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灌溉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灌溉机范文1
关键词:交替灌溉;根冠通讯理论;节水机理;增产机理;研究进展
我国水资源短缺、农业灌溉水浪费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抑制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80%,但农田灌溉水有效率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水分的生产效率不足1.2kg/m3。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交替灌溉技术被认为是近年来节水灌溉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该技术体现了生物节水与农业灌溉等学科的有效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潜力,并已在一些作物的应用中产生了良好效果。本文综述了交替灌溉的研究背景、根冠通讯理论、节水机理、增产机理、效果与应用及存在问题等内容,为开发适于我国生态、经济水平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交替灌溉研究背景
在20世纪60—70年代,国外已在一些农作物上尝试运用隔行和隔沟等灌溉方法,在改变传统灌溉方法的基础上,对作物的水分效率(WUE)和地表蒸发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在农作物节水机理方面未深入研究[1-3]。20世纪90年代,有关学者对水分胁迫下植物根冠信号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为交替灌溉提供理论依据[4]。1996年康绍忠提出控制替灌溉,并在盆栽、温室及大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交替灌溉是比较可行的节水灌溉方式[5]。近几年,国内和国外学者在交替灌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交替灌溉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2根冠通讯理论
交替灌溉的基础理论为根冠通讯理论。根冠通信理论是指土壤出现干旱胁迫时,作物根系快速感知干旱,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将该信息传递到地上部分,在叶片水分状况还未发生变化时即主动降低气孔开度,降低叶片的生长速度,抑制植株的蒸腾,使作物的水分利用保持平衡。
2.1信号物质
许多研究表明[6-7]: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根系能够传递一种根源信号。这种根源信号由根尖产生并通过木质部传递到地上的叶片部位,使气孔关闭,从而降低因叶片过度蒸腾对作物造成的伤害。这种根源信号就叫做信号物质。玉米分根交替灌溉试验证明,根系所形成的内源ABA能够作为化学信号,由根系运输到地上部控制气孔导度[8]。酿酒葡萄的分根区灌溉试验发现,ABA作为正信号物质,细胞分裂素作为负信号物质,共同作用影响葡萄的根冠生理进程[9]。还有研究认为,植物内源ABA与乙烯均为根源信号物质,二者共同控制叶片气孔开度。虽然学者对根源信号的观点不统一,但最普遍、最令人信服的是脱落酸ABA[10]。
2.2气孔运动
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气孔是植物叶片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气孔开度对植物水分及CO2同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玉米、棉花等作物上的研究表明,分根区灌溉可降低气孔导度,减小蒸腾速率,同时对光合速率影响较小,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11-12]。
3交替灌溉节水机理
交替灌溉是保持作物根系层的土壤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上的部分区域干旱,同时进行人工调控使根系在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干旱区域交替出现,即保持作物的一部分根系生长在干旱或较为干旱的土壤中的节水灌溉方式。其节水机理包括作物蒸腾强度下降和地面蒸发降低。
3.1作物蒸腾强度下降
作物进行交替灌溉时,处在干旱区的根系发出水分胁迫信号,该信号传递到地上部的叶片进而调节气孔开度,使作物蒸腾速率减小;处于湿润区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之需,使作物不至于受到逆境伤害。
3.2地面蒸发降低
交替灌溉使地面蒸发强度降低,由于地面土壤总有部分间歇性地处于干燥状态,地表湿润面积减小,从而可以减少地面的无效蒸发,与常规灌溉相比明显节水;相对干燥部分的土壤水分含量低,水分传导速度慢,灌水后通过地面蒸发而损失的水量减少。该结论在大田夏玉米隔沟交替灌溉[13-14]、地膜玉米隔沟交替灌溉[15]的研究中均得以证明。
3.3减少深层渗漏
交替灌溉—隔沟灌,侧向入渗明显加强,入沟水流流速减缓[16]。灌水沟两侧根区土壤水分始终处于“异步”动态变化之中,灌水沟和非灌水沟之间存在较大土壤水势梯度,使水流侧向入渗增加、深层渗漏损失减少[17]。分根交替灌溉一次灌水量通常较常规灌溉要少,从而使灌溉用水得到节约。
4交替灌溉增产机理
4.1根系补偿效应
交替灌溉作物处于干燥、湿润区的根系间存在补偿效应;循环供水、土壤干湿交替,使作物根毛数量明显增加、表面积增大。湿润区域的根系吸水,水分会流向干燥区域的根系和土壤,使干燥区的根系生长、营养吸收得以保持[18]。Mackay等研究表明,玉米根系进行分根交替灌水后,根部的新生根毛数量大量增加,表面积明显增大,导水能力显著提高,从而缓解了因水分短缺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吸收不足等问题[19]。
4.2土壤性质改善(水、气、热)
在交替灌溉条件下,作物根区的土壤含水量和分布情况与常规灌溉不同;而土壤通透性及热力特征与土壤水分状况密切相关[20]。交替灌溉使作物根系层土壤有湿有干,通气状态良好,水、气、热、肥力等因素相互协调,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的迁移转化,有利于植物根系和幼苗的生长。
5交替灌溉效果及应用
贾宏涛等在棉花上的研究表明,隔沟交替滴灌既能达到节水的效果,又能保证较高的籽棉产量,同时也能明显增加霜前花的数量和棉花在纤维方面的品质[21]。在加工番茄上的研究表明,分根区灌水与常规灌水处理相比产量无明显差异,但提高了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含量[22]。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分根区灌溉可提高果实品质,大量节水而不减产,达到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交替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推广方法有隔沟交替系统、隔管渗灌系统及交替滴灌系统(移动式和自动式)等。以上交替灌溉方式可用于果树(宽行距)、蔬菜和大田作物,其中隔沟交替灌水和交替滴灌系统(移动式)仅能应用于水平方向交替灌溉方式。目前,交替滴灌方式(隔沟交替灌溉)主要在玉米、棉花及果树上应用和推广。垂直方向的交替供水可通过喷灌、滴灌水量的多少交替灌水来实现,但是垂直方向的交替灌溉还只是一种设想,尚未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6存在问题
灌溉机范文2
【关键词】农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农田灌溉高效用水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因为地区上的差异,在南方地区一些农田灌溉用水管理机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因此,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起来。
一、存在的问题
1、任然存在轻管理、轻改革、重建设的情况
