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压药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压药物范文1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分类
【中图分类号】R9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31-02
据统计资料表明,心血管病是造成人口死亡的首位疾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整体膳食有了明显改善,但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膳食特点依然存在,其中包括食盐摄入量大大超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每天小于6克的标准,水果蔬菜的摄入量较低,谷类食物摄入明显下降,脂肪摄入量增加明显,导致体重指数增加,这些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目前国内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在成人中可达18.8%[1],高血压又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及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容易并发冠心病。因此,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降低血压,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联盟(ISH)的规定,高血压分期如下:
理想血压:收缩压小于120 mmHg,舒张压小于80 mmHg;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130 mmHg,舒张压小于85 mmHg;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149 mmHg,舒张压90~94 mmHg;高血压I期: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无心脑肾等脏器的器质性损伤;高血压II期: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并合并心脑肾脏等脏器的器质性损伤;高血压III期:收缩压超过180 mmHg,舒张压超过110 mmHg,并合并心、脑、肾脏的器质性一项或多项的损伤。
抗高血压药又称降压药,系指能有效降低血压,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根据2005年我国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抗高血压药主要分为六大类,再加上其他药物,故可将降压药按以下七大种类划分: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其它抗高血压药物[2]。
1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是高血压治疗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我国有一半以上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应用钙离子拮抗剂。钙拮抗剂(Calcium Antagonists ),也叫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官功能改变的药物。临床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尼莫地平、非洛地平、维拉帕米、硫氮唑酮等。以二氢吡啶类(如一代硝苯地平;二代缓释硝苯地平、非洛地平;三代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四代西尼地平) 的药物应用最为广泛。虽然普通制剂常用,但多数已经被其他剂型代替,如控释片、缓释片等。使用历史最长、最普遍的是硝苯地平(心痛定),它是第一代的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控释片是一种对血管平滑肌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控释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它通过零级释放方式以恒定的速度释放其活性成分,保证血浆药物浓度的相对恒定,从而实现平稳降压,且不影响血压的昼夜节奏,是唯一对交感神经系统不产生影响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高血压作用和耐受性。苏俊等通过动态血压(ABPM)检测技术,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作用显著,稳定性好,可持续24 h发挥作用,有利于终末器官的保护,且副作用轻微,现已广泛用于临床[3]。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与其他药物相比,这两类药物单纯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对于老年人效果尤为显著。主要代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洛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线药物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抑制交感神经功能,降低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使交感神经反应降低,心排出量减少,血压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一类新型抗高血压药物,从副作用角度来看,它比以往的抗高血压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ACEI比较:
(1)阻滞AgII更直接、完全(阻滞ACE和非ACE途径产生的AgII与AT1受体结合);
(2)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后,血清AgII水平上升,和AT2受体结合加强,可能发挥有利作用;
(3)对缓激肽代谢无影响,不增加缓激肽。
3 利尿剂
利尿剂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使血管平滑肌钠离子含量降低,减弱小动脉平滑肌对加压物质的反应,从而使血管扩张而降压。主要代表药物有:氢氯噻嗪。利尿剂能够预防中风,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并且费用较低。因利尿剂降压作用温和、副作用小,在联合用药中,其他降压单药治疗无效时,加用利尿剂,疗效显著。利尿剂尤其对老年人、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效果更加明显。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积极探讨研究,出现了一些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的药物。其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俗称“沙坦类”,是继钙通道阻滞剂、普利类之后最新、增长最快的一大类降血压药物,在全球市场是最大一类抗高血压药物,总销售额在230亿美元以上,在国内抗高血压药物市场上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沙坦家族”的主要品种有:氯沙坦钾(洛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酯、替米沙坦、奥美沙坦和依普沙坦。