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设计风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设计风格范文1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无论是在建筑造型还是建筑设计理念,无论是建筑材料的选择还是建筑所代表的精神内涵都有着明显差异。中国的建筑往往是建筑群,辉煌的皇宫宫殿群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视觉上容易让人感觉比较悠长。此外中国的建筑比较倾向人们的心理感受与领悟,带有很大的诗情画意感,我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就是最好的例证,借助飞檐来传神,借助亭榭楼台来写意,不经意间给人一种恬淡自然之感,很像我国的山水田园诗。这种山水田园情节决定了中国建筑设计的隐蔽与绵延,带有一种含蓄美,越是曲径通幽越能展示高超的建筑设计能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诗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关。除了这些中国的建筑设计比较内向,有古代归隐文人的避世情结,因此布局设计上比较符合自得其乐与自我保护的心理需求,是对自然的崇拜的体现。再来说西方建筑设计,其喜欢展现独立性,空间感受很强烈,十分注重精确的比例与布局,因此给人一种精准与实在的感觉。西方建筑设计也有艺术的影子,但是更喜欢写实与模仿,体现为逼真的造型与精准的几何图案等,象征着宗教的庄严与肃穆。相对于中国建筑设计的含蓄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趋向开放,大型的广场是开放的心态体现。与中国的自然崇拜不同,西方强调人定胜天,带有一种征服与扩张欲望,就像拿破仑一样,是进取精神的体现,因此其建筑设计也带有改造特色。中国的建筑设计比较强调含蓄性,而西方建筑设计时更强调外露与大胆的表达,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个性,大胆而热烈。中西方建筑设计风格的不同其实是建筑文化差异的体现,是由不同国家长期形成的影响因素决定的,正是这种设计风格的差异才使得人类建筑界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建筑设计风格受诗歌与书法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书法与诗歌作为两种艺术表达形式对我国的建筑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唐代诗人王维曾经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建筑中也包含着中国的诗书情节。我国古代的山水诗歌是对建筑风格影响比较大的诗歌流派,诗歌中所蕴含的山水田园思想闪耀着我国人民对山水的热爱与崇敬的光芒,因此在建筑设计风格上也自然有这种情感的流露,我国的苏州园林作为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集中展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文人诗歌追求的风骨在建筑上就表现为建筑的空灵与别致,不同的园林景观摆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我国古代诗歌寄情山水,中国古典园林就带有这种意象的表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情画意的美让人怡然自得,我国现代建筑也比较追求这种闲逸的意志与情趣。除了受诗歌影响外,我国建筑设计风格还带有一定的书法影响痕迹,书法追求点线所带来的形体与结构美,无论是哪种书法都人们对多维空间的感受,我国建筑也是透过书法寻求灵感,通过书法的提案转承与形断神连来营造一种多维空间,借助书法遒劲的笔力来抒发心中的大气与磅礴,我国著名的长城就是很好的例子,长城绵延万里,巍峨壮观,这与我国书法中的笔断神连有相似的意境,书法点线所形成的多维空间就是长城的蜿蜒曲折。可以说深厚的诗歌传统与丰富的书法精髓成为影响我国建筑设计风格的两大主导。
三、西方建筑设计风格受宗教影响深远
对西方建筑设计风格影响最大的是宗教。在西方强调君权神授,注重神学,因此在建筑上也带有一定的神学崇拜色彩,这种对神的崇拜使其建筑上更倾向于追求完美与庄严肃穆,最好的例证就是西方教堂的设计,厚重的石块,独特的尖顶造型代表着对神对神秘宗教的追求,建筑工程十分巨大。此外西方人对宗教都有一种迷妄与狂热的情感,宗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心中的信仰,不容亵渎,让人敬畏,因此在设计上往往建筑尺度比较大,色彩对比空间对比比较明显,色彩变幻丰富多姿,这样的设计能很好地契合人们狂热的心情,埃及的神庙、巴黎圣母院等都是鲜明的代表,高耸的顶部设计与敦厚的教堂主体,教堂内部绚丽的绘画与五彩的玻璃等都是宗教影响的表现。这种西方宗教理念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体现,要求扼杀人的天性与欲望,追求对神对宗教的完全臣服,建筑设计风格上带有一种庄严与肃穆性,这与我国的佛教寺院设计还是有明显区别,我国的宗教寺院设计都比较低矮,一般远离城区,无形之中代表着一种避世情怀,内部设计上也比较简单,不像西方设计的繁复与艳丽,简单朴素,追求天人合一。除了教堂西方的园林设计也带有宗教的影子,其写实性的雕刻技艺追求精准的几何图形,草坪的修剪也是恰当好处,十分整齐,与中国的曲径通幽完全不同,道路笔直,设计对称,是对神权崇拜的体现,也是神权威严不可侵犯的意思表达。可以说西方建筑设计更多的受宗教影响。
结束语
建筑设计风格范文2
关键字:现代建筑 设计风格 本土化
一、现代建筑的本土化是创作的根源
在我国的民族特征中,民族文化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特征,若我国的建筑设计风格与我国的传统民族特征相违背,那么我国的建筑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发展基础。就传统民族文化而言,现代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继承和发展,若要想将我国的民族建筑予以良好的创建,就必须将现社会氛围的关系和建筑崛起的基础相结合,以此来激发建筑设计者独特的创作灵感。在对现代建筑的风格进行设计时,应该将我国的民族文化作为设计的基础,将我国建筑风格的本土化予以最充分的体现,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的依照传统模式来进行,应该将实际环境相结合,脱离传统的设计圈圈,构建出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丹下健三曾经说过“在建设一幢建筑时,并不会首先对建筑风格进行考虑,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依照社会所呈现出来的表现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才是现代建筑创作的基础。
