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兹华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威廉华兹华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威廉华兹华斯范文1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焦点声音。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诗歌领域的理论。他认为“所有的好诗是自发的强大的感觉”,和诗歌源于“平静中集聚的情感”。他诗歌的原则在他的民谣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原则的主体,在我看来是从日常生活中去选择故事和情景,来联系或描述它们,自始至终,在选择语言表达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人的口吻来表达,同时,给他们赋予一定色彩的想象,即普通的事情应该以不寻常的方式呈现给心灵,而且,此外,最重要的是,通过追踪他们的痕迹使得这些事件和情景更有趣,当然并不是招摇过市,只是我们的天性使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华兹华斯诗歌写作的设置原则有三个方面:素材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和事件;语言上,是普通人的话语和创作过程,将想象力融合于场景或事件中来描述与表达内在的心理状态。这些原则有助于瓦解古典学派的英语诗歌的理论基础,拒绝强调耗尽了诗歌写作的强烈情感的形式主义和知识的方法,并激励新一代的诗人。因此,序言抒情诗集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表现,而华兹华斯是英语现代诗歌之父。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中渴望爱的自然表达,许多评论家称他为“自然的崇拜者”。他的东西可以穿透心脏,给读者自然的生命体验。“我是一片孤云”是大自然的杰作之一,它可以带我们去他的诗意的信仰的核心。它也是英语文学中最佳选集诗之一。因此,在下面,我将通过引用华兹华斯的诗学原则详细地分析这首诗。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首诗的主题。“我是一片孤云”是基于华兹华斯的妹妹多萝西.威廉在1802年4月回忆Ullswater的场景。当时,多萝西,威廉和他们的朋友一起去河边散步。然后,他们看到了几个靠近水边的水仙,当他们继续走有越来越多,最后,他们看到一长带的水仙花,“他们看起来那么亲密,直到永远不改变。它们到处可见,有一些长的几码高;但他们从不打扰到简单,团结和繁忙的公路”。他们都陶醉在这一幕。然后回家时,多萝西在她的日记记录了这一幕,而华兹华斯在宁静中想起相同的场景,整整两年之后这首诗完成。因此,很明显,这首诗的原始物质仅仅是湖旁边的一大片野生水仙,在寒冷的春风中飘摇,这是华兹华斯所感兴趣的东西,在人类生活中一个非常平凡的场景,然后我们来到这首诗的语言。除了少数的文学或诗歌词(“山谷”、“快活的”和“经常”),这首诗是来自于普通人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语言,从而使他的诗歌更容易理解。这也是他自己诗歌信仰的追求,让他的语言接近人的真正的语言。但是有一点应该指出,华兹华斯说在诗歌写作中说普通人的话而不是写首诗逐字复制人们的话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华兹华斯的声明是在词汇选择上的观点。

我们都知道,每种类型的诗,无论是一首十四行诗,或无韵诗,或颂歌都在形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此外,一个好的诗歌属性体现在很多高质量的语言方面,不仅包括词汇的选择,也是语音的选择,使用修辞手法,选择句子结构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华兹华斯提出这一点在上面引文说“选择真正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选择不仅从普通人的讲话,也要适合信息的传输和韵律诗的安排,然后让我们看看在这首诗中华兹华斯是如何满足这一要求的。这首诗基本上是用抑扬格四音步的编写,分为四节押韵方案:为每个节ababcc。更具体地说,在每个节,有三个押韵对联:第一行和第三行,第二行和第四行,和最后两行,从而使这首诗顺畅,和谐,有节奏。换句话说,这首诗在韵律中获得审美价值。除此之外,在语音层面上,这首诗还在其他特性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例如韵脚的安排,和语音的选择。

如上述,这首诗基本上是用抑扬格四音步的。然而,如果作者在这首诗上一直使用这种模式,这可能使这首诗听起来枯燥和严肃,因此不符合作者描述水仙花的快步舞的意图。出于这个原因,作者在某些地方做了一些调整。例如,在第一节最后一行(“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只强调三个音节:/ /,/ si /和/ bri:/等。调整的压力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心境的变化:当诗人独自一人的躺在床上,云中的水仙花走进他的观点,让他活跃和兴奋。另一个例子来自最后一行第二节(“活泼的舞蹈抛头”),在这里,第一脚转扬抑格这表达的变化增强了运动动词,“扔”,生动地描绘了水仙花在微风中欢快地抬起了头的场景,从而使整个句子更富有表现力,同时,传达作者的不受控制的激情。此外,在这首诗中,作者在语言的选择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例如,在强调音节中,在第一节,有很多长元音和双元音,从而使这首诗的节奏慢下来,而在第二节,短元音在元音的分布假设主导地位,从而加快的步伐诗。这一变化,显然,是依照这首诗的基调变化的。在第一节,诗人作为一片孤云、山谷和丘陵,遇到突然的水仙花,所以动作是缓慢和漫无目的的,这个节的基本基调是无心的,甚至是懒撒的。因此,节奏应该慢。然而,在第二节,诗人描述活泼的水仙花在风中跳舞,基本色调是活泼和狂喜,现在节奏应该加快。因此,很明显,这两个指标安排和语言的选择在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上是重要的。

实际上,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传达诗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即句法结构。例如,第二行节一开始出现“一次性”的时候,一个很长的句子的状语从句在四行上运行。通过这种方式,这种转变作者很明显的表达出来,同时,以下描述的水仙花是紧凑的,因此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在第二节的状语(“连续发光,闪烁的星星在银河”)的主要词语“它们被抓住”也放在了开头。这里的目的只是为了突出水仙花的丰富和美丽,这是此节的中心任务。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整首诗的韵律模式也可能影响诗人的句子结构的选择。

