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控制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范文1

一、医院内部控制目标的内容

(一)促进医院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 战略目标源于医院的使命和远景,战略目标在内部控制目标体系中是最高层次的,它反映了医院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如竞争地位、患者服务、财力资源、业绩水平、发展速度等。医院的战略目标关系到医院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制定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上下结合、集思广益的过程,医院必须在全面、认真地分析医院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依据经营环境、竞争战略不同,确定相应战略目标。

(二)促进医院提高经营效率的目标 经营目标是指实现医院预期要达到的成果,通过内部控制使医院经营的效率与效果更加有效,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运用平衡计分卡将医院的经营目标转化成由财务、病人、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部分组成的目标,落实为具体的行动,并提供短期与长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措施、外部与内部绩效指标间的平衡,促进医院发展。

(三)促进医院经营管理合法的目标 合法目标是指通过内部控制使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在医院经营活动中得到有效执行,使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置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提升医院价值的基本前提,是实现经营目标的保证。

(四)促进医院维护资产安全的目标 资产目标是指通过内部控制提供医院资产安全、完整的制度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合理保证医院资产安全,提高资产管理效率,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可靠,防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获得最大效益。

(五)促进医院提高报告质量的目标 报告目标是指通过内部控制合理保证医院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进行监控,有利于提升单位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单位良好的声誉和形象。这里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的其他经营活动方面的信息;既包括对内提供的信息,也包括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等方面的信息。

二、医院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二)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层次上应当涵盖医院决策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对象上应当覆盖医院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避免内部控制出现空白和漏洞。

(三)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四)有效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能够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医院全体员工应自觉维护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和处理。

(五)制衡性原则 医院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六)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合理体现医院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与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医院外部环境的变化、医疗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完善。

(七)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

三、医院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国家财政拨款逐年趋减,大型医院逐利倾向明显。近年来财政拨款在大型医院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5%,医院为了维持生存与发展,以逐利为目标的经营行为愈演愈烈,导致医疗费用的增长超出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和经济承受能力。二是国家对医院监管力不足,国有资产经营风险加大。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农村医疗设施落后,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缺位,造成了大型医院病人人满为患的现象,刺激大部分大型医院兼并小医院、联合办院、跨区域成立医疗共同体、大型设备重复购置、双机运行等,这种盲目扩张势必会加大国有资产的经营风险。

(二)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一是组织机构重叠设置,财务管理功能弱化。不少大型医院普遍存在机构重叠、管理层次多和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特别是财务管理机构的重叠设置,影响了财务管理目标的明确性、财务制度的执行力,也影响了医院管理者的判断力,严重削弱了医院财务管理的职能。二是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停滞不前,人才短缺与过剩、浪费与流失并存。只注重人才的引进,不重视管理的规划,不利于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培训意识淡薄、培训资金缺乏以及没有具体的中长期培训计划,不利于人才素质系统的提高。 三是医院管理者风险意识薄弱,管理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医院的管理者把内部控制狭隘地理解为是一种财务控制,而没有将内部控制上升到医院整体管理目标来考虑,使内部控制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有些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实施内部控制成本昂贵以及收益隐性化、长期化,不愿意真正实施内部控制,致使不少医院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有些医院的管理者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就上岗,人为造就了不良管理行为。四是医院文化和诚实守信的价值体系没有形成。有的医院文化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满足于提出某种口号;有的医院文化和具体的流程脱节,流程和理念脱节,不能将医院文化和理念落实、贯穿到每一个具体的流程中去,使得医院文化仅停留在表面上;有的医院文化过分理想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甚至是超出医院能力范围的文化理念,以至员工缺乏务实的工作态度,进而影响医院的长远发展。

四、医院内部控制目标体系构建

(一)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反映决策层和工作人员对控制过程的态度、认识程度和实际行动,是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环节。一是不断优化医院外部环境,坚持依法执业,净化医疗市场;坚持公益性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持正面引导,创造良好舆论环境。二是重视医院内部环境的建设,培养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的诚信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保证医院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医院要根据《医院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发展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配备合格会计人员。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所有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和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定期培训、定期轮岗。

(三)强化医院全面预算管理 强化医院全面预算,一是更新观念,预算管理成为财务管理行为和理念,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二是收入预算要科学、合理预测编制;支出预算要量入为出,分清轻重缓急。三是预算编制要细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便于执行、监督、协调和控制。四是及时分析评估,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医院经营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四)完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 医院要实施内部控制,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一是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医院运营中要严格执行目标成本,定期检查目标成本的达成情况。二是建立奖惩制度。根据各部门目标成本的落实情况进行奖罚。三是提高医院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医疗总成本,稳定病人诊疗费用,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医院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要确立全过程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一是要严把用人关,确保重要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二是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院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形成自检自律的工作态度;四是对部分重要岗位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转换制度,以便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目的。

(六)建立医院有效评价体系 医院应当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实施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一是健全性,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建立必要的检查监督机制。二是适应性,评价内控制度要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三是一致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与医院的总体目标要一致,各个控制环节紧密协作。四是成本效益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目标范文2

【关键词】 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审核;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鉴证终极目标; 内部控制鉴证直接目标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4-0122-05