在日本,很多建筑都体现出了很显著的民族性,对于丹下的东京都厅舍而言,通过对铁的运用,将日本的弥生传统进行了充分的体现。对于香川县厅舍和仓吉市厅舍而言,用混凝土结构的表现和木结构特色的运用,将日本的弥生传统进行了有效的过渡,过渡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统―绳文化传统,绳文化传统是一种非常和谐的传统,它将人与自然进行了密切的联系,并将建筑中蕴含的自然元素进行有效的突出。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多建筑师会将钢筋混凝土的墙面和构建进行粗略的处理,这样处理方式被人们称之为“粗野主义”,但是实际并非如此,无论是建筑的规划处理还是建筑的细部处理,都能捕捉到日本传统文化的踪影。在现在的地方性建筑中,通常都是使用装饰性的传统构件,这种地方性往往向后看。但是在丹下的设计理念中,他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应该包含建筑的传统性,而建筑的传统性即应该具有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还应该国家的发展表现。所以,建筑的传统性可以通过建筑自身的缺点进行不断的改变和挑战,将建筑内部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进行明确的发展,不能对建筑传统性的向后看进行片面简单的理解。根据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明白现代建筑生根于日本的原因,最开始是新事物的引进,其次日本然发展这些都是人们所经历过的,然后是与日本的传统事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最后在时间的沉淀下,人们对这种现代建筑进行了完全的接受。
在欧美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建筑的发展历程。在密斯的作品中,将技术主义建筑观进行了充分的体现,对于西方的哲学而言,将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了明确的展示,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时代产物。在密斯的作品中,就建筑的设计形式而言,里面参杂着一些传统的迹象,但是建筑的尺寸关系、比例关系、建筑的使用材料、建筑的施工技术以及建筑的平面空间布局,都与西方工业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欧洲的发展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处于非常可怕的“衰退时期”,欧洲的社会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涌现出很多新鲜的事物,在这非常时期中,现代主义诞生了。现代主义将当时欧洲的工业文明进行了维护,在文艺复兴文明中,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代主义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有一定的相似性,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之下,现代主义含有了一些技术主义色彩,但是,对建筑历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在时间的沉淀之下,穿在出属于欧洲本土化的简洁式建筑风格。
二、现代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的融合
环境主要指建筑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环境。这些环境因素不仅仅为建筑创作启发了灵感,同时也为建筑设计的条件制造了一些阻碍。在确定建筑方案之前,应该将建筑设计条件和建筑创作灵感的脉络关系进行具体的分辨,并在一定基础之上进行组织和提炼,这是建筑创作风格本土化形成的必要前提。
在40多年前,世界各地都涌现出了密斯风格的建筑物,如:巴黎,东京,芝加哥等等。密斯引领了世界建筑的另一种潮流,密斯建筑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密斯建筑不管是在经济的层次上,适用的层次上还是在工业化速度的层次上,都与西方高度繁荣的工业社会需求将符合。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密斯的建筑风格的受欢迎度逐渐的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密斯是一个“吾道一以贯之”的人。文丘里曾经说过,密斯的“少”不是“多”,而是枯燥。文丘里的话语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在密斯的一生中,他的观点和建筑风格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动。但是时代在变化,以往的建筑风格和观点也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就显著设计的使用功能而言,建设工程技术并非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建筑文化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予以逐渐的重视。在很多时候,建筑创作的灵感都来源于环境,因此,环境的变化对建筑的创作灵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内与外、过去与现代的结合是现代建筑设计的特征
因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东方建筑的客观环境和西方建筑的客观环境存在着一些差别,随着现代化社会信息传递速度的不断加快,这种差别并没有随之缩小和消失,在民主传统和国度性质的基础之上,建筑作品已受到了深深的影响。在建筑作品中,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和格雷夫斯的建筑作品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安腾的作品是对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追求,在某一时期之中,让人们感受到“个人”意志的存在。并且这种“个人”意志是开放的,并在各种事物的联系中予以明显的体现出来。在安腾的“光之教堂”中,不管是站在传统的角度还是在国度的角度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安腾的建筑设计是日本建筑日本化的必然性。为了将建筑的结构性以及空间感得以更明显的体现,安腾追求于混凝土的平滑感和柔和的素材感。之所以有这样的追求,是因为日本人本身对纸质的材料和木材的材料具有独特的感性认识。而格式的建筑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格雷夫斯认为:不能因为时代的变化就将过去的文明予以忽视。他希望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既能包含传统精华又能包含新的时代特色。在一般情况下,格雷夫斯的建筑作品都是运用文学的表达方式,在“语言学”的概念之下,将隐喻和比拟的表现手法进行使用,将建筑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进行体现。在表现的过程中,并不是将复古的理念进行完全的应用,更不是将复古的设计理念进行拼凑和嫁接,而是通过一种含蓄的暗示,将想表达的思想和理念表述出来。在格式的建筑作品中,“休曼纳大厦”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不仅仅具有了古典建筑的轴线关系,还具有近代建筑的流动空间,将西方哲学思想的“美式赋予型”现代主义色彩予以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岳冰凌.谈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创意步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291.