然后,我们来到这首诗的标点符号。他们也为这首诗的成功作出贡献。下面是一个例子。在第五行第三节(“我盯着―盯着―但有小小思绪”),两个破折号在这方面自然放慢节奏。面对这些美丽的水仙花,诗人陶醉,以致无法移开眼睛,同时,他似乎陷入了沉思,思考这些水仙花的真正含义。这两个动作,目光和思考,持续和耗时,所以这里的节奏应该慢,所以破折号正是达到这种效果的正确方法。

最后,修辞手段的使用也增加了这首诗的美,尤其是头韵的使用。头韵在诗歌写作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而且它可以使这首诗更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感,这首诗在几个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手法。例如,在第四节线,“旁边”和“下”的形式头韵,加强两个地方之间的连接,而且使得整个行重复更紧凑。此外,第二节第一行的“星星”和“闪耀”,最后一行的“舞蹈”和“水仙花”也形成了头韵。

上述分析表明,在这首诗上华兹华斯真正重视并付出巨大努力的不仅是在语言层面,还是在语法的水平上,他充分显示了他在这首诗上自由使用语言的特殊技能。他不断审议他所选择的语言,遵循原则,在脑海中形成朴实的语言画面,并最终使他的诗歌形成语言简单而优雅的风格。

威廉华兹华斯范文2

在自己的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和爱的柯勒律治羡慕的不仅是这对兄妹之间的亲情,更多的是这对兄妹在诗歌创作上的默契与合力,更准确些说,是多萝茜对诗人兄长的助力。

失去与寻找

多萝茜有两个哥哥,理查德和威廉,两个弟弟,约翰与克里斯托弗。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英国湖区考克茅斯镇上最好的房子是她与兄弟们短暂美好童年的见证。当律师的父亲与富商女儿的母亲给他们提供了优裕的成长环境。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她不仅受父母宠爱,还得到了兄弟们的爱护。若非家庭变故,这位中产阶级的女孩儿本可以一直过着公主一样的生活直到长大嫁人。她或许也会如简奥斯丁一样,以针线活为遮掩,书写自己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但对于多萝茜而言,在短暂的幸福童年之后,在她与哥哥重聚之前,十几年的时间里都活在这些悲剧与泪水中。

6岁时,母亲病逝,家中无一女眷,父亲把多萝茜送到姨妈家。然而这一别,直到五年后父亲病逝,她也再没回过家中。父亲走后,他所服务的罗德老爷不归还欠发工资的不义行动让这几个孩子不仅失去了父母双亲这片天,而且也失去了获得任何遗产(包括房子)的可能。

多萝茜和兄弟们很长一段时间无家可归。1794年,还未满23岁的多萝茜从亲戚家奔向已经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兄长威廉,他们在湖区、多赛特郡等地漂泊。经济来源多是兄长朋友的资助。他们不停地在寻找家园,又不停地失去家园。成年后的兄妹在不断寻找一个能将他们带回到失去的家园、补偿失去父母之痛的地方。

威廉想成为一名诗人,与舅舅对他投身宗教的期望完全相反,除了梦想,他一无所有。多萝茜在哥哥身边,鼓励他,批评他,他是华兹华斯的作品最早最客观的评论者之一。她与他一起守护着他的诗人梦想,一起寻找与修复华兹华斯在变质的法国大革命中受重创的理想与心。

多萝西曾经在与好友简波拉德的书信中说威廉具备她其他几个兄弟所共有的所有美德,即坚持、真诚,然而最吸引她的是威廉在所喜爱的事物面前所自然流露出的那种爱的力度,他对事物的一种“不安的警觉性”,一种永不褪去的柔情,还有说话、做事时的谨慎。

而华兹华斯在他著名的自传长诗《序曲》回溯妹妹在自己迷茫岁月中的作用时,这样说:“是她/使我保持了与真实自我的联络,/因此将我拯救。”(丁宏为译)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创作也是兄妹两人重建家园的努力之一。

华兹华斯喜欢他这位唯一的妹妹在诗歌阅读上的品味与鉴赏能力,他欣赏并且羡慕她所具有的异常敏感的诗人一般的眼睛与耳朵。他在妹妹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创作的灵感,更多的是一种让他坚持做诗人的力量,是一份让他不畏外在世界与言论的安心。

他另一诗作《埃斯威特山谷》(The Vale of Esthwaite),一首国内读者鲜少读到的诗中曾经这样写多萝茜:“我爱着的妹妹/她深深温暖了一位兄长的心。”

这对在苦难中团聚的兄妹最终在诗作、在湖区格拉斯米尔的安稳中慢慢擦干童年的眼泪。有心的读者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寻得淡淡的泪痕。

“她给我一双耳朵,一双眼”

多萝茜对自然万物的敏感,细缜的观察力得到了她的诗人兄长以及他们共同的好友柯勒律治的赞美。他们在英国南部时经常三个人一起散步,一起讨论。多萝茜说他们是三个身体,一个灵魂。他们三个友谊的巅峰也是两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创作的巅峰时期。

多萝茜写日志,两个大诗人阅读。多萝茜初始记录日志时并未想着出版,她最初写只是为了“给威廉一些乐子”。而多萝茜没有想到的是,无论对于华兹华斯还是对柯勒律治,这渐渐成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读者所熟悉的《咏水仙》中有这样的诗句:“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金黄的水仙,缤纷茂密;/在湖水之滨,树荫之下,/正随风摇曳,舞姿潇洒……摇颤着(tossing)花冠,轻盈飘舞(dance)。/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gay)!”(杨德豫 译)华兹华斯早年的《夜景》(A Night-piece)与多萝西在英国南部的日志《埃尔福克斯顿日志》中的记载一一呼应。他的《孤独割麦女》也是c妹妹的《苏格兰游记日志》中的记载呼应。

很多时候真分不清是妹妹参考了哥哥,还是哥哥参考了妹妹。然而,这些或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位心灵都是诗心,所以才可以如此默契与相通。

