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1
一、做摘抄
可以摘抄原文中的名言。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非常集中,值得摘抄。学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把文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可以摘抄同一主题的名言。如学习《理想》,有“理想”的名言5则。学习《我的信念》后,摘抄有关信念的名言。
可以摘抄同一作家的哲言。如学习《人生寓言》,我建议学生选择周国平的哲理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摘抄生活中的语言。广告词、标语、对联、生活中的小故事与感悟、商店匾额、宣传语、报纸刊物、互联网语言、鲜活的口语、不规范的现象等。
可以摘抄名篇名文。比如,名著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写出它的寓意。
二、写心得
学完《论语十则》,可要求学生对感悟最深的一两句写出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启示。或结合生活实际谈看法、体会。有的学生在摘抄了“最真实的自我是沉默的,人与人真正的沟通是超越语言的。倾听沉默,就是倾听灵魂之歌”这一句后,写道:我知道了中年闰土遇到鲁迅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摇头、摇头”,像个木偶似的。闰土是真实的,他是苦的。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已经不需要闰土再说什么,我感受到了闰土心里的苦,苦得不再有言语。在沉默中我倾听着他的灵魂。
三、写批注
每篇文章我都力图找到几个点,让学生写批注。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我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结尾写上批注。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文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也暗示了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及其事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的繁盛。开头“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和思考,同时引出下文。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和开头首尾呼应,写出了自己受到紫藤萝精神的鼓舞。另外一些精美描写的句子和段落,比如第二到六段我就着重从语言赏析的角度要求学生做了批注。学生抓住了修辞、准确生动精妙的形容词、动词、叠词等角度做批注,收效显著。
对文章内容相对较长的我就让学生做提纲。比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通过做拟提纲的学习笔记,学生很快知道的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的情节发展,同时明白本文由事及理的逻辑层次。
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行道树》和《紫藤萝瀑布》以后,我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自命题写作。有的写到了梅花,有的写了竹子,有的写的铺路石,并赋予了他们新的意义。
四、评注读书笔记
这是我采用的一种交流方法。在小组同学的读书笔记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以及自己的评价甚至是质疑。对周国平名句“心静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和热闹对于他的确都成了无关紧要之物”,一学生对此做了这样的评注:这一句不正好是居里淡泊名利、追求宁静的一个佐证吗?
做读书笔记,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好处。
首先,读书笔记能帮助消化知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这样就会懂得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比较难懂的文章不容易消化,读书笔记就是消化酶。读名著《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求学生写几百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或简评、或写推荐词。还可以把这些简评分享在微博上,跟大家进行讨论和沟通。
其次,做读书笔记具有健脑功能。人的脑力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综合组成的。人在进行智力活动时,这几种能力都在发挥作用,而且,每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又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智力的发展。
做读书笔记对锻炼和培养记忆力有很大帮助。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仅凭大脑记住学过的所有知识。要想让自己学过的知识不被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动手”不仅会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强记忆,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活,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按照自己的观念思想和审美理想进行选择,然后了然于心,甚至终生不忘。
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2
一、当学生因知识匮乏、无法理解文章内涵时加以引导
阅读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内涵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已经不再是老师的"教本",而是学生的"读本"。教材中文章的内涵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因此,当学生在自主阅读文章时,往往会因为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的匮乏,而导致对文章内容理解不透彻,甚至扭曲了对原文的理解与把握。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指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从而获取正确的结论。例如,当学生在阅读《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其中"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园中别的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一段中涉及到很多问题:香气为什么会有颜色?又怎么会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为什么作者要说: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花与人们生活的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如果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只能越探究越糊涂,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这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段落中所使用的是"通感修辞手法",并给学生补充"1982年极''左''论调笼罩的时代背景"。不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文字表明,而无法深入其精髓。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花与人一样,都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却永不停息、永无止境。