[2] 查琴.浅谈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与理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3] 何剑雄.浅谈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与创新[J].中国房地产业,2012,(2):121,147.
[4] 吴小明.现代建筑文化设计风格的初探[J].建材发展导向,2011,09(9):88-89.
建筑设计风格范文3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建筑文化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的发展,从而使物质和精神生活也迈入了新的台阶,同时人们对自身居住的环境以及生活品质等多种方面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此,就设计创造而言,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还有艺术性,可以符合功能标准需要,又可以做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合情合理的室内环境,在未来的发展中是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
1、建筑文化的内涵
在建筑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历史,以及地域方面的特征。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蕴涵着最本质的东西。与其相对应的是外缘文化,外缘文化属于新型文化中的一种,并不是通过长期的积累所获得的文化,因此外缘文化还处于比较年轻的阶段。在对建筑文化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内核文化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一种文化,自身具备了一脉相承的特征。以建筑中使用的混凝土材料为例,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它所体现出来的建筑文化特征是凝重,因为这种材料是以石材为主的,通过混凝土所体现出来的造型就具备了混凝土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在建筑工程中,不单单是应用混凝土这一种材料,在应用其他材料的过程中,将其有机的组合在一起,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可以实现文化以及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展现出文化的特征。
2、对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2.1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多层次性
在现代建筑中具有多元性以及多层次性的特点。从建筑文化中,人们可以看到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这是人类建筑活动过程中,活动方式与建筑产品的结合。在建筑文化中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具有一定的内涵。在建筑文化的本质中可以发现,建筑文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面,分别是环境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生存文化。按照由内到外的方式进行划分,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中,主要以物化的形态为主,所展现出来是一种表面化的现象,比如建筑材料的合理应用以及地理环境等,都可以反映出这种表层文化。在第二个层次中,主要是将形态以及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属于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在第三个层次中,主要是挖掘更深层的形态表现,也就是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是经过思考以及探索之后才能了解到的。在建筑文化中,外层的文化是比较容易发生改变的,而内层的文化不会轻易的就发生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多元性是当前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建筑设计中,需要满足人们在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具有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单一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所以应该让建筑类型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形式以及功能,因此现代建筑中的文化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居住建筑以及工业建筑为主,主要是以经济适用为主的,精神层面上表现更多的则是公共性建筑。在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但是东西方在社会形态方面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体现出了不同的建筑文化,这也是多元化发展特点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建立公共建筑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社会文化,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中获得肯定,并且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发密切,在文明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冲击,建筑世界也是如此,每年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的建筑师年会,各种各样的建筑展览、讲座、讨论会等等,建筑思想、建筑文化的交流频频,增强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优秀的建筑思想,建筑文化得到交流,发展。现代建筑在二战后出现了若干思潮,主要有对“理性主义”的充实和提高,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注重高度工业技术、讲究“人情化”与地方主义倾向、讲究“个性”与“象征”等等,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倾向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相关人员设计的建筑体现该国家的地方性与民族性。现代建筑文化是全球性的,它的影响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虽然冲突不少,但它基本适应了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风俗习惯。