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作用特点:(1)对AT1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和特异的选择性,在体循环和局部组织内全面拮抗AT1受体,洛沙坦对AT1受体的作用强度较之AT2强约10000倍,而缬沙坦、依贝沙坦则强20000倍;(2)作用平稳,降压的峰谷比值较小,疗效持续维持24小时以上;(3)口服后在肝脏几乎不代谢,药物耐受性极好,可供患者长期服用(包括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4)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不影响心率,不干扰激肽系统,所致水肿和咳嗽的发生率低于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老年人的血药浓度比年轻人高,血浆半衰期无变化,老年人无须调整剂量,且对肝肾功能无损害,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也无须调整剂量[4]。由于它们较好的副作用轮廓,并且它们比ACE抑制剂有更完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阻滞作用,导致其在某些患者人群中,例如在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中,比单独使用标准治疗剂有更大的功效。作为目前全球及国内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主流药品,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即沙坦类药物,占据全球高血压用药市场的重要份额。
在临床上多选择作用部位和机制不同的2种或多种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联合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抵消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合制剂中的氢氯噻嗪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对抗降压作用,并降低血钾水平。而厄贝沙坦能够抵消由利尿剂诱发的代偿机制,从而加强利尿剂的降压效果,同时还能选择性阻断AT1亚型受体发挥降压作用。另外,厄贝沙坦能够减弱氢氯噻嗪诱发的血清尿酸升高和血钾降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能有效降低轻、中或重度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程度与ACEI、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单独或联合使用氢氯噻嗪相当。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较单用所增加的疗效对达到治疗指南(JNC7和WHO/ISH)的目标血压十分重要。此外,长期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耐受性以及每天1片的简单用药方法可能对病人坚持治疗有所帮助。因此,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于为降低血压而必须联合用药的病人是合理的选择。
联合治疗有助于添加或补充药理作用,降低单一药物剂量,降低不良反应,更好的保护器官[5]。从优联合用药虽使药物治疗成本增加,但药物联合的效益可抵消单药治疗失败的部分额外费用,且某些药物的联合只是少些费用,却能更好的控制血压,故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率价值。
正确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压达标是高血压患者获得疗效的关键,高血压是终生疾病,控制并不容易,一旦确诊应坚持治疗,达到理想血压,是降低相关疾病危险的最好方法。目前,抗高血压药品种较多,联合用药复杂,临床应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抗高血压药物无论单用还是联用,无论选用老药还是新药,目的就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预防或减轻靶器官的损害。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重点强调选择药物时,还应强调治疗对象个体状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治疗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03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3] 苏俊, 刘斐俅.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7, 5(4)
高血压药物范文2
高血压治疗目标
第一,高血压治疗主要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危险。
第二,目标血压:①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 mm Hg;②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降至<150 mmHg;③年轻人或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肾病患者降至<130/80 mm Hg。
如果患者能够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建议尽可能降至<120/80 mm Hg。血压低限值尚未确定,但冠心病或高龄患者舒张压一般≥60 mm Hg。
第三,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的所有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患者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疾病。
第四,高血压治疗血压达标的时间:一般情况下,1~2级高血压争取在4~12周内血压逐渐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若患者治疗耐受性差或年龄较大,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
高血压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 第一,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争取3个月内血压达标。第二,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小时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积极推荐使用1次/日给药而药效能持续24小时的长效药物。若使用中效或短效药,须服药2~3次/日。 第三,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可以采用≥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在实际治疗过程中,2级以上的高血压或高危患者要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降压药物联合治疗。第四,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更适合患者本身的降压药。