南方地区经常的会出现一些洪涝灾害,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也认识到了改革大型灌区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改革大中型灌区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并且一部分人、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利益会在改革下受到影响,加之传统的旧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很难割舍,改革起来会非常的困难,很多的灌区领导和地方领导任然热衷于跑项目,对于改革的信心仍然比较缺乏,对于调查和研究工作也没有深入的进行,只是流于形式,在表面上下功夫。
2、没有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灌区水利工程产权制改革,管理政策上比较缺乏。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一些地方的承包和拍卖过程没有有效的公开;②、一些地方没有约束拍卖之后的水价,造成水价格升高,使农民出现了不满情绪,③、一些灌区存在着拿现钱、丢包袱的情况。
3、管理工作上不够科学,相应的标准上比较缺乏。
保证技术规范的执行是管理的核心问题,技术效益的发挥在一定的程度上与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很大的联系。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联系的非常密切。但是现阶段,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上还很不完善。
4、尽管节水的政策上有所发展,但没有很好的对其进行监督,作用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加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在实处还没有真正的落实,也没有量化这种投入的机制,还使用法律对其进行了固定,导致人们没有办法检查和操作。
二、解决对策
1、做好宣传工作,激发水市场意识
人们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行业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逐渐的觉醒,在市场经济下农田灌溉工程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水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用水体制还不够完善,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水市场,因此现代的农田灌溉工程对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上要予以贯彻,在水水资源的配置中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的发挥出来,将水的市场意识充分的体现出来,国家和文章所述的南方地区政府,要对这方面的工作在人们中进行大力的宣传,多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
2、在水市场理论和水权方面推动改革用水体制的步伐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离不开水利的支撑,不仅在农田灌溉上发挥着作用,在其他方面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中也出现了水利的身影,对市场经济体制正在慢慢的适应,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水市场,实现在农田灌溉中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伟大目标,对和水市场相关的一些配套体系建设要进一步的予以提升,在农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中将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真正的运用进来。水务一体化就是主要的表现形式,用水利部门的统一管理来取代水资源的地上、地下、多头的管理,对水权分配的公平性上通过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利用法律法规来保障水市场,来促进我国农田灌溉高效用水能够健康、快速的朝前发展。
3、合理的改革水价、对水价体系进行完善
首先,应该同步的对水价和体制进行改革,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会出现在水价改革中。水利工程有的是综合性的、有的性质不够明确、有的是公益性的,客观实际就很难通过水价反映出来。因此要将二者的改革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对水管部门的性质上予以明确,对水价才能够合理的确定,将农民在灌溉中的用水负担上予以降低。
其次,将水价改革的配套政策进行研究,要将合理科学的水价政策构架构造出来,将合理的、科学的水价管理体系尽快的构造出来。例如,核定农田灌溉工程管理单位的收益情况、折旧各类固定资产、分摊公益效益和经济效益、核定各项经济指标和人员的定编情况,都要合理、科学的进行规定,将水价政策的可操控性提升上来,防止在核定供水工程中出现随意性和主观性。
再次,将多种水费征收的模式因地制宜的推行出来。应该依据南方地区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水费征收方式。经营的时候可以利用承包的方式,或者将农民用水协会成立起来,水费有其代收,或是配水的时候按面积进行,对经营买断的方式上进行使用。
4、将稳定可靠的投入机制建立起来
改革和实施农田灌溉高校用水的机制,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资金缺乏,会影响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会影响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近些年,我国南方地区通过对节水的重要性上进行宣传,鼓舞地区各个单位、个人加入到节水项目的构建和运营中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阶段因为缺乏具体的约束条件在这种投入机制中,监督上也比较缺乏,在具体的操控中有较强的随意性,操作起来非常的不便,经常导致这种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出现反弹的情况,又会与国家的支撑联系在一起,对水利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将科学的投入机制建立起来是当务之急。
5、对农田灌溉高效用水机制实事求是的进行选择
南方地区农业种植面积比较庞大,受资源、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各个地区的作物种类存在着差异,加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生产上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农田灌溉高效用水机制进行选择:首先,对当地的经济、农业生产水平、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进行考虑,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对不同节水灌溉技术或者灌溉工程进行建设,对不同的管理机制和不同的管理方法上进行使用。其次,根据不同的节水灌溉工程、灌区的类型、灌区的具体大小,对不同的灌溉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上进行选择,对农民的意愿上一定要切实的尊重,保证高效利用的模式在农田灌溉用水中能够有效的实现,将节约与发展有效的联系起来。
结语
改革开放之后,农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在经营、运行机制、体制和水价等层面的改革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因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种农田灌溉运行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战略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情况,将正确的解决方式挖掘出来,是农田灌溉工程的一个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沈菊艳,黄宝全,王景雷.浅论农田灌溉高效用水管理机制的现状及改革途径[J].水利经济.2005(05).