2.2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并且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它是符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将人们的文化水平以及思维模式得以提升,从而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相关领域的文化功能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这同时也是存在革命性的力量。它可以将人们的思维模式改变,促进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改变,这是深层次的发展力量。新型的思维模式逐渐的形成了新的建筑理论和其他有关的哲学,继而致使建筑文化发生的变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的出现了很多的建筑材料,不同种类的建筑设备也在应运而生,采取科学的结构形式、相应的辅助设备。再加之建筑设计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化,几乎会使相关人员可以进行随意的创作。
人们在进行现代建筑的实践中,必然也将把科学技术向建筑的规划、管理、法规、创作理论等方面渗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必然会希望建筑的物质属性更符合其基本需要,更富有人情味,更有文化气息。于是有了行为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格式塔理论等的发展。使建筑师们研究探索了这些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建筑环境学,建筑心理学等新的学科理论和更科学更合理的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出更具有时代精神,更为人们欣赏和接纳的现代化建筑。
3、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看出:建筑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着密切联系。当前,愈来愈多的建筑设计中都引入了多种类型的艺术文化,从而逐渐的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建筑风格,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加的充分时尚的气息,对我国建筑事业以及艺术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相关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将建设设计和艺术文化之间有效的结合起来,最大程度挑选节能环保类型的材料,进而达到环境和谐的效果,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琮.城市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理念的方法分析[J].江西建材.2016(22)
建筑设计风格范文4
【关键词】西方建筑设计风格中国文化 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地深化,包括文化在内的众多元素也在不断的被融合。这其中就包括了建筑设计风格。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等等。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自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但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在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走过的道路是扭曲的。
闭锁的国门是被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和鸦片冲开的。中国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外来的、诱发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冲击要素是以侵略的方式撞击的。租界的设立、通商口岸的开辟、港湾租借地、铁路附属地的圈占,都是通过不平等条条约来实施的。这些城市或地区,作为中国控化的前沿和聚点,引发其城市转型、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很大程度上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活动息息相关。在近代化过程中搅拌着殖民化。因此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自然深深受制于这种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型。主要体现现在没有取得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如民国时期的仿罗马风建筑石鼓路天主堂,西方古典的原中央大学建筑群,还有欧洲乡村别墅式的原星汉别墅(Former Xinghan Villa)。
西方建筑在中国的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但那时基本上是局限于教堂式的少许建筑。那时的中国人对西方建筑的看法就像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所说的:“欧洲的住宅和高大建筑在他们看来是可怕的。我们的街道被他们看成是在大山之间凿开的路。我们的房屋他们认为像是远处看的穿了窟窿的悬崖,多少有点像是野兽的洞穴或是熊窝……”。中西建筑交流的最大成果应是圆明园的落成,从此西方建筑成为中国建筑一道奇异的风景。
任何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设计风格的出现必将带来一种跟风效应,这无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也好,还是17世纪的哥特式风格也好,一旦有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的出现,必定会引导一大批建筑设计师跟风学习,因此我们很容易发现,在欧洲某一个时期会有许多相似的设计风格的建筑的出现,而这种跟风效应不仅会导致某一段时期内的特定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然最主要还是集中于教堂的建设中,而且也让众多设计师有了一个互相交流和探讨的话题,由于大家都是在沿着同一种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来对教堂或者其他见准进行设计,因此大家可以互相就某一种建筑设计的风格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经验可以有助于设计师在保证了整个建筑的观赏性的同时,也能保证建筑在建造过程以及未来使用中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同行间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地将某一种建筑风格进行发展和改造,最终创造出另一种新的建筑设计风格。而这样一种特色在当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体现的最为明显也最具代表性。