常用降压药的种类及选择 当前常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即钙拮抗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以上5类降压药及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药物。此外,还有α受体阻滞剂和其他降压药。
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价格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考虑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的种类更重要。
医生应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的药物。首先要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降压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无绝对禁忌证,降压作用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我国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证据较多,均证实其可显著减少脑卒中事件。故推荐基层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适用于大多类型的高血压,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冠状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患者。可单药或与其他4类药物联合治疗。对伴有心力衰竭或心动过速者应慎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不稳定心绞痛者不用硝苯地平。少数患者可有头痛、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不良反应。
利尿剂 降压作用明确,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1级高血压,常规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1~2级高血压或脑卒中二级预防,也是难治性高血压或联合治疗的基础药物之一。
利尿剂尤其对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有益,但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时应注意其对代谢的影响,慎用于有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的易感人群。大剂量利尿剂对血钾、尿酸及糖代谢可能有一定影响,要注意检查血钾、血糖及尿酸水平。
醛固酮拮抗剂可用于醛固酮增多症及部分难治性高血压。治疗中要注意男性发育。
ACEI 保护靶器官证据较多,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其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代谢综合征患者有益。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注意咳嗽等不良反应,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
ARB 保护靶器官作用明确,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患者有益,也适用于ACEI引起的咳嗽。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β受体阻滞剂 小剂量适用于伴心肌梗死后、冠心病心绞痛或心率偏快的1~2级高血压。对哮喘、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注意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注意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α受体阻滞剂 适用高血压伴前列腺增生患者,但性低血压者禁用,心力衰竭者慎用。开始用药应在入睡前,以防性低血压的发生。
固定复方制剂 为常用的一类高血压治疗药物,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疗的依从性,应用时注意其相应组成成分的禁忌证或不良反应。
临床联合理念
效果 联合治疗的设计基于两种或多种不同机制的降压药的联合应用,药物入选标准为能长期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目前的临床试验证明,联合治疗方案应比单药治疗具有更大程度降低血压的作用。
耐受性 联合治疗可减少不良反应。多数降压药单药大剂量使用时会发生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初始小剂量联合治疗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小剂量ACEI或ARB + 二氢吡啶类CCB可减少水肿。
依从性 联合治疗能改善长期治疗的依从性。近期85 000例患者药物处方调查发现,同时接受1、2、3、4种药物处方的依从性别为77.2%、69.7%、62.9%和55%。近期9个研究汇总分析显示,单片复方制剂(SPC)比药物分别使用可改善依从性26%。
特定药物联合
每类降压药物中包括多种药,因此联合治疗的组合成分有多种选择。两种药组合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利尿剂 ACEI或ARB与利尿剂联合,可增加额外降压作用。利尿剂使用初期可降低细胞内容量和激活RAS,导致血管收缩及水钠潴留,加用ACEI或ARB可减少以上不良反应。
RAS阻滞剂联合CCB有充分的叠加降压作用,减少二氢吡啶类CCB引起心率增快和下肢水肿。ACCOMPLISH试验证明,初始小剂量ACEI + CCB固定复方剂治疗高危高血压患者可减少心血管危险20%。ARB与CCB联合也是合适的。我国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CHIEF)阶段资料分析表明,CCB + ARB 是很好的组合,可提高降压疗效,减少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
肾素抑制剂+ARB 肾素抑制剂 + ARB有叠加降压作用,依从性好。
CCB+利尿剂 CCB+利尿剂有叠加降压作用。CCB与利尿剂作用机制不同,可增加肾脏钠分泌。我国FEVER研究表明,CCB+利尿剂与单独使用利尿剂相比,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说明CCB+利尿剂组合有一定试验证据。
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虽然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血管事件作用稍逊于其他降压药(ACEI、利尿剂、ARB或CCB),但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利尿剂对RAS的激活,二者联合是可接受的。
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可造成钾丢失,与保钾利尿剂合用,有利于维持钾平衡,其组合方案包括螺内酯 + 氢氯噻嗪,阿米洛利 +氢氯噻嗪等。
CCB +β受体阻滞剂 CCB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使降压作用更加明显。β受体阻滞剂可抵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加快心率的不良反应。
