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 石河子大学 经济学专业 实践性教学改革 可行性 实施方案
一、经济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一)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应依据经济学理论课程要求,结合现实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特质设计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经济学实践教学设计应承担桥梁作用,一方面要完成加深完善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延伸,另一方面要为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铺设好基础,使所有课程顺利衔接,真正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应尽可能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经济学专业应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广泛调研,与用人单位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以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基本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型课程体系向职业课程体系的转变,从而使本专业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制订出更高水平的经济学实践教学方案,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明确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教材选用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知识新颖,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质量较高;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满足教学需要;专业社会信誉度较高,办学效益较为显著。
二、经济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一)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为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本专业也具有实践教学传统和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经管学院近年来在计算机设备及相关经济软件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实验软件数量、种类及档次都在不断提升。实践性教学改革主要体现为课堂中的实验教学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包括2周的统计模拟实习、3周的会计模拟实习、3周证券和期货投资模拟试验、2周的企业创业计划训练和2周的ERP沙盘经营模拟训练;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假期社会实践、社会经济调查与实践、毕业实习、鼓励学生参与SRP项目的申请和研究、吸纳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等。
(二)本专业精品课程与核心课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硕士点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学》1999年被评为石河子大学校级一类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兵团级精品课程;《产业经济学》2007年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均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在博士点方面,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博士点下招收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在硕士点方面,石河子大学经济学专业拥有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7个硕士点。
(三)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团队实力雄厚。经济学专业教师共有15人,均具有硕士学位,博士9人;10人具有高级职称,1人为博士生导师,9人为硕士生导师;经济学专业教师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已经形成一支理论功底深、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学梯队。同时,教学团队科研成果显著,出版专著12部,参编(译)8部,主持承担国家重大社科基金招标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主持省部级、横向课题100余项,各类项目经费超过400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四)利用多学科优势形成合力,打造经济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经济学教学广泛采用挂牌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学术报告、教学科研互动式、课外实践等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理论创新和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紧跟时展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同时,经济学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各不相同,除理论经济学以外,研究领域还涉及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等领域,为经济学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色和优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多学科研究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有利于推进经济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三、经济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经济学实践教学应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以学院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实现课程单项实验、综合实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实施方案。
(一)以突出实践为特点构建经济学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依照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与经济学行业紧密合作开发实践性课程,根据经济学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推行学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立实验课程体系。培养技能型的经济管理人才是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实验课程体系更是重中之重。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即按照“培养专业学习兴趣训练经济学基本技能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校内实验室专业实验校外实验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
(三)具体制订经济学实验实施方案。一是在课堂进行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是实践教育的开始,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二是进行阶段实验。在课堂进行实践性教育之后,要通过以模拟实习为主的阶段实验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三是进行综合实习。主要以毕业生为主,采取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包括手工模拟实验、计算机软件实验、社会实践、实结四个基本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按照经济学工作岗位职业要求,组织安排实践教学。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以工学结合为出发点,并依照经济学工作岗位职业要求,充分体现经济学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组织安排设计。继续实行多媒体教学,紧扣学术前沿,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模型 农村剩余劳动力 流动人口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创立了人口流动模型理论,该模型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曾经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睐。
时至今日,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就业问题困扰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文从批判性吸收的角度出发,探讨西方经济学中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借鉴意义。
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主要内容
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原因是城市和农村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只要城市的收入比农村高,这种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托达罗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他认为,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在城市预期的收入”,城市地区预期收入和农村地区收入的差距才是决定人口流动的根本因素,托达罗模型的重要贡献就是引入了“预期收入”这一重要概念。