华兹华斯的诗歌与妹妹的日志似乎成了彼此的注脚。一个是散文化的诗,一个是诗化的散文。华兹华斯在很多场合下表示过他对多萝茜在自然中的观察与回应之敏感与细致的羡慕之情。他在《麻雀窝》中写她还是“口齿不清的小姑娘”时,对鸟窝的“又想接近它,又怕惊动它”的“好心肠”。(杨德豫译)两人在追蝴蝶时,她“生怕碰掉/蝶翅上面的薄粉”。(杨德豫译)《麻雀窝》中准确地概述了她这位妹妹之于他的意义:

我后来的福分,早在童年

便已经与我同在;

她给我一双耳朵,一双眼,

锐敏的忧惧,琐细的挂牵,

一颗心――甜蜜泪水的泉源,

思想,欢乐,还有爱。(杨德豫译)

多萝茜不仅是哥哥创作灵感的来源,在她中年生病之前的二十几年的岁月里,她还是哥哥诗作的誊写员。多萝茜不仅誊写,她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而她的观点,华兹华斯几乎在每次的修改中都采用。

多萝茜是华兹华斯诗歌中“亲爱的,亲爱的妹妹“,是他诗中的“艾米莉”,是他笔下的 “爱玛”,或许还是众多学者与读者莫衷一是的“露西”。他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这位妹妹无处不在。她与哥哥威廉一起旅行,一起安居格拉斯米尔,一起在创作中寻找过去、现在与明天。

生死不渝

多萝茜将一生奉献给了哥哥以及哥哥的孩子,一生未嫁。

关于多萝茜的感情,文学界有些猜测,其实这些文学八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多萝茜没有致力于任何一种自己成家的可能,而是全身心地待在哥哥身边。她照料他的生活,为他誊写诗作,与他一起读诗,为他读诗,兄妹两人给彼此温暖,渐渐重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家。

如华兹华斯在诗中所言,他们几个孤独地抱在一起,一起面对这无依无靠的世界。华兹华斯也在书信中曾经写过,每失去一个家人,他们余下的人会抱得更近,那是对失去的恐惧,那是对尚存的珍惜。没有经受过这种切肤之痛的生离死别人,是难以体会他们这么紧的拥抱,这么亲的共存的。

1831年她患精神动脉硬化瘫痪后,神智时常混乱,她在轮椅上度过了余生的24年,守着终年不灭的火炉。即使是夏天,她也不允熏壁炉里的火灭掉,神智清醒或不清的她守着那团火,守着那团年轻时的吉普赛女郎式的热情,守着那实实在在的温暖。她常常吟诵哥哥写给她的诗,当她还是他眼中“小多萝茜”的时候。

有人说多萝茜的位置如此重要,华兹华斯对自己的妻子其实没什么感情。这也是无稽之谈。华兹华斯与妻子自幼年便相识,她与多萝茜也是好朋友。两人近半个世纪的婚姻中(1802-1850)始终恩爱不移。他们多年如一日充满浓情蜜意的书信惊煞了所有读者的心。玛丽也并不是没有文化的村妇,她的意见与多萝茜的意见一样被华兹华斯接受和重视。还是那首我们最熟悉的《咏水仙》。那首诗中华兹华斯认为最好的两句:“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杨德豫译)便是出自妻子玛丽之后。玛丽与她的小姑子同一个屋檐下相处半个世纪之久,两人未曾吵过一句。玛丽在1850年送走了丈夫,在1855年送走了小姑多萝茜,1859年在89岁时寿终正寝。

威廉华兹华斯范文3

关键词:谢灵运;华兹华斯;生态学;共鸣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鼻祖,是南朝诗坛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唐诗的研究盛况相比,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并未得到研究者应有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研究者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到目前为止已有的关于山水诗歌创作的个体研究中,研究者的目光又主要集中于陶渊明和王维身上,对于诗歌中汉魏晋到宋齐梁陈的转变中具有关键性桥梁作用的谢灵运,迄今为止已有的研究与其在诗歌史上实际所处的地位明显不成正比,特别是其生态学对于现今社会的积极借鉴意义研究甚少。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两百多年来国外各派文学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作品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从斯蒂芬、阿诺德、布拉德利到现代派的批评家们,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等不同的手段对华兹华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宗教思想等方面也进行了探讨,因此他的作品似乎已经没有多余的评论空间了。然而纵观中外诗歌比较研究方面,从和谐生态学角度对谢灵运和华兹华斯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

当人类迈入21世纪,人类工业化文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类对经济利益无所顾忌的追求,导致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运动的不断高涨,我们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生态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历了雾霾的痛楚后,文学评论界也开始转向了生态视角,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学诗歌,试图从意识领域里找到缓解或者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平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外诗歌中存在着众多十分相似的情况,这是诗人在各自国家和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和加工塑造的结果。两位诗人分别是中英自然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生活的时代和所处的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但在“自然”这一客观主题上,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通过收集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及谢灵运的山水诗,探访绍兴与谢灵运诗歌相关的景点,如东山、始宁别墅等,寻找华兹华斯与谢灵运诗歌共同的基础―自然,本人发现这些景点的自然美及对精神的慰藉和平静作用,大自然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人们从大自然中得到快乐,得到启示,得到心灵的自由。同时两位诗人通过诗歌向世人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华兹华斯和谢灵运的生活经历相似,早期的坎坷对他们创作产生影响,他们一生中都遭遇了重大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对他们的思想与创作产生冲击,并最终确立了他们作为自然诗人的风格,促进了他们向自然诗人的转变。他们都具有深刻的宗教思想背景,基督教与道教分别形成了华兹华斯和谢灵运诗歌的生态思想基础。道教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在“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论、物有物性”的法则之外,赋予了大自然更加丰富的内涵,教导每个人要用心感受周围的事物,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谐和循环”也就是万物循环、太极长转的道理,从而使人类在大自然中获得广泛和深刻的启迪。基督教认为自然与人类皆是上帝的创造物,二者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然万物是上帝的创造,同样闪耀着上帝神性的光芒,能够与人类心灵相通。生态思想的基本理念,即整体,和谐,多样化和相互依存的原则。华兹华斯在他的短诗和散文作品中展示了人要尊重自然,合理开发自然,人要善待动物,合理利用并积极保护动物,脱离自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会造成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的观点与谢灵运道家“人法自然”的基本生存原则不谋而合,都旨在弘扬关怀自然,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人类追求精神生态的平衡和谐注入了新力量,继而实现环境与人和谐统一。

因此在“自然”这个交汇点上,华兹华斯和谢灵运有深刻共鸣。

[参考文献]

[1]Bate,Jonathan.RomanticEcology:WordsworthandtheEnvironmentalTradition[M].London:Routledge.1991.