二、当学生在无法深入理解文章,出现偏差性解读时加以引导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技能的形成都可以在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与思考,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并从中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但是由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基础知识不扎实、人生阅读较浅、个体差异明显等原因,他们在自主解读文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偏差。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积累对语言和文本的体验,并利用讲解和提问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这篇文章时,有些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的"朗读指导",自主朗读诗歌,并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理解作者运用抽象化语言来表达自己浓浓的乡愁,并将情感上升到渴望两岸得到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表面上来看,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但是从整体上看,很多学生仍然无法深入掌握诗歌的内涵,这是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够而导致的。对于其中的每一句诗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启发,引导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触角,切身体会作者人到暮年却不能"落叶归根"的遗憾情绪。
三、当学生体味关键词,却收获甚微时加以引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自主体味、推敲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作用。初中学生的鉴赏能力较低,对于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甚至对于关键性词句,品味收获比较肤浅。尤其在阅读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大体阅读一遍,然后就认为自己已经领悟了文章内涵,但实际上,文章的精髓并没有被学生细细研读出来,最终造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质量低下,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并教会他们将重点知识和整体感悟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很多学生对于其中"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理解比较简单,认为孔乙己在摆阔;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表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字进行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中挖掘出"封建科举制度"这一罪魁祸首。可见,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当然,以上仅是对阅读教学中引导技巧的几点尝试,肯定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慧卿,范明科.《初中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6)
[2]秦春霞.《如何提高初中阅读教学效率》[J].广西教育,2010,(02)
[3]赵青年.《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革新,2008,(11)
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3
1. 注音写字:(8分)
痴想() 隐秘() 喧téng() 盘虬卧龙()
训诫( ) 耸立() 迂回() 仙露qióng()浆
lín峋() 卑微( ) 宽shù( ) 伶仃( )
zhù立( ) 瞬间() chuò泣() 鹤lì( )云端
2.原文填空。(5分)
(1)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 又怎样 的心啊!”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 。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 ,故时有物外之趣。
3. 解释文言字词:(4分)
(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
(3)兴正浓( ) (4)方出神( )
4.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3分)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2)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
5.对文章作者及主旨,叙述错误的是:()(2分)
A.《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作者是英国作家莫顿•亨特。
C.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宗璞。
D.《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本文选自《浮生六记》。
6.选出标点有误的一项:( )(2分)
A.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B.“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
C.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D.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7.下列文言句子的停顿(“•”表示很短暂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能/张目•对日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使/之冲烟/而飞鸣D.作/青云•白鹤/观
8. 写出我国四大名著:《 》《 》《 》《 》。(2分)
二、古诗文阅读理解 (共14分)
9.依据上下文提示默写 (3分)
①夏蚊成雷, 。
② , ,盖一癞虾蟆
10,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 徐( )喷以烟。
② 果如鹤唳( )云端。
③ 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
④ 物外( )之趣
1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①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12,《童趣》一文的作者,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他做这件事感受到 “物外之趣”。从这一事例中,你感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分)
(二)阅读下面选自课外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共12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矾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尸“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3: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2分)
14.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2分)
15,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2分)
16,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描写,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2分)
1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刚刚发生、教室刚刚塌陷时阿曼达的处境,写他的所见、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过一百字。(4分)