托达罗人口理论模型的重要政策建议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地区就地吸纳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
二、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
2.1 对政策最终目的的探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目的是把对乡-城迁移运动的不必要影响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减少农村向城市的劳动输出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为解决城市的就业问题提供宽松的环境。
但是从历史来看,城市化是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趋势,城市化的三个层面之一便是“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趋势,托达罗人口模型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种趋势,是违背城市化这个客观事实的。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府需要做的是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如发展中小城市,而不是一味的完全限制农村人口的流动。
2.2 对“消除城乡差距”的质疑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主张消除城乡差距,解决人口迁移问题。这是不可实现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共同结果,比如交通、地质、地形、气候的差异,人口之所以向城市聚居就说明了城市具有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城市和乡村本身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聚落形态,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深刻的形成背景,消除城乡差距是完全不可能的,至少在发展中国家可预见的时期之内是不可实现的。例如我国西部的贫困地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理条件的恶劣造成了贫困,而这些地理条件(降水、地形等)又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想把这些地区建设成和城市地区一样的水平是很困难的,解决方案就是进行移民,把这部分人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或者进行劳务输出,进行区域间的劳动力余缺调剂。
三、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途径
3.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地区迁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吸纳劳动力就业,这与托达罗模型中发展农村经济是不同的,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是迁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地区,而并不是迁移到农村地区,这些企业的迁移既可以带动中西部小城镇的发展,又可以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城市化。
3.2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现代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表明,人力资本已经超过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往往不能吸引优秀人才,而中西部自己培养的人才又往往流入东部地区,这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与短缺。因此,国家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培养面向农村的创新性人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这样才能为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提供条件。另外,也同样要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让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这样才能把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
3.3大力促进小城镇建设,推动合理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城市化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虽然城市化也会带来诸多的问题,但是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利大于弊的。我国城市化的问题是大城市过度膨胀,因此治理这一问题的对策之一是努力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不是去一味地阻碍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疏”要优于“堵”,发展中小城市在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之余,又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谓一举两得。
3.4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农村的劳动力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取及时和充分的工作信息,而政府作为公民全体利益的代表者,有责任促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例如河南省地方政府组织的面向新疆的劳务输出,就解决了区域之间劳动力的余缺问题。
参考文献:
[1]于同申.发展经济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4-146
[2]刘爽.全球人口管理: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3
在大连民族学院这个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高等院校里,经济管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是大连民族学院专业最多、学生人数最多的二级学院,设有经济贸易、会计、工商管理和旅游管理四个系,专业设置横跨经、管两大学科。其中的会计学已建成为校级示范建设专业,旅游管理已建成为校级特色专业。经济管理学院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已实现了持续、协调地发展。
依托于经济管理学院的“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成立三年来,中心的研究人员共320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103项,其中国家自然和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7项,累计科研经费321万元;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科也因为其突出的科研成果在成立两年之后就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以上成绩的取得都应当归功于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林教授。
马林教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称号、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大连市“十佳”旅游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自2003年调到大连民族学院工作以来,马林教授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以“三三制”为原则,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一直以来,马林教授把师资队伍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建设,以建设团队和造就名师为目标,按照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三三制”的原则,通过外引和内培等手段不断充实队伍和调整结构。“三三制”即原则上一名教师负责三门课程,并确定主要责任课程;而一门课则由三位教师负责,并确定主要责任教师。通过实施“三三制”原则,把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明确教师责任归属,从而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框架。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
二十多年来,马林教授曾主讲《旅游经济学》等六门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2004年以来主持了一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1世纪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双“六十”工程)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启动了旅游专业毕业设计教改,借鉴工科毕业设计思路在全国首创了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在2004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旅游专业教育研讨会上,做了重点发言,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提交的论文获得了大会一等奖。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策划能力,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策划方案,包括金石滩营销策划方案、大连民院形象策划方案等毕业设计项目,建立了大连金石滩、吉林安图县、内蒙古克旗实践教学基地,使旅游专业建设发生了很大改观。
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