[2]莫春华,廖为民.典型示范村的农业高效用水模式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01) .
灌溉机范文3
一、灌溉水费政策性亏损定义
在农业灌溉生产活动中,实际的供水成本与供水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出现这种差额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灌溉供水价格由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定价,在对农业灌溉进行价格议定时,对灌区不断增加的农业灌溉成本考虑较少,重点考量农民经济承受能力,造成灌区供水成本和供水价格之间存在一定差额,灌区生产形成一定的亏损,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业的农业灌溉生产单位,其主要经济来源于水费收入,正常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此问题,必须让政府发挥相应的主导作用,让此种情况得到根本的改善。
二、灌溉水费政策性亏损的情况
(一)水价不抵成本
通过对亏损程度进行统计,以陕西省某灌区为例,目前农灌工程供水费用为0.105元/m3,仅占2010年核算实际成本价0.25元/m3(不含折旧)的42%,占合理成本价0.37元/m3(不含折旧)的28%。其他大、中、小型的灌区水价占成本的比例最高也不超过40%。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供水成本逐年上涨,而水价则没有变动,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准,使灌区管理单位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此种情况必须得到及时解决。
(二)灌区水费定价
对国家相关法规进行查阅可知,新世纪之始,水利工程水费开始由行政性质向经营性质转变。从此,农业水利灌溉水费与种子化肥一同被归入生产资料类别之中,使用水之后支付一定的水费是生产过程中必要的支出。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各省逐步实施水价改革,实行斗口按量计费,其中,陕西省水价从1982年灌区国营水价1.1分/m3,调整到2004年工程供水费用(原国营水费)0.105元/m3,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农灌水费并非仅仅是一项经济收入,而与农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有重要的关联,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灌水费收入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富裕和幸福感指数,政府物价部门在定价时,首先考虑农民的支付能力,并以节约用水和减轻农民负担为主要要求,所以农灌水费的定价既敏感又复杂。
(三)灌溉水费收入逐年递减
现阶段粮食出售收益,远低于农村劳动力出外打工收入,男劳动力外出打工,在浇地时只有妇女或老年人在家,维护各自地头引水渠道的工作无法完成,如果由行水人员组织人员维护渠道并浇地,浇地费用则有所增加,因此农民用水积极性差;近年来,农村土地开发及征用现象凸显,可灌溉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水费收入。这些都是造成水费收入逐年递减的因素。
三、灌溉水费政策性亏损带来的影响
(一)工程难以运作
当前,供水价格偏低,导致水费收缴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水利工程难以有效发挥功能,相关单位的运作也会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实际上,2006年,都江堰的东风渠,在养护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养护质量不佳。春灌开始之后,几处干渠出现了崩塌的情况,抢修人员快速修复,但是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清除。还有很多地区由于收入有限,灌溉工程养护资金逐渐被削减,灌区工程管护得不到保障,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可灌面积加速流失。
(二)灌区工作人员失调
灌区单位为了节省成本,对各项支出进行缩减,虽然一直将“保工资”作为管理原则,但通过对灌区员工工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最近几年员工工资的发放标准仅为80%左右,甚至出现保险与公积金欠缴的情况。随着全国的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灌区员工生活压力非常大,严重影响灌区职工工作积极性,一些技能较高的业务人员被调离,招聘的大学生由于难以适应这种状况,很多人要求辞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损失,灌区的正常运作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补偿政策措施
(一)合理审定农业水费
派遣专业人员对供水成本和合理盈余进行分析对比,结合当前社会整体的发展环境及农民用水户的支付能力进行考量,按照一定步骤,区分不同类别核定水价,并与现行财政补助政策相结合,使灌区生产得以正常运作。
(二)积极足额落实财政补贴
目前,财政部门对农业灌溉单位仅以财政全额人员工资经费的形式进行部分补贴,人数比例占所在单位正式在岗职工的比例不到12%,而多年负债经营形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和不断增加的增资需求,使灌区管理单位生产经营连年亏损,所以,灌区迫切需要相对合理的、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政府管理部门可根据核定的成本及水价差额考虑分级、分批实施补贴,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金,积极足额落实财政补贴。
(三)加大收益项目投资
目前,以农业灌溉为主业的农灌单位,收入来源单一,而支持农灌单位实现对城镇供水及水力发电站等项目建设,将促使农灌单位的收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在考虑财政补贴的同时,统筹考虑项目投资带来的收益,既可节约财政补贴资金,又有利于灌溉管理单位的长远发展。
(四)落实监管机制
在确立完各项政策之后,还应该实施有效的监管体制。首先应对国家落实的财政补贴实施监管,可通过向社会、群众组织公示的形式实施监管信息实现透明化。政府的财政部门对补贴情况进行审核监督,严格审查违反补贴使用政策规定的行为,对于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解决,避免政策性亏损的经营性亏损混淆。
灌溉机范文4
【关键词】机电井;节水灌溉;改造;技术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与环境破坏问题愈加明显。尤其是水资源这种重要的生命之源,水体污染以及可利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严重困扰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就很有必要对农业灌溉采取节能灌溉技术和手段。可以说,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发展战略,是未来农业灌溉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中,笔者针对目前农业灌溉应用较为广泛的机电井进行节能灌溉的措施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指出了当前机电井节水灌溉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存在的问题