一、引言

内部控制鉴证目标是通过内部控制鉴证得到的结果,这是内部控制鉴证的基础性问题。现有文献主要从鉴证者的角度讨论内部控制鉴证目标,未能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鉴证目标。笔者认为,内部控制鉴证目标是一个体系,既有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也有鉴证者的目标。同时,内部控制鉴证区分为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核、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业务类型不同,鉴证目标和鉴证产品也不同。本文从相关主体和鉴证业务类型两个角度,将内部控制鉴证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内部控制鉴证目标体系。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内部控制鉴证目标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从相关主体和鉴证业务类型两个角度提出一个内部控制鉴证目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其次,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权威文献对内部控制鉴证目标的规定,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鉴证包括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审核,鉴证目标也包括上述三类。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是促使企业切实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执行[ 1 ]。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所以,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应当与内部控制目标相适应,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确定应当依据内部控制目标[ 2 ]。还有一种观点从宏观角度认知内部控制评价目标,认为内部控制评价目的有三个:为政府以及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客观依据;对上市公司形成强有力的声誉制约,激励企业努力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使企业了解内部控制状况,找出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经营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投资依据,繁荣我国的资本市场[ 3 ]。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现有文献主要涉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与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具有一致性,无论是财务报表审计,还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其终极目标是一样的[ 4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Q策有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合理保证,提高对外公布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 5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保证资本市场的秩序[ 6 ]。另外一些观点则区分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和财务报告审计目标,但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观点不同。多数文献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对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独立发表审计意见[ 7-9 ];有的文献则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就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所作的评估表示意见[ 10 ];还有的文献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可行,只是在不同的选择下,审计主题不同,以内部控制报告为审计结论对象的间接报告方式审计,其目标是对经营者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报告是否合法、公允进行评价,以内部控制为审计结论对象的间接报告方式审计,其目标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进行评价[ 11 ]。

上述关于内部控制鉴证目标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性,然而,现有研究并未区分不同相关主体的目标,所涉及的基本上是审计师的目标。本文从相关主体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类型两个维度来探究内部控制鉴证目标。

三、理论框架

(一)内部控制鉴证目标体系

内部控制鉴证属于广义审计,类似于审计目标,内部控制鉴证目标就是相关各方希望通过内部控制鉴证得到的结果。很显然,这种相关各方至少包括:第一,内部控制鉴证的利益相关者希望得到的结果,例如,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人、投资人、政府监管部门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希望通过内部控制鉴证得到什么结果;第二,鉴证者希望通过内部控制鉴证得到什么结果。

从逻辑上来说,利益相关者的鉴证目标是鉴证者鉴证目标的基础,前者类似于顾客需求,后者类似于产品供给,没有顾客需求,也就没有产品供给。同时,鉴证产品供给要满足鉴证产品需求,不能满足鉴证需求的鉴证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鉴证产品需求是基础性的,具有终极意义,是内部控制鉴证的终极目标;而鉴证产品供给是回应性的,是适应鉴证需求而产生的,决定鉴证产品内容、鉴证产品定位和鉴证产品种类,是内部控制鉴证的直接目标。总体来说,直接目标决定鉴证产品,而终极目标是鉴证产品消费之后的结果。

根据内部控制鉴证的发展状况,一般来说,内部控制评价①、内部控制审核、内部控制审计是主要的鉴证业务类型,每种鉴证业务类型都有利益相关者和鉴证者,所以,都有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组合起来,大致如表1所示,形成内部控制鉴证目标体系。

(二)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体系:终极目标

内部控制评价是各个组织的管理层主持的对本组织内部控制的评价,这种评价希望达到什么结果呢?

这里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三方面:外部利益相关者、管理层、内部单位负责人,他们各有自己的鉴证目标。

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内部控制缺陷会影响管理层履行其经管责任,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外部利益相关者有抑制内部控制缺陷的需求,其中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希望管理层自己能对本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制度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改。

从管理层来说,内部控制评价区分为组织层面内部控制和内部单位内部控制。由于管理层本身的有限理性,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也可能存在缺陷,通过对这个层面的内部控制鉴证,可以发现这些缺陷,从而有利于管理层更好地履行其经管责任。组织内部的各单位是管理层领导的下属单位,其负责人是管理层的人,由于有限理性、自利,再加上环境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等因素的存在,内部单位的内部控制可能存在有意或无意的缺陷,这种缺陷当然会对管理层履行其经管责任不利,管理层当然希望及时地发现和整改这些内部控制缺陷。

从内部管理负责人来说,其是管理层的人,如果他要最大善意地履行经管责任,则完全有激励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即使他领导的内部单位没有内部控制缺陷,通过内部控制评价也能表明这种情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信号传递,会增加管理层对其信任。

以上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如果管理层或内部单位负责人由于自利而使得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这种缺陷是有利于管理层或内部单位负责人的,则他们会抵制内部控制评价。另外,如果管理层或内部单位负责人对本组织的内部控制高度自信,可能也会认为内部控制评价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没有价值。

从利益相关者来说,内部控制评价的终极目标是抑制制度缺陷。

(三)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体系:直接目标

内部评价机构希望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得到什么结果呢?前已叙及,直接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基础,直接目标是为终极目标提供鉴证产品,终极目标是使用鉴证产品之后产生的效果。那么,内部控制评价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抑制制度缺陷的需求呢?这需要从产品内容、产品定位和产品种类三个维度来考虑,其大致情形如表2所示。

下面,对表2中的内部控制评价产品作进一步阐述。

(1)内部控制评价产品内容。内部控制评价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展开:第一,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也就是对内部控制是否能达到其拟达到的目标,同时还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能达到其拟达成的目标,则这种内部控制就是有效的,否则,就存在缺陷。这里的控制缺陷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不能达到其拟达成的目标;其二,虽然能达到其拟达成的目标,但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总体来说,内部控制合理性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从不同角度对内部控制状况的描述,合理性更加关注内部控制过程,而有效性更加关注内部控制结果,过程是结果的基础,所以,内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异曲同工的,它们的对立面是内部控制缺陷。第二,评价内部控制合规性。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要遵守组织外部相关的法规法律制度,如果违背了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则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就是不合规的,这种制度当然无从谈有效或合理。内部控制评价属于内部审计职责,所以,内部控制评价产品内容类似于审计目标的合规性和效益性(更恰当地说,这时的效益性应该是合理性,但是,一般来说,审计的直接目标通常界定为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2)内部控制评价产品定位。内部控制评价产品定位有两种选择,一是批判性评价,二是建设性评价。在批判性评价定位下,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揭示内部控制缺陷;二是根据制度缺陷的责任程度,对一些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上述两个问题解决之后,相关责任人得到了处理处罚,但是,制度缺陷可以依然存在。为此,建设性评价就产生了。建设性评价就是在批判性评价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第一,提出制度缺陷完善建议;第二,对制度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整改;第三,跟踪整改结果,彻底了解整改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报告。从理论上来说,内部控制评价产品定位可以选择批判性定位或建设性定位,但是,一般来说,为了实现内部控制评价的终极目标,需要评价者选择建设性定位。