不太理想的联合
ACEI+ARB虽然ACEI
+ARB对减少蛋白尿及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有一定效果,但对于某些心血管病高危患者而言则未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增加了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β受体阻滞剂+中枢作用药 β受体阻滞剂+中枢作用药(甲基多巴、可乐定)是否产生叠加降压作用尚无研究报道。
联合药物的推荐方案
优先推荐 ACEI+利尿剂,ARB+利尿剂;ACEI+CCB,ARB+CCB。根据中国高盐饮食和高卒中发生率的特点及FEVER研究的证据,笔者认为CCB+利尿剂也应放在优先推荐的地位。
一般推荐 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二氢吡啶类CCB+β受体阻滞剂;CCB+利尿剂,肾素抑制剂+利尿剂,肾素抑制剂 + ARB,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
高血压药物范文3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湖北武汉 430300
[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情况。方法 对我院2010—2012年应用的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品种、用药频繁度、销售金额、日均费用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主要为CCB类、ARB类和ACEI类,其2012年构成比例分别为44.08%、22.36%、18.38%;同时口服抗高血压类药物销售逐年呈现递增形势,其中氯沙坦钾、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使用最为频繁,其每年平均增长率依次为43.37%、23.79%、15.90%,药物日均所需费用在1元左右。结论 我院使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基本符合要求,较为合理。
[
关键词 ] 抗高血压药物;合理用药;销售金额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079-02
[作者简介] 陶智(1977-),男,本科,住院部药房主管药师。
丁育凡(1963-),男,本科,申报正高,副主任药师 ,住院部药房。
目前,我国高血压药物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而人们对高血压疾病、治疗、控制等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却较低,这使得我国当前高血压患者人数仍旧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如何帮助高血压患者选择有效、安全、经济的药物,在保证治疗疗效的基础上,同时保证经济效益,这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现对我院2010—2012年口服抗血压药物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临床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医院药库计算机数据系统在2010—2012年阶段对我院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出库数据,其中包含了所使用药物的名称、类型、金额、规格、数量等各项数据。
1.2 方法
对2010—2012年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涉及数据为药品类型、名称、用量、金额等,并计算与之相关的排序、构成比、增长率、DDDs(用药频度)、DDC(日均费用)等,通过结合临床实际使用情况对上述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统计各类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量、记录药物单价(包含单价波动)、依据使用药物的种类及型号进行分类、对2010年、2011年该院的该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本文中计算的DDD(限定日剂量)值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DDD值为实际标准并计算DDDs。
2 结果
2.1 2010—2012年我院各类口服抗高血压销售情况
详细见下表1。
2.2 我院各年使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及构成排序情况
详细见下表2。
表2分析可以发现2010—2012年3年间使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销售前一、二、三位的分别为CCB类、ACEI类和ARB类,其中位于四、五、六位分别为β-R阻滞剂、α-R阻滞剂和利尿剂。
2.3 2010-2012年口服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前7位药品情况
2010—2012年,3年内,氯沙坦钾、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销售金额均位居前3位,而美托洛尔、本那普利基本处于在第4和第5,这说明3年,我院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并未出现太大的波幅,这符合医院的用药特征。详细见下表3。
2.4 2010—2012年常用抗高血压用量、DDDs、DDC及排序情况
3年内,统计发现CCB类药物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和非洛地平等药物在我院临床使用口服类抗高血压药物中其DDDs均排在前列。详细见下表4。
3 讨论
有研究文献[1]显示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均能很好的控制高血压症状,其中硝苯地平控释片控制效果更佳良好,其对清晨血压控制效果尤其好,因而硝苯地平控释片在我院口服类抗高血压药物临床使用较多,属于一种重要品种药物[1]。ACEI类药物主要通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进行抑制,引起血管收缩,其对于应用治疗高血压较广,尤其是存在心肌梗死、左室功能异常、伴随一定程度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患者[4]。β-R阻滞剂以及利尿类药物均属于治疗高血压效果较为良好的药物,其已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被公认。通过对我院2010—2012年口服类抗高血压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CCB类药物在2010—2012年期间销售额均位于首位,且每年保持着45%的增长速率;而CCB类药物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和非洛地平等药物在我院临床使用口服类抗高血压药物中其DDDs均排在前列,这与其他文献统计报道中基本保持一致[2-3]。
综上,通过对2010—2012年我院使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进行分析,发现该类药物使用基本符合要求,较为合理。
[
参考文献]
[1]归成,徐红冰,王惠霞,等.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现状和趋势[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8):14.
