支持,但又不能忘记表露个性。他从一幅自己做西红柿炒鸡蛋的照片谈起,讲到厨师与学生会成员的三大共性,他在新东方讲坛历练的出色的公众演讲能力、幽默的类比和恰到好处的谦逊之词最终打动了所有听众,赢得了最多次数的掌声,并以80%的高支持率当选为MBA学生会主席,他让“小联合国”里有了属于中国人的声音,他给这个骨子里很高傲的百年名校带来了震撼,让他们都不得不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Hongyan ZHANG)。

这段独特经历让张宏岩能更多接触到法国的政界要员、商界精英,给他以别人无法想见的职业发展机会,但他更看重与这些成功人士思想碰撞中产生的深刻感悟,“无论中外,有大成者必有其过人之处,不需要很多,也可能是和我们很贴近的一种品质,只是被发挥到了极点。”身为学生会主席,张宏岩也有了更多机会宣传中国,他策划China Night,邀请中国驻法大使举办论坛,组织支持中国抗击“非典”的募捐晚会……

从小就与学生干部有不解之缘的张宏岩笑言在商学院里又干了件“自己辛苦,大家受益”的事。繁重的学生会工作构成了对他分配时间的能力极限挑战。在这所每年都有近30%的学生出现单科不及格情况的学校里,他不得不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工夫,以确保所有学科一次性通过。忆及那段异常忙碌的岁月,张宏岩没有后悔,“我舍弃了一些东西,却也因此能走更远的路,收获更广阔的世界。”

专注创造卓越

人生短暂,一个人的精力十分有限,而做企业也是如此。“专注创造卓越”,这是他所领导的东方汇智的企业信条。唯有专注,才能专业;唯有专注,才有杰出,才能真正为中国IT人才英语水平的提高作出实质性贡献,从而为我国IT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提升助力。

公司产品是否专业的衡量标准,掌握在用户手中,由用户说了算。为此,张宏岩十分注重用户的意见。“客户体验第一”是东方汇智研发团队的不懈追求。

创业,使张宏岩完成了由一位讲师到一个创业者的转变,也促进了他的经营理念的成熟。张宏岩十分关注企业文化的培养,他渴望能够使企业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同时他对团队成员的要求也很严格。

“做事业,不做工作”,张宏岩这样要求自己的员工。张宏岩把提高中国IT人才的IT英语水平作为一项毕生追求的事业,而不是将营利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他把这种理念灌输给了自己的员工,希望团队里的每名成员都能以这项事业为己任。

正是在这种专业和敬业精神的引领下,IT职业英语事业得以茁壮成长,如今,国内已经有北航、北外、哈工大、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引入了EPTIP项目。

创业过程中,张宏岩历经曲折,他对中关村提供给创业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充满感激。他认为,如果不是中关村提供的这些政策,很多中小企业都很难挺过创业前期的阵痛。他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清华科技园内深深感受到了大家长的关怀。他曾经在演讲中用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的图片来比喻中关村科技园区和他的企业之间的关系。

谈到企业的未来,张宏岩充满了希冀,他的远期目标是将东方汇智打造成中国新时代的教育科技集团。

“我觉得东方汇智现在就像一只张开双翅的雄鹰,他即将飞上长空……”

当张宏岩说这番话时,记者正坐在他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里,侧目打量着窗外,透过这个位于学研大厦10层的大房间的明亮窗口,目光触及的是不远处的西山的三重山峦,相信当东方汇智这只雄鹰振翅高飞时,一片广阔的天地就会展现在它的面前。

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4

论文摘要: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缺乏兴趣的问题,对其成才非常不利。本文基于体验营销的视角结合从目前大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大学生“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从而为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以及为高校教育提供合理建议

2011年是中国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通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从而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后备人才支持。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完成了到大众教育的嬗变。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要求个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只有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目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1专业课学习态度放纵

经过高考的洗礼,刚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他们有资格进行“休养生息”,从而逛街、网游、看电影等轻松悠闲的享乐主义泛滥,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游戏人生之上。此外,他们把对专业课有用的基础课当成所谓的“游戏课”,这种不负责任的生活学习方式不但严重影响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为眼中的是对其人生的价值观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专业课学习精力投入不足

大学生有权就所选课程听取教师课堂讲解与教诲而不被拒绝的权利,同时听课的权利也可以放弃,但是这不能成为大学生不上课以及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借口,所谓天道酬勤,一份投入一分收获,低投入必然带来低产出。因为自身自控能力的缺失以及外在环境的干扰,大学生很难将足够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1.3专业课学习收获甚微