(3)内部控制评价产品种类。从产品种类来说,内部控制评价产品包括评r报告、评价决定、评价建议和评价整改报告。评价报告的主要信息包括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存在何种缺陷、缺陷的原因、缺陷的责任人,评价决定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缺陷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处罚决定,评价建议是对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的建议,评价整改报告是对制度缺陷整改情况的报告。上述内部控制评价产品种类的选择依赖于内部控制评价产品定位,一般来说,如果是批判性产品定位,则主要是评价报告和评价决定;而在建设性产品定位下,则评价建议和评价整改报告都有用武之地。

从内部控制评价者来说,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是通过评价产品内容、产品定位和产品种类来满足利益相关者抑制制度缺陷的需求,产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合规性,产品定位包括批判性和建设性,产品种类包括评价报告、评价决定、评价建议和评价整改报告。

(四)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目标体系:终极目标

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审核都是外部独立机构实施的,前者是合理保证,后者是有限保证[ 12-13 ],所以,本文将两者合并起来分析。利益相关者希望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得到什么结果呢?这里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各类利益相关者都有自己的期望。

先来看外部利益相关者。投资者或供资者是第一类外部利益相关者,他们投资或供资于某组织,成为该组织的委托人,与该组织的管理层形成委托关系,而作为人的管理层由于自利或有限理性,再加上环境不确定性、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该组织的内部控制完全可能存在缺陷。内部控制是实现该组织目标的制度保障,如果该组织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则该组织的目标之达成就失去制度保障。所以,投资者或供资者为了实现其投资或供资之目标,有激励抑制该组织的内部控制缺陷,通过外部机构对该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或审核,鉴证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除了投资者或供资者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外,政府监管机构也是外部利益相关者或外部相关利益者的代表。一方面,监管机构出于保护投资者或供资者的利益,希望该组织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另一方面,监管机构还希望该组织能依法运行,而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该组织的依法运行提供合理保证。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监管机构完全有激励抑制该组织的内部控制缺陷,而通过外部机构对该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或审核是其中的重要路径。

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来说,内部利益相关者是操持该组织的管理层。一方面,由于有限理性,其设计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缺陷,而这种缺陷会影响其最大善意履行经管责任,所以,管理层可能有激励通过外部机构来抑制其内部控制缺陷,而外部机构鉴证其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是重要的手段。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层认为其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通过外部机构的鉴证,会将这种结果传递给外部利益相关者,从而有利于增加管理层自身及其所操持的这个组织的信誉和美誉,所以,管理层并不排斥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当然,如果管理层也可能由于对组织的内部控制过度自信或自利动机,排斥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

从外部和内部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有激励通过外部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发现并整改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的终极目标是抑制制度缺陷。

(五)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目标体系:直接目标

外部审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中的目标称为直接目标,那么,外部审计师希望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得到什么结果呢?总体来说,就是提供令利益相关者满意的审计或审核产品。这需要从产品内容、产品定位和产品种类三个维度来考虑,其大致情形如表3所示。

下面,对表3中的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作进一步阐述。

(1)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内容。关于内部控制状况,外部审计师给利益相关者提供哪些信息呢?一般来说,要包括两方面的信息:第一,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利益相关者首先需要了解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也就是说,内部控制能否为其拟实现的目标提供合理的基础,这类目标称为合理性或有效性;第二,如果内部控制本身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也可能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利益相关者需要了解内部控制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这类目标称为合规性。

(2)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定位。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定位有两种选择,一是批判性评价,二是建设性评价。批判性评价定位下,外部审计师主要揭示内部控制缺陷。建设性评价就是在批判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制度缺陷完善建议,跟踪整改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报告。从理论上来说,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定位可以选择批判性定位或建设性定位。但是,外部审计师类型会影响其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定位,一般来说,政府审计机关通常会选择建设性定位,而民间审计组织则要根据合约的规定来确定其定位,通常情形下会选择批判性定位,即使选择建设性定位,跟踪整改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报告的可能性也不大。

(3)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种类。从产品种类来说,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包括审计或审核报告、审计或审核建议和审计或审核整改报告。审计或审核报告的主要信息包括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存在何种缺陷、缺陷的原因,审计或审核建议是对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的建议,审计或审核整改报告是对制度缺陷整改情况的报告。上述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种类的选择依赖于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定位,一般来说,如果是批判性产品定位,则主要是审计或审核报告;而在建设性产品定位下,则审计或审核建议和审计或审核整改报告都有用武之地。

从外部审计师来说,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的目标是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内容、产品定位和产品种类来满足利益相关者抑制制度缺陷的需求,产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合规性,产品定位包括批判性和建设性,产品种类包括评价报告、评价建议和评价整改报告。

四、例证分析:我国权威规范对内部控制鉴证目标的规定

本文以上从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类型和相关主体两个维度分析内部控制鉴证目标体系,下面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我国权威规范δ诓靠刂萍证目标的规定,以一定程度上验证本文的理论框架。

(一)内部控制评价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财会〔2010〕11号)规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201――内部控制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这里的控制审计,显然就是内部控制评价。

上述两个权威规范显示,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形成评价结论。本文前面指出,评价者的直接目标通过评价产品内容、产品定位和产品种类来实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形成评价结论,属于评价产品内容中的有效性或合理性。

(二)内部控制审核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会协〔2002〕41号)第二条规定,“内部控制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似乎审计师是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结论发表意见。然而,在审核报告范例中,却有如下范例:“我们认为,贵公司按照X标准于X年X月X日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与会计报表相关的有效的内容控制。”

上述内容显示,内部控制审核的目标是对特定日期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而不是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认定发表意见。本文前面指出,外部审计师的直接目标通过审核产品内容、产品定位和产品种类来实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形成审核结论,属于审核产品内容中的有效性或合理性。

(三)内部控制审计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财会〔2010〕11号)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上述内容显示,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形成评价结论。本文前面指出,外部审计师的直接目标通过审计产品内容、产品定位和产品种类来实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形成审计结论,属于审计产品内容中的有效性或合理性。