1998年教育部正式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将该专业设置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1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达160多所,其中有78所设置了硕士点。在教育创新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2016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强调,要推动和支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实践教学比较薄弱问题。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民生之基,其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情况如何?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文献综述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实践教学现状,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制度上重科研轻教学,培养方案上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还存在学分占比低,课程设置层次模糊,课程内容可操作性差、学生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二是研究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有学者认为依托校外基地实施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还有学者提出从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来构建;三是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实施“分层次、多门类、重特色”的LMP改革策略,或者从实习的内容、地点、方式、时间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有的学者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分析,而本文以区域、类型、层次不同的22所院校的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为样本进行分析更具普遍性。
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前者以课堂为主,后者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个活动空间,教学形式与教学目的也更多样化。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为避免此种分类方法存在内容交叉现象,本文将其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问题研讨、课题探究组成的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综合性问题探究、职业实践组成的专业实践;小社会实践、大社会实践组成的社会实践。通过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整理出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160多所高校名单,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济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甘肃政法学院、湖北经济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2所高校。以高校官方网站为查询平台,收集到该专业培养方案22个,包含实践课程371项,时间截至到2017年3月。最后将以上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部分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将各个实践课程进行归类,并对其所占学分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从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3.1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某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施的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方式,包括实验教学、问题研讨、课题探究。3.1.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实验室,实施的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通过对22个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实验教学主要分布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总学分达到了154.8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①信息技术课,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HTML与XML语言等;②软件学习课,如统计分析软件、社会保障管理软件应用、企业资源规划等;③素质教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素质教育为主进行的军事训练;东南大学对内科学、解剖学、传染病学实施实验教学,这可能与该校社保专业立足于医学特色有关。22所高校中18所学校为信息技术课、软件学习课、素质教育课安排了实验教学,可见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身体素质。3.1.2问题研讨问题研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教学形式,通过老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目前只有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在培养方案中安排了问题研讨形式的实践教学,该种形式教学的总学分较低,仅38.7学分,课程达37门,其中34门来源于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达66.2学分,问题辩论形式教学31.分,几乎占整个实践教学的一半,可见东南大学比较重视此种形式的教学。对培养方案进一步分析发现,34门课程里,医学课程9.6学分、专业课程分、经济学课程6.8学分、剩于课程6.5学分,进一步体现了东南大学社保专业的医学特色。3.1.3课题探究课题探究是指打破课内课外限制,以布置小课题的形式,让同学们在课下自主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学形式,有17所学校安排了课程探究形式的课程实践,学分达到了119.4,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类课程约占到了一半,达65.7学分,其次为专业课(33学分)。3.2专业实践教学。3.2.1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最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指通过对学生进行该专业的综合性训练,使其更加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适应范围、适应程度及适应条件。22所高校中,有19所高校将专业实习纳入到了培养方案中,主要对专业实习的学分设置、时间安排做了规定,专业实习学分设置从2分到10分不等,平均在4分左右,总学分达113分。学分较低的有武汉大学(2分)、首都师范大学(2分),学分设置较高的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分)、东南大学(9分)。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上,以七八学期为主。其中东南大学在安排了第四学期在医院为期8周的医学临床实践和第八学期在商业保险公司及社保经办机构为期12周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和贵州大学也安排了两次实习,其他学校均只安排了一次实习。3.2.2综合性问题探究综合性问题探究,与课程实践中的课题研究不同,它打破了课程限制,是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多个课程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综合性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总学分达到了208.5分,从形式上来看,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为主,学分达185.5分,其他形式为辅,科研训练(14分)、读书报告(6分)、创业就业教育(2分)、讲座(1分)。3.2.3职业实践职业实践是以职业模拟或者现场参与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做好入职准备。相对于专业实习侧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职业实践更关注学生对岗位的适应。22所高校中,只有8所学校开展了职业实践,总学分仅有19分,主要在第三学期以后开展,就其形式来看,包括认知实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社会保障仿真实训、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四种形式。3.3社会实践教学。3.3.1小社会实践教学小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类似于社团活动的形式在课外进行的跨学科交流、课题研究等活动。将小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配置学分的院校只有4所,即中南大学实施的集中研学、自主选修实践课,东南大学实施的课外实践,贵州大学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施的学科竞赛,中南民族大学实施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实习、社会保障教学实习。青年政治学院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将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等纳入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并未对其进行学分配置,目前仅有的4所学校的小社会实践学分总计15分。3.3.2大社会实践教学大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校外,通过社区服务、实地访谈、调查研究等形式以获取实践经验、了解社会现实。将大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的学校有16所,学分总计44.5,根据学校不同,实践教学分布在整个大学期间,从形式上来看,以社会调查为主,兼具社会服务、创新实践形式。