[2]Beer,John.WordsworthandtheHumanHeart.[M]London:TheMacMillianPressLtd.1978.

[3]顿德华.论谢灵运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蕴[J].柳州师专学报.2011(26).

[4]冯静芳.生态美学视野下谢灵运的解读与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江舒桦.《丁登寺》与自然的再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

[6]江建军.华兹华斯――一颗困扰心灵[D].浙江大学.2002.

[7]谢颖浠.华兹华斯作品中的生态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威廉华兹华斯范文4

你在那朵黄花上歇息,

小小的蝶儿,我真的不知你

是在安睡还是把花蜜吮吸?

纹丝不动,即便冰封的海洋,

亦不过如此凝然静止!

而后轻风吹来,

唤起欢乐的期待,

你又出没在绿色的树海。

这儿是我家的果园一块,

花我妹妹种,树我亲手栽,

你只要觉得倦怠,

要休息双翅就请到这里来,

这安全的所在,像圣地不染尘埃,

常来吧,我们彼此两无嫌猜,

请停在我们身边的花枝,

我们将谈论青少年的烂漫时光、夏日、妙曲与骄阳,

那段时光仿佛只有二旬长。

鉴赏宝典

这是一首怀念童年的佳作,在诗中,作者回忆了儿时的生动场景,那充满童心的纯真和快乐,把我们带入了美好的童年时代。这首诗分为两节,第一节说的是一只蝴蝶出现在作者视野里,吸引他“整整半个钟头看着”,小小的蝴蝶停留在一朵黄花上,不知是在安静地歇息还是在吮吸着花蜜,充满着宁静的美。作者之所以用大量的语言来描写这只蝴蝶,是因为它“唤起欢乐的期待”,使他想起了童年时光。作者偶遇的这只蝴蝶瞬间激活了他的童年印象,所以第二节就好像电影的场景切换一样,回到了过去,我们看到作者和妹妹在自家果园里欢乐无邪的生活片段,妹妹种花,“我”栽树,蝴蝶在周围飞舞,果园像圣地不染尘埃,“我”与蝴蝶之间也是两无嫌猜。作者在诗的结尾希望蝴蝶能够常来,和他谈论童年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年的无比留恋之情。“那段时光仿佛只有二旬长”是说童年很短暂,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我们的童年也有类似的“蝴蝶”,也可以是其他的事物,记录着我们各种各样纯真年少的故事,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回忆。也许将来我们也可以像华兹华斯一样,把它们抒写成最美的怀念。(胡青松)

作者积累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代表作有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长诗《序曲》《漫游》。曾当上桂冠诗人,湖畔诗人之一,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译者简介

杨德豫,翻译家,1928年生,其父为国学大师杨树达。历任湖南人民出版社和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译著有《朗费罗诗选》 《拜伦抒情诗七十首》 《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 等。

《非洲毒蜂》 答案:

威廉华兹华斯范文5

[论文摘要]华兹华斯不仅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有着自己独立诗歌观念的诗歌理论家。华兹华斯主张诗歌的情感、题材、语言和创作目的都要以“快乐”为起点和终点,“快乐”成为其诗学中的核心理念,这就构筑了他独具个性与魅力的“快乐”诗学。在这种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华兹华斯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崇高的自然与人间之爱及其独到的伦理内涵,成就了其诗歌在英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并对当今世界的诗歌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是横跨两个世纪的英国大诗人,其诗歌艺术和诗学理论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有的研究涵盖了他的自然观、社会观、民主观、主题性复归、时间性修饰、意象意境、诗歌语言、诗歌题材等众多领域”…;在方法论方面,已经有心理学研究、新历史学主义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西方批评、解构主义批评,这说明国内外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然而,我们深以为憾的是,人们忽略了华兹华斯对“快乐”的理解与阐释,以及其背后丰厚的诗学意义和伦理价值。而从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和诗歌艺术综合来考察,“快乐”无疑是其基本要素之一;无论从其诗学观念还是诗歌艺术实践来看,它都有着潜在的深层内涵,并且维系着其内在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可以这样说,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在当时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对诗学理论起着拓展作用,对当今世界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也富有相当的启迪意义。