[2]张桂芳,滑翔.我院2008-2009年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分析[J].西南军医,2010(4):681-682.
[3]庞允,李义.2007-2011年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3(2):87.
[4]张艳丽,方维军,陈坚.2009-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口服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 [J].中国医药导报,2012(36):118.
(收稿日期:2014-04-15)
高血压药物范文4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利尿剂; 抗高血压药物
中图分类号 R9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150-01
目前,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加,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每年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疾病的费用都超过上百亿,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1]。为能够合理治疗高血压疾病并减少浪费,笔者采用药物经济学的方法来对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成本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选择出一种治疗效果好和最经济的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共收治的32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200例,女120例;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42.2±6.3)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四组,每组80例。甲、乙、丙、丁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甲组:使用利尿剂来进行治疗;乙组: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进行治疗;丙组: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来进行治疗;丁组: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来进行治疗。四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4周。
1.3 四组患者的成本确定
甲组中每位患者的平均治疗成本为1432.5元;乙组中每位患者的平均治疗成本为2463.6元;丙组中每位患者的平均治疗成本为3567.5元;丁组中每位患者的平均治疗成本为2654.5元。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来进行评定,详细情况见参考文献[2]。
1.5 对药物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
药物经济学的最佳表达方式: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是将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归化为以货币为单位的数字(C/E)[3]。
2 结果
2.1 四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甲组有效率为90.0%;乙组为85.0%;丙组为90.0%;丁组为92.5%;四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四组治疗临床效果
治疗方案 痊愈(例) 显效(例) 进步(例) 无效(例) 有效率(%)
甲组(n=80) 40 32 8 0 90.0
乙组(n=80) 44 24 10 2 85.0
丙组(n=80) 50 22 8 0 90.0
丁组(n=80) 48 26 6 0 92.5
2.2 对各药物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四种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详见表2。
表2 四种治疗方案的费用效果比较
组别 成本(C,元) 效果(E,%) C/E
甲组(n=80) 1432.5 90.0 15.81
乙组(n=80) 2463.6 85.0 28.98
丙组(n=80) 3567.5 90.0 39.63
丁组(n=80) 2654.5 92.5 28.69
由表2可知,甲组(15.81)和乙组(28.98);丙组(39.63)及丁组(28.69)的成本进行相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时,最常用的药物是利尿剂。利尿剂的主要作用就是有轻微的利尿作用[4],可使得患者的血管出现扩张,对患者的降压效果在80%左右。对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这种药物能够选择性的和β肾上腺素受体进行有效的结合,特别适用于心率较快中青年患者,还适用于心绞痛、快速心率失常及妊娠的高血压患者。钙离子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滞钙通道来降低患者的血压,具有扩张血管和负性肌力的作用,使得患者的血管平滑肌得到松弛,降低末梢血管的阻力,可以将患者的心肌收缩率进行有效的抑制[5]。
经过研究表明,对患者采用的四种治疗方案,在治疗的有效率上差异不显著,而利尿剂的经济学效果最佳,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金珊,李佳.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3):231-232.
[2]钱永静.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1):16-17.
[3]龚培力.抗高血压药物的评价与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7,26(4):334-339.
[4]殷晓峰,胡刚,汪海.血压调控机制与抗高血压药物靶标[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9):971-975.