4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4.1社会实践环节薄弱。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上看,总学分712.9分,课程实践教学(312.分)占44%,专业实践教学(340.5学分)占48%,社会实践教学(59.5学分)仅占8%,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基本上构成了整个教学体系,课程实践是围绕某一课程展开的,其内容比较局限,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是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而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学分设置上还不到整个实践体系的十分之一。4.2问题研讨、职业实践、小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关注度低。问题研讨形式利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2所高校中仅有两所将其纳入了培养方案。职业实践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一个缓冲期,此环节十分关键,其总学分仅有19分,占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不到3%,课外实践形式的小社会实践也仅占到2%,只有4所院校将其纳入培养方案和学分制度。4.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现有的培养方案中综合性实践教学形式表现为论文、科研训练、读书报告、讲座四种,整个综合性问题探究实践教学形式中,以论文形式实施的占到了89%,其他的形式仅占到了11%的比例,可见当前高校在实施实践教学时,仍然以传统的方式为主,较少运用其他形式。小社会实践上,目前的培养方案也只体现了教学实习、学科竞赛、集中研学三种形式。4.4实践教学规划有待完善。目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规划内容较少,仅对实践教学的学分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实践教学持续时间上,多以学时或周为单位,社会实践的内容、考核方式上只有南京审计大学做了相关规定。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实践空间复杂,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利于实践教学的推行。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由经验到反思的过程,所以考评环节也应纳入在内。
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
5.1加强社会实践环节。适当缩小课程实践环节,发掘各方面可用资源,盘活校内外闲置资源,促进增加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践环节。相对于大社会实践,小社会实践以校内为活动空间,更利于教学的开展,高校应当予以重视,积极开展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创业设计等文化交流活动,并将其纳入学分制度。5.2充分发挥各形式实践教学优势运用问题研讨实践教学形式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实践环节能够让同学们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明确就业方向,学校可以增加应聘技巧、职场模拟、职业规划等课程。此外,高校还应当在立足于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实践教学模式。5.3完善实践教学实施规划。仅对学分和时间上的规划难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的环节、方法、支持策略、考评方式进行单独制定,并通过官网、通知等形式让学生们提前知晓,做好充分的准备,进一步提高实践效果。
作者:黄瑞芹 龙双玉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凌莉,张文健.地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6(1)
2邵文娟,马瑄,刘媛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J].中国市场,2014(6)
3季璐,李放.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6)
4周慧文.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0)
5李文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
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5
良好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推进学校的发展,助推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能够搭建互利多赢的平台。但目前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表面合作上,签一个合作协议,开个交流会,没有实现学生在岗的体验和实践,即使有也是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第三年顶岗实习。
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选择校企合作具体模式时,采取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合作模式,即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全日实践,学生在企业顶班劳动,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反思总结,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实际岗位去锻炼提升技能水平,真正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实际岗位技能,就业时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建设中聘请了多名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对岗位职责的分析,确定学生完成特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工学交替”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企校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聘请物流企业专家兼职参与学校教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有效实现校企“零距离”衔接。通过实现“工学交替”,企业模式早期注入教学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企业模式的认识与了解,帮助学生更早的确立职业需求,规划职业目标。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
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以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根据岗位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实施项目一体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借助“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一)岗位认知学生一年级在校学习期间,形成初期的岗位认知,以理论知识加校内仿真实训室实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并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对物流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岗位体验学生二年级在校学习期间,实行中期岗位实习,即每学期中期有一个月的时间全日制到企业学习、实训和生产实践,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体验企业模式和行业文化,使学生得到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提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经过一个月的锻炼学生再回到学校总结实践经验来完善理论知识,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做中学、做中教”,实现了学习与生产“零距离”对接。
(三)顶岗实习经过如此两年时间的循环反复学习、实训、生产,第三年即可直接进人企业顶岗就业实习。
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了一批适应企业需求的物流实用型人才,并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四、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保障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构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长效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运用能力强的优势,发挥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相互融合的互补效应,搭建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
(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完善和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制定《校企合作方案》、《顶岗实习方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校内实训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办法》等管理制度和文件。
(三)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与多家优质企业合作,签订协议,共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人才,既扩充了校企合作数量,也提高了校企合作质量。
(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引企入校,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的建设等;二是与优质企业合作,与企业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企业员工到学校兼职等诸多方面合作;三是利用企业优势,实施订单合作培养,搭建“共享互利”平台,实现“专业校企共建、人才校企共育、师资校企共组、管理校企共抓”,摒弃原有订单培养只要企业订单,不要企业参与管理的弊端。