一、统一性与逻辑性: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

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和《“抒情歌谣集”18l5年版序言》这两篇长文中。从总体上来说,其关于诗歌创作与批评的理论,主要包括对“情感”、“题材”、“语言”、“创作目的”等几个方面的理解与认识。无论从华兹华斯自己所撰写的两篇序言来看,还是从其诗歌艺术经营来看,“快乐”始终都是其中隐伏的一条主要线索和一个重要的诗学主旨。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具有丰富而独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首先,诗歌中的情感应当是一种以快乐为主的情感。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消失,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然而不管是一种什么情绪,不管这种情绪达到一种什么程度,它既然从各种原因产生,总带有各种的愉快;所以我们不管描写什么情绪,只要我们自愿地描写,我们的心灵总是在一种享受的状态中。”这是一段常常为人所引用的话,不过,引用者多半是以此来说明诗歌情感的来源,即诗歌往往来源于诗人对于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其实,华兹华斯在这里所表达的诗学思想远没有那么简单。笔者认为,这段诗学名言中涉及到了这样几个问题:其一,诗歌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二,诗歌的创作过程是诗人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向诗歌逐渐迁移并流人诗中的过程;其三,诗歌创作是在一种自愿并且自然的情况下完成的,强调诗歌艺术的自主性与自由度;其四,诗人的情感是愉快的,而诗歌中的情感是诗人情感的流入,可以推断也是愉快的,并且,诗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一种享受的状态,自然也是一种愉快的状态。在这四个方面的诗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快乐”诗学思想。我们也许应当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诗人能够回忆起来的情感是从哪里来的?其逻辑起点是什么?华兹华斯在《颂诗——忆幼年而悟永生(永生颂)》一诗中这样写道:“儿童既然是成人的父亲,,我就能希望自然的敬爱/把我的一生贯穿在一块。”诗歌对儿童的天性作了高度的赞美。在这首诗中,华兹华斯认为:“婴幼时,天堂展开在我们身旁!/在成长的少年眼前,这监房的/阴影开始在他周围闭合,/而他却是/看到了灵光和发出灵光的地方,他见了就满心欢乐;/青年的旅程日渐地远离东方,/可仍把大自然崇拜、颂扬,/在他的旅途上陪伴他的,/仍有那种瑰丽的想象力;/这灵光在成人眼前渐渐黯淡,/终于消失在寻常的日光中问。”“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其理由在于:儿童生活在天堂里,拥有着瑰丽的想象力和与大自然高度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儿童总是自由而快乐的,他正是由此与成人区别开来。华兹华斯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正如约翰·比尔所指出的那样:“华兹华斯真正要写的是,儿童出A具有创造性的上帝自己;正是神圣自然中保留的这庄严的光辉,才将其周围的世界变成了‘天堂’。”

“也就是说,华兹华斯认为儿童是人间和天堂(上帝)的直接联系者。如此说来,华兹华斯所要回忆的便是儿童时期在天堂里的感觉了,正是它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情感的源头。这样的回忆性的情感同样是快乐的,当然,也包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和与大自然的浑然一体。因此,从逻辑上讲,从儿童时代的天堂之乐到对它的深情回忆,冉到诗人情感的进入诗歌,以及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在华兹华斯看来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快乐”则是这种感觉的根本所在。

其次,诗歌的题材就是诗人的情感,在具体的诗歌作品里情感与题材往往是一种一体化的形态。华兹华斯曾经这样认识诗的题材:“题材的确非常重要!因为人的心灵,不用巨大猛烈的刺激,也能够兴奋起来。”他看重的诗歌题材好像只是来源于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心灵的刺激与震动。当然同时他也认识到:“是情感给予动作和情节以重要性,而不是动作和情节给予情感以重要性。”如此看来,华兹华斯认为只有以情感作为诗歌艺术的推动力,将题材有机地组合成为合理的动作或是情节,才能创作出真正完美无缺的诗篇。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情感和题材的契合点到底在哪里?我们还是只有从华兹华斯自己的论述中来寻找。华兹华斯曾经这样说过:“只有愉快所激发的东西,才能引起我们的同情。”同时他还曾经这样强调:“没有一种知识,即是,没有任何的一般原理是从思考个别事实中得来的,而只有由快乐建立起来,只是凭借快乐而存在我们心中。”而诗人所能做的是一些什么呢?诗人往往依据人自己的本性和他的日常生活来看人:“觉得到处都有事物存心中激起同情,这些同情,凶为他天性使然,都带有极大的愉快。”我认为,华兹华斯的论述隐含了这样几个问题:其一,诗人对诗歌和生活的态度是人之本性,立足点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其二,人(包括诗人)在不断地与外界事物发生作用和反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发生是情感的诱发因素;其三,由于诗人创作诗歌的基点是人之本性和日常生活,诗歌具有着与外界(包括读者)天然的亲缘关系,容易将外界事物演变为诗歌题材,促成诗歌艺术的诞生;其四,外界事物刺激诗人,诗人凭借诗歌与外界发生情感的交流都是由于愉快之情的诱发,而读者与诗歌发生共鸣,引发同情,其最终也是为了获得愉快。由此可见,在华兹华斯这里,题材和情感的契合点确实是诗人内心的快乐。让我们看一看华兹华斯的名诗《我们是七个》的片断:“‘可他们两个都已经死去!/灵魂已升进了天国!’/这些话全都是白说,,/这位小姑娘还是不改嘴:/‘不,我们是七个,’她说。”按照常理来推断,两位亲人离去本应是很悲伤的事情,可是这位小姑娘执拗地坚持她们七兄妹是同在的,其原因就在于那个小姑娘对生死的看法本位于快乐的原则;诗人在此淡化人间的生死,其实质是看到了亲情给人带来永远的愉快。综上所述,从诗歌选取题材的原则、在诗歌艺术的实践以及诗歌客观的艺术感染力、诗歌文本的客观呈现来看,“快乐”都在其中担负着枢纽的作用。

再次,诗歌的语言应当是美丽而富于趣味的。华兹华斯对于诗歌的语言有过一段很精彩的论述,他说:“这些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境上加上一种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真实地并非虚浮地探索我们的天性的根本规律……使这些事件和情境显得富有趣味。”将这段关于诗歌语言的话和他提出的选取题材的标准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统一性和相异性:其统一性表现在语言运用的立足点是人之天性和日常生活情节;其相异性体现在想象力的渗入使得诗歌的文本形式又迥异于生活的一般形式,造成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获得一种陌生化效果。诗人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诗歌艺术对事件和情境的糅合而具有趣味性,也就是快乐的营造与获得。如果能够与诗歌的情感、题材吻合起来,就可以使得诗歌艺术具有一种统一性。在华兹华斯看来,语言的使用存在一个历史性与现时性的问题。