达萨在《巴洛克建筑风格:1600-1750年的建筑艺术》,中写到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是欧洲豪华、浮夸建筑艺术的创造阶段。建筑师们在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前辈处获取灵感的同时,也通过规划、柱形、图案、空间、光线、材料和幻觉装饰等手段创造新颖效果。从教堂到修道院,从宫殿到城堡,从别墅到花园,从皇家广场到公共建筑物,无一不体现出从地方传统和艺术家想象中汲取的各种风格的概貌。这些艺术家有贝尔南、波罗米尼、皮埃尔・德・科尔托纳、芒萨尔、勒梅西耶、菲舍尔、冯・埃拉克等。从大西洋到波罗的海,由罗马、都灵、巴黎和维也纳传出的种种流派名称有时相互矛盾:巴洛克风格,古典风格,洛可可风格。弗雷德里克・达萨在对这一切进行阐述之后,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说来说去,究竟什么是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
建筑设计风格是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建筑设计的风格按建筑方式而言,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建筑风格来分主要包括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风格、木条式建筑风格、园林风格、概念式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的建筑给人的感觉也是千差万别,但是从不同建筑风格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一种历史传承与彼此间的差异性。
建筑设计风格范文5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建筑文化
目前人们在对建筑装饰风格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人们也将建筑文化融入到其中,从而使得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独特性,满足现代化建筑装饰设计的相关要求。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为了使得建筑装饰的应用效果得到保障,也把一些新型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其中,进而在提高建筑装饰设计艺术美感的同时,从而使其舒适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下面我们就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
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文化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创造,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建筑文化通常都是由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且通过“内核”文化和“外缘”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保障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相互融合。由于建筑内核文化中具有极为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因此在建筑文化可以得到很快的传播。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建筑文化也可以依靠,相关的文化理念,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进而满足现代化建筑行业发展建设的相关要求。
不过,从当前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化建筑文化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为了可以对外来文化进行更好的吸收,人们也将外缘文化和内核文化的相关内容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现代化建筑物的生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为了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我们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混凝土作为其施工材料,这样就可以使得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从而满足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要求。而在对其建筑文化进行分析的国中,我们就可以将现代化建筑看做是一种以石料为主的建筑结构。而我们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根据相关要求,来对其文化特征进行分析。比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我们就可以将其看成为一种凝重的文化特征;而在复合性建筑结构中,由于其质量比较轻,我们就可以将这种建筑物的文化特征看做为轻盈。而且我们在对这两种不同建筑文化特点进行分析的国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相互的转化,从而不仅很好的经济了传统建筑文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充分的体现出了建筑物的文化内涵。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将要不懈努力的。
二、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在现代化建筑装饰工程当中,对其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不仅使得建筑物的艺术美感得到提升,还提高了现代化建筑的文化内涵,满足了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的相关要求。而且我们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其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对其天气气候、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开裂,从而对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关系有着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风格与文化的探索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说过“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的室内环境。