答案12. 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像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13.阿曼达的父亲在地震后怀着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抢救出儿子。(此题亦可从阿曼达的角度总结。)
14.划线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渲染时间延续过程又长又慢,突出强调父亲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停地行动,顽强地救出儿子。
深刻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能答出一个方面即可,不必求全。)
15.这句话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4
一、反复诵读
读始终是学习语文的一扇最重要的窗口。古人说得好:“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古人又有一种读书方法,叫“素读”。 这种方法是不追求讲解的精深透彻,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来,把作者的思想吃透,在反复的朗读中自悟自得,可见,反复诵读的重要性。我教《窗》这篇文章,就设计了细读课文的环节: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出令你最意外的情节。读出令你最感动的情节,读出令你最气愤的情节。引导学生“读”上下功夫,能使学生在读中了解文本,并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了文本的形,读出了文本的情,读出了文本的神。
二、品味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理解词句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效果”。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透过字面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或“故事”,揣摩作者的思想。我在教《紫藤萝瀑布》时,设计让学生寻找美点的环节,同学们找的都很好,赏的也很精彩,这时有位同学找到“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么一句,她赏出了作者对藤萝的喜爱之情,我紧追了一句:“从哪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呢?”“你觉得浅紫色的香味是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回答。我立刻引导:“这种香味是那种扑鼻的浓郁的香味吗?”学生互相合作,说出香气是“是清新的、淡雅的”“给人以淡淡忧愁的”“闻了使人心神安宁”。我追问“作者在什么时候闻到这样的香味?”并趁机补充背景,学生能够领会到作者为何钟爱这散发着淡淡香味的藤萝了,因为它慰藉了作者的心灵,给作者心灵深处带来了安宁,这样通过一个“淡紫色的香味”我们就能揣摩作者的心境。一字一词妙不可言,需要我们慢慢的品,就好比喝茶,一口喝不出香味,需细咂慢品。
三、比较设疑
解读文本着眼于话语理解,词语选用的比较为出发点,指导学生通过多方面比较,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此外,小到标点符号的比较分析,大到在句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选择恰当的比较角度,就能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我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赏那轮明月,我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成“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枝也。”请学生找出与原文不同。学生立刻找出盖、如、影三字不同,盖有恍然大悟之意,如是比喻而影指竹柏之影,短短一句三处恰是东坡的匠心独运,如果改成前句则月光的澄清、皎洁、空灵无从表现,这一比,学生品味到原来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的苦心孤诣。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详细阅读,从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符号着手进行细致、精确的对比一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准确、透彻地细读。
四、细节佐证
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笼统地灌输长长的背景,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要找的小目标,细节材料的提供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憾,越小的材料越能打动学生。在教《记承天寺夜游》品味“闲人”一词上,我采用逐渐补充材料法,引导学生解读苏轼。齐读完文章最后一段后让学生说说闲人的意思。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了材料一。
1.苏轼被贬黄州,无薪俸,租50亩荒地耕种养家。种黄桑,拾瓦砾(lì) ,盖学堂,“自笑平生为口忙”。
2.苏轼酷爱游乐,兴致来时,不避风雨。常自带白酒一坛,小菜几道,邀三五好友,登船听风观雨,吟诗作赋。
通过这一组材料体会文字表面的意思:闲情逸致,我紧追问,此时的苏轼真的如我们所见,是有着闲情之心的人吗?看坎坷经历的一组材料
材料二
1.21岁中进士,立下“致君尧舜”的宏伟大志。
2.38岁任密州太守,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3.43岁任湖州太守,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
4.45岁时被贬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后再读文章最后一段,学生的体会更深了,那“闲人”背后是一份豁达、乐观的心态。
通过补充两组材料让学生自己解读“闲人”比我们教师硬塞给他们更有说服力,他们的体会会更深。
五、激发想象
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5
在我们语文教材里,运用首尾呼应手法的文章很多。
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间详述父亲爬过月台,给孩子留下感人的背影。最后一句是:“……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个首尾呼应,不仅使感情表达得萦绕回环,而且层层递进。开头说“最不能忘记”,结尾却在泪光中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形象而真切,感情更强烈。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开头写道:“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结尾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根据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首尾呼应的基本内涵:开头迅速入题,点出全文线索,顺势引出下文;结尾呼应开头,充实开头入题的内容,点明文章主旨;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开头、中间、结尾一脉相承,首尾呼应,前后圆和。
原文呈现
[原文呈现]
冬日暖阳
爷爷是我最敬爱的人,他如一缕冬日暖阳,把无私的爱给了他最疼爱的孙女。他走得坦荡而安详,唯有一丝眷恋,无法伴我走到最后。我时常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起有他的日子,有关他的点点滴滴。如今,这些只能定格在记忆里,然后,在时间的洗礼下,逐渐模糊……
爷爷,你还记得那年寒假吗?一向听话的我学会了上网,并且日趋成瘾,整天魂不守舍,成绩更是一落千丈。明知这是沼泽地,却还是不能自拔,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后来,爸爸发现了。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脸上愤怒失望的神情,怒火扬起,烧去了他一贯的理智,他忘了那天是大年初十,冰冷的地板,我跪了很久……我知道自己真的过头了,爸爸气得不愿再看见我,就这样,他摔门而出。年过六旬的爷爷,拄着拐杖吃力地扶起了我。刹那间,我泪流不止,坚定地看着你说:“我再也不会犯傻了!”你欣慰地笑了,用你的温情掸落少女忏悔的眼泪。一缕冬日的阳光照在你的脸上,沧桑的眉目间,满是慈祥和蔼,很温暖。
正如你所说,人这一生,孰能无过?关键就在于能否及时悬崖勒马。
如今,又到了隆冬时节,阳光一如当年那样温暖。每当放寒假,我都会挑一个晴天,带上几枝腊梅花,到你的坟前祭奠。我静静伫立在寒风中,感受着你在世时的关爱。世迁,唯有故人的亲情温暖永恒。蹲下身来,我轻声问:“爷爷,你在那边过得好吗?”