机电井灌溉是我国农业灌溉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开展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对于节约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中,却仍然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制约着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
首先,资金短缺是阻碍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顺利开展的一大问题,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对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量,但由于机电井的分布范围较广,数量较多,很难使有限的资金完全涉及到所有地区的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地方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也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机电井节水灌溉这一耗资较大的工程项目,因此资金短缺成为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开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
其次,机电井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较为落后,也是节水工程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技术水平的高低,设备的性能优劣对于节水成效的好坏是有着很大影响的,若节水灌溉设备或机械性能较差,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就会极大的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性能,而使得节水工程不再节水。
第三,农民思想传统老套,没有真正意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在很多地区,农民群众多年来的传统灌溉习惯使得他们很难接受节水灌溉工程的开展,甚至有些地区还存在着靠天吃饭的腐旧思想,这种消极传统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群众接受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制约了节水工程的发展。如何尽快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使其主动积极的接受机电井改造,成为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中的一大问题。
二、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在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大力推广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带来很大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变现有不利的工程发展状况,笔者提出,在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的开展中应当尤其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对旧的机电井的改造要先选择简单的进行小型的改造
现如今,我国虽然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有些农村还是处在经济不富裕的阶段,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以及为国家减轻负担,为了使机电井改造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要先选择简单的进行小型的改造。经过专业人员的测试,我们可以对那些还具备很好的节能功能,改造过程简单,尽量不花钱或者花钱少的项目进行优先的技术改造。现在农村的机电井存在出水管道距离地面太高和泵管在水里的深度太深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需要和村民们讲好道理,选择几个地方先进行改造作为试点,和原先的技术作对比,让村民看到实际的改造效果。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对自己的机电井进行改造,当改造完之后,就会收到很好的节水成效。像这样的投资少,效果好的改造还有很多,例如对机电井的定期保养,及时更换一些损耗较大的零件,将泵的底阀去掉,发动机的冷却水的温度适当的提高等等,只要让村民们切实的看到了改造机电井后的成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改造那些复杂、投资大的项目。这样,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实惠,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了一部分开销。
2、切实的处理好建造新井和改造旧井的关系
要想真正的做到资源的不浪费,就要充分的利用好旧井,进行合理的改造。同时,还要建造新井,保证机电井的良性的循环。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需要提供一些资金,做好机电井的改造工程,在适当的增加再生产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机电井长时间的使用会产生老化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适当的建造新井,而且建立一些质量高的配套设施以及方案,不要再走以前的老路子。
3、因地制宜的开展机电井节水灌溉技术
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节水措施,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不能盲目的统一确定节水措施或节水工程规范,而是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开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方法。在机电井的节水灌溉技术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农田分布特点,自然气候特点以及机电井分布位置等不同的因素,对机电井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动,以更适应当地农田的灌溉需求。因地制宜的进行农田机电井灌溉技术改造,可以大大提高节水效率,降低技术改造投资。如在冬季较冷的地区,就需要采取措施,改进技术来防止管道冻裂现象的发生;而对于农田面积大,且易干旱的地区,则易做出大面积灌溉的技术改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现节水节电的目的。
4、加大节水灌溉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节水积极性。