大学的课程学习具有知识的专业性、外延的开放性、运作的自主性、求解的探索性、运用的实践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与初高中相比,这就需要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大学讲师的普遍投入不够,授课方法四班,尤其是针对文科性较强的专业,他们的讲解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大学课堂一般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大学老师对理论的讲解模式让学生对课本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上这两点都导致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低收获量。

2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远不如以前,大学校园里的厌学现象愈演愈烈。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归结如下。

2.1缺乏学习目的

“不知大学为何而学,又不得不学”成为大学生对课本内容无目的性的主要原因。专业课本具有极强理论性,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没法在枯燥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对市场有充分经验后才有兴趣于《西方经济学》课本里的那些经济需求和供给曲线、图表分析以及各种函数公式,只有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结构和整体市场才会知道怎么写出一份适合本企业产品的营销策划书。目的不明确让其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去深入体味自己专业的乐趣所在。

2.2缺乏专业兴趣

赵德雷博士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说,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半数以上(56.8 %) 的大学生觉得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实际联系不大,44. 7 %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上的课“基本没什么意思”,感到“非常有兴趣”的只占5. 3 % ,剩下一半的学生都持折中态度。相比专业书籍,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职场类书籍,认为自己能从那些实在的案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且为自己在职场方面增长经验。

2.3很难深入理解专业内容

具备良好的学习品格与坚强的学习意志这两点积极学习态度的同时,大学生要学过且学懂、学透了才能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在课堂教育中,大学教师给学生主要传达理论知识,但“嘴把式”的学生是不受企业欢迎的,而那些深刻理解所学专业内容、敢想敢做且做得漂亮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需要且可以重点培养的对象。

3大学生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

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式营销已作为一种为体验所驱动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完全取代了把功能价值居于核心地位的传统的特色与功效营销。本文针对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提出把营销中的“体验营销”运用到大学生的专业课上,即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以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的目的。

3.1经济学中的体验式营销

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体验式营销具有五个特点,即关注顾客的体验,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你的产品,检验消费情景,顾客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体验要有一个“主题”。

3.2大学生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的概念

所谓“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就是类同于经济上的体验式营销,把学生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联想等要素融为一体,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目的和兴趣主要依据,注重学生在学习前、学习时和学习后对“体验学习”过程的全程参与,以充分响应学生所学内容运用于实践的诉求,推出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模式。本文把这种“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融入大学生专业课,使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3.3“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特点

体验模式的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关注学习者对理想学习内容的渴求;体验要有一个目标,“为何而学”是“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关键。以体验为主导,学以致用,课程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引起学习者的动力与兴趣,引导学习者的实践;学习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积极地心态与扎实的理论为“体验”做铺垫。

3.4“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战略模块

伯德施密特将这些复杂多样的体验形式称之为战略体验模块(SEMs),以此形成体验式营销的构架。战略体验模块由五种不同体验模型组成,即感觉、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下面将是从这五种体验模型来阐释“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运用。

3.4.1感官体验模块

感官营销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它经由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可能是味觉与嗅觉。现在大学多进行的是多媒体教学,优秀的课件在背景图及图颜色的选择方面有较强的吸引力(视觉上)。学校有关部门可以为学习者播放与专业课相关的视频或者申请到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产品流程的近距离接触等一系列的感官活动,这样可以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听觉与触觉上有更多了解。

3.4.2情感体验模块

情感营销的运作需要的是,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能使学者自然地受到感染,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学习者从自己内心深处挖掘对所学专业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然后顺藤摸瓜,从最基础的内容学起,这样学习目的性也得以体现。同时,自信、幽默、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既能提高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学习,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以情动人、美化心灵和提高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施教者以审美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听俞敏洪老师的讲座,他们被于老师自信、幽默风趣、渊博的学识和充满激情的演讲所吸引,认为自己对未来变得有信心。

3.4.3思考体验模块

思考营销诉求的是智力,以学习本身引起学习者的惊奇、兴趣、对问题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学习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比如,一个正在学习营销策划的学习者若只听老师讲解是没法理解营销策划书的环境分析、SWOT分析、市场选择和定位等的具体操作;若让他模拟参与到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中,并赋予他一定的责任,使他不得不为所做项目进行思考,在集中思维过程中明白课本中的理论应当如何与实际相联系,也更深入认识专业理论的实战性。