爷爷,你就是我的冬日暖阳。一如你辞世时的寂静,一如你永不泯灭的慈爱,一如你嘴角浅笑的赞许,伴随我未来的征程……
总 评
本文写作立足于比喻立意,用“冬日暖阳”比喻爷爷对孙女的爱。贯穿的线索是爷爷对孙女的爱,一脉相承,首尾能做到呼应。不足之处在于,开头入题有点急于求成,把点题的语句突然抛出来了,给人突兀之感。结尾呼应缺乏铺陈,记叙、抒情停留在表面,层次性不足,呼应力度不够。
升格指津
[升格指津]
这里主要有两点升格意见:
文章内容应围绕线索来安排详略。本文线索是爷爷对孙女的爱,应该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详写。“正如你所说,人这一生,孰能无过?关键就在于能否及时悬崖勒马。”爷爷把“我”扶起来体现爷爷对“我”的爱,但爷爷的劝说更能体现爷爷对“我”的爱,劝“我”改过自新,为后文怀念爷爷做铺垫,怎么能一笔带过呢?所以爷爷扶“我”起来、劝说“我”都要详写,而爸爸的责罚应该略写。
关于首尾呼应,前面提到的两篇课文是很好的范例。首先针对文题做到迅速入题,“冬日暖阳”,先写寒冷的冬天,自己遭遇困境、挫折,“暖阳”不需要在此处点明;其次要点出全文的线索,本篇习作的线索是爷爷对“我”的爱,作者写得很好;再次,结尾借点题呼应开头,充实开头入题的内容,“暖阳”需要浓墨重彩地写,既是冬天里温暖的阳光,更是爷爷生前对“我”浓浓的爱,一语双关,水到渠成;最后,比较开头入题和结尾呼应,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层次性,文章开头入}浅显,结尾呼应深刻。
我们来看看修改后的佳作。
佳作出炉
冬日暖阳
北风肆虐,我孤独地伫立在窗前,凝视着窗外光秃秃的树枝,脑海里全是爸爸的训斥:“你怎么考的?名次又下降10名,肯定是趁我不在家偷偷上网的吧!手机怎么来的?是不是没人管你了……”许久,我的目光落在相框上,那是爷爷和我的合影,爷爷是我最敬爱的人,他最疼爱我这个孙女。有关他曾经的点点滴滴,如今只能定格在记忆里,然后,在时间的洗礼下,逐渐模糊……
爷爷,你还记得初一那年寒假吗?一向听话的我学会了上网,并且日趋成瘾,整天魂不守舍,成绩更是一落千丈。明知这是沼泽地,却还是不能自拔,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后来,爸爸发现了。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脸上堆满了愤怒、失望,怒火烧去了他一贯的理智,他忘了那天是大年初十,冰冷的地板,我跪了很久……我知道自己真的过头了,爸爸气得不愿再看见我,就这样,他摔门而出。年过六旬的爷爷,拄着拐杖吃力地扶起了我。刹那间,我泪流不止,坚定地看着你说:“我以后再也不会犯傻了!”你欣慰地笑了,用你的温情掸落少女忏悔的眼泪。一缕冬日的阳光照在你的脸上,沧桑的眉目间,满是慈祥和蔼,很温暖、很温暖。
你牵着我坐到院子里:“来,这是你最喜欢的零食,吃吧!”阳光照在你我身上,很温暖,偶尔回头看你,你正慈祥地看着我,我偏过头笑了出来。“小凤啊!人这一生,孰能无过?关键就在于能否及时悬崖勒马。你没日没夜地上网,爷爷早就提醒过你了,可你就是不听啊!别怪你爸爸责罚你,他不希望你沉沦下去,隔壁的小强就是因为上网,初中都没读完,现在都没有正式工作,今年春节也没回来。你应该醒醒啦!”我使劲地点了点头,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
如今,又到隆冬时节,我的心如同天气一样冰冷。我决定去山上看看爷爷。我静静伫立在爷爷的坟前,回忆着他在世时点点滴滴的关爱。世迁,唯有故人的亲情温暖永恒。蹲下身来,我轻声问:“爷爷,你在那边过得好吗?爷爷,我好想你!”