总体来说,我国权威规范界定的内部控制鉴证目标包括在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之中,但是,主要涉及内部控制鉴证直接目标,未涉及终极目标。

五、结论

内部控制鉴证目标是一个体系,既有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也有鉴证者的目标。本文从相关主体和鉴证业务类型两个角度,将内部控制鉴证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内部控制鉴证目标体系。

从相关主体来说,包括利益相关者和鉴证者,前者的目标称为终极目标,后者的目标称为直接目标。利益相关者的鉴证目标是鉴证者鉴证目标的基础,前者类似于顾客需求,后者类似于产品供给,鉴证产品需求是基础性的,具有终极意义,是内部控制鉴证的终极目标;而鉴证产品供给是回应性的,是适应鉴证需求而产生的,决定鉴证产品内容、鉴证产品定位和鉴证产品种类,是内部控制鉴证的直接目标。

从业务类型来说,内部控制鉴证包括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审核,这三类鉴证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和鉴证者,从而有不同的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从利益相关者来说,内部控制评价的终极目标是抑制制度缺陷;从内部控制评价者来说,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是通过评价产品内容、产品定位和产品种类来满足利益相关者抑制制度缺陷的需求。产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合规性,产品定位包括批判性和建设性,产品种类包括评价报告、评价决定、评价建议和评价整改报告。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从外部和内部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有激励通过外部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发现并整改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的终极目标是抑制制度缺陷;从外部审计师来说,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的目标是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内容、产品定位和产品种来满足利益相关者抑制制度缺陷的需求,产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合规性。产品定位包括批判性和建设性,产品种类包括评价报告、评价建议和评价整改报告。

【参考文献】

[1] 牛爱民.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6):132-134.

[2] 戴文涛,王茜,谭有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念框架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3(2):115-122.

[3] 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9-78.

[4] 谢盛纹.PCAOB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具体实施中的问题[J].会计之友,2007(9):94-95.

[5] 谢晓燕,张心灵,陈秀芳.我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实选择:基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关联的分析[J].财会通讯,2009(3):125-127.

[6] 韩丽荣,郑丽,周晓菲.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理论分析及现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9):125-131.

[7] 刘明辉.内部控制鉴证:争论与选择[J].会计研究,2010(9):43-50.

[8] 董凤莉,任国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要素及实施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1(12):27-28.

[9] 周曙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比较研究[J].商业会计,2011(12):31-32.

[10] 张龙平,陈作习.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及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89-94.

[11] 谢少敏.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方式的理论分析[C].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内部控制目标范文3

(一)传统理论对内部控制目标认识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目标,是决定内部控制运行方式和方向的关键,也是认识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从内部控制理论的沿革过程来看,内部控制概念大体经过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等几个主要阶段。纵览这些理论,可将内部控制目标的要义归纳如下:

1、经济、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2、按管理当局一般的或特殊的授权进行业务活动;

3、保障资产的安全与信息的完整性;

4、防止和发现舞弊与错误;

5、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并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尽管传统理论关于内部控制目标的这些认识几乎体现了内部控制的所有动机,但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不断变迁和组织管理水平的精益求精,人们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已有认识显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会计中关于资产的概念排斥了一些重要的经济资源,如人力资源及其信息。要达到组织的目标,必然要对这类资源加以保护,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否则,人的能力和知识也会被破坏或流失到其他组织中去。同时,信息也有可能被偷窃、滥用和收买,因此,只注重信息的完整性而忽视其安全性同样是片面的。

2、传统理论强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因为会计信息系统也应收集许多非财务信息,所以内部控制需要保证所有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都是准确和可靠的。

3、传统理论只强调了经营效率,忽视了作为衡量一个组织业绩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效率是对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计量(有效的经营在生产过程中以最低的消耗生产产品),经济性衡量投入的成本(经济的经营以低成本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有效性涉及到与目标相应的实际结果。

4、传统理论隐含地强调了内部控制的消极作用,即只强调用以阻止和防范不必要行为的特定政策和程序,而忽视了内部控制既“防止”又“激励”的双重功能。“控制”并非简单而机械的“限制”,要确保内部控制的效果,内部控制一定是一个组织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机制。

上述这些认识的偏差和局限性,是导致内部控制在组织中实施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拓展内部控制的内涵,重新认识和界定内部控制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控制目标的重新界定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组织中的内部控制目标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查错和纠弊,而是涉及到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多元化、纵深化的趋势。

1、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要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就必须及时对那些构成组织的资源(财产、人力、知识、信息等)进行合理的组织、整合与利用,这就意味着这些资源要处于控制之下或在一定的控制之中运营。如果一个组织未能实现其目标,那么该组织在从事自身活动时,一定是忽视了资源的整合作用,忽视了经济性和效率性的重要性。一家医院有优秀的医生、能干的工作人员和先进的设备,但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充分用于医疗,这家医院是没有效率的。例如,如果病人因为医院不良的饮食而不能使患者痊愈,这家医院就没有实现其目标。因为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就是直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所有的组织活动和控制行为必须以促进实现组织的最高目标为依据。

2、服从政策、程序、规则和法律法规。为了协调组织的资源和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将制定政策、计划和程序,并以此来监督运行并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另一方面,组织还必须服从由社会通过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则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因素等所施加的外部控制。内部控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外部限制因素,就会威胁组织的生存。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必须保证遵循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则。

3、经济且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因为所有的组织都是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运作,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取决于能否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制定和设计内部控制必须根据能否保证以最低廉的成本取得高质量的资源(经济性)和防止不必要的多余的工作和浪费(效率)。例如,一个组织能够经济地取得人力资源,但可能因缺乏必要的训练和不合适的生产计划而使得工作效率很低。管理者必须建立政策和程序来提高运作的经济性和效率,并建立运作标准来对行动进行监督。