五、“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了“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聘请多位物流行业专家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聘请企业业务骨干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并参与教材审定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贏”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构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工学交替,必须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派教师到公司实践,掌握企业业务流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还是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写、审定,都是为实现教学过程和企业实际业务过程有效衔接,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达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目标。
(三)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课程内容和企业岗位能力对接,完成企业人才所需技能与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目标的对接,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人才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助推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几年来,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按照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流程,重点建设了物流综合模拟实训室、运输配送模拟实训室、模拟超市等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及叉车实训场地,为师生提供教学、实训的场所,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设施设备及企业运作流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了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桥梁,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学生转变为员工的时间。
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6
目的对氟康唑治疗老年真菌性肺炎的3种给药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合理的用药方案。方法采用统计学研究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将我院90例老年真菌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A组给予氟康唑0.2g静脉滴注,1次/d*10 d,B组给予氟康唑0.2g静脉滴注,1次/d,5d后改为0.15g口服, qd *5d,C组给予氟康唑口服0.15g,1次/d*10 d,比较三组用法的成本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种不同给药方法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6.67%,83.33%,效果无显著差异,治疗成本分别为3658.4元,2532.2元,1409元,差异显著,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仍相符,三组用法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658、2619、1691,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30%,26.67%,结论C组方法治疗老年老年真菌性肺炎,是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氟康唑;老年真菌性肺炎;成本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64-02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明显增多,特别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病率较高[1] ,笔者通过对90例老年真菌性肺炎患者使用氟康唑的3种不同给药方法治疗进行观察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真菌性肺炎患者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60~91岁,平均(67.3±11.7)岁,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8.8±12.7)岁;B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67.5±10.8)岁; C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7.7±12.6)岁,各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1)患者存在真菌感染的基础疾病; ( 2)存在真菌感染的诱发因素,如癌症的化疗、长期应用激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 3)症状和体征:发热、咳嗽、胸痛、咯血等; ( 4)胸部X线或CT检查肺部出现斑点或斑片状阴影; ( 5)患者晨起清水漱口后,深部咳出的痰液或吸痰管吸出的痰液收集于无菌痰盒中送检,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培养出真菌者。
1.3 治疗方法: A组给予氟康唑0.2g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B组给予氟康唑0.2g静脉滴注,1次/d,连用5d后改为0.15g口服,1次/d,再用5d; C组给予氟康唑0.15g口服,1次/d,连用10d,3组其他对症治疗方案相同。
1.4 观察指标: 逐日观察并记录疗程中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开始前、结束后检测血 、尿常规 ,肝 、肾功能 ,胸部 x 线及 CT。
1.5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X线检查肺部病变吸收、消散,痰培养连续2次阴性。好转:临床症状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变有吸收、好转,痰涂片未找到菌丝、孢子。死亡:呼吸循环衰竭并脑死亡
1.6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见表1表2
2.2 成本确定:成本是是指人们所关注的一种特定方案或药物治疗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用货币表示,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直接成本包括药品费用、检查费用等。间接成本包括住院床位费、护理费、患者误工费等。隐性成本包括因药品不良反应而引起的费用。由于交通费用和营养费用等间接费用及隐性成本计算比较困难,本研究未予考虑[3]。直接成本=检查成本+给药成本+药品成本+住院成本:(1)检查成本:每个病例治疗前后均接受血常规检查(24元/次),痰培养检查(175元/次),胸片检查(120元/次),心电图检查(16元/次)。(2)给药成本:口服给药,给药成本=0;静滴给药,输液管0.84元,注射费6元,共6.84元。(3)住院成本:患者整个疗程所需时间的社会价值费用,按本地最低劳动力和工资收入水平,为每日30元。(4)药品成本: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0ml:100mg,131.04/支,氟康唑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0.15g,43.9/片.三种给药方法的成本见表3
2.3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药物经济成本与效果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成本-效果比(C/E),即每产生一份效果所需的费用,一般比值越低,即每产生一份效果所需的费用越低,该方案的实施越有益。增长的成本-效果比(ΔC/ΔE)则代表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方案比较所得结果,可代替简单的平均费用-效果率的比较。三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2.4 敏感度分析: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所用的变量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偏倚,这就要求采取某些假设后计算数据进行敏感度分析,假设给药费用增加5%,检查费用增加10%,药品费用下降10%,住院费用不变,结果见表5
3 讨论
3.1 真菌感染已经成为医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呼吸道真菌感染逐年上升,肺部真菌居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4],近几年来,念珠菌血症已占医院获得性血性感染中的第四位,高龄及营养状况不佳是院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5-6],老年患者院内真菌感染,多以白色念珠菌为主[7],氟康唑是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它有在体内吸收快、高效、低毒、性质稳定、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半衰期长、耐受性好等特点,有利于治疗肺部真菌感染[8],有报道:氟康唑能改变肺部真菌感染的转归:让痰液稀释、减轻气道痉挛、减少咳嗽[9]。
3.2 根据药物经济学原理,C/E越小表示单位效果所需成本低,方案越有益; C/ΔE 越小表示单位增量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低,方案实际意义越大[10]。本组资料显示:A组总有效率最高,但成本也最高; C组成本最低,但总有效率最低,成本-效果比值的顺序为 A> B> C,从增量成本-效果比来看,在C组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A组需花费13493.7元,B组需花费8419.79元,敏感度分析也得出类似结果,且不良反应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因此,笔者认为治疗老年真菌性肺炎,口服是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腊梅,李春阳,徐永豪,等.临床分离161株念珠菌菌种鉴定及氟康唑药敏试验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3): 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