3.4.4行动体验模块

行动营销的目标是影响身体的有形体验、生活型态与互动。同上例,学习者透过深入思考,根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对自己所缺知识进行补充学习,将书本的理论转换成他所策划的实物,将理论用于实践,设计出调查问卷,经过反复修改以达到调查的目的,亲身收集调查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分析,观察再思考,最后写出一份优秀的营销策划书。思考与行动是不可分的,它们是相铺相成的。

3.4.5关联体验模块

关联营销包含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营销等各个层面。比如,假设存在“面包”这个食品,那么必然存在消费者,消费者肯定会从面包的色、香、味或者品牌偏好来选择面包,为吸引消费者就必然存在宣传者和策划者。所以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单独存在,就像小学的语文课本里要计算数值,数学课本里有文字,市场营销专业里需要学习财务会计和应用文写作一样。

“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与关联五个战略模块和例子阐释了“体验”在专业课程里运用,简言之就是:学生能加深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是以体验为基础认识到“为何要学”,从而引导他“怎么学”;确定学习内容与将所学内容用于何处的目标;通过学习,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4结论

总之,体验经济越发适用的今天,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体验式营销,能够为取得消费者的认可,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最终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增添砝码;大学生如果善于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从而也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认识自己的专业课程,在不断对专业课的探究与实践中提升自我,赢得学校和企业的青睐,最终不但得到自我远大理想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最大化。21世纪的大学生,既要追求生活数量,也要讲究生活的质量、生活的品位。在生活中追求美,保持青春的激情和浪漫,以一种“体验”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伯德施密特(美). 体验式营销[M].刘银娜,高靖,梁丽娟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

[2]顾明娣,屠锦红.当代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报告——以江苏宿迁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09(29):156,162.

[3]倪洪涛.大学生学习权的类型化[J].现代大学教育, 2010(3):11-18.

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5

关键词:北京大学;创造性人才;教学方针;基础;专业

北京大学在1988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十六字”方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步得到校内广泛认可。在“北京大学1993年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十六字”方针被明确为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方针[1]。过去20年中,“十六字”方针在北大本科教学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中国大陆高校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天,“十六字”方针仍在各种场合被反复提及,虽然其内涵已经有所变化。目前,再次对“十六字”方针予以反思,对于我国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也许是有意义的事情。

2005年总理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以上的“钱学森之问”就是我们这次反思的起点。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呢?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予以清晰阐述。“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其所突破的就是旧知识、旧技术和旧学科。那么,什么是旧知识、旧技术和旧学科呢?我们需要深入知识论层面寻求答案。

一、范式陷阱及其对创造性的制约——“加强基础”的另一面

“范式”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关键概念,这一概念作为库恩科学哲学的核心,其定义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但大体而言构成一种范式的是某一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所采纳的一般性理论假定和定律,以及应用这些假定和定律的技术。范式包含三个重要部分,第一部分是明确陈述的基本定律和理论假定,第二部分是将基本定律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境况中去的标准方法,第三部分是一些非常一般的形而上学原则和方法论规定。一门成熟的科学是由一种单一范式所支配的。简单说,范式就是教科书中主要传承的东西。

中学和大学教育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熟知现代各学科范式。大学教师对于某一学科范式内的工作已经非常熟悉。在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实验、最后完成研究论文,也会进入并十分熟悉既有范式的方法、技术和标准。

库恩这样描述科学进步的图景:第一步,由前科学阶段进入常规科学阶段,在常规科学阶段范式逐渐明晰,科学家在范式内从事解难题的活动;第二步,由于根本性的难题不能解决,发生科学危机;第三步,危机阶段后产生科学革命,旧范式被新范式革命性地替代;第四步,由科学革命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新的范式得以确立。相对于尚未诞生的新学科,所谓旧学科就是当下的常规科学,其中的范式就是目前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核心。以上图景中,创建新学科的标志就是突破目前教科书所承载的旧范式。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既有的学科范式。目前基于常识的观点认为,学生对旧学科范式的把握程度是其创造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只有把旧学科范式掌握地非常熟练和深刻,学生才能创造出新的学科范式。这种基于常识的观点已经成为目前大陆教育制度的潜在逻辑。