4、确保信息的质量。除了建立组织的目标并沟通政策、计划和方法外,管理者还需利用相关、可靠和及时的信息来控制组织的行为。事实上,控制和信息是密不可分的,决策导向的信息受制于内部控制,没有完备的内部控制便不能保证信息的质量。也就是说,管理者需要利用信息来监督和控制组织行为,同时,决策信息系统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也依赖于内部控制系统来确保提供相关、可靠和及时的信息。否则,管理者的决策就有可能给组织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必须与确保数据收集、处理和报告的正确性的控制相联系。

5、有效保护组织的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要求组织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如果资源不可靠、损坏或丢失,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保护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一是确保这些资源不被损害和流失,二是要求确保对资产的合理使用和必要的维护。

在现代社会,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其遗失、损坏和失窃也会影响组织的竞争力和运作能力。因此,一个组织的数据库必须防止非授权的接触和使用。

人力资源是组织获得竞争力的根本性财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一个组织行动能力的“放大器”。一个组织的员工队伍代表了组织在培训、技能和知识上的大量投资,其作用是难以替代的。因此,工作环境,尤其是内部控制环境不仅要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要培养其对组织的忠诚。

(三)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途径

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错综复杂。但通过系统研究和归纳,我们可得出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途径。

1、适应外部控制环境,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为实现组织的最高目标,内部控制必须谨慎设计以适应环境。

就外部控制环境而言,正如前面所讨论的,组织必须服从于社会通过法律和法规、职业道德规则、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等表现出的一系列要求,尽管管理者不能轻易地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但为使内部控制能有效运行,管理者一定要建立一个内部控制系统来确认和满足组织的外部环境要求。例如,顾客的需求便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外部要求。人们正在寻求通过管理技术如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改善整个运行过程这一原理,明确要求内部控制要包括严格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方法,以满足组织外部要求。

组织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指那些可由管理者自身主观努力而设计和决定的影响因素。如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组织形象、员工行为、资源规模与结构等,这众多的因素又影响和决定着组织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涉及员工对组织运行方式的集体感受,对组织如何处事的共识。因为组织文化既反映又影响员工的态度与行为,如果组织文化是有益的,那么控制一定要有利于这种文化。在一个组织中,如果其文化氛围是官僚和墨守成规的,员工就倾向于遵从“本本主义”的行为方式;相反,在以顾客为导向的文化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便会盛行。以顾客需求定位的组织文化鼓励创造和革新,而前者对此是否定的。由于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目标与方法对培养主动性和革新文化又不失机械的限制,所以,组织文化对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员工的积极性是决定内部控制运行的行为因素。了解控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为实现控制目标,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们的正常需求,并尽可能减少不正常的行为发生。具体而言,就是在充分重视和尊重员工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的同时,强调员工的积极性。

与早期的等级结构相比,现代组织更富有弹性,并鼓励员工更多地参与管理。即使在最简单的组织中,相互作用的组织结构也要求有共同的目标和指导,以通过战略、战术决策和操作控制过程来实现这些目标。尽管控制的目的是调节组织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但这不只是简单地减少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的行为。为了防止和解决问题,内部控制系统一定要激励那些对实现组织目标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因为内部控制本来就具备“激励那些对实现组织目标有积极作用的活动;防止那些威胁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的双重功能。

尽管“控制”一词通常与限制行动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要保持竞争力,现代组织一定不能僵死和缺乏弹性。面对放松管制、不断增长的竞争,生机勃勃的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技术创新及流动的、充满希望的劳动力,现代组织需要比以往更加敏锐和富有活力。尽管政策和程序是维持可靠的系统和保证前后一致的行动所必须的,但如果这些程序和制度过于压抑和拘束人,一旦出现问题,员工便无力解决。因此,组织应当努力培育一种奖励职员、鼓励创新、正直可靠的控制环境。

当然,控制也会因员工的不理解、马虎、疲劳而丧失效率,同时,控制也可能因员工的不理解或不认同而产生敌意并采取消极的态度,这些不测事件和行为都会对组织目标构成威胁。所以,一个健康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当既能推动对实现组织目标有贡献的积极行为,同时也能防止危害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3、控制成本是衡量控制效益的关键因素。控制只有在经济上可行或处于有关健康、安全等类似的“至高无上”的观念的考虑才能得以实施。任何控制行为均会产生成本,控制成本包括控制自身的有形成本、由于实施控制而造成的机会和时间的丧失以及员工对控制的反感和不满所造成的损失等。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中,一定要将这些成本与不实施控制而产生的不测事件、错误、低效率和舞弊使组织受到损失的风险联系在一起进行权衡。一般来说,潜在的损失是单一事件的价值、事件发生次数及事件所造成风险的函数。潜在损失将明显随着其价值或在组织中的重要性而增加;一种似乎是微不足道的错误或低效率会因为频繁出现而变得严重;某些资产(如现金)的性质使其较其他资产更容易受舞弊、滥用和破坏的损害。

对一个组织而言,需要清楚地判断潜在损失的风险,并予以量化,以便设计和实施成本效益控制程序。以控制为目的的风险评价,直接集中于风险的性质和可靠性,以及采用相应控制的可行性和成本。风险评价可以采用结构风险分析模式评价组织的整体风险或某项业务的单独风险。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内部控制不留痕迹地融入组织管理的每个方面。我们应尽力避免将内部控制视为一种独立的、辅助的部分。其理由是将控制融入组织的整个管理体系之中,能明显地降低控制成本,并产生良好的控制效益。

(四)内部控制运行的威胁因素

内部控制的威胁因素是指那些普遍存在的妨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消极现象。即使一个设计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也可能因忽视内部控制运行的威胁因素而使其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正视这些威胁因素。

1、管理者不够正直。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使诚实人能保持诚实,并不能有效防范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层(又称白领阶层)如果不能很好地遵守道德规范将会严重干扰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2、合谋。对不相容的岗位和职务,即使采取职责分开的控制手段,如果员工们企图共串通和欺诈的话,控制所防范的风险和不测事件仍会发生。

3、利益冲突。对组织而言,利益冲突,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与组织利益的冲突,会对控制系统构成显著的威胁。