高血压药物范文5
高血压是以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3次(1959年,1979年,1991年)成人血压普查,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与11.88%,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推算我国现在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目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分以下5类,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如下。
1 抗高血压药物
1.1 利尿药:以氢氯噻嗪为代表。其降低血压的确切机制不十分明确,可能为初期通过排钠利尿作用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及心输出量而降压;抑制血管平滑肌Na+-Ca2+交换,使细胞内Ca2+浓度降低,血管平滑肌松弛,血压下降;产生激肽、前列腺素,血压下降。适用于各型高血压,但宜小剂量使用。
1.2 β受体阻断药:以普萘洛尔为代表。可通过多种机制产生降压作用:抑制交感神经中枢,阻断心脏的β受体,阻断外周突触前膜β受体,改变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临床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心输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者疗效较好,高血压伴有心绞痛、偏头痛、焦虑症者,对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夹层动脉瘤高血压适宜,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1.3 钙通道阻滞剂:以硝苯地平为代表。钙通道阻滞剂通过减少细胞内Ca2+含量而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血压下降,具有一定的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的作用和具有轻度兴奋交感神经作用,使心率轻度增加,有利于克服此类药物对心脏的抑制作用。此类药物对正常血压无降低作用,临床用于各型高血压的降压,可抑制心肌收缩、降低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缓解肾功能衰竭、扩张肠系膜血管;作用快(10分钟显效),持续时间短,用药1周后还具有利尿作用,但不减少血容量。
1.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卡托普利为代表。降压机制: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使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减少;减少醛固酮分泌,以利于排钠;特异性肾血管扩张加强排钠作用;抑制缓激肽水解,使缓激肽增多;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临床适用于各型高血压,中重度高血压宜与利尿药合用。尤其适用于合并有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卡托普利与利尿药及β受体阻断药合用于顽固性高血压、顽固性心力衰竭、肾性高血压疗效较好。
1.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以洛沙坦为代表。降压作用主要通过阻滞组织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1,更充分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水钠潴留、血管收缩和组织重构作用。最大特点是直接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很少,不引起刺激性干咳,持续治疗的依从性高;具有肾脏和脑血管保护作用,能促进尿酸排泄。但不适用于左心功能不全和进行性肾功能损害病人。
2 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
2.1 有效治疗与终生治疗:所谓有效治疗,就是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纠正“尽量不用药”的错误倾向。停药后血压可重新升高,病人的靶器官损伤是否进展也需考虑,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要强调终生治疗。
2.2 保护靶器官:高血压的靶器官损伤包括心肌肥厚、肾小球硬化和小动脉重构等,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必须考虑逆转或阻止靶器官损伤。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比较好的药物是ACEI和长效钙拮抗药、AT1受体阻断药。
2.3 平稳降压:国内外研究证明血压不稳定可导致器官损伤。在血压水平相同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波动性高者器官损伤严重。目前对于抗高血压药有一个衡量指标称之为“谷峰比值”,要求药物的谷峰比值在50%以上。
2.4 个体化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种属、病情程度、并发症、合并症等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像作抗生素药敏试验那样对病人进行抗高血压药物反应的敏感性试验,并据此选药。
2.5 联合用药: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常常是有益的。有研究表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中有2/3是联合用药。在目前常用的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ACEI中,任何两类联用都是可行的,其中又以β受体阻断剂加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ACEI加钙拮抗剂的联用效果较好,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多数能起协同作用,使两种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减少。