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诗歌创造了优美纯粹的语言,而语言的反复使用又会使其从优美堕为俗滥;同时,语言必须与时俱进,适合人们的Et常现实生活,方能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为此,华兹华斯认为诗歌语言的使用要合情合理。他说:“我想使我的语言接近人们的语言,并且我要表达的愉快又与许多人认为是诗的正当目的的那种愉快十分不同,……我希望这些诗里没有虚假的描写,而且我表现思想都是使用适合于它们各自的重要性的文字。……这样做有利于一切好诗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合情合理。”如此看来,华兹华斯对诗歌语言提出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进行真实描写,探索人性的根本规律,传达诗歌应有的愉,追求语言使用的情感性、愉、合理性、生活性的多位一体。

第四,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感到一种少有的愉快。华兹华斯说过:“诗人希望把他的情感接近他所描写的人们的情感,并且暂时完全陷入一种幻觉,竭力把他的情感和那些人的情感混在一起,并且合而为一,因为想到他的描写有一个特殊的目的,即使人愉快的目的。……诗人做诗只有一个限制,即是,他必须直接给一个人以愉快。”。人们之所以喜欢读诗是为了什么?也许有的人认为是为了了解诗人的情感,也许有的人认为是为了寻求一种美感。华兹华斯则明确地指出人们读诗就是为了寻求快乐。诗歌创作是为使人愉快的思想,也明显地体现在华兹华斯的诗歌艺术实践中。其诗作《布莱克大娘和哈里·吉尔》讲述了一个地主和穷人的故事:布莱克大娘不堪严冬的寒冷而去偷地主哈里·吉尔的篱笆来烧火取暖,结果被哈里·吉尔捉住了,大娘向天祈祷哈里-吉尔不再感到温暖,哈里·吉尔终于受到上帝的惩罚,而永远失去了温暖的感觉。这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掩盖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大娘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本是激烈的阶级矛盾,大娘的悲惨遭遇和哈里·吉尔的奢华生活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诗人并没有将冲突的解决诉诸血与火的暴力,而是极力加以淡化,借用上帝的力量来惩处人间的罪恶。这样的处理方式的真正用意,在于以“善”感化“恶”而最终达到消泯恶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情感的宣泄导向平静与美善,从而促成读者对诗歌艺术接受体验愉悦感的充分实现。

华兹华斯“快乐”诗学思想体现出了一种比较严密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华兹华斯把诗歌的情感来源定位于人之记忆领域,强调人之主体感受性与外在世界的交感融合,从而导致了某种情感因素在记忆领域的贮存,期待着诗歌创作的唤醒、重现以及艺术化展现。其二,华兹华斯利用“沉思”来实现情感从记忆领域到艺术领域的转化,诗人以个体之情感来感受、体味人类普遍性情感,实现诗人情感由“小我”向“大我”的提升;“沉思”也体现为诗人寻找特定的艺术媒介,如艺术体裁、语言、韵律等,从而实现记忆领域之自然性情感向艺术情感的转化,并寻求与诗歌艺术媒介的高度契合。

对于情感的表现,华兹华斯用“合情合理”加以调节和控制,一方面是在反抗西方诗学史上对情的压抑的倾向,另一方面合理地“纠正了浪漫主义诗学可能造成的滥情主义”。《我们是七个》和《布莱克大娘和哈里·吉尔》两首诗,对于亲人死去的哀痛以及阶级之间残酷的欺压与迫害,作者对其情感的表露都维系在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较为恬淡、平和的情绪氛围中,并且用理想化的“‘不,我们是七个,’她说”和上帝的惩戒来寻求心理的安慰与矛盾解决的良方;同时也维系了华兹华斯诗学情感的快乐色调及其艺术魅力,显示了华兹华斯极其深厚的诗学修养。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呈现出完整的流程性与逻辑性:记忆(情感的贮存)——沉思——创作——合情合理。整个流程显示了华兹华斯既是诗人又是理论家的双重身份,而从“沉思”与“合情合理”的关系来看,“合情合理”昭示了其独立的诗歌主张,即诗歌应该给读者以或教益,“情”与“理”并举;“沉思”不仅体现为情感与艺术媒介的契合,也是“情”与“理”冲突缓解的中介。故而“沉思”与“合情合理”维系了华兹华斯“快乐”诗学的一体性以及创作上的可行性,共同铸就了其“快乐”诗学的美学魅力。总的来说,华兹华斯“快乐”诗学的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作为诗之基本要素的情感、题材、语言、创作目的,都要有“愉快”的因素,认为“愉快”是诗歌创作的起点也是终点,它维系着整个诗歌创作过程的统一性、协调性、逻辑性;其诗歌艺术文本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愉快之美,完美地演绎了其诗学主张。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诗歌艺术实践上讲,华兹华斯终其一生都在极力构建一种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的“快乐”诗学。

二、去庸俗化:“快乐”诗学的伦理内涵

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涉及到了诗人、诗歌艺术、读者三者的内在关系,而其立足点则是人性之本与日常生活,也就是如何看待生命本身和生命如何存在与怎样发展的问题,即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华兹华斯对此发表了极为重要的意见,这种诗学思想以及在其中蕴涵的深厚的伦理内涵,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华兹华斯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才会有生命的趣味产生。他曾经这样指出:“他(诗人)以为人与自然根本互相适应,人的心灵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同时“诗是人和自然的表象”。这不仅道出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并且也确认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体式同人与自然都具有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兹华斯认为自己被大自然赋予了一种成功和艺术评论家必须拥有的品质,而他也因这一言论而“名声大噪”l7l720如此看来,自然给人以感化与启迪,人也能感应自然界中美和趣味的东西,二者互相适应,具有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交感性,而诗歌正是二者交感的艺术表征。