三、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建筑装饰工程中,对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理解,不仅使得建筑物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色彩得到充分的表现,还提高了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也将许多新型设计理念和文化色彩融入到其中,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滨.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博弈论[J].民营科技,2010(07)
建筑设计风格范文6
关键词:版式设计;解构主义风格;建筑设计
版式设计发展至今,读者对书籍的版面的视觉需求渐长。平面版式设计力求在二维的版面上编排出“立体”的版式,打破以往对版面系统化、模式化的处理。究其设计风格,编排形式,设计理念上都与建筑设计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关系。尤其当我们剖析建筑立面设计时,会发现很多构成形式会在一些平面版式编排构成中巧妙的重现。因此,研究平面版式设计和建筑设计风格相互关系,已成为探索版式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筑设计风格与版式设计风格的相互关系
纵观历史,现代设计发展近100多年,建筑设计对人类文明起到重要影响。可以说设计风格在历史上的婵变大多是以建筑为主轴而展开。建筑主体各种界面的衔接和渐变围绕各种界面之间的关系展开,其核心为多个体量的界面和楼层界面以及建筑外部的规整界面之间的关系。除了建筑形式之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视觉效果对使用人群本体感受的影响最为重要。而在空间微观组成层面上的特征反映为以点成面,以不同直线上的面成空间上不同的面,再由不同的面构成面的集合。这样一来,建筑内部功能的多样性和建筑文化层面的多元性则直接体现在了由外至内的建筑界面的设计上。如同建筑界面,平面设计亦是点、线、面在二维空间上的构成。从广义上理解平面版式设计是将各种二维形态中的文字、图像、色彩等视觉符号通过一定的手法有机组合,以平面媒介将思维通过视觉传达的方表达。版式设计不单是一种设计艺术的需要,更应该是设计者文化、审美价值的反映。如果说建筑界面设计风格是时代文化、审美、价值观念最直接的表现,那么平面版式设计则是这种设计风格在二维空间上的进一步延伸。
二、建筑设计中的解构主义风格
解构主义建筑风格是当代设计中一种重要的风格,它是解构主义理论在设计界的衍生。解构主义源于西方哲学领域,1967年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论语法学》一书中提出。这是一种反对权威而重视个人价值的思潮,从剖析、批判西方传统思想体系入手,逐步形成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首先在建筑界引起共鸣,建筑师们将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语义的表达方式,批判传统建筑批量化、商业化的设计模式。通常采用局部立体空间分离的手段、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拼合,造成视觉上丰富的层次感。
三、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启示下版式设计风格的转变
1.版式设计观念上的转变
80年代建筑领域刮起一场反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解构主义思想风暴。这场风暴也同样波及到平面设计领域。受到解构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影响,平面设计师们在版面设计领域进行各种实验和探索。他们认为大众阅读的乐趣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参与互动。书籍的编排方式可以更加有趣味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观念体现在版式中被称为版面的解构。解构主义版式设计借鉴建筑设计的“不出场”法,即用巧妙的编排引导观众的自主的阅读,更像是一种游戏,这种视觉游戏是积极的,读者成为主导,可以自主地选择如何阅读,而不是“文本”意义的见证人,不受常规的阅读方式影响,从解构主义建筑设计中找到灵感,将建筑设计中分离、不规则拼合等构成方式赋予到版面构成中。以卡尔森的设计为代表,平面设计界解构思潮的到来,拉开了版面设计的时尚序幕。
2.版式设计由结构向解构的转变
通俗的说版面解构就是对是对正统版面的解散和破坏。编排的解构成为一种新的方法,打破完整,重新构造。利用字体的大小变化,段落之间互相穿插重叠,给某个重要句子加线加框或反白,重叠或分离段落,看似故意给阅读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它隐含着巧妙的线索,令阅读更添趣味。
3.版式设计由固定化向多元化转型
解构主义建筑风格引领建筑设计多元化时代到来,平面设计师也力图将版式设计朝着崭新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填鸭式的“设计公式”将文字、行距、色彩、图形等这些版面元素套用严谨的比例关系进行简单化、表面化的处理。稳定性、趋同性抹杀了设计的艺术性和设计师的个性。艺术家很难接受艺术的公式,尤其到了20世纪晚期,人们已经厌倦了权威,庄重的阅读媒介,平面设计师们力求打破这种固定化的设计僵局,迫切寻找一种多元化的版式构成手段。由于电脑制版技术的普及,激光照排技术的产生使得这种多元化版式设计构想的发展有了可能,随后发展成为自由版式设计。自由版式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广风靡,逐渐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设计潮流。
结论
解构建筑设计风格对当代平面版式设计的影响并不能从单纯的形式上去分析,而是要综合解构主义理念、文化历史背景、社会思潮等因素去探索。由于科技的发展,平面版式已从技术上摆脱了二维的局限性转而朝三维的视觉空间转化。设计师更注重个性的传达,如同理解解构主义建筑设计,我们绝对不能把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做一个规律的总结,因为每个设计师的作品都是自我阐述,和人性意义表达的设计。平面版式设计也是一样,我们已经无法给它的规律做一个标准化的归纳和预期,“无中心”便是它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A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A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M],广州市:新世纪出版社,1996
[3]程新浩著.空间与平面的碰撞――平面不平版式设计艺术
魅力探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01期