农民群众是应用机电井进行农田灌溉的主体,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可以使节水灌溉工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应大力传播节水工程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种工作来使群众认识到节水灌溉的优点和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只有群众接受了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主动要求进行机电井改造,才能快速带动节水灌溉工程迅速推广。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带头,做好节水示范点的工作,增大资金投入,积极吸收专业技术人才,使技术人员多深入农村,示范和传授技术经验,促使当地机电井节水灌溉工程为当地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灌溉机范文5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发展状况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者,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因为节水与否和高效与否,都是相对的概念,所以节水灌溉技术也是不断发展,其效率也是不断提高的。
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历史几乎与我国近代灌溉的历史一样长,因为只要灌溉就应当考虑节水,在早期的泾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等老灌区就在优化地面灌溉技术要素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一带就开始推广三合土和混凝土地下渠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部分地区开始进行喷灌的研究和试点。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喷灌技术受到普遍的重视,相继召开了几次全国性的技术研讨和推广的大会,不管在交流技术经验,还在是造舆论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到1977年全国喷灌面积已达290万亩。水利和中科院,一机部等部委紧密配合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成立联合设计组在喷灌机具研制,田间对比试验,喷灌系统设计方法,区划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在喷灌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整套设备和技术,为喷灌的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现在全国喷灌面积达到一千三百万亩左右。在这过程中喷灌的发展也出现了两次低潮,一次是由于初期机具不过关从而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造成的,一次是由于农业生产体制的变化,而早期喷灌技术一时无法适应造成的。而滴灌技术是从1974年从墨西哥引进三套滴灌设备开始的。我国科技人员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研制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使用的滴灌和微喷灌设备,现在全国微灌面积已达几十万亩。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下输水技术又得到了新生,发展成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主要采用低压塑料管输水,也还有用素砼管等其他低压管输水,据199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推广面积超过333万公顷。至于渠道防渗技术的发展更有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灌溉规模的发展和新型材料的产生而不断更新发展的.近几年来,各级领导对节水灌溉日益重视,各种新闻媒体也大大加强了节水灌溉的宣传力度,一个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新已形成。这一次热潮的特点是:不是单一地发展某一种节水灌溉技术,而是各种节水灌溉技术一齐上。
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只不过有些技术成熟一些,有些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些技术优点更多些,适用范围更广些,而有些技术稍逊而已。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灌水方法、输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等四大类别。
一、节水灌水方法灌水方法即田间配水方法,就是如何将已送到田头的灌溉水均匀地分布到作物根系活动层中去。按灌溉水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根系活动层,灌水方法可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一)地面灌溉地面灌溉是古老的传统的灌水方法,一般说来它是作为比较是否节水的基点。但是地面灌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所以最近也有许多比传统地面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方法。
1.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灌水技术要素指沟、畦规格、入畦(沟)流量,改水成数。这些灌水技术要素的合理的组合就会得到节水的效果,一般经验表明对沟灌和畦灌采用较小的畦、沟尺寸,就可以大大提高灌溉均匀度和灌水效率,即常说的小畦短沟畦。至于沟畦尺寸多大为宜,则因不同地形与土质而异,各地要通过试验来确定。
2.新的沟畦灌水工具传统的沟畦灌水是用人工从配水渠开口放水入沟畦,这样既不准确又不方便,而且常因放水口渗漏造成水的田间损失,国外早巳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的情况)或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的情况)放水,我国已做了一些试验,证明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5—10%,但目前有关的工具尚未批量生产,而且农民也不习惯,推广还有待时日。
3.波涌灌溉近代国外又研究出波涌(沟)畦灌或称间歇沟(畦)灌,就是放入沟(畦)的流量是间歇的,向田间放一段时间(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水然后停止放水一段时间(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如此反复,这样可以使沿沟(畦)长度方向的水量分布更加均匀。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80%一90%。是一种有希望的节水灌溉方法。我国90年代初开始有一些单位对此作了研究与试点,不过为了达到间歇放水的目的在田间就要布置可控制间歇放水的装置(有机械阀和电子控制阀两种)。要生产出工作可靠,价格低廉的间歇放水装置是推广本技术的关键。4.尾水回收系统在土壤入渗速度较小时,每条沟的入流量大一些容易灌得均匀一些,但是往往使得水已流到沟尾时,沟首还没有灌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沟尾泄水,如将泄水排掉就会浪费灌溉用水,如果此时在沟尾安装集水系统把泄水收集起来用于更低地块的灌溉,或用水泵抽到高处重新灌溉。这也是一种节水的措施。但我国目前还很少采用。