4、环境变化。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可能会因其运行环境发生变化而削弱。管理者一定要密切注意环境的变迁和组织运行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不失时机地调整和改进内部控制系统。

5、管理当局的忽视。对任何控制系统的严重威胁是管理当局的不重视。一个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如果管理者把它搁置一边,便等于没有内部控制。同时,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忽视,为组织的员工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长此以往,这种风气便会盛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无疑置组织于危险的境地。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2]于增彪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J].会计研究,2001(11)。

内部控制目标范文4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目标构造机理 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合理地构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特别是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关系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则是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构造

现代企业制度其实质是指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制衡为主的各种权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安排,在这个多元利益主体结构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既包括 “会计控制”,又包括 “对会计的控制”,从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五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等规定来看,也显然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企业不同利害关系者对企业的权力和经济利益要求及其所承担责任的不同,实施会计控制的目的也就不同,因此,企业内部权责结构决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当然,我们在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种目标的差异时,并不否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目标具有相同之处,即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利害关系各方之利益的共同所在,因此,它是协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具体目标不对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基本点和根本依据。

在现代企业利害关系者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两大集团。按照这一原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可以分为所有者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目标两大目标群。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其投入企业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实现其资本保值、增值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控制作保证。因此,企业所有者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相关、及时的会计信息是所有者了解、查证受托经营者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尽职尽责履行其受托职责的基本依据,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够了解掌握其资本的安全性、收益性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实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经营管理者的必要干预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全面履行其受托经管责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经营者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会计控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对会计的控制并通过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热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企业所有者提供为企业所有者接受的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以解脱其受托责任。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按照企业治理结构原理,上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目标,还应具体划分为股东、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财会经理、内部审计等若干层次具体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股东作为企业资本的出资者和股份的持有人享有所有权和股东权,在内部会计控制上拥有审查财务账簿和股东大会决议以及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法定权利机关,享有决议权、听取报告权和查核权,股东大会可以查核董事会所造具的财务会计报告,查核监事对这些财务会计报告及账册审核后所提出的报告。可见,股东及股东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会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监督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投资及管理决策。董事会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同第三者进行交易活动的法定必备的业务执行机关,对业务执行起决策作用,它接受股东的委托,负责公司的战略和资产经营,监督和制约经营主要决策,董事及董事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保证计划、投资方案、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的科学公平合理、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制定高效可行的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等。企业经理人员由董事会委任,是企业的人,具体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协助董事会制定企业战略并负责具体实施,如制定企业长短期计划;制定、建议并实施企业财务总战略;制定并实施有关企业预算和管理控制程序,确保企业管理者能够掌握正确信息,以明确目标、做出决策、监督绩效;具体管理企业的劳动人事、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以及财务事项。从此不难看出,企业经理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营管理要求的内部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经营风险控制系统;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监事有公司创立会或股东大会选任并对股东大会负责,它是对董事和经理班子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或个人;监事会是对董事会、董事和经理人员等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其主要职权是对公司普通业务的监察和财务会计监察,因此,监事及监事会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及行为、财务会计工作及会计资料实施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确保股东及股东大会目标的实现。按照《公司法》及《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单位财务负责人 (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与其他副总经理一样由总经理提名、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单位财务负责人报酬事项由董事会决定,显然,财务负责人既要对总经理负责,又要对董事会负责,但最终或主要是对董事会负责,因而企业财务负责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董事会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并接受监事会的监督。以此类推,企业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认真实施会计监督、履行自身职责、(在正常的、不违规的前提下)对财务负责人负责。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在我国内部审计主要是对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在我国内部审计的建制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部审计身份及目标的定位问题,即为准服务对谁负责?世界多数国家公司的监控机制,主要有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采用单轨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和董事会两者,在董事会内分设一个或数个委员会,其中具有直接监督责任的是审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监控公司内部控制的结构、审查内部稽查部门、推荐公司签证会计师、审查公司年度内控计划、核阅公司财务报告等;采用双轨制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察人 (即监事会)三者,而其监控的主要机制是董事会负责业务的经营,监察人负责监督董事会业务的执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即属后者。在双轨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审计设置是隶属于股东会、还是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呢?如果隶属股东会,那么其职能则与监事会职能相重复;如果隶属总经理,那么董事会势必需另设内部审计机构,因此,笔者持在董事会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这样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严密内控系统,即股东会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内控,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它管理者实施内控。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因此,明确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内部会计控制具体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分权制约原则,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应对企业会计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所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按照社会审计的基本职责来看,聘请、委托注册会计师的权利及有关事项应有企业监事会负责,以保证社会审计发挥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和促使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的作用。