从艺术创作上来讲,自然无疑是艺术来源的给养;从伦理上讲,自然往往给人的心灵以净化,使人的灵魂得以超升,摆脱功利的约束而进入自由之境。华兹华斯在《写在早春的诗行》中这样写道:“大自然使我躯体中的灵魂/同大自然美好的作品结合;/我呀,想起了那问题就心疼:/人把人变成了什么?/……/IN下伸展的带嫩芽的枝梢/扇子般地招引轻柔的风儿;/任我怎么样,我不由得想道:/那中间也有着欢乐。”对此可以这样理解:其一,大自然具有净化人类灵魂的力量,也具有一种与人类灵魂亲和的质性;其二,人类离开了大自然面临的只是灵魂的异化,人类脱离了正常人性发展的轨道,就会远离生命的本真形态;其三,在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快乐的,那里才是美好的天堂、人间的乐土,人类应该学会像大自然中的生命共同体那样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总之,华兹华斯通过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给读者留下的伦理学启示是:大自然中的生命存在形式是人类相处的理想模式,人类理应接受大自然的浸染、熏陶,让生命与生命之间和谐相处,抵制功利对灵魂的蒙蔽与异化,从而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其次,人与社会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中才能生存与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个性、气质与风采。华兹华斯认为人是社会的构建因子,社会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的个性在社会中得以彰显,同时又要受到社会性的制约。而华兹华斯常常把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升到整个宇宙的高度,从而在一个人、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宏大场阈下来确立人的地位和社会的关系,“华兹华斯意在拓展我们对一个非个人的宇宙之伟大性的激赏,直到我们学会将我们自身界定为所有无数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份子,离开了它们,我们将无从存在”。而在这个宏大的场阈关系网中,人以获得愉快为其立身之本,愉快的获得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崇高的热情。华兹华斯在《诗行: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这首诗中多次提到“欢乐”:“而在城镇和都市的喧闹声里,/在我困乏地独处屋中的时候,这些景致会给我甜美的感觉,/会使我血脉和顺又心头舒畅;/它们进人我心灵深处,使那些/沉睡着的往日欢乐感情开始”,“欢乐具有的神威使我们目光/沉静,看清事物的生命/……/我在精神上多少次求助于你!/……灵上的图景再次苏醒过来;/我站在这儿,体会现时的快乐,/也高兴地想到在这个时候还将/给未来岁月增添生气和精神/食粮/……/自然也就是我的一切”。这首诗里所表达的思想是极其深刻的:人、自然界、社会构成一个宏大的宇宙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中介。因此,人从自然界吸取精神食粮,向深处能够体味人性与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存价值,向广处能够反省社会的现时状态。诗人认为都市和城镇的喧闹不适合生命的诗意栖居,而只有向自然朝拜,从那里激发人性之圣洁的爱,从而整合现时的社会矛盾,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情感上讲,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欢乐;从伦理上讲,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真诚而合理。正是人与自然、社会构成了华兹华斯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主线:大自然——人(欢乐)——认识人性、激发圣洁之爱——反观社会、从而构建合理社会,而“欢乐”正是这条主线的情感本体,社会伦理道德则是其潜在的衍生。

再次,人与诗歌及艺术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人能够从诗歌与艺术作品里获得启示与真理。华兹华斯曾经这样说过:“诗的目的是在真理,不是个别的和局部的真理,而是普遍的和有效的真理”,“诗人唱的歌全人类都跟他合唱,他在真理面前感觉高兴”,“诗是一切知识的菁华”,“诗人是捍卫人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诗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它像人的心灵一样不朽”在这里,华兹华斯确立了诗人和诗歌的崇高地位,也就间接地确立了人与诗歌艺术的关系:人要接受诗歌艺术的陶冶,从中获得启示、知识、真理,并且也能认识人性,作一个诗歌艺术的追随者和合唱者。华兹华斯在早期的一首诗中曾经这样歌唱:“诗人给我们崇高的爱和关心,/愿他们永远受到祝福和称颂,/他们神圣的歌使世上的我们/生活在真理和纯真的欢乐中。”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兹华斯给诗歌与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是艺术上的要求,并且是伦理上的要求。他认为读者要从诗歌艺术中获得真理和崇高的爱,从而构建个人灵魂的底蕴,再以此升华开去,使得整个社会都统筹在真理、爱和关心之中,如此,个人、诗歌艺术、社会都将为欢乐所充满,并且获得理想的发展模式。

威廉华兹华斯范文6

如果你是一名真球迷,来到老特拉福德,会怎样激动?

反正作为一名伪球迷,来到这里,我就已经陷入狂躁的兴奋中。

虽然熬夜看过球,但真没太看懂过技战术,盯着满屏追着球跑的挥汗如雨的荷尔蒙们,咽咽口水的感觉,也挺好。

我还记得20多年前,贝克汉姆作为一名足坛新晋小鲜肉出现在那时国内颇有影响力的一本体育杂志上,留着“郭富城头”的那种齐眉短发,一身红色球衣,阳光又奶油地笑着,露出的胳膊上还没有那么多纹身,维多利亚也还没有出现在他生命里。

那时的笔者,刚刚进入青春期,大部分的零花钱都用来买这种体育杂志,心心念念以后做一名体育记者,不过那时,我可不怎么喜欢贝克汉姆,觉得他美得有点太娘了,但作为一名球员,我还是尊敬他,我查了查资料,还是那一年,1995年4月2日,他首次代表曼联上场参赛,对手是利兹联队,8月19日,在曼联对阵阿斯顿维拉的比赛中,他以一记远射,攻入了自己为曼联贡献的第一个英超进球。