再次坐在窗前,阳光迎面扑来,看看桌上的照片,我的心里已不觉得寒冷,提笔,刷题。爷爷:你就是我的冬日暖阳,拂去阴霾,带来温暖,一如你辞世时的寂静,一如你永不泯灭的慈爱,一如你嘴角浅笑的赞许,伴随我未来的征程……
[总 评]
升格后的习作开头入题,点明冬天、爷爷离世、爷爷对“我”的爱,没有点明“暖阳”的含义。文章中间扣住线索做了详略处理,详写了爷爷对“我”的劝说,与爸爸发怒对比,爷爷说服了“我”。结尾呼应开头,一语双关,点明“暖阳”的完整含义。爷爷虽然不在了,但爷爷的爱依然能给“我”以温暖和鼓励,真情歌颂爷爷这份爱的伟大。纵观升格后的习作,首尾呼应,前后圆和。
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6
【关键词】写作教学 课堂练笔 类型 方法
初中学生的学业较重,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树立写作教学应有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于老师的见解明确而深刻。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适时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有效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选择。
一、课堂练笔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九年义务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指出:“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观实际教学,写作多为阅读教学的“附庸”,是单元练习中的一个语文作业,有写作而无写作教学。对于阅读教学也往往是重视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等,对于文章的写作过程、写作技法的体悟等却不够重视,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写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写作训练的现实资源,写作不仅可“用其材”,也可“取其法”。
结合上述课标中的要求,充分发挥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我们提出一个教学策略,即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练笔。所谓课堂练笔是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掘课文的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适度地融进于其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与阅读相关的篇幅不大的言语片段。这种练笔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中心,形式灵活,有助于学生通过写的训练,更好地理解课文、吃透课文,有效地促进阅读教学;同时由于其往往是某一方面写作的子技能的操练,写作的门槛低,只需教师适当予以引导与点拨,学生不存在“无米下锅”及“不知炊”的困难。学生乐意为之,易于形成练笔的好习惯,重拾写作的兴趣,由“要我写”转向“我要写” ,时间一长,能够形成一系列写作的子技能,为大作文奠定基础,从而可以打破作文教学的被动尴尬局面。
二、课堂练笔点的确立
课堂练笔能够让学生融入课文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也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课堂练笔是读写结合中的一项措施,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落实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即恰当地觅得两者的契合点。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觉得以下几处是课堂练笔较为理想的训练点。
1.言语表达技能精彩处。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其中不乏精彩的语段和典型的表达技能。我们在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用心营造一种颇合情意共鸣的情境进行练笔,在真切的语感体会中,吸收、内化课文精彩的言语及其典型表达技能,从而实现对语言的迁移运用,使得言语表达生动鲜明起来。
2.情感共鸣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中有不少抒情性的课文,课文情感的脉动随着读者对情节的深入解读而跳跃起来,抓住它,学生就可进入文中角色,融入自己的情意,与文字对话,聆听它的呼吸,感受它的张力,在对话中学生纯洁的心灵与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融合,形成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带动的是真实的感悟与思考,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从而找到个性化表达的突破。
3.空白拓展处。有些课文结尾或文中不乏许多留白,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处,给予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是召唤读者参与的意蕴之处。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可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留白之处,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赋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空白处补上,使已是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或链接到有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从而搭建了一个情思飞扬,诉诸笔端的“平台”。
4.意象深刻还原处。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性很强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课文中某些词语用得生动贴切,耐人寻味,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潜心涵咏体悟,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深切理解词语的精妙,领悟汉字丰富的内涵,进行词语意象的还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在品析中,灵动的精神会生动鲜明起来,表达欲望被不断地触引,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三、课堂练笔的类型及训练方式
根据思维训练的深浅程度,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操作性强的课堂练笔有以下五种类型及其相应的训练方式。
1.文本模仿型。由模仿入手是我国传统写作训练中的一条宝贵经验。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质兼美之作,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有极大地可拟性。仿写是学生写作走向独立的必经阶段,伴随阅读教学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仿立意。有些课文立意的角度典型或新奇,可以让学生多加揣摩,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类似的角度立意写作。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其托物言志的立意手法就值得借鉴,可以让学生写《竹赞》《梅之语》等作文。