按照约束与激励原理,在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目标的同时,明确激励目标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内容。确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激励目标的基本原则应是约束与激励相一致,即谁约束谁激励。在美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中,通常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同时,设置提名委员会和报酬委员会,分别负责提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任免和报酬方案,报请董事会研究确定 (主要管理人员的提名及报酬应报请股东会研究确定)。美国做法值得借鉴。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来划分大致如下:内控制度科学合理、查错防弊及时准确、财产安全完整、业务活动健康运行、风险控制系统有效、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信息及时有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管理效率真实高效、国家法规贯彻执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完善升华等,这些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递进层次关系,通常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条件。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的基本内控目标,包括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两个基本部分,企业应按照《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章制度,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及其以下各基层管理和业务经管部门及人员的内控权限、职责义务范围、履行方法及其奖惩内容、办法等各项内容都应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尤其是各部门及经办人员的内控目标及具体内容应具体详尽、科学合理适当。查错防弊及时准确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应是企业内部各管理阶层、各管理部门的会计控制目标,但是各管理阶层及管理部门的具体查错防弊的具体目标、具体方法及措施却是不尽相同的,如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过程中的查错防弊,应有财会部门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相应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需分离、。相关机构及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加强款项收付的稽核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各资金使用部门应严格遵守授权与批准程序及权限范围的规定,会计部门及人员应严格履行审查监督职责。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企业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因为,从会计基本原理来看,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包含着资本的安全完整,资产是资本赖以存在的自然形态,资产还是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有用的经济资源,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也有赖于资产的安全完整,它要求企业会计在稳健等会计原则基础上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在尽可能防范和抵御未来资产风险的基础上,从事会计核算及监督工作,在制定各项投资及其它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投资及其它决策的风险因素。可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自然物质和权力形态的安全完整,更是财产价值形态的安全完整,因此,财产安全完整是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内控目标和职责。促使并保证企业业务活动健康运行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所谓业务活动健康运行应是指各项业务活动内容合理合法、符合企业整体业务目标要求和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业务风险在可预见的控制范围之内,开办业务活动的手段与方法科学正当、无违法违纪行为,业务活动效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性和前瞻性,业务活动运行程序明确顺畅、快捷、高效率,业务经办部门及人员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等的运行状态,可见,业务活动健康运行这一内控目标涵盖了得笺具体的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系统有效目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种类、内容、风险程度、风险发生及其防范部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防范规避风险措施得当,风险信息反馈灵敏准确,防范风险能够令行禁止,防范风险的奖惩制度严明等。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既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又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会计正是通过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的记录、汇总、报告等手段实现其对企业经管责任落实、对企业财产及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职能的。从大的方面讲,会计工作与业务经办活动是两项不相容职务和工作,会计是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的基本方式和手段,这是会计存在并取得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因。美国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 《会计思想史》著作中指出:“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这种会计不仅应保护物质财产的安全,而且应证明管理这些财产的人是否适当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调查受托者的诚实性和可靠性的需要,使内部控制成为所有古代簿记制度的主要特征。”这充分地说明了会计及会计资料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会计及会计资料的内部控制本质。会计信息及时有用是在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前述各个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进一步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所谓 “信息”是指有用的消息相资料,会计信息是指对企业利害关系者进行管理及经营决策有用的会计资料,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层次内容来看,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主要是单位负责人、会计部门及人员的基本内控职责,会计资料能否进一步成为会计信息这主要是股东、股东会、监事会等的内控职责,也就是说会计资料是否有用要根据使用者的目的和标准来判断,忽视会计资料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及目标的区别,只能混淆内控中的不同职责与任务,所以《会计法》将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作为其基本立法宗旨之一,并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负责是科学合理的,是一大进步,因此,这里将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和会计信息及时有用作为两个层次的内控目标是有现实及理论意义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是指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外的其它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应健全完善,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除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外,还应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与内控制度协调一致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确保这些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管理效率真实高效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保证真实反映企业管理效率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过于繁琐,不讲效率,同时又要保持适度的控制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博弈空间,以便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国家法规制度贯彻执行不仅是社会审计、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施 “再控制”的目标之一,而且还是国家以所有者和国家宏观管理者的身份实施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这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之一。当然,这里也包括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国家法规制度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这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时会存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做得很好,但是由于其它原因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并不好的情况,也就是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并不是说企业效益就一定好。会计职业道德完善升华是指在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中,通过“它控”和“自控”,促使职业会计人进一步树立并增强正确的会计职业良心和职业责任感,进而达到会计职业道德不断完善与升华的一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过程。因而,就职业会计人而言,能够促使其会计职业道德的不断完善与升华,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最高尚之目标和精神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目标范文5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估

一、内部控制评估的涵义

根据COSO框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共同作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合理地保证公司实现以下目标: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章制度;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战略。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五个要素。内部控制评估就是围绕内部控制五个要素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展开的,是指为保障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由相关机构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审视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发现并改进内部控制缺陷的一系列过程。内部控制评估包括企业外部机构及人员(如事务所)进行的外部评估和企业内部机构及人员进行的内部评估。内部评估主要包括自我评估与独立评估两部分。自我评估是指公司相关机构和人员对所负责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的自我审视和评价活动。独立评估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内部控制所进行的一种独立客观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独立评估是及时发现内控缺陷、促进内控有效执行和不断改进的重要机制,共同构成公司内部控制评估体系。

二、内部控制评估的目标、对象与原则

(一)内部控制评估的目标

内部控制评估的目标应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价,考核内部控制所规定的目标实现与否。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规目标、资产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因此,内部控制评估的目标应是对以上五个目标的内控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

(二)内部控制评估的对象

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从控制过程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分为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程序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地前提下,内部控制能够按照设计的内部控制程序正确地执行,从而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离不开设计的有效性,如果内部控制在设计上存在漏洞,即使这些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一贯的执行,那么也不能认为其运行有效的。

从控制目标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分为合规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产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中,合规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进行违法活动或违规交易;资产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及时为董事会和经理层所了解或控制;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董事会和经理层及时了解战略定位的合理性、实现程度,并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三)内部控制评估的原则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估至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评估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评估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客观性原则。评估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三、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估的程序

(一)确定风险领域,制定内控评估计划

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应研究本企业内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企业组织机构、行业特点等,结合企业管理目标,进行充分的调查,可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初步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对重要性做出初步判断编制整体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把审计的焦点放在那些风险大、对企业实现目标影响大的事项上。在进行内控评估前,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分类,对组织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风险事项进行重点评估。

(二)对确定的风险事项进行评估

评估中通常运用抽样、观察、分析、调查与评估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有关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证据,确认企业主要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得到实现。将风险点与控制点结合起来进行评估。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下,在开展内控评估时,可采取先从重要风险领域分析判断可能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风险点,进而在内控实施细则中寻找相应的控制点进行评估。在评估中如果有风险点而没有控制点,应及时对内控实施细则进行补充和完善,以确保及时防范重大内控风险,使内控评估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全过程动态防范风险机制,为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有用信息,为公司治理提出建议和整改措施。

可以采取以下审计程序:(1)研究、评估与组织业务有关的当前的发展情况、趋势、行业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影响组织的风险,是否存在监督、评价、管理这些风险的控制程序;(2)检查公司政策、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会议记录,确定组织的经营战略、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及风险偏好和风险接受程度;(3)检查管理层、内部审计师、外部审计师以及其他有关方面以前发表的风险评估报告;(4)与被审单位管理层及相关人员交流,了解被审单位存在的风险及采取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5)独立评价被审单位风险管理程序的有效性,评估风险管理结果报告的充分性和及时性;(6)评估管理层风险分析是否全面、正确,风险管理措施是否适当,并提出改善建议,说明风险管理实务中存在薄弱环节的问题。