以上认识中存在一个重要的悖论,创造新学科所要突破的恰好是旧学科的范式,所要突破的东西如何能够成为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呢?一种极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如果学生对旧范式非常熟悉并精确掌握,他是否会对旧范式产生某种信赖(而非怀疑)甚至信仰,因而不愿意或者说更加难以突破旧范式呢?如果这种情况确实存在,那么教育活动就不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而是在培养旧学科的忠诚者和维护者。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被培养为旧学科的忠诚者,那么新的范式将难以被创造出来。在以上科学进步的图景中,库恩指出了这种危险: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曾经是并仍然是常规科学家,那么某一特定的科学就会囿于某一范式而不能超越它而进步,这是一种严重的缺陷。

这里,与范式的持续深入学习相联系会出现一个新概念:范式陷阱。也许在旧范式中沉浸越深者,在旧范式中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不断在旧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陷入旧范式陷阱越深,越难以跳出陷阱而做出创造。例如,地心说时代的状元们以及其他的成功者,越不愿意也难以托勒密的天文学范式而创造出哥白尼范式取而代之。例如,在冷兵器时代功夫范式中沉浸越深者、那些四十几年习练一指禅者,陷入功夫范式越深,他们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创造出子弹范式,创造出有关火药的现代化学知识、有关弹道的力学知识、有关铸造的材料知识,有关扳机和撞针的机械知识。这就是范式陷阱对创造性的制约,也是中国大陆教育“零诺贝尔”现象在认识论层面的回答(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其小学即辍学,因而其成功不是中国教育的功劳)。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与佛学中的“所知障”概念非常相似。“所知障”指一个人的所知会构成他认识和创造新知识的障碍。不进入所知障的状态就是所谓“初学者的心态”(Beginner’s mind)。乔布斯本人是信仰禅宗的佛教徒,因而曾对“初学者的心态”有所定义,“佛教中有一句话:初学者的心态。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要迷惑于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质,初学者的心态是行动派的禅宗。所谓初学者的心态是指,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期望、不要武断也不要偏见。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赞叹。”乔布斯2005年受邀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针对创新提出的关键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其最佳汉语翻译是“留白”,也是不进入范式陷阱的状态。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因为八股和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范式陷阱,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整体深陷其中且心甘情愿而难以自拔。范式陷阱这个概念,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这个时代,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多个革命性创新者都是大学肄业者的原因,这些人中包括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 DELL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还有拍出《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这两部全球票房第一、第二,同时正在引导电影3D革命的导演卡梅隆。没有通过现代大学持续深入的学习而陷入既有范式陷阱之中,是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范式陷阱这个概念的提出,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同志的这段话:“历来的状元就少有真正好学问的,唐朝第一流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杜牧是进士出身,但只能算是第二等。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都不是进士。曹雪芹、蒲松龄都是拔贡。”状元就是在八股的范式陷阱中沉浸最深者,而同志提到的李白、杜甫、曹雪芹都是文学领域的创新者!

在建立了范式陷阱概念之后,我们看到了“加强基础”的另一面。加强基础会培养出在既有范式中的成功者,或者说成功的常规科学家,但同时因为他们对既有范式的熟悉和信仰,使得他们在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中面临着更加难以克服的困难,更大的“所知障”。这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回答,也是对“加强基础”的反思。

在“加强基础”之后的本科教学,大约会在以下方面呈现新的状态: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既有范式的怀疑和批判。

小班研讨课的增加和深化。小班研讨课在知识论层面与讲授课存在根本不同。讲授课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确定的知识,研讨课倾向于将知识作为不确定的、可以怀疑的知识,并且持续引导学生怀疑这些知识,包括对既有范式的怀疑[2]。

减少本科生结构化教学总量,有助于学生适度疏离范式陷阱。

考试模式的深入改革,包括实行考题公布制、考题中有一定比例的发散性试题、评分制度由百分制向等第制的过渡、试卷返还制度。

奖学金改革,使得奖学金制度的基本逻辑由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向鼓励和资助学生参加本科生科研和创新工作进行根本性转化。

突破招生工作中“状元招生观”,并在突破之后有新的观念和制度建设[3]。

二、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化是专业设置改革的方向——从“淡化专业”中走出来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本科专业,特别是工业院校的本科专业有许多是按行业、产品或工程对象划分的,其分类标准是行业、产品和工程对象。这种情况来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的主管部门为了对口分配会给专业戴上很细、很窄的“帽子”。“十六字”方针中“淡化专业”即指专业不能设置过窄。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将504种专业合并为249种,其主要理论依据即是“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199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有人提出搞更宽口径的专业目录,我认为可以考虑。我们计划5年后再搞一次,使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这一计划当然没有实行,但充分表明专业粗细(宽窄)的问题是专业设置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专业是一组知识,专业是否应当划分主要考察其知识构成是否重复很多。由于不同的教师和教师群体对学生应当具有的知识、应当如何组合会有不同认识,他们对知识的组合方式就会不同,因而不同大学对专业划分的粗细就会不同。这是专业概念本质的自然推论。