而那一年,现在的曼联队长鲁尼,才10岁。

只是现在,贝克汉姆的照片是挂在老特拉福德的客场更衣室里,而鲁尼呢,据工作人员八卦,他最喜欢在更衣室里照镜子。

不过曼联和老特拉福德的历史,比这些都长。

老特拉福德球场(Old Trafford )位于英格兰曼彻斯特市西面,作为曼联队的主场,最多可容纳观众76212人,享有“梦剧场”的美誉,全英格兰三个欧足联五星级足球场之一,是仅次于温布利球场的英格兰第二大足球场,亦是全英国第三大及全欧洲第十一大的球场, 曼联自1910年便开始以此球场作为主场,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球场曾经受到德军空袭而被部分破坏,之后用了八年的时间(1941年至1949年)维修,其后一直作为曼联主场至今。

球场的座位设置除了普通座位外还有家属看台,私人包厢,客场球迷座位和残疾人专用位置。每一种座位都针对特定对象做了尽善尽美的安排。

老特拉福球场曾有一条中央通道,内部的倾斜角度很大,斜坡很陡,使曼联当年的许多球员都养成了跳着进入球场的习惯。现在新建的球员通道宽敞得足以开进一辆重型卡车。

充满神秘感的更衣室中备有SPA浴缸、淋浴以及条件相当了得的卫生间,有一台录放机,可以让球队在中场休息时讨论战术。球员的座位基本固定。但是主客场更衣室的硬件设施还是差异挺大的。

为了纪念在这里执教25年的功勋教练弗格森爵士,2011年11月6日,曼联俱乐部将北看台永久命名为“阿莱克斯・弗格森爵士”看台,2012年11月23日伫立在球场北门的弗格森爵士雕像也正式揭幕。

在这里还有曼联的博物馆,详尽记录了从1878年到今天曼联的历史。参观完毕,还可以在纪念品商店购物,你甚至能给刚出生的小baby买到合适的曼联球衣。

如果她喜欢教堂的静谧带她去约克与杜伦大教堂

在北英格兰,不可不去的地方就是约克。在这里除了能在古镇上看到众多百年建筑,听街头艺术家一边弹着钢琴一边歌唱,也可以在夜晚听听鬼故事。每天关注自己走步数的小伙伴,还可以在约克的古城墙上走走,这是整个英格兰古城墙中保留最完整、最长的一段,最早修建于罗马人统治时期,现在保留下来的大部分城墙是12世纪到14世纪重建的。伴着英国常有的雾和小雨,走一走也是非常治愈。

不过来约克,不得不看的还有约克大教堂,它是英国最大,同时也是整个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公元1220年开始兴建,并于公元1475年完工。走进约克大教堂,可以看到圣坛后方,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网球场大小的彩色玻璃,是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纪彩色玻璃窗,教堂北面高达16米的“五姐妹窗”是约克大教堂历史最悠久的玻璃窗,非常漂亮。

约克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在风格上是早期哥特式、装饰性哥特式和垂直式哥特式的结合。作为一座功能性教堂,它一直被完整地使用着,这里也埋葬着很多主教以及为教堂出资过的贵族。除了约克,北英格兰另一个有代表型的城市是杜伦,杜伦大学是英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而杜伦大教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教堂之一,有这样的说法,这里“一半是上帝的教堂,一半是抗击苏格兰人的城堡”。杜伦大教堂始建于1093年,到1130年才完工。它是英国第一座完全用石头盖顶的教堂。虽然它的设计较为简朴,但中堂体量却非常惊人。这里也是哈利波特的取景地之一,令人心旷神怡的是,参观完大学和教堂,你可以沿着城外的河边好好地走一遭,让人有与历史合一的静谧感。

如果她是影迷带她去安维克城堡和查斯沃斯庄园

走进安维克城堡,你会恍惚自己是不是走进了哈利波特的拍片现场,魔法学校的学生们排着长队来到城堡前的草地上,霍琦教授让他们每人拿一把扫帚,练习飞行。没错啊,这里的大草坪上就在上演这样的桥段,你可能被教授点名,在大家的注目中试着飞行。只有阵阵的哈哈声,和一些孩子不是故意乱入的笑声,把你拉回现实,让你不得不赞叹这座城堡的神奇。

艾维克城堡是英国第二大堡,有近700年的历史,这里真的就像一座魔法的乐园。

城堡坐落在丘陵高处,视野辽阔,绿草茵茵,白羊点点,城堡占地十分宽广,属于诺森伯兰郡公爵家族基金会所有,至今仍然有家族人员居住在古堡内,是英国第二大有人居住的城堡。虽然历经700多年,却仍然保持良好,不论是雄伟坚固的城堡,亦或是内部珍藏的家饰都完好如初。

周杰伦在古堡的婚礼曾经点燃很多人的少女梦,如果你有足够的银子,古堡欢迎你。

而另一个庄园是世袭德文郡公爵的豪宅,位于北英格兰峰区国家公园内的查斯沃斯庄园,也称达西庄园,这里也是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取景地。庄园始建于1552年,经过许多著名园艺师的精心设计和建造,查斯沃斯庄园成为英国最美的庄园之一,占地1000多英亩,内部装潢气派华丽。庄园内收藏各流派名家画作、雕刻等艺术品,还有大量的中国瓷器。宴会大厅曾是维多利亚女王第一次成人晚宴举办地,金碧辉煌令人眩目。

如果她喜欢自然的诗意带她去格拉斯米尔湖区和峰区国家公园

峰区国家公园有开阔的高沼地、美丽的河谷和如诗如画的村庄,是远离城市喧嚣的一块净土,也是徒步、远足、探洞、攀岩和自行车的最佳去处,被誉为英国户外运动的天堂。在山谷部分徒步行走,你将基本看不到其他的行人,自己将完全淹没在一片广袤之中,穿好防水的鞋子,也要切记,因为这里没有修好的阳光大道,你只能根据路牌,估摸着向前走。在英国 “国家公园”的定义就是计划限制的一块区域,保护这里不受到非适宜的开发,并有一个公园管理处维护它,而不是意味着这块土地归政府所有,或者无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