5.膜上灌(又称膜孔灌)在地膜上做成沟状,水就在膜上流动,到作物长出孔处才渗入土地,这样灌水效率高,一般可节水25—35%;增产15—20%,又不要专门的设施。全国现有地膜种植面积近533万公顷。因此,此法很有推广前途,1993年仅新疆就推广了24.7万公顷,今后应加强相关农机具与农艺的配套与完善。在采用地膜的田块上积极推广。
(二)喷灌喷灌是通过空中进行配水,由于需要压力所以常用压力管道输水。一般说来,其明显的优点是灌水均匀,少占耕地,节省人力,对地形的适应性强等,主要缺点是受风影响大,设备投资高等,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我国已有喷灌面积80多万公顷。喷灌系统的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也就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以下几种:
1.固定管道式喷灌干支管都埋在地下(也有的把支管铺在地面,但在整个灌溉季节都不移动),这样管理更省人力,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只是设备投资很高,目前使用塑料管道的系统单位造价也有800—1200元/亩之间。有的甚至达到1500元/亩。
2.半移动式管道喷灌干管固定,支管移动,这样可大大减少支管用量,从而使得亩投资仅为固定式的50—70%,但是移动支管需要较多人力,并且如管理不善,支管容易损坏。近明了以下一些由机械移动支管的方式,可以部分克服这一缺点。
3.滚移式喷灌支管是将喷灌支管(一般为金属管)用法兰连成一个整体,每隔一定距离以支管为轴安装一个大轮子。在移动支管时用一个小动力机推动,使支管滚到下一个喷位。每根支管最长可达400mm,这种机型我国已有产品,适用于矮杆作物(如蔬菜、小麦等)要求地形比较平坦。
4.时针式喷灌机(又称圆形喷灌机)是将支管支撑在高2~3米的支架上,全长可达400m,支架可以自己行走,支管的一端固定在水源处,整个支管就绕中心点绕行,象时针一样,边走边灌,可以使用低压喷头,灌溉质量好,自动化程度很高。我国已有产品,在华北和东北已有一定的使用经验,适用于大面积的平原(或浅丘区),要求灌区内没有任何高的障碍(如电杆、树木等)。其缺点是只能灌溉圆形的面积,边角要想法用其他方法补灌。此机在美国应用广泛,也值得我国大平原地区大规模农场推广。
5.大型平移喷灌机为了克服时针式喷灌机只能灌圆形面积的缺点,近代在时针式喷灌机的基础上研制出可使支管作平行移动的喷灌系统。这样灌溉的面积就成矩形的。但其缺点是当机组行走到田头时,要专门牵引到原来出发地点,才能进行第二次灌溉。而且平移的准直技术要求高。因此,没有时针式喷灌机使用的那么广泛,我国也已有产品。其适于推广的范围与时针式喷灌机相仿。
6.绞盘式喷灌机用软管给一个大喷头供水,软管盘在一个大绞盘上。灌溉时逐渐将软管收卷在绞盘上,喷头边走边喷,灌溉一个宽为两倍射程的矩形田块。这种系统,田间工程少,机械设备比时针式简单,从而造价也低一些,工作可靠性高一些。但一般要采用中高压喷头,能耗较高.适合于灌溉粗壮的作物(如玉米、甘蔗等)。也要求地形比较平坦,地面坡度不能太大,在一个喷头工作的范围内最好是一面坡。该机型我国也已有系列产品,桁架式绞盘机可采用低压喷头。
7.中、小型喷灌机这是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用得最多的一种喷灌模式,常见的的形式是配有1—8个喷头,用水龙带连接到装有水泵和动力机(多为柴油机与电动机)的小车上,动力功率为3~12马力居多。使用灵活,亩投资约为固定管道式的20~60%,移动费劳力大,管理要求高近年来,发展的规模,似有降低的趋势,只适用于中小型的农场和田块。但投资较低,使用灵活机动,以上各种喷灌溉形式各有利弊,各自适合于不同的条件,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地决策选用。
(三)滴灌
这是用小塑料管将灌溉水直接送到每棵作物根部的附近,水由滴头慢慢滴出,是一种精密的灌溉方法,只有需要水的地方才灌水,可真正做到只灌作物而不是灌土地。而且可长时间使作物根区的水分处于最优状态,因此既省水又增产,我国现有面积34万公顷(包括微喷灌),但其最大缺点就是滴头出流孔口小,流速低,因此堵塞问题严重。对灌溉水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过滤和处理,目前我国还都只注意到防止物理堵塞,而同样严重的生物堵塞和化学堵塞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固定式地面滴灌一般是将毛管和滴头都固定地布置在地面(干、支管一般埋在地下),整个灌水季节都不移动,毛管用量大,造价与固定式喷灌相近,其优点是节省劳力,由于布置在地面,施工简单而且便于发现问题(如滴头堵塞、管道破裂、接头漏水等),但是毛管直接受太阳曝晒,老化快,而且对其他农业操作有影响,还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
2.半固定式地面滴灌为降低亩投资只将干管和支管固定埋在田间,而毛管及滴头都是可以根据轮灌需要移动。投资仅为固定式的50—70%。这样就增加了移动毛管的劳力,而且易于损坏。
3.膜下灌在地膜裁培作物的田块,将滴灌毛管布置在地膜下面,这样可充分发挥滴灌的优点不仅克服了铺盖地膜后灌水的困难,而且还大大减少地面无效蒸发。
4.地下滴灌这是将滴灌干、支、毛管和滴头全部埋入地下,这可以大大减少对其他耕作的干扰,避免人为的破坏,避免太阳的辐射,减慢老化,延长使用寿命,其缺点是不容易发现系统的事故,如不作妥善处理,滴头易受土壤或根系堵塞。
(四)微喷灌有的地方称之为雾灌,与滴灌相似,只是为了克服滴头太易于堵塞的缺点,将滴头改为微喷头,由于微喷头出流孔口大一些,流量大一些,流速慢一些,所以不象滴头那么容易堵塞,但流量加大了,毛管相应也要加粗些。在每棵作物或树下装1—2个微喷头一般即可满足灌溉的需要。微喷头仍有堵塞问题,因此也要对过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每亩造价与固定式滴灌相仿。在国外有逐渐以微喷灌取代滴灌的趋势。但是在温室(或大棚)内使用微喷灌会大大提高室内之空气湿度。而不利于对湿度敏感作物(如黄瓜)的生产,这时只好用滴灌近年来我国微喷灌设备生产逐渐完善。微喷灌面积的发展很快,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节水灌水方法。特别适用于灌溉果园。
(五)渗灌渗灌与地下的滴灌相似,只是用渗头代替滴头全部埋在地下,渗头的水不象滴头那样一滴一滴地流出,而是慢慢的渗流出来,这样渗头不容易被土粒和根系所堵塞。最近在国内引进采用废轮胎加工成的多孔渗流管,并进行小面积试点,但是微孔渗流管的堵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未经长时间试验检验不宜贸然推广。
(六)地下灌溉地下灌溉是用控制地下水位的方法进行灌溉。在要灌溉时把地下水位抬高到水可以进入根系活动层的高度,地面仍保持干燥,所以非常省水,不灌溉时把地下水位降下去。这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在根系活动层下有不透水层时才行。因此不适于普遍推广。
二、节水输水方法
几千年来我国都是用土渠将灌溉水从水源输送到田头。这样有大量的水在还没送到田头就已浪费掉了。我国现有灌溉渠道水利用系数很低,一般为0.3一o.5。因此在输水过程中节约水的潜力很大。常用的方法有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两种。
(一)渠道防渗渠道防渗所采用的材料有很多种类,常用的有干砌块石,浆砌块石(或卵石),砼预制块、现浇砼护面、塑料薄膜、土工膜等,最近国内比较普遍推广的“三面光”渠道就属这一类。当采用砼护面时,如渠道不大还可用U型砼渠,这样还可以提高输水流量,减小过水断面。