仿语言。语言的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课文典型的句式、段落,包括相关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另一种是模仿课文特定的语言风格,幽默的、含蓄的、粗犷的等。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大量的运用,使得语言清新典雅,是学生锤炼语言的好范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此加以模仿迁移,写写其它几个季节的景色与感悟,如《夏》《秋》《冬》等。
仿选材与组材。有的课文选材典型、新颖;组合合理、别致,材料详略相宜,这都是模仿之处。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全文紧扣“奇山异水”,概写山貌,细描水色,先总后分,详略有致,在结构与材料安排方面应是学生仿写的典范。
仿表现手法。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有些课文运用某一种手法相对突出一些,可带领学生重点体悟之,对其进行相关操练。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作者回忆自己年幼时一段遇险与脱险的经历,由一则小事得出一则深刻的人生感悟,以小见大。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此进行仿写。
仿文体。当遇到典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体裁的课文及寓言体、童话体及新诗体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及时对此模写。如学了寓言《赫尔墨斯与雕像者》,可激发学生以课文为摹本,为生活中某一类人物“画像”。
2.文本理解型。感知和探究课文是阅读课的应有之义,在感知环节中可以适时实施缩写训练,在探究环节中可以适时实施一定的评析训练。
缩写。教学中,有些课文较长,有些段落较繁,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组织结构形式,概括提炼课文的大致内容,字数约为原文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缩写不仅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与表达能力。实施中不可只是对段意的简单结合,否则学生就失去了对课文的品读趣性。
评析。所谓评析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某些特色进行评论分析。它适用于特色显著的课文,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评析不要面面俱到,能够锁定课文的一个侧面,言之有理,言之成文即可。练习此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常见的读后感亦属于此法之中,课后还可以延展到对影视剧的评析等。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动作神态作一番对比性评析,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刻画艺术手法的习得。
3.文本转换型。教材中有大量的课文内蕴丰厚,伸展性强,可以对此进行改写和逆写,是较高层次的训练。
改写。一般是在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课文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包括改变人称、改变结构、改变文体、变换思考角度等。改写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如让学生把较为生动的说明文《桥之美》改写成平实的说明文,以此来比较、体会生动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的不同特点。
逆写。逆写也叫新构,是指不按课文的原来思路或传统共识而另辟蹊径,进行求异思维和联想思维。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吴用一帮人假意夺酒而实为下药一节,如果在杨志一帮人与吴用一帮人一见面时就显露出来,其故事情节及艺术效果怎样呢?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写,然后与原文对照,那么学生的感受与收获会更多一些。
4.文本批判型。有些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可以从中引出一点,结合现实进行批判性解读而生发自己的观点,将课文与课外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申。所谓引申是指教师结合课文中的某一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而写出新义。此种练笔能很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判断、推理及想象的能力,但应防止学生漫无边际地感想和描述。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只有那个小孩说了实话,而其他人没有说实话?现实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大胆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运用此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而且通过解读这一过程的浸染,将触发对相关生活积累的回顾,把课本与生活紧紧地联系了起来,“写”的素材与方法得到迁移与整合,从而提升“写”的素养。
5.文本批判型。教材中不乏伸展性很强的课文,有的有插图可以述想,有的有留白可填充,有的有情节可延续,有的有段落可拓展,对此可适时进行引写、补写、扩写、续写等训练。
引写。语文教科书中有着数量可观的插图,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至九年级六册语文课本中就有插图233幅。它们的存在,自有它们的教学学价值,它们不仅是课文内容的艺术再现,是为阅读的辅助,也是学生写作的直观材料和途径。引写是指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对课文里的相关内容预先进行练笔 。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书中的插图,对插图中四种形态各异的云进行描写,然后与课文第三段的文字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再进行消化吸收,这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使得学生学会了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描述、说明其不同类型的形态具样。
补写。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的地方是作者有意的留白,给读者以联想与想象。抓住这些留白点,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激发学生展开联想,补写出片段将其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比如《范进中举》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思考、想象:在范进赶考几天中,他家里的具体情况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