高血压药物范文6
近30年来,有关抗高血压药的随机临床试验结果不断公布,其中多数试验是某种降压药与安慰剂对比,也有一些试验是降压药之间疗效对比,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美国2002年12月公布的ALLHAT,该试验观察高血压病例数达40 000人,观察时间达5年之久[1]。在ALLHAT基础上,2003年美国发表了JNC7(高血压预防、查测、评估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同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发表了治疗指南,2004年2月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公布了治疗指南的修订。本文综合新近有关文献对降压药的评价和使用作扼要的介绍。
1 降压药使用的原则
1.1 降压药应用指征 欧洲治疗指南和WHO/ISH根据血压水平,有无心血管危险因子、靶器官损害等,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度危险,然后根据不同分级决定是否采用药物治疗及如何采用药物治疗。WHO/ISH关于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已被我国教科书采纳,在此不再重复。这种分类方法全面、细致,比较合理,但缺点是比较繁琐,操作起来有些困难,特别在门诊。JNC7不注重总心血管危险的计算和量化,但在强治疗指征(compelling indication)中也有所体现。JNC7规定收缩压120~139 mm Hg,舒张压80~89 mm Hg为前高血压或高血压前期,属于此期的“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如减轻体重、参加体力活动、限制饮酒和钠盐摄入等),促进健康,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高于高血压前期高限的患者,除调整生活方式外,应考虑采用降压药。对于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者,降压药应用指征更应放宽[2]。不论欧洲治疗指南或是JNC7对降压药的应用指征均不限定于血压≥140/90 mm Hg。
1.2 降压目标水平 1998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降压治疗存在J曲线现象,即舒张压85~90 mm Hg时病死率最低,当舒张压<85 mm Hg时病死率又呈上升趋势。HOT(1998年)显示,血压降至138/83 mm Hg时能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舒张压降至83 mm Hg以下同样安全。目前认为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为<140/90 mm Hg,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者应<130/80 mm 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降至140 mm Hg非常困难,但至少应<160 mm Hg,保持舒张压不<75 mm Hg,以保证冠脉灌注。
1.3 降压药使用的步骤和方法 一般都主张选用一种降压药,如无效再加用第2种或第3种药物,如果治疗开始患者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 Hg,也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合用。使用一种降压药用至过大剂量是不适宜的,因为这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不易耐受。由一种降压药换用另一种降压药的做法也是不推荐的,除非药物完全无效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多项临床试验表明,2/3以上的患者必须采用两种药物或多种药物并用才能达到目标血压。
2 降压药的评价和选用
2.1 噻嗪类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用于降压治疗已有40余年的历史,一系列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肯定了它的疗效及安全性,JNC一直将噻嗪类利尿剂作为一线降压药,新近JNC7再次肯定噻嗪类利尿剂一线降压药的地位。
211 作用机制:噻嗪类利尿剂抑制远曲小管对Na+、CI-和水的重吸收,短程应用由于排钠利尿作用使细胞外液及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血压降低;长期应用血容量和心排血量逐渐恢复正常,但由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仍然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低的机制可能由于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的低钠,通过Na+Ca2+交换机制使细胞内钙含量减少,因而小动脉平滑肌张力降低。由于噻嗪类利尿剂使血容量减少,肾灌注减少,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这样可部分抵消噻嗪类利尿剂的降低作用,β阻滞剂、ACEI或ARB均能对抗此种作用。因此,噻嗪类利尿剂与上述药物合用是合理的。
212 疗效及安全性:噻嗪类利尿剂单用可使50%高血压患者达到目标血压,与ACEI、ARB或CCB等合用,80%患者可达到目标血压,对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疗效特别明显。1995年以前的文献主要是评估噻嗪类利尿剂和β阻滞剂的降压疗效(与安慰剂对比)。17组设有对照组的随机临床试验显示,单用噻嗪类利尿剂或噻嗪类利尿剂+β阻滞剂可使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降低52%,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降低38%,心室肥厚发生率降低35%,心血管病死率降低21%,冠心病发病率降低16%。HDFP试验显示,噻嗪类利尿剂可使卒中病死率降低45%,冠心病病死率降低20%。SHEP试验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噻嗪类利尿剂(必要时加用β阻滞剂)可使心力衰竭发病率降低54%,心肌梗死发病率降低30%,脑卒中发病率降低3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降低25%。ALLHAT比较了氯噻酮(噻嗪类利尿剂)、氨氯地平(CCB)和赖诺普利(ACEI)的降压作用。为了达到目标血压,采用利血平、可乐宁、β阻滞剂或肼屈嗪作为二线、三线药物。5年的观察结果显示,在降低第一终点(致命性和不致命性冠心病)和第二终点(总死亡率、致命性和不致命性脑卒中、心血管病的综合)方面,三类药物并无明显差别。与赖诺普利组比较,噻嗪类利尿剂组心衰和脑卒中发病率稍低一些;与氨氯地平组比较,噻嗪类利尿剂组严重心衰导致死亡和住院人数稍少一些。