(二)管道输水渠道输水除了渠床渗漏之外,还有水面蒸发与渠床上杂草的蒸腾。而用管道输水则可基本避免这些输水损失。对于喷灌、滴灌和微灌要求高压输水(300~1200kPa),而对于地面灌溉可用低压输水管(小于200kPa)。
1.高压输水管道要求管道能承受较高的压力,这样对管材强度的要求较高,常用的有钢管、铸铁管、铝管、塑料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和石棉水泥管等,要注意吸取过去采用玻璃管、素混凝土管、石管及一些不能承高压的管道的经验教训。高压输水管由于对承压要求高,造价就必然要高一些,如用于低压输水是不经济的。因此没有明确要在短期内改建为喷微灌的低压管道输水系统中不要选用可以承受高压的管道,以免积压资金。
2.低压输水管道由于承压要求低,就可采用专门的低压管,单位造价即可大大降低。这主要用于地面灌溉的输水系统,在美国现在中小渠道基本都被低压管道所取代。我国前几年从“小白龙”(即薄膜塑料管)开始,以后逐步改进成为一个专门技术措施——“管灌”,即用低压管道输水的地面灌溉.据199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333万公顷灌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可比土渠省水40%,少占地1.5—3.5%,而且亩投资较低,因此在无力发展喷灌和微灌的地方,采用管灌是一个方向,在井灌区,应逐步用低压管来代替所有的中小型渠道。也可以取得很显著的节水效果。在渠灌区,如果渠系配套完整仍以采用防渗措施节水为宜,如果地形有一定坡度,且渠系配套不完整,则应考虑直接采用输水管道进行配套。但是在非常平坦的自流灌区要采用管道输水则应慎重斟酌。目前有些地方,管灌只用管道将水送至地头没有直接送入灌水沟,田间还得布置输水沟,为了进一步节水,就应当生产闸门孔管,使得从水源直到进入灌溉沟(或畦),水都在管内流动。
三,节水灌溉制度
(一)不充分灌溉按早期灌溉的指导思想是只要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就要给作物供应最充分的水,以使之达到尽可能高的单位面积的产量,这就是充分灌溉。这种灌溉方法可以获得最高的单位产量,但是单位水量所获得收益就不见得最高。因此,近年提出丁不充分灌溉的理论,也就是说灌溉的目的并不是要达到最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而是要使单位用水量的作物产量较高。这在现今,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每亩少灌一些,就有可能灌溉更多的面积,从而获得更高的总产。我们民间过去曾采用过坐水种,灌关键水等就属于这种灌水制度的雏型。而现今则要研究出完整的不充分灌溉制度。这要做大量的实验工作,而且这种灌溉制度对于不同的地区的不同作物也是不相同的。
(二)水稻薄浅湿晒灌传统的水稻灌溉一般是长期保持较深水层。有的地方还采用串灌、漫灌,水肥流失严重。最近研究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制度,取得了很好的节水效果。其基本做法就是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蘖前期田间湿润管理,分蘖后期晒田,拔节抽穗保持薄水,乳熟保持田间湿润,黄熟湿润落干。这方法在广西得到广泛推广,推广面积累计达178.2hm:,实践证明可增产7.72%以上,由于水层浅,渗漏量和植株棵间蒸发量就大大减少,从而减少田间耗水量,年平均减少耗水量1069m3/hm2(早晚稻合计)。而且可以取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效果,为推广这样的技术每亩只要花0.3~0.4元,可谓投入小,收效大。但此法受地域与自然条件影响大,各地都要探索最适合于本地的灌溉制度。是值得在南方大力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
四、节水田间辅助措施
各种灌水方法都是湿润作物根系活动层的土壤,以便于作物吸收。这样多数都要湿润表面,不可避免的就有一部分未被作物吸收而直接从土表蒸发到空中去,这一部分水基本是浪费掉了。因此为了节水许多地方曾采取各种辅助措施来减少土表蒸发。常用的方法有中耕保墒,麦杆覆盖等。中耕保墒是在每次灌后将土表耙松,这样可以切断毛细管,使表面以下土中的水分不会在毛管作用下送到表面而蒸发掉。麦杆覆盖,是将麦杆(或其他植物茎叶)切碎后铺在土表,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土表水分的蒸发。综上所述,可见节水灌溉技术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每个地方,每一种条件都可以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我们在开展节水灌溉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我们的目的是节水,只要是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我们就要根据当地条件积极采用。首先选用投资最少而又能取得最好节水效果,节约最多水的节水灌溉技术,由于当前我国广大灌溉面积上采用的灌水方法仍以地面灌溉为主,而且节水的潜力也最大,所以我们首先应对地面灌溉的节水方法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要注意积极推广渠系配套,土地平整,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等技术。在南方大部分面积是种植水稻,则应积极推广节水的“浅”、“薄”灌溉技术,在北方旱作地区积极试验与推广不充分灌溉技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地方应考虑推广喷灌、滴灌和微喷灌等先进的灌水方法。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树立起全民的节水观念,大家对节水都重视起来,大家都想办法节水,办法是很多的。有领导的重视,有群众的支持,又能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技术.我们相信我国的节水灌溉事业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③泥沙冲淤系数t1、t2
本文中的泥沙冲淤系数系底部含沙量与断面平均含沙量、底部挟沙力与断面平均挟沙力的比值,根据林秉南、韩曾萃的研究成果[5]:
,(10)
灌溉机范文6
关键词:节水;地面;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
中图分类号:TV212.5+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在农业发展中我国一直都是采用的地面灌溉的方式,但是在全球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形势下,就要对灌溉方式进行改进。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问题和管理技术的问题,要想实行大面积的技术化灌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说就要在传统的地面灌溉上进行技术革新,研究和推广地面节水技术。
1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沟、畦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土地平整,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划长畦(沟)为短畦(沟),改宽畦为窄畦,设计合理的畦沟尺寸和入畦(沟)流量,可大大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陕西洛惠渠的研究表明,在入畦单宽流量为3~5L/s时,灌水定额随畦长而变,当畦长由100米改为30米时,灌水定额减少150~204m3/hm2;当畦长30~100米时,畦单宽流量从2L/s增加到5L/s,灌水定额可降低150~225m3/hm2。