在对中美本科专业设置的系统比较中,我们注意到美国有名称为“Science——科学”这样的专业,有116所大学设立了这个专业;我们注意到美国有名称为“Liberal Arts /General Studies——文理学/文理研究”这样的专业,有452所大学设立了这个专业。我们也许会惊讶本科专业可以宽到这样的程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目前我国主要设置的专业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少数设有“生物信息学”和“生态学”,不同大学在此领域的专业设置相同。这是教育部“淡化专业”和统一本科专业设置的结果,这种统一使得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毕业生们主要具有两种单调的知识结构。而在美国“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生物与生物医学科学”这个领域(如表1),共有29个本科专业;在“Psychology——心理学”领域(如表2)共有14个本科专业。我们也许会惊讶于本科专业可以窄到这样。美国不同高校在生命科学领域专业划分粗细不同,其生命科学领域的毕业生至少具有三十多种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成为其创造性的基础。由于某些大学的专业名称以及具体的知识结构还与美国专业统计中名称不同,因而在生命科学领域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可能更多一些。

美国本科专业设置与我国不同,这种不同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美国专业设置中存在较多的跨学科专业。第二,美国专业设置的粗细(宽窄)划分更加灵活。第三,美国有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第四,美国有学生个人设置的专业,这类专业的知识组合基本跨越了学科界限,同时体现出特别的创造性和个性。第五,美国高校有非常大的专业设置自。以上专业设置现象的背后,体现出美国高校对专业本质是一种知识组合的认识,这种认识已经成为国家和高校普遍性的认识,并且继而形成了合理的教育组织模式和制度。

一个有效的类比是:美国的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非常类似自然状态下的森林,这里有参天大树,有小树,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甚至还有蘑菇;中国的专业设置之前非常类似工厂生产机器的零件,现在好些,但还是类似培育人工林,几种单一树种,比如杨树、银杏树等。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仍然单一,不是森林,没有形成一种生态。人才不能形成森林,我们的创造性因而无法生机勃勃!灵活的、自由的专业设置符合科学研究和知识生长的规律,学生因这样灵活的专业设置才能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多样性,这与国家创新能力之间形成正相关关系。这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从“淡化专业”中走出来的本科教学和专业组织,应当努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样化,形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状态,其中包括:

对传统的专业知识结构予以反思,促成更多跨学科专业;相应减少部分单一学科专业。

更宽专业的形成,例如地质学领域是否可以探索建设更宽的“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专业。

更窄专业的形成,例如生命科学领域是否可以探索建立更窄的专业。

以问题为中心专业的形成,例如“水科学”专业、“电影研究”专业。

与专业建设的灵活性和跨学科专业建设相联系,住宿学院这种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值得关注,这是由于住宿学院在跨学科专业组织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是许多高校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在理论上的发展方向[5] 。

以下我们列表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全部的本科专业(如表3,表4),目的是再度表明,跨学科本科教育在这两所世界顶尖高校中已经占有很大比例。

三、激发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从关注“教”到更加关注“学”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呈现为教育生产力。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在其经典短文《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中,更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的影响的学习,是个人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这种化为个人所有并同化到个人经验中的自我发现的知识,不能直接传予他人”。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主要是“教”的方针,不是如何促进“学”的方针。“教”的方针强调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愿望、目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根据这些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强调不要按照一种目标——比如说单一的学术目标培养学生,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需求等。1994年“北京大学改革与发展纲要”这样表达:“高年级要根据学生的志趣、特点、学习状况和工作趋向分流培养,努力探索应用学科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6]。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在基础教育阶段西方出现了一些有趣的个案,再次凸显出“学”的重要性,凸显出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能够造就何种创新者。