噻嗪类利尿剂可对代谢产生一些影响,有人认为可能抵消其有利的降压作用,这主要与用量有关。早期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用量为25 mg,每日2次或更大,不良反应较多,当前用量控制在125~25 mg/d,不良反应十分轻微(见表1)。两组大规模的双盲临床试验显示,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因不良反应停药者仅为3%。ALLHAT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及基础血脂水平偏高者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程度与无糖尿病、血脂水平正常者并无明显不同。表1 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低钾血症(略)
213 当前评价:经过40余年临床使用和多项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噻嗪类利尿剂是一种疗效可靠、价格低廉、相当安全和容易耐受的降压药。对多数高血压患者可作为首次用药和一线药物,绝大多数患者联合用药时噻嗪类利尿剂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氢氯噻嗪或氯噻酮的剂量应限于125~25 mg/d。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服用地高辛或基础血钾水平偏低者应加用保钾利尿剂高脂血症短期应用,TC和LDLC可升高7%,对HDL无影响,长期应用血脂改变不明显。血脂高与血脂正常者心血管事件降低程度相似,对血脂偏高者可加用他汀类增加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水平仅轻度升高,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服用噻嗪类利尿剂总的心血管病死率降低程度相同或更低痛风发病率<3%,如噻嗪类利尿剂必须使用时,可加用别嘌醇(Allopurinol)高钙血症对老年人骨质疏松,防止骨质有利。
2.2 β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3] 1960年β阻滞剂问世,开始用作抗心绞痛药,不久发现其具有降压作用,很快被广泛用于降压治疗。
2.2.1 作用机制:β阻滞剂的降压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如降低心排血量,机体产生适应性反应而导致周围血管阻力降低;阻断中枢神经系统β受体,减少交感神经释放;抑制肾素释放和增加心房利钠肽及PGI2的舒血管作用。
2.2.2 疗效及安全性:1995年以前的文献多数是探讨噻嗪类利尿剂单用或β阻滞剂合用的降压疗效。β阻滞剂虽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但降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不如噻嗪类利尿剂。曾有报道表明β阻滞剂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优于噻嗪利尿剂。UKPDS(1988年)比较了ACEI与β阻滞剂的作用,观察了1 148例高血压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结果显示患者的预后与使用的药物品种无关,而取决于血压降低的程度。目标血压144/82 mm Hg与154/87 mm Hg相比:卒中发病率降低44%,心力衰竭发病率降低56%,与糖尿病有关的死亡率降低32%,微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7%,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生率降低21%(无显着性)。β阻滞剂对年轻人伴高血流力学状态者降压疗效最为明显。对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应列为一线药物。β阻滞剂有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与其剂型有关,最常见的为疲乏无力,服用较大剂量脂溶性β阻滞剂容易发生,服用中等剂量的非脂溶性β阻滞剂则不明显。
长期应用可引起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选择性β阻滞剂或具有ISA(内在拟交感神经活性)的β组滞剂对血脂影响比较轻微。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可因服用β阻滞剂而掩盖症状(如心悸、出汗),也可使低血糖恢复延迟。β阻滞剂可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对合并周围动脉疾患患者应慎用。选择性β阻滞剂、具有ISA或α阻滞作用的β阻滞剂对肢端循环影响不大。一些随机临床试验均显示,β阻滞剂耐受性好,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与ACEI、噻嗪类利尿剂相似,降低Ⅰ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很明显。β阻滞剂的剂量和疗效取决于β受体阻滞的程度,休息时心率55~60次/分反映β受体已达到充分阻滞。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选用β阻滞剂时,应选用卡维地洛、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三种制剂中的一种,并应从极少剂量开始,每2~4周递增一次剂量,2~3个月用至靶剂量。
2.2.3 当前评价:β阻滞剂迄今仍是重要的降压药,JNC6推荐β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对多数高血压患者是适宜的;JNC7强调β阻滞剂的强指征,在一些特殊场合如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快速性心律失常(休息时心率增快),β阻滞剂也可作为一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