宝鸡峡灌区进行深层渗漏的对比试验,灌水定额小于675m3/hm2,基本不发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825~990m3/hm2时,约有150m3/hm2水产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1350m3/hm2时,有一半水成为深层渗漏水。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和土质差异较大,因此难有统一标准,各地应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建立计算机模型,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给出适合本地的适宜畦沟尺寸和灌水技术参数。
2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隔沟(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减少了课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特点,值得大力推广。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棉花、玉米等宽行作物隔沟灌或隔沟交替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玉米坐水种,可节水900m3/hm2,节电90~105千瓦时,增产幅度约16%,增收幅度约28%。
3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
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被称为80年代地面灌水技术的一大突破。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由于土壤孔隙会自动封闭,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水流推进速度快。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从而大大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4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改进沟畦放水设施,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或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放水,与人工开口放水相比,田间水利用率可提高5%~10%。目前这些设施国内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批量生产。因此,有必要开展联合攻关,对这些设施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向着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推广应用普及化方向去发展。
5新的节水技术
5.1污水喷灌技术
利用污水喷灌技术,是一举两得的一项措施,这种技术是将污水处理和农业用水进行了有利的结合,一方面解决了污水的处理,避免了浪费,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主要是将污水喷灌到农田中,然后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来对污水进行净化,其中的一部分水通过大气蒸发散发到空气中,还有一部分水渗透到土壤中,经过循环后可以被再次利用。
在采用这项技术的时候,首先要对污水进行初步的处理,将污水中的固体物质进行过滤,还要在其中加入一定的消毒剂。在使用污水灌溉的时候,不要喷洒在蔬菜上,对于谷类物最好的生育的前期使用,农作物在收获的前期应该停止使用污水灌。使用污水灌,对于农田的土质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农田的土质要以砂土壤,壤土为好,对于数量的施加应该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如果喷洒的污水不符合规范标准时,可以向其中掺入一定的清水再实行灌溉。但是采用污水灌溉这种技术比较复杂,最好是在有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5.2咸水灌溉技术
在进行咸水灌溉时,主要是对不同水的水质进行混合使用,其中主要是有混灌和轮灌。
混灌主要是将不同的灌溉用水进行混合之后再利用,这种做法既可以降低灌溉水中的盐度或者是碱度,改善了灌溉水的水质,而且还提高了灌溉水的总量,使以前不能够用的水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所谓的轮灌就是根据一定的特点来选择用什么样的水尽心灌溉,要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农作物的种类和生长发育情况等来进行选择,在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对作物施以不同的灌溉用水,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淡水的用量。
5.3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
所谓的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就是利用一定的设施来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那个收集,然后直接灌溉给作物或者是储存在一定的容器内然后再实行灌溉。这种方法在很多国家已经得到了使用,在德国的使用方法是,在农间田头设置一个圆筒,然后在圆筒的四周和喷嘴连接,将这些喷嘴直接放置于两排植物的根茎部位。在白天的时候,温度升高,空气进入到圆筒中传递到喷嘴内,在晚间的时候,气温下降,喷嘴内的空气就会凝结成水分直接流到作物的根茎处。在秘鲁地区,研究人员是在海岸处挂一些比较大型的尼龙的网,这样可以将空气中的雾气聚集到网上,待雾变成水以后流入到蓄水池中,以供灌溉之用。在其它的地区,也是采用相似的办法,利用一定的设施来对空气中的水蒸气或者是雾气进行收集,然后利用温度差使气体凝集成水分,从而达到灌溉的目的,以供灌溉之需。这些方法对于沙漠地区和那些在沿海地区比较缺乏淡水的地区是比较适用的,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应该对其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在实用性和效率性方面还应该有所加强。
结语
我国在现阶段对于农业发展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三农问题上也是特别的重视,所以说对于农业的发展要给予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用地面积比较大,在农田灌溉方式上基本都是采用的地面灌溉,这种方式对水源的浪费也是比较大的,面对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要对地面灌溉实行节水措施。本文对地面灌溉进行了节水措施的探讨,列出了几种方法,那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节水方法,因地制宜,采取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