《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斐然在《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少年》一文中介绍了两位年轻的创新者。一位是泰勒·威尔森,这个少年在没有政府资助情况下独立建造核反应堆,还发明了新型核辐射探测器,以高出数百倍的灵敏度取代了现有设备。另一位是15岁的美国中学生杰克·安德拉卡。他的叔叔因癌症去世,安德拉卡因为好奇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胰腺癌”,互联网就给了他很多答案,这是种五年存活率只有5%的疾病,由于人类检测早期症状的方法昂贵又低效,误诊率超过30%,所以确诊时病人已到晚期。他立志找到更高效准确的方法,于是他在学术期刊网站上阅读大量专业文献,还利用一个涵盖超过8000种蛋白酶的数据库寻找癌症标志物。在尝试了超过4000次以后,终于找到了判定癌症的标志物,并设计出利用纳米技术快速检测癌症的实验方法,发明了便宜又可靠的癌症试纸[7]。

以上个案中,基于互联网的自我学习以及家长、学校对这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宽容和鼓励是重要因素。这种因素同样出现在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中学和大学阶段。他们不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没有老师判断他们的“材质”并采取不同的教育;他们也不是“分流培养”的结果,因为当时无法预见他们属于那种流向。他们身上,凸显出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

“个人专业”的概念同样如此。

教师提出的知识组合以教师的学识和经验为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自然会构成本科专业主体。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教师的经验和学识仍然有局限,教师基于对既有知识的熟悉因而会代表既有范式,这会形成对学生想象力的束缚和创造力的制约。

认识到以教师为中心提出知识组合所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允许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组合。学生提出的、来自学生视角的知识组合可以称为个人专业。在这个大的分类名称之下实际蕴涵了知识组合无限的方式,其内涵是充分发散的,是独特和个别的,是与既有范式疏离的。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如果从现有专业中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他可以从现有课程中选择一些课程,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组合提交委员会讨论,经过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后可被授予个人专业学位。哈佛大学也设有类似专业,称为特别专业(Special Concentration),该校每年毕业生1500左右中大约25人按个人专业毕业。

由于个人专业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学习也较为困难,因此毕业生很少,但这一类型专业的存在为具有特殊兴趣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成材途径,为社会准备了具有特殊知识结构的个人,也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试验机会,因为个别学生的专业设计在未来很可能成为新的学科。

个人专业在高等学校能够得以设置,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高等学校的组织设置有类似住宿学院这样的机构;二是需要国家政策允许高校自主设置这类专业,学生可以获得这样专业的毕业证书。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eoul)是韩国最优秀的大学,该校“通识教育学院”(College of Liberal Studies)成立于2008年,2010年9月就迅速开始了个人专业的设置和探索。当年该学院确定专业的学生有312人,其中31人创设了个人专业。这些专业的名称非常有趣,如“拉丁美洲宗教学”、“衰老研究学”、“和平与统一学”、“法律交流学”和“文化记叙学”等。从这些专业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年轻学子所拥有的创造力[8]。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大学培养出许多优秀校友,其中黄怒波、李彦宏、俞敏洪和华大基因的王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他们的成才历程中,我们大致可以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他们不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当时没有老师判断出他们的特殊“材质”并采取不同教育;他们也不是“分流培养”的结果,因为那时还没有老师可以预见他们现在的创造性流向。认真研究马云和马化腾,也会有同样的感悟[9]。他们身上,都同样凸显出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强调了“教”的因素,但忽略了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在“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之后,我们需要持续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是否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是否使他们具有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当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构想时,我们如何保持宽容并提供足够的支持?这是对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挑战,也是对中国所有高等学校的挑战。回应这种挑战的本科教育包含以下因素:

个人专业的创设和发展。

由于住宿学院对于个人专业组织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在学术性学院之外可以建设一个住宿学院,这是稳妥、积极的改革方向。

导师制的深入发展和更为普遍、深入的师生交往。

弹性学习年限的普遍化以及减少招生人数。

选修课比例的增加以及专业方向的灵活性。

更多的辅修/双学位专业选择。

新模式下“第二学士学位”的教育发展。

互联网学习(如慕课)、混合课堂和传统校园学校经验的整合。

教师和学生对无限可能的想象力、宽容和鼓励,学校相关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6] 王义遒(主编).文理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31,48-49.

[2] 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2(8):16-19.

[3] 卢晓东. 破除状元招生观,清华北大谁为先[N]. 科学时报,2010-05-11(B10).

[4]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CIP2010).

[5] 卢晓东. 我们是否把握了住宿学院的本质[N]. 中国教育报,2012-09-30(02).

[7] 李斐然.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少年[N]. 中国青年报,2013-04-03.

[8] 卢晓东. 个人专业韩国为何领先[N]. 中国科学报,2012-05-16(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