(三)得到评估结论,出具评估报告

内部控制人员在评估结束后,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以经过核实的证据为依据,形成评估结论与建议,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中一般包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组织安排,评估期间及范围,评估方法,所发现问题的表现、面临的风险、成因、影响、改进建议等,以及单位内控控制设计及执行是否有效的结论。

四、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准

进行内控评估时,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所在,内控评估的重点应该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在评价标准、指标和权重的选择上均要把握风险管理理念,这是内控评估的焦点。

(二)应选取科学合理的标准

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是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和前提。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而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价,其结果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与否。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首先必须确定的是采用何种评价标准对内控整体乃至具体的内控项目进行评价。结合内部控制评估的目标,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可以选用结果评价标准和过程评价标准。结果评价标准就是要考核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基于内控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结果考核指标。过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按照内控项目来进行,按照风险管理思想,根据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来设定控制标准。

(三)关注内部控制的经营与战略目标

内控评估目标包括合规目标、资产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五个方面,而在具体执行中,企业评估侧重点一般关注于合规目标、资产目标和报告目标,至于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受到的关注程度较少。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显然,经营与战略目标是最重要的。

在具体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时,不同的评价主体可能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界定也不同,如监管部门推动实施的内控评价,其目标可能更多地关注内控制度所达到的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而企业自身进行的内控评估,其目标就不应局限于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还应该包括内控对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程度。

(四)完善内部控制评估的考核监督机制

我国许多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制定了很多的内部控制条文,但多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同时发现的内控缺陷难以有效整改落实,大大降低了内控评估的风险防范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内控评估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强化内控执行、防范相关风险起着非常更重要的作用。对具体风险点与控制点流程中所有关键环节的内容建立目标和量化评价考核标准,细化内控考核细则;开展分类别内控评估工作质量评比,兑现考核奖惩,强化内控执行。同时,为保证内控缺陷的整改落实,可将内控执行情况、缺陷报告情况及整改情况与部门或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9.

内部控制目标范文6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是我国近期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从动态角度看,内部控制是一个设计、执行、评价和整改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常规性活动和制度性安排。只有合理构建并正确应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与持续改进。

从国际视野看,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存在众多模型,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2年颁布,1994年修订) 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但这两种框架也存在不足: Thomas(1993)认为,COSO报告的评估标准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面并没有提出任何具体标准,对实务的指导相当有限。ParveenP. Gupta博士(2006)发现,企业管理者仅仅依赖COSO的1992框架很难做出公允和一致的评价。从国内看,随着2010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建立,如何结合自身情况实施内部控制就成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课题。如果企业无法通过评价了解其内部控制缺陷所在,就难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现行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整改;即便设计并运行了内部控制制度,如果缺乏持续改善的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发挥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中信泰富、东方航空等发生的一系列投资巨亏事件就折射出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无法正确建立或应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持续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问题。另一方面,尽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已经正式颁布,但是其侧重于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是否能够适应企业评价实务的需要、管理层能否依赖这一指引对内部控制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等等,这些都是亟须通过理论探讨并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概述

按照《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所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源自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有效性应当是内部控制为内部控制有关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和水平。有效性不同的内部控制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证,其变动范围应当是从0 到100%。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指出,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因此,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财务年度)的内部控制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或水平而进行的评价活动。如果评价结果达到评价标准(即合理的保证水平),内部控制有效;如果评价结果低于评价标准,企业内部控制无效。

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是一个点(陈汉文,张宜霞,2008),而是一个区间,并且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不同的相关目标来说含义不同。这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同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不同。对于不同目标而言,有效内部控制的含义不同,合理保证的内容不一。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财务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来说指的是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对于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来说,指的则是能够合理保证管理层和董事会及时了解目标正在实现的程度。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一)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既能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又能测试运行的有效性,同时还应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2.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3.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应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4.层次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划分若干个层次,每个层次设置若干指标进行评价。使评价体系更加简明,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状况。5.成本效益原则。在内控评价中应密切结合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业务特点以及企业规模的特点,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避免一味强调评价的完整性,忽视效率和成本。因此,必须考虑评价引起的成本和效益问题,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6、适用性和灵活性原则。不同企业由于规模、类型、所处行业、所处阶段等不同,内部控制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评价内部控制有效的具体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公司的特定情况和控制的重要性。

(二)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质是评价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水平是否达到或超过,就是相关目标的风险在经过内部控制之后是否已经降低到适当水平,如果已经降到适当水平,内部控制有效,反之无效。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性评价主要有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详细评价法的特点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而风险基础评价法的特点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当今的企业经营面临众多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的评价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识别内部控制的漏洞,及时修正,避免企业经营失败,因此,本文建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风险基础评价法。

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企业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企业内部控制要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相应的风险也会隐藏在企业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因此,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同,采用风险基础评价法,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规范》提出的企业内部控制的4个目标(即企业战略目标、企业运营目标、企业报告目标和遵循法律法规目标)可以分成先关的影响因素或实现内部控制子目标需要考虑的方面,每个影响因素或要考虑的方面又是通过具体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由此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战略目标是企业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进行的规划和安排,企业能否实现其制定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战略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战略实施是否具备充分的保障。因此,企业战略目标评价应从目标制定和目标保证两个方面进行。

对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言,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从企业层面的控制和业务层面的控制着手,所以,借鉴该指引,笔者认为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也应从这两方面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时代生存。对于经营活动效率效果的评价,可以从经营效果、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因为这些都是运营目标实现程度与否的具体反映)。

至于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可以从监管者监督的角度进行评价,主要是看企业的日常活动是否有违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企业是否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等。

本文构建了如表1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表1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旨在探索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与运行规律,为企业制订相关政策、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参考。然而,我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价都是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也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熊婷,程博.企业内控评价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2(02).

[2]牛爱民.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06).

[3]朱荣恩,应唯,袁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3.

[4]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03).

[5]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